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电子书首页

学佛问答一

学佛问答二

 

B1如何生起对佛法的正信

B2念佛人应如何应对世俗烦恼?

B3专念佛人临终贪恋会如何?

B4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B5解析: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

B6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B7不落实“十善业道”能否往生极乐世界?

B8圣道与净土的区别

B9解读印光大师“同一过失”之文

B11两首赞佛偈之区别

B12被鬼神狐仙附体的人是怎么给人看病的

B13如何让念佛人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如意?

B14成佛后还有没有正报依报

B15赞僧的标准是什么

B16嫉妒与随喜

B17修行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神通

B18修行人应以何种心态供养三宝

B19善法是不是佛法

B21万法皆空 念佛人的因果空吗?

B22僧人破戒不可说

B23诸邪业系无能碍者与临终贪恋能否往生

B24解析 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

B26靠佛和指使佛的区别

B27别再错解依法不依人了

B28是佛还是魔?

B29印光大师文钞与善导大师思想矛盾吗

B31淫心不除会如何

B32信愿行与信行愿”的区别

B34何谓信心清静

B35释义:设满世间火,必过要闻法

B36在心在缘在决定

B37往向回向与还向回向之义

B38解读念佛人的两重因果

B39放生与跑庙算杂行吗?

B40外道相善 乱菩萨法

B41释义:东方诸佛证诚之义

B42解析:明信佛智作诸功德之义

B44破戒与破见

B46恭敬三宝福报无边

B47念佛人遇病苦怎么办

B48怎样对待破见的僧人

 

C1净土真宗与善导思想的区别

C03四依法

C4详解何为绝待圆融

C5禅宗公案

C7善导大师会采用会集本开宗立教吗?

C9何为随缘不变

C10学佛的最高境界

C17文殊菩萨是怎么往生极乐世界的

C18为什么在鬼道就不能造业了?

C19生而无生 无生而生之意

C20水真的能看见人吗

C21析“别时意”之文

不伏住烦恼能否往生

真“鬼附体”or 假“鬼附体”?

C24往生极乐还有意吗?

 

B1如何生起对佛法的正信

下面我们学习如何生起对佛法的正信。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信佛。信佛即是成佛,信佛就能成佛。信就是正信,信的背后是仰,信仰。仰即是靠,仰靠,信佛就是靠佛,即为归命佛。信佛很不容易,许多人说,我也信佛,很虚泛,泛泛的。那么真正信佛的状态是什么样子?举个例子:大家就能从故事中体会到,信佛有多难。
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都去托钵,叫分卫。到吃饭之前大家拿一个饭碗,挨门挨户去接受大众的供养。中国人叫讨饭。讨饭不好听,是贬义。佛为什么命令大家挨门挨户的去讨饭?佛以自己的福报来讲,是无量无边的,为什么佛不去做国王?佛如果做国王就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就能把自己的福报分给一四天下所有的老百姓,让他们达到衣食无忧。可为什么不这么做?这么做只能满足一世,一辈子衣食无忧,以后下辈子呢?还有未来面对生死、面对轮回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佛果断出家,出家是要告诉大家、留给大家解脱之道。
除此之外,在生活之上采取分卫制度,就是去托钵。托钵的目的是给大家一个种福的好机会,三宝是最殊胜的福田。在农村,每到春季我们要种田,把种子撒到地里,秋天就会有收获。一粒种子就会变成百千粒,这就是收获。种田大家都明白,种的少获的多。福田呢,简单说,如果你能供养佛,或者供养佛的弟子,你能供养佛一碗饭,不用说佛,就是辟支佛、罗汉,供养他一碗饭,你就会得到九十一劫不穷困。九十一劫多么漫长,一劫是十三亿年,这么长的时间不受穷困。我们娑婆世界,大多数的人非常穷苦,所以佛可怜大众,派弟子每天给大家种福田。你能供养佛弟子一碗饭,很多劫就不受穷了。我们没机会供养佛弟子,所以生在这个世界受穷,还得辛辛苦苦去赚钱。分卫还不能只在一家,今天在这家,明天换那家,要轮流平等接受众生的护持。哪怕他给的饭不好,也要接受,他给的好,也不能贪恋,要有平等心接受大众的供养,给他们一个平等种福的机会,这就是佛的分卫制度。
故事的起因是有一个叫五通梵志的弟子,他去托钵,这次换了新的地方,是陌生的村庄,他不熟悉路。山路崎岖不平,七八月份草长的非常茂密,把路也遮挡住了。他走着走着不小心一脚踩空,掉了下去,没想到路边就是悬崖,不知道有几十丈深。他害怕了,手刨脚蹬在半山腰抓住了一棵胳膊粗的松树,心里才略微放松。可是低头一看,他正悬在半山腰,下面还很深,于是又紧张起来,手抓的松树也嘎吱嘎吱作响,好像要断,一想到那么重的人一棵树是支撑不了的,他心里更慌了。这时候就大喊:“救命”!他喊谁救命呢?他喊佛,“世尊,救我!”大声的喊。这一喊“世尊救我”,耳边就听到了佛非常柔和、亲切的声音说:“你放下。”他抓着树听见佛说“你放下”,心想我这一放不就掉下去摔死了吗。他继续喊“世尊,救我!”耳边又有佛说话的声音:“你放下”,又让他放下,结果他还是抱紧树干没有松手,继续喊“世尊,救我!”还没有等世尊说话,咔!这棵树断了,他嗖的一下掉下去了。这一掉下去他心里想:完了,佛也救不了我,眼睛一闭等死吧,肯定掉下去就成肉饼了。可是感觉掉下去了,身体并不疼,这是掉哪里去了?他感到非常柔软,掉到一个很柔软的地方了,睁眼一看,啊?原来是释迦牟尼佛用双手把他接住了,佛的手特别柔软,光滑,不像我们的手,我们这能叫手吗?这就是爪子!佛的手是什么样子?经上讲是兜罗绵似的手,兜罗绵是天上的棉花。佛的手一下把他接住了,轻轻放在地下,他噗通跪下磕了一个头,这时候他的脸通红,这是羞的,羞愧。
大家想想,他为什么脸红?为什么害羞?因为他不信佛!佛让他放下,说了两次他都不放,最后是树断了被迫的放下。他放下之后,佛就接住了他。从这个故事来看,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整天听佛的教导,都没有信佛,我们还说自己信佛?所以说大多是假的。平常嘴上说是信佛,遇到事情都想自己做主宰,是不是这样?都是自己去想办法。
例如许多人遇到困难,或者是生病了,不生病还说我信佛,一生病就嘀咕,我都学佛了怎么还生病啦?很多人都以为念佛不灵,佛不保佑,信心马上就动摇了,其实他没有真信。真信佛的人不管他生病也好,遇到灾难也罢,绝对不会怨天尤人,怪佛不灵。所以我们信佛的大多数人没有从心里真正和佛心相契合。大家用心想,他不信佛当然也就不会听佛的话。
其次你们想一想,佛为什么说“你放下”?假如是你儿子快掉下来了,你看到自己的儿子掉下来你会说你放下吗?你只会说“抓紧啊,千万别放手,一放就掉下去了。”佛为什么说你放下,因为佛有那个本事,有能力救你,才说“你放下”。你靠那棵树救不了你,我能救你。佛有这个本事才能说这个话,而我们只能说你抓紧千万别放。阿弥陀佛是怎么说的?“十方众生,欲生我国”——你们要来,到我的国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只要念佛就行了,剩下的我来管,你不往生我不成佛。阿弥陀佛拿自己的佛头担保你不往生我不成佛,这是多大的保证!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做了保证,我们有没有信心?从这个故事中大家可以考虑,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和佛的心契合。要和佛的愿相应,这样才叫信佛。
要想真正的达到信,信仰、归命,必须要明白阿弥陀佛的成佛经过,以及自己的根基。
为什么信佛那么难?连佛的弟子都不能完完全全的信靠、归命佛呢?从我们现在科学来看、来考量,我们人有一个通病,眼睛看到了才相信。大部分人是这样非常狭隘、局限的想法,我见到了、摸到了才信。其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种想法已经变的非常幼稚愚蠢了。为什么?年轻的莲友,你们上高中物理会学到光、光谱。光它分成不同波段,一说到波段大家会想到声音,收音机有长波,中波,短波。光的波段不一样,以不同的波段分成不同的谱。光的波不一样、种类不一样,分为可见光、不可见光,人眼睛能看见的叫可见光,不可见光眼睛看不见。例如:红外线、紫外线、X光射线、伽马射线。我们到医院拍B超、CT,都不是我们眼睛能看见的光,到医院一拍片就能看见了。如果你不相信,为什么要去医院?现在的人都已经习惯了,我们眼睛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你拍片肚子里长个瘤子,人家说癌你也信,为什么你会信?因为人家说拍了CT,核磁,但是眼睛看不见,眼睛看不见也信了,因为你知道眼睛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女人怀孕了,做B超,有了,你看不见。很多是常识性的问题,也会突破。现在科学说,人的眼睛能看见的东西有多少?就把茫茫宇宙的东西分成100份,人的眼睛能看到百分之四点六。100个东西你才能看到4个。跟盲人也差不多了。
所以我们天生就是睁眼瞎。就像井底之蛙看到井口那一片天,就认为天就是那么大。一旦把他放出井口,他傻了,天无量无边啊!那么我们今天的科学证实人眼睛只能看到一点,我们不是睁眼瞎又是什么?剩下的还有什么,暗物质,就是眼睛看不到的物质有多少?百分之二十三还多,剩下是暗能量百分之七十多。这是物理学解释的,因为现在社会讲什么都是科学,不拿科学来说,就好像是宣传迷信。过去没有科学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思想领域被儒家所占领,所以过去一谈佛法都要讲儒家的东西。现在是科学占了思想领域,我们就谈科学。那么根据这个来谈,人的眼睛只是一个捕捉的工具,就像照相机的一个镜头,他捕捉的范围是很小的,捕捉不到的是大多数。
很浅显的例子,例如月亮,初八的时候你看到月亮剩了半个,如果在古代,说是被狗吃了,那半个月亮在不在?古时候不知道这是被地球挡住了,地球跑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把月亮挡了半个,看不到了,其实那半个月亮还在,看不见就是没有吗?这是按照现代科学、眼睛的功能来看的。
那么我们人,从古到今要认识外边的事物是靠什么?靠间觉。接下来从哲学角度看一下这个问题。提到一个词是“间觉”,我们普通人认识外界的环境、事物靠的是间觉,间就是间接的,间接的反义词是什么?直接的,间觉反义词就叫直觉。
直觉这个词大家听过吗?什么是直觉?什么是间觉?明白了这两个词我们的思想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间觉这个词很少提,直觉大家听过,什么叫直觉?大家只是听过但不解其意。大概七、八年前,有个哲学教授整天接触西方哲学,用的最多的就是直觉这个词,那么直觉究竟是什么?觉,就是佛性在你身上的一种作用,我打你一个耳光,你会觉吗,觉得怎么样?疼。你摸那个炉子觉得怎么样?烫。这叫觉,身体的感觉。先说间觉,我们认识事物要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间,就是借助。间接的借助你的眼睛、借助你的手、你的耳朵、你的第六意识,去思考、去判断才能对一个事物下定义。
比如来了一个人,你眼睛看他的样子,耳朵听他的声音,第六意识心里经过考虑,你就对他做出一个判断,如果你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把你六根都封闭住,你怎么认识?那就没办法认识了。人就是要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判断认识事物,如果把六根封住,那就完了。直觉是什么?直觉就是把你的六根封住,把人六根封住会成什么样?恭喜你!如果真能把六根封住,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直觉就会出来。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时刻刻处在定中,佛教讲禅定,但他没有禅就是一个定,有了定功他自性的智慧就能散发出来,他潜在的功能就能激发出来。什么功能?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都能出来。所以他写的文字就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东西,其实他直接就是写天上的事物,写天上的生活、文化、思想。他的第一弟子柏拉图,有一部书叫《理想国》,写的就是天上的生活。
难道他们是通过自己的间觉、通过自己的脑子想出来的?真正的大哲学家都是靠直觉的,靠间觉能说出什么?靠间觉你只能是到图书馆看别人的书,然后东抄西抄。现在写文章都是这样,上网查一查各个学派的论著,然后自己做个总结,就成了自己的,整个一抄书匠。不能把自己的直觉打开,永远都是瞎子。
我们世间人已经习惯用眼耳鼻舌的间觉,不管学什么都是别人的东西。而佛说,每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能力。靠什么手段把智慧散发出去?就是直觉。也就是佛性的自然流露。我们举几个例子:
1、
藕益大师大彻大悟之后,写了一本我们比较熟悉的《弥陀经要解》,用了九天时间。印光大师称赞藕益大师的要解是古今第一注解,即使古佛再来再作一部,也不能超过其上。他是怎么写出来的?他是不是查了半天书?他看看善导大师怎么写的,莲池大师怎么写的?没有!他怎么写呢?自己直觉冒出来的,他要写什么自己就出来什么,不需要考虑,不需要六意识去挖第八意识的种子,逻辑思维组织语言写完了还要修改,他是直接脱口而出。藕益大师在那念,他的弟子做记录,他一句一句的说,弟子一字一字的写,用了九天时间,弟子记下来就完成了。这是一本绝好的书,一字一句不可加减,因为他用的是直觉,是佛性的智慧散发出来的。我们能行吗?我们都是零零星星的一些记忆片段。为什么古人学佛必须要开悟,把六根封住,关闭了以后直觉出来了,就有智慧了,不用眼睛看,不要耳朵听,什么都知道。
2、
我们再举例,看看佛,佛当然是朗然大觉,完全直觉,百分之百,无所不知。有些外道不太相信,他就问世尊,对面有一颗大树,树上有多少片叶子?佛一听随口答了一下,几百几十几万.....。那个外道说我也数不清,也不可能爬上树一片一片摘下来数,悄悄的跑到树下摘下来十几片,跑过去又问,世尊啊,那你看现在树上有多少片叶子,佛又一个答案出来了,减去所摘下的叶子就是树上的叶子,外道服了。如果让我们去弄呢,必须眼睛看着,手摘着,心里数着,这就叫间觉,佛全部是直觉。这个直觉是什么?就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个比喻,佛的心就像一面镜子,非常大,整个宇宙都被这面镜子照进去了,哪怕是极微小的蚂蚁、一个昆虫乃至于一个小小的生命,他的心念,他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每一桩每一件事、每一个心每一个念头佛都了如指掌。
正因为我们是靠我们的眼睛、耳朵,第六意识认识事物,所以我们才成了一个睁眼瞎。如果一旦把我们的直觉打开,你看到的、听到的、见到的就再也不是这样了。因为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闻,只是一维时间、三维空间、四维时空态的东西。这个空间、这个时间就像一个笼子,把你关在一个笼子里面,无形的笼子,里面黑漆漆的啥也看不见,你只知道这个笼子里的事情。我们就是这样,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三维空间的东西,高维次看不到,四维、五维、六维、无量维太空间看不到。空间看不到,时间呢,我们被过去、现在、未来的这种时间模式所控制,还是突破不了。你认为过去就是过去了,再也回不来,未来还没有过来,我也不知道。但是在佛的境界中,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一念当下。他在一念当下之中任意的进入未来,任意的回到过去,但是他还是在一念的当下没有动。心念没有动,时间没有动,他任意的在过去未来这个时间段里大自在。
3
佛的境界是在高维空间,高维空间的事物,所以我们不能用眼睛去看,也不能用耳朵去听,甚至也不能用第六意识去想。如果一个人想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佛法,那就像用手抓空气,最后什么也抓不到。这样就产生了信佛的难度,因为佛、包括佛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六根能够接触的,所以我们信佛有很大的难度。六根接触不到,但又要信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现代科学是接触到一点信一点,接触不到的用理论去推理,就像牛顿、爱因斯坦的推理。推理出什么?时间空间都为零,假设光速最大,一个物体和光速一样,飞在宇宙当中,时间就没有了,如果超越光速,就能够回到过去,如果和光速平行,时间就会停止。这是用数学公式推理的。还有一个数学公式是E=MC的平方,就是质能守恒定律。质就是物质,能就是能量,能量和物质互相转换,比如原子弹就是将原子里的能量释放出来了,反过来能不能把能量聚合成物质呢?理论上可以,但普通人做不到。在佛的境界,极乐世界应有尽有,想吃什么都有,为什么?把能量变成了物质,就这么简单。
极乐世界应有尽有,能否用现代科学来解释清楚为什么?可以。现在有量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是一个试验,即把物质分的特别细,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中微子,再往下分就是一团能量。在高倍显微镜观测之下就是一团能量,不去关注时是一团波动的能量,眼睛去看就成了一个粒子,不看它就是能量,看它就是物质,最后形成量子物理的理论。
为什么看就是物质,不看就是能量?人有意识、意念,意识加进去它就成为了物质。如果没有意识的参与,它就是空洞的。最后科学家总结,人的意念也是物质,人的意念是物质世界形成的基础,是物质产生的基础。所以量子物理学最后总结出一句话,人的意念是物质产生的基础,物质要想形成必须要有意念,没有意念它只是浑沌一片,这一句话的定义就与佛在唯识里讲的接近。这个世界与人的身体是怎么形成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佛说,一念不觉生无明,无明有了呢?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意思就是说,意念一动,物质世界刹那就形成了。这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过去还有物理学理论宇宙大爆炸,宇宙怎么形成的?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量子刹那之间爆炸形成的,这个很小很小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念头。 
4
中学有一篇课文叫《扁鹊见蔡桓公》,“寡人有疾”,请扁鹊来看,扁鹊一看,疾在哪里呢?“疾在腠里”,腠就是皮肤,蔡桓公说我也没有什么感觉啊,他不信;过了几天扁鹊说,圣上,你身上的病到了肉里,他还是说我没有感觉,不信;又过了几天,到了骨头,扁鹊又提醒他;再过两天扁鹊不说了,看了一眼就走了,因为治不了了,病灶已经到了骨髓,果然没过几天蔡桓公死了。为什么扁鹊一看就知道?再比如华佗,他给曹操治病,望闻问切之后和曹操说,我要拿斧头把你脑子劈开,因为你脑子长了瘤。华佗没有CT,他是怎么看到的?他不是用人的眼睛看到的,可能就是天眼,没有天眼看不到。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种树,人站在那棵树的前面那棵树就像一面镜子,身体里的五脏六腑血管照的无比清楚,能看到五脏里面的东西。佛不在了树也没有了,这个福报也没有了。 
古代的医家、神婆,都有超越我们间觉认识范围之内的本事,所以我们大可见怪不怪。再也不能说我眼睛看不见我就不信了。要把这个观念取消,取消以后怎样信呢?用无知去信,把自己看成一个小孩,什么也不知,然后佛怎么说我怎么信,只能这么信。所以说要信,要现量,就没法把佛的境界变成我们的现象界,我们眼睛看不见,手摸不到,现量我们抓不到。比量,这个世界又没有佛,没法比较,我们只能信圣言量。
所以,现量、比量、圣言量。比量是推理出来的,就像爱因斯坦的推理。极乐世界我们推不出来,只能信圣言量,就是相信圣人。佛在《金刚经》说,佛是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佛不说假话,你就相信佛的佛格,佛是一个不说假话的人,就可以了。我们只能那么信,所以用我们的无知去信,用我们对佛格的敬仰而信,只能是这个样子。 
有些外道说,佛你怎么证明你不说假话,佛说,如果一个人三世不妄语,他的舌可以舔到鼻子尖。普通人三天不说假话都憋不住,即便对亲兄弟、夫妻之间也没有多少真话。何况是三世不说假话?然后佛伸出舌头把整张脸都盖住了。外道一看说,这是生生世世不妄语啊。佛当年是应化身,他跟我们的身体差不多,所以他的舌头伸出来脸都遮住了,如果是佛的报身会是什么样?
现在解释一下什么是报身、应化身。报身是殊胜庄严的,应化身是比较粗糙低劣的。例如我们看电视,乾隆皇帝坐在金銮宝殿龙椅之上,穿着龙袍,戴着皇冠,足蹬龙靴,多么的气派,假如说那是报身的话,文武大臣才能见,老百姓看不到。他要微服私访穿上老百姓的粗布衣服带个棉帽子出去谁也不认识,这就是应化身。佛的报身极乐世界大菩萨能见,非常殊胜。佛不是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的,太庄严太高大了。那么佛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就变成我们这么小的身体,也是这样的皮肤,这个样子的,但是比我们好一些。所以佛变成应化身他伸舌头是盖住脸,若是报身他伸出舌头多大?阿弥陀经有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整个把三千大千世界盖住。佛不说假话,我们信佛最后归结到什么?相信佛的佛格就可以了,佛不妄语,相信佛经,这就够了。
所以有些自己知见重的人,成见比较深的人,非要通过自己的六根验证一下才行,这样的人永远进不来。就像现代科学一样,科学再怎么发达,再过哪怕是一亿年,也永远不能接触到佛的。知道为什么吗?佛包括佛的境界,是绝对的;而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现代科学再怎么研究也离不了能所,即能研究的人和所研究的对象,能所有个对待,有个对待就永远见不了真相。而真相是什么?绝对的。没有能,没有所,能所是一,不是二,这超越我们的二元世界。
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就是你不要思、不要议,把你自己要做事的想法都要去掉。禅宗怎么开悟,怎么认识自己?参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参自己究竟是谁。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相就是无我了,无人相就是没有对方,离能离所。离了能研究的人,离了所研究的对象,这样当下才能见到真理的本身,见到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现代科学是要去研究东西,这样永远也进不到佛的境界,只能隔靴搔痒。好像是要接触到一点了,可这只是一种推理,真正的佛的境界,用现在的手段永远也进不去。
为什么禅宗在中国那么兴盛?从禅宗的理念、手法就知道它是绝能所的、绝对的。可是现在的末法众生,再让他去参禅,参不了,关不住六根。怎么办?只能是老老实实的,佛怎么说,我怎么信。所以我们信佛就是要最后的相信佛的人格。
要想相信佛的人格,就要多学习经典,没有别的办法。佛的境界尤其在《华严经》说的非常多。关于如何生起正信,就是我们要摒弃凡夫错误的知见,不能用我们的六根去信佛,那样信是信不来的。如果用我们的六根信,就会走入误区,就会被骗。为什么这么多人被骗,被大神儿欺骗,被外道欺骗?假大师就是利用人们想眼睛看到,手能摸到来欺骗。
举个例子,邪师用了一个化学实验就把几十万人欺骗了,他说我给你消业障,怎么消业障?他事先给杯子里放些化学药粉,乘人不注意悄悄放进去,一人喝一口水,摩顶念咒后再吐出来,水一进杯子遇到化学颗粒就变黑了,还冒着黑烟,人们一惊,不愧是大师,把我的业力排出来了。“大师”就用这种手段欺骗了很多人,他说你要经常来消业啊,一次几百元,一个礼拜或是一个月消一次,穷的人两三个月来一下,他用这种手段不断骗钱,这就是所谓的大师。另外就是借助鬼了,那些神鬼附在身上,他也能够表演出一些东西来迷惑大众。
所以真正信佛的念佛之人,你没有境界就是最好的境界,记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不要追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一旦看见什么听到什么,就着魔了。要么是着魔了,要么是着鬼了,骗子就是用你的六根来骗你的,人的六根生生世世只能接触这个世界,接触不到另外的世界。所以我们能接触的东西都是轮回的东西,都是无常的东西,而佛的无为身我们眼睛是看不到的。
如果真的看见了,一定不是真佛,人的眼睛怎么能看见佛呢?除非证得念佛三昧,但那又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到的。因此我们要老实,没有境界就是最好的境界,凡是鼓吹让你能看到听到的都是骗子。     

 

B2念佛人应如何应对世俗烦恼?

南无阿弥陀佛!
有莲友问: 世间人诽谤伤害别人是要结恶果的,可有时家里人也在诽谤或者吵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法师开示:
首先从“俗谛”来说。世间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错综复杂,爱恨情仇纠缠在里边。
佛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都是前世共业所感,这一世才有了复杂的果报,在这种复杂的果报当中,就会发生这些所谓的伤害和诽谤,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面对这些事情,作为一个念佛的人,不管是真谛、俗谛,凡是遇到不如意事,首先应该沉下心来,反思自己在言行上、心理层面是否有过失?哪里做得不对?
像孔老夫子常说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果真能站在因果的角度,站在法上,正面思维,多想对方好处,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境界,未来就会得来无穷的福报。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犯了错,别人对我们不好,就烦恼。他对我们不好,那是他的错,是他的缺点,我们不能拿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
如果因为他错了,我也同样犯错,我也用这种不如法的言语和行为,去和他针锋相对的争斗,那么两个人都不好。所以即使是世间法的范畴,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善恶有报,丝毫不爽。我们经常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在言行上守住谦谦君子的作风,对自己会有好处,会让我们一有平和的心态,会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虽然念佛人求的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同样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平平安安的身无病苦的往生,谁也不希望身体不好。
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病是由于性情急燥生气而导致的,看不惯这个世界,看不惯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这就是不懂得保护自己,爱自己,不懂得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虽然这个世界缺陷特别多,“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难道我们生在这个诸多不如意的世界,自己就应该用这个世界来惩罚自己吗?
我们的眼光应该回光反照,照好的一面。有个叫蔡康永的主持人,说过一句话:“鸡下蛋,鸡也拉屎。我们都会吃鸡蛋,谁也不会吃鸡屎”。
这句话特别好,我们周围很多人,包括自己的亲友,如果我们心里边老是记着他们的缺点,老把那么多的缺点放在心里,就像一个人不停地吃鸡屎,终究会中毒、吃死的。
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要经常用这句话来保护自己,心里面要装正能量,装别人的优点,我们自己难道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吗?我们在言行上也有令人难以忍受的缺点,所以要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孔老夫子的心法,总结成两个字就是“忠、恕”。我们自己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我们一百次的犯错,可以一百零一次的原谅自己,为什么老是逮着别人的过错不放?就是没有“恕”。
俗谛就说这些。
学了佛法了,不能只停留在世间法的表面,要更进一步。
有一位修兰博士写了一本书,记载了美国的一个外道治病的过程。
是怎么治病的?就是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治病。他认为周围一切有病的人,情绪不好的人,抑郁病的人,甚至有暴力的人,这些人的缺点,还有他们的病苦,都是他造成的。因为外面的是依报,自己的心是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自己心里边有缺点,所以依报才不好,于是他就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内心。
内心转变了,正报变了,依报就随着转变了。这里他记述了一个治病的故事:
有一次,美国一个精神病院,里边关了五十几个病人,让他去治疗,他不跟那些病人正面的接触,只是看看他们的档案,看着他们的照片,对着这些档案和照片,不停地说四个词: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不停地道歉和忏悔自己的心里边阴暗的不好的东西,过了半年左右,慢慢的这些病人逐渐地恢复,到了最后,这些病人全都好了出院了。
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上巨大的震惊,我们佛教界也曾经有很多人关注过这件事情。
因此佛法的道理,它不光是谈玄说妙,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实用的。只要是我们能够这样真心地忏悔自己的内心,就会影响到外面的依报环境。
所以不管是家里人有错,还是周围的朋友有错,都是我们自己错了,是内心的错,才致使外在的一切蒙上了阴影,产生了诸多的缺点。
所以一切过错都在自已,不要去责怪别人。
再从“真谛”讲。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生活在这个世间,只不过是众生的共业,众生的一场大梦而已。对每个人来说,都活在梦中,周围一切人事物只不过是你的妄心变现出来的是一场梦幻,如果这场梦醒来了,你就会发现,哪有什么六道,哪有什么亲人朋友?什么都没有,整个世界都是空的。
讲一个佛经故事,有一个转轮圣王,相当于现在的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蚂蚁了,蚂蚁四处找吃的,找到一块骨头,正要去吃,周围很多蚂蚁来跟它抢,抢来抢去这只蚂蚁的腿断了两条,疼痛难忍就跑开了,这一疼就醒了。醒来一看自己原来是转轮圣王,是皇帝,身披龙袍,躺在龙床之上,什么也没有失去。他就懊悔,后悔自己怎么变成一只蚂蚁还抢一根骨头。
同样的,我们自己现在就生活在这场轮回的恶梦当中。梦中的东西我们看得很真实,而且认为很宝贵,那些名利、钱财等身外之物都看得很重要。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梦中之事。
当年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第二天醒了以后就想,是我梦里做了蝴蝶了,还是蝴蝶做梦变成我了呢?
他这个梦做得非常好,这样的想法,也是很超越的,于是庄子升了天,可是他没有悟到的却是到了天上还是一场梦。
我们世间的人,不如庄子,以为醒来是真实的,其实,醒来还是在梦中,六道通通都是梦。
念佛之人,心里要清楚,真实的地方是极乐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一场恶梦而已。既然是梦,何必当真?
你痛苦就是因为把这个世界当真了。如果知道这个世界是个梦,怎会苦呢?别人再怎么对你不好,都不会动你的心,不会整天为这些事情,自寻烦恼了。
念佛人要深知这个世界是假的,不真实的,人生无常,活着本身就是苦的。
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是佛的世界,只有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没有痛苦的。所以今生活着最根本的目的,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去极乐世界成佛,到了极乐就会朗然大觉,彻底远离颠倒梦想,远离痛苦。永远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在无忧无恼的安乐清净的世界,过与佛一样的生活。
以上,从世间以及出世间不同角度去分析,希望我们能够把精力放在真正去求佛道,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这件事上,不要再虚生浪死 
文字整理:佛虚 佛恕

 

B3专念佛人临终贪恋会如何?

宗柱法师(佛脊)解答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我们平时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临终的时候如果无法控制突然起来的嗔恨心或是贪爱心,是否会阻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法师答:首先说念佛之人有两种,一种是杂行的往生不定;一种是专修的平生业成。
关于平生业成这个问题曾经和大家讲过,这是我们净土宗的一大特色。 
“平生业成”就是明信佛智,平时专称名号,三心具足,平常活着的时侯往生净土的业事已经成就了,决定了。不是像一般的观念那样,一辈子念佛,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才定下来的。
“三心”就是《观经》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虽然分为三,法然上人说,三心就是一心,就是愿往生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把这个世界看空,看假,当成是梦幻泡影,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样的人就是平生业成之人,平生业成之人临命终的时候自然往生。
善导大师曾经在正行与杂行的命题中讲到正定之业。正行分为:读、观、礼、称、赞,其中称名为正行中的正定业。
“正定业”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间久近,念念不舍(念念不舍曾经也讲过,分为三个层面讲的,信心和愿心不退失,及专称名号之持续不断,这样叫念念不舍。)你果真能够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念念不舍,就达到了正定业。如果你是正定之业的念佛之人,临命终的时候不管如何,都会往生。
正定之业的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常精进的,一天从早到晚,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就念佛,而且世间的一切真正的看淡了,放下了。这样的人往生的时候就能达到身无病苦,预先能见阿弥陀佛,也叫预知时至。但这种人比较少,以前给大家讲过几个案例,往往都是看上去傻傻的老实念佛人,例如:锅炉匠,黄打铁,崔婆,还有一个百不管老太太,这样的人念佛非常的精进,因此临终时不会出现贪心、嗔恚心等障碍。
而大部分人做不到这样,或精进或懈怠,或是家事较多,对这个世界贪恋执着较重,这样的人多懈怠,懈怠的人临终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
一遍上人说:“平生所做之事,临终必定现起。”
平生是什么样子,临终仍然还是那个状态,平时对这个世界没有看空看假,没有放下儿女私情,临命终也会是这样,这个时候就要靠佛了。
我们看阿弥陀佛对待这样的正定之业但又懈怠的人是什么样的接引状态,下面引用经典及祖师的法语来说明。
首先来看《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的原译本,说:“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注意“净信”就是一点也不掺杂,也就是明信佛智、百分之百的相信这句名号是往生极乐世界唯一的全部依靠。)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这句名号就是万德洪名。这句名号之中圆满具足了十方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
又说:“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了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而起。“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
弥陀经的另一个译本,罗什大师的译本翻译为“一心不乱。”这里是“系念不乱”。
“系念”:就是想,把心放在了极乐世界,不杂乱,平时是或一或二,有多少时间就把心安住在极乐世界,这一世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去极乐世界的,不会改变。这叫“系念不乱。”
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的时候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圣众,前后围绕来行者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由于行者没有认真拿出全部的精力来求往生,结果临终的时候出现了嗔恨心或是贪爱心,或者出现自己的身体不做主,六个意识也已经是坏散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一来,佛光一照,行者的心马上会倾向阿弥陀佛,主动的就把注意力转到了阿弥陀佛了,不再对这个世间贪爱不舍,这就是令心不乱。
“令心不乱”是谁令心不乱呢?
是阿弥陀佛的佛身。
平时我们看不见阿弥陀佛的时候,全部的注意力是在这个世间,一旦看见佛了,佛的庄严相好就把我们的心摄受住了,"令心不乱″就是阿弥陀佛使我们不乱的,我们自己是没有这个水平。虽然没有这个水平但是佛来了自自然然的就达到了一心不乱,就像一个饥寒交迫的人饿了好多天,哆哆嗦嗦的躲在黑暗的角落,突然有人给他的身边放了一台电暖器,当他感觉到温度的时候,自然就会靠近电暖器,靠近温暖的地方。
所以将要死的人面对恐惧不安的境界,身体痛苦,心里恐惧,当佛身出现自然感觉非常的安心,非常的舒适,自然会投向佛那里。这是一种本能。

