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奏鸣曲
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它能时时刻刻鼓舞着你向人生的大路勇猛前进。 忧虑并没有用,唯有承受它才能克服它。 快乐的笑容是室内的阳光。 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你从危岩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每一个片刻,每一个片刻都是踏脚石。 所谓的乐观主义者,是那种被狮子逼上树时,还有心情欣赏风景的人。 乐观是心理的阳光。 乐观的人在每一个忧患中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看到忧患。 乐观的人看到玫瑰的美,而悲观的人总是看到玫瑰的刺。 笑,世界跟着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 真正的笑,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快乐,对事业兴奋。 忧虑像一把摇椅;它可以使你有事做,却不能使你前进一步。 乐观不只是一种观念,应是一种实践。 宇宙给每个人应有的回报。假如你笑,它也回报你笑;假如你忧愁,悲观就会笼罩着你。 没有企图心的灵魂,正如同一个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 我们不靠欢乐过日子,我们也不会因悲哀而死。 一个乐观的人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在风雨中看到阳光。 悲观的人总是看到红灯,乐观的人总是看到绿灯,而真正快乐的人则是色盲。 乐观的人看黑暗里有明灯;悲观的人把灯吹熄又恢复黑暗。 乐观主义者了解世界的灰暗面,悲观主义者则试图找出证据。 悲观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事情根本帮不上忙。 悲观主义者或许终究是对的,但乐观主义者的生活则要有趣得多。 悲观主义者闻到花香,便开始找寻棺材。 看你的杯子是半满或是半空,端赖你是要倒掉或是喝掉它。 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剧;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剧。 悲观的人生是黑白的,乐观的人生是彩色的,黑白与彩色任你选,它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积极的人看到一件事的解决方法,消极的人却看到前方的重重阻碍。 悲观者只看机会后面的问题;乐观者却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 心情愉快,工作不会觉得劳累;心情忧郁,举手投足也会疲惫。 悲观的人,即使走在平坦的大道,也会被小石子绊倒。 悲观使人软弱,乐观带来力量。 悲观是一种错误的思考习惯。 假使你讨厌某一个人,那就尽你的力量去寻找他的优点吧!因为,无论任何人,都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点,只是你忽略了。 盲目的乐观比悲观更具危险性。 掌声之后 吹嘘会稀释你从成就中得到的美好感觉。 谨防名逾实,应效有若无。 当你完成一件事,一百人当中有六十个人赞同你,就算功德圆满。 成功并不是一位好老师,因为它让聪明人自以为立於不败之地。 谄媚的话是一种警告、一种指标;因为奉承者所谄媚的那一部份,可能正是你最脆弱的地方。 看人如何接受称赞,你就能分辨他的品德。 那些自以为是的强者所犯的错,就是弱者最好的武器。 当敌人称赞你时,你最好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宁可让亲人责备,也不愿让敌人亲吻。 一个人可以爬到最高峰,但无法在那儿久留。 当你地位低微时,你对人谦恭,这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当你受人赞扬时,仍保持谦逊,却是一种伟大罕有的行为。 毋以身贵而贱人;毋以家富而骄人。 成功常在苦辛日,败事多因得意时。 某方面的条件比别人好,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傲的;真正可贵的人,在於不停地胜过昨日的自己。 花盛开之后的命运就是凋落。 不断扬弃错误的自我,尤其重要的是,要不断扬弃曾经成功的自我。 处得意时,不深自危惧,时时警惕,则大忧必随之而来。 感谢火焰的光,但不要忘记那沉着而坚毅地站在黑影中的灯台。 你必须是成功了,才可能引起其他人的嫉妒。 成功太早,往往容易毁掉一个人。 要有能力抗衡你的敌人,但不要炫耀你的能力。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给一只得胜的鸽子奖牌,奖牌的重量却使它不再能够飞得快速和高远了。 别人的赞美,并不能教会我们一些新的东西。 赢的人未必是最好的那一位。 成功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终点,你必须好好享受这段旅程。 成功的狂欢中,正是种下失败种子的时候。 你若青涩,便还能成长;你若熟透,便即将腐烂。 人再怎么努力攀登高峰,总有下山的时候。 「资深」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风险。 杰出只是一种比较值。 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我。 最大的危险在於胜利的瞬间。 做事的最大报酬,乃是可做更多事的机会。 一旦自认已功成名就,就不会再进步了。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富贵家宜学宽,聪明人宜学厚。 长时间接受赞叹的人,是不堪一击的。 名誉过高实在是一种重大的负担。 禄过其功则削,名过其实则损。 接受他人的赞美,但要注意内在心智的发展。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经不起考验。 做了一件完美的事情,不须沾沾自喜;做一件别人办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有优越感。如此就能得到安祥。 名声、荣誉过重,犹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蜜糖吃太多伤身,荣耀太凸显伤人。
超越极限
脑中充满感慨的念头,只会使问题更加恶化,让你感到压力更大。 我们有限的观点、期望和恐惧,变成我们衡量人生的工具。当事情不合己意时,就变成我们的难题。 只有那些敢冒险超越极限的人,才可能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生命是很有意思的事;如果拒绝接受不是最好的事物,那么你往往就会获得最好的。 在不断的学习当中,做最大的成长;在不断的成长当中,做最多的学习。 要求极限而后才能品尝卓越。 人的潜力只有在压力下才能完全发挥。 每个危机都是一次学习。 不要被虚构的困难蒙骗,真正的机会就在眼前。 当我试图要完成某件事时,我发觉最好不要在意旁人说些什么。他们总是告诉你办不成,而我认为那正是全力以赴的最佳时机。 品格高尚的人欢迎挑战,因为只有拥抱困难时,他才更能认识自己。 一个人唯有淬炼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弱者惧怕他人的意见,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见,智者研判他人的意见,巧者诱导他人的意见。 满足现状的人,永远无法进步。 我们总是只爱我们能理解的东西,却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我们不爱的东西。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反而能比巨人看得更远。 坏习惯是一种毒药。 自信是生命的力量。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於失掉自信。 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傅奇。 有自尊心而无自信心,等於一座房子有栋无梁,它的维系力必然很脆弱。 一位真正的敌手能灌注你无限的勇气。 倘若你不先化为灰烬,如何能获得新生呢! 若不自我设限,人生就没有跨不出的藩篱。 平时在学识与经验上的努力,是我们到了危急关头最有力的支持者。 最好是把目标订在完美无缺,无法达成后再来对抗不完美。 人的特质就在於人能超越自我、转变自我。 