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里面这个嗔恚,对我们修行障碍最大。佛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世间的现象讲的比其他经典详细;其他的大乘经说到宇宙的状况多半都讲六道,《楞严经》讲七趣,就是六道之外还加了一道。这一道是什么呢?仙道。七趣的经文很长,讲地狱道几乎占全文的二分之一,这也就是说把地狱这一道......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人品以正直为贵,心地以善良为贵,修德以布施为贵,敬老以孝顺为贵,情感以真挚为贵,性格以和善为贵,待人以诚恳为贵,处事以谦让为贵,学问以通达为贵, 技艺以专精为贵,言语以简明为贵,行动...... 问: 弟子业深慧浅,菩提心一直发不出来,一向专念也没有做到,如何修行才能得力? 答: 像这些问题,总是基本的根没有扎稳,这是现代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不得力的根本原因。如果你明白了,你不妨用一年的时间专门学习扎根教育。一年之后你再来选择经教,一门深入,对你会有很大的帮...... 一个真实修行的人,毕竟跟不修行的人有所不同,起码他应该如同儒家所讲,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由修行人而成为解脱者,必须先树立自己的风骨,好比要建筑一幢房子,必须先要完成房子的架构一样,解脱者的架构是什么呢? 一、不为形役: 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成功,中途会退转,就是因为让心做...... 浅言之,善知识就是有智慧的人,恶知识就是愚痴的人。善知识有正知正见,恶知识有邪知邪见。合乎佛法就是正知正见,不合乎佛法就是邪知邪见。善知识依照佛法修行,恶知识依照魔法修行,善恶的关键在这个地方来分别。 善知识用四摄法来教化人。何谓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 人品:以正直为贵;心地:以善良为贵; 修德:以布施为贵;行善:以孝顺为贵; 情感:以真挚为贵;性格:以坚韧为贵; 待人:以诚恳为贵;处事:以谦让为贵; 学问:以通达为贵;技艺:以专精为贵; 言语:以简明为贵;行动:以稳健为贵; 富裕:以质朴为贵;贫穷:以志节为贵; 衣饰...... 修净土法门的,在一心念佛的时候,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松不得.矜喜不得。这四句包含着八种意义,应分四层来看,一层深入一层。现在一层层分析说明如下: 第一层,急遽不得。 急就是焦急,遽就是匆遽。在初用功时,往往都是这一现象,急于求成,恨不得立即得到灵感、神通,或一些什么效...... 有这么一个学生,他向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够学会老师所有的智慧? 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的咬了一口。老师望着他的学生,口中不断咀嚼着苹果,不发一言。 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 老师伸出手,将已嚼烂的苹果拿到...... 一、 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 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 《辩意经》上所说,第一行五十六面第一行。佛告辩意,有五事得为尊贵,众人所敬,这都讲业因,你只要肯修,你就会得福报。 第一个是施惠普广 ,就是多布施,修布施,以平等心、清净心修布施,你得尊贵身。 第二礼敬三宝及众长者 ,这就是护持佛法,尊敬师长。 第三忍辱无有嗔恚 。 第...... 很多人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痛苦,怎么还不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活得浑浑噩噩的,一天一天马马虎虎地混过去。现在很多人,天天吵吵闹闹、马马虎虎,辛辛苦苦地度过,这叫混日子,不是过日子! 明明白白地过日子多好啊,样样事都好好做,明明白白,用心来做,这就是修行么!但是现在很多人,...... 人的寿命非常非常短暂,尤其是现在的末法时期,众生的业障越来越重,魔的力量越来越强,天灾人祸,各种疾病特别多。我们的生命就如同狂风暴雨中的一盏酥油灯,随时都会断灭。这样的情况以后会越来越严重。原因是什么?众生造业。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根本不相信因果,到处造业,所思所...... 能说我有境界,听到虚空中有人在说话。那简直是着魔,不是入定。修道人,要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连自性都不认识,还要另外头上安头,弄出一个神或菩萨,这是错误的思想,愚痴的行为。 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在外边是找不到的...... 第一是严守戒律,让自己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念都清净,因为佛与众生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佛是清净,而众生不清净。 其次要多行善事,广积福德资粮,因为佛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的。 第三是习定,因为唯有藉由正定,才能够产生正智慧、佛法的智慧,这不是靠看经、参访、学法等向外驰求的方式...... 问: 很多修行人不敢接受别人的布施,怕消损自己的福报,怕背业。接受别人的布施,会消损福报,会背业吗? 答: 接受别人的布施,不一定就是消损福报,主要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若是你能发一个慈悲心,不会受不好的影响。你接受他的布施,对他来说,你也是个布施的对境,也是一种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