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观世音菩萨──慈悲精神的学习 在佛教信仰里,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将会在未来接替阿弥陀佛,功德非常殊胜。而在中国,信仰、敬奉观世音菩萨的信众尤其多,一些观音感应故事传播久远、影响广泛,更证明了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大悲愿力深植人心之处。 因为观世音菩萨的......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净瓶与杨枝代表了观世音菩萨普救世间的伟大悲行。 世间如火宅。现实人生的种种缺憾、内心的种种烦恼,众生心中充满了热恼。在热恼煎逼下的苦恼众生,谁不想得到清凉?就如天旱时稻禾需要雨水的灌溉一样。 观世音菩萨时时使在热恼中的一......

观自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由一念无明烦恼的执着,才有色、受、想、行、识的诸行。有业行感苦报,是必然的结果。假使我们能够以真智观真境,不被惑业烦恼所控制,处处能够观无我,立刻可以把现前的身心转变成就佛智的作用,这个方法就叫转依......

今天是大悲七开始。晚间洒净之后,开始诵持大悲神咒。这个大悲咒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的神咒。观世音菩萨为怜悯你我他一切众生,发大悲心,倒驾慈航,来娑婆世界,度你我他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得到解脱。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虔诚诵持大悲咒,必有不可思议的感应。 观世音菩......

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是清理心里的垃圾。念一声观世音菩萨,就少打一个妄想。念两声观世音菩萨,就少打两个妄想。乃至念万声观世音菩萨,就少打万个妄想。 有人说:「法师!您讲错啦!我一边在念观世音菩萨,一边在打妄想。所打的妄想,比念观世音菩萨还要多。」那你的本领高强,真是不可思......

今天传授你们一个要诀,什么要诀呢?就是在紧急关头的时候,保持镇静,不要紧张。将生死置于度外,一心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化险为夷,渡过难关。 在最危险的时候,心中这样观想:反正我现在快要死了,可是在我未死之前,我要拼命来念观世音菩萨,也许有一线希望。要有这种思想,可以遇难呈......

各位要知道,并不是我们不休息是对的,人家休息是不对的。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在以前没有用功修行,所以现在要加油,勇猛精进,向前努力。人家或者用功很久,已经上路,念观世音菩萨,或者不念观世音菩萨,都是一样,没有妄想。人家休息,比我们精进,更有进步,所以不能说人家休息是不对......

我们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意思呢?「观」是观察世间所有的声音。观也是看,但不是向外看,而是看众生的心,看哪一位众生的心没有妄想。空了,就得到开悟。所以说「十方同聚会,皆共学无为。」十方的善男信女聚集在一起,共同修无为法。 念观世音菩萨,也是一种无为法,无......

念观世音菩萨,不但口念得清清楚楚,而心里也记得清清楚楚。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都在念观世音菩萨。眼睛念,耳朵念,鼻子念,舌头念,身体念,意识也念。总而言之,都在念观世音菩萨。这叫都摄六根,一门深入的境界。 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

信仰观世音菩萨──慈悲精神的学习 在佛教信仰里,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将会在未来接替阿弥陀佛,功德非常殊胜。而在中国,信仰、敬奉观世音菩萨的信众尤其多,一些观音感应故事传播久远、影响广泛,更证明了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大悲愿力深植人心之处。 因为观世音菩萨的......

壹、六字大明咒的意义: 1.六字大明咒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万咒之王、观音心咒、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罗尼。此咒又为一切咒之心,所以又叫大悲心咒,为大乘之精纯。 2.六字大明咒梵语意为「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此是藏传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观世音)祈求......

一位居士曾经问到:一些父母生下孩子后,为了使孩子平安幸福,一辈子无灾无厄,即过继给观世音菩萨,让孩子成为观音菩萨的契子这样做,究竟有没有用?是不是一种依赖的心理? 又提到,自己怀儿子、女儿的时候,恒常持诵〈普门品〉,结果,朋友们见到自己的一双小儿女,都觉得乖巧非常,超越......

2006年11月9日,这一天正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圣严师父在纽约东初禅寺向信众讲述与法鼓山关系密切的观世音菩萨。师父娓娓道述观音菩萨的出现、功能、经典出处,让我们从中学习用 观世音法门来帮助人、用平等慈悲心对待人,一起做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东初禅寺的菩萨们都知道,与......

很多人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中国人说他是中国人,印度人说他是印度人;也有西方人告诉我,圣母玛利亚大概就是观世音。 曾经有人问我: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 我说:你认为他是女的,他就是女的;你认为他是男的,他就是男的。 究竟是男是女?我有一本......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在显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视,显教常用的两部经典中均有特别介绍观世音菩萨,一部是《楞严经》,另一部就是《法华经》。 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介绍自己修行的方法,所以称为因行,也就是在因中修行的法门。 《楞严经》卷六记载,在楞严会上,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分别......

1 2 3 4 5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