不要担心爬得比别人高,应该永远试着超越自己。 只有极少数的处境是真正绝望的。 对将要做的事设限,就是对自己的能力设限。 如果尽力而为,你将会感到惊讶,甚至包括你自己。 半途而废的问题在於,未完成的那一半可能更重要。 再试一次的意志,正是专家与业余者的差别。 我们做多少事很重要,但关键更在於做得多好。 绝佳的能力以及充分的知识是信心的来源。 不要害怕爬到树上——果实就在那里。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不敢充份信任,甚至认为自己必将失败无疑。 灰心是动摇的开端:动摇是失败的近邻。 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打架逃跑的人,可以活着等改天再打;但在打架时被杀了的人,就永远不可能再起来打架了。 胜利属於最坚忍者。 斧头虽小,但多次砍劈,终能将一棵最坚硬的橡树伐倒。 思想懦弱的人,常被灾难屈服;思想伟大者,反而乘机而起。 光荣的路是狭窄的,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没有适度压力的人是无法成功的。 没有期限的目标永远也实现不了。 处逆境时比於下;心怠荒时思於上。 昨日的苦,今天看来已经是福;安知今天的苦不是明天之福? 扩展你的思想,你就能充分发挥。 坚强、正面的态度,可以征服天使也害怕的障碍。 只要愿意付出努力,你就可以改变命运。 善用你所知道的,发挥到极点。 最伟大的成就是由奋斗挣扎中得来的。 做事只求勉强及格,得过且过的人,很少能获得「勉强及格」以上的成就。 太快看见自身极限的人,大都拙於辨识周遭机会的出现。 不要满足於尚可的工作表现,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 提升自我的最佳方法就是帮助他人出头。 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意念。 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府。 所有引人赞叹的艺术表现,都是不屈不挠的毅力造成的。 当你停止尝试之日,乃是你完全失败之日。 无论身处何处,发挥你所有,善尽你所能。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与其坐在船舱中,风平浪静地航行,我宁愿选择站在波涛汹涌的甲板上,迎向风雨。 人的潜力须靠逆境激发。 没有苦难,人的灵魂就不会长进。 潜力是靠自己挖掘的啊! 大量的才能失落在尘世间,只因为缺少一点儿勇气。 人要毅然忍受现实的命运,这里蕴藏着一切的真理。 你舍弃努力时,便是完全失败了。 最甜的葡萄,生在最高处。 弱者受环境主宰,智者能利用环境。 真诚地感谢过去的每一道难关,它们正是生命中一个个的转折点。 生存就是一再地重生。 没有挑战的人生,没有滋味!当你还处於生存阶段时,千万别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这只是你选择去学习许多重要课程、体验真实自我的方式。 从事困难的事,这对你有好处。如果你从不尝试未做过的事,你永远长不大。 灾难是一面完美的镜子,在其中,我们真正看到自己,认出自己。 当你筋疲力尽时,记住这点:你还可以再开始。 不要用自卑来摸索人生,要用肯定来寻找自我。 学习与苦难为友,生命必定更有能力。 与其和别人比较,何不做个跟自己赛跑的人。 人生拥有无限可能,对别人或自己都别太早下结论。 适度的压力是成长的激素。 胜利属於最坚忍的人。 巨变宛如毒性最强的粪肥,却能够结出生命中最壮大的果实。 失败虽然难以承受,从不试着追求成功却更糟糕。 坚忍的人才能克服一切。 胜负往往取决於最后五分钟。 天才不是成功的保证,坚毅才是克难的钥匙。 最可怕的「不信」,是对自己的不信赖。 老是在球后面慢慢走的人,永远不会成为选手。 自信可以使我们的心宁静而稳重。 「障碍」——是为了使人超越而设计的。 战胜一千个敌人,不如超越自我一人,此人方是真正的勇士。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越难锻炼的铁,价值越高。 不肯挑五十斤的人,就永远担不起一百斤。 也只有在你放弃时,那才叫失败。 精神愈用愈出,不可因身体疲弱而过於保惜;智慧愈苦愈明,不可因境遇不好而遽尔摧阻。 困难是我们的恩人。 人要尽最大的努力与自己竞争。 在运动场上最强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不要画地为牢,否则不容易突破自己。 与我们可能达到的成就相比,每个人只不过将自己身心的资源,运用了很小的一部份。 人拥有各种潜力,可惜只是习惯性地不去运用它们。 会挡在通往梦想路上的石头,并不是别人设下的路障,而是自我设限的难关。
感恩之心
每天花一点时间想想应该感谢谁。 感激与内心的平安是携手同行的。对生命的恩赐越真诚地感恩,就越心平气和。 在清早醒来的时候就心存感激。 一颗感恩的心有如点金石,将千变万化的世事化为有利於我们的因素。 因小惠而感谢的人是快乐的;一颗知恩的心也就是一颗伟大及快活的心。 受人的恩惠,要不忘图报,才不愧是君子;给人恩惠,不必挂怀,方是真正的仁人。 感恩有三种形式:藏在心底,用语言表达,付诸於行动。 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 身体的疾病也许是思想上的良药。 只要存着一颗感恩的心,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将是不胜枚举。 用一双新鲜的眼睛看世界,用一颗感恩的心过生活。 对一件好事表达感谢,也如同做了一件好事般伟大。 感恩是身心绽放出来最美的花朵。 我们对所得恩典的感谢,应如求取恩典一样热心。 心怀感念:唯有万物的支持,才有今日的自己,感谢并不造作。 待人以谦虚感恩的心,并珍惜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回馈之心便能自然涌现。 人们总是赞美自石缝中钻生出来的小草,却遗忘了日日温煦召唤小草的阳光。 能活下去,足以感激一切!一个心里充满感恩,嘴里表达谢意的人,一定是个到处受欢迎的人。 人生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我们受惠於某些人,却从未向他们致意。在逆境中求助於人,在顺境中却忘了感恩。 要感谢别人的帮助,除了口头感谢,更要以行动配合。 如果你不得已非让某人失望不可,千万不要是在你失意时帮助你的人。 感恩的心为灵魂创造了奇迹。 骄傲的人很少知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他已得到他所应得的一切。 一个人想活得自在,就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太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其实我们都是受尽恩惠的人,活着已难能可贵。 爱是让父母无忧无虑安享余年。 爱是功成名就时,不要忘了记上一笔父母的功劳。 感恩有助於丰富生命。 忘恩负义经常是人类的一个弱点。但是,我还不曾看见有作为的人做出忘恩负义的行为。 如果感恩是最大的反省行动,那么收获最大的是自己也是别人。 我们要感谢贵人的提携,也要感谢小人的提携。 我们的成功和喜悦,不全然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奠基在前人的经验上,拜整体文化之赐,才创造出那么一些成果。 不应等到有成就才回报,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对活下去表示感恩和回馈。 「感恩」及「回报」,此二者是相互配合的。 快乐来自於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眼前的生活。 知恩为大悲之本,开善业之初门。 我们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们的名师,是我们成就佛道的增上缘。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本,生时以孝养为先,回报养育之力,死后以追孝为本,致力报恩。 一般人受到非难,总想以牙还牙,其实这犹如朝天唾痰,不但无法伤人,反而污秽了自己。 一般人总因受批评而怨怒,受赞美而欣喜,其实,应当将对方的批评当成关心,而加以感谢才对。 无量的喜悦及感恩,即近於「佛」。 给你最大的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感恩每个人,用感恩心过日子,舒畅多了。 一个人在绝境时,还能保有感恩的心是很难得的。 世间一切乃众缘和合,众力所成,非独一人所能,是故当怀感恩之心。 对於指示过失、谴责恶行、指责缺点的人,应心存感恩。 凡事心怀感恩,而不自赞己功。 没有平地,显不出高山来。 受人点滴,涌泉以报。 百善孝为先。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母亲就是上帝的别名。慈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用一颗感谢的心可治好万病,这是信仰真理者的体验。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慈悲之门
