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 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无诸障难。 故知: 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观音势至,自然相随;并有其他大菩萨,共二十五......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 昌臻这一次回寺以后,早就想给大家谈一谈,可是因为病的原因,到今天才给大家见面谈这个问题。我今天想谈的,就是《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讲两个大的问题: 一、易行。 分为五点: 第一点,念佛,三岁小孩,一教他都可以念。 近现代天台宗的高僧倓虚大师本来是讲教宗的,后来他在香港办...... 今天谈的题目是临终助念往生。学佛的人特别是修净土的人,都希望临终能够念佛往生。那么要怎样才能作到呢?就不能不研究这个问题。净宗祖师印光大师的《临终三大要》,对此作了重要开示。还有《临终须知》、《临终津梁》、《临终切要》一类的着作,也是应该学习的。因为学佛就是为了出轮回,...... 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 一、 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 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佛的修行活动。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定的时间,让大家放下...... 一切法门,都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有成就,净土法门当然也不例外。要想有成就,必须专修,不能杂修。但是,不少同修对于这个问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理解,总觉得一句佛号太简单了。怕不保险,所以想方设法多增加一些。念这样经那样经,这样咒那样咒,甚至于兼修其他的法门,认为这样...... 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能了生死,证菩提,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如同治病,心须对症用药,方能获得疗效。从这个意义讲,当前提倡修习净业,更具有适时契机的特殊意义。 第一,净土是末法最为适时契机的法门, 一般说末法众生,善根浅,福报薄。业障重...... 为什么念佛是福慧双修?你想想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人,哪一个人的智慧能比得了阿弥陀佛?哪一个人的福报能比得上阿弥陀佛?我们在净土经论里去观察,阿弥陀佛的智慧、福报,不得了!连释迦牟尼佛都赞叹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就是智慧,光中极尊,就是智慧里面极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诸佛...... 几经劫难,暂得人身,因循自误又半生。荒唐过日,前路茫然。实又可恼,又可悲,又可怜。 穷途末路,流落它乡,徘徊歧路遇净缘。明师指示,善友规箴,劝早回头,早觉悟,早修身。 孝亲尊师,主敬存诚,人伦大本为道基。积功累德,勇猛精进,且莫放逸,莫弄假,莫作虚。 净土往生,绝妙法门......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众生反以苦为乐,甘住其中多失所。 臭皮袋里出头来,长养无明病成蛊。 蓦然三寸气消亡,化作寒灰埋下土。 五趣迁流不暂停,百劫千生受凄楚。 诸仁者,何如及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 西方乐,西方乐,西方之乐谁能觉? 人民国土总殊胜,了无寒暑并三...... 1.佛为什么要说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 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未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汝于净土,尚未知门...... 五会念佛的念法: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五会念佛的佛学词典相关解释: 1、《佛学大词典》 为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所创之念佛法...... ○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六卷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在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 又云:若见如来者,为得大善利。闻佛名生信,则是世间塔。 ○ 入法界品云: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若得见于佛,舍离一...... 净土法门的纲领,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是清代彻悟禅师提出来的。彻悟禅师早年参禅,大彻大悟后,改修净土,致力专弘净土法门。太虚大师论述近代中国佛教史,谈到由禅而净提倡净土的大师们时,说:而成就最高,得大受用者,当首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