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家的定义是什么? 答:依据《长阿含经》说:「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悉达多太子有一次出城门,遇到一个出家人,就问这出家人:你剃除头发胡须,穿着出家衣服手拿着钵,...... 1.淫欲不断,可否带业往生? 答:往生净土是佛的愿力,淫欲不断往生西方叫带业往生,而最主要是你对阿弥陀佛要充满信心。不过广钦老和尚说过:「对这个娑婆世界有一根草执着,也不能往生西方去。」所以要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对极乐世界才会真正的生起信愿。 2.一贯道的道亲可以往生西...... 1.放生会不会在无形中造业呢? 答:造业并不是以行为做最后决定,造业是以动机为主,在放生的过程里,有些生命已经舍报了,但是我们的动机是要救它,就算舍报,我们也一直念佛帮助它永远脱离恶道,所以这样不应该说是造恶业。如果是因为疏忽,而造成它有一点受伤,这会有一点因果;当然,...... 1.布施三恶道鬼神、地狱道的众生,他们能够得到吗? 答:一定没问题,各位要有信心,出家人每天晚上放蒙山,会念〈破地狱咒〉、〈普召请〉,请地狱道的众生来,念〈灭定业真言〉消灭地狱业,念〈灭业障咒〉请观音菩萨消灭他的业,然后再给他们授三昧耶戒,洒甘露水开他的嘴巴,布施米给他...... 一、做自己的生命工程师 为什么同样生而为人,每一个人的才智、遭遇却各有不同呢?还有,当婴儿出生后,有人早夭、有人平安;在成长的过成中,有人长寿,有人却英年早逝,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照佛法的解释,今生今世遭遇的种种境况,都是受到前世业力的影响。但佛教不是宿命论,并非你前世如......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宾: 现代化这个名词,它代表着进步、迎新、适应、向上的意义。不管国家、社会、宗教等等,都会随时代空间、时间的转换,不断的寻求发展,不断的趋向所谓的现代化。例如:台湾的十大建设、十二项建设、十四项建设、乃至二十一项建设,到目前提出八兆八千万的六年经济建...... (一) 时代的趋向,促使社会不断的更新,佛教须有新的观念,才能自我更新,才能推展法务。换句话说,佛教的前途,必须要靠我们佛教徒重新调整思想,重新估定价值,兹有下列意见,希望佛教界建立共同的体认-- 一.融合尊重 佛教讲究行解并重、福慧双修、动静一如、悲智双运的融合德行。...... 问:世上飞禽走兽的种类很多,如果人人戒杀,它们就繁殖越多,将来岂不成了一个禽兽世界? 答:蚯蚓、虫,人是不吃的,但是并未见到满世界的蚯蚓、虫。世界上畜生多,正是因为杀害畜生的人多,冤冤相报。今生杀畜生,来世变畜生还债,这个世界就真成了禽兽世界了!如果能人人戒杀,则人人不...... 家中佛堂的设立,是遵照佛陀的遗教,可在家中礼佛及早晚课诵。以示生活中不忘佛陀的教诲。 佛像有铜雕、纸画、木刻、石刻等各种材质,工匠的手艺又精巧、粗细不同,但我们见到佛像时,想到的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教法与智慧,把它应用在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尊重,而非以盲目崇拜偶像的心去面对。...... 问:底下一个问题,请问汇款到放生组织,但自己不亲自参与亲自放生,二者在功德、福德方面有哪些区别? 答:亲自去参加放生,福德更殊胜。委托别人去做还是有福德,福德的大小在你的用心,你用心真诚、用心纯净,没有附带任何条件,这福德大。福德变成功德,怎么个变法?如果你做这些好事、...... 问:请问坐禅时如何安住其心? 答:你先要懂得什么叫禅,你必须读 《六祖坛经》 ,依照《坛经》的方法修学。而念这句「阿弥陀佛」也是修禅,《大集经》讲:「念佛法门是无上深妙禅」。禅的定义,就是《金刚经》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着相,用现在话说,...... 问:《无量寿经》云:「不当瞋怒嫉妒』,《文昌帝君阴骘文》云:「勿嫉妒人之技能」,《太上感应篇》讲到「常行嫉妒」之罪过,可见古圣先贤常劝人放下嫉妒心,请问如何才能远离嫉妒? 答:这件事情确实是非常严肃,因为这个烦恼如果不能彻底改过,在菩提道上决定产生障碍,不但道业没有成就...... 问: 如何分辨忍辱修行与姑息养奸? 答: 忍辱就是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佛教徒常会弄错忍辱的意义。忍并不是不去处理,而是不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遇到事情时,不以自己的情绪来对抗,而是以智慧来处理,以慈悲来关怀。 慈悲心,就是没有怨恨、报复的心。时时为...... 问:临济义玄禅师说:无事是贵人。我想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养尊处优的人是贵人,而是心中无事、心无挂碍的人是贵人? 答: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中有长短、好坏、多寡、善恶之分的是忙人。他们牵挂太多、计较太多;已经做了的好事记得牢牢的,若是坏事则想尽办法掩饰辩护,做多做少都要跟...... 问:法师常劝人遇到困境时,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其中最难的是放下,大部分人一旦忧虑,就是时时担心,如何才能做到处理后就心无牵挂呢? 答:放下,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放不下。 有位法师在公车上让座给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是跟着一位中年人、一个小孩一起上车的。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