慈悲比任何事都更重要!有了慈悲,你可以做到许多你认为可以做到的事。 人类的梦想应该建筑在远大与无尽的众人福祉上。 仁慈是一种聋子听得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愿死者有不朽的名,愿生者有不朽的爱。 把「爱」当作动词,而不是名词或副词。 热爱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热爱许多事物。 真正的仁慈,必须付诸行动,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仁慈是无法抗拒的,但确实需要不含任何杂质的真诚作为后盾。如果你坚持对人仁慈,即使是再不讲理的人,也奈何你不得。 和人分享快乐,则快乐加倍;和人分担烦忧,则烦忧减半。 要帮助别人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做人的原则只有一个:助人。 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否则战争将消灭人类。 对待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用仁慈来杀死他们。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西哲云:「我不会把一个无故踩死一只小虫的人,列在朋友的名单里。」 同情仅次于慈悲,是人心最圣洁的感情。 同情别人的遭遇是好的,但绝不能同情自己。 自私者的心田里,开不出同情的花朵。 对付敌手完美的优点,除了爱,没有其他的对抗手段。 慈悲的行动算是个人心灵进化的一种活动,即使它是完全为了他人的成长所付诸的行动。 爱他人不只是心手相连而已,最终要做到与爱自己无任何分别的境界。 若欲知何处可以寻得慈悲,那就从自己的内心寻起吧! 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以慈悲来行销这个世界! 要爱,但不要执着。单纯地去爱,让爱为我们带来的是喜乐而不是痛苦。 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对万物怀有慈悲之心。 爱是消除仇敌最佳的办法。 真的慈悲之爱,是没有美丑的区别;真正的善行,是超越好恶的。 纯洁的爱使人类臻于至善;淫逸的爱则使人类败坏。 爱是建筑于实际的行为,而不是建筑于抽象的言语。也只有以行为表现的爱,才是有生命的爱! 仁爱或同情,一方面需以情感来启发,另一方面还得以理智来领导。 自私者的心田里,栽不出「同情」的花朵来。 「同情」是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最高的美德。 不要把你的爱置于绝壁之上,因为那是很高的。 当我们爱这世界时,我们才住在这世界里。 「慈悲」乃是一种能和蔼、温柔地对待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的能力。 慈悲心不是要自己去喜欢我们所不喜欢的,而是要能允许它的存在,并且愿意与 它和平共存,乃至放下! 将慈悲用来除去某些事物是不应该的,相反地,我们应该利用它来提醒我们自己,要以最深的耐力来对待所有不愉快的存在。 最佳的礼物,乃是用爱包装,然后用心弦系着送去的。 以仁慈播种,收割友谊。 一盎司的慈悲与一吨的聪敏一样有价值。 帮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质。 生命就是一朵火焰,慢慢烧尽自己。 视人如己,则人间如天堂。 悲哀是一个人不胜负荷的重担,但若两个人就能很容易抬起它。 怜悯胜于施予,金钱乃身外之物,同情则是深入灵魂的感情。 我们衡量一个人,除了看他作些什么之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看他付出些什么。 行善的自觉便是一种丰足的报酬。 仁心胜于冠冕。每一件善行都是永恒中的一颗谷粒。 善良是付诸行动的爱。 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温顺的人,是故唯爱人者方有大勇。 一件善事正如同一枝蜡烛,为罪恶的世界带来了光明。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能从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悯与恕道。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爱者,隘也;通过爱,走出狭隘的自我,心灵将更宽广敦厚。爱者,碍也;通过爱,克服所有的障碍,生命将更丰美成长。 慈悲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很多人将它遗忘了。 每个人都需要关怀,如果你有能力,何不给别人多一点关怀? 把你的爱送给人——也许那将是他们所有的全部。 为行善而行善的人,虽不求取歌颂,也不求取报酬,但两者终将来临。 行善不分事大事小,只要有这份心意,都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每个人都需要无条件的爱。 多关心周遭的人需要什么,你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爱是你必须贡献给其他人的最好的礼物,而且不求回报。 学习去爱,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 竞赛的输赢只是一时。能真正受到肯定的,是对别人贡献最多、活得最精采的人。 凡是心中有爱,不求回报的人,就是活菩萨。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人间天堂。 生命无法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我们关心的,远比我们知道的少;我们知道的,远比我们所爱的少;我们所爱的,远比我们能爱的少;我们所表现的,远比真正的我们少。 一位具有爱心的人,满眼所见尽是惊奇与生命的喜悦。 仁慈的行为,乃是善人一生的至美。 善心慈爱是唯一不会垮的投资。 当一个人想谋杀一只虎时,他说那是游戏;但当这只虎要残害他时,他便说那是残暴了。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的感情,它像甘露一样从天而降,它不但赐福给受施者,也同样赐福给布施者。 为人设想多,为已设想少,抑制私欲,实施慈爱之念,即构成人性之完美。 我们祈祷上帝慈悲,自己就应该做一些慈悲的事。 爱就意味着,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 「慈」,一点也不困难,难是难在对所有我们不爱的人都培养这种感觉。 我们在面对一个十分不受欢迎的人时,最需要长养慈悲,这是真正下功夫来改变理性和感性的最佳时刻。 每一个众生都是你学习慈爱的情境。 爱别人,是要朝着使「自我」愈变愈小的方向去做。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去爱他人的。 内心拥有愈多慈爱,「自我」就会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内心就会显露出更多的爱。 「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 若要终止感官欲望,可以将精神放在服务人群上。 不带执着的爱,是唯一不夹杂恐惧的爱,这种爱才是清净的。带有执着的爱是枷锁,蕴藏了情绪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链。 送一块翡翠给公主,不如送一个面包给乞丐。 每个人都有一把通往福报的梯子,就看你愿不愿意攀爬。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 仁惠之言,乃尘世的音乐。 仁为最高尚的武器。 博爱之心,乃真正的智慧。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在人类善良的灵魂里,隐藏着自然的珍贵感情。它并不是只赞成自己的幸福,而是在别人的幸福中,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 非出于利已的善意行为,会带来最高最美的利息。 因为我爱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人生不只是生存而已! 