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要想顺利往生、出离,必须不再受这些境缘的干扰,这是比什么都重要。不受干扰就是不受诱惑,你一定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佛在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一切不可得,这个要牢牢的记住,这是事实真相。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才不会为它动摇......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了解的有相当程度,知道物质的世界跟我们自己是一体的,我们的心正,我们的行为正,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灾变也都化解了。我们无论是有意无意动一个念头,无论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要晓得它的波动周遍法界,当然周遍地球,会对地球产生影响。不好的念头就会......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哪一个法门对自己有利,自己要知道。 不知道的话,自己可以试验,试探试探。什么叫有利?决定不让自己堕落,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时时刻刻要提防。如果真的不让自己堕落,我们是个知识分子,最有效的方法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

我们今天在没有讲《楞严经》的总纲以前,要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出自《阿含经》,也跟《楞严经》有很重要的息息相关的观念。 有一次,佛陀的圣弟子就问佛陀说:世尊!人死后,念经、念佛、超度有没有效?有用吗?世尊是大智慧的人、大解脱、大自在的人,善于说法的人。世尊说:圣弟子!要注......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间独处,思灭苦本。若......

佛陀说:能统领百万大军的人,没有什么伟大;一个人能超越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身为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要拥有外在的多少财富,而是要拥有心灵的智慧, 以及宁静的生活。世间人不能回光返照,每天向外追求,离开了觉悟的内在,迷惑于外在的境界。从早到晚朝朝暮暮,随境迁流,背道......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因机施教,广立行门,综计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譬如千径九逵,皆达王城,楞严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然于诸门之中,求其最易、最稳当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无论何人,一教便会。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续,便可得成念佛三昧......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

各位!要知道,修道不是容易的事,你想修道,就会有魔,这种魔不是从一个地方来的,而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有的是病魔,有的是烦恼魔,有的是天魔,有的是人魔,有的是鬼魔,有的是妖魔。魔是从你不认识的地方来的,令你道心不坚固,令你修行不进步,他们用种种方法来诱惑你,威胁你,令你生退......

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着魔。有些修行人是诸佛来护持,有的是菩萨来护持,有的是阿罗汉来护持,有的是天人来护持,有的是鬼神来护持,有的是人来护持。有的则是邪魔鬼怪来护持,因为他们看你心邪怪僻,就想来与你作伴。一旦有邪知邪见,就生很多魔--贡高我慢心、狂傲......

我常说修行者应该明确四个大问题,即方向、道路、次第、方法。方向者,修出世间法,而非修世间法。出世间法者,解脱与成佛。道路者,走大乘成佛之道,而不走小乘个人解脱之路。次第与方法,是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 大乘佛法的修学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

一、初学者首在建立对佛法的信心: 佛法中有十一个善法,是心所法之一。晋《华严经》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

古德说:「善恶两条道。修的修,造的造。」的的确确是这样的情形。修什么?修善道。造什么?造恶业。善知识不厌其烦的警告我们,可是愚痴的我们,不接受善知识的忠告,仍然我行我素,只顾利己,不知利人。换言之,造恶不修善,所以始终脱不出六道轮回。 我们的思想,无量无边无穷尽。一念就......

树是一天一天的长,你虽然没有见到它的生长,但不知不觉中它是在长大。等到十年或百年后,就变成有用的材料。树是这样子,我们人修道也是如此,不要着急,不要想今天修行,明天就开悟,不是这么容易的。必须要天天锻炼,天天修行,也不管它有什么进步,你不退步就是进步。 你只要一天一天把......

这次来到此地,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一切都很圆满,我非常高兴。借这一堂课的时间,我简单扼要的来谈谈修行。 一、何谓修行 修行二字,学佛的同修常挂在嘴边,而真正理解其意义的人不多。所以,天天说修行,自己的心行却没有改正过来。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佛为了教学方便,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