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佛,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这先解释佛,实在讲,佛菩萨都没有名号,名是假名,这名号从哪里来的?名号是从众生这一方面而建立的,是属于随机而立的。机,就是众生的根机;换句话说,是众生现前所需要,这样建立的。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换句话...... 《弥勒所问本愿经》 中,佛告诉阿难: 我在因地求道,历经千辛万苦。过去世时,有一位王太子宝花,长相庄严。他出门见到一位得了癞症的病人,就问:什么药能治好你的病? 病人回答说:得到国王身体的骨髓、鲜血等,涂在我身上,病就会好。 太子听后,便破开身体取出骨髓、鲜血,至诚布施......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瞋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禅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馀五根都能不被尘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甚麽眉毛...... 随喜是一种特别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当看到他人闻思修法、修善积德时,如果能生起欢喜心,诚心诚意地随喜,双方得到的善根、功德、福德是完全一样的。 从前有个胜光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供养一切受用。当时有位行乞贫女得知国王这一善行后,从心里生起了无上欢喜心。在回向功德时,世尊...... 从前,寺院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老僧才学广博,声名远播。小沙弥整日按师傅所授之法打坐,读经, 日复一日。小僧心中很着急: 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有师傅的修为?如果有一种速成的灵药就好了。想法被老僧知道了,他微笑回答:其实也不难,世上的确有一种能启迪人智慧的灵丹,你若有心,师......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的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肃宗无话可对。 吾人生活中,所最注意关心的皆人情上事,谁...... 唐朝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的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少年仕进。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且要他先从行单(苦工)上的水头和火头做起。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身心疲累,...... 有人说,现在的世界是修罗世界。修罗的特性是什么?就是嗔心重。据佛经说,嗔心重的修罗,专喜与帝释斗争。所以斗争与嗔心有密切的关系。放眼观现实世间,不是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斗争的气氛吗?因而,人心惶惶,社会不安,世界纷扰,确都由于众生嗔心重而来。真正欲得世界和平,社会安宁,人心......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身为佛弟子,当礼敬三宝,只要现出家相,具足正知正见,皆应护持。只要有能力,对于正信的道场,都尽心护持。切不可因护持某位法师或道场,而排斥毁谤......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一天清晨,佛陀正在园中经行,一位容貌庄严殊妙的天子来到佛前,恭敬的向佛陀顶礼后,说偈问道: 如何获得好名声?如何获得广大财? 如何获得名流传?如何获得善友亲? 佛陀也以偈语回答天子所问: 持戒能得好名声,布施可得广大财, ...... 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最早追随佛陀出家的弟子。佛陀成道后,一心想要度化他们,于是前往他们所住的波罗奈国。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忧呼的婆罗门,此人辞别父母,离家求师学道。他一看到佛陀庄严的容颜,内心生起无限的倾慕,便向前高声赞叹,并问佛陀:您以何人为师学道,如何能有如此巍巍的圣...... 这个地方放下,诸位也不能误会,不是叫你在事一切都放下、都不干,一心到念佛堂去,那也得有很大的福报。我们现在出家,谚语常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就是说明我们本分的事情,我们活一天做一天,虽然做,绝不执着,那就放下,决定不留恋,保持心地清净,这个重要,一丝毫不染着。我今天......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人,应该为自己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应该把自己塑造成别人效法的模范。 如何让自己成圣成贤呢?我有六点意见: 一、要像一面镜子,自我观照: 一般人都只看得到别人的错误,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因此需要一面镜子,从镜子里透视自己,观照自己,改...... 有一位比丘,自出家以来,父母从未曾放弃说服他还俗,一再以亲情及丰厚的财富试图动摇他求道的信心。而他自己也一直徘徊在亲情与佛道之间,为此苦恼不堪。 这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佛陀禀明,请佛陀为他开示如何降伏内心的烦恼魔。 佛陀于是向他说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锄头贤人,他原...... 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比丘名叫拔提,相貌丑陋,从很远的地方来拜见佛陀。 当时,围绕在佛陀四周的比丘见到拔提比丘走过来,纷纷生起轻慢的念头,互相窃窃私语:他是何等比丘?相貌如此丑陋,实在不能见人,真是叫人厌恶。 佛陀知道了比丘们轻慢的心念,告诉弟子们说: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