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为《临终备览》之纲领和重点,没时间阅览长篇大论者,读此《临终切要》,既可省时,亦可大大获其临终助念之益,有心人切莫等闲视之。 一、病重时 1、劝慰病者放下万缘,助其完成遗愿,以免挂碍执着。 2、若已回天乏术,切勿急救或使用复苏器,以免徒增病者痛苦。 3、倘已药石罔......

第一章 绪言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令为讲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时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

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人!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画,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计画。其实错了,我要重新规画自己的人生,因为我觉悟到人生无常。 他问朋友:是什么样的无常法?我也常......

我们为什么要信佛?为什么要修行?就是为了了脱生死,这才是修佛的唯一目的;舍此而别修,就不是佛法的正宗。在人间,谁也免不了要受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既然人间这么苦,就要赶快求离苦得乐的方法;念佛就是通往西方的方法,能解脱人间一切生死之苦。因此,要想了生脱死,就要依法而......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也许有人会误......

死亡是历来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但是时代的进步,生死学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其实,人间最大的问题,一是生的问题,二是死的问题。 生要居处,死要去处;有的人为生辛苦,有的人为死挂念。佛学就是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你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你死的问......

从前印度的弥兰王请教 那先比丘 :人死后有来生吗?那先比丘回答:当然有来生。弥兰王不解:人有来生,为什么我看不到呢?如何证明?那先比丘说:王呀!您吃过橘子吗?虽然橘子皮被丢弃,果肉被人吃完,但是种子一落入泥土,又展开一连串生命过程,如此循环流转不已,因中有果,果中又有因......

《涅盘经》云:夫盛者必衰,合会者别离。《成佛之道》云: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人生在世,或是父母儿女,或是夫妇的会合,恩爱亲情,互相扶助,洋溢着家庭的温暖。但是,亲爱的眷属变成冤家,夫妻反目、兄弟阋墙,在今日社会上乃是屡见不鲜之事;何况,一旦生离死别到来,抛下父母,丢弃......

问:未来如果有人提起「圣严师父」,希望他们如何记得您们? 圣严法师(以下称师):希望别人怎么记得我?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对于历史人物,所能够留下的记忆非常有限,况且我能不能成为一个历史人物,都还是个问题。 虽然有人抬举我,说我是历史性人物,未来一定能在......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莪。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有......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这个偈子,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善用生命,生命的价值便能成为永恒。 现代的台湾,流行着一句话: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放逸颓废不负责任的观念。 甘露是印度的梵文,中文叫做不死药。戒为甘露道是说:持戒是生......

前言 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也是为一切苦的根本,因为一切苦皆由生死而来的,没有生死就没有一切苦,生死不了怎能离苦得乐?所以常见一般学佛人,一开口便说要求了脱生死,这是莫怪其然的,生死既为一切苦的根本,那么生死一了则可远离众苦,而获到寂灭永安,所谓生......

老和尚在往生前约一星期开始,每天昼夜都自己猛力出声地念佛,那种「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的念法,非常人可及,大众轮班跟他大声念,尚且声嘶胸痛气力难支,何况他九十五岁的高龄!一般人临终呼吸尚且无力,一切不能自主,他却如健将突出五浊的重围,有弟子恐他以近月不食的体力难......

前言 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岂是逃避或所谓的看开就能解决的。对于迟早都将面临的事实,早一点认识并作充分的准备,只会有好处;如此一来,将不至于对死亡的愚痴无知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与害怕,更不会因为自己错误的看法,将死亡的情况,弄得更......

1 2 3 4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