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人不可能都有出家的因缘,大都是居家修行,大可不必为结婚之事烦恼。有的怕结婚了会被生活所累从而耽误了自己的修行,怕影响自己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结婚生育后代也是正常的事情,也是一定的因缘。 结婚我们也可好好修行,就看如何用心了。婚姻有好的因缘有坏......

过去,佛陀住在阿毗阇恒河边。一天,有一位比丘来到精舍求见佛陀说:出家众剃除须发,正信出家,虔修梵行,成道时能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请世尊慈悲开示,我会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惟,精进不放逸。此时佛陀观察恒河水,见水中有一大树随流而下,于是询问比丘:......

问:现在灾难频繁,请问弟子和家人是继续工作学习,还是放下一切,开始念佛修行? 答: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放下工作。特别是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方便,能够随顺一切工作,它都不妨碍。我们在做工,心里一样有佛号。如果我们的工作是需要用思惟、思考,要用脑的,我们工作的时......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真谛。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人人都不能行这个道理,所以天下大乱。 我们在打禅七,就是改恶向善,是改过自新最好的机会。一念恶,天地会有狂风暴雨发生,造成灾害。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都能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天地会风调雨顺......

修道人要有择法眼,才能选择何为正法,何为邪法。正法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是修道人的六大宗旨。依此宗旨去修行,就是正知正见。邪法就是有争、有贪、有求、有自私、有自利、打妄语。有了这六种心,就是邪知邪见。正邪的关键在于此,所以这是正邪的分水岭;向......

修行,行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就是修行。发现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是开悟。悟后起修,就是修行。 ◎ 修行重实质、重心地、重真心,不重形式。 ◎ 修行,是把十恶行为修正过来,变成十善。昼夜常念十善、思惟十善、奉行十善,......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

我们学佛到底修得怎么样,看什么?清净心,我们的心是不是比以前真的清净?清净心是没染污。顺境里面不受境界染污,就是什么?没有贪恋,在顺境里头,一丝毫贪恋的念头都没有;在逆境里面,一丝毫瞋恚的念头都没有。你的心像池塘的水一样,永远保持着风平浪静,没有染污。要晓得外面境界,顺......

道的时候要有助道因缘,什么是助道因缘呢? 你修道的时候要穿衣,也要吃饭,也得有个住处。这就是助道因缘,资助你修道的缘。 没有所依的资粮,这样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你要想修定,得先备办资粮,得先准备好,这是修道的前方便。你要想得定,得先有一个处所啊!但是这个处所烦乱是不行的......

目录 : 序言 第一难,贫穷布施难 第二难,富贵学道难 第三难,弃命必死难 第四难,得睹佛经难 第五难,生值佛世难 第六难,忍色忍欲难 第七难,见好不求难 第八难,被辱不瞋难 第九难,有势不临难 第十难,触事无心难 第十一难,广学博究难 第十二难,除灭我慢难 第十三难,......

第一讲 台湾大学的师生,都自称台大人,在中国文化大学的华冈师生,称做华冈人。所以过去、现在,凡与佛光山有缘分的人,都应称为佛光人。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佛光山的大众等,都应该先知道这个问题。举凡佛光山的宗旨、目标、道风、守则等等,在山上住过的老师、学生、徒众,都应有深切的......

1. 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 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

小人专希望人给,给过就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A mean person expects all things from others,and then forgets to reward the favor. A virtuous person does not......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从今天起,在这里我们将有连续三天的佛学讲座,这三天我分别要和各位谈的是行为平坦的道路、身心安住的家园及生命升华的世界。 几年前,政府施行十大建设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完成之后,对于岛内南北交通的营运,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今天......

这一生如果不能认真去修学,这一生还是得不到结果,充其量你会得一点三界六道有漏福报而已,这是肯定会得到,要想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就不可能。如果我们冷静去观察、细心去观察,念佛往生的人,这些人在世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没有值得人赞叹的地方,好像非常平凡、非常庸俗,那是......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