“即舍命矣”,这个时候我们心不乱,就会投向阿弥陀佛,世间的这条命仍掉了,随佛圣众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这是《弥陀经》玄奘大师的译本。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八个字:“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是佛的力量使我们不乱的,我们自己做不到佛来做。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也有一段话:“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
也就是说,我们真信切愿执持这句名号,内心中把自己全部归命阿弥陀佛,全交给佛了。
“不唐捐”的意思是佛愿不虚设,不像我们世间人说了不算。
“弥陀圣众现前慰导”。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及清净海众现前,在临终念佛人的跟前,安慰导引。
“故得无倒”,就是不颠倒。一开始心里还乱糟糟的,正在乱的时候佛出现了,就不颠倒了。就像一个小孩又哭又闹,当妈妈出现了孩子就快乐的笑了。
下面说:“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阿弥陀佛五大劫的思维,早已经看到十方众生因为烦恼炽盛,到了临命终的时侯习气乱发,都是颠颠倒倒的,这是一大苦恼。这种苦恼就会严重的阻碍着自己下一世想去的地方。佛看到这种情况特为保任此事,特别发了一个临终接引愿,临命终时我肯定来接引你,接引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一个环节,就是保证念佛人能够在颠倒错乱的情况下还能够往生。
“任”就是担任,担任什么呢?担任让你心不乱,让你住于正念,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保证的。这是藕益大师的解释。
正定之业的念佛人,佛早已承担了一切,我们自己就不要操心了,要操心就要看你的心是不是已经达到正定业的标准,有没有和平生业成相应。正如法然上人所说:“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是我们念佛人的事情,至于最后怎么样往生是佛的事情。不要自己再费心思了,只要专念就可以了。
就像一个乘客,乘飞机是你的事情,开飞机是驾驶员的事情,放心就好了。
同样的,往生这件事情交给阿弥陀佛,你一心称念弥陀名号就可以了,最后全交给佛来处理。
法然上人又说:“然临终之时,死苦来逼”,我们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等,死是其中一大苦。一般的人死的时候如生龟脱壳非常的痛苦,因为人都执着这个身体,有种种的烦恼。尤其是我见身见,把这个身体当作自己,放不下。如果平时就非常执着这个身体,临终的时候必然就会遭受此苦。死苦来逼迫的时侯,烦恼越多病的越厉害,犹如百千矛剑割裂此身,就像千刀万剐,很痛苦。
“双眼顿暗,欲见之物不能见。”
快要断气的一刹那,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
“舌根坚硬,欲言之事不能言”,舌头也硬了想说也说不说来了。
“此是人生八苦中之死苦故,信本愿愿往生之行者,亦难逃此苦。
这是说你虽然相信弥陀的本愿救度,但是如果自己不善用心,又没有努力的修行,也会遇到这种痛苦。
“然虽至闷绝”,就是休克了。
“一旦息将断时”,一旦这口气要断的时候,“以阿弥陀佛之大愿力成为正念而往生。”
这是弥陀保证的事情,不管死的时候是任何的状态,好死好往生,坏死坏往生。
“临终刹那快如剪断发丝,非他人所知。”
不是身边的人能够知道的,你看到这个人一下子死了,可是就在那一刹那就被阿弥陀佛接到极乐世界了。
所以说非他人所知。
“唯阿弥陀佛与行者之心知之。”
这个时候只有阿弥陀佛和往生的人知道,这又是一种情况。
这也正是我们好多人疑惑的地方。很多念佛的人、专念了一辈子结果走了也没有留下任何瑞相,跟普通人死了一样(其实很多人就是这样往生的)。他能不能往生、究竟有没有往生,不好从临命终的状态来判断,只能是看他平时有没有达到正定之业,有没有平生业成。
法然上人又说:“加之,三爱之心若起,魔缘得便,而失正念。此之爱心,善知识之力难除;能断除者,阿弥陀佛之力也。”
另一种情况就是临命终时侯起三爱之心,爱什么呢?爱身体,爱儿女,爱自己的房子车子,每个月还有好几千的工资没有花完,这些事还是念念不忘,你一旦有这种心,魔缘便得。是债主,冤家,趁机把你就拉到三恶道了,“而失正念”。这个正念就是愿生极乐世界的心。
这种人往往平时脚踩两只船,临命终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说“此之爱心,善知识之力难除”,旁边帮助你念佛的人也劝不了你,没办法。劝你放下吧,你还是放不下。
“能断除者唯阿弥陀佛之力”,能把你临终的时候突起的贪心断除的唯有阿弥陀佛的力量了。
这就是说临命终时你对自己的身体还贪爱,或者是对身边的人或事贪爱,有这一念贪心,一旦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身一下出现的时候,那种摄受力超越我们这个世间一切的诱惑力,一下子我们的心就归向于阿弥陀佛了,把我们的贪心断掉了。就好像一个小孩,拿一个皮球在玩,你怎么抢也抢不过来,这时拿了一个现代的电子玩具,像电子陀螺,充足了电,放在地上旋转出现五光十色,孩子的心马上被吸引,皮球扔掉了,去拿陀螺。
我们也是这样的,弥陀没有来的时候,牵挂自己的儿女妻子钱财,当阿弥陀佛来了,一看阿弥陀佛那么好,心一下就被佛抓走了,马上就放下这个世间的一切。所以谁能断了我们的贪心呢?是佛!
佛一出现贪心就没有了,瞬间烟消云散。所以善导大师说,“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这个是善导大师讲到弥陀光明唯摄念佛的三缘意,就是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自自然然的来接引我们,我们一看到佛,各种各样的邪缘就被阿弥陀佛的摄受力一刀斩断了,不能妨碍我们往生了。
下面大师又说:“然而,人之死缘,非如所期。”
我们都希望自己得个好死,想是那么想,可是我们生生世世每个人的业因不同,死的果报也不尽相同,我们都希望好死,但也没有几个好死的,"有忽然倒地而死,亦有大小便而亡",有的老人血压高大便时死在马桶上。前业难逃,″有刀伤而殒命,有水火而葬身″,被水淹死的被火烧死,此类甚多。
“虽如是而死”,虽然是这样的死法,但只要平时将愿生心保持住,专念名号,也就是正定业的行者。“息将绝时”,这口气将要断的时候,“弥陀、观音、势至,前来迎接,应当信之。”
这个时候西方三圣就来迎接你了。
又说:“《往生要集》亦云:不论时处诸缘,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无如念佛。此实可仰凭之语也。”
就是说我们应该相信,娑婆凡夫遭遇各种各样的死法,最后想真正有一个好的归宿,只有仰靠南无阿弥陀了。
分析了这么多不同的死法,我们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够心不颠倒,身无病苦,不要遭受那么多的磨难。我们够苦的了,活的时候就觉的苦了,临终那个时候痛苦越少越好。
人生有五福,所谓富寿康宁好德,最后的是好死。谁都希望得个好死。要想得个好死,我们还是回归到一遍上人的法语。 
一遍上人说,"修行佛法有近对治及远对治。近对治者:临终时正念翻妄念,成一心不乱;远对治者:道心之人,兼舍一切恶缘也,临终方舍已不及也。平生所作之事,临终必定现起。”
这就是告诫我们,最好是远对治。
“道心之人”,就是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的行者,平时就应该舍弃恶缘,能舍多少算多少,舍的越多临终的障碍就越少,病苦也就越少。
你平时总是舍不下这个世间,临终三爱之心就起来了,贪嗔痴也起来了,那魔鬼就得到方便了,同时病苦死苦也都来了。所以我们不能有侥幸的心理,平时要努力多称名号;另一方面多修积福报,这个福该什么时候享用呢?在临命终时享用的。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民国期间倓虚法师说过的一个案例,倓虚法师当年有一个好学生,一位居士叫郑锡宾。郑居士是山东青岛即墨人,是经商的。当他阅读佛经学佛之后,知道念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人性格非常豪爽,他干脆就把生意上及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他的弟弟处理了,自己什么都不管了,一心专门研究佛法,专修念佛。同时还发了一个大愿,终身不娶,一个年轻人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由于郑居士发心真切,行持专一,后来逐渐的开智慧了,有智慧之后能给人讲经,他每年都要到青岛附近的平度县给那里的莲友讲几次经,讲念佛的好处。郑居士也曾经礼请倓虚法师去平度讲过经。 
 1939年的春天郑居士又经过青岛去平度县讲经,结果过了两个多礼拜,从平度过来一位居士到了青岛湛山寺,见到了倓虚法师就跟老法师说:“师父您知道吗,郑居士已经往生了。”
老法师一听就觉得很奇怪,问道:“十几天前郑居士去讲经还经过这里,那时他挺好的啊,身体好,又年轻,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他是怎么走的?”
居士回答道:“郑居士在平度县讲完阿弥陀经之后留下四五个朋友一起吃饭,吃完饭郑居士要求朋友帮他租房子,说要走了,朋友就问,你要走了还租房子干什么?我要往生了,我怕死在别人家里犯忌讳,没想到他朋友说,不怕,我们这么好的朋友,别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去,就算你真的卧床不起死在我的家里,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何必另外找什么房子呢。我们这里有这么多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你真有把握往生的话,那就做个好榜样,让我们这一方念佛的人都看看。于是这位好朋友就把自己家里的两间房子腾出来搭了一张床给郑居士用。
郑居士非常潇洒利落,他和好朋友们简单交待了几句,就在自己的床铺上面向西方盘腿坐好说,和众位告假了,我现在就要走了,我们聚在一起念佛信佛一场请诸位送我一程吧。朋友们说,你临终前不说几句偈子,给我们做个纪念。郑居士说,不用了,你们看到我这个样子来去自如,你们就照我这个样子念佛,这是最好的纪念。说完这句话大家一起念佛送他。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结果过了十几分钟,郑居士面带微笑,笑眯眯的坐着往生了。从此以后,在平度一带人人都知道念佛的好处。
前面讲过郑居士有个弟弟,本来看到他哥哥抛家弃业专门去念佛心里不理解,不高兴,之后虽经哥哥的一再劝说,也是勉勉强强有点信佛,也念佛了,但是并没有恳切之心。这次亲眼目睹了哥哥念佛往生,且预知时至,身无病苦,生死自在,弟弟的念头也转变了,他才知道哥哥比他有智慧,他才相信念佛法门绝对不是骗人的,所以也开始一心一意的专精念佛,真切的信愿生起来了。念佛过了三年,弟弟也预知时至,自在的往生了。不过这个弟弟在临走的时候据说稍有一些病苦,不如哥哥走的那么痛快。
我们要想达到临命终的时候好死,五福之中的最后考终命。平时就得多多的努力,自信教人信,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多多的自利利他,这才能最后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你是平生业成,正定业之行者,从内心中全部交给佛了,交出来多少佛就能管多少,你交不出来佛也管不了那么多。
那么交不出来的人是什么人呢?就是杂行的人。所以一开始就提醒大家,念佛人有两种,一种是杂行的,一种是正定业专修的人,杂行的人交不出去,他说这句名号干巴巴的未必顶事,阿弥陀佛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谁知道可靠不可靠,谁知道临终来不来,于是就学这学那学了一大堆。针对这样的人,善导大师说,“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五。”
甚至又说,“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一千个人里面连一个往生的都没有。因此劝导我们所有学佛的人,已经达到正定业的人,应该更上一层楼,好好的继续深入。没有达到专修正定业的人,更应该努力了。往生极乐世界这件大事不是闹着玩的,平时没有达到怎么办呢?好好的学习法义,法义学好了,理明则信深。藕益大师说:“信愿为慧行。”
你能够明信佛智,说明你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从学习法义中来,把佛的话、祖师的话作为自己的知见,这样你就有智慧了,有智慧了就能够明信佛智,明信佛智即是完全相信这句名号圆满具足我们在座每一个念佛人往生的功德。然后你才能够心安理得的、心无旁骛的、死尽偷心的、老老实实的专念这句名号。心有余力才能够帮助别人,福慧双修。

 

B4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南无阿弥陀佛!
莲友问:“我妈妈总梦见我往生的父亲和他生活的点滴,甚至到吃饭的时间叫妈妈吃饭,怎样知道我的父亲已经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法师解答:针对这个问题,我送给居士一句法然上人的法语:
“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这句法语是站在众生的立场上来讲的。
如果站在佛的立场上来讲,他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以前跟大家讲过有关平生业成的一些理念,就是说念佛的当下,往生极乐净业已经达成。我们凡夫在这里称念名号,极乐世界就长出一朵属于我们自己的莲花。因此法照大师说: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我们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同时就播种下了一粒往生的种子,七宝池里自然而然就长出一朵灿烂的标有你名字的宝莲,只要你专称这句名号,念念不舍,若一日,若七日,若一辈子念到底,不退失,就好像在灌溉那朵莲花一样,那朵莲花就会越长越茂盛,越来越光明灿烂。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便拿着这朵莲花来接你。
所以念佛与往生同时达成,不隔毫厘。就像藕益大师所说的:
“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一杆秤,前面是秤盘,后面是秤杆,秤盘上面放了东西往下一压,秤杆马上就高了,高低是同时的。
我们在这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同时就长出莲花。在佛看来,往生已定。
因为佛的立场是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的,那是一真法界。
“一”就是一时,不前不后,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但是在我们凡夫的时间中就有前后,有过去、未来。
因为我们凡夫生活在不同维次的空间中,就有被时间空间约束之后形成这种颠倒的、虚妄的错觉。我们在这里念佛,等临终往生就感觉隔了几年,几十年。
可是在极乐世界站在佛的立场,没有隔碍,没有说慢慢慢慢你再来,那里是当下的、同时的。我们当下念佛,当下往生,不隔时间,也没有距离,这是佛的境界,叫平生业成。
这一特点不管是祖师的法语,还是佛经的论述都有阐释。
可是站在众生的立场上就不同了,就有时间的先后,有空间的层次。因为我们有时空的隔碍,使我们有一种前后或者彼此二元对立的颠倒观念。这种观念让我们产生出怀疑,怀疑自己虽然念佛了但不一定往生。因此,法然上人才说出这句话:
“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往生在阿弥陀佛那边已经定好了,就看你决不决定了,你如果心中决定了必定往生,你就能往生。如果你怀疑、犹豫不定,今天心情舒服一点,念佛清净一点,觉得自己可以往生,过两天又焦躁了,不安了,念佛不清净了,心里就认为不能往生了。那么这种摇摆不定的念头,就导致到最后往生不定。
因此说来,是凡夫的意念决定他能不能往生。
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站在前卫科学的理念上来讲,现在有一种量子力学,研究出了一种成果。就是把一个物质剖析,从分子,电子、质子到了最后,最小的单元个体叫量子。然后用监控器观察它,观察出一种不定的状态,就是波粒二象性。是说一种粒子,有时候呈现的一种波动的状态,波就是一团能量。那如果有介入的话,不是用一种监控器监控,而是用人的眼睛通过显微镜去看,就只能看到一个粒子。如果你认为是一团波,你看到就是一团波,你的意念确定它是一个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就是这个东西。
所以量子物理学最后的结论:人的意念是物质世界形成的基础,有了人的意念的掺入才能形成物质世界,没有意念,只能是模模糊糊的能量,处于能量与物质波粒二象。也就是物质世界要形成,必须要意念的加入,这是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结果。
这种研究结果非常贴近于我们佛教唯识里所说的,我们依报世界的形成是一念无明,无明就是我们的妄念,就是这个意念。
这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它阐述了一个观念,你看到的东西正是你想要看到的。你认为它是什么的时候,它就成为什么,很奇妙。
这跟佛教的理念:“唯心所现”又是不谋而合。 
下面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我们弘愿寺有一本手掌书,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叫《台湾奇案》。说警察破了一桩很奇怪的案子,什么案子呢?
一个接生婆离奇接生的故事。
在三、四十年代,台湾的经济还不发达,接生婆到处給人家接生,有一天晚上12点多,有人“咣咣咣”敲门,开门一看,是一对老夫妻,这对老夫妻很急迫地说:“请帮帮忙吧,我儿媳妇快要生了,请您赶快去吧”。接生是接生婆的本职工作,半夜也得去。于是接生婆就把一个拉黄包车的邻居叫起来,由老夫妻带路,他们就往产妇家里赶,一开始走的路很平坦,接着又走小路,崎岖不平的,时而看到周围的一些房子低低矮矮的,就像违章建筑一样。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地方,是个很黑暗的小房子。进去以后,看到床上躺一女人,肚子鼓鼓的就要生了,接生婆马上拿出剪刀、酒精、布等接生用的东西,给这个产妇接生,直到小孩安全的生下来。给小孩洗完之后,就给小孩穿上一身她带来的衣服,并安顿这个女人说:“以后的三天时间我每天过来帮助小孩洗澡,还要恢复你的伤口,过几天就会处理完了。”
之后的三天,她每天都做这些事情。
可三天后一大清早,警察敲上了门,开门一看,警察说:“我们接到举报,一个孩子不知道被谁扔至坟墓里面了,我们把小孩抱回来一看,刚生下来不久,身上的衣服是你们接生处的,我们顺着这个地址就找过来了,你去看一看是谁家小孩,还给她。”
接生婆到派出所一看,果然是三天前她接生的孩子。
她想了一下,依稀还记得当时这个地方,就带着警察去找,找来找去发现就是一群坟墓。大家都很纳闷,这坟墓里面怎么接生出孩子了呢?
于是警察就让接生婆回忆当时的情况,并问她:“你知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老太婆,老阿公有没有称呼儿媳妇的名字?”
接生婆想来想去,“噢,想起来了,老太太叫了儿媳妇的名字。”
于是就顺着这个名字去找,发现一块墓碑,写着女人的名字。找到以后,警察回去又从派出所查户口,就发现了这个女人丈夫的名字。然后警察和接生婆来到了死者丈夫的家里,结果她丈夫一听死活不承认,说:“这孩子肯定不是我的,我老婆死了三个多月了怎么可能生孩子呢?”
警察就问:“你老婆死得时候什么状态?”
那男的说:“我老婆死的时候怀孕了,肚子大大的,死的时候怀孕已经六个月了。”
接生婆一听:“对呀,加起来就是九个多月,这不正是生孩子的时候吗?”
这么一说,丈夫还是不敢相信。接生婆往墙上一看,发现挂着两张挺大的相片,正是那天晚上叫他接生的那对老夫妻,然后就问这个男的,“这两位是谁呀?”
男的说:“是我父母,早就死了。”
接生婆说:“对呀,就是你父母那天把我叫去接生的。”
这个男的还是不敢相信,这时警察说:“要不然就开棺吧,把棺材撬开看看到底是不是?”
后来没办法,这男的也就答应了。
于是警察找人把坟墓撬开,棺材一打开,确实有一具女人的尸体。再仔细一看,肚子平平的,已经不鼓了,棺材里面还放着一些消毒用的纱布,用过的药棉,乱七八糟的,正是接生时候的那种状态。
通过这些,事情弄明白了,原来这女的是个女鬼,叫接生婆来接生的老夫妻也是鬼。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
当一个人死了以后,如果她身边的亲人看到她死了,意念里面已确定,认为她死了的时候,那就再也看不到死人能活着的状态了。
那么接生婆她怎么能看到这个鬼还活着呢?那是因为接生婆是一种中间的状态,她并不知道这三个是死人还是活人,所以她能看到活着的状态。可是当这个谜底揭开之后,她知道都是死人了,也就不会再看到这三个死人还能活着的状态了。
这就是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决定的基础,意念决定了你想要看的东西,看的东西就是你想要看的,都是你的意念变现出来的。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阐释,再来分析法然上人的这句法语“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就不难理解了。
“思”就是意念,你的意念落在哪边,最后就是哪边的结果。
在众生层面,虽然往生的事情在佛那里已经决定了,可是我们众生由于有意念,整天在这里思维盘算,于是我们的意念就起决定作用了。如果你认为往生不定,结果就会继续在六道里轮回。如果你认为往生决定,那就成为一种事实,最后必定往生。
我们念佛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意念调成正能量,我们一定要信知,念佛的当下,往生净业已经达成,决定往生。切不可把自己的意念调到往生不定的状态,如果认为往不定,它就不定了。
要时刻记住法然上人的这句法话:
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南无阿弥陀佛!

 

B5解析: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

   有居士问:藕益大师说:“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谓有见地,必有行履。有行履,未必有见地也。”这段法语是什么意思?
法师答:这段法语中有几个词,首先是“贵”。“贵”本来是贵重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就是看重,以之为贵的意思。“见地”就是知见。“子”是指你,“行履”就是行持,如修行者持戒、禅定的功夫。
“只贵子见地”:
只看重你有没有正知正见,你有正知见这是首当其冲,最重要的。
“不贵子行履”是说你有多高的戒行,修行的多么好是其次。
尤其是圣道门的修行,首先重视的是你有没有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具足了正知正见,有正知正见才能悟后起修。
开悟有正知见了,就像有眼睛睁开了,睁开眼睛下一步才能走路,行持才能跟得上。光有行持光会走路,是一个瞎子、不开眼,纵然会走路能走到哪里去呢?
所以,在通途法门如果没有大彻大悟,纵然戒行多么精研,禅定的功夫多么高,再怎么精进最后也只是一个外道。
因此佛法和外道,最根本的区别不在行持上,而在知见上。在知见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实相心,这样才能指导我们去修行,最后才能达到目标。这是圣道门。
所以彻悟大师说: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释迦牟尼佛说了那么的多的圣道法,最重要的就是让大家能够明心见性。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来佛性,然后才谈修持。
我们净土门,实际上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正知正见,见地不正,在修行上就会出问题,虽然是称念一句名号非常容易,但知见不正就会引导我们称念名号到达的目标不正确。
首先说什么是正知正见:
昙鸾大师讲,这句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是机法一体之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句名号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正报、极乐世界的依报都是这句名号。因此藕益大师说:行者信愿执持名号,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我们只要真信切愿,持念万德洪名,就把佛的功德变成了自己的。
善导大师说:“南无者即是归命,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这就显示出自他不二,名体一如。阿弥陀佛的修行即是我的修行,阿弥陀佛成佛了,我就成佛了。这就是正知正见。明白了这些就能够老实称念这句名号,宝此一行,一辈子坚持称念名号。
那么错见、邪见在我们净土宗是什么样子呢?
以前讲过印光大师“两种过失之文”。印光大师说:“执事废理与执理废事同一过失。”在行持上,见地上,造成了两种错误。第一执事废理,也就是执着事相上的修持,把称名作为伏烦恼断烦恼的手段,石头压草,用名号来断烦恼了。
这种方法不是说不行,个别的人也能成功,但是他不注重信愿,不注重信愿最后就往生不了。
藕益大师说: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这种知见被一些人肆意夸大,说功夫成不了片往生不了,甚至是达不到一心不乱,往生不了。这是执事废理。
还有执理废事,是说学了禅宗之后唯心所现,一切都归自心,万法归一。于是说,自性即是弥陀,唯心即是净土。心净则国土净,不必求生净土,只需要净心就可以了。这叫执理废事。例如,苏东坡就是一个案例。
另外还有两种邪见:
第一种是看到佛说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即得往生,他就说只念一句我就不念了,我相信,我就能往生了。这就是邪见。
另外一种是看到《观经》下品下生造作五逆十恶都能往生,说自己造点罪没有关系,我不杀父不杀母造点小罪照样往生。这就叫仗佛慈悲,肆意造罪。这种就是邪见。邪见就是外道知见,不是佛的知见,这样就会导致堕入外道种姓。变成了外道,就会漏于弥陀的慈悲救度。
因此法然上人说:十恶五逆之大罪尚不障碍,何况余之少罪,住此见解之人,纵虽多念,岂契阿弥陀佛之心乎?此皆懈怠无道心、不当、不善之类,欲任情为恶之语也。凡如是之人者,附佛法之外道,狮子身中虫也。天魔波旬之故,妨人之正解,障人之往生也。″
慧净上人也说:这种邪见的人,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以上的法语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净土宗在行持上非常简单,但如果知见不正,也会导致我们错失往生之大利。所以藕益大师说:“有见地,必有行履。有行履未必有见地。”就是说你知见正,行持一定能跟得上:
我们知道了念一句念十句就不念了是错的,那我们一定会老实称念,会多念。
我们知道了仗佛的慈悲去造罪这是邪见,我们一定会谨慎,不敢随随便便的放纵自己的三业。
这样就会自自然然地约束自己,老老实实地称念佛名,顺利往生极乐。
因此说,有见地必有行履,有行履未必有见地。
反过来,有的人念佛念的很精进,持戒也持的挺好,可是他心里认为持戒持不好就往生不了,认为念这句名号没有功夫往生不了,这又是错误的知见。所以在我们净土门的修行当中,藕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尤显重要。 
文字整理 佛愿
                2017年5月13日

 

B6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有居士问:接触善导大师思想之前在读《僧伽吒经》,这部经里边也提到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部经对于修学净土的人来说,有什么意义?网上对于这部经的宣扬也很多。
法师答:既然你现在在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那么学到正行与杂行这个命题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善导大师说:″行有二种,一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首先是读诵正行。大师判这三部经《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为我们正依的经典。正依就和旁依、和不依相对待,也就是说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应依止的经典就是这三部经。其他经典虽然有提到极乐世界,应该是列为旁依的,或是不依的。因为其他的经典虽然提到,其宗旨不一样。例如,其他的宗派也在宣扬净土三经,如天台宗说:“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寺院里面都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可是,所依止的经典、所学的宗派大都不一样。因此,我们依止经典的时候,一定要依这三部经为正依经典。其他经典的宗旨和修学理论都不尽相同。正如祖师的分判,其他的经典一律属于戒定慧,自力修行的范畴,不属于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的法门。善导大师弥陀示现,楷定古今,也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的经典都提到,为什么善导大师在读诵正行里面只提到了这三部经呢?所以我们应该依祖师,依善导大师。
印光大师说:"善导大师所说,当作佛说看″。就是阿弥陀佛亲口宣说,如果你不学净土宗倒也罢了,看什么经都无所谓,如果选择了念佛法门,必须要依止善导大师的教法。
不光是善导大师,我们净土宗的诸大祖师,例如法然上人九岁出家,十五岁时开始用功修行,遍阅《大藏经》,读了五遍。兼学他宗,八大宗派都学的非常的通彻,天下无双,佛教界称为第一学匠。到了四十三岁的时候,第八次阅读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读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论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业之业。顺彼佛愿故。"眼前一亮,当下信心开发,豁然彻悟阿弥陀佛救度的宗旨:虽然是罪恶深重,烦恼炽盛的凡夫,只要称念弥陀,则乘佛愿力,必定往生弥陀报土。之后,由法然上人依照善导大师的思想开创出了日本的净土宗。后来一花开五叶,大半个日本都在学习净土宗。法然上人最后说:末法凡夫如果不依善导教法,不可能了生脱死。
我们中国的大祖师,例如: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彻悟大师三阅《大藏经》,世间的书也是遍览。结果作了一首偈子,说:″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我念弥陀佛念我,天真父子两相投。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彻悟大师是禅宗大彻大悟的祖师。三次读《大藏经》之后,悲心恳切地留给了我们这首偈子,尤其是最后两句;″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出世间法,世间法,都已经学的滚瓜烂熟,最后,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能救我们了。
离我们最近的印光大师更是如此。这样的话说的更多,印光大师说:″我们现在的烦恼炽盛的末法凡夫,离开了信愿持名这一法能了生脱死之外,佛也找不出第二个法门了。″说的更加恳切,佛都找不出第二个让我们了脱生死的法门了,你结果自己去找了一部经就觉得能够让你了脱生死吗?难道我们比法然上人、彻悟大师、印光大师都高明吗?问问自己看过多少遍《大藏经》。印光大师在法雨寺三十年不出藏经楼,三十年阅读《大藏经》。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佛也找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纵然释迦牟尼佛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说我以前讲的念佛法门是一时的方便,现在我更有殊胜的法门超过念佛法门,你不要念佛了,我就给你说更好的法。
怎么办呢?你只可向佛顶礼,说我以前顶受世尊您的净土法门,发愿一息尚存,绝不改变。您虽然有殊胜的法门,我不敢违背我的誓愿。
虽然佛出现了,我们都不改变我们的信心。况且什么魔王外道、世间的凡夫又教你一套方法,又怎能摇惑!所以说能这么信,这个信是深信,祖师这样殷切地劝我们,要我们信心坚固。
最后我们回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下部说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佛经再过几千年就灭了,灭到了最后就剩下了《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也灭了,只剩下一句名号了。也就是说任何的法门都度不了那个时候的众生,只有这句名号还能度得了,说明这句名号没有度不了的众生。这个法门是最珍贵的,超越了时间,超越了根机,没有根机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
通过上述祖师的法语、以及《无量寿经》的法语,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末法时期,离开这一句名号真的没有其他的法门能度我们了,千万不可以凡夫的世智辨聪来曲解佛经。难道这些大祖师他们的智慧不超群吗?他们比我们的智慧低吗?道绰大师引用《大集经》曰:"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只有念佛法门才能让我们今生了生脱死。你这么样的摇摆不定,这就证明有偷心啊,偷心不死。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你真正的了解这句名号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之后,就会死尽偷心,宝此一行,老实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 弥陀之子—太原佛愿
                                     2017.4.13

 

B7不落实“十善业道”能否往生极乐世界?

有居士问:如果不落实十善业道是不是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师解答: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佛对十善业道的定位。
我们先引用《大般涅槃经》的一段法语:
“若善男子、善女人,教益有情,驻预流果,所获福聚,犹胜教化一瞻部洲有情类,皆安住十善业道。”
这段法语的意思就是说哪怕你能教一个众生证了初果罗汉,胜于教一切有情众生学十善业道。何以故?
佛说“诸有情安住十善业道,不免地狱、傍生、鬼趣。”这是原因。
就是说尽管你能把十善业道做好,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堕落地狱、傍生、鬼道三恶道里边。这十善业道,也只不过是短暂地能够安住到人天道,它只是世间的善法,仰仗它不能出离生死轮回。
这是《大般涅槃经》的法语。
接下来我们再看《十善业道经》是怎么说的?
《十善业道经》现在流行的版本和过去大藏经中的版本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
这中间错了一个字。
先看《乾隆大藏经》中的《十善业道经》里面的一段原文:
言善法者,为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不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这段经文很明显,说十善业道是个善法,为什么是善法呢?
你学了它,能得到一个善果。但接着佛话锋一转,说罗汉和辟支佛还有菩萨成佛,这些出世的佛果、罗汉果,如果依照《十善业道经》这样去修行,不得成就,所以名善法,它就是个善法。
那我们想想,不管是《大般涅槃经》还是《乾隆大藏经》所讲的,十善业道只是一个善法而不是菩提法。
菩提之法是无为法,善法是有为法。
你想用有为的善法成就佛果,是不得成就的。
可是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单本流通的《十善业道经》,把这段话里的一个字改了。
“不得成就”改成了“而”得成就。
就这一字之差,把佛讲的意思完全改变了。
正因为这一字之差,使我们误以为修“十善业道”能成就无上菩提,完全错了。
因此说,我们修学佛法一定依正确的经典。
现在是末法时期,很多经典都不是最早留下来的原版了。
通过《大般涅槃经》以及对照原版,就知道了随意改动经典,对后人带来的损害有多大!
再看《大般若经》六百卷里还有这么一段话,是玄奘大师翻译的:
教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皆学十善业道,慈悲喜舍,不如教一人学须陀洹;教十方一切有情成就须陀洹,不如教一人成就斯陀含;教十方一切有情成就斯陀含,不如教一人成就阿那含;教十方一切有情成就阿那含,不如教一人成就阿罗汉;教十方一切有情成就阿罗汉,不如教一人成就大乘菩萨道。
这段经文所说的,很有次第,一比较就知道了,这个十善业道是最低的,它只能成就做人天的果,但还是六道轮回里的一个凡夫,不能成就大乘菩萨道,这是一个依据。
下面再看《大般涅槃经》里面,佛做了一个比喻,说在茫茫的大海之上,“大海”比喻一切六道众生无尽的生死轮回。
善导大师也曾说过,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一切六道众生都在生死大海里面常没,海平面是个分水岭,下面是三恶道,探出头来相当于是人天,做人升天了。
难得探出头来透口气,绝大部分时间都沉在海里。
沉到海里无量无边的众生,比喻堕在地狱、饿鬼、畜生,沉得最深的,便是地狱。
接着佛说,海水上漂流着四种东西,有被淹死的死尸;有成捆的稻草;有漂流的木板;还有一艘大船。
如果有个人从大海里面探出头来,看到这四样东西,不管抓住哪一个,都能够透气,但这四种东西透气的程度各不同。
首先说这个死尸,抱着它休息不了多长时间,因为它会慢慢的沉下去,抱它的人和死尸还会沉没到大海里面。
再看稻草,相对于死尸来说漂的时间会长一些。
第三个木板,不光是漂的时间长,慢慢的随着海浪,还会把木板推到岸边,获得出离。
最后看这艘大船,你只要能爬到船上去,这艘大船就把你直接运出去,出离大海了。
那么佛用这四种东西比喻什么呢?
死尸比喻是十善业道;
稻草就是四禅八定;
木板就是苦集灭道罗汉乘;
这艘大船对我们念佛人来说,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通过这个比喻就很清楚,若在生死流转的大海里紧紧抱住一个死尸,虽然会暂时脱离三恶道,但转眼“扑通”一下又掉下去了。
更重要的一点,这个比喻让我们有所领悟,既然大船能直接救我们出离大海,那就直接上船。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直接上船,这艘船不能把你带到安全的岸边,你必须抱着死尸上船,才能把你带到岸边!”
这种话没人相信,甚至觉得荒唐。因为在我们经验范围之内的,我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可是有人说,你不学好十善业道,光念佛往生不了,我们一听,往往不好判断是否正确。
因为这是出世法,不在我们经验范围之内,辩别不清。所以佛这个比喻,就让我们理解了。
下面再看《楞严经》有一段话: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求不生不灭之佛果,无有是处
生灭心,就是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心,我们凡夫只要不大彻大悟,都是生灭心。
我们的生灭心,修行的一切善法,最多也就是五戒十善。
那么,凡夫所行五戒十善就是生灭之法。
以生灭之法,想得到不生不灭的佛果、涅槃之果,无有是处。
那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是什么地方呢?
阿弥陀佛的清净报土,那是不生不灭无为涅槃的境界,生到那里,所证得的是涅槃之果。以十善业道这种有漏有为的人间善法,生灭之法,想要得到极乐世界的佛果,无有是处!
同样《华严经》也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菩提心是从真如实相心里流现出来的,我们哪有菩提心呢?
我们都是妄想心,贪嗔痴慢心,这样修善法,是魔业。
昙鸾大师也说,“人天诸善,若因若果,皆是虚伪,皆是颠倒,是名不真实功德。”
以不真实的功德,想要得到真实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那不可能。
所以善导大师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极乐世界是涅槃的不生不灭的一真法界。
”随缘杂善”,就是凡夫遇到什么修什么,是杂善。
不管修什么,因为我们贪嗔痴三毒存在,所以都叫杂毒之善。
以自己的杂毒之善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释迦如来为我们选了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只有专念这句名号,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通过以上经典和祖师的法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只凭这句名号。
因为这句名号是无为法、实相法,它是涅槃的果。
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行完成了此涅槃之果,无条件地布施给十方众生,只要我们称念,当下就得到往生的正因,不需要再加上我们自己随缘的杂善。
那么这话说出来,可能有些人会曲解:
“只念名号就能往生,这个我相信,那是不是五戒十善我们就扔到一边了,不要了?”
那也不对,什么因得什么果,我们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专念名号,这是正确的,这是出世的因果。
可是,只要你现在还没有寿终,在这个世间活一天,就得按照正常人的规范去做。
为什么呢?
我们的念佛修持要行于中道。
如果以为只要念佛就行了,把五戒十善扔在一边,能持的戒律也不持了,去肆意吃肉喝酒邪淫妄语,那就落到另外一边去了。
因为十善是属于世间的善法,会得到世界的福报,难道你不想健康,不想临终有个好死吗?
想要健康,想要善终,就得认认真真地行五戒十善,老老实实做人,对于自己往生极乐有很大的好处。
所以,此十善业道,给它定位,就是个人天的善法。
一方面,如果把它拔高了,以为没有它就往生不了成不了佛,这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也不能够把它抛弃了,虽然往生靠这句名号,但做人,五戒十善是应该落实的,是我们的本分,就应该这么做。
最后再作一个比喻,让大家更明白。
比如说,你今天要坐火车去俄国莫斯科,首先你要先买一张车票拿在手里。
车票就相当于这句佛号,这是必要的、首要的、必须的条件。
其次呢,要清楚从这里到莫斯科,很远的路程,又是冬季,那边特别冷,你就得多穿点,带上棉衣,还得带上食物,吃的喝的。
如果你说,我去莫斯科听说只要一张车票就够了,其它的都不需要,那衣服也随便穿,只穿了一件单衣,吃的喝的也不带,只拿着车票就上车了,那想想是什么后果呀?人家都有衣服穿,你没有,人家都有吃的,你没有,还没等到了莫斯科呢,你都冻得不得了,又累又饿,最后怎么样啊?
还没等到莫斯科,你就生了大病或是一命呜呼了。
通过这个比喻就明白,我们念佛是通往极乐世界的正因,可是我们还要努力在临命终前这段时间之内,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按照五戒十善去行持。
五戒十善就相当于棉衣和食物,没有这些东西,你随意造恶为非,就像上了火车,却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一样,又饿又累又冻,最后非常痛苦。
所以,对于十善业道,我们要有个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南无阿弥陀佛!

 

B8圣道与净土的区别

南无阿弥陀佛!
接下来学习我们净土宗对于一代时教的分判、判教的问题。

对于一个修行的人来说,判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不知判教,修学的路就不知怎么走。例如你到一个地方,先要把路认清楚,不认清路,随便找一条路,那就很难过去。

说到判教,每一宗都有它的判教。

比如禅宗他把自己判为是宗门,宗门之外的就叫教下;密宗判成显教、密教,他把自己说成是密教,其他的一切都是显教。

那么我们念佛这一法就叫做净土门,念佛之外的就叫做圣道门。印光大师也是这个意思,他把一代时教判为“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念佛算一类,叫“特别法门”,念佛之外的所有他宗他派、一切法门都叫“通途法门”。

判教明白之后就有取舍,舍难而取易,舍弃难行道,选取易行道。舍自力修行而取佛力的救度;舍圣道门取净土门;舍通途取特别法门。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通途法门和我们净土念佛法门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净土门:专门念佛这一法就叫净土法门。阿弥陀佛五大劫的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他发了根本的大愿,就是要以名号救度十方的众生,只要你称念名号,必然往生。

除了这一个法之外的所有其他的一切经、咒,通通称为圣道法门。圣道门也叫通途门。

比较一下,这里有自力和他力的区别。头两天学了昙鸾大师讲过的自力、他力,圣道通途的法门它是靠自力。什么叫自力呢?是戒定慧的修持力,你必须要修戒,得定,开智慧,断烦恼,断惑证真。

刚才说过除了念佛之外,一切的经一切咒都属于自力修行的法门,自力的修行就是三个字:戒、定、慧。

而他力呢?就是念一句名号,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不依靠戒定慧的力量。 

第二个,修行与救度的区别。

已经学了一段时间就知道我们要修行了,这是对通途法门说的,圣道门就是讲要修行。

什么是修行呢?

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熄灭你的妄念。

而净土念佛是讲救度。不是靠你的修行。

修行,一切的经典告诉你方法。例如《金刚经》,让你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让你破“四见”。这些只是修行的方法,提供这样一条路让你走。

而救度呢,不需要你自己去走路了,直接就把你带到极乐世界了。

举个例子,就知道修行与救度的区别。

比如说一个人没吃没喝饿了七天七夜,眼看快要死了,来了好几个人,一人手里拿了一本书。这个人说:”你快看看这本书,这是如何种植水稻的书”;

那个人把他的书也拿出来:”快看看,这个是如何蒸馒头的书”;

下一个说:“这是如何炒菜的书”。

这个被饿的人一听,该死还得死,没时间了,没精力了,我都要死了,你让我学习这些种庄稼、做饭、做菜,哪还来得急啊!

