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行:先从打好地基开始,做一个正直与诚实的人;其次,对于恶行具有惭愧心;第三,保持谦卑,少欲知足。 2.放弃恶行后,心就能静下来,并入定;心入定后,就能生出智慧。 3.真实的修行不累,因为它是透过心去完成。 4.没有贪着,痛苦就无从依附,智慧在一切情况下都会生起。 5.无论乐与苦或...... 1. 大行和尚将念佛总摄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佛力加被。二、易作。三、功德最多。 四、自他极喜。五、速得见佛。六、定得不退。 七、定生极乐。八、更不离佛。九、寿命长远。 十、与圣无异。 2.念佛法总有二十三种利益: 一、灭重罪障益。二、光明摄受益。 三、大师获念益。四、菩萨冥加益...... 1.《观无量寿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至十念,除罪往生,得下品下生。」 2.《杂集经》云:「一度谤念佛人,千劫堕泥犁地狱,一度赞叹念佛人,灭却身中百劫极重恶...... 一 1.贫穷并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我只不过比他们少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已。(安徒生) 2.一般说来,节俭两个字的解释,似乎是「省钱的方法」;其实不对,应该解释为「用钱的方法」。我们应该把钱用得清清楚楚,十分恰当,那就是真正的节俭了。(法.纪德) 3.我们的收入就像我们所穿的鞋子,如果...... 一 1.做人的道理就好象木匠一样,锯木的时候需要绳墨,盖房舍时需要砖板,才能有所准则;一个人如果无绳墨、无砖板般的准则来匡正言行举止的话,那么偏离了轨道,命便不好,运就会不顺了。 2.修心很重要,如果心能笃行道德、监督嘴巴说好话、眼带关怀、耳听委屈,倾力遵守这四净,将会得到好福...... 一 1.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2.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3.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死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4.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5.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 一 1.仔细斟酌你的言辞,以免它们变成利剑。(英.卡莱尔) 2.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蒙 田) 3.反驳和奉承,两者都会造成不愉快的交谈。(德.歌德) 4.小理可以用文字说清楚,大理却只有沉默。(印度.泰戈尔) 5.与其让手休息,毋宁让舌头睡觉。(俄.列夫托尔斯泰) 6.说话不考虑,等于...... 1.当人处于嗔恨心境时,就连看到密友都会觉得「不顺眼」,觉得人家冷淡而陌生,或是「相当讨厌」。 2.一个人能否获得喜悦和快乐,取决于个人的心境如何。越能保持心灵宁静的人,就 越能享受快乐和喜悦的生命。 3.真正的内心平静乃植基于慈心和悲心,这其中蕴涵着极精细的灵敏和情感。 4.如果我...... 二 1.卑鄙和高傲的动机只会满足愚人、武夫、人类的侵略者和掠夺者的贪欲,人们应当放弃这种动机,不要让这些诱人的饮料再麻醉那些自命不凡之徒!(圣西门) 2.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 一 1.德蕾莎修女说过一句话:「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2.当我遇到一位深陷困境的人,我不问他信什么宗教,也不问他来自哪个国家,而是问:「我能为他做什么?」(生物学家巴斯特) 3.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陶铸) ...... 一 1.要我们着手去训练和净化心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2.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替我们修行。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实践,每一刻都保持觉醒,对于当下的状况,要全面觉醒。 3.修行一点都不神秘,它如此单纯而直接了当。但却必须亲自去实践。禅修就是如此而已。 4.第一步对每个人而言都...... 1.每个人皆视自己的生命为极珍贵,并惧怕丧失它(死亡),想想自己是多么珍惜自己的生命,是故不可打杀众生。 2.由戒德获得喜悦,没有生理的痛苦,夜晚得安眠,醒时心喜悦。 3.戒德纵使在晚年亦是美德,具有信德甚妙好,智慧是人类之宝,盗贼难偷人品德。是故应经常保有每一种念处、觉照,守护...... 一 1.佛法是有加持,但最重要的加持是由内心生起的,假使内心无法生起佛法真正的加持,从外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加持。 2.佛陀说:「我讲解脱之道,至于要走否由你自己决定。」因此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主,自己要当自己的皈依处。 3.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和蔼平静的人,和蔼并非是身、口的外相,最...... 一、学佛人的十八项过失 1.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 2.身为领众而只做自利之事,乃学佛人之过失。 3.佛学虽博而不怯罪行,乃学佛人之过失。 4.口诀虽丰富但身心却流于凡俗,乃学佛人之过失。 5.持戒虽然谨严,心中贪念却极大,乃学佛人之过失。 6.觉受和证悟虽好,却不能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