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家庭里或是在工作场合中,我们常常都会听到抱怨的声音,有的是抱怨配偶不体贴、孩子不听话,有的则是抱怨老板、同事,另外还有人抱怨政府决策、社会环境,其实,抱怨只会使自己的情绪更低落,于事无补。 当然,抱怨并非全然无理取闹,就是因为认为自己有道理,却受了委屈、损失或冤......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三个彼此相关的名词。 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烦恼,真心是讲的智慧。所谓妄心,即是人类的意识作用。而所有人类的意识作用都是主观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断或观念,都不是真的,所以叫烦恼。唯有离开意识的作用,外在的环境和现象是什......

我们常常听人许愿说:我希望、我想要、我愿意......。然而却忘了愿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最重要的是要实践它。然而说总是比做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说了一大堆,却完成不了多少,这就叫做发空愿。 虽然说有发愿总比没发愿好,但若发了愿,却没有办法实践,还是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自欺欺......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当山挡在前面,一味退让,永远也过不去;可是,横冲直撞的话,山还在那里,人已经不行了。 最省力的办法,就是绕过去,所谓山不转路转,绕一下就过去了。 不过爬山跟绕路不同,爬山可以尽览山上景致,绕路只是熟悉山下风光,所得经验并不相同。 所以,重点不仅在前进......

问:许多上班族因每天上班下班,不断重复,一生好像就这样过去,会藉着诸如唱卡拉OK或去PUB喝酒来排遣无力感。该如何面对这种消沈人生观呢? 答:唱卡拉OK或去PUB,让工作上的压力纾解一下,这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偶一为之也无不妥;夜夜笙歌,就真的是浪费生命。 积极进取的人,......

经忏,种类繁多,以观音为主的《大悲忏》仅是其中之一。 是与观世音菩萨的甚深因缘罢,整个飘摇、动荡的青春,我日日所拜、所持的,即是《大悲忏》。 但是,《大悲咒》与《大悲忏》是不是一样呢?两者究竟有何关联?又有何差别? 《大悲咒》与《大悲忏》两者系出同源,皆出自《大悲心陀罗......

《心经》教人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当你被最亲爱的人背叛时,恐怕就空不了。 这时,你不要想说该不该原谅对方,应该反过来想,如果说我不能够五蕴皆空,那我就会受苦受难了,这样做实在是划不来。 佛经有个比喻,当你被别人射中一箭,就不要再射自己一箭。意思是说,当你被别......

当你在做义工时,得到的不一定都是赞美,很可能也会听到批评的声音,说:这个人做事怎么笨手笨脚的? 这时候你应当说:对不起!我正在学习。 也可能有人埋怨你、批评你、指责你,或是对你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失望、后悔,也不要难过、沮丧,因为这些都是在帮助你成长和修行的助缘......

编按:许多禅师的法名与高山、雪有关,这是因为禅师通常会选择严寒的环境修行,来坚定自己的意志。相较之下,今日我们的修行环境较祖师舒适,如果我们把祖师这种苦修的精神作为标准,会永远感到惭愧,激发自己见贤思齐的心,发愿努力精进。 我们熟知的许多禅师的名号,并不是他们的俗名,而......

贪念会带给我们许多的烦恼,该如何帮自己除贪、解毒呢? 用布施来对治贪,是最好的办法。所谓布施,就是捐出自己拥有的财力、物力,来帮助别人度过难关,甚至还可以布施自己的时间、智慧,或利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资源协助他人。当我们能多为别人设想、为他人谋求福利,往往自己的收获更多。 ......

发出离心、修菩萨行。这有什么好处?一位在家人不论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有名望、没名望,总是有着许多的牵挂和烦恼。钱多位高的人,通常反而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当股市上下波动时,有钱人特别紧张,害怕自己的投资付诸流水,还害怕因为太有钱而遭到绑架;有地位的人,因为害怕遭到暗......

修念佛法门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愿心,第三则是精进念佛行。 一、信 修行佛教任何一种法门首先都要强调「信」,因为有信心才有愿心。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认为相信神就可以了,佛教说的信,是要相信佛、法、僧三宝,而且还要相信自己,不仅相信自己心外的诸佛是已成的佛,还......

一、心中无事,不受干扰 默,是不要将一切现象,当成与你有关系,所以任何现象不会干扰到你,这就是「放舍诸相」。「休息万事」与「绝学『无为』闲道人」中的无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行住坐卧,都还是有的,但不是什么事都不必做了,而是心中没有什么事可以让自己牵挂的,所以默......

有位先生在事业上、家庭上都遭遇了很多挫折,他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念完准提咒二十万遍后,问题一定会解决。 结果几天后他问我:「师父!我已经念了准提咒四十万遍,问题还没有解决,怎么办?」 我问:「你是怎么念的?」 他说:「我念的时候,心理希望我的问题解决。」 我说:「这样不......

仰山慧寂禅师问沩山灵佑禅师:「百千万种现象一起来的时候,该怎么办?」沩山说:「青不是黄,长不是短,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 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我」而产生的。人间的凡夫不可能离开「我」,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我」。「我」需要、「我」不要、「我」喜欢、「我」讨厌凡事不论内外......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