在爱心的付出上,越陷越深,但也越感到生命的充实感。 「爱」最伟大之处,就是打开了人生的视窗。 没有能力爱人比没有人爱更可怜。 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 如果仇恨是一种疾病,爱是唯一的解毒剂。 若有人把爱关在外面,他注定是悲剧的主角。 真实的爱是:诚实、勇敢、不给人压力、不计较得失。 爱心是快乐的基石,它为所有靠近它的事物带来欢乐。为了目的、为了回馈而做事,是世间的方法,在佛法里,我们不为任何收获而做事。 如果我们想付出爱,就是在追寻心灵的成长。 一切以利他功德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怀,则自身无事,心胸渐宽。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要做一位菩萨,不可自己好就好,要利益他人。若利益自己,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 不舍大悲,行于无相,而度群品。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爱的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 心慈无嗔,猛狮亦驯;各安生理,天下归仁。 如果存心时刻都想利益大众,则不但众人可得利益,即自己也可以得到利益。 罪恶第一为「杀」,天地大德曰「生」。 一蟹失足,二蟹扶持;物知慈悲,人何不如?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 人不害物,物不惊扰,犹如明月,众星围绕。 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歉处,常存好心。 水边垂钓,闲情逸致,是以物命,而为儿戏。刺骨穿肠,于心何忍?愿发仁慈,常起悲悯。 无限的和善,是所有真正伟大人物,所拥有的天赋和至宝。 发自内心的好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它是一种无声而重要的力量。 「善行」是一个人生命中唯一快乐的行动。 其实善行并无大小之分,每一个良好的行动皆是。 我们所做的善行,并不需要等待自己有相当基础时才做,而是随时随地去实行。 喜悦并非行善的报酬,而是行善的本身。 唯有无我,才能获得快乐。 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爱心与善意,是人一生中最好的部分,即使小小的,默默的,不知不觉的。 如果人们都能以慈善、同情及人道的行径来剔除祸根,人生的灾祸便可消减过半。 如果不是拿无言的诚恳和慈悲的香油,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伤口的毒针拔掉。 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最难转让的东西就是——仁慈,它总是又被赠送回来。 吃素并不就是代表修行,吃素只是一种慈悲心的培养。 只是等待着要做各种善事的人,绝对连一件都不会去做。 慈悲和友善,永远比愤怒和强暴有力。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能够计算的爱是贫乏的。 无论何种生命:若弱、若强、若可见、若不可见、若将生、若已生——皆愿彼幸福,无一例外。 仇恨不能化解仇恨,只有仁爱才可以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佛因入慈心三昧,所以对一切众生皆可降伏。 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便是慈悲。 给人希望,不要给人绝望。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古云:「世间欲免刀兵劫,除非众生不杀生。」 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劝君远离杀业,切莫杀生招苦报。 凡事心存慈悯,而不幸灾乐祸。 大地生长万物,哺育它的儿女,无需杀戮,便可充饥解渴。大地的儿女,却将餐桌变成一个祭坛,在刀叉匙筷间,咀嚼他们的贪婪、残忍和仇怨。 「非常」的慈悲,能解决非常的痛苦。 倘若你生长在一个都要你死的世界中,你又不能言说,有何感想?(去市场看看吧!) 慈悲即如来。 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战胜者切莫过份赞美与夸张杀人众多的战果;导人杀业,必招恶果。 了解到真爱就如同太阳的升起,心灵也会像莲花般的盛开。 不与感情相呼应的同情,只不过是一种伪装的自私。 生活中如果没有爱,就是生活在罪里。 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慈悲——凡事忍耐,凡事相信,凡事宽恕,凡事随喜。 真正的仁慈不是指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本来就该具备的。 对大地万物不存仁爱之心者,可谓贱者也。 懂得关怀、体谅别人的人最有魅力。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人不可犯不道德的行为。心中应该洋溢着至高无上的爱。 不企求任何的回报,并且不断的付出和给予,那才是「爱」的真谛。 「爱」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旅行者,它从永恒走向永恒。 在「慈悲」中,必要的牺牲是很自然的来临。 为天下苍生福祉而活的人,永远得到上苍之福佑。 失去爱,生命就像木偶。 普爱万物而无遗,此即开悟之道。 爱是生命之主,了悟此者,即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有人问:「何谓慈悲?」大德答:「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向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与其乐。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天下与我并在,万物与我为一。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勿以善小而弗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烦恼即菩提
心不安静时,自然就有许多杂染烦恼促使它痛苦。 觉知的意思是,只要一有杂染烦恼生起,便去看好杂染烦恼,而不在它的势力下行动。 每个人都与苦同住,却不理解苦,那就是他们无法从中得到解脱的原因了。 当下生起的种种是我们痛苦与束缚的所在,亦即是我们解脱之所在。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想得愈开,活得愈好;笑得愈开,快乐愈多。 烦恼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只是一些尘劳假相而已。 事繁心闲,忙而不乱。 人活着既是要努力工作,打起精神活下去,承担生活的痛苦和挑战,又要让自己放得自在适惬,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只有使自己的心神解脱一切烦恼的妄念,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快乐。 如果能够了解感觉是执着的对象,心就可以获得解脱,不再受感觉的左右。 感觉通常都会控制心,引诱我们掉入后悔莫及的情境。 当我们不再攀缘执取的时候,痛苦也就不会产生了。 [红尘]是最好的道场。 生命的圆满就在纷乱的生活里,一切都在于心念的转动。 平静是在我们内心里的烦恼和痛苦中找到的。 在你经验苦的地方,一样可以从苦中找到自在(解脱)。试图逃避苦,实际上是在朝向苦。 佛陀并不是在世间之外觉悟的,而是在这世间内。 混乱生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生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哪里就有宁静! 修行就是这样,[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 如果我们住在非常安静,没有什么生起的地方,智慧能生起吗? 如果我们认为宁静存在于无知觉的地方,要找到宁静,我们必然要当个毫无知觉的盲聋之人了。 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智慧能够生起的地方。 人必须工作,必须与其他的事物有所来往。你可以说,那全都是杂染!