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后面有个问题,他说我有时候念佛,信念很大,有时候又没有信心,还时常产生怀疑之心。朋友教我要多听经,可是有时我连听经都定不下心来,我不知该怎么办? 答:这个问题你要问我,我可以教你一个方法,拜佛。所以密宗,你在学佛之前,师父要求你的条件是先磕十万个大头,然后再来;十万大头......

佛在经典里面一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还要能闻到佛法,那更不容易了! 得人身、闻佛法,就有出离生死、超越轮回的机会;你要是不闻佛法,这个机会就得不到。 在佛法里,最高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说的都是性德,所说的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佛法教学无他,......

佛眼睛里头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眼里头看一切诸佛都是凡夫。所以你要是真正想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境界,不要问别人。你修行,你觉得你有没有证得菩萨果位,你看看这一切众生是不是菩萨。如果全都是菩萨,你自己明白,你已经是菩萨了。如果哪一天睁着眼睛一看,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诸佛,那恭喜你......

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它跟我们生活完全融成一体。佛法改不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跟诸位说,不改变。佛法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修行功夫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应用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这个功夫不得力,这样的修行不会成就,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佛法就在你生活当中,你需......

我们六道凡夫,是被业缠缚住。业是什么?善恶业。善业里面生贪爱,被贪爱所缠缚;恶业里面生嗔恚,被嗔恚所缠缚。换句话说,见色闻声,生烦恼,喜怒哀乐、七情五欲,都是烦恼。我们被业所系缚,不得自在,所以佛祖教给我们放下万缘,使我们在生活里面,无论处顺境或者是处逆境,时时刻刻保持自......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无意都在造口业。我们六道凡夫,口业造得最多,也造得最重,所以佛把口业摆在第一个,特别提醒我们,一切时、一切处,要善护口业。口业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在这四种口业里面,绮语可以说是最普遍的。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常常可以看到......

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捧着经本念经、数着念珠念佛。古大德常讲历事练心,这才叫修行。历是经历,我们从早到晚,不晓得遇到多少人、遇到多少事情,就在这个人事里面磨练。如果遇到事就迷惑颠倒,那不叫修行。 把你所修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在处......

《小止观》里头有治病十法。我们现在身心都有病,大病,不是小病。 这十法里面第一个是「信,信此法必能治病」 ,这个法是什么法?断恶修善,具体跟诸位说,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十善业道经》里头佛讲得太好了,佛告诉龙王,龙王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代表人,就是地球上众......

【业力所使】 世间的事,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思能做得了主,完全是业力在主宰;佛法中,也不是佛菩萨能做得了主,而是感应所现的现象。在我们多年修学过程中,愈体验愈深刻,愈观察愈明白,众生的纷争,在这个时代可以说达到了极处。古时帝王圣贤有高等的智慧,统治人民,教化众生,确实是以「化......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身份,而且是长子,这继承王位的,他能把王位舍掉,到处去求学,这是告诉我们:智慧比王位殊胜,超过太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一生除三衣一钵之外,什么也没有。他不是没有,他什么都有,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父亲的王位,这是一国之君,中国古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

《华严经》上就有例子,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里面就有好几位。胜热婆罗门,以愚痴为佛事,甘露火王,以瞋恚为佛事,他们用贪瞋痴来做佛事。『以诸烦恼为利益事』,他用这个方法叫众生觉悟。这个话要是难懂的话,我举个比喻,大家就好懂。知道逆增上缘往往也能帮助你、成就你的利益功德。 譬如在中国......

佛在一切经论当中常常给我们讲,三界轮回是不容易出离的,如我们不能超越,苦难就太多了;而且这些苦难生生世世都受不完,这个理并不难懂。 我们的过去生太多太多了,数不清!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我们过去生中的事情记不得,这一生的事情大概还能想得起来。我们如果冷静地去想一想:我们待......

我这一次在香港讲经,遇到有一位同修,他写了一个纸条给我:虽然学佛多年,所遭遇的环境非常恶劣,苦不堪言。回到新加坡,也遇到同修跟我讲类似的这些遭遇。 我想这样遭遇的人,不止一、两个,在社会上非常之多。于是对于佛法的修学,消灾免难,转变业力,生起疑惑。这桩事情,我在早年讲经,为......

为什么念佛是福慧双修?你想想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人,哪一个人的智慧能比得了阿弥陀佛?哪一个人的福报能比得上阿弥陀佛?我们在净土经论里去观察,阿弥陀佛的智慧、福报,不得了!连释迦牟尼佛都赞叹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就是智慧,光中极尊,就是智慧里面极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诸佛里......

修行人最好不管别人的事,为什么?管别人的事,烦恼就现前。一定要晓得,修行是修我自己,不是修别人!如果拿佛法理论、戒律做一个标准到处去衡量别人,那你就错了。自己顾自己都来不及,所谓自顾不暇,哪有时间去管别人的事情? 我也见到有一些持戒很严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觉得很了不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