这个时候,又来一个人,直接端来了一大碗白米饭、还有菜、水,放在他面前说:“你吃吧”这个人一看高兴了,吃完喝完就不用死了。

那拿书告诉你方法的这就是圣道门。直接拿饭给你吃的就是救度的法门。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就是救度之法。你只需要念你就饱了,因为你所有成佛的功德都在这个六字名号里边,只要你一称念你马上就得到了。而其他一切的法门只是方法,告诉你怎么去修功德,你要靠自己的力量如实的做到才有功德才能得道。所以其他的法门是因地的修行,不是果地的救度。

又比如,一个人掉进大海里了,“噗通”、“噗通”,马上就要淹死了,岸上有一群人冲他喊:“你用力呀!你那个手用力地划,脚用劲蹬!”拼命的喊,告诉你怎么游泳,可你都要淹死了,而有一个人呢,一句话不说,直接驾一条大船到你身边,伸出手来一下子把你从水里边拎上船。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那一群人是一切圣道门。告诉你让你学会办法自己游出去,而不是直接把你从水里拎出来。

阿弥陀佛的办法就是救度的办法。你只要称念阿弥陀佛,你就坐上了大愿船直接回家,不需要你修行了。

第三个区别,难易的区别。

圣道门的修学很难呀!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光一个布施,很多人就做不到。当年舍利弗在六信位的时候,就因为一个布施退回去了。六信位,已经接近于菩萨了。他发了个菩提心,我要布施一切众生,来到大街上,心里想谁要什么,我尽力满足。结果正好有一家婆罗门的人得病了,开了个药方子有一味药,需要活人的眼睛,这家人很着急,活人的眼睛,这到哪里去找啊?这家的小伙子在大街上叫喊着,舍利弗一看说:“我给你”。说完就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出来给了这个年轻人,这个小伙子说我还没说完呢,我要左眼,你怎么把右眼抠出来了?舍利弗一看,哎呀!算我着急了。于是又把左眼挖了出来给了他。可是这个小伙子拿到眼睛闻了闻啪地扔地下,“这么臭的眼睛我不要”,并一脚踩了上去。当下舍利弗受不了了,众生这么难度啊!我把两只眼都给了他,他不领情居然还说这种话,算了,不度了,又回去了。所以说修行有多难呀!不是说你在家里念几部经,持多少咒就算是修行,那些都算不上修行。修行要真的契入菩提心才行。

而念佛这个法门有多么的容易啊!三岁的小孩到八十老翁,有口都会念,只要你念都必然往生。

第四个,圣人与凡夫的区别。

圣道门要求的必须是圣人的根机。而念佛法门没有根机的限制,平等普度,哪怕你是阿鼻地狱的众生。一辈子造恶的众生,什么人都行。

什么是圣人的根机呢?最少你是阿罗汉的水平。你要有能力断见思烦恼,这才算是个圣人。 

下一个区别是苦乐的区别。

圣道门修行很苦啊!而念佛是安乐的法门。你只需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可以。而圣道门的修行,要“行诸难行,久乃可得”。种种的法门都要修,种种的烦恼都要断。修行需要生生世世很长久的时间,从初信位开始修行 ,到等觉位菩萨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啊!太漫长了。而净土门的修行,行法单一,只一句名号,非常简单而且成就快速,这辈子你必然往生成佛。再快速到什么程度呢?印光大师说;“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当下念一句阿弥陀佛,当下你就成佛了。就这么快。
彻悟大师也说,“念佛时即见佛时即成佛时”。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善导大师说,“做得生想”。你已经往生了,已经成佛了。 这些都是祖师大德说的,你还不信吗?信心如手。你只有相信,才能把这个功德接过来,你不相信就推掉了。那不是弥陀不慈悲,不是弥陀不接引你去成佛,是你不信嘛!你相信,当下称念这一句名号,当下就得到往生成佛的资格。当下就得到阿弥陀佛兆载修行的功德,全在六字名号里边,你只要一称念,当下得到。所以,祖师说话毫不含糊。

这两天学习了龙树菩萨解释的阿弥陀佛的本愿:“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又说:“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你只要一念,你就得到无量力功德了。 你说我怎么没感觉呀?你要什么感觉呢?比如你坐飞机上躺了一会儿:“哎呀!这么快到广州了,我还没感觉呢!”这是他力,不是自力。让你自己走着去广州,那当然有感觉了,而且感觉大得很,跋山涉水,还没走出多远呢,就累得趴下了。而坐飞机就没有什么感觉了,这一句万德洪名这是大愿船。你坐上大愿船了你要什么感觉呢?这不是修行的法门,这是救度的法门,所以就没有感觉。

下面讲从因向果的法门,这是圣道门。

圣道门从因向果,从一个凡夫慢慢修,破了见惑初信位;破了思惑,七信位;破了尘沙烦恼,十信。破一品无明,初住;然后呢四十一品无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一步一步往上,一个一个台阶往上爬。很难的,这是通途的圣道法门,从因向果。

而净土念佛一法,是从果向因。

这个需要大家好好地听,不容易理解。为什么是从果向因呢?

从果向因,就是说阿弥陀佛已经把成佛的果德修好了,我们是因地的一个凡夫,我们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我们就得到阿弥陀佛果德上修行的一切了。这就是从果向因。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救我们?因为我们不会修行。《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没有一个人能得道。我们末法时代是无修无证的时代,没有修行了,不要谈修行。

首先,我们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根性,孔老夫子所谓“因材施教”。你是什么样的材,然后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很多人不明白自己是一块什么材。前两天已经讲了,道绰大师说我们现在这些人:“若论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大乘,实相,真如佛性,你边都摸不着。如果是小乘,破见思,“无问道俗,无有其分”。不管出家人在家人,让你成个阿罗汉,末法众生没有一个。“若论五戒十善,人天果报,然持得者甚稀”。持十善的就更稀有了。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你能守住个五戒像手里那些土。“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如果论其起恶造罪,我们就跟刮台风一样。为什么我们是这样的呢?当然我们自己没有慧眼,没有宿命通,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我们学佛就要依圣言量,就要用佛法当一面镜子来照照自己是什么样的嘴脸。

下面我拿出两部经来看一下,就像查户口,查查你的户口,看你以前干了些什么事情。第一部经是《悲华经》。

《悲华经》卷六有这么一段文字,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指我们在座的。

首先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什么叫娑婆呢?就是“堪忍”的意思。能够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而不思出离,是这样的众生。你看我们这个世界多么的辛苦啊,为了一口饭去拼,去斗啊!还有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这个臭皮囊最后老了病了,难看死了,又这么痛苦,你仍然是恋恋不舍,一听说往生西方成佛,去去去,你们去成吧,还是很乐意在这个地方做“臭虫”。    

 先给大家讲这个“臭虫” 。在天人眼里,在菩萨眼里,我们就像那个小臭虫一样,能够忍受各种痛苦而发不出这个菩提心来,不想离开这么一个烂地方,没有那个出离心,是这样的人。

那么我们这样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哪里来到这娑婆世界的?佛在《悲华经》说,我们娑婆的众生本来是被十方诸佛所放舍者。十方诸佛的国土都是很美的地方,那些众生都是很不错的。有善根,有福德。可是呢,就有一些不听话的,造罪的,造恶的。例如我们这个世界,虽然说我们在座的还人模人样的,而且能在这里学习佛法,可是社会上就有一些人,比如恐怖分子,动不动就搞恐怖活动,拿起刀来到处砍人。那段时间,云南火车站有人拿起刀来杀人。恐怖分子就要把他抓起来放到监狱里边,不能和正常人放在一块,一条臭鱼不能坏了一锅香汤嘛!

这也就是说,我们娑婆的一切众生,在座的包括我,曾经都是十方诸佛国中的恐怖分子。你就是在人家那个地方造恶,动不动就杀人、造恶。

然后诸佛摇头,怎么办呢?把我们抓起来,就放在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现在知道了吧?我们曾经是十方诸佛国的恐怖分子。全部被十方诸佛集中起来放在释迦牟尼佛住持的这个娑婆世界来了。

“如是众生,断诸善根,专行恶业”。看看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嘛,首先是断诸善根 ,善根断了。为什么是断诸善根呢?教你那些办法,让你去行布施,你偏要贪心 ;让你持戒呢,你偏要干坏事;让你忍辱呢,你说老子天下第一,就跟人干起来。没有善根,给你个善法,你修不了。十方世界的诸佛,他只是教化,教育你,教育不好怎么办?关进娑婆这个大监狱里,不能让你在十方诸佛国再造罪了。

第二个,“专行恶业”。我们看看自己,哪个不是为了自私自利,然后贪嗔痴慢,杀盗淫妄都上来了。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你说我这辈子还行,我没有干多大的坏事呀?这辈子还行,人家看你是生生世世啊!这辈子你是生在这个普通的家庭了,因为上辈子没有修福修慧,如果你修福修慧下辈子生到哪个大官的家庭,大富人的家庭,你是富二代官二代。会怎么样呢?一样的造业。所以你不要怨恨贪官!如果你生在那个家里,你可能连他都不如,比他还贪呢 。乌鸦不要嫌猪黑,娑婆的众生论起烦恼来都一样,因为都是无明,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一模一样,这个监狱里边都是犯罪分子,所以不用比,论起造恶,论起烦恼,大家都一样。皆悉充满娑婆世界,因此要知道,我们这里是监狱,我们这个地方是宇宙的垃圾站。我们是罪人,是囚犯,不要以为自己不错。都是他方诸佛所摒弃的,不要了。就把我们全部放舍在这个娑婆世界了。这是真实的呀!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悲华经》告诉我们的,我们就是这副样子。

下面《大集日藏经》还有一段和这个意思差不多,说释迦牟尼佛本所誓愿,释迦牟尼佛的本愿是什么呢?“若有众生造作五逆谤法,毁訾圣人,犯戒,如是之人,清静佛刹所不容者”。

清静佛刹都不允许了,“皆生我国我当教化。”都生到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来教育我们,感化我们。“以是因缘,诸恶众生悉集其国”。就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都集中在这个娑婆世界了,是这么回事。

那么,通过这两段经文,我们把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了一下,我们就是这样的众生,断诸善根,专行恶业。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界造恶造罪,不停的轮回,偶而能得到佛法,有心修行却无力修行。大家坐在这里肯定也想修行,可是没有力量,烦恼太重,无力修行。十方诸佛,包括释迦牟尼佛说“我当教化”。“教化”二字认识清楚,就是教育、感化,就是告诉你为善、修行的办法。教化了半天,我们还是这副样子。生生世世都不能够断烦恼,出离轮回。
那么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无量无边,全是来自十方世界造恶的人。诸佛看到我们都摇头叹息,“这些人没救了,教给他那么多的办法,他们都做不到。怎么办呢”?诸佛也着急呀!但着急也只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就像掉到水里去了,“哎呀,你用力游啊!向上划呀!用脚蹬啊!赶快上来”!可我们就是上不来。六度呀,万行等等,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呢?

拿出《无量寿经》一看,一开始有古佛出世,名锭光如来,接着五十三尊古佛相继出世,这五十三尊古佛代表十方诸佛都出世了。十方诸佛都出世了,跟我们也没关系,救不了我们。紧接着有世自在王如来,读过《无量寿经》的都懂,最后一尊佛是世自在王佛。世自在王佛的时候,有一个大国王非常的好,广行布施啊,全天下的子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可是呢,他又发现只是物质满足了这一世的需求,却得不到彻底的解脱,尤其是看到我们娑婆的众生解脱不了,生生世世都在这个大监狱里边受苦。于是他就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了,立志学道要救我们这些人,名曰法藏比丘,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前生。

阿弥陀佛他本来是古佛呀!他用不着修行,是因为他发现十方诸佛都救不了我们,教我们的办法我们都做不到,所以阿弥陀佛就来了。他示现成法藏菩萨,发大愿,修大行,用五大劫的思维来设计极乐世界的蓝图,来制定出救度我们十方众生,救度我们娑婆众生的办法。为什么要用那么长的时间来考虑呢?因为他不是救一个人两个人的,是无量无边的十方众生啊!光是娑婆的众生都数不清。每一个众生他都要考量,现在所说的调查研究,还有十方佛国救度众生的办法他也要去研究研究。有的佛国是六度度众生,有的是持戒,有的是读经,有的是持咒,有的是静坐,有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等,看来看去的都有条件,都不能用。因为如果哪怕有一丁点的条件,都会有一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而漏于救度,所以最后阿弥陀佛就选定了一种最最简单的办法,称念他的名号。只要能喊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好,我就把你救了。

五大劫思维他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用最简单的最易行的而且没有任何条件的方法,谁都能做到。如果有做不到的,就证明阿弥陀佛不是大慈大悲,不是无缘大慈,还是有条件的,就像父母只对自己的孩子喜欢,对别人的就不喜欢,那就不叫慈悲。

那么,阿弥陀佛想到了这个办法之后,不能光有办法,还得把这个办法实现了。比如说你要盖一栋大楼,你光画一个图纸,有这个想法不行啊,要真的盖起来。那盖大楼需要什么呢?需要一大笔的资金嘛。阿弥陀佛要建造一个极乐世界需要什么呢?功德。十方众生,包括我们每个娑婆众生,都曾经造业,我们造的业如果集合起来比虚空都大,十方世界众生造了这么多的业,欠下这么多的债,不还怎么能走呢?比如你在这里欠了人家一百万,你明天要移民到美国去,你能走得了吗?不可能!你得还完债再走。那十方众生欠下的债怎么还哪?阿弥陀佛说:”我来还”。

第三个,你要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全体是佛的境界,你要到佛的境界,必须得有佛的功德,可我们一丁丁点功德没有,有的只是罪业,所以阿弥陀佛为我们还债的同时,还要为我们每一个众生圆满成佛的功德。你说这个事情该有多么的大、多么的难啊!阿弥陀佛一个人要消十方众生的罪业,要累积十方众生成佛的所有的功德,还要把极乐世界建成一切世界中最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功德。功德怎么样去获得呢?不是说念几本经就有功德了,那得实干呀。怎么干呢?

举个例子,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舍身喂老虎,割肉喂老鹰,这样的事情是非常的多。比如,这个割肉喂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是一个仙人的时候,他要发出菩提心来,我要行布施,广集功德要成佛道。发出这个心之后,帝释天就震动了,他有他心通知道了,他想这个仙人是不是要抢我的位置啊?我试试他。于是他就让一个天人变成了一只鸽子,他就变成了一只老鹰飞出去了。

这只鸽子在前面飞,老鹰就在后面追,鸽子跑跑跑,看到释迦牟尼佛就钻进佛的袖子里边说:“一个老鹰要吃我,你救救我吧”。

释迦牟尼佛说:“好”,就把它藏起来了。

老鹰马上就飞过来了,就跟释迦牟尼佛要这只鸽子。说:”我已经饿了三天了,终于找到了吃的,你还不让我吃”?

释迦牟尼佛说:“慈悲为怀,不要结恶缘了,你吃它,下世它吃你。冤冤相报何时了”?

老鹰说:“你说的好听啊。你保护它,它活了,我饿死啦。你还不是要让我死嘛”?

释迦牟尼佛一听,也对呀,我把你饿死了也不行。就对老鹰说:“那这样吧,这个鸽子身上有多少肉,我从身上割多少肉给你”。

老鹰一听有道理,说“可以”。仙人马上变出一个天平秤来,往那儿一放,把鸽子放在秤的一边,就拿出刀子在自己的身上割,割了一块,“啪”,往这儿一放,不行。再割,再放。割了很多肉还压不动。把身上的肉,腿上的肉,全割了,全身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结果这个鸽子就是压不起来。释迦牟尼佛最后发了个大心,“算了吧,我全部身体布施给这个老鹰。“噗”地一下子把整个身体扑到这个秤上面,一下子把这鸽子压起来了。这有多难呀!

然后这个老鹰说,“哎呀!你是真的在行大布施啊!真的在修功德啊!″

可见这个修功德有多么的难啊!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他在菩提树下证道了,成佛了,震动了魔王。

魔王首先来干扰他,“你凭什么说你成佛了?拿出证据来,证明你成就了”?

释迦牟尼佛说:“哦,我不能自己说。我得找证据。他一指旁边,啪得一下地神就出来了。读过《地藏经》都知道有个地神,坚牢地神,他一直在地里边。  

地神一出来,释迦摩尼佛说,我让地神来证明。   

证明什么呢?

你魔王波旬,三千大千世界到处找,你哪怕能找到一个指甲盖这么大的地方,没有流过我释迦牟尼佛的血,上面没有我布施过的肉,没有我布施过的骨头,我就不成佛。我就不算是一尊佛。

魔王波旬一看地神。

地神说,没错。释迦摩尼佛说的没错呀。三千大千世界,你找不到一丁点地方没有流过释迦摩尼佛的血。

这证明了什么呢?要修功德有多么不容易。释迦牟尼佛一尊佛他要修行成佛,要累积功德都得布满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布施。而阿弥陀佛他是为十方众生修行的,无量无边的众生要成佛的功德,无量无边的众生要灭罪的功德,要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一个人来承担,两个肩膀全部挑起来。

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整个虚空法界,你哪怕能够找到一丁点的地方没有流过阿弥陀佛的血,没有流过阿弥陀佛的泪,没有阿弥陀佛布施的骨头,脑,骨髓,你这么小的一点地方都找不到!而且阿弥陀佛修行了多长时间呢?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呀!你知道吗?一尊佛修行成功需要是三大阿僧祇劫,而阿弥陀佛的修行是多少?无量无边兆载永劫啊!因为阿弥陀佛是为我们修行的,是为十方世界众生修行的,他把所有众生的罪过担于一身,所有众生往生的功德他一个人来完成。所以需要那么漫长的时间。
因此当时阿弥陀佛发愿“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个“超世愿”,就是超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大愿。十方三世诸佛都度不了我们,救不了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善根,专行恶业,十方诸佛只能告诉我们修行的办法,我们做不到。

阿弥陀佛看到我们这些众生做不到,主动说:“我来做。你们不会修,我替你们修!”阿弥陀佛修行了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呀:最后终于完成了。完成了什么?完成了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成佛的功德。并把这无量的功德全部放在六字洪名里边交给我们。你只要称念,你当下就得到了。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狮子吼”。阿弥陀佛成佛了,广开大法藏,广施功德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包括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在里边。这里边包括十方众生成佛的功德,你不需要修了。

藕益大师说,“行者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你称名就把阿弥陀佛给我们修的功德摄过来成为自己的了。就像一位伟大慈祥的父亲,他有个儿子,又愚痴,又残疾。他辛辛苦苦赚了一大笔财产把他放到银行卡里边交给他。可儿子愚痴啊!以为这又不能吃不能喝,算了,把银行卡往那儿一扔,我还是出去打工吧,打工赚钱弄几个馒头吃。却不知道这是父亲悲心,历尽千辛万苦给我们累积了生生世世花不完的钱。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大悲慈父,他看到有一个众生在这娑婆受苦如箭入心。佛心大慈悲啊!世间父母,假如看到自己的儿子突然被车撞了,腿断了,当时父母就得晕倒了。不要说是个人了,就是一只鹿,母鹿看到它的小鹿被射了一箭,母鹿都肝肠寸断。何况是阿弥陀佛看到我们,他能忍心看我们在这里受苦吗?所以,他才主动无条件的平等地救度我们,主动而来,不用我们祈求拜托。

我们在地狱之中旷劫以来呼喊无门的时候,不知不觉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已为我们发了这样大愿,就已在为我们修行了这样无量的功德,只是我们不知道啊!就像一个小孩生下来啥也不懂,他的父亲就为他去赚钱了,而且无条件的。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没有一点条件,只要称念名号,这个往生的功德就得到了。无条件,平等的,不管你是什么人,穷的,富的,男的,女的,愚蠢的,智慧的,哪怕你是一只鹦鹉、八哥、一只狗,一只鸡,只要称念名号,通通到达极乐世界。通通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萨。

这一句六字洪名就是这么来的。

《无量寿经》记载了阿弥陀佛的修行,我们不知道,整天觉得念这句名号干巴巴的没什么味道,还想念点别的。殊不知这样一干呢,阿弥陀佛会非常的伤心啊!“孩子啊,你只要念名号就可以回家啦,不要受苦了。”

可你却不领那份情,那真是不孝啊!是个逆子。你们大多都是做母亲的,假设你们的儿子在外面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抢,在外面受苦受难,你家里什么都有,有百万千万的资产。你说“孩子回家吧,家里什么都有,你在外面受那么多的苦!儿子说,我不回,你跟我有什么关系?”不认你。那你说你这个孩子是孝还是不孝啊?他宁可在外面流浪受苦,他也不认他这个母亲,不认他这个父亲。你整天靠在那个门框上看啊,整天流着眼泪看着盼望着这个儿子回家。

阿弥陀佛就是这样整天看着我们,“若有一人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哪怕还有一个众生没有回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一直在那儿落泪呀 ! 我们忤逆不孝,不知弥陀是我的父亲,放着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我们不赶快拿着回家,自己还在这里虚生浪死,还想靠自己修行点其他的东西。你如果能修行的话你就不是娑婆众生了。你早已在十方诸佛国修成佛了。

刚才不是说了吗?你只会造罪,十方诸佛都教化不了推到这个监狱了,只有阿弥陀佛能救我们,你还不赶快回家!你即使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我们的父亲考虑考虑呀!阿弥陀佛还在为我们担心,为我们受罪呀!我们只要一回去就省去了阿弥陀佛的一份担心了。况且我们回去了再也不用受苦啦,我们回去了还能报我们生生世世父母的恩呢。所以责任重大呀!有孝心、有良心、有真心、有决心的人,绝对是这一辈子好好念佛回到极乐了。

阿弥陀佛生生世世无量劫修行的大功德就在六字洪名之中 ,他无条件的送给我们了。我们只需要轻轻称名就可以了。因此,印光大师才说出来那样的话,“即念念佛,即念成佛。”你现在念,现在就得到功德了。阿弥陀佛十大劫之前就成佛了。他成佛的时候,他用他的佛眼亲自看见十方众生都已经成佛了。这就是说,十方一切众生成佛的功德阿弥陀佛已经修好了,只需要你答应回家就行了,不需要你自己再修了,那个功德就在那儿放着,你来领就行了,就像那个录取通知书已经发给你们了,都是大学生了。你只需要念就得到了。只要称念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保证你不往生,他就不成佛。如今阿弥陀佛早已成佛了,所以我们称念名号必定往生。一句名号,一面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正觉,一面是我们的往生,一个体两个面,同时存在。

这就是我们的净土法门。

这就叫从果向因。就是印光大师说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虽然在因地是一个凡夫,可是,我们称念一句名号就包含了佛的功德了。这句名号当中就有佛的功德,我们在这里称念名号,我们就把成佛的功德通通的拿过来了。

而念佛之外其他的一切法门都是从因向果,让你自己修的。你自己能不能修心里应该清楚了,你修不了的,你要能修早不在这个娑婆世界了,你早修成佛了。所以专称这句名号吧,回到极乐去!这一世如果你再回不去,再想得人身的机会很难哪。

你知道我今天给你讲的是什么吗?是弘愿门。是善导大师的救度思想,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直接来救你的,不像其他的祖师,还教你修行方法。讲这个法门他们有方便说,有真实说,方便说就是有他宗他派修行的办法在里边,你挑不出来的。唯独善导大师他说的纯粹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你只要称念名号必然往生,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南无阿弥陀佛
听写 佛施 校对 佛恕

 

B9解读印光大师“同一过失”之文

南无阿弥陀佛!
下面来讲解《印光大师文钞》里这样一段法语:
“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得益浅而受损深。”
大师的这段文字,指出了两种不正确修法者的同一过失,这也是我们过去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毛病,而且现在很多靠自力修行的人仍然走在这条艰难的不归路上。
先来解释第一种“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
这是什么样子的人呢?
这个人他也念佛,而且也专念一句名号,但是他专门崇尚行持的功夫,他念佛所追求的是要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至少是功夫成片,要达到这个水准。把念佛当作伏断烦恼的一种手段,当作一种功夫来修,这叫专崇行持。
很多人都这么做,过去我们也曾经这么干过。为什么呢?因为听了邪师说法,他就这么教的,告诉你必须要有功夫,达不到功夫不能往生。
所以我们朝也念晚也念,害怕妄想,压制妄念,专在自己这边较劲、下功夫。不知道妄念是我们的本体,我们再怎么努力都是妄念的凡夫,阿弥陀佛正是为救度我们这样的众生才成佛,也唯有西方净土不嫌我们凡夫乱想,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不会挑挑拣拣,专接功夫好的。
法照大师说: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呀?
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平等的,不挑不拣的。不论你功夫深浅,智慧高低,罪业大小,学问多少,一概不论,只论一件事就是念佛,只要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可以了,就能让你堕转升,凡转圣。
那么专崇行持的人,他为什么钻这个牛角尖了呢?
那是因为从古到今多是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以通途的教理来解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自然就解释成了通途的功夫上的降伏烦恼,息心除妄,并按功夫的深浅,分成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
事一心是什么呢?事一心是断见思惑,那是什么水平?那是阿罗汉的境界。
理一心呢?是破无明,无明一破,那就是菩萨,进入如来果地的法身大士的境界。
我们大家想一想,末法众生能达到这种高深的水平,那还叫末法吗?
《经》中说:“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往生极乐,唯仰靠佛力。所以,专崇行持的人,最后肯定是磕墙碰壁,碰了一鼻子的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因为他不知道名号具足往生的功德,他把万德洪名当成伏断烦恼的手段了。
曾经有这么个佛经故事。
佛的弟子中有个叫周利槃陀伽的,是佛最笨的一个弟子,当初跟着他的哥哥出家了,出家之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愚笨遭人嫌弃,他哥哥说:”你太笨了!教什么也记不住,每天带着你,人家也看不起我,给我丢脸,你回去吧!”哥哥不要他了,于是他一边哭,一边往回家走。
佛看到了说:“来来来,你哭啥呢?”
他扑通就跪倒了,说:“世尊哪!我太笨了,什么也学不会。”
世尊一看他说:“他们不教你,我来教,跟着我吧,做我的侍者。”
然后一转身,指着墙角上立着的笤帚说:“来,拿着,这是个笤帚,你没事了,看这地上有了不干净的东西,你就扫,一边扫一边念四个字,“扫尘除垢、扫尘除垢……”
以前别人教是一大串,记不住,现在佛只教他念这四个字。
于是他每天拿了个大笤帚,边扫边念“扫尘除垢……”
周利槃陀伽自从学会了这四个字,就念念不忘,睡觉也不敢多睡,早晚都抱着个大笤帚不放,生怕一放下,就想别的去了,所以他就一直抱着不放。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白天就扫垃圾,“扫尘除垢”,晚上抱着笤帚,也“扫尘除垢”,过了三个月,证得阿罗汉果了。一把大笤帚就把他的见思烦恼扫得干干净净的。
那么这个典故,很多人都知道,也通常引用到念佛上来,,认为念佛号也是这样,只要你一念代万念,总会把烦恼给伏住,最后把烦恼去掉。
可是他不知道佛在世那是正法时期,十人修行九人得道,周利槃陀伽再笨,人家那是在正法时期的人,只要下笨功夫就能收到效果。而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的众生,妄想着用一句名号就能够把自己的烦恼扫干净,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专崇行持的人,他就是妄想着用一句名号来达到开悟,达到把烦恼伏住,达到一心不乱,专崇行持,而不在信愿上用心。只是普通的信西方有佛叫阿弥陀,有极乐世界,愿意去,那这种信愿就特别虚,没有真正信靠上。
那么我们真正净土宗,我们学习了十八愿善导大师的思想,这个真正的信愿是什么呢?
这个信愿行是一体的,表现在哪里呢?
就表现在这六字名号当中,善导大师说:“南无”就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可见这个信愿都在这句名号之中。
你信什么?就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其行,阿弥陀佛的修行,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在六字名号之中,你当下称念,当下就得到了。
你不能一边念佛一边却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推到旁边,自己再拿这句名号当作伏自己烦恼、压自己烦恼的一个工具。这样就好像骑着驴找驴一样。
再打个比喻,就像老父亲临走前把孩子叫到跟前:“孩子呀,你又傻又穷,我把这宝贝留给你,够你这一辈子花了。”
孩子把这个木匣子打开,里面包了一层又一层,最后拿出个碗,“啊,给我个碗”。
然后老父亲走了,他每天拿个碗要饭去了,不知道这是个金碗,它本身的价值就是一块黄金,这个孩子却拿着它来讨饭,这不是个傻子吗?
阿弥陀佛给我们的这句名号当下就是功德,你却不信,拿这句名号干什么呢?压你的烦恼,伏你的烦恼,当作一把笤帚,当作一个要饭碗。
所以这个信,信的对象就是这句名号,名号里面的功德就是我们信的对象,不是说把眼睛从阿弥陀佛那里收回来,在自己身上找信心。
专崇行持的人他就是在自己身上找信心呢。用名号把烦恼给伏住,或者是断掉,希望达到一心不乱,有这个功夫了,然后就能去往生。
所以他这个信是建立在自身的功夫上面,不是信名号的功德,想以自己的功夫达到自己的往生。
当你修行了半天,修不出功夫来,烦恼越念越多,越念越烦,你的信心就会逐渐失去,最后算了吧,不念佛了,改为念经等其它行法了。其实念经同样还是有妄念,同样达不到禅定的一心不乱。
所以说这个专崇行持,他建立信心的基点,是在自己身上,那么这个信就不是真的信,不足以建立自己坚固的信心。
而真正的信心,来自于阿弥陀佛的誓愿,来自于名体一如的这句名号,信愿行是一体的,信其所行,行其所信,叫做信行一体。
信其所行,所行的是什么?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那信,就信这句名号的功德,信念佛必生;
行其所信,行的是什么?我信的这句名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就是万德,就是我们往生的功德。
我信什么呢?我信这个,我行什么呢?我行还是行这个,念这六个字,我离开这六个字不搞别的,所以这就信行一体。
而专崇行持的人,他没有听到过,他不知道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他不知道六字洪名当下就是功德,他只是以为和那个周利槃陀伽那个扫尘除垢差不多,扫尘除垢,扫尘除垢…
可是人家三个月除干净了,他三十年也除不干净。
这是专崇行持不尚信愿,这是执事废理,执着事相上的修持,而废失了念佛往生的道理。
你往生极乐世界靠什么?靠这句名号的功德,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是我们的根本,“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凭什么往生呢?就是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那么这个道理如果不去深究,不去理解,一心放在自己的修持上面,把眼睛紧紧盯着自己行持,盯着自己身体,非要让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特异功能才行,这样的人,就叫执事废理。
这是我们过去曾经所犯的一个通病,把这个本来靠佛力的法门,弄来弄去,又弄回到自力的法门了。
再打一个比喻,我们现在家里面都有摩托车,骑摩托车,咔一拧电门,一加油门,走了,那是靠什么,靠摩托的力,他力。
但是你不懂,不会骑,不懂开关,也不懂油门,怎么办?上去和自行车一样这么骑、这么蹬,累的满身臭汗,方法错了,本来是轻松的,却费劲累得半死。
没有信愿,想靠自力,等于把六字名号的机动摩托车当作自行车来骑,就错了。
所以很多念佛人就是这样子,本来佛力法门,被自己一弄,又回到自力法门了。
下面印光大师又说“与专以自性唯心,而执理废事同一过失”。
这里又出现一个“执理废事”。
“执理废事”,也是我们大多数念佛人容易犯的过失。
这执理废事又是什么呢?就是执着自性唯心之理,废弃事相上念佛求生西方之事。
这种人是什么人啊?他标榜自己是禅净双修,或者说自己是专业学禅的。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苏东坡就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苏东坡三十岁就开悟了,开悟之后,他所有的诗、词、文章,都有禅机禅意,尤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题西林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说的佛性,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都是在佛性之中,却不知佛性的全貌,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苏东坡这个人,虽然是开了悟,可是最后却没有往生极乐世界。
先说一说开悟,开悟的人心态是什么样子的?就像六祖惠能所说的这个自性,也就是佛性能生万法。
佛性本自具足,无量的功德都在我们的佛性之中,心外无佛,是心是佛,既然自己心就是佛了,怎么还要念佛呢?这不是头上安头吗?
心净即国土净,何必求生西方净土呢?
怎么来证明?
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弟子不理解,说:“我们娑婆世界到处是肮脏的地方,砖石瓦块的,没有一处地方清净。佛啊!你是朗朗大觉、福慧圆满的佛,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实在是苦了你老人家了。”
释迦牟尼佛一听,说:”你们不知道,我已经是佛了,我不管在哪里,都是佛的清净世界。”
于是,他将盘着的腿伸开,脚一点地,“唰”一下子,我们这个石头土的娑婆秽土一下变成了和极乐世界一样了,琉璃地,黄金地,所有周围的这些建筑啦,树啦,都是七宝而成,和极乐世界万物一样。
佛说:“我不管在哪里,都是佛的境界。”
这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不会因为到了医院里面就成了一个病人,他仍然还是一个健康的人;
而那个病人呢,你不管把他放在哪里,他都是这疼那疼的。这就是境界不同嘛!
佛不管到哪里都是佛,就是到了地狱他还是佛,不会因为到了地狱就受地狱的苦。
那么这就是自性,把我们自己的佛性打开了,只要释放出来就永远都是佛的境界了。
还有个“纯印”老人,很多人都知道,犟牛居士的妈,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黑咕隆咚的晚上,她在那缝被子,缝衣服,犟牛半夜起床,一开灯,一看他妈缝衣服呢?问:”怎么缝衣服,能看见吗?”
他妈说:“我针线活已做了几十年了,熟悉了。”
我们想想,再熟悉,谁能做到?不要说缝到那种非常好的程度,就是说能缝住,都是奇迹,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到了以后才知道了,原来人家是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呀!她是极乐世界的境界,极乐世界没有黑夜,不管到哪儿都是光明的境界。
这就是说什么呢?
像六祖惠能所说的,只要把你自性的功能打开,把你自性的宝藏打开,把你自性的功德一放,自性即是弥陀,何必再念弥陀?唯心即是净土,何必求生净土?
这个道理是对的。
但虽然理上不错,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如果不称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净土,只靠自力修行圣者根机的法门,要到成佛地步,谈何容易?
我们看,很多好高骛胜的自大狂,他不是六祖惠能的根基,却也模仿六祖惠能,也在那吹牛:“自性即是弥陀,何必再念弥陀,心净则国土净,我何必求生净土,我就在娑婆世界,我心一净国土就净了。”
这就叫什么呢?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执着理体上的佛,天台讲六即佛,理体上一切都是佛,都有不生不灭的佛性。但如果你只执着理体上的佛性,而不去老老实实的专称弥陀佛名,到时候仍然还是一个凡夫,理上是佛,那不管用。
等烦恼断了,上升到分证即佛,究竟解脱,那得到啥时候?所以理上是佛,没有证得不管用。
再回到刚才讲的苏东坡,苏东坡开了悟,就牛的不行,以为就可以了,行持上也不讲究了,经常出入淫坊,还有很多人都知道的东坡肘子,说明在吃上也是非常随意。
为什么不讲究呢?他会说嘛!学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心中有佛就行了嘛!
到了最后苏东坡快要死了,书童提醒他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时,苏东坡还要显示他的狂禅,从长袖中拿出佛像,说:”极乐并不无,若求生即差”,说完求生即差,一口气上不来死了,什么意思?
极乐世界也只是在我心中,不出我介尔一念心体呀!极乐世界即在我心。六祖惠能曾经也说过,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处呀?而自性当中哪有什么东西南北之分呀?自性当中哪有众生和佛的区别呀?所以要扫除一切相,自性当中无佛无众生,无娑婆,无极乐,扫荡一切。
所以苏东坡说“求生即差”。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净土呢?拿出弥陀来说,我自性即是弥陀,我唯心就是净土,我的自性本来是干干净净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虽然是个凡夫,但是我的自性的功德一丝毫没有减,我何必求生极乐世界呢?
他是这个意思。
“求生即差”,说完了,一口气没了。
这叫什么呢?这就是“执理废事”。
执着于这个道理,道理稍微明白点的都能说出一二,可是顶什么用呢?嘴皮子功夫,临死前一点也用不上。
那么苏东坡这样临死前还要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还要显示出自己是大彻大悟的人,下一生却不知道去哪里了。
苏东坡的上一世是名震海内的五祖戒禅师,下一世及下下世到哪里去呢?
所以这叫同一过失。
上面说的“执事废理”,就是执着在事相上,我要到达到什么功夫;
而这个“执理废事”,他不讲功夫了,他执着自性即是弥陀,唯心就是净土,我心净则国土净,我就守住我的自性就行了。这种人,自诩我就是佛,弥陀即是我,我即是弥陀。
以上这两种,执事废理、执理废事,都是有过失的,因为这两个都是自力修行,都没有仗上佛力,往生都很困难,结果都要去轮回。 
下面,大师又说“以横超法做竖出用,得益浅而受损深”,
这是什么意思呀,就是说执事废理这种人,以横超法做竖出用,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横超,《无量寿经》说,“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横就是不改变你当下的身份,你是一个人就以人的资格念佛,你是一只鹦鹉就以鹦鹉的身份念佛,如果你是一个鬼,鬼能念佛就以鬼的身份念佛就好了,就以当下的身份去念佛,这叫横超。不历阶级,没有次第,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平生业成,现生还退。
而竖出呢?他必须有次第要一步一步往上爬,从一个人要做到什么程度呀?至少要发大菩提心,见佛性,明心见性,再进一步呢、伏断自己的烦恼,然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最后成佛。
他是一步一步的证得,这叫竖出生死。
以横超法做竖出用,就是说念佛往生本来它是个横超法,你当下念,当下就圆满了成佛的功德,但是你不懂,以为这句名号是让你扫除烦恼用的,把念佛作为扫除烦恼开悟的一种手段来用,这样就是把这个靠佛力的横超法门当作靠自力慢慢渐次修行的竖出之法了。
就像上面讲的,你把摩托当自行车来骑,这就是横超法做竖出用了,越骑越费劲,最后放弃了。
所以很多人念着念着,越念越烦不念了,然后念《金刚经》了,《金刚经》念的也烦了,不停的改,改了一辈子,最后说佛法不灵,念了几十年,烦恼还这么多,不学了。 
这就是不懂道理,得益浅而受损深。因为他专门把这句名号当伏烦恼的手段来用,虽然也能得到一些利益,却受了很大的损失,因为本来可以今生成佛的,结果只种了一个善根。
如同给他一个金碗,他却端着这个金碗讨饭去了。
以上这是印光大师的一段“同一过失”之文。
这段文就是劝这些专门靠自己的力量来伏断烦恼这些自力的修行人,要通身放下自力修行的观念,彻底仰靠佛力的救度,不要把本来是佛力的法门弄成个自力的法门了。
这是我们过去很多念佛人经历的一个过程,现在如果还有这种人的话,赶快认真学习,听印光大师的教导,把自己的这个毛病改过来,不能把自己的精力用在这个上面,而是要好好的多闻经,多学习。
在理上、在信愿上下功夫。
蕅益大师说过,“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能不能往生靠信。
莲池大师也说:“千信则千生,万信则万生。”
印光大师也说:“信得及,去往西方有份”。
所以要在信上下功夫。
信什么呢?就信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是名体一如,名和体是合一的,名号的当下,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庄严,就是全体的功德,我们往生的全部资粮都在这句名号当中,信的就是这个。
如果离开了这句名号,在自己身上找信心,纯属胡闹。
自己身上有什么力呢?印光大师也说:“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
我们身上除了业力啥也找不到。 
听写 佛容 校对 佛恕

