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教授、各位同学: 今天承蒙贵校的邀请,能够有机会来和大家讲解佛学,感到十分荣幸!关于佛学,大乘宗派就有八宗之多,名相义理更是繁复。今天我们就以最具有中国佛教特色,并且比较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宗,来和各位谈谈我们历代文人与的典故。 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传到中国之后......

训导主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很荣幸被邀请到正觉学社来和各位演讲佛学,这个时候正是大家休息午睡的时间,而我所讲的题目是师与诗,又和参打坐有关系,因此打瞌睡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在我讲话的当中,你们如果要休息,也可以方便。 想要深入了解历代师们的风范人格,有一......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阴雨绵绵,但雨水阻挡不住各位求法的热情,我们数千人济济一堂,这都得感激佛陀的慈光加被,大家才肯欢喜来领受甘露法水。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昨天谈本来是不可说的;今天讲空,空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不过为了实证般若......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 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立艺术馆演讲,时间共为三天,拟以三部经典为中心,分别探讨三个问题︰......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炮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

一. 如何坐? 一般人大都以为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其实,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你会,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因此......

今天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什么是?》。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来说是有问题的,因为不是能讲的。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

有人把修形容作跟自己约会。开始的时候,是有这么一点味道在里面。但是,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修的目的是要达到无我、无相的境域,当然也就无所谓跟自我约会不约会了。 日本师铃木俊隆写过一本英文书,书名叫作Zen Mind, Beginners' Mind《心初心》。意思是......

现在的社会追求效率,造成每个人越来越匆忙,竞争越来越厉害。因此便有人希望透过修来帮助他们,以寻求内心的安定。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修只是暂时把自己关在安宁的环境中,盘起双腿,一念不生,一旦走出堂,面对变动无常的现实世界,似乎又觉得方法使不上力。我相信,很多想进入......

一、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你们看过这句话吧。日日是好日,每天都是好天。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讲: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处处是好地方。人没有坏人,天气没有坏天气,事情没有坏事情,随处都是净土。那么可以再加上心心是好心、念念是好念。日日是好日是云门祖师所讲的一句话,但是后来很......

有人认为与净土截然不同,其实,二者并无冲突。此在古来诸师们,已多有说明。念佛人临终时能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定力加上佛的愿力。修者,若能明心见性,心净则所居国土亦净。因此,与净土没有绝对分开的必要,我不仅教人用的修行方法,同时也鼓励人们念佛。 是什么?......

我们所到的任何环境,都应看作就是我们自己。坐飞机时,飞机是我们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自己;坐车子时,车子是我们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自己;自己是主角,其它都是附属。这种体验和感受,我想每一个人都有,否则我们就是失落了自我。 另一种体验,就是各人在同一个环境中的感受不一样。今天我......

我想先谈一下小时候发生的三件事情,它们在我的学佛之路上影响很大。每一件事都让我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了疑惑。 我小时候身体很孱弱,所以在成长和学习方面都比一般人迟缓,直到七岁才学会说话,九岁才开始读书识字。我总是安安静静,而且也不是很聪明。 即使我的家庭贫困,父母仍旧经常帮助......

问: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偈子,本来无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时常被人引用,请师父为我们说明它的精义。 师:凡是读过《六祖坛经》或听过宗故事的人,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神秀师曾写了一个偈子给五祖弘忍大师看,内容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师弟惠能看到......

守心的本身是一种方法,是从制心、守一而产生的。五祖弘忍讲到守心时,提到《遗教经》中的两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是将散乱心变成统一心,再由统一心变成不动心,这是从制心开始而后达到不动心的历程。不动心是离开动静的差别,无心可动,亦无心可静,这和定心不同。 世界上有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