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道的意义 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就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

壹何谓因果 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

第一篇 空 壹前言 自古以来,佛门就有空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缘起,缘起就是说世间一切存有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没有实在的自性可言,这种诸法自性了不可得的特质就......

法界,是世界的别称;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称呼,法界是无限的称呼。因为眼所见的,有形的东西叫做法,意所缘的无形的东西亦叫做法。所以以法为界,纵横含摄,大而无外,就不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报......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生。为让正法重现,自当深入检讨,痛下针砭。 以下所举,非针对任何特定人士或道场,乃是站在建立正确知见及振兴佛教......

佛陀开示的全部重点就是要让我们主宰自己的心。如果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和语言,如此我们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结束。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负面情绪,就算我们身体的行为和我们所说出来的话语多么完美,我们都已经远离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随时意识到自己所有......

社会人士对佛教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迷信二字。大多数受过新教育而对佛教无所了知的人,谈到信佛问题时,第一个观念就认为:这是迷信的举动。 事实上,并不是佛教迷信,而是世人硬把若干迷信的事情附和在佛教里面,才使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最易于和佛教混淆不清的,就是神祗。神祗在......

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内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愿、回向等。 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净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应当每日换新,保持鲜度;否则亦不当有腐烂、污染、凋谢等的现象发生,以维持佛前的整齐、清洁和庄严为原则。 所谓定时做定课......

一位修行僧来到施主家,见对方正用杨枝漱口,并把牛黄涂在前额,头顶戴着贝壳,手拿毗勒果高高举起,然后贴在额上,态度非常的恭敬。 修行僧看见他如此怪样,不解地询问:你到底在干什么? 施主得意地说:我要扮吉相。 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僧人追问。 这样必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譬如......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 聪明的那先比丘就反问他说: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呢? 我父亲传给我的啊! 父亲的王位是谁传给他的? 祖父。 祖父的王位又是......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与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使人可以过着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说来,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慰藉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

冬夜严寒,一个乞丐颤抖着敲响容西禅师的屋门,哭着向他诉说自己的妻子儿女既缺冬衣,又少粮食。如果这样下去,不冻死也会饿死。 禅师颇为同情,但是他自己身边既无钱财,有无粮食,如何帮他?想着想着,他拿出准备替佛像涂金用的金箔对乞丐说:快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闻讯赶来的弟......

各位观众: 今天我看到同修们提出一些修学上的问题,我们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第一个问题也是多数人都有的共同的问题。他说我们常见有许多佛菩萨的形像,供奉在寺院或者是家庭之中,供给大家膜拜。问题是:供佛菩萨形像,及拜佛菩萨的意义,到底在那里?拜佛菩萨与拜神......

各位观众:常常有人感叹,现在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越进步,心灵反而越空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很多人想借助种种的宗教,以求得心灵的寄托。也有很多人想学佛,但是因为对佛教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所误导。今天我们很高兴为您请到了当代佛教高......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