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教学】 三十年前,有一次我到台湾南部去弘法,遇到天一法师,她问我:如何建立四众一心、和乐融融的和合僧团?我告诉她:大家居住在一起,不能和合的原因,在于意见太多,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各人有各人的想法、看法,这个团体如何能和合?想法、看法一致,自然就和合。如何做到对......

【佛所行处 靡不蒙化】 如何真正推动佛法?《无量寿经》云: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这是说佛教普遍推行的处所,一切众生都得到佛陀的教化。这个行是指佛陀教育的推行,而不是佛走到那个地方。 【净业三福】 无论大乘、小乘,任何宗派、法门,修行的根基都是净业三福。佛菩萨的愿望是四......

修行人在一生当中的修学,若不能出三界就不算是有成就,但要真正超越三界,实在是桩难事。净土虽说是易行道(跟其他法门比起来是容易),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往生的人,实在说,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根利智的人,他对于事实真相能通达明了,所以他不怀疑、不夹杂,......

修行用功千万要记住,不能把打妄想当作观照。但在初学,确实是用意识心,若观照得力,妄想、烦恼就会减少,智慧就会增长,这代表修行已步上轨道。如果仍然妄想、烦恼不断,那证明自己观照的功夫不得力,这是通途方法修学的难处。 净土宗的方便,就是用意识心专持这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

念佛的方法很多,印光大师《文钞》里,记载着一篇灵岩山寺云水堂的墙壁上,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很简单的念佛方法。印光大师的弟子德森和尚,他用这个方法,他说他用得很得力,所以附在《文钞》里面流通。这个方法只有四句,按照《阿弥陀经》上讲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我们现在明白,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修行证果,到最后总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隋唐时代的古大德都不是普通人,有修有证,为我们说明,佛号展开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展开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归纳起来是这一句佛号。所以你常念这句佛......

我们真的是无比的幸运,虽然功夫不够,但在这一生当中也能做到功夫圆满的效果,这个不可思议,这就是念佛法门。我们今天把烦恼习气放下不容易,可是念头转变一下,这个可以做到。我在顺境里面起了贪心,起了贪恋,就在造业。古大德教导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的贪心刚刚起来不怕,要觉......

【虚空法界是自己】 佛法的修学,我们在《华严经》上得到很大的启示。华严这一会,是世尊在菩提场定中所说,参与法会的大众皆是法身大士。他们有许多的族群,不同的社团,遍布在虚空法界,数目无量无边。由此可知,华严法会实际上是以尽虚空、遍法界为一会。华严如是,哪一会不如是?从此地深思......

能将《金刚经》的理论运用在净土法门里,就是《无量寿经》上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部《金刚经》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根本,大乘法门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只要菩提心一发,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会有成就的,念佛的人也决定往生。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发菩提心......

老师以前常常教我们要广结善缘,结法缘,缘结得越多,将来你成佛的时候,度化的众生就越多。你要是不跟众生结缘,将来虽然成佛了,度众生不多,为什么?没有那么好的缘分,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早年学讲经,老师就教我们结缘,怎么结缘?老师在讲经法会里面,我们这些学生做义工,招待这些听众,......

声闻是什么?用现代话讲是知识份子,他听佛讲经说法开悟。最近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家论坛的光盘,看到很喜欢,论坛里面无论是讲演的这些大德们,还有分享,上台去发露忏悔,那些都是声闻身,都是听传统圣贤的教诲觉悟明白了。有很多忏悔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在过去没有接受传统文化,造了一......

众生有感,感应经上讲了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是很明显,我们能觉察得到,冥是暗暗之中,我们觉察不到,不是没感应,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感应从来没有间断过,只是我们众生心浮气躁,业障深重,没有觉察到。如何才能觉察?我们的业障消了,消一分你就能感......

我们有六大烦恼,有六种严重的障碍,如果能把它放下,性德就现前,这六大障碍就是六波罗蜜所对治的。第一个大烦恼是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第二个是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现在讲的贪婪,贪而无厌。这是第一个大病,佛教菩萨怎样把这个病除掉?用布施,布施是对治悭贪的。布施到什......

《华严经》上的四句偈说,故经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一尘如是,一切尘皆如是。我讲经这么多年,早年我就常讲,外面是大宇宙,身体是小宇宙,我们身的复杂跟外面大宇宙没有两样,可以说外面大宇宙不增,我们这个身的小宇宙不减,一样的,我只能说到此地,体会到......

修学的纲领,我写了二十个字。第一是发菩提心,这是大乘教,净土是大乘教,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菩提心的体是真诚,没有一丝毫虚伪。别人虚伪对我,我要真诚对人,为什么?他没有学佛不知道,我们明了,我不能跟他一样。经论上都说,菩提心的体,还有相、作用。作用有两个,自受用、他受用。菩......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