 

B11两首赞佛偈之区别

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种赞佛偈之比较。
以前我们上早课诵的是传统的赞佛偈,目前大家经常诵的是善导大师的赞佛偈。
“赞佛”就是称赞阿弥陀佛;
“赞佛偈”就是称赞阿弥陀佛的偈子,“偈”,印度叫偈,我们叫诗,比较工整的,七字一句一句的。现在把两首偈子诵一下。
善导大师的赞佛偈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传统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下面我们先从文义上来梳理一下,然后再讲它的玄义。
先说善导大师的赞佛偈: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这两句介绍弥陀的身和相。
弥陀身色如金山:我们这个世界形容高大莫过于山,像泰山、喜马拉雅山,非常高大,把弥陀的身比喻为山,这是显示其高大。
我们凡夫的身特别矮小,如果和那些蚂蚁、昆虫比,自己还有些优越感,但如果和天人比,不要说几层天,就是第一层天都无法相比。
第一层天的天人身相有多大呢?
打个比方,让你的眼睛看一看四王天的宫殿,宫殿前面的走廊上有一根根的柱子。假如让你站在柱子前面来看这根柱子,不管你怎么看,它都是一堵墙,看不到两边,不知道这面墙有多宽,本来是个柱子,圆的,可你怎么看都是一个平面,你往后退,再退也是平的,再退,退到看不到了还是平的。
什么意思明白了吧?
它太粗了,就像一个跳蚤看一只大象的腿,怎么看都是平平的。
我们就是这样,在四王天天人的眼里就是个跳蚤。
而二层天看一层天人也是个跳蚤,层层加倍,二十八层天,怎么想呀?你一想就会感到心底很悲哀了,你就不会再觉得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了,认为我们有多么高大了。
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灰尘,小灰尘上面的小小微生物就是我们。
天人我们都没办法看清楚,更何况看佛呢?
《观经》讲阿弥陀佛的身有多大?
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不要说那么多,就是一个由旬二十公里,二十公里大的一个人你怎么看?
所以佛的身相如果用我们这个世界大小的大来衡量,没边了。
再来,阿弥陀佛的身相广大,用了一个比喻“如山”。其实是不足为喻,因为我们世界的山再大也有一个限量,而弥陀的身相是没有限量的、无量的,他超越了大小。
我们这个世界的大小是相对的,你说它大,是相对小而说的,相对更大的它又成小了。
所以这个世界的大小都是相对的。而弥陀的身他不是大小的大,是佛性的不大不小的大,非大非小、不增不减的大。这个大就是法性的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这种大是超越的、绝待的大,绝待的大有什么作用呢?它是随自性的,显示出来的作用是无所不包。我们曾听到一句话叫“芥子纳须弥”,一颗芥菜子那么小,把须弥山装进去了,须弥山没有变小,芥菜子也没有变大。
这就是超越了大小了。
藕益大师说弥陀的身和极乐的土是身土不二,弥陀的身就是极乐的土,极乐世界就是弥陀的身,这叫“不二”。因为身是法性身,土是法性土,超越大小。既然超越大小了,就能把整个法界装进来,也不显得小。
例如普贤菩萨一个汗毛孔进去一看,里面有重重无尽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佛国。
这就是说,整个虚空法界十方佛国,都容纳在极乐世界里边了。生到极乐即生到一切佛土。
有的人一听,我们地球上几十亿的人就挤的不行了,住在小小的象鸽笼子一样的房子里,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那么多,极乐世界放不下怎么办呢?
他以为极乐世界是我们地球这种业报土,业报土这个空间是固定的,大也大不了,小也小不了,是死的。
而极乐世界是法性土,不能用大小来衡量,放进去再多它那个地方还是那么大,整个法界都装进去它还是那么大,还是那么宽。这就是事事无碍法界的广狭无碍,不障碍。
当年在唐朝的时候有个李通玄李长者,李长者喜欢《华严经》,学了几十年,觉得自己对《华严经》研究的挺好,就想写一个注解,做个《华严合论》,可家里吵吵闹闹的不安静,于是自己拿着一个拐棍上山了,去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正走在上山的小路上,前面过来一只老虎,李长者看见老虎也不跑,拿起拐棍敲了敲老虎的头:“老虎啊,我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你带我看看有没有?”
老虎一扭头就走,长者跟着,走到前面进了一个洞,洞里边还有几个小老虎,它们都出去了,李长者就住了进去。
以后每天写《华严合论》。
自从他进入洞中,每天有两个女人给他送饭,写了好几年写完了。他突然想起每天有人给自已送饭,应该说一声谢谢。可这天却没人来送饭,出去找了半天,到村子里也没人,原来是两个仙人天天送饭,今天知道他写完了也不来了。
他写《华严合论》,其中有一段话,说:“华藏大,极乐小”。他的意思是说华藏世界是一个种,种有二十层,就像楼房有二十层,我们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都在十三层。
我们在东,极乐世界在西,中间相隔十万亿佛国。上面还有七层,下边还有十二层,总共是二十层。整个二十层叫世界种,叫华藏世界。
李长者根据世界种的概念,就说华藏世界大极乐世界小,这是按照常理说的。
但是这六个字被藕益大师看到了,藕益大师说李长者弄错了,佛的世界哪有什么大小啊!那是法性土,法性土的特点是什么呢?因陀罗网重重无尽门,读过华严十玄门的就明白了因陀罗网境界。
因陀罗网是什么?
忉利天的天王,他用了一个网,这个网一个窟窿缀着一个摩尼宝珠,总共有一千颗,一千颗摩尼宝珠往那儿一挂,每一个珠都是晶莹剔透的,你从一颗宝珠里边一看,那九百九十九颗的珠子的形象,在里边全看到了。这一颗珠子里边的珠子里边的珠子的里边,还有无尽的珠子,珠子的珠子的里边,还有无尽的珠子,这就叫因陀罗网重重无尽。
当年清凉国师给武则天讲《华严十 玄》重重无尽的时候,怎么讲武则天也不懂,怎么办?
就用十面镜子,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间给他放了一盏灯,让她到里面去看:哎呦,到处是灯,数不清有多少灯了,镜子里边是灯,镜子照着那个镜子里边的灯又跑到那个镜子里边了,那个镜子里面的灯又跑到那个镜子里了,镜子里边的镜子里面的镜子,无量的镜子无量的灯,她一看,“哎呀,这就是佛国呀!”
假如说你能走到镜子里边,又到了那个镜子里边的镜子里,无量无边,太大了。
虽然这个镜子咱进不去,但是那个境界我们能体会到,假如说你能进到那个镜子里边去,再进到那个里边,重重无边了,不知道有多少,无量无边。这就是为什么普贤菩萨一个汗毛孔就是一个世界,虚空法界都装进去了。
极乐世界更是如此。你一到极乐世界,想到哪里念头一动就在哪里了,你化身无数在无数个世界,见无数的佛,度无边的众生。 
所以说阿弥陀佛的身,极乐世界的土是一,容纳的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不管有多少人往生,极乐也不显得多。像镜子,就那么大,可是它不管外面有多大全部放进去,外边有几里宽,几百里宽,都能在镜子里边,照进去多少镜子还是那么大,不会把镜子撑破了。
通过这种比喻我们再也不用把阿弥陀佛的身体和极乐世界想成和我们这个世界一样了。
我们这个世界是不能包容的,因为是固定了的东西。这是第一句“弥陀身色如金山,”
“金山”,“金”是什么?
代表非常贵重的东西,这个贵重的东西是什么呢?比喻为功德。
阿弥陀佛这么广大,无量无边广大的身体是什么形成的?功德。
我们讲阿弥陀佛修行了无量大劫,无量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称性起修,最后修了无量的功德。“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的功德,在十方佛里边,他的功德是最多、最大的,那么这个功德就放在名号之中了,所以名号就是整个功德宝,就像个银行卡。这无量的功德是实相身,同时也是为物身。这么多的功德你看到了,你相信了,这个功德就是你的。
所以弥陀身土不二,生佛不二。众生和佛是一体的,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他的也是我的,阿弥陀佛成佛了,我也成佛了,所以叫“生佛不二。”他是什么我就是什么,一体的。他修行的就是我修行的,这叫不修而修。我们念佛虽然没有修行,可是阿弥陀佛修行得来的功德当下就是我的,阿弥陀佛的身体是那么的广大,那么的殊胜,那个身体也是我的。
虽然我现在是个臭皮囊,臭皮囊一脱掉,里边就是佛的功德身。这就是讲的不二境界。“身土不二”,“生佛不二”,“依正不二”,“主伴不二”,一切都是不二的。因为是法性,法性既是不二。
下一句:“相好光明照十方”:阿弥陀佛的身体广大如虚空,功德如金山巍巍。
“相好”呢?
阿弥陀佛的相有无量,不管任何的菩萨,任何的罗汉,任何的天人、众生,不同的人看,现不同的相,都是你心中最美好的形象。
佛无相又能显一切相,所以他有无量相。十方众生,包括菩萨,不管什么众生,只要看到佛都是最美的形象,一一相满足无量众生的需要。英国人看,是大鼻子、蓝眼睛的佛,好漂亮;我们看,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佛,一样的庄严;鱼一看佛那是鱼王啊!金光闪闪的一条大鱼,在它心中那是最好的鱼。
众生随类,以不同的种类,应众生心现所知量。你是什么样的种,什么样的心,就看到佛是什么样的形象,无量相。不光有无量相,还有无量好。相是粗的,好是细的。然后又说,一一好放出无量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是《观经》讲到的,相好光明照十方。
《无量寿经》说,其他佛的光明照一个世界,照两个世界,最多照到三个、五个,而弥陀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没有照不到的地方。
那么弥陀的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是为什么呢?
是为了摄取念佛的众生。所以,十方世界无量的众生,只要念佛,没有一个是在阿弥陀佛救度之外的,没有一个是阿弥陀佛度不了的,都在阿弥陀佛的度化范围之内,所以不要把自己划到圈外。 
下面两句:“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弥陀光明唯摄念佛,为什么呢?
有三缘意、法尔意、本愿意。
三缘意:“亲缘、近缘、增上缘。”
“亲缘”专念名号的人,跟阿弥陀佛亲、跟阿弥陀佛近,阿弥陀佛时刻不离。
“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所以叫近缘。
“增上缘”:你只要称念,“除罪多劫,临欲命终,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这是增上缘。
本愿意: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时就设定以名号救度我们,接我们回家,名号具足阿弥陀佛永劫修行的一切功德,称念名号就顺了佛的本愿,自自然然具足往生的功德,得到弥陀的光明摄取。
法尔意:光明名号合为一体,名即是体,光即是名号。称念弥陀名号,光明自然照耀摄取,毫无疑问,本来如此,自自然然的,不假任何人为的造作。这就是法尔意。
所以唯有念佛蒙光摄,杂行的人与佛不亲、不近、得不到佛的增上缘,与佛的本愿不相应,佛的心光就不会照耀摄取。
“当知本愿最为强”:
“本愿”就是十八愿。
一提本愿有些人陌生,有的人怀疑,有的人污蔑是日本人的,日本人有“本愿吗?”
《无量寿经》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释迦牟尼佛是日本人吗?
再看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龙树菩萨是日本人吗?
天亲菩萨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天亲菩萨是日本人吗?
善导大师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善导大师提的本愿最多: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是日本人吗?
有的人认为,善导大师思想、著作是从日本请回来的,就认为是日本的,不是中国的,非常无知。
“当知本愿最为强”,为什么用了一个强字?
第一,本愿是超越的,超越十方诸佛。
《无量寿经》说:
“我建超世愿,发愿逾诸佛,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
阿弥陀佛发出的本愿,超逾十方诸佛,所以是佛中之王。
这条愿是十方诸佛都发不起来的,有了超世本愿,阿弥陀佛才能成为强,才能成为佛中之王。
第二,在度化作用上显示这个“强”字。
“强”,是增上的强缘,大家都有成佛的因,就是佛性。有佛性没有缘不行啊!比如一颗种子放在杯子里,放上一辈子它也不会发芽、结果,所以必须有缘才行。我们虽然有佛性,没有缘不行,而且要有强缘,普通的缘还不管用。
普通的缘和强缘,会对同一事物发生不同的作用。
上人曾经做了一个比较:一块炭,在常温、常压情况下它就是炭。如果在两千摄氏度,五万五的大气压下,就变成了钻石。
给你一块炭你不会稀罕;给你一块钻石,就说这是好东西。
同一个东西,只是缘不一样,一个是强缘,一个是普通的缘。
同样的我们人,让你念《金刚经》《地藏经》,生生世世的念你还是个人,念来念去你还是没变,因为这都是普通的缘;
如果你念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这句佛号就是个强缘。
以前讲过《龙舒净土文》里边那个法华尼,前世三十年诵《法华经》,下辈子做了一个妓女,如果她三十年念佛呢?
所以说我们想要超越生死,得找强缘,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这句名号就是强缘,增上强缘。千万不要再拿《弟子规》当强缘了。
再者,在体性上,普通的经体是实相,我们净土经体性是佛名。
佛的名号和实相的区别:一个是成熟的实相,一个是理体上的实相,理上它无所不惧,能生万法,具足一切。
就像空气,空气理论上讲它能变成水,可那是理上的,如果让你喝西北风你能解渴吗?喝的肚子疼,也不能解渴,因为它是理上的实相。
我们凡夫只能喝水,不能喝西北风。而你念一般经典都是喝西北风,只有念这句名号是喝水,这个缘就不一样了。
有人说:“理论上那空气是水,我喝空气吧。”那就吹牛了。如果是大菩萨济公来了,他可能一吸空中就来水了,我们没那两下子,就老老实实喝水。
所以缘不一样,佛的名号是增上强缘,其他不管什么经、什么论,更不用说世间善法,连个增上缘都算不上,那是堕落的缘,那是轮回的缘,你做的再好你还是个轮回的种子。
“六方如来舒舌证”:
为什么六方如来舒舌证呢?这是在《弥陀经》里边的。
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中正直舍方便。方便的、普通的缘不说了,直接把增上强缘拿出来了,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普通的都不要了。直接告诉专称名号,若一日……若七日。只要念佛,佛与圣众必来迎接。然后又怕不信,六方诸佛都出来了,六方就是十方,东方、西方、南北……,一批一批的,一浪一浪的过来了,舒广长舌相,证明凡夫只要称念名号,必然往生。
因为这个法太难信,一尊佛说了还怕你不信,所有佛都出来舒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明念佛必然往生。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说:六方诸佛舒舌作了证明,如果凡夫称念不能往生,舒出的广长舌自然坏烂,终不还入口。
什么意思?
是说佛如果证明了半天你念佛没有往生,佛的舌头掉了,回不去了。
有这样的事情吗?佛会因为说假话、做了假证舌头掉了吗?
所以佛是不会错的,只是我们错了,我们在误解佛,不相信佛。
末法时期佛不在了,这句名号当下就是佛,如果你说念佛不能往生就是出佛身血了。
怎么出佛身血?
十方诸佛齐来证明你念佛必然往生,你偏说不能往生,这不就是在割佛的舌头吗?不就是在出佛身血吗?
所以《小经》是证诚的经典。说诚实语,证明我们凡夫称念必然往生。
证诚经,证明专称名号至西方,专称名号,正直舍方便,不让你杂行杂修了。
那么从佛的立场上来讲,这是本愿的意思,阿弥陀佛把无量的功德放在名号当中了: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你想要去极乐世界,你得有佛的功德,你不念名号你哪来的功德?从本愿的立场上讲,弥陀就是以名号功德来救我们的,你专称这句名号你就把名号功德拿来了。
如果不相信,不能明信佛智,就是十九愿的人,于是他就自己想办法,去杂修杂行了,不专修就导致信心出了问题。
信如手,手没了怎么能把功德拿来?
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和历代祖师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这一个“专”字。 
历史上大多数人都是在修行十九、二十愿,而我们回归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专修十八愿。
十八愿难在一个“信”字;十九、二十愿难在一个“修”字,修不出来白干,那是自力。我们要从自力跨到佛力。
第三,从众生根基上讲。
专称名号不受时代的限制,不受根基的约束,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适用。我们所说的正法、像法、末法是对圣道门而说的。圣道有正、像、末法,我们净土哪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
任何时代的众生,只要称念名号结果都一样。就像印光大师说:百川纳于大海。如大海纳百川一样,长江水、黄河水、小沟的水,甚至工厂里排出的废水,只要流进大海就和大海同一深广,同一咸味。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众生,只要称念名号,到了极乐世界和佛平等,这是阿弥陀佛的悲愿、大愿。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受到了圣道门思想的影响,固执的以为念佛必须要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不知如来是实相身,不知当下名体一如的功德纳于名号之中
于是很多人、包括很多法师在那里宣说:“这个时代不行了,我们的根基也不行了,一句名号不够了。过去的人比我们的道德高,因此我们要补课,我们要先做个好人,还要学习传统文化。孰不知,这句名号不受根机、时代的限制,没有末法,它是超越的,因为它是实相身,实相不增不减,它救度的功德不会增不会减。
如同一块黄金,用破布包和用绸缎包,它的价值是不变的。任何根机的众生念佛,名号的功能都不会改变。不能因为我们根基不好了,我一个虚妄的凡夫就能把真实的六字名号的功德给减损了;也不能因为是菩萨念佛就能增加名号的功德。就像不能拿一根蜡烛一晃,太阳的光就更亮了,不能因为你是一块炭太阳光就暗下来了,不会的。
阿弥陀佛的光遍照十方世界,这句名号它没有末法,十大劫以来,一直到现在,一直到无量的未来,它救度的功能永远不会变,所以《无量寿经》最后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法灭时代,三宝都没有了,什么五戒十善了,世间法全没了。那时侯的人,人不像人,现在还有件衣服穿,那时候的人冷了怎么样?头发长一点披下来,那就是衣服。现在人戴个项链金子的、钻石的,那时候带个铁片就很荣耀了。那样的人烦恼炽盛,哪有什么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听都没听说过,只是你杀我我杀你,你斗我我斗你。
那时的众生靠什么得救?就是这句名号,只要称念这句名号,当下超越,个个往生。你说他有什么修行?
所以往生只在名号这一边,不要在众生身上找往生的原因。三业无功,称名独达,专称名号至西方,只有在名号当中才有我们往生的功德,离开了名号没有佛、没有菩萨、没有众生的功德。三业无功,名体一如。
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都在这句名号中,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所有的相好庄严,极乐世界的所有依报,以及十方众生的所有往生功德等等,全部在这句名号中。一法即是一切法,举一全收,你抓住名号什么都有了,你把名号往旁边一放,拿起世间的东西,就等于失去了一切。离开了名号,你就是一个轮回的凡夫而已,离开了名号没有佛,也没有极乐世界了,也没有众生的功德了,所以你要牢牢的抓住。因此印光大师说:
将此一句万德洪名当做本命元辰。
这是你的命根子,其他的都无所谓。
所以师父说:有饭吃、有佛念就满足了,没饭吃有佛念也足够了。再往下看:
“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这是讲的利益,你只要专称名号,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功德来了。到时候把这个臭皮囊一扔,坐着莲花一下到了极乐世界了,一去了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讲: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一睁眼耳朵一听,当下开悟,自然悟,不需要学习。你以为到了极乐世界每天还要学习呀?没有学习这俩字,不闻苦声,学习也是个苦事,极乐世界哪有拿一本书学习,没有学习的机会。自然,就像人一生下来就有鼻子有眼睛,一生到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是佛的形象、佛的功德,那是化生,一生一切生,一下子同时的。
我们讲的《华严经》十玄门的同时,我们有时间的先后,小孩从小到大慢慢长,一开始啥也不懂,慢慢学习他懂了,所以需要学习。极乐世界不存在这些,不管是身体还是智慧同时的,和佛一样,这叫六识纵横自然悟。
“十地愿行自然彰”:我们到极乐世界究竟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十地愿行,就是二十二愿: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这是化身无量,度无边无量的众生。一去极乐世界我们就是佛,马上就能化现无边的世界,示现不同佛菩萨的身,度化无边的众生。这不可思议,超出我们通途圣道修行的教理。圣道修行是一步一步的慢慢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就是这里说的十地愿行,十地就是等觉,就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最高级的。
通途修行要到达十地非常漫长的,自己要一步一步的修,不要说十地,就是初信位,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初信位就断了见惑了,见惑八十八品,我见、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初信位断了见惑就相当于小乘的须陀洹果,是圣人了,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凭自己修行初信位都搞不定。可是你去极乐世界不要说初信位,当下就和阿弥陀佛一样,身体一样,智慧神通一样,十地愿行自然彰。
因为阿弥陀佛是佛,其他的都叫菩萨,都是十地,也叫阿惟越致,也叫一生补处。不管叫什么名字,它的本质就是和阿弥陀佛的神通道力一样。
这里说了一个“自然”。《无量寿经》里边提到过很多次“自然”这个字,"自然中自然相、自然光色参回、自然之所牵。″
“自”就是本来,“然”就是样子。佛性本来的样子,就是真空妙有。妙有就是相,真空就是性,性相不二,体性一如,就是这意思。
我们是不自然,我们是造作的,心意识造作一切的业,然后变现出这些真妄和合的梦里景象。梦中人做梦里事,千秋大梦又不醒。到了极乐世界是自然的,佛性本来什么样子,它彻彻底底的流露出来了,彰显出来了,这就是自然,本来的样子。
为什么禅宗让你参,参什么呢?
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以前自然的样子。
到了极乐世界你就变成你本来的样子了,本来就是佛嘛!你只不过打了个瞌睡做了个梦,变成一个人了,转轮圣王变成一个小蚂蚁抢骨头去了。
我们本来是极乐世界的大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做了个囚徒,做了一个小虫子,在这儿争名逐利,多么的可悲呀。
要想恢复自然,一句名号,声声唤醒梦中人。
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这是文义。
那么再介绍一下传统赞佛偈的两句话。
传统赞佛偈是北宋时期的择瑛法师写的。
而善导大师本身就是阿弥陀佛,他二十岁己经证得念佛三昧,所以善导大师写阿弥陀佛,称赞阿弥陀佛就是面对面的。
择瑛法师是个普通的法师,他称赞阿弥陀佛这首偈子主要是依《观经》而写。我们看他怎么称赞的: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先看这六句。六句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相”,形像。
“阿弥陀佛身金色”:阿弥陀佛金色的身子。
“相好光明无等伦”:无等伦,别人比不上。
“白毫宛转五须弥”:很大,光中的白毫相光。
“绀目澄清四大海”:眼睛很大,就像四大海的水。
“光中化佛无数亿”:光中化佛无量无边。
“化菩萨众亦无边”:光中又有无数化菩萨。
整个六句话就显示出一个形象来,阿弥陀佛的形像就显出来了。
那么后两句说: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两句就是说,众生往生极乐界靠四十八愿,然后就有九品的高下,简单的就这个样子。
善导大师的赞佛偈我们读完以后,解释完以后感觉很亲切,和阿弥陀佛是共命之鸟,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他的也是我的。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给我们信心满满的,马上就到手的感觉。
而传统赞佛偈它突出了一个相。
如果光在相上突出,就和我们没有互动的关系,感觉他是他我是我,阿弥陀佛长得再美,功德再大,那是佛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呀?
虽然说是四十八愿度众生,哪一愿度我呀?是十八,是十九、还是二十呢?泛泛而谈;
虽然是九品咸令登彼岸,哪一品让我去啊?是上品呢还是中品呢?
很多人把眼睛都盯在上品或者中品,往往把下品放到一边去了,四十八愿往往盯着十九愿,十八愿信不来,他自己修去了。这么一弄就是很空泛的,不是确切的。
比如说到药店,说:“大夫我牙疼。”
大夫说:“牙疼吃药。”“我牙疼吃什么药?”
“吃药”。药是一个泛指,而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一个药?我也知道吃药,但是吃哪一个?我也知道四十八愿度我呀,但它到底是哪一个愿准确一点呢?没有说,没有说等于没说。如果到药店,就说给你吃药,那跟没说一样。
谁不知道有四十八愿?那九品也是一样,哪一品呀?落实到我的身上我怎么修呀?为什么阿难最后问佛,如何受持此经?佛说了一句话: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念佛去吧!”
九品一下子就剩下一品了。不具体给指出来等于没说,懂吗?到药店:“吃药吃药”!人家啥也不给你挑,自己挑去吧!
虽然说是“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两句等于没说。
再看前六句,前六句说了形相,阿弥陀佛多么身相广大、庄严,看了半天“哦!佛是好,我还这么丑,是一个劣质的凡夫身,很可怜。”
佛是佛我是我,分开了,如果只介绍“相”,佛跟我们没法产生互动。
那怎么样才能融为一体呢?
善导大师的赞佛偈就给你融进去了。
举个例子,假如我这里有一丸药,告诉大家看这个药丸有这么大,告诉它的重量是九克,它的颜色就是这种,送给你,你肯定不敢要,这万一是毒药怎么办呢?只是谈了相,没有谈它的本质,没有谈他的性,也没有谈他的作用。
假如说我光介绍“相”你们不敢要,我再介绍一下它的体性,它的本质,它是什么做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例如它是“香砂六君子丸”,它的成份有人参、伏苓、甘草、白术,再加上木香、砂仁这六种药。这六种药什么作用呢?理气、和中、健胃。
主治什么呀?
消化不良、气虚。
这六味药体、相、用都有了,大家一听,行行,给我们发吧!这样大家就能拿回去了。
善导大师的赞佛偈,它在体相用上面都有突出;而这个传统赞佛偈只突出了相。
善导大师的赞佛偈是以何为体?本愿为体。我们大家都看过《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首先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的佛,他的体就是本愿,所以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相呢?遍照十方是相,这个择瑛法师也提到了。用呢?就是“专称名号至西方”,你只要服用了这个药,你就可以成佛去了。
具体服用什么呢?专称名号。它的作用体现在直接去。“到彼花开闻妙法”,成佛去了,体相用都有。
再一个,善导大师是开宗立教的祖师。
怎么能够证明呢?一个宗派的成立往往有四大要素:教、机、行、益。教就是教法、教理;机就是摄受的根机;行就是行门,就是修行方法;益就是利益。
我们看善导大师的赞佛偈:教是什么?本愿十八愿为教,建立在十八愿的基础上,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以十八愿为教理。机是十方众生;行就是专称名号;利益呢?十地愿行自然彰,去了就成佛。
教机行益,所以这八句话就把净土宗一下子建立起来了
择瑛法师的传统赞佛偈能建立起来吗?
说了半天等于没说,跟净土宗沾不上一点边。
我们净土宗建立起来,我们有正依三部经典,《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在善导大师的赞佛偈里边可以找到三部经的要义:
《弥陀经》的要义是什么?它是证诚经。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自西方”,这就是弥陀经要义在里边。
《无量寿经》呢?是本愿。无量寿经就说了一个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核心就是十八愿,十八愿一归总,就俩字“本愿”,
《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不就是观经要义吗。
真身观花开莲现,讲了那么多的花,莲子一出现,原来是摄取念佛的众生,这是观经的要义。
三部经的要义也在赞佛偈里面。
等你把赞佛偈弄明白了,净土宗你就毕业了。而从传统的赞佛偈里面,念来念去只是徒增羡慕,阿弥陀佛功德很大,很好,但是跟我没关系,产生不了交集。
南无阿弥陀佛!

 

B12被鬼神狐仙附体的人是怎么给人看病的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鬼神狐仙为什么能给人看病?是怎么看病的?
法师解答:首先应该先了解我们众生生病的原因和种类。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病有三种,一种是外感,一种是内伤,再一种是冤业病。
外感:就是受了寒气、湿气、或者热气的侵袭,身体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比如感冒,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病。这属于外感。
内伤:就是心、肝、脾、肺、肾这五脏损耗过度最后生了病。
这两种病经过中医或者其他方法的调治,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逐渐好转。
最后一种就是冤业病。冤业病就是我们这一生或过去生曾经伤害过的众生,他的冤魂寻找到我们,附在了我们的身上,让我们痛苦生了病,这叫冤业病。
例如,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唐朝悟达国师,他的冤家跟了他十世,由于他十世都是高僧,戒行精严,冤家不得其便。这一世因为被皇帝钦敬起了贡高我慢心,冤家便附在了他的身体上,他膝盖上长了一个人面疮。最后悟达国师找到了罗汉伽诺迦尊者后,才化解了这段冤业。这就是冤业病。这种冤业病,中医和西医都不管用,必须要用佛法来化解。
以上这是对于三种病的简单介绍。 
下面说说居士问的,那些被鬼和狐仙等非人附体之后的人,也就是民间那些巫婆、神汉为什么能给人看病,是怎么给人看病的?
民间被这些鬼神、狐狸、黄鼠狼、蛇之类的附体的巫婆神汉,有这么几种类型:
1,有的老中医死后,堕入鬼道,附到人身上后,就能开药方。
2,也有一些阴阳风水先生死后堕在鬼道附体之后,就会看阴阳宅。
3,如果是读书人死后附在人身上,被附体的人就能写文章,而且写的很好。
4,还有一种鬼,历史上有名声大的,他就打着他们的旗号,什么“太上老君”、“姜子牙”,甚至有的地方有“毛泽东”、“刘少奇”这些附体。
除了这几种还有畜生一类的,
比如:蛇、狐狸、黄鼠狼附体。他们为了让人相信,往往冒充王母娘娘、观音菩萨。
这么多的种类,他们附在人的身上,用他们自己办法多多少少的给这些得病的人治病。
那么具体是怎么治的过程呢?
假如有这么一个被蟒蛇附体的巫婆,有个病人哪儿也治不好,最后找到他了。这个附在巫婆身上的蟒蛇一看,如果这个病人曾经杀了一只鸡,鸡附在这个病人身上,让他痛苦,那么蟒蛇无需做太多的动作,鸡就害怕了,一害怕马上离开病人的身体跑了,这下子病人浑身轻松,疼痛消失,病就好了。
如果病人身上附的是老虎等其它东西,它不怕蟒蛇,最后就得不到治疗。
有时候病人还会反反复复,例如到了巫婆这里,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好了,但是过一段时间不来就又不行了。比如那只鸡离开病人了,过几天又附在身上了。
所以说这种看病最后得到的结果,有的有效果,有的没有效果,有的效果时间长,有的效果时间短。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他不是冤业病,可能属于内伤,最后得了很重的病,例如癌症晚期。那么他找到了这种地方,找他们去治。如果这个人的福报尽了,禄尽人亡,最后肯定是这条命没了。
再有就是,一些普通人生了病,出于贪生怕死求生的本能,找到这个外道鬼附体的道场,被巫婆神汉比划比划,然后跟着人家忏悔,立竿见影他就好了,这样的事情也挺多的。在中国这样的道场也是挺多的,大都冒充是传统文化,其实都是鬼神外道治病。 
另外能把人的癌症治好的属于福报的一种转化。本来病人的福报尽了,应该死了。但是这个病人由于前世修过一些鬼的福报,所以他一旦遇到这些邪教的加持,鬼神福报立刻显现了,晚期癌症,马上康复,身体暂时好了。
体是好了,但是他这个人却永远变成附体了。神经兮兮,半人半鬼了。这就是鬼神附体治病的方法,把一些鬼的福报加到人的身上,最后这个鬼附到病人的身上。这种情况目前也是特别多。
上面讲了这么多,对于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怎么样对待?
首先要明白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真正一个念佛人病来了怎么办呢?中医、西医能治的就治,治不了就一心靠倒阿弥陀佛。如果你的寿命到了,那就跟阿弥陀佛走就行了,你交给阿弥陀佛了。如果寿命还没有到,你通过自己诚心的念佛,佛号之中自然放出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功德,就会把业障消除,这个病也会好的。
《念佛感应录》里有很多这样念佛愈病的例子。所以作为一个有正信的佛弟子,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得了多严重的病,千万保持住正念,一定要把自己全部交给阿弥陀佛,仰靠阿弥陀佛,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找那些外道鬼神。因为找他们可能会得到一些眼下的利益,可是失去的是佛的种性,破了三皈依。三皈依破了,愿生心也会慢慢地退失了,最后失去了往生成佛的大利。
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要正确选择。
南无阿弥陀佛!

 

B13如何让念佛人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如意?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如何让念佛人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如意?
法师解答:居士的这个问题着重强调了世间法这一层,其实更应该站在真谛的高度来探讨。
“真谛”是出世间法,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真实的,而这个世界是虚假的,如梦幻泡影。
师父曾讲过关于“人间佛教”的事,正是由于我们娑婆世间凡夫的出离心不强,对这个世界有过多的需求,所以才诞生了所谓的人间佛教、人间净土。
实际上娑婆是个火宅,所谓的“人间净土”就是要把这个火宅装饰一番,打扮的漂亮一些,适宜久居,不想出离。如此则导致了众生陷在这样的误区里面,出离心很难生起来。
殊不知三界是颠倒相,虚伪相,轮转相,是无常的,佛让我们出离这个火宅,告诉我们不可久留。
所以念佛人应该多在真谛这一方面来强调。
强调了真谛再看怎样来生活,怎样能更加如意幸福。
其实大多人在生活的好与不好这方面也存在着误区。
现代人多强调物质上的丰富,工作上的称心,家庭中的美满,都是在向外求。而真正的幸福感决不是来自于外。
回想一下过去在我们小的时候,那时物质上很匮乏,却每天很快乐,特别是小孩子,无忧无虑的。为什么呢?
欲望少!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思想很简单。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人的需求增加了,感觉烦恼也多了起来,不如意事越来越多,反而没有以前快乐了。
可见快乐与欲望成反比,欲望越小,快乐越多。因此幸福与否最主要的还是心态的问题。
很多的幸福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心态,而并非外在的优越环境。
心态好,不管身处何境,都会常常感觉自己很满足。正如师父常说的“有饭吃有佛念就0K,没饭吃有佛念也0K”。有佛念就很满足、很幸福,这就是一个念佛人的良好心态。
要常常觉照这个世间是虚假的,是无常的,凡夫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受报的。只有念佛才是真的,只有到了极乐世界才得到了真的“常乐我净”。这个世界好又怎样,不好又怎样?好坏都是梦,没必要非要把假的看得那么真。
看得真就会觉得苦,就会觉得处处不如意。所以说俗谛离不开真谛,一个念佛人要在真谛上多观照自己。
印光大师曾强调:一个真念佛人只须一心求生极乐,″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往生西方,应该把所有的精力和所思所想都放在求生极乐世界上,放在这句名号里,自然就好了。也不需要处心积虑地去超度冤亲债主,也不需要刻意地去通过自己的修行去改变身边的人,只需我们把阿弥陀佛当成全部的依靠。
很多初念佛人不是为了了生死,多在求世间福报,不知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弥陀,而是把佛当成他的保姆、保安,整天让佛把他的人事摆平,或者把佛当成保家仙,整天求佛保佑他发财!一旦自己的要求不能达成,不如意时,就怨佛不灵,不能保佑生活幸福。这种知见和心态都是错误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幸福?
就是不要把这个世界当真,如果当真了,一切皆苦;
要把极乐世界当真,认作是真正的家,今生我是要回家的人,一心念佛。
世间的一切随遇而安,随缘而过,果能如此,生活再简朴心里也觉得幸福知足。 
下面解答居士的另一个问题:“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这里的念佛人是指想往生的人吗”?
解答:阿弥陀佛的名号与光明是一体的,光明就是这句名号,两者融合在一起,光号不二,叫“光明名号”。
名号所在之处皆有佛的光明,所以说不论是求往生的人还是普通的人,只要称念名号,佛的光明就在称念名号的当下释放出来。
任何人念佛都放光,只是越真诚信受的老实人念佛的光明越大,而疑惑不真诚的人念佛的光明就小。

 

B14成佛后还有没有正报依报

问:成佛后还有没有正报依报
答:成佛以后就离开了我们这个二元对立的境界了,我们六道通通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有正报有依报,正报就是我们这个人身,依报是外面的环境。
那么成佛以后,正报依报怎么论呢?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往生之后,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二元对立。所以藕益大师说绝待圆融,绝待就是绝诸对待,没有对立的没有对待的。那正报为什么叫正报呢?因为有依报才叫正报。那么正报和依报是相对而说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就没有相对的东西,所以说不可言有,你如果说有正报依报,那就有对立。不可言无,你也不能说没有,经上明明白白的说有宝楼、七宝池、宝树等等,虽然说有依报,在相上是有,但是你如果按我们这边正报依报的相状和作用去理解就错了,因为极乐是依正不二。莲池大师说:“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什么意思呢?极乐世界的正报佛、菩萨、依报环境,都是一句佛名号而已,也就是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构成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体。所以昙鸾大师就说:我们净土三部经是佛名号为体,那佛名号是什么呢?就是实相。因此昙鸾大师说:南无阿弥陀佛是实相身。一切佛菩萨当然是实相,实相变现的,唯心所现。而极乐世界呢,所有的依报正报是名号里边变现出来的,所以叫依正不二。既然都是佛的名号变现出来的,体一样,他的作用功能也是一样的,什么功能呢?阿弥陀佛有什么功能依报就有什么功能,阿弥陀佛会讲法,树也会讲法,鸟也会说法,水也会说法,所以依报和正报不二,体上不二,作用上也不二。所以极乐世界的水就不能叫水了,叫水佛或者叫佛水。极乐世界的楼叫佛楼也叫楼佛,树叫佛树也叫树佛。所以到了极乐世界,所有看得到的听得到的一切境界都是阿弥陀佛。言佛便周!
藕益大师说身土不二。阿弥陀佛的佛身和极乐世界的土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展现出来的,佛身和佛土功能都是一样的,因此昙鸾大师就说,众生听闻到极乐世界的名,愿往生就能够往生。所以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是身土不二。
在度化众生上,也是作用相同。刚才也说了,依报正报是一,作用一样。尽管看起来不一样,可是作用完全一样,这就和我们这个世界的正报依报境界大不相同了。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水呀,你心里想什么他就能满足你什么。他和佛的功能是完全一样,想让他讲法就讲法,想让他唱歌就唱歌,想喝就能喝,想玩就能让你玩,开神悦体。能让你见性,能满足你一切的要求。他和佛没有两样,所以叫水佛,一切的依报和正报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不能用凡夫的这种想法来理解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没有对待。离过绝非,离四句之过百句之非,四句之过是什么呢?有、没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我们凡夫的逻辑推理总是在这四句里面颠颠倒倒的,拿这四句来衡量佛就错了,衡量极乐世界也错了。

 

B15赞僧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出家的法师,对于出家的法师来说,如果说是彼此互相称赞,好象是能够使佛法兴旺,表面的意思就是这个样子,可是,我们要看到深一层的含义。作为出家的法师,是三宝之一。

修学佛法,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什么?就是要有一个明师去引导,佛曾经对阿难说:“善知识是成佛的全部因缘。”佛的这句话就是说一个好的师父,是一个人了生脱死成佛道的全部的因缘,也就是全部依靠。

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善知识,如何去依止呢?面对这种僧赞僧的现象,大家互相称赞,没有说反面的话的,这个情况是好还是坏呢?僧赞僧这样的话一听好象是很绝对,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法无定法”。如果说僧赞僧佛法就非常兴旺的话,那么反过来说批评的话,就是不使佛法兴旺了,对还是不对呢?

