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妄念很多,习气很重,请问如何消除? 答:在妄念多、习气重的这种情况下,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对于世缘要看得淡。如果不能看淡,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所以自己一定要知道放下。我常劝勉同修,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分别、执着,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能得到佛菩萨威神加持,真心去做,必定有...... 问:如果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努力做到皈依瞻仰,如说修行,为人演说。但是从不打佛七,或是熬夜精进念佛,请问如此能往生西方吗? 答:当然能。因为五经一论并没有说一定要打佛七才能往生,也没有说一定要熬夜念佛才能往生。我们要依法不依人。 问:家母已经念了二十年的日本《妙法莲华经》...... 问:请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如何解释? 答:生,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去,是实实在在没有去。这两句话分开来讲比较容易,合在一起,意思就深了。凡夫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才有疑惑;如果真明白了,就不会有疑惑。 极乐世界有没有?确实有。它与我们娑婆世界一样,决定是存在的。...... 现在世间灾难这么多,灾难从哪里来的?我们迷失了自性,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这个自己要承认,不承认不行。现在我们了解,我们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这就是标准的六道凡夫,而六道凡夫生在现前社会,这一生当中迷得太深。怎么说迷得太深?满脑袋只有自私自利,这个麻烦大!古时候...... 你自己真正修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的冤亲债主不会找你麻烦,而且你有护法神。如果心地不清净,还是自私自利,还搞名闻利养,搞假的,冤亲债主瞧不起。他现在不来找你麻烦,为什么?你寿命没到。等你寿命快到了,全来了。很多人临命终时,说看到这个人、那个人,他所讲的人都是已经过世...... 修行人在一生当中的修学,若不能出三界就不算是有成就,但要真正超越三界,实在是桩难事。净土虽说是易行道(跟其他法门比起来是容易),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往生的人,实在说,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根利智的人,他对于事实真相能通达明了,所以他不怀疑、不夹...... 这必须要有高度智慧的观察。恶人造作种种恶业,一种是自己直接深受其害,一种是社会大众受其灾害,我们是间接受害者。 恶人对修行人来讲是逆缘里的善知识,因为他使我们对世间一切人事物不留恋,他提醒我们要赶快往生,岂不是善知识?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人是善人、恶人和自己。......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不到是因为你有业障,你业障消除没有不感应。可是一定是如理如法的去求,你用贪、嗔、痴求,佛菩萨不会增长你的贪、嗔、痴。佛菩萨不会帮助你造恶业。你果然是行善,是为众生,佛菩萨感应道交。为自己不可能,绝对没有感应。为自己如果有感应那是邪魔,魔促成你的欲,...... 这位同修他问:所说念佛,心听、心念,有时用意识心、回光观心一处念佛,有时念多了心太累。 这个现象不只你一个人有,有这个现象的人很多,所以你问得很好。念佛要怎样不累?不但是念佛,从事任何工作,我们看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不看别的,你去看《华严经》五十三参,这五十三尊佛示现在......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已的精神、自己的心力,来杀死自己的身体,就是杀生。 当一个人沉溺在自杀的情绪里,很容易陷在阴影中不可自拔。要想跳脱出来,首先要明白:死亡不能解决问题,死亡是更多问题的开始。佛法说:人身难得。我们这个身体是用来还报和还愿的...... 各位一切生命最宝贵的就是他的生命的体性,放生就是要解放生命的痛苦,并不是说为了要得到我们个人所谓的利益功德而去放生。为什么?因为我是个佛教徒,从佛陀给我们的教育里面知道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虽然按照个人的业报不一样,产生了不一样的轮回的形式: 有些生命在天上做神、有些生命...... 师父常跟我讲,一个人要出家,最怕什么?最怕没有带着圆满的心,出家的目的是因为社会不好,或因为谁对我不好,有失落感,所以他躲到佛门里来,也因为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最后难免伤害了佛教。虽然我向来自认为出家的心态很健康,但师父的一番教训我仍然谨记在心,深怕自己在无意中做了对不起...... 皈依必须发起大心,看见自己跟众生的苦,发起利益众生的心。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也曾经堕入地狱,堕入畜生道,跟我们一样都曾经在六道轮回,但他为了众生而修行,奉献,牺牲,最后成佛。因此,我们对佛必须有绝对的信心,相信唯有佛可以帮助我。世间什么都不能依靠--感情、金钱、房子、儿女、...... 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你会禅,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因此...... 今天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来说是有问题的,因为禅不是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