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萧衍帝(即梁武帝)心中乐善好爱修行,礼拜志公和尚为国师。惟有郗氏皇后,心不信善,造业深重,死后堕落,作一蟒蛇之身。武帝得师,究竟指明,心向修行。一日宫中夜卧不睡,起往乘凉,须臾之间听得殿下蟋蟀之声。武帝举眼一观,只见一条蟒蛇,直至殿下。帝见失色,叹而言曰:朕宫严洁,......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把自己的心专注在一种正知正见上,这就是禅。把自己的起心动念放在证悟一切法的本性是无常的这个见解上,这也是一种禅;知道轮回是苦海,把自己的心专注在知道轮回是苦海这种正知上,这也是一种禅。观修人身难得的时候,你知道了人身有这么难得,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个认识上,这也是...... 沩山老人曾说过,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唐裴休丞相虽然知道出家是好,但自己身为丞相不能出家,遂造了一间大庙,能安二千多僧人同时办道。当时有很多出家人,听说湖南沩山建了新道场,纷至沓来参学亲近沩山老人,天天坐禅习定,讲演戒律。 裴休看自己出家无分,乃送儿子到庙上出家。这位...... 永惺长者、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很感谢佛陀的慈悲光明,帮我们集合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来共结法缘!有人问我:到香港来的目的是什么?香港的各位大家,在物质上的金钱财富都非常的具备,我希望能再赠送给各位一些精神、佛法上的财富。金刚经上说: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以四句偈-......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爬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 觉悟有三种觉: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觉行圆满。自觉的人生要具备善恶苦乐的观念,起码能够看得出来善和恶、苦和乐,然后产生消除痛苦的想法,就是生起出离心。罗汉达到了自觉,他把心中无谓的烦恼、强加给自己的无明消除了。诸位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看能不能消除这些无明烦恼?在...... 有位居士向禅师诉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啬,不但对慈善事业毫不关心,甚至连亲戚朋友遇到困难也不肯接济。请禅师去我家开导,开导她。 禅师就和这位居士来到他家中。果然,居士的妻子十分扣门,仅仅给禅师倒了一杯白开水,连一点点的茶叶也舍不得放。禅师并不计较,不过,不知为什么,他用两个...... 泽庵宗彭禅师是日本江户初期临济宗大德寺派的高僧,精通诗歌、俳句、茶道,为东海寺之开山祖师。 某天,有个商人拿了一幅裸体的仕女画,故意请泽庵宗彭禅师在画上题词。商人心想,泽庵宗彭禅师一定会尴尬地推辞。没想到泽庵宗彭禅师不但没有拒绝,还一面欣赏着画中的美女一面赞叹说:多么好...... 修习禅定的人,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于意识都不与外界接触,不受外境的影响、干扰。而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也和从前的回忆、历史,未来的计画、想象,以及现在的四周环境完全隔绝。此时他是全然独立的,因为没有任何着力点,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困扰他。因此,能得到一种不为...... 禅定能让我们的身心暂时放下负担,享受完全的舒畅和放松。因此,追求定乐的人常常喜欢回到定中,不喜欢和尘世接触,导致厌世的结果。他们很可能长期隐居在深山里一直打坐,然后就在山里坐化、死亡。 然而,在定中死亡并不代表已经得到解脱。虽然他有禅定的功能和力量,可以暂时抛下色身的束......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心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 1 风动?幡动? 禅宗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 鬼逼禅师,本来是个专门赶经忏的和尚,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着月光归去。 某一晚,他刚赶完一堂经忏,回程中路过一户人家,院子里的狗不断地向他咆哮着,他听到屋子里传来女人的声音: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贼?接着听到屋子里的男人说:就是那个赶经忏鬼嘛! 他听了羞赧地想着:怎么给我这...... 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佛学很多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禅净、中观的空、中道,这是人间的佛教。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