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人生所憧憬、所追求的。学佛也正是为憧憬人生的快乐,追求人生的快乐,因为学佛的目的在于转迷为悟,离苦得乐;不过学佛所追求的,所憧憬的是人生最高尚的快乐,不是普通人所求的那些声色货利或低级趣味的快乐,那些快乐都是梦幻不实暂时性的,不能持久,故不为学佛所注重。 普通社会一...... 第一、孝亲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一福德。文昌帝君曾作《元旦劝孝文》称孝为人间第一事,舍此一事,并无功业。佛教很多法师多次提到孝亲尊师的重要性,并称为根基。可见孝亲的重要性,孝亲有三个层次:低等的是在经济上使父母生活无忧,现在这最低等级的有许多人都做不到...... 平常心是道这种说法,最早是由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在他的语录中赫然写着: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什么是平常心呢?实际上,平常心就是指一种顺其自然、不加强求的心态,也就是要睡觉时就睡觉,要坐立时就坐立,热的时候取凉,寒的时候......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实是一门艺术。 如何说话才能受人欢迎?以下是四点建议: 一、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 助人不只是金钱、劳力、时间上的付出,说话也可以帮助别人。例如,有些人处在尴尬得不知如何下台的窘境时,你及时说出一句帮他解围的话,也是助人的一种。 二......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 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坏的种子。起了无善无恶的念头也会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坏的种子。将来(可能在今生......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做:怎样才叫做一个完全的人?,诸位不要以为我们做人已经做了几十年,还不会做人吗?不错!诸位虽然是做了人,同时要想到猪呀!狗呀!马呀!和许许多多的禽兽等不是人的东西,它们是多么的可怜啊!所以我们要知道:能做到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佛经上常常说:人身难得就是...... 如果我们有了错误的知见,那么即使是住在一个深暗的洞穴或是高空之处,我们都会在混乱中,而当拥有正见时,心就能完全处于宁静,那么就不再有难题需要解决。也不复有烦恼升起了。 就是如此这般!你不执着,你放下,无论是任何的感觉黏着,我们都从中分离开来,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样感觉仅仅就是...... 记住家和万事兴, 无须终日口不停; 爱惜我们小天地, 永远充满着太平; 相亲相爱同相敬, 家庭才会有温馨; 谦虚人人都仰慕, 礼让个个受欢迎; 爱护家庭如爱己, 不妨坦白与忠诚; 齐心合力来做事, 这样才算是生性; 如果时常多吵闹, 大家心里没安宁; 凡事应要留余地, 幸福然后有得倾; ...... 因果法则是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无论是否学佛,每个人都生活在因果法则中。大到天体运行、山河易位,小到一草一木、一饮一啄,都是因果律运行的结果。 因果律是佛法的基础。佛陀以彻悟的大智慧,从三世因果的角度告诉我们:富贵的正因是布施。 布施的本质是无我。布施的最终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 引言:不伤害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害人者必害己。 这个世上,有人出卖体力,有人出卖知识,有人出卖朋友,有人出卖尊严,最可悲的是有人出卖自己的良心。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出卖良心的多啦,什么假奶粉,假牛肉,不都是出卖良心的做的吗?尤其是做生意,好像不出卖良心就发不了财。甚至有些人已经...... 就是嫉妒障碍!看人家做好事总是眼红、心里不是滋味,不但不随喜赞叹还泼冷水。有此小心眼,一切善功德皆不能成就,这就是众生最折福的苦恼处。把嫉妒改掉,赞叹人家好,你就有福了。......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然而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不是冤家不聚头,有的却能依信仰,共修过一生呢?今天我们首先来讨论夫妻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