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具备的观念。我们学佛的同修对佛菩萨都很尊重,都乐意供养;但是对于众生,疏忽掉了,不知道尊重、承事和供养。试问:我们供养泥塑木......

这是菩萨生活的六条原则、规范。佛的经论是永恒不变的,而解释是随着时代、地区有所不同。佛法与世间书不一样,世间书只有一种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而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不但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经上说佛无有法可说。所以,佛法是灵活的,不是死的。若有一定的解释,那就是死的。 譬如一......

弘法三十年心得: 昔人学佛,首需五年学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训练,遵守老师教诲,福慧双修。修福即是为常住作务、护持道场,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 亲近善师, 必须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参访游学,增广见闻,成就圆智。当然,比起......

二十多年前我在香港讲经,住在寿冶老和尚蓝塘道光明讲堂的道场。佛堂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这两句话很值得警惕。这二十多年人事的变化很大,许多的同参道友都已往生,再回头看看自己,年岁也一年比一年老,人到......

(一) 1 今天大家都想发财,能发吗?不能。要怎样才能发?佛告诉我们,你想发财,你就要修财布施,慷慨布施,毫无吝啬地布施。 2 你修布施,出于自己的诚意,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将来你的财富源源而来不要操心,钱自自然然就来了。 3 如果你这一世布施,修得很勉强,来生能不能得福报?能得,......

禅宗乃至于密宗都是佛传下来的,你毁谤它,就是毁谤三宝,这个就犯戒。菩萨戒里头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诽谤别人,这是重戒。在梵网戒里面是轻戒;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是列在第一条重戒,这个是绝对不许可的。 就好像一个大学一样,大学里面有许许多多科系,我学我这个科系特别赞叹,不同......

我们自己在一生经验当中,好象要做一桩好事情,困难很多,所谓的是「好事多磨」,这也是事实。这两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矛盾?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我们要仔细去参详,也就是现在人讲仔细去研究。好事多磨是事实,磨从哪里来的总要知道,魔障要不能克服,好事也不能成就。特别是现代的社会,为什......

1 俗话说得好:不是冤家不聚头。 2 世间人迷惑颠倒,年轻相爱、恋爱,爱得不得了,没几天就要打架,要闹离婚,搞得焦头烂额。可见得当时谈恋爱的时候,甜言蜜语全是假的。 3 谈恋爱的时候,那些甜言蜜语不是真的,你不把它当真,那你就有智慧了。你要把那些恩恩爱爱都当真的,那叫迷惑颠倒! 4......

1 结婚,你看我们中国祖先造的这个字,充满了智慧!中国文字是智慧的文字,叫你看这个字你就开智慧了。 2 你看结婚,吉是很吉祥,旁边乱七八糟给你绕,绕了多少层。婚是什么?见到女人头就昏了。所以,头脑清醒不会干这个事情,这是糊涂事情,不会干的。 3 你看中国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结婚这......

1 佛家不讲爱情,佛讲慈悲。 2 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3 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 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5 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

自古以来,觉悟的人不多。在净土宗,东晋庐山远公大师的时代,只有一百二十三人往生,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最多的一会。而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会下开悟的,也只有四十三人。从这些地方,我们很清晰的明了,觉悟的人不多。什么样的人能觉悟?彻底牺牲自己利益的人能觉悟,如果对世间名闻利养放不......

在家里面,家庭琐碎事情你要学,为什么?全部是佛华严。我们扫地、抹桌子,十波罗蜜在里头,修十波罗蜜,修十大愿王。烧饭、炒菜也是十波罗蜜,也是十大愿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法,一桩事里头完成!我说过不是没有说过。我们喝一口水,这一口水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法,会喝水,你......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 阿难这首偈,是非常悲痛说出我们众生的业障深重,没有能力辨别真妄。第一句说『值法者亦少』,值是遇到,遇到佛法的人不多。诸位想想,在古时候交通很不发达,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交通工具只有马车、牛车,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水里面行的是帆......

忍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古今圣贤都重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的。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大局群众利益,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竞不见......

1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2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3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4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