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法句经.道品二八三》 ※意喻:与其砍掉一棵树,不如砍伐心里造作的欲望之林,因为这些树林让我们心生恐惧与迷惑。 2.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法句经.刀杖品一四五》 ※意喻:治水者能够疏导水,弓...... 一 1.认自己不是,是闭地狱门;找别人好处,是开天堂路! 2.执着地上的一切必将失去天上的一切! 3.多欲多求多苦恼,少欲无求心自在! 4.人带三分病(知世间苦,人生无常),有利好修行! 5.不要为小事烦恼,所有的事都是小事! 6.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7.真心孝养父母...... 一 1.良好的修行是要非常诚恳地问自己:「我是为什么而生的?」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好好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2.我们的生和死是同一件事,不能有此而无彼。然而,面对死亡,人们是如何的伤心悲痛,对于出生却是何等欢欣快乐,这是愚痴的。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是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 二 1.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不要再去增加别人的痛苦;当你觉得烦恼的时候,也不要再自寻烦恼。不会自寻烦恼,是智慧的表现;不增加别人的痛苦,则是悲心的表现。 2.人生本来就有很多残缺,人永远无法求得圆满。想要在任何地方都追求完美,就是自寻烦恼! 3.一个人如果不修行,他会做...... 1、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2、因贪嗔痴而发生的一言一行,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一切都是恶。在不贪、不嗔恨、不愚痴的状态下,一言一行,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一切都是善。 3、多看......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星云大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文偃禅师不落后说:我是粪里的蛆。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 1.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 2.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 诸行无常: 世间万象,没有任何事物是长久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由一个起因和后来的条件相互配合变化而成的。而这种因缘条件组合构成的无常变迁,就是我们的宇宙实性,佛教称之为空性。有生命就会有死亡,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美好,害怕死亡而生出了痛苦...... 1、这个世界你找哪一点是乐?一转眼就成空,所以叫变异之苦,连快乐的本性也是苦的。 2、业果是不虚的,业果的根源是我们的念头、心念,这是生命的道理,生命最主要的原理。 3、改变命运的人不要跟世间人去看齐,完全不是一条路上的人。 4、这个生命只要能为众生做一点点利益的事情,...... 曾经有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脑力其实只开发了不到百分之十,还有超过百分之九十都还没开发。这几年,坊间非常流行潜能开发的课程,也有藉着催眠术来开发潜能的活动。 对于人类学家所讲的道理,我没有研究,也不懂催眠术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不过,根据了解,从脑细胞的运用所...... 1.心大量大,容人成人者必能成己。 2.也许那些微笑的真诚关怀,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的光明。 3.以智慧庄严我们的心,即心灵环保。 4.以智慧时时修正方向,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5.以奉献来代替争取,奉献得 越多,就越能显出自己的成就。 6.以安心来做为安身的基础原则...... 有许多人跟我谈到,他们旅行到贫穷国家时,经常看见满街的乞丐和游童,虽然心中悲悯,却又为了自己的爱莫能助而备感煎熬。总不能从此闭上眼睛,不看这些人间的苦难,他们问我,究竟该怎么做才是有智慧? 其实,在地球上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各种令人心生悲悯的人物和现象;所以,人世间是......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为佛的十种尊称之一,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意思。广钦老和尚往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没来没去,没什么代志(事情),已有很多人奉为金玉良言,这句话和《金刚经》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如来如去?譬如你昨天买股票,股票上涨,一夜之间使......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做善事、做好事,这代表着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和温暖。但是,慈悲必须和智慧配合起来,否则,虽存好心却可能做了坏事,出钱出力的结果造成别人的困苦,反过来怨恨你。那是不会帮忙,以致 越帮越忙。这种事情常发生,如何判断,必须靠智慧。 智慧指的是经过调查、考察、客...... 多闻令志明,己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法句经卷上.多闻品) 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牢记不忘,且能条理分明。此处所讲的多闻是指一方面经常追求新知识,一方面又不断地温故知新,对自身专业的知识要求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