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即将走上社会,为此惴惴不安。临行前,青年人来看望爷爷,希望爷爷能给他一些忠告。 爷爷说我的菜地很久没有施肥了,今天你来得正好,帮我抬一桶大粪到菜地吧。爷爷找出那只粪桶,装满了粪便,然后叫青年人抬。换了别人,或别的时候,青年人是不会和爷爷一起抬粪桶的,太臭了,青年人......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还算比较自信。聪明人当然愿意和聪明人交流,那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遇到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每每会气急败坏,大发脾气,常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 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庭院,向女主人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后屋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 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佛法就有活法。好好学佛,好好修行,你真有佛法的时候,你就有办法了,遇见任何事情都不用害怕了,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现在的人,什么都害怕,因为都把世间这些事看得特别重。不要这样。你看淡了物质,精神才能得到解脱。物质没有看淡,世间没有看淡,你的精神无法解脱。...... 有八种闲暇、十种圆满,才是暇满人身。如果没有十种圆满,就不是暇满的人身。没有暇满的人身,就不能修持正法;不修持正法就不能解脱。得到人身是所依圆满,是十种圆满中的第一个圆满。如果没有所依圆满,就不能有其他的圆满。所以六道里人道算是最好的了。但是,我们现在做人都特别难,人身...... 你看过「当和尚遇到钻石」一书吗?此书带给人们智慧的启示。略说有如下几点: 营商之道有三个原则,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考虑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 (二)我们应该能够享用赚到的金钱。 (三)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可以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一、 不要评价别人的容貌,因为他不靠你吃饭。 不要评价别人的德行,因为你不比他高尚。 不要评价别人的家庭,因为那和你无关。 不要评价别人的学问,因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学问。 总之,不要评价任何人,哪怕是你的家人。 不要乱花钱,因为明天你就可能失业。 不要趾高气扬,因为明天...... 认真、坚持这两点特别重要。现在很多人学佛修行都是偶尔性的,断断续续的,有时间了、没有什么事做了才学一学、修一修,参加参加,平时就把学佛修行的事忘了。不能这样。如果这样的话,解脱成佛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认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认真不...... 今天的故事说的是领悟,它来自《杂譬喻经》。 在外国曾经有一个叫松寺的寺院,这个松寺的规模可不小,光僧人就有一百多个,松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因为寺里的和尚的不仅佛法高深,而且表达能力也好,附近的施主们遇到了大事小事,都会首选去松寺里坐坐,听听和尚说法。 这一年,松寺里来了...... 1、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4、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身份,而且是长子,这继承王位的,他能把王位舍掉,到处去求学,这是告诉我们:智慧比王位殊胜,超过太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一生除三衣一钵之外,什么也没有。他不是没有,他什么都有,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父亲的王位,这是一国之君,中国古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爱也空,恨也空,人生陌路不相逢。喜也空,悲也空,无非都是在梦中。 缘也空...... 1、修持佛法时,不要在乎外在的行为和形象,内在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 2、时时刻刻我们的心不要被烦恼所控制,以慈悲心及菩提心来利益众生。 3、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追求得到,而是放下执着。 4、真正的修,既不是求神通,更不是修来世;真正的修,在明此心,调五大,自利利他;一但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