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是依靠财产,对于已有的财产,就谨慎保守,好好运用,不要乱花,不要贪得无厌,如果没有财产,就应当凭自己的手脚、技能去努力奋斗,这就是所谓定命论和造命论。但是世间的事往往有出乎意料之外的,譬如一个很规矩的人,他对于祖先遗留的财产,或是自己辛勤的所得,都知道省俭,或者......

诚然,从表面上看,有的人有学问有气质,却没有人赏识,落魄一生,郁郁以终。有的人目不识丁,甚至话都说不清,偏偏他有钱有势,大、小老婆娶好几个。这样,这个世间好像是太不公平,但是佛教有两句话: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佛教的因果业道理,正好为世上种种不平现象:富与贫......

人如果没有福报,生活上就会经常遭遇困难与挫折;相反的,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佛法常讲福慧庄严,福报来自于善法的薰修。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树比喻福报,有福报的人才能够庇荫大众。以家庭来说,如果一家之主没有福报,家人就要为日用所需而苦恼。公司也是一样,公司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了。 他到了阎王爷的面前,阎王从生死簿上查出,这个青年应该有六十岁的年寿,他一生会有一千两黄金的福报,不应该这么年轻就饿死。 阎王心想:会不会是财神把这笔钱污掉了呢?于是把财神叫过来质问。财神说:我看这个人命格里的文才不错,......

我们在顺境、善缘里面,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觉悟到生死无常!我们中国人讲好景不常,我们要珍惜这个时节因缘,认真求道;如果把大好光阴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把你过去生中修的那点福报享尽了,那你就错了! 人在一生当中要修福,不要享福,不要把你所修的那点福报都享尽,享尽了,到了晚......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事已经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她的两件事:一是她过世时十分安祥,并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 她所以那样俭朴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而是她认为人应该惜福。她不许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饭,因此到了晚年她还时......

现今社会,占用、浪费、挥霍公家和单位财物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实这个罪过特别严重,因为这都是消耗自己的福报。有的人觉得这是别人的、老板的、国家的,就不珍惜了。殊不知你有这样的机会,就是你自己积来的福报。但是众生愚痴迷惑,没有智慧,不懂这些道理,以为占了便宜,实际上是损害自己......

很久以前,有个很穷的年轻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有一天,他到寺院里拜佛,他虔诚地跪在地上,向菩萨祈求:菩萨啊,请您告诉我吧!我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富翁? 良久,他终于听到一个声音说:如果你要成为富翁,就必须懂得感恩生命,重视发生在你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珍惜与你有缘的任何事物,......

我们不能只知道消福,不知道积福。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一直在贪嗔痴慢疑的状态中吃喝玩乐,这一切都是在造业,都是在减福。等到福报穷尽,业力现前,我们只能堕落恶趣,再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没有积福,天天奔忙也发不了财。有人说,钱是我自己做生意、自己工作挣来的。实际上......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不能贪图他人的财物,尤其是富人的财物。人家住别墅,自己也想住;人家开宝马,自己也想开。富人具足了很多拥有,那是他自己修来的福报,我们应该随喜,不应该嫉妒。自己也欲求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如法的。 世上有富裕的人,也肯定有贫穷的人,这很难平衡。因为缘起就是......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 有智之人有五种......

有一天,王宫里飘来了一块手巾,它的细致和美丽,连宫里的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国王召来了大臣们,一起「研究研究」。 华丽的手巾一个传过一个,每个大臣都大叹稀有难得,吱吱喳喳地讨论着,手巾传着传着,大臣们终于有了结论:这一定是天赐华巾,这是国王英明,国家将要强盛的预兆。每一个大......

一、戒杀放生: 皈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杀,他的慈悲恐怕要打上折扣了。我门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一切众生和平相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儿时的我由于无知造尽杀业,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毛骨悚然。正因如此,疾病和痛苦便是我成长过程中形影不离的伴侣。当......

佛法放在第一位,修行放在第一位,其他的都随缘。在六道轮回中,我们当过明星,当过国王,当过农夫,当过富翁,当过乞丐,也无数次地次穷死过、饿死过。这有什么呢?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有也是暂时的,没有也是暂时的,都会变,都是无常的。 不管我们现在有多大的名声,有多少眷属,临终的......

我们对自己拥有的,属于世间的一些名闻利养等福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维观察。 第一个,我们拥有世间这些福报的时候,不应该高兴,不应该生起傲慢心。 其实我们正在享受的这些,就是在消耗自己以前积累的一些福报。就像个漏着的水池一样,里面本来就没有太多的水,很快就会漏尽的。所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