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 因为佛法这种东西,就在你的眼前,一切生活上,包括你的语言、行为,包括你的起心动念,包括你一切迷、悟的刹那之间,统统是佛法。统统是佛法! 凡是所有时空交会点,而融合了人的任何行为、语言,统统是不能离开佛法的。所以佛称为人生宇宙的究竟解脱之人,大圣人。那么我们说在联考上,这...... 一般人都会听过佛像开光。每当一座寺院落成或重修,佛菩萨像雕塑后,会邀请诸山长老莅临主持佛像开光典礼;很多佛教徒亦参加过圣像开光仪式;也有信众家里要供奉佛菩萨像,先将圣像请到寺院里,请师父开光。虽然很多人见闻佛菩萨像开光,但对开光的意义就不一定很明白。曾经有信众问过我,佛...... 一、佛教不是迷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神话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神灵的国度。 因此,在中国人观念中,神只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是人们最渴望得到、而又不能轻而易举就得到的,人们便把这获取的使命赋予给一个专司其职的神。大而化之,诸如皇天、土地神、雷公电母、山神......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言:佛又...... 念经有什么好处呢?念经啊,没有好处!念这个经,要费很多的时间,费很多的气力。好像在佛前念《金刚经》,你说有什么好处?你从头念到尾,啊!费了很多气力,费了很多精神,费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看见什么好处,这是没有好处。各位居士啊!不要那么愚痴喔!你所能看见的好处啊,都不是真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南无: 读作拿摩,皈依的意思。 偈: 读作记,也叫颂,或偈颂,是一种类似于诗的体裁,一般四句为一偈,每句字数固定,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不等。 开经偈: 是诵经...... 我常说修行者应该明确四个大问题,即方向、道路、次第、方法。方向者,修出世间法,而非修世间法。出世间法者,解脱与成佛。道路者,走大乘成佛之道,而不走小乘个人解脱之路。次第与方法,是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 大乘佛法的修学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 一、初学者首在建立对佛法的信心: 佛法中有十一个善法,是心所法之一。晋《华严经》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 诸位同修大家好: 学佛就是学作佛,学习佛的存心,心与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南无阿弥陀佛,每个人都会念,可是结果却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说实话,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这些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把...... 这供养呢,以前讲过很多,现在把它再讲多一点。这供养,有十种的供养。十种供养都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香。 我们供佛的那个香,要买最好的那个香、最值钱的那个香,不要买那一种香,是几乎人家要把它丢到圾垃箩里,丢到那个 garbage ,你把它捡来,来供佛,这是不够诚心的。要用最...... 释迦牟尼佛修道时,父系亲属有三人跟着他出家,母系亲属也有二人随佛修道,这几个人最后却离开佛了。什么原因呢?有三人说佛修道太苦,受不了这苦,故离佛而去,修另外法门;另有二人见佛喝牛奶粥,以为佛受不了苦,贪图享受,故也离佛而去。你看看,众生的根性是没有法子满足,所谓:诸佛菩...... 我们人要知道,我们供香、供花,供养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不是像我们那么贪心、饥渴,想要吃东西,贪着人来送一点饭,送一点菜,或者请饮茶,请吃斋,不是那么样子的。 我们用这个种种的香,种种的花来供佛,这是表示众生一种的心意,一种的诚心,并不是诸佛菩萨一定就享受这个,以这个为乐了...... 合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掌示礼。合掌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体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缩影,一切佛菩萨皆从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万法。我们不能浅看...... 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你要知道,念观世音菩萨要至心,不至心不会来。如果你会修观的,念《普门品》的时候,你观想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发这么大愿? 我也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