我们知道从古到今,对于佛法的弘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正,就是显明正知正见,一种是破邪,就是破斥邪知邪见。那么我们净土宗,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善导大师楷定古今,楷定古今首先破斥的是隋朝三大师对于《观经》的错解误解,这就叫破邪,首先破斥那些不正确的知见,然后再显明正确的知见,这是佛法弘扬过程中必须要依止的两种形式。

另一方面,做为法师来讲,也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正确知见的,一种是没有正确知见的。他说出的法是正确的,这样的法师对于我们修行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肯定是能做为众生依止的对象,如果他说错了,说错了我们去执行的话,很明显肯定是走一条不归路了,我们引用唐朝圭密大师的一段话,他说:“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这段话意思很明了,坏见之人,就是说他的知见错了,可是在“行”,就是行为,包括身、口、意,比如说是他的戒律守得还可以,没有大毛病,但是他的知见出了问题了,这样的人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他就不能做为众生的善知识,不能给众生指明修行的方向。

另一种人虽然戒律守得有瑕疵,但是他的知见是正确的,这种人就是人天真胜福田,那他就是真善知识,这是大师对于善知识的定义。尤其在末法时期,真正能持戒的有几人?所以不要论持不持戒,首先要论他能不能知真识妄,能知道什么是真法什么是假法,什么法能让你解脱,什么法不堪我们修行我们做不到,这样的出家人是值得我们依止的,他是真正的善知识。

我们依然回到前面,佛说善知识是成佛的全部因缘,那么在我们现在,既然善知识是我们成佛全部的依靠,我们全靠善知识,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他有正确的知见,但是他的行为上也可能如法,也可能不如法。所以我们挑选善知识第一要挑选他的知见,知见一定要正确。知见正不正确从哪里衡量呢?那就看他和佛言祖语说得是不是一样,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全部依止的是善导大师的思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如果和这个相违背,我们就不依,这是个原则问题。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说有的出家人,他在戒律上守得还不错,知见上不正,我们对待这种人,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有一部经叫《菩萨善戒经》,“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明确说:菩萨若有同师同学诽谤菩萨方等法藏,受学顶戴相似非法者,不应共住。若定知已,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名菩萨第八重法。这是《大藏经》里面的话。意思是说:对于诽谤菩萨藏,(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典)不诽谤的还有另外一种他就学相似法,(就是表面上是佛法,实际上加了另外的外道的或者是的世间法的东西,但一般人不容易分辨出来。正象昙鸾大师说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如果你发现有这种出家人的话,他表面上打着佛法的旗号,实际上学的是相似法,他在佛法中加入了其它的东西,遇到这种人怎么办呢?当远离,而且知道他知见上有这个毛病,还不能向其他人赞叹(比如他持戒持得好,他护持道场,他造佛像印佛经)。所以我们古人早就说了:宁让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

碰到这种人,你如果称赞他修寺院印经书,这样就会误导别人,让其他人误以为他很有德行而不加分别,以为他是善知识,就亲近他向他学习,造成了邪见传播贻误众生的后果。

那么通过这部经的这段说法,很明显,佛让我们称赞什么呢?称赞他的知见。知见对的我们要称赞,知见不对的,即使他别的地方做得好,我们也不能称赞。所以这个“赞”还是有技术含量的。也就是说它能有利于佛法的传播,有利于正知正见的传播,可以称赞。反过来说,不利于正知见的传播,不利于学佛者能够得到正确知见的导引,我们就不能称赞。正象印光大师所说:一件事情好还是坏,正确还是错误,不能看其表面,要看其流弊,也就是结果。有好的结果,这个事情就是好的,结果不好的,你看现象觉得好,实际上也不是件好事。我们学佛的人,学的是佛的智慧,你没有智慧分辨不出来,结果他是个假善知识,称赞了半天,把他捧起来了,他知见不正,误导了很多人的慧命,这就是帮着魔王波旬干事情了。

最后引用印光大师的一句话,印光大师说:“我印光是一个粥饭庸僧,只会吃饭。”大师一向特别谦虚,把自己放得很低。但是大师又说,虽然我修行不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说:“譬如无腿之人,安坐十字路口,有欲返家乡者,便指示之;返家之人,绝不以我无行并其言亦废之也”。什么意思?就是说我印光,就象一个残疾人没有腿,但是我知道回家的路,我就坐在十字路口,如果有想回家的人不认识回家的路,那我就告诉他回家的路怎么走。这个要回家的人绝不因为我不会走路,然后说你都不会走,你给我指回家的这条路肯定是错的,没有这样的人。就是说虽然我不会走路,但是我给他指出这条路是对的,他依照我的这个说法他也能够回家。

印光大师这段比喻说了个什么事呢?善知识在现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有知而无行,有正确的知见但是没有修行,末法时期,无修无证,戒、定、慧三学都做不到,这就是无行。无腿比喻没有修行,但是他知道往生极乐世界的正确方法,这就是善知识,你根据他说的这个正确的知见,就能够顺顺利利地回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印光大师的这一段比喻非常巧妙,他就告诉我们应该依止什么样的人做善知识,你不要去苛责苛求他有多么高的道德,修行,这个不要看,主要看他知见对不对,知见对了去依止,绝对没错,这就是末法时期善知识的状态。

那我们还是回到一开始题目说的僧赞僧,怎么样称赞?就是要称赞知见,知见对的我们去称赞,如果知见不对的你去称赞,这会导致邪见炽盛。众生本来就是迷茫的,没有智慧没有慧眼。如果这样不加拣择地随随便便地去我称赞你,你称赞我,这么一称赞那成什么了?那真的知见混乱了。所以要分清楚这个事情。对我们大部分初学的居士也罢,出家人也好,一定要明白什么人是真善知识,就是要依止过来人。在我们净土宗依止的是善导大师这一脉,依止过来人的知见,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百分之百的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佛喆听写
      2017年3月22日

 

B16嫉妒与随喜

有莲友问他总爱嫉妒别人。虽然学佛了知道嫉妒别人也不好,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看到人家做善事,念佛比他多,他心里呢都不高兴,苦苦恼恼的,怎么样改变这种状态?
法师解答: 嫉妒是我执、我见,它来自于自我坚固的执着。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一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有超过自己的地方,心里边就不满、不舒服,甚至生起憎恨而造下言语、行为上的过失,这些就是嫉妒的特点。
    对于嫉妒的定义,佛在一部叫《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边作了详细的说明。
“尔时帝释天白佛言:世尊!我今有疑,欲有所问,言嫉妒者,云何是耶?”
“帝释天”,就是忉利天的天主,请教世尊说:”什么是嫉妒啊”?
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是为嫉妒”。
   佛就告诉他说,自己想获得名利,而不愿意别人也拥有名利,对于已经拥有的人生憎恨心,这就称为“嫉妒”。
由此可知,嫉妒是源于自私自利的心态,也就是我执
既然如此,说明嫉妒是一种不好的心态,那么不好的心会给自己造成什么不好的结果呢。
下面有一个小故事很有启发意义。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只羊和一头驴,这只羊看见驴每天都比它吃的东西多,心里边就愤愤不平,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来陷害这头驴。
山羊对驴说:“你看,主人对你太不好啦,每天让你干那么多的粗活,这不是要把你劳累死吗? 
这头驴一听,就问山羊:“那我怎么办呢?”
羊就说:“你假装发疯跌到水沟里边,你以后就可以休息不干活了”。
驴信以为真,就按照山羊教的方法,假装发疯跌到水沟里,身体也受了伤。
农夫一看这头驴受伤了,赶快请兽医来,兽医把这头驴受伤的部位检查了一遍,就对农夫说:“要把这头驴治好,得需要山羊的肺,山羊的肺敷在驴受伤的伤口上,才能好”。
农夫听了:“好,我正好有一只山羊”。于是就把这只山羊杀了,把山羊的肺敷在这头驴的伤口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只羊就是因为嫉妒心,想要害驴,结果最后把自己给害了。
接下来,再讲一个佛经里的故事。
有一个摩伽陀国的国王饲养了很多大象。象群中有一只象长得很特别,全身雪白,皮肤很柔细光滑。国王就将这头象交给一位驯象师来驯养。
这位驯象师非常有本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把这只象训练的十分聪明,善解人意,还与这只大象之间形式一种良好的默契。
这一年,国家举行一个大的庆典,国王打算骑着这只大白象去观礼,驯象师就将白象浑身洗得干净,然后装扮了一番,身上挂了好多的璎珞宝珠,还特地买了一条白毯披在大象的身上。
国王在众多官员的陪同下,骑着这只大白象参加庆典。
由于这只白象实在太漂亮了,很多民众都围拢过来,不停的赞叹,还高声地喊着:“象王!象王!”
此时,骑在象背上的国王,觉得今天所有的光彩都被这头白象抢走了,心里非常嫉妒、生气,绕了一圈很快就回宫了。
回宫后,心里仍然愤愤不平,就问这个驯象师:“这只白象,还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艺”?
驯象师说:“有,但不知国王您指的哪方面?又想让它怎样展现呢?
国王说:“它能不能在悬崖边展现它的技艺?”
驯象师就说:“应该可以”。国王说:“那就明天让它在摩伽陀国和波罗奈国相对的悬崖上表演吧”!
第二天,驯象师就把白象带到悬崖边。
国王马上就说: “这头白象能以三只脚站在悬崖边吗?”
驯象师说:“这很简单”。驯象师骑上象背,对白象说:“来来来,用三只脚站”。
果然,白象立刻就缩起了一只脚。   
国王又说:“它能用两只脚站立,另两只脚悬空吗”?
“可以的”。
驯象师就让白象缩起两只脚。白象很听话地照做了。
国王接着又说:“它能不能三只脚悬空,一只脚站立?”
驯象师又让白象按要求做。
这个时候,围观的很多民众,看到白象一只脚立在悬崖边上,大家都鼓掌喝彩。
而 越是这样,国王的心里就更不平衡,他紧接着就对驯象师说:“能不能让这只象四只脚都缩起,全身悬空?”
这时,驯象师悄悄地对白象说:“国王这是存心要你的命呢。既然他这样无道、无德地对待我们,我们在这里就会很危险,你能腾空飞到对面的悬崖吗?”
驯象师刚说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只白象竟然真的把后脚悬空飞起来,载着驯象师直接飞越悬崖,到了对面的波罗奈国。  
此时波罗奈国的人民看到白象飞过来,都欢呼起来。国王知道后很高兴地问驯象师:“你从哪儿来的?为何会骑着白象来到我的国家?”
驯象师就将经过一一如实地告诉了国王。波罗奈国的国王听完以后叹了一口气说:“人为何因为一只象而生嫉妒呢?”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大家知道有什么寓意吗?
这只大象就好比是财富,驯象师好比是智慧,由于国王一念嫉妒最后导致失去了大象、失去了驯象师,也就是失去了财富、失去了智慧。
通过这个故事也是在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千万不能有嫉妒心。特别是学佛之人更要时时觉照自己,谨防嫉妒,努力调伏内心,学会包容,容纳一切,待人处事学习古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就是说自己要想立业就先利益别人;
“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发达就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就是成全自己,利益自己。
帮助别人,利益他人在佛经里边也叫随喜功德。能随喜别人的功德就和做功德的人一样,获得同样的果报。 
下面再讲一个佛经里的的事,说明随喜功德的果报。
我们都知道,天有二十八层。第二层天叫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为什么叫三十三天呢?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马嘎塔国。国中有一个村子,村里有一位年青的婆罗门,叫做马喀。
马喀非常地喜欢做善事,喜欢行布施。又崇信佛法,于是发心要建一个寺院。他总共有三十二位朋友,这三十二位朋友听说后就随喜功德。“随喜”就是自己能力不如人家,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
后来这三十二个朋友一起协助马喀建好了寺院。最后他们死后一起投生到天界,因为马喀是他们的首领,所以成为天界的天主,就称为忉利天王,其他三十二位朋友分别列为小天王。这就是三十三天的来历。 
不光在世间法,出世间法如果能够随喜,帮助别人,也同样能得到出世间成佛的利益。《龙树净土文》里也有一段:唐朝有一位姓房的叫房翥,突然死了。死了之后他的灵魂来到了阴间,见到阎罗王,阎罗王翻了翻他的卷宗,对他说:“你曾经劝一个邻居老人念佛。他听了你的话,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你因此能够仰赖他往生的功德,也能生到极乐世界去”。
你看看,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利益有多大?
只是这个房翥,当时还不想往生极乐,想持《金刚经》和朝拜五台山,不知道往生极乐是直接成佛去了。 
好了,关于嫉妒与随喜的问题就讲到这里。

 

B17修行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神通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有的莲友对神通很感兴趣,请问修行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神通?
法师答:
谈到如何对待“神通”这个话题,的确是有必要来讲一讲,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邪魔外道纵横世间,为求名求利借助鬼神的力量显示各种神通来吸引和迷惑大众之事屡见不鲜,如果不能对神通有正确的认知,会使很多人走入岐途,自毁慧命。
实在来讲,我们薄地凡夫人人都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具有佛一样的大神通,大智慧,这也是我们今天希望念佛成佛的一大理由之一。
可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在凡夫地的神通呢? 
下面先来讲一则故事:
唐朝武则天皇帝时,京城来了一位自称是菩萨的女人,很有神通,尤其擅长他心通。
一时之间轰动了全城,消息很快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于是女皇召她进宫,并试验了她的“他心通”,果然挺灵验,武则天便邀请这位女菩萨在宫中接受供养。
过了些日子,京城又来了一位叫“大安”的大师,女皇武则天也将他迎请到宫中并向他请法,同时让那位女菩萨与大安大师相见,还把这位女菩萨的神通介绍给大师。
大安大师看了这位女菩萨一眼,问她:“听说你有神通,并且擅长他心通,你知道我的心现在在哪里吗?”
女人一听马上回答道:“你的心现正在塔头相轮铎铃中”;
稍微停顿了一会儿,大安大师又问她:“现在我的心在哪里?”
她说:“你的心现正在四层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法”;
又停顿了一会儿,大安大师又说:“我的心现在在哪里?”
这女人又回答说:“现在在非想非非想处天中”。连续三次都答对了,武则天很高兴,于是赞叹地竖起大拇指。
又过了一会儿,大安大师又问:“我的心此刻在哪里?”
这位女菩萨憋了半天没答上来。
这时,大安大师厉声喝斥她说,你还敢自称是菩萨?我的心安置在阿罗汉的境地,你就已经无法知道了,如果是在菩萨地或诸佛地,你又怎么能知道呢?
此时,这位自称是菩萨的女人终于在大安大师的逼问之下现了原形,原来是野狐精,最后仓惶逃去。
这个典故说明了一件事情,现“神通”的未必是圣贤之人。 
神通在这个世间是很多修行者所热衷追求的,很多知见不正确的学佛居士多以神通的大小来评判师父能力的高低,并且以此作为择师的条件。
“谁神通大就一定是大师,我就拜他为师”。
那么这样拜师大多数会拜到一些什么老师呢?
往往是那些擅长使用魔道鬼通的外道邪师。
刚才讲过,在如今这个末法时代,邪魔外道纵横世间,我们学佛修行绝不能因某人弟子多、声名大,甚至有些超能力,就认为他是个大成就者,应遵从佛教诫弟子的“四依法”。
“四依法”: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要皈依学佛说法深合佛陀正法的人,绝对不可因为其外貌庄严,神通广大,弟子多,声名大就盲目的皈依,否则就是自毁慧命。 
佛经里有一部《杂譬喻经》,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位比丘,刚出家不久,因习气很重,经常破戒,悄悄下山喝酒吃肉,并干一些龌龊之事,被寺院师父屡次责罚后,仍习气不改,最后被师父驱逐出寺。
他在下山的途中,一边唉声叹气,一边怨天尤人宣泄着对寺院的不满,正当走累了靠在一棵树下休息骂骂咧咧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说:“小和尚,不要怨天尤人了,我能帮你”。
他回头一看,没有人,就知道是非人,然后这两人就开始对话,真是臭味相投。原来这是一个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驱逐下来的。
鬼对小和尚说,你违反戒律被驱逐,我可以帮你功成名就,但是供养的东西得分我一半,小和尚很乐意就答应了。于是这一人一鬼开始合计如何可以功成名就……
最后,鬼说:“我把你托在肩上在空中走,你肯定能出名,成名后就会有供养。
两人合计好后就行动开来,于是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地方,人们看见一个两脚不动,横空在空中走着的和尚,大家不知所以,便扑通跪倒一大片,认为这一定是大神通的圣人!
看到大家这样恭敬礼拜,这鬼更高兴,马上飞起来,飞得特别高,这大街上的人越聚越多,然后,鬼把小和尚放下来,这时一大批的人都来供养小和尚,小和尚非常的骄傲,心想再也不会被人瞧不起了。
这个事很快传到寺院,很多僧众知道了,都认为自己有眼无珠不识圣人,不该把小和尚驱逐出去,大和尚亲自带着一大群僧人去重新请这位破戒小和尚回来,小和尚说:“让我回去可以,你把那个位置让给我,你哪配做方丈”?方丈便答应了。
于是,一大群人前呼后拥地把这个“圣者”请回去了。
他回到寺里,非常的傲慢,一切规距由他定,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供养当然是越来越多了。
过了几天,小和尚闲得没事,又让鬼带他出去转个圈以吸引大众的眼球,鬼托着他在肩膀上飞来飞去,下面的人越聚越多,欢呼雀跃,都来参拜圣者。
哪知这天正是四大天王-毗沙门天王的巡游日,就像现在的110警车上街巡视一样,这个鬼正在天上飞,一抬头看见天王和天兵天将,吓得拼命地往下逃蹿,溜掉了,小和尚一下子从半空中摔下来,看见的人们还以为他又要显现什么本事了,还一个劲儿的鼓掌,结果小和尚头朝下直接摔了下来,脑袋摔了个粉碎。
这是一个佛经故事。 
这样的故事不仅古时候有,现在也有,去年在网上就有记载,不是出家人,是一个居士打扮的人,飞起来好几层楼高,给一个公司挂气球。
这种神通显示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借助鬼的力量在贪求名利。
佛经《宝藏论》说神通常有四种:
一是妖通:妖就是指妖怪,狐狸木石精灵依附之类,如黄鼠狼等附体附到人的身上,民间的一些大仙给人看病也有一些效果,干一些人力所不及之事,这些就是妖通。

二是报通:业报所得神通,比如鬼神、龙等有这种能力,也有个别孩子有天眼,所谓的特异功能。

为什么呢?主要是宿世修天眼没修成功,这一世投生人间了,还能看见一些常人不能看见的东西,这是报通。

三是依通:依就是依靠,靠画符和念咒来显现的神力,一画符一念咒就吸引一些鬼神来依附到旁边,现出一些光或其它的东西来迷惑大众。

四是神通:有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另外,还有漏尽通,这是圣人所得。这些神通有究竟和不究竟,也就是有大有小,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戒定慧修行而自然地在修行人的身上显发出来。

真正的修行人即使得到这些也不会炫耀,因为它们是附产品,有无神通对于了生脱死没有半点作用,反而如果你执着它,还会被它拖累。 

以上所讲这些,就是神通的种类,可见有这些神通的人大多数都是妖魔鬼怪附身显发出来的,而真正的得道高僧及修行人,他真得到了这些神通,是不会为求名利,而用这些来吸引和迷惑大众的。

佛曾在多部经中说到这种事情,告诫比丘不应该在俗人面前去显现自己的神力,如果显现,得越法罪。

律卷中说,若对俗人现神通者,得恶作罪。

佛陀设教,是为了引导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而不是诈现异象神通来吸引众生,如果随意显现这些,就会让初学者因不明白道理去追逐这些异象,而无法去真正深入佛法中,去理解超凡的境界。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宾头卢尊者,当时树上挂着一个钵,这位尊者为了显示本事,就在俗人面前显示神通把树上的钵拿到了手里,当时就被佛陀训斥一顿。

还有一个比丘尼莲花色,在佛前突然现作转轮圣王身,也被佛陀呵责了一顿。

在另一部经典《长阿含经》中,佛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很明显,佛不允许有神通的弟子们在俗人面前显现神通。

佛论中有一部《适量论》,也有一段文字说,如果有的人具有神通能看到远方的东西,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那你认为是了不起的人,针对这种人的观点,《适量论》作了驳斥,“如果你认为能看见远方的东西,就很了不起,那你不用依止佛了,你依止吃尸体的秃鹫,因为这个秃鹫比猫头鹰看得更远,能看见几千由旬以外的东西,看得如此远,那你认为它是圣人,就跟随秃鹫去学法吧”。

所以说,神通神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能让你了生脱死的东西。 

现在追求神通的人特别多,为什么?因为急功近利,求财求名的心态,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愚昧无知,容易受到迷惑和欺骗。

其实在宇宙中存在的许多所谓神秘的事物,佛经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你要增长智慧开阔眼界,多学习佛经就可以。

如果一味地追求这些神通,而不培养自己的道德和品质,不修心修身,不追求大智慧,最后会转生为恶鬼、动物,因为恶鬼及动物也有大神通,甚至是一些虫鱼鸟蛇,它们也能空中飞、潜在水里、遁在地里,这些都比人厉害啊!

所以西藏的大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曾说:“具有神通有何意?空行恶鬼亦如此”。恶鬼他也有神通,那有什么意思呢?即便有了神通,贪嗔痴和普通人一样,这样造恶业比平常人造得更重。如果不调伏自己的贪嗔烦恼,开发再多的特异功能只会让这个人世间越来越乱。实际上追求神通和今天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是一个道理,会让追求的人丧失最宝贵的灵性,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最根本的做人最大的价值失去了。

人的身体是最好的修道法器,是了生脱死最好的工具,如果用来追求物质和神通,这是最大的悲哀!

神通再大也大不过业力,纵然有神通也不敌业力,佛在世时早已有所示现,所有人都知道佛陀的神通是最大的,但也挽救不了族人灭亡的命运。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身心,这一世遇到佛法,应该是以了生脱死为究竟目的才对。而真正能让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了脱生死的法门,只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离开专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了。所以,真正的大神通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当下称念,当下平生业成,当下往生决定,这正是阿弥陀佛的大神通的体现。

若“有眼不识泰山”,把成佛作祖的最大神通的一句万德洪名抛在一边,而追求那些所谓的小神通,就是舍本求末,舍弃了摩尼宝珠,而去追求鱼目了。 

 

B18修行人应以何种心态供养三宝

有莲友问:春节期间供养了一位法师,发了一个微信红包,同时给这位法师发了拜年祝福的话,结果法师收了红包没有回复,于是这位居士心里很郁闷。这件事究竟该怎么理解呢?
宗柱法师答:说到了供养三宝的问题,这涉及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其中一件事情。当然,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娑婆,出世本怀是希望我们都能够脱离生死轮回去成佛。
站在世间法的角度上,释迦牟尼佛本来是王子出身,如果不出家的话,他要继承王位,以后要做转轮王,福报非常大。但是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出家,然后收了很多徒弟,就实行了一项制度,就是分卫制度。分卫就是命令全体的三宝弟子每天要出去接受居士的供养。
我们中国人不懂这个制度,以为那是乞讨,实际上是去接受居士的供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佛、佛弟子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福田就是种福的田。
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懂得土壤这块田,种上庄稼,种上果树,种上花,种在土里它就能结果,这是我们世间的田。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大多特别贫苦,贫苦的原因是没有殊胜的福田来种福,所以佛才命令这么多弟子每天去接受众生的供养。你只要供养了三宝,以后就会不再受穷困了,而且是很多大劫不受穷困,这就是供养三宝的缘起。
不光是佛经中这么说,就连普贤菩萨也发了十大愿王,其中之一就是“广行供养”。
我们世间俗人供养三宝有什么好处呢?佛在很多经文中都提到:
如《盂兰盆经》云:
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
所以每年到了“盂兰盆法会”的时候,很多的居士都供养三宝,供养三宝就能使过去七世父母统统离开三恶道,现世的父母以及自己能够长寿无病。
《佛说布施经》说:
若以上妙饮食供养三宝,得五种利益:
第一:身相端严。长的很端庄;
第二:气力增盛。有力气,身体强壮;
第三:寿命延长。世间人都贪生怕死,所以因供养三宝故,寿命延长了;
第四:快乐安隐。内心得到满足,没有忧郁;
第五:成就辩才,越来越聪明。
既然供养三宝经上说有这么多好处,我们能得到这么多利益,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供养三宝呢?《金刚经》告诉我们,要三轮体空,就是离四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也就是说,你做了就像没做一样,做了以后就尽量忘掉,你念念不忘,以为自己做了多少事情,老是执着自己这点东西,这样福就小了。你心量越大福就越大,福随心转,所以我们尽量地按照《金刚经》所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就是三轮体空,不要住于我、人、所布施的这一法上面;
而生其心:就是广修供养,广行这些善事,这就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办法。
下面举一些例子,证明供养三宝的功德。
在南朝的时候,梁武帝是一代皇帝,他在过去有一世曾经是一个农民,很穷苦。有一年夏天他到地里去干活,路过附近一座破庙休息一会儿,结果他就看见一尊佛像,因为庙破破烂烂的,这尊佛像暴露在烈日炎炎之下。于是梁武帝就把自己遮挡太阳的这顶草帽扣在佛像的头上,说:我都够晒了,这佛像暴露在太阳底下,就顶一顶草帽吧。就这一念善心,这么一点点对佛像的供养,过了几世之后就做了皇帝,借助这一顶草帽供养佛像就得到了皇帝的福报。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带着阿难和众弟子去外面化缘,半路之上有个小男孩在玩。印度恒河岸边有很多的沙子,这小孩用沙子堆起小房子、小仓库,还把沙子当做粮食存在仓库,小孩见到佛过来了,就随手抓了一把沙子跑过来供养佛。阿难一看很不乐意,说佛这么尊贵你拿一把沙子来戏弄佛,结果佛就接受这个供养了,并让阿难把这把沙子收起来,回去就撒到了祇树给孤独园里边了。阿难问佛:小孩玩的东西您还要接受它?佛说:如果不接受,以后他可能对我们佛法不利,接受了以后他借着供养的功德就能做皇帝,还能护持佛法。所以到了几百年后,阿育王出生做了印度最大的国王。
还有典故说武则天前世也是如此,供养佛一把沙子做了一代女皇。这几个故事,供养三宝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可是最后的结果确实让我们很吃惊。
我们再回到居士一开始问的那个问题。你供养了师父一个红包,师父没有回复,你的心态就不平衡,可见你不是把自己当做一个修行人来看待。修行人供养三宝是你自己在种福田,就像自己种田一样,你种玉米、种小麦也好,你把种子撒在了田里面,难道你还要让田感谢你吗?你应该感谢这块田才对。你如果没有田,你有种子往哪种呀?
所以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他如果种田肯定会感谢田,而不是反过来,种了田了还会让田感谢你。供养三宝也是如此,你供养三宝应该以感恩的心感谢佛、感谢僧人给你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如果世间没有佛、没有僧人你往哪儿种?
假如说释迦牟尼佛现在就在世间,你肯定跑着去供养佛,跪倒磕头,非常感谢释迦牟尼佛能接受你的供养对不对?你现在供养僧人,为什么还反过来要让出家人谢谢你?所以说你自己的观念是颠倒的,不是以修行人的心态来对待供养三宝这件事情,而是以世俗人的心态,以凡夫的人情来对待供养这件事情。
春节了发个红包,说得滑稽一点:过年了,这些晚辈,甚至是孙子给您拜年了,说“奶奶爷爷过年好”,然后你给孩子发个红包,他也很高兴,感谢你,你心里有一份成就感,于是把这个人情就放在供养三宝上面了,把三宝当做你的孙子来看待了,你给他发个红包,还要他对你说个过年好,好像是个玩笑一样。所以说这种心态是错误的。
用世俗的心态来供养三宝,这样不是说你得不到福报,是你得到的福报会很小。因此我们供养三宝一定要以感恩的心感谢三宝这块福田,才能得到殊胜的利益。
我们念佛之人最后当然想要求的是往生极乐世界,更想以一个非常圆满的姿态去往生,也就是身无病苦、意不颠倒。谁希望往生之前得很多病?
为什么会得病?就是因为福报不够、业障现前了。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希望要有一个好的果,身无病苦的往生,那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要尽量修福报。供养三宝是最殊胜的修福。但是心态以后要摆正,一定要以《金刚经》的离四相,三轮体空的心态去布施,最好把它放下,虽做不到但心向往之。
把自己放低,要感恩,而不是自己高高在上,就像给孙子发红包一样。虽然我说得不好听,可是能够让大家明白,希望大家都能够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修行人的心态上。
南无阿弥陀佛!   

 

B19善法是不是佛法

解答:宗柱法师(佛脊)
南无阿弥陀佛
居士问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佛教”请问善法是不是佛法?
法师答这个问题讲到了佛经上的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佛教。”要解释这四句话,先要了解佛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尤其是非常重要的四个字。“如是我闻”。佛经中一开始就是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佛在涅槃之前告诉阿难的,说:集结经藏以后,以何为首?就是佛经一开始以什么样的文字安在前面,然后佛就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四个字只说了一个意思,就是佛性。
“如”即是真如,真实,佛性即是真实,真实不虚的。“是”也是佛性的意思,也是名词,“是”是不妄,不虚。(例如有本杂志叫《求是》,求真相之义。)“我”还是名词,还是佛性,“我”就是不假,不虚假,真我。我们这个身体是假我,我们这个思想也是假我,这个“我”就是佛性。“闻”,即见闻觉知的闻性,在《楞严经》中,说的是我们的闻性,闻性即是觉性,即是不生不灭的佛性。这四个字说了同一个内容即是佛性。明白了如是我闻,都是佛性之异名,对佛性的名字非常多,一、二十个,佛性、菩提、般若、三昧,涅槃、第一义谛等。
那么再看这四句经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很明显这八个字说的是行持,断恶修善实际上就是戒,戒定慧的戒。“自净其意”呢?这是说的戒定慧的定。什么是定呢?不思善,不思恶,清净没有妄想,这就是定。“是诸佛教”这是慧,怎么说是慧呢?看这个“是”字,“是”即是佛性,是诸佛教,诸佛教我们干什么呢?诸佛教我们修戒,得定,最后要达到开智慧,这个开智慧就是要明心见性,彻悟自己的真实本性。即是这个“是”。“是”即是佛性。你能了达自己的佛性就叫慧,开智慧。
“是诸佛教”就是诸佛教我们最后要彻见佛性,还要证佛性。因此,“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教我们以戒生定,以定生智慧,智慧即是佛性。以佛性如如不动,然后断烦恼,证菩提。所以说这四句话,就是讲了一个通途修行的规范,戒定慧。这是这四句经文的意思。
下面居士又问,善法是不是佛法?善法先不论是不是,我们还是以佛的一句经文来说明问题,佛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也就是说,你不以证菩提成佛道为目的,不见佛性,修多少的善法都是魔业,也就是外道。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昙鸾大师所说的,外道不见佛性。不见佛性就发不出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纵然做很多的善事,纵然是修无想定,最后还是落在了人天轮回之中。因此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那反过来呢,以菩提心修诸善法这就是佛法。所以佛法的核心就是要成佛,以成佛为目的。不管佛教我们多少善法,教我们善法的目的是指向于能见佛性,能证佛性。教我们善法的目的,最后的旨趣就是成佛。也就是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所以佛才讲五乘佛法。讲人乘,天乘五戒十善,目的是要以五戒十善为基础,进一步让我们得定,开智慧,悟佛性证佛性,最后达到了生脱死的一佛乘,这是佛法的根本的旨归。
站在我们净土宗也是一样,你称念这句名号,你的目的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而不是停留在世间法的层面、求点福报,下辈子做人,这样就叫破见。印光大师说,最大的破见,知见上的错误,就是不求生极乐世界。念佛了不求生极乐世界,用一个无价的摩尼宝珠换取了一块水果糖。这是最愚蠢的事情,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
文字整理:太原佛愿
2017824

 

B21万法皆空 念佛人的因果空吗?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万法皆空,念佛人的因果空不空?”
法师解答:这个问题要分几个层次来解释。
首先说万法皆空。这个“万法”特指的是有为法,因为无为法当体即空,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有为法呢?《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缘起性空无自性,不可得。
它的体是缘起的,没有一个永恒的不变的主宰,缘生缘灭,所以一切有为法是无常法、生灭法。因此它是空的。
这是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场上讲缘起性空,一切有为法当体即空,它无自性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第一义,没有永恒不变的主宰,都是无常的生灭的变化的,这是一切法空的含义。
    第二个,说因果不空,念佛人的因果空还是不空?
因果不空这四个字经常有人说到,首先我们站在佛法的立场上来定义这个因果。
什么是因果?
引用佛经,我们看对“因果”二字最权威的解释是什么?
在《大般涅槃经》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里:
“佛言:善男子,五阴二种:一者因,二者果。”
佛说的“五阴”,就是《心经》里面所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
这个五蕴有两种,一者是因,二者是果。就是说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因果。
怎么理解呢?五阴怎么是因和果呢?
是说你过去造作的五阴如果是因,那么现在的五阴:色、受、想、行、识就是果;
现在的色受、想、行、识五阴是因,未来的色、受、想、行、识五阴又是果,这就是因果通三世,过去的五阴,现在的五阴和未来的五阴,成了因果循环,因果轮回不息。
既然佛说五阴色、受、想、行、识是因果,那么这个因果到底空还是不空呢?
先说五阴色、受、想、行、识本质上是什么?它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当体即空,万法都空了,那五阴难道不空吗?当然也是空的,因此说因果也空,五蕴当体即空。
于是《心经》上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
“照”:就是用大般若智慧照破、断除了五蕴这个烦恼,最后就没有因果轮回之苦了,五阴就空了。
五阴空因果就空了。
如果五阴不空,五阴还在,因果就存在。
所以五阴空还是不空,就是因果空与不空的一个分界点。
你能够把五阴照破,就是破除了我执,断除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没有了。因果也没了。
那么作为一个凡夫和菩萨的区别就是:
菩萨能照见五蕴皆空,而凡夫五蕴都在,只要有我,还有这个我执我见,有受、想、行、识这些感觉还在,那么这个因果在你身上就不能空,这就是一个准确的答案,对于因果的一个准确的定义。
这个因果就是五阴,五阴就是有为法,就是无常之法,如果把有为法破了,当下就显露出无为法了,真如自性,明明历历就显现出来了,当下你就得到了波若波罗蜜,也就是寂净涅槃,你就回归到真如自性无因果的状态。
所以在《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中说:“如来今所说,种种无量法 ,男女大小闻 ,同获第一义 。
无因亦无果 ,无生及无灭 ,是名大涅槃,闻者破诸果。”
这段经文就说,你破了五阴,就获得第一义,第一义就是涅槃。
这时候就没有因,也没有果,没有生也没有灭了。
因为涅槃就是我们圆满的、无为的佛性,佛性当体即空,一法不立。一法不立当然是没有因果。这是站在如来的立场上来说的。
还有《涅槃经》卷二十二说,“常住之法,无因无果;虚空常故,无因无果;如来亦尔,无因无果。”
这三句说没有因没有果,都是说的自性真如如来无为之法。无为之法,当体即空,无因无果。
那么《楞严经》也有这样的话。
楞严经说:“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辗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法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
这是说这个因,为什么把这个因说成是妄呢?如来把这个因果的“因”说成一种虚妄的妄,如果一切法是真实的存在,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虚妄呢?
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这个因也是虚妄的。这个因果的因也就是五蕴也是虚妄的。当然从理上来讲,因果都是虚妄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如自性本空,哪有什么因果不空的道理呢?
那么,如上的解释对于因果就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五阴就是因果。如果五阴空了,就是大乘菩萨;如果五阴不空,就还是人天凡夫。
所以空与不空要看你是什么人,你是菩萨可以说因果空,如果你是个凡夫,却整天喊着因果空了,那样就会自取其辱。
有些人,说一切法空,因果不空,那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他错在哪里呢?
他说因果不空没有分对象的说,说一切法空当然是正确的,但一切法空是站在真如自性的立场上来讲,而因果不空它是有对象的。
这个对象就是对于五阴还没有破的凡夫来说,就是因果不空。那一切法空这是无为,是大乘法。是真如自性是真实法。这因果不空,因果是有为法,人天法,是虚幻的东西。他把无为和有为,大乘和人天拧在一起说了,这一说就矛盾了,这一矛盾就造成了误解,这就是这句话的错误。
那么念佛之人,这个因果空还是不空呢?
首先说念佛,念佛的本身是出世因,也就是念佛为因,往生是果。
念佛种了一个出世的因,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这是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果成熟了。
那么这个念佛人世间因果到底空还是不空?如果上面听懂了,空还是不空就在于你念佛人的功夫了。
如果你这句佛号念到了破五阴的程度,也就是通途法门说的达到念佛三昧,破无明,破我执,五阴皆破了,当然你因果就空了。
如果你念了很长时间佛,仍不能够破除我执,五蕴还没有空,那世间因果就不能空。仍然还在因果的这个法则约束之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在约束着你。虽然念佛种的是出世的因,可是在世间法中你还在世间的因果法约束之中,那你就应该断恶修善,不能说我念佛了,往生定了,我就可以肆意为非造恶了。这种想法是很幼稚的。
念佛了,破了五蕴就逃出因果约束了;未破仍在因果之中。
但如果真的能破了五蕴的话,还会造罪造业吗?不可能了。积极的去行善尚恐来不及,哪有闲心思造罪造业呢?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不昧因果,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去造恶因。
而凡夫不懂,自欺欺人,自以为念了佛以后,就脱离了世间法的约束,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最后,讲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有一本书叫《纯印》。
这个纯印老人是一个再来的人,应该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在她身上发生很多故事。
有这么一件事情,纯印老人家里的邻居,有一个女人非常的霸道,最大的特点就是整天骂骂咧咧的,指天骂地,声音不停,纯印的儿子就非常讨厌,说这个女人整天的吵我们,太讨厌了。那纯印听了就说,那是你想听,我不想听一句也听不着。
纯印这句话一说,我们就想想她那是什么境界?不想听,这个女人骂的声音就传不到她的耳朵,给关闭了,没有了。可见世间这些法对纯印来说就没有约束了,她已经超越了世界因果的约束了,说明她已经是破五阴的人。


