人从哇哇坠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过百年,这在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人的一生无时不与痛苦相伴,少时有少时的痛苦,青年有青年的痛苦,中年有中年的痛苦,老年有老年的痛苦,人的一生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回顾人生,真可谓是人生苦短。 那么痛苦从何而来呢?欲。欲望。没完没了的欲望。曾有智......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 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 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着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 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邪见众人......

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相传为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随陈时代,大师见临海渔民捕鱼杀生,大起慈悲,以衬施买临海渔沪一所作放生池,兼为渔民讲经说法,渔民闻法后率皆改行转业,好生从善,并献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三所,达三四百余里,全部作为放生池,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大规模放生,所救活的物命数以......

此次北来讲经,辱承诸位欢迎,并聘为本会名誉会长,不胜感谢之至!本会创立,专以提倡戒杀放生为务,圆瑛无任赞同!年来南北各善团,时有聘为名誉各职,概辞不就,惟戒杀放生功德,乃为予之素愿。前在沪上发起创办护生会,提倡保护动物,亦与此旨吻合。今既承大会诸公不弃,聘为名誉会长,自当随......

佛言人于世间。喜饮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 一者人饮酒醉。使子不敬父母。臣不敬君。君臣父子。无有上下。(没大没小) 二者语言多乱误。(语无伦次) 三者醉便两舌多口。(搬弄是非) 四者人有伏匿隐私之事。醉便道之。(自曝隐私) 五者醉便。骂天溺社。不避忌讳。(粗口连篇) 六者......

▲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 ▲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

『第一、你问我涅盘以后,依谁为师;应依 波罗提木叉 (戒律)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盘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盘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盘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佛陀涅磐前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

这个忍有六忍,今天我们谈谈这六忍。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 第一种叫 力忍 ,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

八关斋戒,是在家佛弟子在月六斋日受一日一夜内短期受持出家戒,种出世证果之胜因。须一日一次每天受之。即连续受者也要天天受。佛言:如能在一日一夜内受持八关斋戒如法清净者。所求之愿决定成就!包括求生净土,也决得成就!所以受持八关斋戒清净,能得这样的大功德利益!不过,应当明确:要......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福报......

◎ 以我(虚云老和尚)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所以熟读《 楞严经》很有利益。 ◎《楞严经》中说凡说圣,......

我们大家活在这个世上,天天有人生,天天有人死。长寿者一百多岁,短寿者十几年,还有的生下来就死了。人的一生一世,虽有些长短不同,但都是一转眼就过去了。那么,人生从什么地方来?死了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大家都不知道。所以生死是个大事!佛就为这个大事因缘出生于世,指点我们的迷津。......

时下,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了,到并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多了,而是人们对每天的饮食更加关心了,到底怎么吃才有营养、怎么吃才健康?很多人把这种吃素也等同于佛教里面的讲的吃素。其实这样的理解有点片面了。 很多刚刚接触佛教的人经常问我,为什么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部分僧人可以吃肉,而汉传佛......

万法一体,人我同源,经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随喜行十善者,赞叹十善法,共成四十种善。 愚者只知自作,缺同情心,故不教他,亦不随喜,何况赞叹。智者自作又教人作,有自行、化他两种功德,再来随喜他人一毫之善,则内除嫉妒,又有他人功德在自己心内,更能赞叹善法,则成弘法大师矣。 ......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乃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说为根据。但人之念佛,先要信彼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于种种依正功德庄严,起信心而发欣愿。念佛非泛泛于口称,要以心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