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旃延在阿磐提国弘法后,想回到舍卫国去听闻佛陀说法的途中,见到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嚎哭。尊者一见,不觉升起同情的怜悯心,他怕这个女人因什么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 因此,他就向前问道:妇人!什么事情使你伤心,要在这里嚎哭? 不要你管,告诉你有什么用?妇人哭得......

一位大财主名叫提婆,为人刻薄、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敛,就是说一件极小的公益都不肯去做。家中虽藏有80000余两黄金,日常生活却过得和穷人一样,人们对他非常的讨厌。他一死,没有子孙继承,依照法律,财产全归国有,这下子人心大快,也不免议论纷纷。 波斯王深感疑惑,就去请教佛陀......

1.佛说父母为子女之等觉菩萨,世间第一良佑福田。有佛住世,礼佛供养佛,无佛,礼拜父母供养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2.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寿其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 3.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怎么理解这句话?对这句话一般人会理解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他这样理解的时候,马上就会把重心放在自己这一面,我如何有多善根多福德。这种理解,用通途教理的理解,你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但是在净土的特别法门,他这种理解是......

1.素食少病又健康 我们佛家吃饭,完全都是素食;这在三千年前,释迦佛就这样提倡了。现代人毕竟比 以前的人更聪明,也知道素食的好。象医学界就有位瑞士籍的医学博士,写了一本书,叫做为什么要素食,他以医学的观点强调人要是长期吃素,就没什么大病;就算是有大病也容易好。不但病容易......

诸位今天能够来佛堂打佛七,住在道场,安坐佛堂里,都是过去修来的福;如果在三宝门中没修过福,根本坐不住。 过去在大陆有座寺院,大殿破旧,四众弟子就拿钱请工人来重修;虽请了工人,但很多杂工程还是要自己做,所以常住的师父都要出坡担石头上山。那时一切要靠人工,不像现在有车子,什......

今大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就是在座的游居士。目前台湾各大学都有佛学社团的成立,大多数有善根的学生对佛学很有兴趣研究;有些不但求知,还能依佛法来行。所以每逢寒暑假,都有各种活动,像佛学讲座啦、斋戒学会、佛七等,其中不单是大学生会参加,还有教师,甚至......

现在很多人都说:不要出家啦!在家修行还不是一样!你出家能受得起人家礼拜吗?能受得起人家的供养吗?这话乍听之下似乎很有理,其实,这是假善知识,冒牌佛教徒胡言;真善知识是恭敬僧宝,哪有阻人出家的?这里所感善恶因果,请恭阅《出家功德经》就知道了。切勿造恶口业,受苦堪可怜!往住......

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人!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画,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计画。其实错了,我要重新规画自己的人生,因为我觉悟到人生无常。 他问朋友:是什么样的无常法?我也常......

人应互相帮助、彼此关怀。我们看看这个人字,恰好只是两划,而且互相倚靠、不能间离,或是少一画,否则就不像人了;还有字划的长短、上下要配合得好,人字才能写得美。 人生也是一样,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帮助,才是美好的人生!佛陀也是如此教育弟子们,并且以身作则教导大家。 佛陀在世时,......

富中之富、富中之贫、贫中之富、贫中之贫 是法师经常提起的四种贫富人生。早会时法师申言,贫者,沉浮于种种秽恶苦境之中,然心若知足,即可转苦难为快乐,若是徒具丰足的财物,却不懂得善用,反会受其诱引,心灵永不满足。 「富中之富者」,富有物质,更富有爱心。如企业家开展事业,安定......

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只要我们慈悲待物,爱护珍惜,花草树木会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虫飞鸟也会引我以悦耳鸣唱。 只要我以慈悲应世,不求回报,荣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缘,天下众生也成为我的法侣道亲。 如果我们能慈悲的心灵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物、用慈悲的......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富有的人,但是富有并不一定是很有钱。有的人钱财很多,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道德、智能,这并不算是富有的人。怎么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呢? 一、外财与内财俱有: 我们有心外的财富,也要有心内的财富。一个人纵使心外财富再多,但是金钱可以买到胭脂、花粉,可是买不......

我初入丛林古寺参学时,发现有些人以穿褴褛衣衫为标榜,有些人以吃馊饭剩菜为修行,有些人装穷卖傻,扬言金钱名利是毒蛇猛兽,故以贫穷为清高。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在客堂服务的知客师大实法师痛切地说道:贫穷!贫穷!大家都崇尚贫穷,极乐净土的七宝楼阁、黄金铺地的庄严世界,由谁来完成呢......

许多人说:我必定很会化缘,所以才能创建这么多的佛教事业。我觉得:与其说我会化缘,不如说我会化心。佛世时,比丘托钵化缘,上乞诸佛之理以资法身慧命,下乞众生之食以资色身肉体,所以又称乞士。乞士化缘,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年少时出家,每当春节即将来临时,我代表常住挨家挨户地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