 故事二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位禅师,叫金碧峰。
这位禅师修行了一辈子,很有功夫,坐在那里一打坐进了禅定了,功夫特别深。
这一天,他的寿命就到了,阎王派了两个鬼来取他的命,这个金碧峰正在他的禅房中打坐,入了甚深禅定了,结果这两个鬼拿着锁链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两个鬼一看着急了,没有办法回去见阎王,没有完成任务怎么办?
于是鬼就把金碧峰家里附近的土地公叫了出来,请教土地公,说我们找不到金碧峰了怎么办呢?
土地公说我有一个计策,如此这般。
什么呢?
就是金碧峰虽然很厉害,但他有一个心爱的宝贝,就是一个钵,紫金色的钵,颜色就像紫色的金子的颜色,陶瓷是上好的陶瓷,上面雕着花,绣着龙,是一个古董,很宝贵,这个金碧峰最喜欢这个东西。
土地公告诉两个小鬼,你们这样这样,然后这两个小鬼一个拿着锁链站在那里,另一个变成了一只老鼠跳到那个紫金钵里,蹦来蹦去。
这一跳那个钵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这个声音一发出,当下金碧峰禅师就出定了,这一出定拿锁链的鬼一下看见金碧峰,说时迟那时快一下子锁链就把金碧峰脖子套住了,金碧峰看到自己被锁链套住了,再一看钵里的那个老鼠他明白了,毕竟是有智慧的人,他当时也是计上心头,就对这个鬼说,“老兄啊,我有一个请求,你满足了我,我就主动跟你走,”
小鬼就说“那好吧,你有什么事情先办一下,容你一会儿。”
金碧峰一转身就拿起他的那个钵举的很高,“叭!”扔到了地上,顿时这个钵摔的粉碎,这一摔完了,金碧峰又渐而入定,又入禅定了,结果这两个鬼,看到钵也碎了,而金碧峰禅师又找不见了。
这时听到虚空当中有人哈哈大笑,说了几句话,“汝等若能将虚空锁得住再来锁我金碧峰。”哈哈大笑走了。
这个典故就是说金碧峰他由于执着这个钵,就被人家锁链锁住了,当他把这个钵一扔,心中没有一法的时候就逃脱了。
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绝大多数是带业往生,这个带业往生的意思就是说你的五阴还没有破,还要受到世间法的因果的约束,所以我们最好是积极的积德行善,千万不可仗着我念佛了就可以肆意妄为。你没有金碧峰的两下子,就老老实实的念佛,谨护三业,我们这个身体五蕴还在,因果就不空,因此说,因果空还是不空,念佛人应该怎么对待这个善恶因果,你自己就明白了。
念佛为了往生,但是我们更加希望我们往生的时候身无病苦,意不颠倒。要达到这一步,我们就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积极的去积德行善,这样子才能够得到一个善终。
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实中可以看到,那些横行霸道的,不信因果肆意妄为的大多是不得好死的。这就是什么因得什么果,很正常的现象。 
念佛之人明白了五阴即是因果,就应该在五蕴还没有破之前紧紧的守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条自然法则,老老实实做人。
既然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戒定慧力量断除五蕴,破除这个世间因果,自力不足,就得仰靠佛力。
印光大师有一个开示说:“凡所作也,绝无不报者。”
就说自己的贪嗔痴烦恼鼓动着自己造作杀盗淫妄等业,绝无不报。那么怎么办呢?
转变由心,我们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
怎么转变呢?印光大师接着又说:“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说:”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这两段文字就是说,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去转变自己的现世因果,应该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很重要。自己要断除恶缘恶因,不要再造恶了。修善持戒,修行十善业,我们净土宗净业三福这个要尽量的去做,诵经念佛,尤其是多念佛,自行化他,自己这样的持戒念佛,然后化他。
如果自己不行也化不了他,别人看你都是造罪造业的样子,人家也不会跟着你去学。
自行化他,自信教人信,自念叫人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把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把心还放在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继续造罪造业。不是这样。
如果你这样子去做,过去造作的这个五蕴之因,这世得的五阴之果,因为你念佛了,求生西方了,这一世或被人轻贱,或被人家瞧不起。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念佛之人好像是低人一等了,在社会上,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遭受一些不如意事。如果说遭遇这些呢,印光大师说,你就应该做偿债想,以前我们造作的永堕地狱的长劫受报这个业苦,你稍微受点贫穷和磨难,就把它消灭了,而且能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这一段话就是印光大师的转变由心之奥旨。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靠自己的这个能力改变不了我们的五蕴身心等苦,但是我们可以老实念佛要靠佛力的加持。
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念佛人得现当二益,现世得十五种利益,临终往生西方。
但是你要老老实实去做人,认真的念佛,多多念佛,这样才能消除宿业。所以印光大师说:“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只要真诚的老实的多多念佛,仰靠佛力加持,才能转变我们的现世因果,乃至于了生脱死。
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最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了凡四训。
袁了凡先生给他儿子写了四篇文章,讲诉了他这一辈子转变命运的过程,就是转变现世因果的过程。他首先是改恶修善,通过不停的改恶修善最后转变他自己的命运了。由短命变成了长命,由命中无子生了两个儿子,命中没有功名也考取功名。寿命短促最后也活到了七十四岁,到了临命终前几年他就转向了念佛,最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他这个念佛往生的事迹还载入了《往生传》。
我们通过学习了凡先生,明白了怎么样去转变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在世间法的层面上我们履行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观经》所说的净业三福,切断一切恶缘。
第二要老实念佛,仰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愿力,往生极乐,当生了生脱死成佛。
这一世我们就得到圆圆满满好的结局了。
世间法的层面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虽然不能像袁了凡那个样子,做到那么尽善尽美。但是自己应该尽力而为。而不应该认为念佛能往生,我们就无所谓了而放逸自己。
放逸自己就等于是随波逐流。如果那样的话,虽然你在出世间法念佛这一方面不放松,但是世间法没有好好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便会给自己在世间生活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给自己的自行化他造成一定的障碍,这样就很不好。
希望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能够在世出世间两重的因果,我们都要做好。 
南无阿弥陀佛    

 

B22僧人破戒不可说

莲友问:我们见到不如法的出家人,例如出家人吃肉、喝酒,该怎么处理呢?也就是说,见到一些我们认为不如法的现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首先说,出家人在现象上如不如法,不能仅凭我们这双眼睛来辨识,也绝对不能只停留在现象上去判定。也就是说,他守不守戒律,合不合规矩,作为一个在家人或者出家人不能简单的给他下定论。为使大家明白讲几个故事。
在五台山菩萨顶真容院前院的西配殿,有一个小殿叫“带箭文殊殿”,它的由来是:有一次,康熙皇帝从北台到五台山进香,经过澡浴池,看见一些妇女在池边洗衣服,却有一和尚在池内裸体洗澡。康熙皇帝怒不可遏,就从士兵身上把弓箭拿来,张弓搭箭,叭!一箭射过去,正好射到了和尚的右肩膀上。和尚中箭之后赶快披上衣裳带着箭逃之夭夭。
康熙皇帝顺着血迹追到了菩萨顶,进了文殊殿一看,只见文殊菩萨右肩膀上插着一支箭,正是他刚才射出的箭。他恍然大悟:这和尚原来是文殊菩萨示现的。这个案例说明:凡夫肉眼是无法分辨出家人到底是真正的再来人还是普通人。但是不管他是再来人还是普通的出家人,如果在戒律上有缺失,从佛制来说,是不允许在家人去干涉出家人戒律方面的事情。
另外,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大权示现,例如:华严宗的初祖杜顺和尚,后来人们知道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杜顺和尚在世时,每天白天上山耕地,晚上回到寺院诵《华严经》,天天都是如此。当时有很多弟子跟着他学习《华严经》,其中有一个弟子,跟他学法有十几年,刚开始是慕名而来,信心很足。但久了以后,见师父只会白天种地,晚上念《华严经》,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学的,心生一念,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求开智慧。于是他向杜顺和尚请求,师父说:“你不必去了,在这里修行和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萨为师是一样的”。但是弟子不明白杜顺和尚的意思,一再求道:“师父,我已发愿,朝拜文殊,请您慈悲,了我心愿”。师父见他去意已决,便开许了。临行前交给他一封信,让他按地址顺便送给一位叫青娘子的朋友。
弟子将信收下,立刻启程。他按信上的地址找到了这个青娘子,没想到她是一名妓女,非常吃惊,心想师父怎么会有一个当妓女的朋友呢?可是信上明明写的是给这个妓女的,只好把信呈上去。这位妓女拿过信拆开一看,只说了一句:“我知道了,我工作已做完,现在应该走了”。说完坐着就圆寂了。弟子觉得奇怪,拿起这封信一看,信上写的是:“观音老弟,我现在事情办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原来这位妓女是观世音菩萨,可惜这位弟子看了半天也没有醒悟。
不只是我们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典故,再来人示现为我们看着不如法的职业,就连释迦牟尼佛讲的《华严经》里面,也有一些示现为很不如法职业的大菩萨。其中有一位叫婆须蜜多的大菩萨,就示现为妓女形象,凡是跟这位妓女接触交往过的人,包括说话、握手、甚至接吻、拥抱等,其结果都能够远离贪嗔痴,得到不可思议三摩地,破除烦恼、证得真如法性,这是不可思议的现象。正如世尊所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所以大菩萨示现表面上不如法,其结果却让我们大吃一惊。
在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最典型的一位大菩萨示现就是济公。我们看济公,鞋儿破,帽儿破,到处去流浪化缘,随缘度化,几十集电视剧看下来,有些人不明白,还说济公吃肉喝酒,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是却忘了济公后面的两句话,说“世人要学我,即同入魔道”。大菩萨济公吃鸡肉能吐出活鸡来,我们能吗?所以不可学习啊,你学了济公就会下三恶道。
这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如不如法绝对不能从现象上去论。不仅是我们凡夫看到所谓不如法的现象,心中会产生狐疑,就连唐太宗也曾经问玄奘大师,说:我想供养出家人,但是听闻到很多出家人无有修行,也就是有不如法的现象,我该怎么办呀?玄奘大师就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意思是昆山这个地方产玉,但产玉的山混杂着很多的泥沙子;丽水产金子,可同时也有瓦砾,就是破石头。说“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皇帝听后恍然大悟,就说: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就是刚出家的和尚),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所以僧人住持正法续佛慧命,是人中第一福田,最殊胜的福田。纵然他持戒不能圆满,德行有缺失,而在家人德行再好,做的再圆满,也是不能与僧人为比的。就像“金刚虽有残缺,一切众宝所不能及”,意思是金刚石是最硬的,在家居士做的再好比喻就像一个木碗、瓷碗,而出家人就像一个金碗,打破了还是金子,体性是不一样的。因为出家人无论男女老幼、持戒犯戒、有智慧没智慧,只要出了家,他的种姓就高贵,就是佛种,他穿的僧衣是代表着三世诸佛清净解脱之相。即使出家人破戒犯了规矩,佛也从来没有允许一切世间人,哪怕是皇帝打骂毁谤他们。如果是打骂毁谤出家人那就与三世诸佛为敌对,无疑造下了无量的罪业,三恶道之报在所难逃。
佛经中记载,纵然是非常凶猛的罗刹鬼、狂醉的大象,见到了出家人,穿着僧衣,不仅不去损恼、损害,而且非常恭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记载,罗刹恶鬼专门吸人的精气,喝血吃肉,非常恶劣。如果见到哪怕是没有持戒、没有剃除须发的人,只要他拿一片袈裟挂到脖子上,罗刹鬼见到就右绕。右绕是一种恭敬的行为,尊重、顶礼、恭敬、没有损害的心。但到了末法时代,在家居士不懂这个道理,产生了分别、毒害之心,去诽谤打骂自认为不如法的出家人,就会造下很大的罪过。
佛金口宣说,出家的弟子纵然破戒,也胜过一切世间外道。世间的外道纵然戒律做的多圆满,但他没有正知正见,种性是外道,至多是生到四禅天。但是出家人不一样,种性高贵,披的是如来袈裟,经常听闻圣教,是大乘佛法。纵然破戒也很容易发起惭愧忏悔心,改往修来。如同一个健壮的人,偶尔摔倒了,也会马上站起来;在家人并非如此。所以《赞僧功德经》说:“纵使欲火炽烧心,玷污尸罗清净戒,不久速能自忏除,还入如来圣众位”。就是说出家人纵然贪嗔炽盛,破了戒,但是不久只要一忏悔,罪过就没有了,还入如来圣众位,还是佛的种性。“如人暂迷失其道,有目还能寻本路,比丘虽犯世尊禁,虽然暂犯还能灭”。就是说正常人迷路了,只要他眼睛正常能看到,还会慢慢找到来时的路,但是瞎子如果连路也看不见,还笑话迷路的人那就不应该了。又说“如人平地蹶脚时,有足还能而速起,比丘虽暂缺尸罗,虽犯不久还能补。”就像在平地上有个人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只要他的脚还正常就能站起来。
经中还说,出家人堕地狱,出家人犯了大戒,没有及时的忏除掉,结果堕到地狱了,堕到地狱是什么情况呢?
如皮球入水、按下即起,刚按到水里它就又弹起来了;而在家人却如石沉水、极难升起,就像石头扔到水里边没有办法再浮上来。因为种性不一样!
所以要奉劝能够听闻这一讲的有缘大众,千万不可毁谤出家僧众。如果对自己的恶心、恶行不能加以制止,以后果报成熟之时,那是万万劫沉沦三恶道,难有出期。
《赞僧功德经》就说:是故殷勤劝诸人,勿毁如来僧宝众;今生习恶因缘故,当来业成亦毁佛。缘兹身口意业支,永断世间人天种,当堕三涂恶道中,亿劫沉沦无休息。”就是要劝告我们大众,千万不要毁谤僧众,一旦你造了这个业,亿万劫沉沦三途无有休息,出不来。这部经还说:“常能防护口业过,不谈如来僧宝众。”所以我们一定要守住口业。宗风俗谛也用了四个“不”字来防护口业。
末法时期的今天,出家众虽然良莠不齐,(“良”就是优秀的,“莠”比喻在行为上或在知见上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他披上僧衣,我们就不能够谈论他行为上的过失。知见上如果他讲法错了,是属于另外一回事,以后有时间再讲。
对于在家的人,观出家人该把他们当成长辈、当成父亲,他们如果犯下过错,怎么办呢?应该是委屈将护,婉转善巧的规劝护持。纵然无力帮助他,也绝不能到处揭露、宣扬他的过错。
最后《赞僧功德经》说:“纵见沙门犯戒时,当宽其意勿嫌毁,如入芳丛采妙花,不应摘选枯枝叶。”就像到花园采鲜花,不应该把掉到地上的枯枝败叶捡回家。我们学习佛法,只需要依法为师,依知见正的出家人为老师,这就可以了,对你认为不如法的出家人没必要宣扬甚至诽谤。
还有四句偈子,大家要体会,最好记住:“劣慧解毗尼,恶心见僧过。 折福毁善根必获三途因。”“劣慧解毗尼”,慧就是智慧,劣就是小聪明、不是真智慧,解毗尼就是戒律。就是用自己的小聪明来理解出家人戒律守的好与不好。不能用小聪明去看待出家人吃肉喝酒,是否如法是在结果上论的。就像济公,现象上没有一个如法,可是论结果却是如法的。所以劣慧解毗尼是要不得的,不可以以凡夫妄想心,给你认为不如法的出家人定位,认为他就是一个不如法的人,然后大肆宣扬,这就错了。
“恶心见僧过”,是讲看到出家人犯过了,是因为你的心是恶心,只有恶心的人才能见到僧的过失。如果你是好心、真心,甚至是佛心,怎么能见到僧人的过失呢?如果你恶心见了僧过,甚至说僧的过失,肯定是折福毁善根,最后必定堕落三恶道。
前段时间,网上有师父的一篇小文章,叫《一水四见》。人看是水,那如果恶鬼看就是脓,鱼看就是它的家,天人看就是琉璃,这就叫唯心所现,也叫唯业所感。你是什么样的心和业,看到的外面境界就是什么样的。所以你看到外面不如法的时候,应该马上反观内心,是心不如法、心出错了,才看到外面的现象不好。就像恶鬼看到水就是脓,马上就躲开了。这不仅仅是佛法上有这种观点。
以前美国修蓝博士写了一个外道治病。人生病了,就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好,是自己的心变出来的,所以心里经常念叨 “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请原谅”这四句话,不停的铲除自己内心的污秽,内心清理干净了,病就转好了。外道都有这种思想,学佛人看到诸多不如法,其实都是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如不如法都是唯心所现,唯业所感。
因此,当我们再看到这种自认为不如法的出家人吃肉喝酒这种现象时,马上应该反观你自己的内心,是内心不清净、不干净,才看到这些现象,如果你干净了,是菩萨,看到的就不一样了。就像杜顺和尚看他的妓女朋友难道他看的是不如法吗?人家看到的是观世音菩萨大显神通在那里度众生,哪是我们凡夫这些龌龊的、肮脏的、不可见人的内心呢?因此,我们一定要反观内心,佛法是心法,唯心所现,所以我们应该补这一课。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念佛、学佛的人,应该在现象上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去对待出家僧众,说白了,现在我们很多学佛人都在追逐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很如法的个人和团体,都是在现象上判断善知识。例如,网上经常会说某个团体苦行修的特别好,三步一拜、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大家一看马上围上几万人,这可是好师父啊,是真正的出家人。这种现象很普遍。他看不到法,法是无形的,自己没有智慧去判断,只看见外面的现象。还有一些团体持戒特别好,连钱都不摸,肯定是好师父,我们一定要依止这样的师父去。还有的团体标榜我们要做好人,什么样的好人呢?去学习外道了,甚至拿外道的经典来学习,去做好人,似乎我们念佛人都不是好人了。还有是追求治病的,标榜只要来这里一起忏除罪业,学我们外道的东西,就能把病治好了。
总而言之,这些都属于“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昙鸾大师一千多年前就这样说过。所以我们真正的学佛人,千万不能走极端,自认为不如法或者如法,其实真正如不如法绝对不是以妄心判断为标准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以法为师”!一定要在法上去判断,要多多学习佛法,多多的读佛经。只有把佛留下来的教法学好了,才有真正的、标准的尺子去衡量真正的如法还是不如法。
一个修行人能不能成就,释迦牟尼佛当年就对阿难说,“善知识是成佛的全部因缘”。要想出离生死成佛道,百分之百的依靠善知识,靠老师。所以,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为师。
南无阿弥陀佛!

 

B23诸邪业系无能碍者与临终贪恋能否往生

莲友问:“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那有的人临终的时候,贪恋、嗔恨,就怕不能往生了,弟子疑惑,请师父慈悲开示。
宗柱师父答:  阿弥陀佛,首先说一下,“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这段话是善导大师解释“弥陀光明,唯摄念佛三缘意”,这是增上缘。
诸邪业系是说:我们生生世世,不管你造了多少业,只要称念名号,就不会被这些业牵着我们继续轮回。也就是说,我们只管念佛,剩下的,我们生生世世杀害过的众生,这一辈子杀害过的众生,你只要称名念佛,一切交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替我们接管,替我们把罪业担负起来。所以《无量寿经》就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我们自己挑不动的。
如果不懂这个,很多居士就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误导。


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 很多居士就会被一些人告知,你们过去造的业很多,过去杀害的众生很多,必须用《地藏经》把他们超度了,这样你们临终的时候才能往生。所以很多人就去拼命地念《地藏经》,日日夜夜24小时去放《地藏经》。这样把心思全用在超度这些冤亲上面了。
第二种 就是刚才有人发的,什么超度婴灵。现在堕胎的多了,那些堕胎的婴灵会伤害、干扰你往生,必须把他们度了,这同一性质。他们就不懂,你只要靠佛,百分之百地靠佛,佛会给你摆平这些事情。光靠你自己,或者靠别人都没这种能力。
你越这么搞,越会搞得自己阴气很重,甚至神经兮兮的。但是如果把善导大师这段话刻在心里面: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你交出来多少,佛就能给你接管多少,你完全交给佛,佛完全能够接管过来,这叫: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居士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说:临命终时贪恋,会不会往生?
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性质不一样。临命终如果你还贪恋这个世界,贪恋儿女呀、孙子呀,证明你不想往生。不想去,就去不了。所以慧净上人曾经说:临命终二选一的时候,你就要选择去极乐世界。你还贪恋这个世界,那只能是留在这里轮回了。
佛是绝对尊重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意志的。你想留在这个世间,还是想去极乐世界,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选择什么,佛不干涉,佛只会尊重你的选择。你想去,当然,佛非常欢迎;你不想去,佛不会干涉你,不会绑架你。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平时就应该逐渐放淡世间的欲望,放淡对这个世间人和事物的操纵、控制。明白这一切皆是虚假,生生世世我们都是因为执著这个世界而轮回的。
也就是说,真正的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你平时就要逐渐地往下放,你能放下一分,临终就会轻松一分。往往那些预知时至,身无病苦的人,他是完全放下。只要你放不下,临终时候就有一些痛苦,有一分放不下,就有一分痛苦,这是成正比的。只要你愿意往生,全身心地归命佛,交给佛,临终就得大自在!
所以法然上人就说:念佛者我所做也,往生者佛所做也!你能够交出去,全部交给佛了,这些障碍也就没有了。你不能够交出去,也愿意往生,但是还担心自己的业障,又不能明信佛智、彻底交给佛,佛便管不了。于是他就靠什么法师,什么寺院,这个经,那个经,胡弄起来,那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有两点问题:

第一点     从自己主观上来讲,我们称念名号,我们的心态是完全交给佛,这就没有障碍,佛为我们清理了;
第二点    你也愿意往生,但是不能够全部交给佛,还要自己想办法去清理,去超度自己的冤亲、亡魂,这样佛就不能插手了。你做了,佛就不能插手了,这样子,不弄还好,越弄越乱,越弄障碍越多!

 

B24解析 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

下面我们来学习“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的区别。这个“体”以前也提到过,我们认识事物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体、相、用,体是其本质。例如这个杯子,是塑料为体,塑料做的,它的相状是圆的,里边是空的,作用是里边可以装水。世间法的体相用很直观,出世间法就需要佛去给我们解释了。再如以前说过,殷仲堪问慧远大师《易》以何为体?(《易经》的体性是什么?)然后大师就说:“《易》以‘感’为体。”感应的感,感应道交。
我们不谈世间法,谈佛法。道绰大师判一代时敬为圣道和净土。“专称名号,信愿求往生”,这是净土法门。善导大师列出正依经典是《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经》。其次按照其他一切大乘经典去修行统称圣道法门,圣道就是圣人修行之道。
上面说的“体”就是所有的大乘经包括我们净土三部经的经体,此经体藕益大师《要解》中曾说过,一切大乘经都以实相为体。
实相有很多不同的词来表达。“实”就是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实相的本体是无相,所以有无相的实相、有相的实相。
《金刚经》让我们首先要契入无相实相,破四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执着于外相,佛告诉我们,凡夫肉眼所见的这些都是幻相,而不是真实之相、妙有之相,是虚妄之相。
我们总是执取虚妄之相,就不能见到妙有之相。
虚妄之相看起来是有,但它是刹那生灭的,生灭不停。
譬如肉身,在不同的阶段表现成生老病死,我们一世一世不停的轮回,不停的改变着自身的相状。不管是小的生灭还是大的生灭,只要是生灭的就是幻相,不是真实之相。那么这里说的实相是说无相之实相,不是有相的。
无相之实相方能成为本体,也正如哲学中所说的“形而上”。形而上是什么呢?就是万法的本源。
人、外面的环境、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什么?本源肯定是无相的。如果是有相的东西就不能变成另外一个相,人就是人,他就不能变成另外一个东西。
举个例子:无相的才能变成各种相,就像空气中的水蒸气,它就能变成雨滴,变成雪花变成冰雹。如果是一个有形相的东西,就不能变成另外一个形相了。
例如电,电只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的存在,它进入录音机里就成声音了,进入电视机里面就成了影像,进入电风扇它就能够运转。正因为电本身是无相的,它才能变化成不同的形相。
那么我们佛法就把这个说成实相。无相之实相是一切的本源,十法界都是这个本源变成的,唯心所现。心,真心、实相、第一义谛、法界、真如等都是指的这个本源。这个实相在佛那里是完全证到了,一切佛成佛了只不过是证悟到了这个实相,而我们凡夫迷惑了,颠倒了,我们见不到实相,我们见到一个虚妄的相,就是我们的意识心及我们这个身体,这都是虚妄之相。
这里说的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不管是《楞严经》《法华经》般若类的经典都是由实相演变出来的。如果不是实相演变出来的,学这些经典根本证悟不了实相,成不了佛。
例如世间的书是妄想演变出来的,不管是多么高明的书,包括易经也好,四书五经及世间各种哲学,全是妄想心为体。你再怎么学习也证悟不了佛性。所以一切大乘经的体是实相,也就是从佛的真如妙心当中流露出来的,从实相般若转化成为文字般若,我们通过文字般若再证入到实相般若见实相。这是所有大乘经共同的特征。例如《金刚经》让我们直接破相去见性,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我们净土宗说的佛名为体是另一种境界了。净土三部经当然是实相,一切大乘经都是实相为体,而昙鸾大师又在《往生论注》中说我们净土三部经是以佛名号为体,佛名号与实相有什么区别呢?当然佛名号也是实相,但是实相未必是佛名号。下面作一个区别:
佛名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此名号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是阿弥陀佛首先证悟实相之后,是法藏比丘做菩萨的时候已经证悟到了实相,然后从实相妙心当中流露出大慈悲心,发愿要平等普度十方众生。然后再经过称性起修,修行无量劫得来的全部的实相功德,凝聚成这句佛的名号而圆满大愿。所以佛名号本身就是实相功德而成就的,就是实相。
实相是没有形相的,刚才说形而上,是空性。空的东西我们用有肯定是抓不住,你用手抓空气抓不住;所以让我们学习大乘经去悟实相证实相,如老虎吃天张大嘴吃不到。那怎么办呢?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知道我们十方凡夫的这种特性,我们没有办法证悟到真空实相。所以把实相的功德凝结成这一句有相的名号,功德本是无形无相的,而阿弥陀佛把无形无相的实相功德变成了有形有相的六字洪名,于是我们就可以念可以听可以看。
这六个字当下就是实相,而凡夫离开这六个字去抓来的全是虚妄之相。我们旷劫以来直到今天,离开这六个字之外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全是虚妄,全是轮回的东西。
阿弥陀佛是大发明家,大科学家,把无形的实相制作成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形的有相的,只有有了形相我们凡夫才能得到。佛把无形的功德就变成了一句有形名号,万德洪名。
十方诸佛不是不慈悲,都想把自己修行的功德送给我们,可是没有形相怎么能送出去呢?所以佛虽有心而做不到,不能把自己的功德给了我们。
阿弥陀佛做到了,他把自己修的无量的功德变成了有形的名号。我们只要当下称念这句名号,当下就把阿弥陀佛为我们修的功德拿到手了。“行者信愿持名便摄佛功德成己功德”,是藕益大师的话。
因此,实相为体与佛名号为体就是圣道门和净土门的分水岭。分水岭就像从青海流下来的青海湖的水,流到甘肃陕西一代,就分成了长江黄河。一代佛法分水岭的地方就是在体性处分开了。
实相为体的是圣道,佛名号为体的就是净土。
你看看自己的水平能够契入实相就学圣道门,抓不住实相你就老老实实把这句名号抓住。
实相只是一种真理,只是个理论,理体。从一个理论要到一个产品是不容易的。这句佛的名号就是一个产品。
譬如手机,几百年的研制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一开始是先有理论,声光电这些高等物理学,然后经过了一、二百年逐渐的摸索研制,几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今天这个智能手机,我们现在用起来很方便。
要从一个理论变成产品,就一个手机都这么困难,这么多代人的努力。而要从无相的佛性变成一个让我们一念就能成佛的工具,阿弥陀佛经历了兆载永劫的努力。
我们今天称念这句名号多么容易,张口就来,一张嘴就成佛。哪里知道阿弥陀佛背后的艰辛,努力奋斗了无量劫才发明了这个东西。可是我们很多人瞧不起,自己还要去悟一悟,修一修,你有那力气你有那本事你就不会是娑婆世界的凡夫,早就修成了,何必旷劫轮回到今天。
阿弥陀佛兆载的修行就是要给我们凡夫这么一个成熟的、好用的成佛产品。
圣道是从因地开始修。我们净土是从果地直接把阿弥陀佛的佛果接过来了。阿弥陀佛的佛果就是我们的佛果,自他不二,这就是第二个区别。果地与因地的不同。
净土法门是果地法。就像手机给你了,拿去用吧。圣道法由于是实相为体,是因地的法门。告诉你悟实相的方法,然后你自己去悟证,悟都困难了,何况把自己的烦恼去掉,最后无明分分破实相分分证,更不要谈了。动辄三个阿僧祇劫才能完成。我们一没有时间,二没有能力。就老老实实的把成熟的产品拿过来好了。
第三个区别,自力与他力的区别。
圣道的修行者必须用戒定慧的力量去证悟实相。自力就是戒定慧的修持力,若戒定慧做不好开悟都悟不了,有了戒定慧才能见实相进一步证实相,所以这需要我们要有戒定慧的功夫。可是在末法时期我们众生戒定慧都做不到了,所以《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而称名是仰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这个力是佛力,是愿行圆满以后的佛的救度力量。我们有什么力量呢?修行力都没有,纯粹是业力,贪嗔痴系缚的业力。若不仰靠佛的救度力,业力就会把我们紧紧捆绑在六道轮回之中,不得解脱。
以实相为体,圣道难行,根本就不是凡夫能力所及。我们的心量如此狭小,我执深重,让我们去布施,广行六度,对于凡夫来说那只能模仿一下子。梁武帝自以为修行了,盖了四百八十座寺院,怎么样呢?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太难了!必须达到三轮体空,才可行六度,所以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到的。
而佛名为体就很容易,鹦鹉八哥都能,三岁小孩八十老翁,都可以,易行。
圣道门的实相为体是无相,先从无相入手,要达到破四相。因为我们轮回的根本就是有个我,小我,这个身体还有我们的意识,这都是小我的相状。而实相无相,无相跟我们这个小我的相是一个极大的矛盾,所以必须破了我相,才能见到实相。无相的东西我们以自己有相的我执去抓是抓不到的。所以从无相入手不是我们凡夫能力所及。
佛名号为体是有相。《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佛号阿弥陀,有世界名曰极乐。”有啊,我们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着有,所以阿弥陀佛在不改变我们的特点的基础之上给我们建立了有相的佛号。我们就不费吹灰之力,不需要改变自己,直接称念名号,当下得到佛的功德。这叫横出,横截生死。
凡夫就是执着有,阿弥陀佛说有就有吧,于是就让我们在有相这件事情上去获得功德。而圣道的修行必须要破相,不破相见到的都是妄相。虚妄颠倒,就像做梦一样,一个梦套着一个梦,永远不能醒,永远需受轮回之苦。所以我们要警惕,我们就是以有相入手。有的人说《金刚经》说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金刚经》就是要破除众生的这种执着,执着我,执着有,所以就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不得见如来。我们的宗不同,我们净土宗就是有相的。《金刚经》就是要契入真空,以他宗的思想来破斥净土宗本来就不对。宗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你坐在火车上了,他骑的自行车,他非要说你坐在火车上也得像骑自行车一个样,脚使劲蹬。你说我坐在这里就行了何必用力蹬。
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的另一个区别:实相为体必须破除我执,不把我执破除掉就见不到实相。就如同不把水蒸发了就不知道有水蒸气的存在。我们必须要把我执破了,才能见到无相的空性,这是何其之难啊!我们根深蒂固的我执,凭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破除,我们就是执着,就是贪,你让他破他痛苦啊,他不接受。就像我们的东西被人硬抢,硬抢我们谁愿意。所以看其他的经典就说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假的,念了半天跟自己也不相应。让你布施你也不舍得,所以要破我执,末法凡夫没有办法做到。
佛名号为体不是破,是转,转变。怎么样转呢?就像一个小孩在那里玩笔,你跟他抢,孩子要哭的,这怎么办呢?不能硬夺,你找一个玩具,例如陀螺放在地上一拧转起来五光十色还唱歌,小孩一看高兴了,这个玩具比笔好玩,他就把笔一扔抢陀螺去了。这叫转,转换。
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无量寿,你想要去哪里一念即去,想要做什么当下成就,多好啊!我们就把现在的东西丢下了,这个破身体又老又丑不要了,这个破房子漏雨还得给它打扫卫生,儿子又不孝,老公又胡闹,算算算,不要了,麻烦死了。极乐世界多好,这就是换。不是跟你夺,不抢你的。
所以实相为体他要破除我执,说你也是空的,身边儿子也是空的,老公也是空的,咋空也空不掉,可是一说极乐世界多么好你就乐意,那边好我去那边生活去。现在人生活好一点的移民,去欧洲美国,凡夫总是见异思迁的,希望生活好一点,不断的转变,所以移民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转换而不是破斥。
实相为体是悟入,佛名为体是信入。一个悟一个信。
悟,禅宗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要悟入无相之实相,谈何容易。《楞严经》阿难七处征心也没找到他的佛性,古代禅宗之大德赵州八十犹行脚,八十岁了还没有开悟。常庆禅师坐破了七个蒲团,才开了悟。六祖慧能大师一辈子才教出四十三个开悟的徒弟。悟有多难。
藕益大师临往生之前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顺治年间的人,藕益大师,说以后像大师这种真佛眼(就是大彻大悟有真智慧了)的人很少见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花花绿绿的世界,我们的六根拼命的抓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怎么能够反观观自性,悟到佛性呢?太难了。悟到了能怎么样?悟到还得修行,还得证,又是三个阿僧祇劫。这就不适合我们的根机。
而佛号佛名为体,是要求信,不需要悟。给你把这个事实一讲明白你相信就可以了。你只要相信了然后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这么念就成功了。所以悟入和信入不同。
净土法门诸大祖师讲经说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劝信。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看不着摸不着,实相也是看不着摸不着,都需要信。但是你信了实相没有用,你如果信了阿弥陀佛这就有用了。所以我们要建立信心,对佛阿弥陀佛建立信心,对这句名号建立信心。
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名体一如。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当下就是这一句名号,名号就是佛,佛就是名号,是一体的。就像水蒸气是水,水就是水蒸气。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在不同的因缘下展现出来不同的相状。
在我们凡夫的眼中佛就是六个字,菩萨一看这六个字当下就是佛。我们的眼神不好,不是说佛故意显示这个样子,我们的眼晴被业障覆盖住了。但是我们眼神虽不好,比起鬼,比起地狱众生还是好多了。
地狱众生连这六个字也看不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也听不见,所以他更不行了。我们不要怪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家菩萨在六字当中又能看见佛又能看见极乐世界,我们只能看六个字。但是比下有余啊,比起地狱众生我们又能听见六个字又能看见六个字,行了。
人家骑马我骑驴,上看下看总不如,后面还有个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你骑了头驴,人家骑高头大马,你觉得很自卑,后面人连头驴也没有,还推了个车子,累的气喘吁吁,我比他强。
实相为体,实相即实相身。佛名为体,是实相身加为物身,身就是聚集的意思。实相本身里面就有无数的功德,功德聚集而成就叫身,实相本来是有功德的。例如,六祖慧能大师证入实相就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每个人自性当中什么都有。那么佛名号里边也是无量的功德,也是实相身。不过呢,实相身还要加一个为物身,“为物身”就是为一切众生而成就的。也就是说实相当中虽然有无量的功德,我们也看不着摸不着,佛的名号中有无量的功德,这无量的功德是给我们的。
实相里面的功德给不了我们,因为是无相的。而佛名号里面的功德能给了我们,因为是有相的。通过有相的媒介就给到我们手里了。我们口一称耳一听功德就来了,这就是为物身。所以佛名号既是实相身也是为物身。实相身就是说这句名号本身有无量的功德,而这些功德又通过这六个字像媒介似的给了我们。再说的明白一点,实相身就是功德,为物身就是给我的。加起来这六个字是什么呢?就是我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即这六个字,拿来这六个字我就当下成佛。所以即念念佛即念成佛,离开这六个字我们永远就是个凡夫。
虽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实相,可是我们挖掘不出来,我们只能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实相身加为物身。老子赚了很多钱,存进银行卡,这个卡写上你的名字给你了;阿弥陀佛修了无量的功德然后放入六个字中,这六个字给十方众生了。你把这六个字拿到就相当于把银行卡拿到了,也就有钱了。
说白了这六个字就是佛币,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人民币。人民币可以在人中用,在这个人世之间你有人民币你就能活的好一些,能买来很多东西。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六个字是实相身,实相身就是佛币,就是佛世界用的钱。你拿着六个字到了极乐世界你就可以有钱了,就是有功德。你没有这六个字,你拿着人民币想去也不行,人家不要你。就像鬼有鬼币,人有人民币,佛的世界有佛的币。佛的币就是这六个字。你把六个字拿来了,你有佛币在手你不就成佛了嘛。所以我们要目光长远,紧紧的把佛币抓住,你就去极乐世界了。你如果把人民币紧紧抓住,人民币这个东西只能在人这里用,做了鬼人民币失效了,所以我们也不想做鬼。
你把佛币抓住。这个钱币就相当于功德,在我们这里叫财富。做梦我们都想发财,我们一念佛就发财了,发了佛财了。要发就发佛财。发人的财发的再大,秦始皇发那么大的财最后还是完蛋了。六道发多大的财都是梦,梦里边发财那是白发,假的。只有发了佛的财,佛的财是实相,实相是永恒不坏的,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你只要抓住六个字永远都富有,你发了财了一发永发永远也不会穷了,所以这个实相身就这么好。实相就是不生不灭,你发财了永远不穷。只有把这个六个字抓住就可以了。
那实相身的圣道法门他要求多生累劫的积善修福,积累功德,动辄三个阿僧祇劫。而佛名为体的净土法门,当念念佛当念成就。在时间上何啻日劫相倍,就是一天和一劫的比较,我们是当下念佛当下成佛。而实相则需要多劫积累功德。在时间上差距就这么大。
再一个,实相为体要证入实相,需要渐次成就慢慢来。就像你发现一个金矿相当于悟,第二步还要把金矿开采出来, 把金子淘出来。这得需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来,淘金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
实相为体,你悟入实相了,下一步就要修行,破了见烦恼就进入了初信位,然后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烦恼然后无明分分破实相分分证,四十一品无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渐次成就。而佛名号为体没有台阶,当下念佛当下成就。因为这是果地法门,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你直接拿来就是你的。不必一步一步修,想修也没的修。就像饭已经端上来了,菜炒好了,你还要说加点什么——人家已经做好,你加点盐就咸了,加点醋又酸了。成熟的东西有必要再重复做吗?名号就是成熟的圆满的功德,所以你一念就成就,当下速即成功。
再从根机上来说,实相为体的是圣道门,需要上上根机。一般根机的人妄念纷飞,贪嗔痴炽盛,那不可能成就。所以坛经说,六祖慧能大师接引的是上上根机的人,就连神秀大师那么大的人物都进不去。
五祖弘忍考他们偈子神秀编了几天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大师一看没有见性,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很明显是着相,还有一个相,怎么能见了无相的佛性呢。六祖慧能他不认识字请人念一遍,他一听马上让旁边的人也帮他写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一看,着急了,赶快又给他擦掉了。这家伙见性了,也不敢张扬,张扬出来会惹人嫉妒。你看从古到今中国人就这德行,有才就招人嫉恨。甚至杀身之祸都可能有了,就是窝里反。对自己人可狠了,窝囊废就可以存活,你有点本事完了。六祖慧能有这个能力,五祖就要保六祖的命,所以六祖拿着衣钵一直藏了十七年不敢出来。
而佛名为体是普机,什么人都行。所以有人一学这个法门,看看我们这些莲友,总觉得这个团队不怎么样,普机嘛。学圣道门本来要上机,就像到了田径场里都是年轻人,身体强壮的在那赛跑。你上了火车一看,七倒八歪的,说这个团队不行。这个法门本来就是靠佛力的,所以我们是弱势团体。人家那些学楞严经的,学禅的,学天台的人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年轻人,又聪明。看看我们七倒八歪都不行了,这就证明我们的法门好,火车就是比两只脚快。
最后的区别,实相为体你即使悟了又有差别之相,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就好像说中国,你从越南一脚踏入中国和我们现在已在中国的,是不一样的。从苏联到中国在黑龙江边上,你说我在中国呢,那北京的人也在中国,那是不一样的。虽然都开悟了,开悟和开悟也是有区别的。再往上了看,佛是大悟,刚开悟那是小悟。但是都是开悟,所以有差别相,智慧有高下的不同。
而佛名号为体没有差别相,开悟的菩萨念这句名号和傻子念这句名号都一样。名号没有差别。一条腿的人上了火车和二十岁的年轻人上了火车一样到达,跑的一样快,去的地方都是一样。所以昙鸾大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同因同果同成佛道。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 太原佛愿
                  2017年6月7日

