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姑且不论有钱没钱、健康或生病,一个念佛的人与没有信佛念佛的人,他们的人生会有什么差异? 答:差异很大,最大的差异就是念佛的人他一生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他知道将来到哪里去;那个不学佛的人就没有这个,他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不晓得往哪里去,这的......

1.房子修得再大也是临时住所,只有那个小木匣才是永久的家,所以,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 2.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3.人生最大的哀痛,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人生最大的......

问:香炉里面的香灰满了要怎么处理? 答:家里的香炉,要永远保持干净。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师父常跟我讲,香炉的香燃完了,香脚就要拔掉,把炉内的灰抹平,千万不要挤的满满的、脏脏的,如果香灰太多,就挖一些起来,以尊重心放在花盆,不要让人家踩踏就可以了。......

现在这个世间,纵然是学佛的人,拜鬼神的人非常之多,这在今天是非常平常的事,他不晓得,这是迷、这是邪、这是染! 现在是乱世,灵界的讯息很普遍,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常常遇到,所以有些人很崇拜鬼神。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跟鬼神往来,你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定力;否则的话,你这一生......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

问:心中妄念纷飞,应当用什么方法对治? 答:佛在《遗教经》上告诉我们,只要能把心制伏,使之专注一处,无论任何功德事业都能成就。或有人说:这岂不是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告子所说的动心,是当心念起时,强加抑止,按捺令静。而佛所说的不制心,是制使归于一处,不......

做人处事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有的人活到七、八十岁,却一辈子也学不会,所以现在有人专门研究人生哲学、处世哲学。人生到底怎样才能称得上会做人处事呢?有一首四句偈提供参考: 第一、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有前面的世界,也有退让的境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背后的世界却更宽广,唯有看......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实是一门艺术。 如何说话才能受人欢迎?以下是四点建议: 一、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 助人不只是金钱、劳力、时间上的付出,说话也可以帮助别人。例如,有些人处在尴尬得不知如何下台的窘境时,你及时说出一句帮他解围的话,也是助人的一种......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

就是嫉妒障碍!看人家做好事总是眼红、心里不是滋味,不但不随喜赞叹还泼冷水。有此小心眼,一切善功德皆不能成就,这就是众生最折福的苦恼处。把嫉妒改掉,赞叹人家好,你就有福了。......

问: 弟子每天的早、晚定课是诵《阿弥陀经》一卷,念佛两千声,然后忏悔,回向。弟子以念佛为正行,兼修《宝箧印陀罗尼经》和持诵金刚萨埵心咒。弟子这样修持是不是夹杂不专,有背于一门深入? 大安法师答: 净土法门确实提倡一门深入,专修不二。《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

现代人每天熙熙攘攘,席不暇暖,问他为什么这么忙?他的回答总是:想追求幸福和快乐。 幸福和快乐到底在哪儿呢?是在外头还是在自己的心中呢?如果快乐幸福不在外头,而是深藏在自己的心中,那么人所盲目外求的幸福,一定是虚幻不实,而不是真正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东西。 人时常跳到池里找......

问一:念佛为何限定七日? 答:克期取证故。放下万缘提起精神,勇猛精进,期得一心不乱。一七未成,再继二七。本堂弥陀佛诞,连二七不断佛声。圆瑛亲自主七,每日开示,得益者多,工夫易进步。 问二:应发何心来念佛? 答: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念佛为成佛之因,一念相应一念佛......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

吃素有益健康,早经医学的证实,不信请看:台视隔壁的台湾疗养院,凡是送院的病人,一律要吃素。根据统计,吃素的病人引发的并发症少,死亡率低。而且出院的病人,如果能继续吃素,那以后回院报到的次数少,相距时间也长。 过去,台大医学院教授陈瑞今,也曾经为许多台湾的比丘、比丘尼作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