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培养心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每个人都要审慎地选择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凡事也要能「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何种因缘或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学习适应,如此,身心才能轻安自在。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处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刚产下一只幼虎。这时不巧有一群猎人经过,看到......

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就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歌声嘹亮而悦耳,增添了大自然的生气,这就是它们的本分、本事。 至于人,本分是安分守己,本事是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但是有的人只想展现本事,却不知自己的本分,不愿守住本分,导致人生方向脱序违规,这实在是很可怕的事情! 一位年轻人......

人要先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调整好,才会快乐自在。佛陀畅演八万四千法,就是教导我们清净身、口、意三业,方法已经有了,目标也订定好了,端视个人是否踏出脚步去做,唯有开始走,最终定会到达目的地。我们不断在提倡三好合一,就是口说好话,身行好事,心发好愿,这也是修行最基本的调伏......

修行学佛前应先学做人,能把自己的心照顾好,再去照顾别人的心,如此自利利他,自然就能走上圆满的道路。我常说:「将心比心,用同理心。」但这分同理心,已经渐成专有名词,而没有人真正去实践。 所谓「将心比心」是他人在起烦恼时,我们能否反省为何会起烦恼?就是因为内心的一股气不顺畅......

净因第一要 一.孝养父母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世间之孝与出世之孝 道在寻常日用中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修学佛法,主要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染,清净自我的心地。 所谓清净心,即人性本来没有沾染污秽的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来就是善性,本来就清净,为什么还需要净化呢?又为何有......

1 世间人多求福,什么是福田?有几个人真正认识福田?世间人所修的,痴福!不是真正福田,真正的福田是孝亲尊师。 2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三种福田。第一个恩田,父母。对父母不孝顺,对父母没有尽到孝养,你的福从哪来? 3 第二个是敬田,三宝。有一些人恭敬三宝,存心不善,他为什么恭......

1 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有命运,富贵穷通,乃至于生死,都有定数。 2 凡夫很难逃得过定数,然而定数可不可以逃脱?可以,那要在乎你自己修福积德。 3 我们世间人,大家心目当中所求的都是一样的,求财富!哪一个人不想有钱?钱越多越好,外国人也不例外。 4 我在美国......

1 世人生死事大,这是大苦,奈何觉悟此事者不多! 2 佛经说此事最为明了,凡夫上至四空天,下至阿鼻地狱,虽然苦乐享受不同,总不免生死轮回、流转六道。 3 人生尤为苦短,古人说,出息难期入息,今朝不保来朝、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富贵惊人,难免无常二字。争人争我,到底成空......

1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虽然科技发达,但是世间人人都没有安全感,生活在怀疑、恐惧之中。 2 我们的思想见解非常地混乱,我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不能够安定。 3 纵然是富有,富而不乐;纵然是贵贤,但是他身心不安,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明显地感触到。 4 众生迷惑颠倒,不......

1 我们常常听许多同修说,他无论怎样用功,念佛功夫还是不得力。诸位要知道,凡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的,都是修行没有尽力,没有依教奉行。不说别的,念佛人还搞名闻利养,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功夫怎么会得力? 2 佛在一切经里面劝导我们,要功夫得力,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怎么建立?......

念佛的工夫全在佛号上,那个念经、念咒那是帮助的,是助修不是正修。净宗法门正修,就如同《弥陀经》上所说的「执持名号」,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这是我们的正修,二六时中决定不忘记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而助修,则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正助双修! 古来祖师大德也有一种说法......

我们读法华经,读提婆达多品,释迦牟尼佛叙说他与提婆达多的关系,生生世世的怨家对头,不是怨家不聚头;换一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要生生世世恒顺提婆达多,这个事情麻烦;所以他才能够成佛,他才能够提前成佛,为什么呢?他肯恒顺众生。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在因地,他们两个是同学,......

过去,在雀离寺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的长老比丘。一日,他带着弟子,一位年轻的沙弥一起进城去办事。沙弥背着行李跟在长老的后方。 行走间,沙弥心想:人生世间无不受苦,欲免此苦,当兴何等道?于是思惟:佛常赞叹菩萨的殊胜,我应当发菩萨心,广度一切有情。 方才起这个念头,老比丘以他心......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云大师在香港一年一度的佛学讲座于红磡体育馆连续举行三天。讲座圆满后,大师又应香港理工学院院长潘宗光先生之邀请,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间七点三十分,到该校的李嘉诚楼与智度会的学员举行座谈。 智度会是由潘宗光校长所发起,成员包括该校的学者教授,及工商......

有一个青年,听说喜马拉雅山的山腰上居住了一位有德行的圣人,这位圣人有着超凡的智能,灵性上已达到了完美境界。 青年便想去追随这位圣人,他跋山涉水,费尽千辛万苦才抵达喜马拉雅山腰,传说中圣人居住的地方。 圣人的居处果然不同凡俗,被茂密的树林所围绕,显得那么朴素、雅净而安宁。......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