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福修慧的时候,经过三大阿僧祗(无量数)劫,才成正觉。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像头发那样细的善,也不放弃;像微尘那样小的恶,也不去做,所以福慧功德圆满,成为两足尊。 各位注意,善虽然小,也要修,集沙成塔,便成大善...... 如果我们有了错误的知见,那么即使是住在一个深暗的洞穴或是高空之处,我们都会在混乱中,而当拥有正见时,心就能完全处于宁静,那么就不再有难题需要解决。也不复有烦恼升起了。 就是如此这般!你不执着,你放下,无论是任何的感觉黏着,我们都从中分离开来,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样感觉仅仅......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我们的本分,在自己本位上,处处要替别人着想。 譬如我们做生意,自己经商,一定要处处竭尽心思为顾客着想,我们卖的东西一定是货真价实,不会让他人吃亏上当。做生意的,做买卖的,要用心,要对得起人、要对得起社会。对社会有贡献、能利益大...... 佛教是一切人类的宗教,不论什么种族,什么阶级的人,都可以得到佛法的救度。但因人类的根性不一,佛陀为要适应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开示了各种不同的法门;把这些不同的法门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人天道,二、解脱道,三、菩萨道。 人天道是实行五戒和十善的。我们的生命是长远的...... 俗语说:动则生风,这即是风的来源。在修行中,常提到八风吹不动这句格言。佛家的所谓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这四顺四逆也是四对相反的事。利是利益,顺利成功是利,凡与自己有益的皆名为利,或称如意的事名为利;衰就是衰败,凡与自己有减损的皆名为...... 第一要有长远心: 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大一刚进来,就发心说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后来就结婚了!现在,住在美国。这就是没有长远心,而且乱发愿。随便发愿的人,学佛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第二要有慈悲心: 要时常宽恕别人,扩大自己的胸量...... 佛法里面讲信解行证,第一个就是要信自,而后再信他。如果不相信自性,那就不叫信佛。信佛哪有那么简单?什么叫信?你把经典上佛所教你的这些教诲,统统都落实,统统都做到,这才叫信佛。你天天念,念了做不到,哪里叫信佛? 譬如佛给你讲孝顺父母,你懂得了,在家里没有尽到孝道,你信了吗...... 学无止境!人生该学习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生命本身即是一连串的学习。学习有很多的方法,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各有不同的学习法。但是学习的精神和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学习是为了: 第一,升华我们的人格: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贪嗔烦恼。我们既不能随着七情六欲打转,也不能任由贪嗔烦......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重点指出八所以,即我们之所以求获八法,是为了众生,为了利他;看似自利,实为利他。世尊说: (一)菩萨所以要求寿命长远,主要是为了使一切众生赞叹不杀生、起慈悲心的缘故。 (二)菩萨所以要求上色相好,主要是为了使一切众生见到生欢喜心,有利于摄受的缘故。...... 有一位修行人自小不曾娶妻,父母双亡后,更是抛家散财,到深山没有人的地方,以茅草搭了座屋子,以蓬蒿为床席,日日打坐、经行,渴了喝山泉,饿了采野果果腹。 久了,有到山上砍柴的樵夫看见了这位修行人,就到山下传言,连王宫内的国王,都慕名派人来迎修行人入宫。然而,修行人喜好寂静、...... 观察他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不要以为自己无足轻重,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佛法。很多人都是通过我们修行的行为去看佛法、看师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能将佛法传播开来、燃遍大地的火种。尽管我们还是凡夫,我们还不能像诸...... 烦恼,烦躁恼乱!众生的心,因为有这些烦恼的心理作用,所以常常感到心烦意乱,片刻不得安宁,起惑造业。 佛教修行,是内求自心的清净,求烦恼的净化,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佛教不论讲明心见性或往生净土,都是强调一心不乱和善根福德因缘的具足。藉由戒、定的薰修,令心明净,净化烦恼的杂染...... 你是真修还是假修呢? 我听经闻法,吃斋念佛,当然是真修罗? 君不闻佛口蛇心的故事吗? 佛口蛇心,这话怎讲? 这是丁福保居士所讲的一段故事:内容是说他少年时,读书于古里村,邻居有位八十岁的老翁,家境聊足温饱,平素吃斋茹素,每天夜半时分就起来诵念佛号,木鱼声阁阁响着,一直到...... 我们每天拜佛、念佛,为的是什么?求佛菩萨加持。世出世间一切的事业,顺利或不顺利,是佛菩萨加持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境界有顺有逆,有许多逆境当时很不愉快,到最后想想是好事,幸亏是逆境,成了一个大的增上缘;如果不是逆境,这就不能成功了。 真正修行,在哪里修?在众生身上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