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释尊在舍卫国只园精舍弘法利生。 有一个修行道人在河畔的树下修行了十二年。虽然他修行了这么久,始终不能除去贪欲的念头,心思散乱,沉迷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欲念里。 一天,释尊看见机缘成熟,应该去拯救那个修道者了,便化身为一个和尚走到河畔,跟那个修道者在树下......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深谋远虑的国王却担心当他死后,人民是不是也能过着幸福的日子,于是他招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命令他们找了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 三个月后,这位学者把三本六寸厚的帛书呈上给国王说:国王陛下,天下的知......

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大冬天,一个流浪者来到一位比丘的禅室,他因为饥寒而颤抖。 你可以看出来,我不仅饥饿也受冻,全家人都病在旦夕,如果你有任何一点东西,可以使我们维持哪怕一天的生命,请您怜悯吧。流浪汉说。 比丘非常同情他,但是身边却找不到一样东西可以布施给他,抬头看到供奉的佛圣像......

过去有一个人,夫妇结婚好几年,他们一直渴望着有一个儿子。尤其丈夫等得最着急,为了生子,他就又娶了一个小妾。因为经过太太的同意,所以小妾是接回家里同住的。过了不久,这个妾真的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子,丈夫高兴得很!自此,对姨太太和小孩特别爱护,而把大太太就搁冷下了。 本来大太......

有一次,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阇在婆磋国游化,住在首府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婆磋国优填那王来尊者宾陀罗的住处拜访,看到瞿师罗园中,有许多刚出家的年轻比丘,跟随着尊者修学,就好奇的问: 「婆罗陀阇!为什么这些充满青春活力、欲望正强的年少比丘,能够来此而安......

随着佛陀教化的弘传,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胜数,僧团份子良莠不齐自是意料中事,要求所有的弟子在短时间都能成圣成贤,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同十只手指头有长有短,再好的良田,也有几根稗草。 一日,佛陀正为众弟子说法释疑的时候,一名弟子起身问道:佛陀!可否说说您心目中理想的弟子应该具备那......

● 一坐坐了几千年 前边提到坐禅要有忍力,不怕苦二十一个钟头。你看古来那个窥基祖师,他的前生,你看他多苦,坐那个地方,一坐坐了几千年,不知道究竟坐了几千年?因为他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坐的了,等到唐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在路上遇到了他,看见这个老修行头上有小鸟在那蓄窝了。蓄窝在......

10年前,张顺是个专职屠夫专门为附近的人宰杀大小牲畜。他说,干他们这一行的,在每次行刑前,心里都念叨这么一句话:别人不吃我不宰,别人不吃我不宰。即使是这样,仍常做噩梦。有一年冬天,张顺很便宜就从市场买了一头驴,盘算着到了春节杀了它,卖个好价钱。日子到了,他拎着一把长刀冲着驴......

一早,舍利弗进城托钵,遇到一名老妇人在路旁哭泣。舍利弗慈悲的趋前垂询:老人家,您怎么啦? 老妇人泪流满面的说:尊者!我家里遭小偷,财物被偷光了。 舍利弗回到精舍后,将早晨见到的事情向佛陀报告。 佛陀就着这件事为舍利弗说法:譬如有一人家,女人多,男人少,小偷容易上门偷窃财物;好......

佛陀住在舍卫城的只园精舍时,有一天,在行化的途中,见到许多儿童在水边玩鱼。 佛陀问那群儿童说:孩子!你们怕不怕苦痛呢?苦痛对于你们好不好? 啊!佛陀!我们很害怕苦痛,苦痛对我们是不好的。那群儿童回答。 佛陀于是说道:你们恐惧苦痛,要知道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和你们一样的恐惧苦痛,......

韦婆多是一个很爱说警告语的比丘尼,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常常以警告来阻止别人去获得。 她虽然出家受具足戒,但是却蔑视佛门的法规,她贪嗜食物,每次入城乞食,总是挑拣其他比丘尼所未到的一角,独受精美的供养。她被味觉之欲所囚,心想:假如其他的比丘尼也到那里去乞食,我将什么都得不到......

从前有一个愚痴的人,因为他和别人有仇,所以常常要想出方法来报复。可是他怎样也想不出方法,因此抑郁在心,终日不能快乐。有人问他道:你为什么这样抑郁不乐呢? 他回答道:有一个人常常说我的坏话,所以我心里很气。我想这个仇非报不可,可是我想来想去,都想不出好方法,所以一直都在生气烦......

佛教认为,即使是佛也难以免除前世所招感的苦报。 《长阿含经》卷二提到,释迦牟尼在入灭前三个月开始背痛。此乃释迦牟尼前世为婆罗门时,与力士相扑而折断对方的脊骨所得的业报。释迦牟尼虽已成佛,却仍无法免除业病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以其过去世的业因,还尝受过其他苦报。《大智度论》卷......

在古印度的时候,常常发生干旱或是水灾,因此,老百姓们常常失去收成,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有一位婆罗门,因为不堪看着大家总是饥饿的样子,于是他每天清晨都到神庙里去祈求大梵天为人间免去灾难,使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也许是因为他虔诚的原故,感动了大梵天,终于在一天清晨,大梵天......

沩山老人曾说过,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唐裴休丞相虽然知道出家是好,但自己身为丞相不能出家,遂造了一间大庙,能安二千多僧人同时办道。当时有很多出家人,听说湖南沩山建了新道场,纷至沓来参学亲近沩山老人,天天坐禅习定,讲演戒律。 裴休看自己出家无分,乃送儿子到庙上出家。这位儿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