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盘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

我今天来讲什么是宗的法门?宗有所谓顿和渐两种法门,而且永远争论不休。什么叫顿?什么叫渐?顿是不立文字、不假语言,离开语言文字的;反之,用语言文字的是渐。可是宗能不能够离开语言文字呢?即使讲顿,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这是一个问题。离开或不立文字的宗派称为临济宗,由唐代......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过去更频繁,接触面也更广,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所属团体的利益在努力,在争取,在计画。因此,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比在过去的社会里更明显。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以现代人的观点,是希望克服困难,改......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三个彼此相关的名词。 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烦恼,真心是讲的智慧。所谓妄心,即是人类的意识作用。而所有人类的意识作用都是主观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断或观念,都不是真的,所以叫烦恼。唯有离开意识的作用,外在的环境和现象是什......

话头的修行,是以一句话头来达成下列目的:第一、话头能治散乱与除昏沉;第二、话头能使我们的心集中、安定;第三、话头能使我们的心统一和入定;第四、话头能使我们开悟。 话头又被称为不死之药、甘露或是金刚王宝剑。金刚已是非常坚固,金刚王更是金刚之中最好的,所以金刚王宝剑是宝剑......

仰山慧寂师问沩山灵佑师:「百千万种现象一起来的时候,该怎么办?」沩山说:「青不是黄,长不是短,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 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我」而产生的。人间的凡夫不可能离开「我」,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我」。「我」需要、「我」不要、「我」喜欢、「我」讨厌凡事不论内外......

默照是一种修的方法,平常生活也可以用:「照」是清楚知道发生甚么事,「默」是不要有回应。 人在风平浪静时,可以气定神闲,一旦遇到折磨你、找你碴的人,你还能够说,我默、我照吗?恐怕不行。 这时要用智慧处理,不用情绪。 能够一下子解决倒是痛快,但许多事是无法如此顺利的,即使......

前言 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和其它宗教教义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归于一个主宰者,宇宙万有的来源都是直线的;而佛教把宇宙万有归于缘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圆形的,所谓「无终始、无内外」。其它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赐给他们身体健康、长寿富贵、升官发......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各位护法居士: 过去中国大陆的佛教寺院,像现在的大学一样,有着教育的功能,当时称为丛林。过去的丛林,规划很完善,无论从建筑结构、人事组织,甚至于寺院供奉的佛菩萨圣像,处处都表现着完美的教育。比方说:像过去丛林寺院的建筑,比起现在台湾寺院的建筑就有很大......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们这一次夏季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讲了佛陀的教育法,昨天讲了丛林的教育法,今天我要讲的是特殊的教育法。 所谓特殊的教育法,就是跟平常的教育法不一样。佛教里面有些什么样特殊的教育法呢?我分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我前天和昨天都在这里讲,主要就是让我们觉悟。 过去有者悟道了,有人问他:你悟了什么呢? 他说:原来佛祖是凡夫做的,我现在悟到这个道理。 也有的者悟道了,你问他:你悟的什么道呢? 他说:啊!我现在才知道,原来那些拜佛的师姑都是女人呢! ......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堂是供给者参打坐的场所,对外一向是不开放的,故一般人对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堂的建筑通常长有六丈至十丈、宽四丈至八丈不等,不过依参人数的多寡(有时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给短期精进坐的堂,或是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晚安! 这次佛学讲座三天,为什么要用做主题呢?因为生活愈是忙碌,人生愈是动荡,在我们生活里面愈重要。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心,是人生的放旷,是生活的幽默,是一种直觉,一片定慧;不在多言,不在世俗文教经典中,没有你我......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晚安!我今天想从教学和守道上来谈宗的特色。 首先要各位了解: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了解实践以后,究竟有什么利益?了解,有了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以后,一身如云水,......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师,他们衣、食、住、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