 

B26靠佛和指使佛的区别

莲友问:请师父慈悲开示,我们在生活当中诸事靠佛,什么都和佛说,又说不要指使阿弥陀佛,怎么区别呢?南无阿弥陀佛!
法师解答:对于阿弥陀佛,我们一个真诚的念佛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印光大师说过一句话:“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就是依靠佛,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佛了。
那么怎么样才是彻底交给佛了呢?
印光大师曾经也说过,你只需要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它都不用考虑了,你不求世间福报,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事如意,儿女孝顺等等。世间的杂七杂八的事情,你不要操那么多心,你真能一心念佛,所有的事情阿弥陀佛都给你办了。你如果这心也操,那事也管,这也忧虑,那也烦躁,阿弥陀佛就不插手了。因为佛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自由意志,他不会干涉我们,你做了,阿弥陀佛就不做了。
所以我们靠佛,就是彻底归命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它就是让我们往生用的,你只求往生就对了,其他事情不用想,阿弥陀佛就为我们做了。具体做到什么程度,阿弥陀佛自有分寸,他随着你家人的因缘福报,如果有福报,那么就能够得到福报,如果福报不够,也不能硬加上去,否则就会有灾难的,这些我们不清楚,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我们就随缘,听佛的安排。
其实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是要让我们每个人往生极乐的,而不是在这个监狱里面,把这个监狱装饰的美观一点,舒适一点,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一心求生极乐世界。随佛意,随因缘,这样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真诚的念佛人应该做的。
另外很多初学佛的人,虽然念佛可是没有把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
他不知道阿弥陀佛是应该全身心去归命、去交付的。他反过来了,他把阿弥陀佛当作保安、保姆一样去指使,要求这个,满足那个。要保佑我全家都平安、健康、长寿,保佑发大财,万事如意。如果达不到,你就不灵,你就不是万德万能的。
还有很多人初期学佛也做了一些善事,然后家庭稍有不如意就怨佛,“为什么行善,家里还诸事不顺”?这样怨佛的特别多。
这就是不明白佛法的基本道理,不知道阿弥陀佛是怎么样一尊佛?
佛是让你离开这个浊世,往生极乐世界的。
你家里一切人的事情,各有各的因,各有各的果。之前我们学习过印光大师的"与卫锦州居士书″这一节,建议去听一听。
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业因果报,所谓的报通三世,就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善人会有恶报,恶人反而有善报。
当一些人不明这些道理,就说“我念佛了,怎么还有这么多的苦难?怎么还不顺?这就是佛法不灵”。
所以内心不是真正的归命于佛,而是把佛当作那种保家仙一样迷信,你保佑我,我就信你,你不保佑我,我就不信你,显然这不是归命。把佛当成了贪官污吏,或者是当成了保安保姆来使用了,你帮我消灾,帮我延寿等等。这样的想法就是迷信的想法而不是正信。
正信的念佛人是心心念念都在极乐世界,对于世间的一切随遇而安,随缘而过,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只是一心念佛,不计较,不埋怨。把这个世界看成是梦幻泡影,空苦无常,极乐世界才是我真正的常乐我净的家乡。

 

B27别再错解依法不依人了

南无阿弥陀佛!
下面来解答问题:如何“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是释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经》卷六中的法语。原文是四句:“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这四句话是释迦牟尼佛对于我们未来学佛的弟子的教导,也是末法凡夫修行的方向,因此称为“四依法”。
《大般涅槃经》是圣道门的经典,净土门之四依法又有另一番解释。下面先解释圣道门的四依法: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这段经文里依法的“法”,就是指法性、觉性、也叫自性、佛性。如《心经》所说,是不生不灭,常住不变的佛性。
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佛, 依靠什么?就是靠不生不灭的法性,常住不变的佛性。
下面经文说:“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
如果有人说你成佛要依靠无常的、变化的东西,你就不应依止。那么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佛,应该依靠常住不变的佛性,如果是无常的、变异的东西不应依止。
下面经文:“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
这个意思有点重复,重复更加显示出释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
声闻都不能依,声闻以下更不能依。
“法性即是如来,声闻即是有为”。就是说有为的法,无常的法我们不能依。如来常住不变的法,我们才能依。
下面再说:“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能依。”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他说出无常变易的法让我们依,我们就不能依。什么是无常的法,变易的法呢?
除了自性不变的法之外,除了大乘佛法以外,声闻法、小乘法、世间人天法这些都是无常的、变易的。都不能依。
只有无为法、一乘法才是常住不变的。
这就是依法不依人。 
第二句,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为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这个“觉了”就是我们觉性,就是《楞严经》说的“见闻觉知”。你要依靠这个,这个是常住不变的。
下面说“何等语言所不应依?依义不依语”。
这个“语”是什么意思?所谓″诸论绮饰文词″。这就要依经了。个别的法师写出的一些论,甚至自己写出一些装饰性、修饰性的话,听起来很玄妙、很有道理,可是,如果他是无常的、变易的东西就不能依。
第三看依智不意识:
“依智不意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来真智所应依止”。
“依智不依识”,这个“智”就是如来,这个如来就是常住不变的自性。这个“识”,就是不能明心见性的见地。违背了如来不生不灭的意思的论调,依靠这些有为有漏的书籍都是依识。 
最后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佛说:“不了义经者为声闻乘”。
声闻乘是什么?如三十七道品、阿含经都不能依。十善业道经、世间的人天小法,更不能依。这叫不了义经。那么了义者是什么呢?佛说“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也就是大乘经。
“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
从根本上又回到了不生不灭的法性。
就是和法性相应的叫“了义”。和有为、无常、变易相应的那是“不了义”。声闻以下,人天小法都叫“不了义”。
下面佛说,是故我今说是四依。
“法”者即是法性,一切大乘经都是讲的法性。
“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自性。
“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大乘经典,也说了一个实相。 
总结一下:四依法,依法、依义、依智、依了义。
说了这么多,相上有四条,其实是说了一法。
一法是什么呢?就是佛性,就是觉性,就是自性。
因此,后面许多祖师说,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只说了一个实相。
依实相,人人都能成佛。
所以我们中国禅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直接仰仗自己的觉性,不生不灭的法性。只要你见性了,大彻大悟了,就用你的自性指导你的身口意修行,必定可以成佛。这就是“依法不依人”的意思。
可见这个“法”就是我们自身的觉性。
这里所说的依法不依人的“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是指无常的、有为的法。
依义不依语的“语”就是世间的变易的东西。
依智不依识的“识”,就是不明心见性的一些说法。
“不了义经”,就是二乘以下所有的经。包括世间的一些经典,也是不了义。
这是《大般涅槃经》,佛在经里告诉我们的四依法。
那么在通途圣道修行,必须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了就有所依靠了。如果你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你必须有名师指导,这个名师就是明心见性的老师,哪怕他没有明心见性,但他说出的法一定和法性相应。和佛性相应,他必须告诉你的是不生不灭的法,是常住不变的法。而不是生灭有为有漏的法。
如果给你拿一个生灭有漏有为的法去修,那就不能依。这是圣道的说法。 
接下来看我们净土宗的解释:
我们念佛的人,强调的是老实念佛,不强调开悟,而四依法就是依法性,佛性,也就是实相、真如,妙心等等。那么老实念佛和四依法有没有交集之处呢?
其实祖师、尤其是昙鸾祖师早已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
《往生论注》一开始便说:往生论的规格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上衍之极致”,是大乘中的经典,那么大乘经典是以常住不变的实相为体,依照它就可以成佛的。接着昙鸾大师又说,我们净土三部经皆以佛名号为体。那么这句佛名号和常住不变的自性、不生不灭的实相是一种什么关系?
实相是自然的,而佛名号是圆满成熟的,佛名号就是实相。而实相和佛名就相当于一个是真理,理体上的;
一个是产品,现象上的,也就是说,这句名号就是一个成熟的、圆满的、用实相做成的可以让我们看,让我们听,可以让我们触摸到的六字洪名,这句佛名号,就更进一步了。
如果论实相,通途的法门必须开悟。开悟后从你的身上找到不生不灭的法性,再用法性来指导自己修行。这样才能最终成佛。
但是我们末法凡夫,这条路基本上已经走不通了。所以阿弥陀佛五大劫的思维时早已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因此阿弥陀佛才用无量劫的苦修苦行,把这不生不灭的,凡夫看不着摸不到的法性修行、提炼成一句六字洪名,让我们能够能够念,能够听,能够思维,能够触摸到,让我们的六根抓得住。抓得住就能把这句名号的功德拿得来,所以这是一个成佛的最方便之法。因此昙鸾大师才说,是上衍之极致。
这样一来就了解了圣道门四依法依法性,我们净土宗依名号。实际上这是殊途而同归。
像六祖慧能大师仰仗的就是实相,就是法性。那我们凡夫呢?靠法性靠不上,就靠名号。名号就是成熟的圆满的实相,不需要再去靠我们看不到摸不到的了。
举个例子名号就像手机,手机是一个产品,任何人拿起来就能拨打,可是手机在没有制造出来之前,它的一些制造原理,是我们普通人难以了解的,声光电的传输的技术,一般人听都听不懂。
我们末法众生,让我们开悟,让我们见实相,靠实相,见都见不到不用说依靠了。所以我们老老实实的称念佛名,称念佛名即是依法不依人。
我们依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常住不变的,永远不会变的,它的救度功能在任何的时候都是永恒的、无为的、不变的、自然的。也就是超越时间,超越根基的。
如果有人不了解这句名号是实相、是常住不变的,他说这句名号只能救那些有修行的,只能救过去那些根性好的。我们现在的人,造恶比较多,根性比较差,这句名号已经救不了我们了,必须要加上其它的东西。那么这种说法显然就违背了依法,他依了人了。人是什么呢?佛说,人就是声闻,就是有为,就是无常。他把这句名号解释成了有为的,无常的,变易的东西了。显然这种说法严重的违背了四依法,这是不解法性,不知如来是实相身,不知名号即是真如实相,不知名号即是圆满的成熟的实相。实相是常住不变的,名号当然是常住不变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不因你是菩萨称念这句名号就增加了它的救度功能,也不因你是个凡夫称念会减损它的救度功能。说这种话的人就是昙鸾大师所说的不知如来是实相身。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是常住不变的,在任何的时代,都适用,对任何的根基都适用。
下面“依义不依语”,说何等语言所不应依,什么样的“语”我们不依呢?″诸论绮饰文词″,就是一些小菩萨造的论,还有一些世间法师所说的,听起来有道理的世间文字不能依。
“义”,就是觉了,也就是法性,我们站在净土宗来说这个“义”,还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名号即是实相,名号之外的一些小菩萨说的法,世间法师说的法都不能和名号相比。名号即是觉了,即是常住不变。如果他说的往生资粮是小乘的东西或世间法,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变易的,这些不能依。连小乘的都不能依,何况是世间的东西呢。
可是现在学佛的人当中就有很大一部分走入了这个歧途,不是依义不依语,而是依语不依义。名号是第一义谛,是真如实相身,他不依。而世间法,例如传统文化之类的,他依照这些世间的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学的再好也最多是做个人了,它是生灭法,生灭法是因,最后得个什么果呢?那不言而喻了,肯定还是在六道生灭轮回之中。所以这个依义不依语,依义就是第一义谛,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名号是不生不灭的,你依了它才能到达涅槃的境界。
再看"依智不意识”。
佛说,那些不能明心见性的说法不能依。那些诸论绮饰文词不能依。那么往生论,还有昙鸾大师、和我们所依止的善导大师解释的论著我们依不依呢?
善导大师早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大般涅槃经》了,所以大师注解《观经疏》是怎么注解的呢?
一开始就要祈请十方诸佛为他做证明,到了最后还要请诸佛证定,鉴定。
证明完毕才说,“欲写者一如经法,”佛证明《观经疏》和佛经是同等性质的。至于其他的祖师写出的东西和善导大师写的规格就有差距了。所以我们要依善导大师的,这就是“依智不意识”。
最后“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净土三部经,为正依经典,为“了义经”。皆以佛名号为体,名号是如来功德,我们依佛名号,不能依佛名号之外的不了义的东西。
不了义经太多了:
如三十七道品、十善业道经,都是在二乘人天,不能靠它们往生极乐世界,何况是世间的东西,儒教的、道教的,更不能作为我们了脱生死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了。 
所以这个四依法总结一下,在净土宗依什么呢?就是这一句名号,只能依名号,因为名号才是常住的、才是圆满的、成熟的实相,当下称念当下往生决定,当下得到如来功德。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藕益大师早就说,”圆顿中最极圆顿”。
离开了这一句名号,我们净土行人其他的都不能依。因为离开了名号,离开了实相身,其他都是轮回的、变易的、有漏的、有为的,甚至是邪法,外道之法。我们更不能依。如果一依止的话三皈依就破了。三皈依破了就不是佛弟子了,更麻烦了。所以说到了末法时期这个四依法,对于我们正信的佛弟子要好好的学习。
通途的当然要依靠法性,佛性。
而我们净土宗就专依这句名号。所以善导大师劝我们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向专称就是一向专靠。我们全身心的就依靠这句名号,这才能够万修万人去。离开了名号你如果依其他的,觉得名号不能依了,名号都是变易的了,这种说法叫邪师说法。 
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B28是佛还是魔?

南无阿弥陀佛 !  
有一位莲友说:“我的一个朋友说“某某”法师是阿弥陀佛,我很诧异,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某某”法师神通很大,境界很高,曾经印证了好几个人的修证位次,有得念佛三昧的,有达到罗汉的相似位的,有证得理一心不乱的。还知道某某居士已是法身大士,某某人就是菩萨再来,不一而足。请问法师,我的这位朋友说的对吗”?
法师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从古到今都出现过,那么判断一位出家或在家的人到底是不是过去古佛或是菩萨再来,应该怎么判断呢?
我们先引用一个典故,从这个典故中大家就可以寻找出答案。
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时,他曾派了一位叫闾丘胤的大臣去浙江的台州做太守,太守就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这位闾丘胤太守在准备前往台州上任的前两天,突然头部疼痛起来,而且痛的很厉害,请了一些医生来治疗,但这些医生都束手无策,甚至越治越重。
就在疼痛难忍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僧人,自称是“丰干和尚”,说从天台国清寺来,刚好路过此处。
这位闾太守就问:“师父啊,有没有治头痛的好办法?”
丰干和尚非常的从容镇定,不慌不忙地笑着说。“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
意思是说,身体是地水火风构成的,要想去病须用净水。
于是下人就端上来一杯净水交给了师父,丰干禅师把这杯水端在手里,口里念念有词,对着水念咒语,念完之后,就把杯子里的水吸到嘴里一大口,对准闾太守的头部,“噗”一口喷去!顿时闾太守满头满脸都是水,过了一会儿,全身开始大汗淋漓,又没一会儿的工夫,头就不疼了,豁然而愈。
这位闾太守经历了这场病变,对大和尚非常的敬佩,正当他要感谢丰干和尚的时候,和尚又说话了,告诉他台州那个地方是海岛,东边临海,山里的毒气很重,到了那里一定要好好的护理。
闾太守就问“不知道当地有无贤士?”丰干和尚非常巧妙含蓄的回答说:“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得见。”
什么意思呢?
是说真正有能力的人即使你见到了也不认识,认识的你又见不着。你如果真想见有能力的人,你千万不要以貌取人,这样才能见到。
闾太守一听,立即保证说,“那是当然,我绝对不会以貌取人,请问师父,你说的这位能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丰干和尚说:“此人来头可大了,有一位名叫“寒山”,是文殊菩萨降世,隐居在国清寺里面。还有一位叫“拾得”,那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都化现为贫穷的模样,而且还带有一些疯疯癫癫的形态,他们经常在国清寺的库房里面,或者在厨房里面烧火。”
丰干和尚说完这些话,就告辞离开了。
之后这位闾太守,就到浙江台州上任做市长去了。
到了台州以后,闾太守时时刻刻也没有忘记丰干和尚说的话,上任的第三天,便微服私访去了国清寺。
进到寺里,问一位老和尚:“你们寺院里有没有一位叫“丰干的和尚”住在这里?
老和尚一听,忙说:“有,有,可他到外面云游去了。”这位太守又问:“是不是还有两位很穷的模样,而且有些疯疯癫癫的和尚,不知在哪里呢?”
这位老和尚略微的沉思一下,说:“哦!你说的就是住在寒岩里的“寒山”嘛!寒岩是天台附近的一座山,他经常没事就住在这个寺院里的库房。还有一个叫“拾得”,你说的应该就是这两位。”闾太守一听,证实了丰干和尚说的这两个人物确实存在,非常高兴,马上回到太守衙门,给当地的县令下了一道命令,让他查明“寒山”、“拾得”这两个高人的来历。
不久就收到了县令的回报,说:“我们县往西七十里有一寒岩,是一座小山,山里岩石中间有一个古老的岩洞,里面住着一位贫苦的出家人,没事就去国清寺。还有一位叫拾得。”
闾太守这下又多了一个证实,证明确有此事。于是这位太守,穿着官衣官服,而且用太守全部的仪仗,八抬大轿,文武官员,前拥后簇,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前往国清寺。
这种声势浩大的阵式惊动了国清寺全体的寺众,寺院里的人都出来了,很恭敬的迎接这位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闾太守问寺院的出家众:“你们国清寺有一位丰干和尚,还有拾得和寒山两位现在何处?”
这时出来一位叫道翘的老和尚,合掌说:“你只是要问他们吗?丰干禅师的住苑就在藏经阁的后面,但是没有人住,只是有一只老虎经常来,“寒山”、“拾得”这两位现在正在厨房呢,你要想见我立刻把他们叫出来。”
闾太守一听,说道。“不不不,老和尚你带着我,我亲自去拜见。”
于是这位太守跟着老和尚向厨房走去,刚走到厨房边,就听到了里边传来“哈哈哈”不停的狂笑声。老和尚说;“就是他们两人。”
闾太守一听,快步跑了进去,进去之后,“噗通”一下就跪倒在这两位疯疯癫癫的穷和尚面前,向两个人顶礼膜拜,磕头不止。
寒山和拾得这两位立刻同时喊出八个字:“丰干饶舌,丰干饶舌!”
“丰干”就是丰干和尚,饶舌就是多嘴。喊了几声,寒山拉着闾太守的手摇晃着又说,“唉!你自己碰到阿弥陀佛都不认识,你向我们磕头有什么用?”经他这么一说,闾太守明白了,丰干和尚原来是阿弥陀佛啊!
这么一来,惊动了寺院里面出家在家的都围观过来了,大家议论纷纷,这么大的朝廷命官,竟然向这两个穷和尚礼拜。
就在大家议论的时候,寒山和拾得两个人手拉手跑了出来,闾太守马上叫人在后面追。
这两人跑起来比飞的还快,后面的人根本追不上。不大一会儿,两人跑的不见了踪影。
闾太守不甘心,派了手下当兵的,一员副将带着兵一定要把两位请回来,他们一直追到了寒岩那个山里,就看见寒山、拾得两位正在洞口坐着,还没有等追到跟前,这两位理也不理他们就进洞了。
等他们到了洞门口,寒岩洞的石头便合住了,再怎么喊怎么叫也打不开了。从此以后寒山、拾得就再也没有出来。
回来之后汇报太守,太守一听:“唉!福薄啊!好不容易知道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却不能供养。”转而一想,不是还有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和尚吗?再派人去打听,这时丰干和尚也不知了踪迹。
这是一个典故,流传了一千多年。
像这样的典故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华严初祖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再来,他让弟子给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送信,弟子不知道,观世音菩萨化现为一个妓女叫青娘子。还有更离谱的普贤菩萨化现到了畜生道,化成了一头猪。当这位弟子知道了观世音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以后,这两位菩萨马上圆寂走了。与此同时,杜顺和尚也圆寂了。这个故事以前讲过。还有永明延寿大师和锭光古佛的典故,也是这样。
当永明大师说出了锭光古佛的身份,皇上要去找这位古佛的时候,古佛也是说了一句“弥陀饶舌”后马上圆寂了。当皇帝听说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立刻派人去找时,手下当差的回禀,永明大师已经圆寂了。
那么以上这些故事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如果是佛菩萨再来,只要他露了身份马上就走,不能以圣人的身份停留在我们这个世间。一旦暴露身份,立刻离开的,这是真圣人。
反过来说,如果露了身份还不走,那是什么人呢?那一定是假的了。
假的比如说大仙,他也自称是什么佛菩萨,这样的肯定是假的。
下面再引用经典来说明这个事情。
著名的照妖镜《楞严经》里,佛讲出了末法时期有很多种的魔应化到世间,其中就有这样的魔。原文佛是这样说的:“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渴仰,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佛说有这么一类人,为了显示自己有本事,就说谁谁是什么佛,谁谁又是菩萨的化身,谁谁又是什么菩萨再来,来度化人间。他说这些话的目的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使听到他讲这些印证的话的居士生起渴仰的心。
那说这话的是什么人呢?说这种话的人就是魔。
《楞严经》里又说“是人喜言某人是某佛,某菩萨化身,或言佛也有大小,先佛后佛,真佛假佛”等等,这与上面说的是一个道理。
《楞严经》还有“知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某人就是某某菩萨,来到人间示现教化,此名为魃鬼,年老成魔,惑人听闻,扰乱社会。”
可见在这个末法时期,凡是说谁谁是佛是菩萨,是再来人,说完了还不走,这肯定是魔,这不是正常的修行人。
印光大师也有一段法语:“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这就是说如果真是佛菩萨,只有在命终的时候才露出身份,就像杜顺和尚,永明大师,说完之后,身份一露就走了。说完还不走那就是魔,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怎么能露了身份呢?
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如我是古佛,别人说出来了,被人说穿了,就像锭光古佛被永明大师说穿了,露馅了,那就得走。
第二种情况,是自己说的,自己说我是某佛,自己露了也得走。
第三种情况,自己是佛菩萨不是被别人揭穿的,也不是自己说穿的,而是自己指出别人是佛,例如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他也没有说自己是菩萨,别人也没有指出他是文殊菩萨,他说青娘子是观世音菩萨,说那口猪是普贤菩萨。
再比如丰干和尚也没有说自己是阿弥陀佛,他说那位“寒山”是文殊菩萨,“拾得”是普贤菩萨。这么一说,证明他就是佛。他如果不是佛菩萨怎么会知道别人是佛、是菩萨呢?
他既然说出这个话,说明他就是佛菩萨。
所以现在有些比较“聪明"的人,他自己也不说自己是佛,他说别人是佛。他如果说自己是佛,很容易被人家识破,因此他就说这个是佛,那个是菩萨,来证明他自己的境界高。
可是别忘了,《楞严经》早已把这种伎俩说出来了。你说别人是佛菩萨的时候,看你走不走,你不走你就是魔。
所以这几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只要是暴露了身份,被别人说是佛菩萨的,他没有走;或者说别人是佛菩萨的,他也没有走,这两种人都是魔。
古人有句话,“宁让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
在佛法的立场上,这个问题是相当严肃的。佛说:“善知识是成道的全因缘。”
我们学佛人,好不容易得一回人身,遇到了佛法,如果遇不到一个真善知识,却碰到了一个魔,他把自己打扮的像一个佛一样,你跟着他学习,就完了。你这辈子就是在跟着魔子魔孙学习。
《佛藏经》有句话说,跟着邪师学法的,千佛出世都不能救;恒沙诸佛出世,也挽救不了你。
因此大家一定要清醒,最起码要把《楞严经》里面的法语读一读,以法为师。这些法才是衡量真善知识,假善知识,衡量正邪的标准。
希望大家都能够擦亮眼睛,得到真正善知识的指导。
南无阿弥陀佛 !    
听写: 佛愿  校对: 佛恕  审核:佛佑   

 

B29印光大师文钞与善导大师思想矛盾吗

有居士说:我读印光大师的精要法语感到很欢喜,但是读印光大师文钞的时候,看到印光大师说,不修身往生,千人中难有一人,又说,淫心重者与佛愿相违恐难往生。请问印光大师的思想与善导大师思想是否有间断性?是否拜读善导大师思想以后才转为完全的他力?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 ,请开示。

法师答:讲到印光大师的文钞和善导大师思想的区别,我们很多初学的人,都会碰到这样的困惑。就像我本人,初学佛的时候,刚到了寺院,看到寺院墙上挂着印光大师的一段法语: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想大多数初学佛的人,如果看到印光大师的这一段法语,一定和我当时的想法一样,往生极乐世界太难了。这么多的条件,有几个能做到呢?太难太难了!肯定是这个样子。当我们慢慢地一步一步走进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后,发现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印光大师所说的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长思己过,不论人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净土念佛人的俗谛。因此要分清楚,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真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俗谛是作为一个念佛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做人的原则,这是俗谛。也就是教你怎么生活。简单的来说,就是做一个好人,依照佛弟子的身份尽量的按照净业三福去做,这是俗谛。
那么俗谛和真谛在善导大师的思想里边,《观经四帖疏》完全讲的是真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关于俗谛这方面,善导大师在其他的典籍当中偶尔的会说到,说的不多,例如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
“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善导大师这首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俗谛的成份比较多一些,让我们感觉到六道的痛苦,轮回的痛苦。造作身、口、意,贪嗔痴的三业,会堕入地狱。但是不会让我们有做不到一个善人甚至伏不住淫欲心,或者是不能敦伦尽分,与佛的慈悲相违背,就难以往生,这样的话没有。所以善导大师的真谛和俗谛一般情况下是分开的,不是拧在一块的。
印光大师的文钞中有一些法语只是说真谛,也有只说俗谛的法语,而又一些法语是真谛和俗谛放在一起说了。就像一开始,无论出家在家,必须敬上和下,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后来又说一切时中,一句弥陀不令间断。一句名号不令间断这是真谛往生的,在家在庵要敬上和下这是俗谛,真谛俗谛放在一起来说,就会令我们没有智慧的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往生极乐世界这些条件都得做到。于是初学佛的人认为,这些都是真谛。把俗谛日常的生活也当成了真谛往生的条件。这种误会一产生,就感觉往生特别困难。
真谛就是究竟说,真实说,俗谛就是方便说,是一种方便,是一种抑止,担心你造罪。造了罪以后自己就可能遭遇到各种不测,比如生病了,遇到灾难了,甚至死的时候很痛苦。如果一个人俗谛做不好,那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现世果报,也就是世间因果。由世间的恶因就会导致世间的恶果。例如生病,如果一个人生了病以后,对于净土往生的道理不甚明了或者是信佛还没有完全的从内心中做到通身放下,彻底靠倒,生病之后,就会怀疑,是不是佛不保佑我呢,真的有阿弥陀佛吗,就会有这样的疑惑。因此,为了保护我们很多初学佛的人能够顺顺利利的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印光大师有时候是对机说法。
因为大师一辈子都是对个人回信,就是回复大家的信件,居士有什么问题写信告诉大师,大师一封信一封信的回答,所以就出现这种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居士讲不同的话。正是由于印光大师当年这种弘法的模式,一封信对居士真谛俗谛都要谈,谈在一起了,所以文钞中有很多这样回复的信件,真谛和俗谛拧在一起说。也有的是方便说,比如说,你伏不住烦恼,淫欲心伏不住,淫欲心很重,就很难往生。这是一种方便抑止,就好比十八愿说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你真的造了五逆了但你能悔过,佛还是要摄取的。
印光大师同时也说,我们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带业,什么是带业呢?不断烦恼,烦恼断不了的情况下往生这就叫带业往生。就是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烦恼没有断,仰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往生,这就是带业。很明显,带业就是烦恼伏不住,淫欲心也好,偷盗心也罢,嗔恨心也算,这都是烦恼。你伏不住难道说阿弥陀佛就不摄取了吗?绝对会摄取的。所以这都是方便说,为了方便抑止。
因为对不同的根基说不同话,可能某一个居士说到这个方面的事情,烦恼特别的重,印光大师可能是为了抑制他在这个方面造更大的罪,于是就这样抑止他,你要往生烦恼必须克制住,否则很难往生,是这个的意思。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到印光大师那个时代的弘法模式。真谛俗谛一起说,造成我们现在初学佛的人的一种误会。认为俗谛也成了真谛了,都是往生的条件,这样就不对了。另外把一些方便说当成了真实说,这也是我们在理解上的错误。大师没有错,是我们理解错了。
所以说一旦发现印光大师文钞当中和善导大师的理念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以善导大师往生极乐世界的真谛为唯一不变的标准。往生极乐世界的真谛标准只有一个,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其他的让你做好人、守五戒、修十善,还有净业三福通通都是俗谛,俗谛是保证我们在剩下的几年或几十年生命当中能够得到世间福。俗谛是修福的。例如敬业三福,就是修福报的。难道我们不需要福报吗?我们不需要身体健康吗?不需要临命终时得一个好死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的落实。
所以说真谛俗谛两条腿走路,最后既要达到万修万人去的往生,我们也希望能够这一辈子少生病,往生的时候轻松自在,身无病苦。这样更能很好的理解印光大师的苦心,以及善导大师制定的往生极乐世界的标准。最后举个例子:
例如说有个人他没有乘过火车,我和他很熟悉,就帮他买了一张火车票,然后又告诉他,现在是冬天比较冷,你一定要多穿衣服,穿上棉衣,棉裤,带上棉帽子,再多拿一些方便面,带上一些饮料,然后再去火车站。这个人呢都听了,八点的火车,他七点多就准备的差不多了,买了很多的东西,就是附近没有卖方便面的,眼看到了八点了,还没有买上,最后这个人就灰心丧气,说坏了,这次我是上不了火车了,我没有方便面人家肯定不会让我上火车的。这个例子大家一听就会懂,要上火车,必要的条件是火车票,只要拿着火车票就可以,其他的什么多穿衣服了带饮料了包括买方便面了这都是辅助的条件。
辅助条件和必要条件一起说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他以为这都是上火车的必要条件,于是就产生了误会。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人他做过火车,啥也懂,你给买了火车票,同样的告诉他说路途遥远,两天两夜的火车,你要带上吃的东西,多穿一些衣服,然后这个人很固执,也爱耍小聪明,就只拿一张火车票穿的衣服特别单薄,只穿着一个大裤衩,一件短袖,吃的喝的都没有带,就一张火车票上了火车了,可是一路上,又冻又饿,还没有到站就冻、饿半死,这又是一种情况。
举这两种情况的例子,就是比喻我们念佛人,初学的人不懂,辅助条件和必要条件一起说,就会认为这些条件都必须做到,有一条做不到就不能往生。另外一种人是聪明,说只念佛就行了,其他的辅助条件让我做好人了,让我吃素了,改习气毛病了,这些都没有必要了,跟往生没有关系,那我就肆无忌惮的该吃肉吃肉,照常发脾气,在生活中跟一个不学佛的人也差不了多少。这样就等于辅助条件一点都没有,肯定是还没到临命终时提前就生病了,一病不起,在现实中这种例子也很多。
因此,祖师为了保证我们能往生也能顺利的往生,有时候辅助的条件必要条件一起说,甚至有时候还方便说,就说,你的习气太重了,若不把这些习气改掉一些,往生是很困难的。你有畏惧心,就得老老实实的去做人,本本分分的落实净业三福,或者是好好去做我们宗风俗谛,两条腿走路。

 

B31淫心不除会如何

有居士问:他学佛以后,想努力地戒除自己的淫欲心,使用了很多办法,甚至是体罚自己,也想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去修行,总是不能满意。但他又分明知道淫心不除必墮地狱。
应该怎样去对治自己的淫欲心出离轮回?