但为了智慧的开展以及愚痴的断绝,我们必须这样子生活。 如果我们害怕痛苦而不愿去面对它,我们要到哪里去和它打仗呢?如果痛苦生起而我们不了知它,我们如何去处理它呢? 逃脱痛苦,意指知道脱离痛苦的方法,而不是指从痛苦生起的地方逃跑。若那样子做,只不过是带着你的痛苦一起走罢了。 当痛苦生起时,你必须注意它,别只是不理它。 如果想要了解痛苦,你必须洞察目前的情况。无论问题在哪里生起,它必然就在那儿被解决。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无苦将生起的地方,它终止在它生起的地方。 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须就在那儿思考;不必要逃跑,就在那儿解决这问题点。 因害怕而从痛苦中逃跑的人,是所有的人当中最愚蠢的。他只会无止境地增加他的愚蠢。 正面的面对问题。 贪、瞋、痴空就是真实的空。 依法的语言,涅盘是指消除烦恼所得的清凉。任何时刻,只要脱离烦恼,当下就是清凉、短暂的涅盘。 完全去除烦恼执着就是涅盘。 我们可以在自心中寻得轮回与涅盘,一如苦与乐同时存在。 如果我们没有快乐来助长自我的话,就必会拿苦来助长自己。 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 妄想兴而涅盘现,尘劳起而佛道成。 快乐的是谁?是心在快乐;受苦的是谁?是心在受苦。不管这些事情从哪里生起,那儿就是它们息灭的地方。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 人必须调伏心,因为一切痛苦都是来自心。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你要处理你这颗心,也不能离开你现在所有的念头。 若肯当下休,便可当下了。 修行即是将执着的力量化为无的观念,透视它的无常性、无永恒性、因缘和合性。 拒绝烦恼的人,永远得不到菩提,逃避烦恼,就是逃避菩提,因为烦恼当下悟道,就是菩提。 当悲哀在我们耳畔低语,生命是我们难以忍受的重担时,我们需要勇气才能面对烦恼,将其转换成启发本性的动力。 痛苦与欢乐像黑暗与光明,相互交替,只有知道怎样使自己适应它们,并能聪明的逢凶化吉之人,才懂得怎样生活。 如果一个人远离尘嚣,到山中去过着幽寂的生活,那么,只不过是第二流的隐士,还是环境的奴隶。 所谓的[神通]——就是把内心的烦恼弄通。 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只因我们不悟,而变为一切皆苦。 忧愁可用智慧观照,透过空性将其转为慈悲。 若你接受一切境界,境界就对你起不了作用。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是涅盘,便无生死可厌。 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具有灭一切苦的智识,才是绝对的圣智。 欲入如来圆觉妙地,当处发生,当处寂灭。 觉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处透得过,便是悟处。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一切障碍,无不是觉。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如果我们是有智慧的人,那么一切的烦恼都会带来觉悟,就连一切的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其价值与意义。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世间人叫命运,修行人运命。 境无好坏,损益在人。 一个人不能够创造环境,就会被环境所创造。 走出痛苦的死巷,快乐就在转角处。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 在你感受到烦恼的同时,便彰显了你的觉性,故说「烦恼即菩提」。 烦恼海出智慧珠,尘劳山长功德宝。 太阳升,黑暗灭;智慧出,烦恼除。 对问题一时的困惑,并不表示你将继续的误解下去。 通常人们并没有通彻领悟到这个真理——心灵的宁静是垂手可得的。 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好天坏天都是你的感觉,其实晴朗、阴雨、刮风都是好天气;若有差别,那是气象台的事。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无明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生死本空,由悟方觉;涅盘本有,以迷罔知。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恼何所居? 离境便无心,离心便无境,境能引心,心能变境。 常用大智慧(即观照般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即无始无明)。 妄念不是从佛性来,是从无始无明来的。返妄归真,由无生有,有归于无,皆是无始无明作用。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 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烦恼即是菩提,净土生于泥粪;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 有人跌落深井,不用绳子就可以救他上来,既然不用绳子要如何救呢?或者,谁在井里呢?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断除烦恼(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罣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性所变,乃为情,憎爱交加理不清。须知想念即本智,觅水离冰佛岂成? 识得无明,顿息烦恼,正是自在当前的大觉之境。 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生死百年花上露,悟迷一旦镜中头。
万法本空
在修行中,不试图去达到任何境地。你可以随你的意愿,日以继夜地精进修行,但是,如果心中依然有想攫获的欲望,你永远也达不到平静。 所有物件假以时日,会分解回归其基本元素,这是任何现象界的本然。 唯有当我们明了并经验到某些事物时,我们方能放下。 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任何人的! 在我们仍活着的时候,必须踏实地生活,不过到了最后,我们仍是无法保住任何我们尽其一生所追求到的事物。 只有智者能洞察世界本身所带来的痛苦。他们彻见了快乐与不快乐、美丽与丑恶,对他们而言,已没有什么是值得一看的了。 正确的修行是不执着一切。 前来扰乱你的事物纯粹是诱惑力的表演;无论如何表演,你必须做的只是观照,而不须要和它们一起表演。 当你死的时候,带不走任何的事物,因此,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希求任何东西呢?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紧抓住某些东西时,必须提醒自己别去理它。 彻见一切事物的无常与空性,你便可以结束痛苦了。 [空]就是佛法实践的目的,它是超越无止尽渴求与世俗快乐之轮转的方法。 野心的报酬是:一种小的势力,一种短暂的声望,最后躺进一个坟墓,留下一个凋谢的名字! 人想到死去一物无有,万念自然撇脱。 岂知树上花,委地不如蓬与麻;又如楼中梯,枯烂谁论高与低。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森罗万象,梦幻泡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切人间的享乐都是空虚的。 试图在精神世界里得证什么,就跟想在物质世界里贪求某物是一样愚痴。 一切[行]的本质是无常和死灭的,但是我们却要捉住他们,背负他们,贪着他们,希望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中发现真实。 当我们以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时,我们只能看到元素:地、水、火、风;氧、氢;色、受、想、行、识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这些元素,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空性。 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一切都观成空,他就可以如如不动,这种智慧便是观照五蕴的真实性质,可以让我们完全放下不好的执着。 