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思议力。如依何等因得何等果,造何等业感何等报,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何等现熏何等种,由何等种起何等现,这是因果通常法则,可以心识分别思量的。由这种因果通常道理,所以造上品五逆、十恶业的,当堕地狱;造中品五......

壹、佛七心理建设 一、生无住之心 1、佛七的目的 佛七是克期求证的修行方法,就是在这七天中要得成就;即是《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通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与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同一个境界。其次是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断见......

第一天 陈会长、诸山长老、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难得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在洛杉矶侨教中心我们一起聚会,谈谈佛法;我没想到今天有这么多同修来参加,有许多是新面孔,这是显示出这个地区佛法的兴旺,学佛的同修逐渐逐渐的年年增加,这对社会来说,是个非常殊胜的现象。 今天我们要谈......

内容提要 第一天揭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之教育,其最终目的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修行是以戒定慧为手段,伏断妄想、分别、执着,而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又以净宗持名念佛法门为现今末法众生最方便、最究竟、......

师讳行策,字截流,姓蒋,宜兴人。父全昌老儒也,与憨山清公为友。憨山既示寂之三年,为天启六年。一夕,全昌梦憨山入室而生子,因名之曰梦憨。及长,父母相继逝,发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问公出家。胁不至席者五年,顿彻法源。问公化去,师住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

各位同修:这次讲经法会选的是《楞严经》中最重要的一段经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古人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佛在大乘经论中常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佛讲到《法华经》时,又说一阐提也能成佛,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这才把佛法讲到究竟圆满,所以说成佛的法华。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座下的大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回归净土。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但属应身如来,终有尽时。佛灭法尽后,观世音菩萨,即于中夜,在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各位同学: 大家好,悟道师送了一张条子,是南京理工大学同修请问:最近有人传本愿念佛,不依净土三经所说,只要信了就能往生,不用发愿,也不用念佛。未深入净宗之同学,听了疑问重重。恭请师父慈悲开示。 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是曲解了,会误导许多同修,把这一生念佛......

第一天 万缘放下单提佛号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家讲的是,如何打好这次佛七。 要想打好佛七,必须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句阿弥陀佛佛号。 不过要想提起佛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念佛时,你必须经常用功观照,使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出来。如果在念佛心中,还想其他的......

一 1.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即是生无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2.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乃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说为根据。但人之念佛,先要信彼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于种种依正功德庄严,起信心而发欣愿。念佛非泛泛于口称,要以心......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 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着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大,一冲出来就下三道。若善业多,善种子就领着上人天二道。平日有念佛......

佛法在离言自证,本无可以宣说的文字语言。而佛以方便利人故说法,则法法皆显不思议理,随举一句一偈,皆可总持全体佛法,无欠无缺。现在即举出三句义,对佛法全体作概略的说明: 一 迷悟依-真如 诸佛朗然大觉,明见性真,超九界之苦海,登佛地之彼岸,悟也;众生无明颠倒,背觉合尘,昧......

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有不同,无论讲什么经,一次二次是讲不完的,所以要讲个概要很难。 元旦只有两天,总要说个有头有尾。台中莲社三十年来都是修净土,今天要讲的......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彻。名凝心禅。次前虽凝心。所习惯驰散。今制之令还。谛缘金相。名制心禅。复次前虽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本空谁制。无佛无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