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修道之本】 无论世出世法,没有强健的体格,做任何事都不能成就。在古代,无论是禅堂、念佛堂,打七是很平常的事,而且是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所以,多半是有这种体力的年轻人参加,四十岁以上体力衰了;即使研教也不例外。所以,青少年时代是奠定学术、事业的根基。 我生在战乱之中,一...... 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将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了。不但我们没来之前空空,走后空空,现前何尝不是空空?佛说事实真相是: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在的,都是假相,这种假相存在的时间很短,经上形容如露如电。如露是讲相续相,如电是讲刹那际,说明诸法实相确实如此。明白、觉...... 【三种布施】 经说,凡夫在没有明心见性,自性无尽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时,一定要靠修德,若不知道修行,生活就会过得很苦。因果的定律,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这是六道三途的原理。世间人与佛菩萨最大的差别,就是觉迷、智愚。佛菩萨觉悟、有智慧;凡夫迷惑、愚痴。没有智慧,思想见解脱离不...... 对于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若稍加注意,身体就不会有问题。但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无论用什么药物、补品、饮食,都无济于事。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懂得,深信不疑。 将自己的欲望舍弃,对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心就会清净自在。心地清净自在,...... 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对于一个人的生理产生影响的是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不会有疾病;心地清净、慈悲,就不容易感染传染病;清净心能抗拒病毒,慈悲心能化解病毒。真正有智慧之人,能调适自己的身体状况,无需借重外面药物。佛法称为内学,其原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 世间教学着重在品学兼优,中国古代有所谓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学问品德达到高度的水平,就可以担任国家的公职,为人民服务。佛法的修学着重在解行相应,三皈依誓词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解行达到圆满。解是属于慧,行是属于福,解行是因,福慧是果报。所以成佛就是智慧与福报都圆满,没有...... 三时系念佛事,从浅处看,是孝道的显示,儒家所讲的慎终追远,效果是民德归厚。这是良好的教育,教导我们孝亲、报恩,这是德行之根本。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孝道,特别着重祭祀祖先。在古礼里面,对于祭祀很慎重,礼节相当繁琐,其用意非常之深! 若是深一层去观察,在佛法里面,此意义更重大...... 【佛七目的】 佛七不是法会,若将之看作法会,那就是凑热闹,意义不大。佛七真正的目的是放下万缘,希望在这七日当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之结果。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浅,一心功夫就浅。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 世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是说我们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机会听到佛的正法,应当要珍惜此殊胜之因缘。这些年,我们认真学习佛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上得到了证明。最浅的常识,佛讲的因缘果报,我们很冷静、细心去观察,确实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 凡夫自无始以来,在三界六道熏习的都是感情,立时断掉,谈何容易!必须听经研教,慢慢熏习。感情是假的,不通教理的人临命终时,对亲眷恩情不断,无法放下,难望超生善处。学道要少攀缘,断情不断慈悲心,增长菩提心,将世间意识断除,没有人情的牵累,没有物质的挂念,才有成就。 △ 烦恼是...... △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菩萨修行宗旨在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智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 经云:善守身语及意业,恒令依法而修行,离诸取着降众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浅显的说法即是:身必须离杀盗淫,语必须离四种口过,...... △ 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与本性不相应。正觉是觉悟觉察绝对正确,凡夫迷而不觉,小乘罗汉及辟支佛均为正觉,以正法自觉谓之正觉。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发心度人,是被动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萨为不请之友。度生本来不易,众生不肯接受还要找麻烦。大乘佛法开头难,从初发...... △ 一切法空,不但理空,事上亦空。既然一切法空,所以无愿无求。一心想成佛即有我相,有我相即四相具足,即非菩萨,仍是凡夫。要保持清净心,不可执着。 △ 破四相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着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生,...... △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着。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