墓园里不就躺满了所谓不可或缺的人物吗? 在无常的变化中保持平静,在悲智双运中看到生命的究竟义。 当痛苦生起时,我们执着痛苦,于是便必得真的受苦。 一切事物到最后,不过只是生、灭罢了。 是身如掣电,类乾达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 我们的生命是种种元素的集合体。我们利用世俗(世相)来说明事物,但,我们却反去执着世俗(世相),然后认为它们是真实的事物。 当快乐生起时,理解它们是空的;当不快乐生起时,视它们是非你所有的,会消逝离去。不要视你自己为他们的主人。 佛陀给予我们教导,为的是要协助我们认识身体的真相,使我们能够放下和舍弃我们的身体,可是,到最后,我们诵经却只求延寿,更增加了我们的愚痴。 身体依然追随它的本然——出生、成长,最后死亡;它们如此遵循自然的法律。希望能有其他可能的人,只会受苦而已。 我们常说必须提升和舍弃某些事物,但是,事实上没有东西可以提升,没有东西可以舍弃啊! 如果我们真的看到事物本然的样子,我们的心便会放弃了对它们的执着。 聪明人比比皆是,然而却没有人找到世间绝对的快乐,如果我们能将觉醒放在世间一切皆无实体的真理上,那么,我们也许真的能寻得究竟的喜悦。 如果太爱惜这个肉体,就无法解脱。 善照诸幻,似镜无痕,分别诸法,而得不动。 摩诃般若,以毕竟空,了无所得。 了达万法,缘生性空,本自无生,本自无灭,法法皆假,不住执滞。 了一切法,悉从缘生,于缘生中,无有少法,而实积聚。 万法本虚,从心见实,六尘本寂,凡夫妄执。 了幻非实。 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由诸法集,幻化而有,依幻立名,皆无自性。 见闻如翳,三界空华,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但得无心,境自不现。 了境性空,其心自寂。 境本自空,何须坏相? 身心世界,因缘假合,空无自性。 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从缘生,空无自性。 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心无所得者为顿悟。 要了解财富、地位、赞美和快乐的本然。当它们来时,接受这些事物,但不要自负、自傲,别让它们给愚弄了。 地、水、火、风和合,造成这个色身,那是[自然]的一面,是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的一个物质对象;它依赖食物生存、成长、变化,直到最后消失。 你应该明了这世间,它像一辆国王的皇家四轮马车,使人目眩神摇。愚人被吸引,但智者却没有被欺瞒。 事实上,真的并没有什么在那儿。甚至连人都不存在!他们只是元素的聚合,依因缘条件而生,依因缘条件而成长,存在一段时间后,便随着自然法消逝;没有人能违抗或控制它。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盖世间苦乐,原无自性;云苦云乐,皆由业识妄心自加分别。 身心俱无,即是佛道。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 何用别求禅观?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当知所有皆是虚妄心念而生。心有即有,心无即无。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 但自直下内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皆虚。一法才通,万象尽归心地。 以因现在立过去,因过去立未来,现在既不住,过去未来亦无生。 了境是心,万法奚有,以依心所起无有定体,皆如幻化毕竟寂灭。 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 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则不生。若知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 了此妄心,念念无体,从何起执? 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不得一法,称曰传心。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诸佛传心,不离了幻。执幻则随生死之流;了幻则顺涅盘之道。 若了如幻之一心,则悟甚深缘起。三世五阴,当体凝寂。 一切众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如幻如化。 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本来无有一物可得。 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若只是借重某一句哲理,来鞭策自己去实践,那是不够的。实践必须汇入空性,方为究竟。 诸法到头皆是幻,万缘放下少留情,大地山河一片云,太阳一出便无踪。 无明使人两眼一抹黑,追求着迁流变化、虚幻不实的东西。由于执着假有的力量,而引出更多幻觉,成了自己的受害者。 世间所有的缘起,无一不是要启发我们的觉性。 如来——本无来去,应缘而已。 世间只有名相在打转,并无真实之体。 一切起心动念,皆是多余的分别执着,因为,终究会过去的。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 若知现前境界,皆是梦幻泡影,即真修行。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当你否定世间所有一切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和得到真正的自己。 你纵有宫廷的住处,仙女的美貌,被人喜爱的青春,「无常」一到,它又代表什么? 事物平等而无差别,称为空。 无明像一阵风,唯有虚空掌握得住它。 一切在感觉层面和心智层面的现象,最终都为绝对的本体所吞没。 一切诸法皆如空幻,从和合有,无有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而起,无有主故,随意而出,不应执着。 证悟的圣者觉受到:「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我的。我所拥有的都是你的。我呈献一切原本就是属于你的东西,我何曾有所损失呢?」 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爱、恨就不会存在。 浮世吾身外,劳生逆途中,谁能一只眼,豁尽十方空? 空性是永恒的生命。 一个人要进入悟境,不只是要宽恕,而且必须要忘掉它。只宽恕而不忘掉它,那么你的怒气显然尚未去除。 夫有必空,犹若两木,相钻生火,火还烧木,火木俱尽,二事皆空。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遍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自性发时,业识本空。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欲遣我执,最妙观空。 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既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五蕴皆属空寂,与佛性本体无异。 因缘本空,故不须断灭,见性后,因缘即是佛性,故不须断灭。 空中花,水中月,何劳把捉? 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 扫地白云来,才着工夫便起障,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建立水月道场,庄严性空世界。 心空观自在,无阂(阂:障碍。)大神通。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了一切法空,则常在三昧中矣!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 千圣一心,万古一理。 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 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沉生死。 空乃佛之知见。 「大空」方能妙有。 业障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佛性本无业障。 不取于相,当体即空;不舍于相,缘起性空。 一切法性常空寂,无有一法能造作。 