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过修德进业。以下十二个问题,都是吾人应该反省的问题,不知你是否问过自己? 一、我出生在人间,曾否做有益于人间的事呢? 二、我对于父母师长的恩德,有尽心尽力地报答吗? 三、我享受世间各种好因好缘,回馈了多少呢? 四、对于师长、亲人、朋友、社会,我...... 谈到修行,首先要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内因,另一种是外缘。 内因是暇满人身,这是我们能够修行的主因。我们今生今世六根具足,头脑灵敏,又能够发心学佛,能够听闻到正法,因此要珍惜宝贵的光阴,珍惜这种种殊胜难得的修道因缘。外缘就是有好的师长、好的同行、好的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修行...... 学佛、修行就是将不正确的一切行为修正过来,把不正确的行为修正好了,如此才是学佛;否则就算学佛学,也仅是学问、也只是戏论,无法究竟。 初皈依的佛教徒最怕没有耐心。俗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半天;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老皈依且努力修行者,最怕且最大的危机则是...... 佛法不离世间觉。佛到处都有,佛法就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 我们天天都在念: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哪里没有佛啊?你的单位里怎么没有佛呢?你的家里怎么没有佛呢?都有佛!哪里都是净土,哪里都有佛! 每个人都有佛性,通过修行都能成佛。怎么修?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不要将...... 为什么智慧分为闻慧、思慧和修慧呢?因为它是由浅至深,有次第的。通过闻法得到的智慧叫闻慧。如果明白的只是词句,不是真正的含义,就没有力量,所以还需要继续思维。思维明白了,就有思慧了,但这也不是究竟的。你真正去领悟,去体会,去实修实证,才是有修慧。修慧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有力......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见闻种种,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二十年来,你老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着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了。每天,我...... 出离心不是想发就能发出来的,必须要通过四外加行的修法。我经常说,只有通过认真的闻、思、修才能成就,不认真的话什么也得不到。学佛修行要全力以赴。有时间了,没事做了才念才修,有什么事立刻就忘了,平时根本提不起来正念,以这样的修行想解脱、想成佛是做梦! 为什么我们现在修得这么...... 有的人逃避心特别强,一讲轮回的过患,讲地狱、饿鬼、傍生如何痛苦,就不愿意听。这都是逃避心,都是执着,都是患得患失!你把轮回看透了,才不会害怕。我们现在害怕这个,害怕那个,不敢面对,总是想逃避,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明白轮回的真相。如果弄明白了,不会这样害怕的,内心一定会得到...... 人都一样,希望家庭美满,期望孩子有好的前途,可是只靠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从心里放下,但不要放弃,好好地修行,积累福报,增加智慧。你的福报上来了,他们自然而然会幸福;你的智慧上来了,他们也自然而然会走运。虽说各有各的因、各遇各的缘、各受各的果,但是你们之间有特殊的缘分...... 有一次,释尊在舍卫国只园精舍弘法利生。 有一个修行道人在河畔的树下修行了十二年。虽然他修行了这么久,始终不能除去贪欲的念头,心思散乱,沉迷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欲念里。 一天,释尊看见机缘成熟,应该去拯救那个修道者了,便化身为一个和尚走到河畔,跟那个修道者在...... 一切圆满都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你的生活美满了,工作顺利了,这就是你的成就。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不要自私自利,把心胸打开,不要狭窄。佛法是圆融一切的。你真正能圆融一切的时候,你才有佛法。佛法是容纳一切的,你真正能容纳一切的时候,你才有佛法。 什么叫容纳一切?你真正...... 有一次,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阇在婆磋国游化,住在首府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婆磋国优填那王来尊者宾陀罗的住处拜访,看到瞿师罗园中,有许多刚出家的年轻比丘,跟随着尊者修学,就好奇的问: 「婆罗陀阇!为什么这些充满青春活力、欲望正强的年少比丘,能够来此...... 1. 若闻讥讽 心能堪忍 不管别人的嘲笑,讥讽,打骂如何厉害,坚决忍受,要把这些看成是我们的父母恨铁不成钢之举。忍辱是美德,在六度中,菩萨常常要做的是忍辱波罗密,不忍辱就生嗔怒,嗔怒之火将会烧毁我们的功德。长期修忍辱,声音就会圆润。 2. 若闻称赞 反生惭愧 我们要恒常......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 人喝酒以后很容易丧失意志,很容易放逸,通过饮酒还会犯其它的戒,所以佛对酒戒的要求特别严。我们这里有很多做生意的人,出于业务上的需要,经常会有应酬,这就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动机。你是为了什么做生意赚钱的?如果发心动机完全是善,是为了弘扬佛法、救度众生,是为了对社会做贡献而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