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很多同学跟着我的、看到我的,我让了三次。在台湾,我们有个小道场,不大,有人想要,送给他,我们到新加坡;在美国也有道场,也有人要,送他,想要都给他;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各地同修帮助我们买下一栋公寓房子,大概一千多万,有人希望我们离开新加坡,我们就离开了,都赠送了,......

人,我们中国人讲命运,算命的说,运势五年一转: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 中国人懂得把好运留在晚年享,厄运在年轻时熬,年轻时候能熬得过,不在乎;年老了不行,身体衰弱,没有抵抗力。 所以聪明人,即使年轻时候有福,他不享,这个好 。你不享,这个福就转到......

属于别人的永远都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永远都是自己的,谁也不可能欠谁,欠也得还。没有永远欠的,也没有永远还的。今生他欠你,来世他还你。今世你欠他,来世你还他。互相欠,互相还,这叫轮回。我们所说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就是这个意思。源源不断地轮转,没有出头的时候。 我在家里......

佛陀在世时有位达格罗比丘,他平时住在尸陀林,以死人的祭器为钵,穿死人之衣,吃祭祀亡人的供品。 当时城中死了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女儿等将其尸体抬到尸陀林,在一旁哭泣。达格罗正好站在旁边看,女儿告诉母亲说:这个达格罗就像瞎鸟一样,守尸而住。 这话后来就传到佛陀耳朵里,佛陀说......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 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

1.六因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1)能作因: 在有为法生起时,不障碍他生起,或能助他生起者。分为有力能作因和无力能作因两种。 (2)俱有因: 俱有,就是互为因,互为果,因果同时的意思。也分为二种:互为果俱有因和同一果俱有因。 (3)......

佛也给我们说十种业得多病的果报,他注解里这二十条我们要把它记住,记住是你可以帮助很多人,改变他一些不好的习惯,改变他这些恶的果报。 第一种喜欢打众生 ,好喜打拍一切众生,特别是小动物,看到的时候也不见得不顺眼,看到就喜欢把它打死,蚊虫、蚂蚁、苍蝇看到就想把它打死,要晓得......

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贵,有的低贱?有的坎坷痛苦一生,有的非常安逸快乐一生?有的一辈子光宗耀祖且寿长,有的一辈子备受侮辱还寿短?这样的命运差异,乃至于一母......

佛教讲的三世因果的法则,是我们佛教徒最起码要认知的道理。要相信它,要接受它,这对于我们自身修行、扬善止恶非常重要。三世因果所传达的是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是佛教劝善的语言,说教之词,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生命轮转的观念,我们的神识不会随着肉体的消灭而消亡。......

从前,舍卫城的施主们供养僧众斋食时,首先供僧,然后再布施乞丐。一次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另一个是婆罗门种姓,他们前去乞讨,婆罗门种姓的小孩没有掌握好时间,他在供僧之前去,结果一无所获。国王种姓的小乞丐,在僧众享用之后去乞讨,他获得许多饮食。国王种姓的小孩问婆罗门......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聪明的人却研究这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这原因上根本解决。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切苦果都是由过去恶业来的。恶业不除,苦果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缘经第四卷上......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尊贵的人?又有下贱的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就尊贵了?什么原因令他就下贱了?有五种道路,令人走到下贱这一种的果报上。这五种的路: (一)骄慢。 谈到这骄慢,对外面的人骄慢,这是一般人常有的;但这种的骄慢,是甚至于对于自己的父母也骄慢,不恭敬父母。 (二)刚强......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给牛撞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贱价的将牛出售。 当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但不饮水,而且突然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撞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

我有一位弟子,在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时,便偷偷在心里发了一个愿,希望在十年之内布施一千万元。 当时这简直像是痴人做梦,然而她在发愿后的十年内,恰如其愿,刚刚好布施了一千万元。满愿后,她对她的先生说:我已经为你布施一千万元,收据都在这里,全都是替你做的。先生惊讶地问:你真......

有一天,佛陀走出王舍城,到多根树村。村中有一个妇人名叫藏喜,她看见佛陀远远地走来,身影散发也如同太阳般的光芒,他的相貌庄严美妙。 藏喜心想:世尊以前是尊贵的王子,舍弃王宫里的荣华富贵,出家学道。如今以乞食维持生活,如果他来向我乞食,我应该将面茶供养他。佛陀知道藏喜的心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