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4月20日),梦参老和尚结束台湾弘法之行,转往香港弘法,适逢香港西方寺举办三坛大戒,梦老应宽运法师之请前往开示,向新戒子简要阐述了发心的重要性: 宽运大和尚慈悲,诸佛子慈悲,恭喜大家受持清净戒!因为在这个社会中,这么多人都能出家,而且三坛大戒是一起受的;因...... 杀业太重的后果,形成天灾人祸的因素。或者地震,或海啸,或者奇寒,或者奇热。乃至风不顺,国不泰民不安的现象也为常见。 人人都有一颗原子弹(烦恼),等待机会爆炸。烦恼的力量,比原子弹还要大。你们看!现在全世界的人类,都有很大的脾气。不管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没有修养的功夫,差不...... 有人欢喜念佛,就参加佛七。有人欢喜参禅,就参加禅七。若是有人不欢喜念佛也不欢喜参禅,就参加个懒七或睡觉七。「懒七」或「睡觉七」,这些名词很新鲜,但说起来也是很有学问的。 「懒七」:你很懒,其实也懒不了。你什么也不做,但是心里就做起工来--打妄想。妄想忽天忽地、忽饿鬼忽地...... 戒律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会犯戒;若没有自私心,就不会犯戒。同理,人有自私心,就会犯法;没有自私心,就不会犯法。有些人在法律上受到委曲,未得到一个公平的判决,这是因为在往昔所行所做总将不公平加诸于人,故令他人亦以不公平加诸于己。 你应睁开自己的眼睛...... 世界灾难的来源,皆因人人不守五戒、不修十善而成。因为众生所造的业,世界才出现种种的灾难。所谓「起惑造业受报」,是有连带的关系。如果不起惑,就不会造业,也就不会受报。 起惑就是迷惑。因为没有真正的智慧,对事理不明白,就颠倒了。详言之,是非分别不清楚,善恶分别不清楚,乃至黑...... 1 现在这个社会,真的是骗人的社会讲实话的人愈来愈少,妄语的是愈来愈多。我们若要真正学佛,不但是大妄语不能犯,小妄语也尽量要避免。 2 佛教人不妄语,为什么?心净则土净,你还有妄语的念头,你心不清净,跟净土不相应,你怎么能生净土? 3 我们一生认真努力学佛,所希求的两个......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点益处也没有,反而是生者在自造恶业。」佛陀接着讲了一段故事: 从前一户有钱人家办丧事,请了一位婆罗门来...... 受八关斋戒最主要的意义是希望改变我们的生活,一切众生无不追求幸福安乐,所以佛特别为我们宣讲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佛说斋戒经》。在佛世的时代求受八关斋戒都是这样,这些皇宫贵族在斋戒日的时候,礼请出家人到家里供养,然后请求一位尊贵的出家众为家人授戒。有一天舍卫国的宰相请了...... 佛灭度后的七百年,在罽宾国,有一只恶龙王,名叫阿利那。这只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酿成灾害,危害百姓,恼害贤圣。罽宾国的人民,都非常害怕阿利那。 当时,国内有二千位阿罗汉,都想把这只恶龙驱逐出境。其中的一千位罗汉,以神通力,震动大地。又有五百位,放大光明。而其他的五百位罗汉打...... 从前有个国家物产非常丰饶,而为他国觊觎,面临战争的侵略。所以国王大举征兵,动员国内十五岁至六十岁的男子参战。 有位年近六十的纺织匠也在征召之列。他的妻子相貌庄严,却对丈夫轻慢无礼。依国家规定,出征者必须自备兵器与盛装粮食的容器,而纺织匠的妻子竟然只为丈夫准备了盛装粮食的......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奇怪的是,国王如此布施了数日,珍宝一点儿都没有减少。 佛陀知道国王宿世积福...... 过去,有父子二人一起居住。儿子入山砍柴时,看见泉水中有闪闪发亮的黄金,即回家要求父亲分家,以方便入山采金。儿子向父亲说:所有财物都归你,你只要给我一辆牛车、两斛米、一把斧头及荻草一枚,其他东西我都不要。父亲不赞同儿子的想法,极力劝阻,但儿子仍坚持前往,于是父亲对儿子说:...... 佛陀时代,距只洹精舍七里之远,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陀的弟子阿难时常前往劝谏。我无法忍受这样的限制,所以才不去精舍。老者不听从阿难的劝导,依然如故地饮酒。 一日,老者又喝得醉醺醺地走在回家路上,一不小心,一脚踢到路边的树根,跌倒在地,疼痛无比。老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痛楚,相当...... 佛陀时代,有两人为莫逆之交,视对方为良师益友,以知识互称。 后来,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向他的好友求救,没想到对方不但不愿开门,反而问:你是什么人?犯人说:我是你的知识,因为犯了罪,特来向你求助。对方回答:平时我们形同至亲,但危难时应当各自负责,不......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时,曾于某年的结夏安居结束后带着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某个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见到佛陀都很恭敬。 当佛陀带着弟子们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时,这些敬重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