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一切万法皆从心现,悉无自体,尽称为空。 但了一心,自然万境如幻。 迷自心故,不达一切法无自性。谓无性者,性本空寂。 趁那春雷愁去尽,清夜凭栏数繁星;三界原本无诸相,行止意念色即空。 知什么?知常空寂。见什么?真见无生。 诸法以空为座。 困来稳睡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而道成。 向前物物上求通,只为从前不悟宗,如今悟了浑无事,方知万法本来空。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 若人知缘起法,即知法性。若知法性,即是见佛。 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法由因缘生,则无有自性,无自性便是性空。 当知缘起即是性空,性空便是缘起,性空则无性,无性故能随缘,随缘即是缘起。 万法从心起,心生万法生,法生何日了,来去枉虚行。寄语修道人,空生有莫生,如能达此理,不动出深坑。 了了见,无一物。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一切法皆因缘会合而生,因缘本空,故无所入,无所归。 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五蕴生死如眼翳空花,本无体性,证实性之后,皆归消灭。 一念普观无量劫,无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觑破这一念,觑破如今觑的人。 空水连天一叶舟,即看身世等浮沤,雁声叫破缘生梦,明月芦花古渡头。 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 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如梦初醒,知梦本空,谓之始觉。始觉观照本觉,息诸幻妄,名观行即佛。 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心心无所住,处处尘不着,五道绝人行,无心是极乐,空里见优昙(优昙,无花果树的一种。),众生作桥勺(勺:独木桥。)。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万缘放下
修行不是为了要再生到任何特殊的境界。 即使你达到平静,也要将平静丢掉。 修行所关切的是舍弃、放下、根除、止息。 只要心中有爱取,一切事物就会变成「行法」。 其实是人自己以他们的执着,将一切的事物绑起来。 追随情绪是致命的。 假如我们持续不断地去除残余的部份,并砍尽我们所不需的,最后将会有如释重负的成果。 我们无所有地来到这世间,大限一到,我们仍是得空着手离去,不论你在这一生中所做何事,终须放下。 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什么。 如果你不舍弃你的喜恶,就还不算真正精进。 「不放下」就说明了即使你去寻找平静,也无法找得到。 唯一能断除疑惑的方法,就是完全地放下。 除非彻底明了并深刻地学会舍弃,否则,新的外相只会成为另一个贪婪的游戏场所。 佛教是要去除依赖事物来满足渴求的那种快活与享乐。我们要它们止息,我们需要不为渴求烦扰的自在。 事情告一段落就让它结束吧!如果放不下,就不应该举起。 要放手让过去的都过去,是需要勇气的。 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杯两盏休。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于今看破循环理,笑倚栏干暗点头。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 人的成熟必须从懂得舍弃开始。 当你学会舍弃执着,不再紧抓不放或全力抗拒时,你的生命就会开始流畅。 人到了一定成熟度之后,不应该再拼命用「加法」,而应该用「减法」,回到自己的原点,找回自己。 人生不过是一场带着行李的旅行,我们只能不断向前走,并且沿途抛弃沉重的包袱。 任何强大的军队,都不可能抵挡住思想的力量。 压力和烦恼经常是内心长期反覆激荡冲突的结果。 人们烦恼、迷惑,实因看得太近又想得太多。 放下,是整个修行之道的全部。 修行之道就是舍离之道,放下之道。 大部份念头所营造出来的东西最好是舍掉,自己心中的平静与喜悦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其它的都只是平日与人们共存的无益问题罢了。 舍离是一切因贪求所引起的病症的解药 放下的意思并不是叫我们要抛弃自己的财物或家人,而是指舍弃对它们的认同感而已。 舍离是从布施自己真正执着的东西开始。 唯有舍离才能真正平息痛苦,而我们总是以满足欲望来解决痛苦。 我们造恶因是因为对一切事物的实相与对「行」毫无认知,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它们。 当你碰上杂染升起时,只要看透它们,然后用放下的方法来克服它们。 如果我们想获得佛法的全部利益,就必须发愿放下我执。 世间一切都不值得我们去执取,万法的本质都不值得我们去攀缘执着。 放弃不理智的执着,可以说是佛教修行的关键。 当我们已经完全消除了无明,就可以对五蕴看得清清楚楚,体会到没有那一蕴是自我,没有那一蕴值得我们去执取。 为了保持一个人的自我,必然少不了要煞费周章和斗争,这些都只是盲目迷恋某些东西、执着某些东西的结果。 在灵车上,没有多余的行李架。 今天教你放下,还要放到无可放处,无可放处还要放下。 把一切放下,就是歇心。 众生众生从无量劫来,就因为一个放不下,大而世界,小而身心,一生一生的下去。 能知身心世界从何而有,就可以从根本上一断,一了一切了。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 如果你认为世上烦人的事太多,那么放下,让它们自己去解决。 把病看成一个生命历程中的正常现象。别抓取任何事物,完全放下。 去放下一切不实而无意义的事物。如果你放下,你将见到真理。 诸行只是一个带着四处走的沉重的担子,为什么不立刻就放下呢?为什么还要拖着它们到处跑呢? 如果世俗的种子仍未根除,我们便会在一个永无止息的轮回当中继续地困扰和迷惑。 我们修行是为了要学习放下,而不是要增长我们的执着。 觉悟是在你停止希求事物时出现的。 我们必须学习去放下所有我们的欲望——即使是觉悟的欲望。惟有如此,我们才会解脱。 如果你放下一切事物,就会看见真理。 学习以不挣扎来放下,单纯的放下,还原你的本然——没有握持,没有执着,坦然自在。 如果你放下一点点,就会拥有些微的平静;如果你放下得很多,就会拥有很多的平静;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会拥有完整的平静。 事实上,在真理中,并没有人类。不论我们是什么,都只是外相的范畴。 为何你无法平静呢?因为你去执着造成你烦恼的事物。 我们必须学习去放下有为法,并且试着不去反抗或抵抗。 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放下一切所求,那么你们的心将会得到宁静,而痛苦也会立即止息。 佛陀之道就是单纯的「放下」任何一法。 提着重担到处跑是无用的,而放下会带来轻松与愉快。 当我们看到我们仍然无法放下的某些感觉时,我们必须以智慧测试它,找出原因来!处理它!这就是修行。 在这个修行当中,我们必须以不执着做每一件事。 心,它并无害,除非我们对它紧抓而受困,那才是问题真正的起因。 如果人们对事物紧执,他们会受苦,这就是痛苦生起的原因。 如果我们了解身和心单纯的是它们本然的样子,便不会有痛苦生起,因为我们没有紧握它们。 无论我们执着什么,我们就在那儿出生,我们就在那儿存在。 只要是我们无法放下,我们便会陷于轮回的覆辙上,旋转环绕。 无论我们黏着什么当成我们或我们的,那就是出生的地方。 无论何时,你的心一黏着,你便必须要注意。 快乐和痛苦都从黏着生起。 我们修行以超越世间,从而将这些事情带往终点。佛陀教导去放下它们,去舍弃它们,因为它们只会引起痛苦。 如果你拿起某件事物并带着它好一会儿,那么当它变重时,你应该将它放下,抛下它,别使自己痛苦了。 一个人的确必须放弃很多,但不是对他人或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 舍除、放下是我们净化过程中重要的部份。 虽然禁锢我们的就只是「执着」,但它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 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断除执着,当执着断除后,便不再有囚牢,也就没有苦了。 如果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一念之间,便能到西方。 事无所求,心无所住。顿息诸缘,莫生妄想。 