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才有六道轮回的业报,如何出轮回而到达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急需解决的问题。 佛陀为了解决众生的轮回生死问题,说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修证成佛,但是在修行的路上,有难易,快慢的差别,求其最圆顿,最简易,契机契理,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最为捷径者......

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之一,自号八不道人,因读莲池大师所着《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后,乃焚毁过去所作,依憨山弟子雪岭出家。大师为防母不允,私自出家。出家之后,刺舌血写下了《寄母书》,以表自己对母亲的深情和坚决出家之志。 《寄母书》共有四段,开篇......

念佛是从2003年开始,最初提起佛号,是枯燥的,无味的。但是我依然每天坚持不停的念佛,有天曾经念到22000声,最少每天也是5000声。以后的几年里佛号则是越念越有威力。 到了2005年,依靠解行相应,知道了一些念佛的道理,我念佛还要念6千声以上才能够有少分相应,进入......

问: 念佛已经有一段时间,只是心里一直有不踏实感,阿弥陀佛真的听到我在念他吗?临终时他真的会来接引我吗? 答: 我跟你肯定的答覆,阿弥陀佛不会来接引你,阿弥陀佛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要问为什么?你有疑心,大乘教里头佛讲得很好,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怎么样念佛念佛有三个秘诀......

信众: 师父好!有很多人说,只要肯念佛,只要相信阿弥陀佛,就不需要约束自己,也不需要持戒,请问师父,他们的说法对吗? 师父: 他们说法肯定不对啊,那已经不是佛教徒了。 信众: 我想也是,持这种说法的人,他们把很多法师的话搬出来说,只要肯念阿弥陀佛,只要相信阿弥陀佛会来救......

(一)实相、观相与持名 实相念: 念佛并不是专指口念,心念也是念佛,所以念佛法中,除持名念之外,尚有实相念和观想念各法。实相念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此其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属于禅,但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故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

问: 法师,您讲《净土资粮》时,总是提到六字洪名,好像印光大师也提到最好六字洪名。我想知道净土宗祖师和您是怎么念的?我每天早晚课百余声六字,其他时间都是四字。选四字一来默念时间多,念起来顺口;二来念的数量多有成就感。但不免担心四字效果不如六字。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 原......

念佛法门很多,归纳为四大类,持名、观想、观像、实相这四大类。持名就是执持名号,用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把我们宿世今生的妄想分别执着取而代之。因为我们不念佛就会胡思乱想,无论念什么都出不了六道轮回。说老实话,念《华严经》也出不了六道轮回,念这一切经有好处,不会堕三恶道,......

自古以来,那些修行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就没有别的,就这九个字: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在《念佛圆通章》里面,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你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修行真有功夫,然后你念佛才能够相应,念佛才能够见佛。 念佛见佛,如果你天天见佛,给诸位说......

问: 平时众生请居士诵经,这个众生是不是讲鬼神?讲一般人。请居士诵经念佛做超度回向功德,作为居士自己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但不接受又觉得不够慈悲、不随顺众生,接受又怕自己没有能力,请问法师大德该如何处理? 答: 超度这桩事情认真的来说是要修行证果才行,你才有能力超度,你修行......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知多则得生,少则不生也。 答: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此专指上辈说。中下二辈,自有差等。 问:念佛贵乎心持,何必出声? 答:心持念佛,颇合深旨。但出声念佛者,即以佛声而为助缘,有自他兼益之妙。 问:然则默念可乎? 答:......

万修万人去。这个话是净土宗的祖师永明法师提出来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祖师的开示决定正确。但是不能错误的理解认为我现在都在念佛了,我就属于万修万人去了。不是这样理解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一下: 第一、万修 ,什么叫修? 就是正助双修。正修就是正行,正行就是称念佛名,......

念佛往生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蕅益大师教导我们建立信心有六点:一、信自,相信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心所变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都是自己,不是别人。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那我们现前环境又何尝不如是?懂得......

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 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各种声音都提醒我们念佛 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 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不管外界是什么音声 ......

问:专修持名,愿得念佛三昧,期生净土,云何用功? 答:以深信愿念佛念佛三昧,亦不易得。然须常发此心。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耳。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