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

从前,有一个青年在家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客栈。由于青年的精心经营及家人对他的支持,客栈的生意十分红火。 不久之后,这家客栈的对面也开了一家客栈,似乎要和他们抢生意。新开的这家客栈规模很大,青年十分害怕它会击垮自己的客栈,因此总是心存忧虑。 青年的情绪被他的母亲瞧在跟里,母......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

慈悲 慈悲法语智慧波流 ◎慈怜众生的思想,确实是一种有利的社会动向。 ◎宗教实践的基本原理就是慈悲。 ◎慈悲就是纯粹化了的爱。 ◎慈悲的眼睛,看不到憎恨,连有过失的人都要怜悯。 ◎我是万人之友,万人的伙伴,一切众生的同情者。 我修慈心,常以无伤害为乐之本。 以慈心接待弱......

莲池警策序 末法时代,去圣日遥,佛法式微,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知邪见,遍满天下。无奈众生业深障重,慧浅福薄,以致学佛人走上正路者少,误入歧途者多,得道者少,沉沦者多。很多人甚至沾染了魔知魔见,沦为魔子魔孙,种下了未来地狱苦因而不自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

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引子。 〖如筏喻者〗 「如筏喻者」是以划船渡大海为譬喻。筏或者船是譬喻佛法,渡大海是譬喻从轮回生死到解脱成佛的过程。轮回生死譬喻此岸,解脱成佛乃称彼岸,此大海茫茫......

○劝修净土 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怅怅然靡所依也。夫百年须臾耳,身家妻子之谋日固,悲欢得失荣辱之数日生,而死已随其后矣。昔人谓念佛一门于居士尤为吃紧,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息不来而铁床铜柱随之,非仰仗佛力,何以敌此。(彭际清) 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

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 一、三性的原理 何谓理性、感性、与觉性?理性,指众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众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与冲击,发生内在情绪的变化,导致或苦或乐的感受,纯是情感作用。觉性,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属于天然的理体,亦是......

我们学佛,无论目的是想独善其身,作个自了汉;抑或是想兼善天下,实行菩萨道,自利利他;都可以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选择一科自己喜欢而又适合个性的,作一门深入的修持。唯独是戒、定、慧三科,是学佛必修的课程,一定要受持,而且是要终身受持。特别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出生定慧......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 法华经二十八卷,第二十五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念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和拜一尊阿弥陀佛,也是平等、平等。千佛、万佛,都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六十二亿菩萨,都是反闻闻自性,我们就念一尊菩萨,就是反闻闻自性。念一尊阿弥陀佛,在拜这一尊阿弥陀佛,也是反闻......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2、从今以后,决心不犯偷盗。 3、看见别人从事偷盗时,设法加以劝导或阻止。 4、看见偷盗的众生,替他忏悔。 5、常愿一切众生永远不偷窃、不盗用别人的财物。 6、看见别人不偷盗,加以称赞。 7、宣扬不偷盗的益处。 8、看......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好,心情放轻松,我们今天来作一个专题演讲,【谈初发心】。那么我们都是修学佛道上的初发心者,诸位也是,师父也是,除了诸佛菩萨已经成就以外,初发心可以说是每个修学佛法的人所应当认识的。初发心正我们很容易与道相应,初发心错了,经过了尘点劫也......

人从哇哇坠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过百年,这在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人的一生无时不与痛苦相伴,少时有少时的痛苦,青年有青年的痛苦,中年有中年的痛苦,老年有老年的痛苦,人的一生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回顾人生,真可谓是人生苦短。 那么痛苦从何而来呢?欲。欲望。没完没了的欲望。曾......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 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 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着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 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