忘机是佛,分别是魔,凡所有着,皆是虚妄。 大休大歇,根尘尽离,能所皆泯,三际俱舍,心如虚空,则尽法界,皆是觉性。 观无念者,屏息万缘,一念不生,歇即菩提。 放舍闲缘,歇却心识。 当我们仍然如此执着时,便不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事物。 佛陀的教导完成在完全舍弃的一点上。 无论是什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要盲目地执着它,只要注意它,而后,放下它。 执着事物是造成苦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解除这个原因,斩除它的根,不再让它引起痛苦。 根除执着也就是根除苦,因为,执着五蕴便是苦的起因。 放下,从善、恶、财富、名誉、地位、苦、乐的困扰中退出来吧! 这个世间在哪里呢?它就在迷恋着世间的生灵心中!黏着于称赞、获得、名誉、乐与苦,就叫做「世间」。当它在心中时,世间便生起,世间众生便出生了。 如何使诸行平静下来呢?我们就只是单纯地去除执着,并且看清它们本然的样子。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 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观功利如土苴(苴:渣滓之意。);观家国如牢狱;观财色如疮痈(痈:皮肤蓄脓肿之意。);观荣誉如谷响。 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 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它不下,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 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 只因妄念执着,爱缠世间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 十二时中如金刚利剑在手相似。最先向八识田中尽力一挥,如斩一握丝,一斩一齐断。眼之所见既断,耳之所闻亦断,乃至鼻舌身意香味触法同时俱断。过去事已断,现在事今断,未来事当断,遍搜胸中无可断者。 既舍外尘,妄心随息,妄心息故证会中道。 心识念念攀缘,系缚尘境,不得自在,即是众生苦。若了境空无缚,内结不生, 证会一心,根尘俱寂,即入性空法界,证无相菩提。 但向非空非有,无住无依之一念,痛下工夫。似从绝壁之巅,悬崖之顶,放身直下。更不顾后虑前,境智俱亡,亡亦叵得。设不如是,皆非究竟。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 掷骰子的方法,只有一种是赢的,那就是把它们掷到九霄云外去。 对于自身的不幸挂念愈久,它伤害我们的力量就愈大。 或向溪前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多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若内心常怀着罪恶感,放不下,此乃修行上最大的障碍。 假如你有一件忿恨的事,或者和某人有点纠葛,不要老是翻来覆去,把你想的、感受的,或者想说的,在心里一遍一遍的煎熬,因为神经就是这样磨损的。正如同鞋带,在每天拉扯的地方磨损一般。 修行要有志气,乃在于肯与不肯之间(放下即是)。 把热心于俗事的力量,转为热中于佛法,即能转烦恼为菩提。 学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牢执不放——不舍,终无成就菩提。 赌博就是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赢。 生命本来就很单纯,若我们硬把它想得很复杂,那也会形成一种负担。 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的修行,如果他的心灵并未远离贪欲与执着的话,就像想要在湿润的木头上起火一般,绝对无法达成目的。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佛道近矣! 执成病,着成魔,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不要执着于此时、此地,要轻轻放松,放下即是,那么你的内在就会充满着宁静。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舍之又舍,以至于空。 直下承担,不要愈求愈远——「放下」就是。 无牵无罣,得大自在。依法解脱,是名修行。 若用烦恼心期待开悟,则永远不会悟,放下即是。 生命的主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智慧,而内心深处的智慧,是由放下开始做起。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舍(放下)尽一切(包括烦恼),当下自在。 交通拥挤、车辆多,找不到停车位;内心执着、放不下,找不到安详处。 别人教的方法再好,还得你肯放得下烦恼才能受益。 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 歇即菩提,悟即自在。 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多虚不如少实,大丈夫应直下休歇,顿息万缘,超生死流。 由于执着,我们经常遭受不幸。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看破是真精进,放下是真功夫。 过去事能丢则丢,现在事能了则了,未业事能省则省。 能放下烦恼自可安眠。 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追求真理的人必须先抛弃不必要的负荷。 应用你施舍的力量,放弃所有不能给你真正快活的心理动机。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至道之要,唯有息心。心既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五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现。 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竞利奔名何足夸?清闲独许野僧家。 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于一切事但知无着。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妄想永息。 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 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慧利明了,通达无碍,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等备。 当下一歇,便是。 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但识本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 一切世间法,虽应而能休,虽休而能应。所谓提得起,放得下。 如人卧疾,攀缘都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举世尽从梦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七凸八凹山下路;有谁来叩白云扉?披云常啸千峰月,闲却人间是与非。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道即心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自然神妙,此为圆悟。 大凡修行须是离念,此个中最是省力,只要离却情念,明得三界无法,方解修行。 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若能顿舍从来妄想、执着,于一念顷,顿悟自心,顿明自性,不染诸尘,不落有无,自然法法成见。 顿止诸缘,妄想永息。放舍身心,虚壑其怀;不缘而照,起作恒寂。 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不为物转是智,随缘转物是慧,离缘离物,即是「生死解脱」。 山静云闲,如是机缘如是法;鸟啼花放,尔时休息尔时心。 放下有限,你就拥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