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祸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乐的一面,也有它灾难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这两个东西是经常存在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福报不能享尽,《易经》的思想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个人会痛苦,基本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九》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随众生根器所宜,略说如来少分境界。何以故?诸佛世尊,为诸众生,无智作恶,计我、我所,执着于身,颠倒疑惑,邪见分别,与诸结缚恒共相应,随生死流远如来道故,出兴于世。 佛子......

中国首席健康专家,74岁的万承奎教授做客央视《人物周刊》,向全国电视观众讲述了他的健康、长寿、幸福秘方。 1.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万承奎教授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决定于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60%决定于自己。在......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

人生有二十最是从生命中体验出来的,好的要保留,坏的要避免。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什么是最大的修养呢?就是宽容。所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我们待人要宽厚、要包容,不管别人待你与不好,都能包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满足 每个人......

一、在姿态上要低调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

1、任务观 念佛诵经只为完成功课而用心。不知如何亲身体证佛自心之法;功课结束后,不知如何念佛;日常生活又不知如何用心观照。有任务观者,必然压制了学佛的轻松、自在、快乐的内心受用,将虔诚、自愿、轻安、愉悦、受用的佛法变成苦恼、被动的束缚,忘记了佛法就是生活之法,忘记了修行就是......

(一)实相、观相与持名 实相念: 念佛并不是专指口念,心念也是念佛,所以念佛法中,除持名念之外,尚有实相念和观想念各法。实相念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此其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属于禅,但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故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

佛在《善生子经》上讲: 【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 说如果作了邪淫的事情,当会令自己的生命中会有六种变化。 【不自护身】 就是不能保护自己。 【不护妻子】 妻子是指的妻、和儿女,叫妻、子。 【不护家属】 自己的父母亲属都会遭难。 【以疑生恶】 因为疑心会作恶事。 【怨家得便】 那当......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众缘和合的现相。网络也被诸多有志弘法的人用作弘法的方便。甚至开始在网络上建立道场体系,这是难得的新生事物,作为佛弟子,应当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和护持。 一、作为佛弟子,上网必须要有所选择,自觉回避不良网站和一般网站的不良内容 ,不能以屏处人所不知,就放逸行为......

被误会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有人说我喜欢钱,喜欢女人,喜欢美女,喜欢享受刺激。这个你喜欢是吗?那是暂时没有事,这个人老吃肉,让他天天吃肉,他就不行,为什么呢?他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是他不是这个物种啊,他违背了天理啊,他想吃肉,那个想是欲望,那些东西是后天养成的,先天没有。......

孔子曰:智者乐水。 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知多则得生,少则不生也。 答: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此专指上辈说。中下二辈,自有差等。 问:念佛贵乎心持,何必出声? 答:心持念佛,颇合深旨。但出声念佛者,即以佛声而为助缘,有自他兼益之妙。 问:然则默念可乎? 答:独自念佛......

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 佛陀在《宝积经》、《长阿含经》等经典中,都讲到了圣者拥有的圣者七财。为什么叫做财呢?因为对财富人人都喜欢,渴望从中获得快乐,同样,圣者对这七种法也很喜欢,能从中获得快乐,故称为圣者七财。凡夫对有漏的财富非常重......

在修行人中,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步难行。 一、畏惧生活 整天为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生活顾虑重重,总怕生活没有保证。因此虽修行,心却不能清静,总有后顾之忧,故难以修出清静心。其实,今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今生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皆是定数,何况天无绝人之路。 修行人的......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