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众生都有感情,从有感情开始,必得要享受变化,有聚合便有分离,这是世间的常态。那天我看见一个老菩萨很会念佛,念珠都发亮啊!我说老菩萨,你现在好好念佛,不要烦恼,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趁你现在身体健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好,人不一定要活很久,我这样跟他说。结果呢,他流眼泪了...... 利用今天的机会来跟各位讲个题目,叫:「关怀生命」,也叫「认识自己」。各位现在像一棵小树,即将茁壮,而这一棵树要长大,必须让它晒太阳、洒水,才长得漂亮。很多人问我:师父,您们出家干么?理个大光头怎么会快乐?又没有女朋友,又不能有钱,怎么快乐?我想这是各位现在没办法体会的!只...... 1.放生会不会在无形中造业呢? 答:造业并不是以行为做最后决定,造业是以动机为主,在放生的过程里,有些生命已经舍报了,但是我们的动机是要救它,就算舍报,我们也一直念佛帮助它永远脱离恶道,所以这样不应该说是造恶业。如果是因为疏忽,而造成它有一点受伤,这会有一点因果;当然,在这方...... 1.布施三恶道鬼神、地狱道的众生,他们能够得到吗? 答:一定没问题,各位要有信心,出家人每天晚上放蒙山,会念〈破地狱咒〉、〈普召请〉,请地狱道的众生来,念〈灭定业真言〉消灭地狱业,念〈灭业障咒〉请观音菩萨消灭他的业,然后再给他们授三昧耶戒,洒甘露水开他的嘴巴,布施米给他吃,安...... 1.如果面对逆境的时候仍能保持平衡、欢喜的心,是防卫嗔心生起的主要因素。 2.当你面临逆境的时候,心情郁闷无助于克服逆境。它不但无益,反而只会加重你的焦虑,感召一种不安与不满的心境。 3.在面临逆境的时候感觉不乐或不满是无意义的,更不用说去报复那个伤害你的人。 4.由不乐与不满所生出...... 1.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我们何时修行佛法,就是以最好的方式在照顾自己。如果你要自私,应当聪明的自私。意思是:如果你要快乐,应当帮助、利益其它众生,避免伤害他们。那才是确保自己的快乐、使人生成功的最佳办法。 2.美好的人生和恶劣的人生差别何在?你可以依照佛法的智慧、对菩提道次第和...... 1.经、论里强调念佛是非常重要的法门,其功德非常殊胜。例如《妙法莲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2.佛陀曾经对在家居士摩诃男说: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 相传,在印度的穷人们会供奉「功德天」这位女神以祈求财富。有一个穷人每天都诚心诚意地供养功德天,终于有一天得到了感应!他看到功德天进了自己家门,连忙满心欢喜地上前迎接招待。但与此同时,有另外一位长得又黑又丑的女人也要跟着进他的家门,他觉得非常奇怪,便想把这个女人赶走。 结果这...... 1.如果可以雇一个人为我们修行佛法的话,我们与无量众生早就都成佛了,根本不必费心修任何一个法。因为无量诸佛中的任一尊佛,对一切有情都有充份的悲心,会为我们成办一切。 2.如果你修行,一切诸佛菩萨都会与你同在,环绕着你,支持你;在你死亡的时候,所有圣众都会与你同在。 3.修学佛法的...... 爱的升华为慈悲, 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 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不带执着的爱,是唯一不夹杂恐惧的爱,这种爱才是清净的。带有执着的爱是枷锁,蕴藏了情绪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链。 ◎送一块翡翠给公主,不如送一个面包给乞丐。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 一、做自己的生命工程师 为什么同样生而为人,每一个人的才智、遭遇却各有不同呢?还有,当婴儿出生后,有人早夭、有人平安;在成长的过成中,有人长寿,有人却英年早逝,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照佛法的解释,今生今世遭遇的种种境况,都是受到前世业力的影响。但佛教不是宿命论,并非你前世如何,...... 1. 诸佛出广长舌而赞叹,列祖发真实语以显扬。 2. 智光雪亮,梵行冰清;具正知见,发大慈悲。 3.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 4. 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 5.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 1. 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 2. 隐恶扬善的意思就是:人家的缺点――我们尽量不说;人家的优点――我们尽量去说。 3. 人生最大的福气就是没有遇到灾祸,而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强求福气。 4. 占别人的便宜,就是我们惹祸的开始。 5. 古人云...... 1.密咒的真言念诵,主要在藉佛咒与十方诸佛如来本心达到感应得到加持。佛所传的佛咒,就是佛的真实语、真言、秘密之心,以咒来通应佛心,现起身心庄严。我念佛咒,我即是佛,佛我身语意交融不二,圆满一切佛性功德。 2.诸佛如来菩萨,金刚护法,都有一或多密咒之心,此心咒有如无线电的频率,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