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有一句话劝人的话:要结好缘、结欢喜缘:但是,我常常强调:要结清净缘与欢喜缘! 有些人的习气是爱恨很强烈,对自己所欢喜的人,什么都能给他,任何事都可以让他;对于不投缘的人,不管他说的话再好都不愿意听,有这种「欢喜和不欢喜」的感情,就会烦恼造业了。我们要在人群中好好培......

有一天,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忽然对佛陀说:佛陀!您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老师。 佛陀听了这话,丝毫没有露出喜悦之色,反而问弟子: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伟大老师吗? 当然没有。弟子回答。 那么你认识现在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老师,或未来将出生的老师吗? 我不认识。弟子再次回答......

在百喻经中有一则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亲,年老多病,但是他很有钱、财产很多。老人有两个儿子,当他病重时很挂虑那些财产,于是说:「将来我要把财产分给这两个儿子,不过,一定要分得很公平。」到底要怎么分法?他说:「请我们族里年龄最长的长辈来做公平的见证人。」交代之后老人就过世......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

参禅的目的就是要开悟,但开悟有什么好处呢?佛教认为,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也不怕,滚滚红尘能随缘而不变。不会迷失本性,而且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

聪明的一休是很招人喜欢的,喜欢他的中国人可能有好几代了。一休和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生于l394年,是后小松天皇的皇子。因为一休母亲的家族与天皇家族关系不和,小一休从小就被赶出皇宫,在六岁的时候,出家到京都的安国寺学习禅宗。有这么一个头脑简单、爱生气发怒的二愣子,他常常......

有一回,佛陀在拘睒弥弘法,受到外道的嫉妒,故意收买不良份子,到处恶言中伤佛陀。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和弟子们想要靠托钵获得足够的食物相当困难。于是阿难代表大众向佛陀请命:佛陀!我们还是离开这儿吧!我们还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去啊! 佛陀反问阿难:如果到了另一个村子还是一样,那我们......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许可,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遯隐山林,精进修行。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当大家还在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满面风尘地回来了。 佛陀慈祥的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

当前命相、风水、地理之学大行其道,相信的人为数不少:遇到事情总要花钱去求卜问卦一番。 那么,算命为什么会准确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大都随业力而转,并无法主宰自己。 一般人一出生,总是很难摆脱固定的生活模式,甚至过着不想过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命运在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命......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出家以后不久,一天,有一位年轻的比丘请问佛陀道: 佛陀!像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五百人出家,她们剃发染衣,现出僧相,我们可以不把她们看作女人,但对社会上的妇女,我们应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她们呢? 佛陀回答道:最好是能避开她们,不要看她们;假使不能避开......

安详,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详】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 有一位女信徒,她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后问我:师父!我该怎么办? 我说:放下 她说放不下,......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 贪也可以解释为执着,我们执着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 贪钱、贪色、贪吃等等,一切都由贪而来。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参加夏令营,曾向一位修禅的法师请益。 这位法师就问我们:你......

『第一、你问我涅盘以后,依谁为师;应依 波罗提木叉 (戒律)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盘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盘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盘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佛陀涅磐前向诸弟子作......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