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 修忍辱时不要着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 △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代,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才能分别邪正。 △ 消业要心境都看空了,好坏均不执着,保持平静心才能消旧业,环境好天天享受也是造业,环境坏怨天尤人也是造...... △ 禅定属功德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属福德边。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亦如财物可以赠送他人,聪明智慧无法赠送他人,功德是自己专有的。宝志公为观音化身,主持梁皇忏只能将郗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问佛:舍利弗何以有如此智慧?佛答:舍利弗心...... △ 净土与般若,语别而义无别,净土由有门入,一般人以为净土着相,般若讲空,似相对又似矛盾,实在是相辅相成,正好两门合修,则道业日进。 △ 般若与净土同修,关系非常重要。净土是一切法的归宿,任何法门均与净土脱不了关系。研习兴趣专于那一宗尽可由之,而舍弃净土则其所学不过世间学问而...... △ 念佛求往生不要说再等几年,再等几年就来不及了。果能对四谛法(苦、集、灭、道)有深切的了解,一定可以放下了,如果说已经看破,而仍然放不下,实在未看破,所谓知难行易,真实不虚。 △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曾发四十八愿,我们的愿力若与四十八愿相同,可说是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弥陀佛之...... 主持人:今天如果说我崇敬菩萨,崇敬大智慧者,我不烧香是不是他就听不到?因为总是有人跟我们说,你烧香啊,告诉他你来了,因为他很忙啊。所以呢,烧香这件事情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然后,不烧香是不是我们的虔敬心就比较不够?烧的香到底是给神佛还是给鬼怪?这中间怎么去分辨? 净空法师:这...... 可是最重要的,是怎样化解我们宿世余怨,把我们过去生生世世这些冤家对头、怨怼,怎么能把这个问题化解?这个问题化解了,你才能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如果内心这个问题不能化解,你有什么力量化解别人的冲突?这就是我们在这个经上读到的,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德能,你就不能解...... 【何谓佛】 学佛人首先要明确的认识佛。佛是梵文音译,意思是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智慧、觉悟达到究竟圆满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神仙。 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是希圣希贤,希望作圣人、作贤人,而圣贤与富贵、功名、权势是毫无关系的。孔老夫子是个平民,晚年从事于教学的工作,在中国...... 前不久有二十多位回教的朋友到新加坡居士林来参观访问,有来自中国、澳洲、日本、菲律宾和泰国,想多了解佛教。他们说,佛教道场供养的佛菩萨这么多,他们只相信一个真神。我用简短的时间做了一个介绍,我告诉他们: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里面所供养的诸佛菩萨,都是含有高深教育的用意,...... 学佛就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好人,学做一个明白人。儒家教人止于至善,佛法确实把这一句话圆圆满满的做到了。至善是善达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处,这称之为至善。要怎样才能做到?儒、佛都有一套方法,而这个方法的基础,可以说完全相同。在儒家教学当中,首先列出来的是三纲八目,佛法的教学首先...... 学佛的同修,用念佛法门接引眷属学佛,遇到家人反对不能接受时,自己要有耐心,认真念佛,使念佛的殊胜功德利益,让家人亲眼见到,亲身体会到,假以时日必定受感化。劝家人念佛,他不能接受,想必是自己表现得不够圆满,不能令人心服口服,所以自己要回头认真努力修学。 修学的方法、途径虽然很...... 在澳洲、纽西兰,找风景优美、山灵水秀的处所作为道场并不难,问题在于是否有真正修行之人。所谓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必定有应;不但有情众生有应,无情的山河大地也供应你。这就是经上常讲的,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指自己的心,除自己之外都是依报。我们依靠生存的环境,一切人事物、...... 这必须要有高度智慧的观察。恶人造作种种恶业,一种是自己直接深受其害,一种是社会大众受其灾害,我们是间接受害者。 恶人对修行人来讲是逆缘里的善知识,因为他使我们对世间一切人事物不留恋,他提醒我们要赶快往生,岂不是善知识?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人是善人、恶人和自己。善人...... 我讲过很多次,早课就是提醒自己。提醒之后,你这一天要照做,要落实。你早晨那支香就没有白点,点这支香,是我自己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劝人守法、守规矩,你这一支香就没有白点。劝人家种善因,断恶修善,这是供花,这个花没有白供。所以这一些表法,都是提醒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