宗柱法师答:这个问题,是很多初学佛人经常会遇到的,包括我自己也曾经走过这么一条修行的心路历程。
了生脱死是学佛的目的。那么学佛的方法不外乎有两种:圣道和净土。
圣道门有很多的经典,看了以后肯定就会生出刚才这些想法。
例如《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这是说如果你还有淫欲心,那么六道轮回肯定是出不去了,没有指望的。
因为要证得真如法性,真如法性之中一法不立,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没有半点贪、嗔、痴念头,才能与真如实相相应。
《圆觉经》也说:“若诸世间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就是说我们六道凡夫,胎、卵、湿、化这四生,怎么样才有的这个身体呢?
都是因为淫欲。
淫欲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淫欲,让我们生死流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要想不轮回,不受生死,必须要断除淫欲。
但是,要一个凡夫彻底断除淫欲,这个非常艰难,而且不是一般地难。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证明淫欲的祸害和断淫欲的艰难。
1、
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简称《大论》里边有这么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位得四果的阿罗汉,罗汉已经断除见思烦恼,没有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已经无我了。既然无我了,那么我执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位罗汉经常去龙宫受食,就是接受龙王的供养。
一次他吃完饭从龙宫出来,就让他的弟子,一个刚出家的小沙弥,把他的钵洗一洗刷干净,结果这个弟子在刷碗的过程中,发现有几粒米饭没有吃干净,这个沙弥用鼻子一嗅,挺香的,于是他就吃了。
吃了以后,等下次他的师父又去龙宫接受供养时,这个小徒弟就偷偷地藏在罗汉的狮子座里面,狮子座很大,他就悄悄地躲在狮子座角落里面,手捉住狮子座的一条腿,就这样和他的师父进了龙宫了。
可是这个龙王感觉特别灵敏,他就想“今天怎么这位罗汉把没有得道的凡人给我带进来了?”
这个罗汉有他心通,就说了个“不知道,没有觉察”给遮掩过去了。
这个小沙弥小徒弟到了龙宫后,见到了龙宫有很多的龙女,长得都非常的美妙、端庄,看到这些美女,心里非常的喜爱,于是就发下大愿,要夺取龙宫。
自从跟他师父去了一次龙宫,出来以后这个徒弟一心精进努力的修持,盼望早早修成正果,做龙王,做了龙王就能得到这些美女了。
这样修了一段时间,在寺院里面天天绕佛,行般舟三昧。
这天正走着呢,他的脚下就出了水了,这个沙弥自己就知道,我这个龙业已成,要成就了。
这个时候他就以袈裟护头,用袈裟把这个头盖住,钻到水里面就死了,死了以后就成了一只大龙。
当他以袈裟护头要死的时候,他的师父和同参道友都呵责他,不要做龙啊!龙是个畜生,好好修道,出离六道多好!
可是他听不进,一心想着要成就龙业,要得到龙女,因此不听师父的劝告,最后还是做了龙王,堕为畜生里边了。
2、
另外在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里还有一则故事。
在佛还没有出世的时候,忉利天的天主帝释,经常去一位仙人那里,这位仙人叫提波耶那,帝释经常去那位仙人那里切磋听闻佛法,一来二去去得勤快了,他的夫人“色知”,心里边就产生了怀疑的念头。心想他经常一个人出去,去哪里了?是不是有别的女人了?
有了这样的怀疑,这一天,帝释又要乘着他的车去仙人那里听法,这个色知就事先悄悄藏在车上。
一路无事,到了仙人住的地方,帝释一下车一下发现他夫人了,就对她说:“这位仙人不喜欢见女人,你赶快回去吧”。
可是这个色知不愿意回去,她要看一看究竟她的丈夫要和什么样的人见面,她这一不肯回去,帝释就随手拿起一根荷叶的杆打她。
这么一打,这个色知越发撒娇,娇滴滴的声音说:“我就是不回去嘛!如何如何…”
这个女人一撒娇,这种声音一出来以后,仙人这个地方,不光是这位大仙,还有很多其他的仙人,一听到帝释的夫人色知的这种声音,顿时髻珞落地。仙人都把头上发髻高绾,上面插着髻珞,顿时都掉在地上,神通也失去了。
仙人修行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有了神通,可是一听到女人的声音,还没看到呢,心里一动念头,神通就失去了,多可怕的事情。
3、
还有就是在印度,有雪山,雪山里边经常有修仙的,有五百仙人在那里修道。修了很长时间,都有神通了。
有一位美女叫征迦罗女,这一天她跑到雪山,发现雪水特别清澈甘甜,就在雪水里边沐浴。一边沐浴还一边唱歌,这歌声一飘出来,哎呀,特别的柔美,听到的人是如醉如狂,这时五百仙人听到这个歌声,遂失禅定。
本来已经有禅定的功夫了,一听到美女的歌声,马上禅定功夫失去了。以上这两例只是听到了声音,还没看到美女,其结果竟都是这么的可怕。
4、
另一则故事,过去也是一位叫杰波仙人,这位仙人已经得到了五神通,就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可以随意飞行、变化。
当时国王特别敬重这位仙人,他经常自己亲自供养这位仙人,这位杰波仙人每次来到王宫接受供养都是飞着过来的,赤脚,不用穿鞋。
飞过来以后,国王每次都是沐浴更衣,尤其把手洗得干干净净,两只手悬在空中,仙人飞过来,亲自把仙人的足接住,捧仙人的足,然后轻轻再放在地上。
地上铺的是干净的毯子,然后带领仙人用饭。
这样供养已经很多年了,这一天,国王有要事要远行,临行前,国王想来想去,迎接仙人供养仙人这件事情交给谁呢?想来想去文武大臣都不放心,最后想到了他的宝贝女儿,女儿长得特别漂亮,然后国王就告诉他的女儿如何按照他的方法供养仙人,千万不可大意。
有一天,仙人照常飞过来,国王的女儿就以她的小手放在空中,来接仙人的脚,当这位仙人落在双手之上,只觉得足下特别的柔软、细腻、光滑,心里面立即就生起一种欲望,这个欲望一生起来,神通顿时就没了。
结果跟着这位美女吃完饭,怎么回去呀?平常都是飞着回去,今天只能双脚步行出宫,走着回去了。
那么这个故事就是“触”,触碰到了女人的身体,前面是听到了,还没看到。
不管是听到还是触碰到了,都会让多年的修行毁于一旦。
所以说在真正的修行过程中,最难对付、最难断的就是这个色欲。
印光大师也有这样的开示说:
“最难断者为“淫”,稍知自爱者尤能制而不犯。”就是说在行为上能制止住。
”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就是说要想使你的念头一念不生,干干净净的,“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
只有阿罗汉才能做到一念不生。
“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
除了阿罗汉之外,这种淫欲的习气,或厚或薄都有,我们凡夫的习气当然是很厚了,仙人虽然得到了神通,但淫欲的习气还是有,只是比我们薄。
那么有的话就出不了轮回。
“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
只要你的心识当中有这个淫欲的念头,就永远不能解脱。
印光大师的法语告诉我们,要想断淫欲了生死,必须要达到阿罗汉的水平才行。
5、
下面又有这么一个公案,是中国禅宗的,有一位大师,九十多岁,要圆寂了。
圆寂之前,他的大弟子大徒弟,可能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自觉修行得不错,便屡次请求师父说:“师父,您要圆寂了,能不能把衣钵传给我呀?”
传衣钵就是把祖师的位子让出来。
可是师父始终不吱声,没有答应他,他屡次的请示屡次的被拒绝。
结果过了几个月之后,这位大师就圆寂了,直到圆寂也没有把衣钵传给他。
大师圆寂走了一段日子之后,这天这位大徒弟因为心中烦闷就下山遛哒,想排解一下心中的不快。
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一条潺潺的小河,里边正好有一个乡下的女子在洗衣服,石头上放着几件衣服在敲打。
水不深,这个女子双脚就站在水里边,可能是怕把裤子弄湿了,就把裤脚给挽起来到膝盖,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都露出来了。
这个大徒弟一看到后,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哇!这女子的小腿好白呀!”
就这么一个念头刚一生起,他的耳边立刻就响起了如打雷一样的声音,就是他师父的声音说了一句话:“此念可付衣钵否?”
意思说你还有这种淫欲心,你这个念头哪有资格让我把衣钵祖师的位子托付于你呀?
他一听顿时脸通红,一直红到了脖子,心里再也不敢想要得到祖师衣钵这件事情了。
这是禅宗的修行。
按照通途的法门修行,要断除淫欲了生脱死的话,那我们肯定是欲哭无泪了,因为我们的根基不堪呀!
所以《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我们的道绰大师早以把一代时教分为圣道和净土。
圣道要求我们以戒定慧的力量断除贪嗔痴,在这个末法时期已经是无修无证了。我们凡夫想以自己陋劣的根机,欲通过戒定慧的方法来达到,已经行不通了,所以我们只能找一个不断烦恼就能够了生脱死的方法。
那么佛在经中早已明确告诉我们,历代祖师们也早已经为我们指明了这条路。
彻悟大师说:“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印光大师说:“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所以说念佛法门是我们末法以至于未来到了法灭时候的众生,都能够了生脱死的不二法门。那么证据是什么呢?
我们举出几段祖师的法语。
《往生论注中》昙鸾大师说:“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这是不断烦恼。这个烦恼对我们凡夫来说,最大的烦恼,就是这个贪欲呀!
不需要断,你只要念佛,当念念佛,当念成佛。
《观经疏》善导大师在水火二河白道喻就说“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正念直来,就是你只需要专称这句名号,就可以了。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水就是贪欲,火就是嗔恚。
虽然你有贪欲的心,有嗔恚的心,但是你只要专称名号,必然往生。这是《观经疏》善导大师说的话。
还有《观经疏》说:”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这个清净心,在通途法门来说,就是一心不乱,息虑凝心,没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在心中,无念的状态,就叫清净心。
可是在我们净土宗,这个清净心就是愿往生心。
你能在贪、嗔二种烦恼当中,生出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这个愿生心就是清净心。
所以叫清净愿往生心,只需要生起愿往生心,不顾水火二河,也就是你不要管你的贪心和嗔恨心,只需要护持住你的愿往生心就可以了。
这个愿往生心表现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你有厌离心,有愿生心,这就可以了,能保持住不退失,必然了生脱死,这也叫带业往生。
藕益大师、印光大师都曾经说过带业往生的事情,带业就是不断烦恼的意思,《无量寿经》叫“横截三恶道,横出生死。”
前面曾讲过的《不伏住烦恼能否往生》。余下的内容就和那天讲的接上了,希望居士听到这一讲能够安下心来,不要用我们这种末法时期烦恼深重的根机来修行圣道的法门,我们修不来,不是法门不好,是我们没那个能力,就象一个老太婆拄了一根拐棍儿,你让她爬山那不可能,但让她乘飞机就行。所以我们选择法门要选择适合我们的能做得到的,念佛生起愿生心,这个人人都能做得到,不断烦恼能够了生脱死的法门,就是念佛往生这一法。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明白这一点。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 佛喆居士

 

B32信愿行与信行愿”的区别

南无阿弥陀佛!
有莲友问:我们传统的净土宗修行的理论“信愿行”,这一种提法是在信了后发愿再持名。我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总结的宗旨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成了“信行愿”。这两者有什么含义和区别?
法师解答:
首先我们学习传统的“信愿行”。
这一提法,古代很多祖师都曾经有过专业的著作,我们就挑选一部很多人都熟悉的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这部《要解》是蕅益大师对于“信愿行”三法的解释。
 “信”是六信,“愿”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是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首先“信自”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
可见“信自”是信自己的佛性,真如理体。
这对于我们大多数念佛的莲友来说,是不容易的。
信他”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信他”就是信佛,但佛讲经那么多,我们信的落足点在哪里?弥陀的愿那么多,我们要信哪一愿?这里没有具体明确的指出来。可见这个“信他”显得有些虚泛。
“信因”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就是以一心不乱的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要建立在功夫上,也是很难得到的。
“信果”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信果”是从念佛三昧工夫达到极乐净土,又让我们感觉像一堵墙,一提及“念佛三昧”大家是可望而不可及。
“信事”: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
是说在事相上极乐世界在十万亿土之外。
这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勉勉强强相信得来。因为有很多往生的瑞相,或者是一些已经去极乐世界往生的人回来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样子,这个我们还能信。
最后“信理”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信理”,又是说的佛性,话很有分量,可是我们凡夫也是很难契入的。
再来说 “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怎么样厌离呢?
彻悟大师曾经讲:“如狱囚之冀出牢狱,如穷子之思归故乡”。
自己就像监狱的罪犯,时时刻刻都想获得出离。可凡夫的贪恋心是最难断的,要我们一下子达到这个水平,这个愿生心也是难发出来的。
最后对“行”的解释,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显然要求的又是自己的功夫。
这样的解释,多站在佛性的角度,对于凡夫而言,很难契入,以这样的解释,往生极乐对我们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蕅益大师尚且如此,他宗他派的更不要谈,直接就把往生极乐世界的对象给限制了,说凡夫没有份,必须是已经证果的人,就像“摄论派”说,上品上生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凡夫根本没有份。
这种“信愿行”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再看我们善导大师思想总结为“信行愿”,这有什么含义呢?
我总结了十几点,依次来稍作解释。
首先,我们善导思想的宗旨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前二句显示出信受的对象是“专称弥陀佛名”,先要相信阿弥陀佛是来救我的,不是来教我们如何修行,怎样达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怎样发菩提心。
再者,我们要“接受”,接受弥陀的救度。
弥陀拿什么来救我们?就是拿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修行得来的佛果,同时也是我们十方众生往生的正因,正象印光大师所讲:“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所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两句合在一起,信受的对象就是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五大劫的思维,选择的本愿就是称名,以称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我们相信这一点然后接受下来,我们当下称念名号就接受阿弥陀佛以名号来救度我们,这是一体的。
这样的信受就和传统的区别开来,传统的信愿行我们做不来,接受不容易。
第二点,显示出救度的工具就是佛的名号,弥陀以这句名号来救我们,而不是以别的东西来救我们。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修行的功德浓缩在一句六字名号当中,这句名号就是名体不二,名体一如,名号和本体是合一的,所以,昙鸾大师称之为:“实相身、为物身”。
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全在这句名号之中,佛全部的功德也在名号中,阿弥陀佛救我们,就是以这句号的功德普施一切众生,所以蕅益大师说:“行者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你当下称念名号,当下就把佛的功德拿到了。弥陀就是以万德洪名来救我们,显示出救度的工具就是名号。既然救度的工具是佛名号,所以“信受弥陀救度”后面紧接着“专称弥陀佛名”,这是一体的,信行一体。
三,显示我们净土宗的宗旨是“称念”为宗旨,这就彰显出易行之特色。过去的“信愿行”总强调“工夫”,而我们强调 “称”,就是口称,只需要张嘴喊出来就行了,鹦鹉八哥都行,特别简单,以称念名号为宗旨。
第四点,显示出信行合一。信其所行,行其所信,信和行是一体的。传统的信和行,它不是合一的,刚才上面提到是六个信,“行”就是一心不乱。我们信和行是一体的。
“信”,我们相信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有无量的功德,是为物身,就是给我们众生的。
“行”,就是我们念这句名号就行了,信和行内容是一致的,这就是信行合一。
第五点,显示杂行非信受,专称简别于杂行,就和杂行区别开来了。你如果信受弥陀救度却又去杂行,那证明你还没有信受弥陀救度,弥陀是以名号救度你,而你去行其它,这就不是信受弥陀救度。
第六点,显示他力易行。专称佛名即是接受弥陀的救度。不是让你发菩提心,修净业三福。他力易行的特色全在专称名号当中,阿弥陀佛五大劫的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他修行的就是我们修行的,他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我们完全是仰仗他力的,这个他力就在专称名号当中。
第七点,显示以十八愿为核心。
十八愿的宗旨就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专称佛名,也叫本愿称名。我们整个净土宗理论的展开,就基于第十八愿。所以,我们净土宗宗旨开宗明义,直接提出“信受弥陀救度”并紧接着把第十八愿“本愿称名”显示出来,彰显善导大师思想的主旨“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八点,显示宗祖理论特色的一个字“专”。善导大师是净土宗开宗立教的祖师,他的理论最大的一个特色就一个字“专”。他曾经讲:“弥陀光明,唯摄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只摄取专念名号的众生,不摄取杂行杂修的众生,所以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当中,提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 “专”字。
“专修万修万人去,杂修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又说“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因此,这个“专”字是我们宗祖的特色。
紧接着“专称弥陀佛名”后面的是“愿生弥陀净土”,为什么把“愿生弥陀净土”放在后面呢?
第九点,显示称名具有愿生心,就是“称名具愿”,名号之中,法尔具足了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善导大师《观经疏》一开始就说“今此观经,十声称名,即有十愿十信具足,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就是说,“南无”就是愿,称名当中自然就具有了愿往生心,因此就把“愿生弥陀净土” 放在“专称弥陀佛名”之后。
第十点,显示三业无功,称名独达。
王呆头那样的痴人和鹦鹉、八哥称名都能往生,说明信和愿这两法自然摄归于一句名号之中,名号独运,称名独达。只要称念,自然往生。名号一举,信愿都在其中。
第十一点,显示以行调摄愿,以称念名号来调摄愿往生心。
我们凡夫愿往生心是不容易发的,进到念佛法门里,只要专念, 在称名之中,自有弥陀调摄,久而久之愿生心就发出。这就是行调摄愿。
最后,显示众生愿心难发。
“娑婆世界”称为堪忍的世界,众生能忍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痛苦而不愿出离,愿意生生世世在这个监狱里。要众生发出“如狱囚之冀出牢狱,如穷子之思归故乡”那样恳切的愿生心来念佛,实在是太难了。我们的根机就是贪瞋痴,愿生心很难。所以,以行调摄愿,把“愿”放在后面,你只需要念,愿生心慢慢地发出来。慧净上人说″临命终二选一的时候,舍娑婆选极乐。″
这也是显示出我们众生的根机就是“贪、嗔、痴”,尤其是“贪”很难去掉,愿生心很难发出来,但是不要紧,到了最后你能发出来也行。所以一遍上人有这么一段话:“修行佛法有近对治及远对治,近对治是:临终时正念翻妄念,成一心不乱;远对治是:道心之人,兼舍一切恶缘也,临终方舍则不及也。平生所作之事,临终必定现起。”
“近对治”和“远对治”就是对治贪恋娑婆的心。“远对治”就是我们还没有临命终的时候,就得对治贪心,提起厌离心和愿生心。如果你根机好,善根利的话,你就“远对治”,提前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果你不能做到那么恳切,那你就得“近对治”,就是你临终时候,你二选一的时候,必须要选择极乐世界。祖师的开示就是告诉我们,真正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最好是“远对治”,不然的话,万一“近对治”临终时你选错了,选择留在这个世界就坏了。
听从祖师的话还有一个好处,你现在就开始远对治,少一份贪心,临终时就少一份牵挂,少一份病苦,完全没有贪念,临命终就自自在在地往生了,所谓一份贪念一份病苦。
以上所讲,比较了“信愿行”和“信行愿”,这么一比较,我们就知道传统的“信愿行”多于自力,难做到。而我们善导大师思想宗旨“信行愿”,显示出很独特的他力易行。完全靠佛力,完全靠他力,非常容易,只需要嘴上称名就可以了,“信”和“愿”暂时不具足也不要紧。所以,法然上人也说,“边疑边念佛,仍然能够往生”。
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

 

B34何谓信心清静

南无阿弥陀佛!
莲友问:
龙树菩萨有一首偈:“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信心不清净就开不了花、见不了佛了吗?我有信心,但做不到信心清净,该怎么办?
法师解答:听这位莲友的意思,以为自己妄想纷飞,达不到内心的清净这样的念佛可能往生不了,既使往生了也见不了佛。这种顾虑是对于清净心的一种误解。
我们先看什么是清净心?
清净心在通途法门,如禅宗、天台,它的标准至少要把烦恼伏住,达到观行即佛。如果能断烦恼就是相似佛,这样清净心才现前。
愿生净土的人,都希望念佛的时候,有一颗清净的心,于是就开始在自己的妄心上下功夫,希望能够变得清净,但是大部分的人在这样一个无修无证的末法时期,要想把妄想除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鉴于此,我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引用水火二河白道的比喻,为净土念佛人判定了什么是净土门的清净心。
善导大师说:″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大师的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  白道与水火并存。
白道就是愿往生心,水火就是我们的贪瞋烦恼。念佛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贪嗔烦恼和愿往生心同时存在,烦恼不妨碍我们的愿生心,甚至能生出愿生心来。
二、  愿生极乐的心就是清净心。
愿生心前面用了两个字“清净”,说明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就是清净心。
这个愿往生心不是我们凡夫本来的心,凡夫的心都是染污不净的,只会贪恋五欲,生不起愿生净土的心。
那么这个愿生心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就来自于阿弥陀佛的十八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是阿弥陀佛的佛心来到我们的心中,说:“孩子,赶快回家吧”!
又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保证我们:“称念我名号,你不往生,我不成佛”。这才使我们有了愿生净土的心。
所以,凡夫的愿生心,完全是佛的愿力。佛的愿力以清净功德为体,所以众生的愿往生心也是清净的,叫清净愿往生心。此心即是大菩提心,就是佛心。既然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它不被凡夫的贪瞋烦恼所染污。凡夫以此清净佛心念佛,虽烦恼汹涌不断,也必然往生。
以上是对清净心的两种不同解释。
下面来学习龙树菩萨的一首偈子:“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
我们净土宗以信为首,那以什么为我们的信心呢?究竟什么样的信心才是清净的呢?
是以清净的功德才能建立我们真正的信心,只有在清净功德的基础上产生的信心,才是真信。
那什么是清净的功德?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昙鸾大师说:“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乃由阿弥陀佛清净业所成就之清净果号,能灭众生之一切烦恼,圆满万德,故以如意珠显之”。
昙鸾大师把这句名号说成是清净果号。
因为这句名号是清净的,我们的信心建立在名号之上,这样我们的信心即是清净的。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全部仰靠这句名号,名号之外不见一丝一毫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存在,这样的信心就清净了。
所以净土宗有三业无功,称名独达的解释。
如果不能达到这个认知,不知道这句名号是实相身,为物身,认为这句名号不够,还要再加上自己的修行的一些善法,这就不清净。比喻一杯很干净的水加点油,倒点醋就变得浑浊了。
昙鸾大师说“人天诸善,皆是虚伪,皆是颠倒。”
善导大师说,是杂毒之善,掺杂着贪瞋痴三毒,这种杂毒之善掺杂到信心里,这样的信心就不清净了。
因此昙鸾大师紧跟着就说:“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淳”,就是干净,干净就是完全只仰赖这一句名号功德,名号之外不见任何一法对往生有帮助。正如善导大师所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完全是靠佛的功德,一丝一毫没有自己的。如果你的信心不是这样,认为这句名号不够,又加五戒又加自己的功夫,万一自己功夫不够,这个信心就亡了。
“亡”就是信心失落了。这样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己修行的功夫上,或者是建立在自己积德行善之上。这样的信心就为不淳。
法然上人对于昙鸾大师这句话有更深入的解释说,乘本愿谓之“存”,下本愿谓之“亡”也。
“乘”有二义,“下”亦有二义:“谓造恶业之时,与发道心之时也”。
什么意思?乘本愿,这个“乘”,取于善导大师的原话“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所以法然上人说“乘本愿”。
本愿就是本愿名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
法然上人说:乘本愿谓之“存”,就是乘上这句万德洪名,完全仰靠万德洪名来达到自己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这就是“存”。
这个“存”就是信心成就,信心淳洁,信心清净的意思。
下本愿谓之“亡”,就是说你不靠这句名号了,或是半靠半不靠,就叫“亡”。
“亡”就是失去了清净的信心了。
“乘”有两个意思,“下”也有两个意思,“造恶业时和发道心时”。
下面看法然上人的解释:“造恶业时之下者,如此造恶之身,虽念佛,往生不定。作此想者,即是下也,此谓之亡”。
什么意思呢?
“造恶业时之下者”,比如没事你到寺院,听到老和尚说,你的业障太重了,光念佛怕不能往生,应该先诵《地藏经》消业,你听到后,对名号的信心失去了,不敢靠一句名号往生极乐了,开始读《地藏经》,这就下了本愿了。
第二种情况,法然上人又说:“发道心时之下者。如此发道心而念佛,必定往生。若无道心,则虽念佛,不得往生。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作此想者,即是下也,此谓之“亡”。
第二种下本愿的情况:同样的去寺院,老和尚和你说,光念一句名号怎么能往生呢?《无量寿经》三辈都说发菩提心,你不发菩提心只念名号是不能往生的。给你一本《菩提心次第广论》,回去好好学习,每天早上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再念佛才管用。你一听感恩戴德,第二天便开始念诵了发愿文后才念佛,不是靠名号了,而是靠你发的所谓的菩提心去往生了。这就是下了本愿了。
这是两种下本愿。
再看乘本愿,怎么能乘上去呢?
法然上人说:造罪业时之乘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乘此本愿之故。虽造恶身,决定往生。作此想者,即是乘也,此谓之“存”。 
这句话是造罪业时之乘者。
还是那个例子,你到了寺院,老和尚说你的业障太重了,只念佛不够,还需要诵念地藏经,你回答老和尚说,阿弥陀佛十八愿早就说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乃至十念就可以。这句名号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唯一的正因,其他的不是不好,而是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名号完完全全的具足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了,称念名号必然往生。《观经》下品五逆十恶之人称念名号都能往生,我罪再重也不至于造五逆十恶吧?拿出事证、理证,这就说明你的信心是清净的。
法然上人又说:发道心时之乘者,如此之道心,不始于今日,我过去世生生发,然未离生死之故,知道心不能救我,唯佛愿力能救我。因而不顾有道心无道心,唯须称名号,生净土。作此想者,即是乘也,此谓之“存”。 
什么意思呢?同样的道理,有人给你一本发菩提心的书籍,你看了说,我过去生生世世学佛的时候经常发菩提心,但是到了今天还是一个凡夫,菩提心救不了我,只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救我。不管有没有菩提心这不是往生的标准,只有名号才能救度我。这么想就是信心清净,就是乘上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了,就是“存”。
这个“存”就是信心坚固了。
以上是法然上人解释昙鸾大师的“信心不淳,若存若亡”这八个字。通过这么一解释,完完全全的让我们明白,往生极乐世界不在我们这边去找,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愿力。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龙树菩萨的偈子:第一句“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
第二句“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很明显这是两种情况,一是花不开,一种是花开。
这两种情况在《无量寿经》有表达。
《无量寿经》上说:”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彼国土,谓之胎生”。
这是无量寿经下卷的胎生化生段。
那么这种众生就是疑惑佛的这些智慧,佛的智慧在哪里呢?三身、四智、无量功德就是这句名号。他就是怀疑这句名号,以世间人的世智辨聪看待这句名号,不了解这句名号的内涵,不知道这句名号是实相身,是名体一如的。以疑惑心靠自己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回向求生彼国,往生之后就是胎生,五百岁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圣众。这是龙树菩萨说的第一句。
再来看,“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是第二种众生。这种众生明信佛智。明信佛智就是信心清净,完全相信这句名号圆满具足十方众生、哪怕是五逆十恶众生往生的功德。只要称念当下往生,只要称念平生业成。十方众生往生成佛灭罪的功德全部在一句名号之中,这样的相信就叫明信佛智。这样的众生一旦往生就在七宝花中自然化生,一下子就出来了,出来以后身相光明与佛一样。
通过两段《无量寿经》的经文以及龙树菩萨的这首偈,我们得出结论,龙树菩萨的这首偈明显的阐述了两种心态的念佛之人。
第一种,明信佛智这种心态的念佛人,是十八愿摄受的众生,专称名号。这样的念佛必定是花开见佛。
另一种人,疑惑佛智,为十九愿摄受的众生,不是专称,而是杂行。不是弘愿是要门摄受的根基。疑惑佛智的人如果他能够修出功德来,或者是他能够三心具足,也能往生。但是往生的几率很小,一旦往生就是胎生。这种疑惑佛智的人,在《观经》中,就是定善二善回向往生的。在小经《弥陀经》,就称为少善根、少福德的人了。
龙树菩萨的这首偈也给我们一个启示:
我们用昙鸾大师的一段比喻:“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
就是说,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完全仰靠这句名号清净的功德,并以名号的清净功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信心如碗,名号如饭,清净的饭放在清净的碗里,如主伴两方面都清净,最后才能圆满达成往生清净的极乐世界的目标。

 

B35释义:设满世间火,必过要闻法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无量寿经》中“设满世间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渡生死流”。必过要闻法怎样理解?
法师解答:这一段偈语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法”。
末法时期“佛”不在了,但还有“法”,法与佛是同等的,法就等于是佛的法身舍利。
在佛经中说:“法为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皆从法生”。没有法也就没有佛。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也告诉我们:”示佛法如佛”。我们敬佛法就如同敬佛一样。
如果能遇到佛法,我们就能得到大的利益、永恒的利益,因为“法”是住持三宝。
“住持”是什么意思呢?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解释说,“住”者不变不易,“持”者不散不失,就是永恒的意思。
知道了“住持”的意思,那么反过来就是不住持。比如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认为的”宝”,如钱财等身外之物,它不住持。
只有佛法僧是住持三宝,能给我们带来真实的永恒的利益。而我们这个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宝贝,你有再多的钱,最后一分钱都带不走。这世间上都是无常的、虚妄的,变易的,如梦幻泡影,没有住持的宝贝,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这一段偈,突出了得遇佛法的重要,把求法、闻法尊重到超过自己的生命的程度。如果可以得遇佛法,假设大火遍满三千世界,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冲过火海去听闻。
其实自古以来,很多大德包括佛、菩萨都是在这样做,为我们以身示范。
在《经》中,释迦佛介绍自己曾经为了得到半句偈而舍去身命。
那是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世处在一个无佛的时代,闻法很难,偶尔得到了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但后面两句始终不知道,于是佛到处去寻求,最后,遇见一个罗刹鬼,罗刹鬼说:“我知道后两句,你想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不过你得让我吃了”。
佛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可以让你吃了,你先告诉我,我记在我的八识田中,你再吃我”。于是罗刹鬼说出了后面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得到了之后,就把自己送给罗刹鬼吃了。
还有其它大乘经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如《华严经》中说,有菩萨为了求法,甘愿把自身投于大火坑中。
佛菩萨为了求法,如此的舍身舍命,我们能有如此的尊重心吗?
这些在佛经中记载的佛菩萨示现,就是让我们明白佛法的价值,知道佛法能真正带给我们永恒的成佛的利益。 
此偈中“必过要闻法”的“必”字,表示大智慧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在生命和法之间的当机立断的大智慧抉择,舍无常小利而取永恒大利。尊法、重法、敬法。
关于对佛法的恭敬,印光大师常云:“一分诚敬,消一分罪业,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消十分罪业,得十分利益”。告诫我们对法要拿出至诚恭敬的心,你有多少诚敬,就能得到多少的利益。
印光大师又说:“将此一句佛名号当作本命元辰”。
“本命元辰”就是将这句名号,当作我们的命根子。
我们人什么东西最宝贵呢?
活着的时候,可能认为钱财呀、儿女呀、家庭等等都是你的宝贝,可是,当你生病或要死的时候,钱财、儿女都要丢了,这个时侯觉得这条命才是最宝贵的,而不愿失去它。
那印光大师就说,你要把这六字名号当成你的命根子一样对待。
可见,这句名号的重要。它就是念佛人的命根子。
昙鸾大师也说,这句名号是至极清净无上的摩尼宝珠。大师用摩尼宝珠来比喻这句名号,摩尼宝珠又叫如意宝珠,能满我们世间的一切愿望,想要什么有什么。所以,祖师说这句名号是如意宝珠,能满众生一切志愿。我们想成佛,想得到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生命等等,这句名号都能满足我们。
因此,师父也常说,有饭吃有佛念,就足够了,无饭吃有佛念,也知足了。 
综上所讲,我们对待佛法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就是要像佛菩萨一样的抉择,哪怕是面对大火危及生命的时刻,我们也要当机立断,必过要闻法,毫不畏惧,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二选一的时候,我们选择佛法,选择这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B36在心在缘在决定

南无阿弥陀佛!
居士问:
《往生论注》上卷末八番问答里,昙鸾大师的“在心、在缘、在决定”应该怎样正确理解?
法师解答:
首先看原文,昙鸾大师自问自答:
“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校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昙鸾大师解释的“在心、在缘、在决定”,是说凡夫心是虚妄的;
凡夫心虚妄故,依心所造的罪也是虚妄的;罪业由凡夫烦恼虚妄因缘所生,这个造罪的缘也是虚妄的;而佛心是真实的,依心所成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是真实的,实能胜虚,罪人念佛,如实入虚,不能为碍,所以念佛心是真实心。
“在决定”,就是说造罪后他有后悔的心,后悔了就终止了,这叫有后心;有间心,就是说造罪业了他有后悔的一天,有终止不再造罪的时候,而念佛人临终的时候念一句或念十句是无后心,无间心,他不会后悔,没有时间后悔了,也不会间断了,临命终只剩几分钟了,能念几句算几句,也就是说念佛的时候没有后悔,也不会间断的,这个好理解。
那难理解的是什么呢?
念佛的心和念佛的缘是真实的。也就是这句名号是真实的。
真实也就是实相,不生不灭的实相功德。昙鸾大师称这句名号为实相身。因为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在因地发愿修行的时候,是真心也就是真实心发出的愿,而且用实相心、真如妙心来指导自己的身、口、意来修行。得到的是实相功德,因此阿弥陀佛发出了大愿之后,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发完大愿之后,大地六种震动,虚空也来证明。虚空自然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天雨妙花,来随喜赞叹法藏比丘的真实发心。在果上,阿弥陀佛修行无量劫,获得了真实的功德,成就了果上的名号,无量的功德凝聚在这句名号之中,这句名号就是圆满的万德,就是真实的功德,也叫实相身。
这句名号昙鸾大师解释为:名与法同,也就是名体一如。名和体是一,不是二,不是分开两片的。世间的东西名和体是分开的,而佛名与体是合一的,这是名与法同。
名体一如的“如”就是真如,就是实相,就是佛性。
名也是真如实相,体也是真如,叫名体一如。
不管是名还是体,都是真如实相,所以这句名号就叫实相身。这句名号就是真实的功德。
念佛的人念这句名号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因此,念佛的人,念这句名号之后,就得到了真实的功德。
有了真实的功德之后当然会生到真实的报土。这是解释的念佛心和念佛的缘,就是这句名号,是真实的。真实的就能灭虚妄。
造罪的时候,昙鸾大师解释,是凡夫以虚妄的心对虚妄的众生造的罪。这里说的心也是虚妄的,众生也是虚妄的,就是假的。虽然罪业是虚妄的,但我们在虚妄的梦中,受到的痛苦却是真实的。
那心是假的,众生也是假的。这怎么来理解呢?
《金刚经》常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就是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只是一个回忆;现在的也是刹那不住,不可把捉,未来的还没来,只是一个妄想。
所以说三心不可得。
凡夫的心就是生灭的心,这种生灭的心就像水上画。拿个手指头在水上画,画的时候有一个印迹,画完了什么也没有,凡夫的心就是这个样子。生灭生灭。生的时候好像有一个影子,马上灭了之后又平静了。所以凡夫心是虚妄的。

说完了“心”,再来说“缘”
“缘”就是外面的的众生,外面的人、事、环境,也是虚妄的。
为什么众生也是虚妄的呢?
《金刚经》说:“所谓众生者,是名众生,既非众生。”
众生只是一个假名,有名而无实,所以也是虚假的。《金刚经》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说我们一切造作,通通都是有为之法。有为法即是生灭法,众生本来就是生灭的,我们的身体有生老病死,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所以众生就是生灭法。生灭法就是假法,就是虚妄的,不存在的。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那怎么能理解没有众生呢?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证明众生是假的,人也是假的。
佛说,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不论是自己还是众生,如梦、如幻。大家都有做梦经验,例如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他醒来发现是假的。梦里不管变成了什么,一醒来发觉梦里的情景都是假的。
比如说:我现在和诸位几个人在一起,我是清醒的,你们几个人睡着了,如果我有他心通的话,知道你们几个正在做梦,假如说,你们几个人梦里边都变成了蝴蝶,梦里感到很真实,你的梦不醒的时候,你真以为自己是蝴蝶。
可你们再怎么以为自己是只蝴蝶,无论以为这种感觉多么真实,但我是清醒的,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你们几个人在做梦,梦见自己是蝴蝶,但我绝不会认为你们是蝴蝶。对不对?因为我是清醒的,你们是在梦中。如果我也以为你们几个人成为蝴蝶了,那我就是傻子。
同样的道理,佛是清醒的,我们是做梦的佛。佛看到我们这些颠倒的众生也是佛,只不过是迷惑的佛,做梦的佛。我们本来是佛,但是我们做梦变成了人了,梦里边做了人。我们现在都是人,可是在佛来看,我们不是人,我们是佛,因为佛是清醒的,佛不会因我们在梦中以为自己是人,佛也说我们是人。就像我和你们诸位,你们做梦变成了蝴蝶,我是不会以为你们就是蝴蝶,我还说你们是人。
同样的,佛看到我们这些颠倒的众生,其实是做梦的佛,正在六道里做梦。佛一直都认为我们是佛。
这么一比较,大家就明白了,噢,原来真的没有众生。众生只是一个假名。所以佛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没有众生,只有佛。
通过这个比喻,希望大家善于体会,体会到造罪的众生,他的心是虚妄的,他对的外面的境、也就是外面的众生、环境也是虚妄的,一切的人、一切的六道全是虚妄的。既然是虚妄的,而这句名号是真实的,一实能破万虚。因此,昙鸾大师说:例如千年暗室,明来暗去。
黑暗了一千年的房子,太阳光一照射进去马上黑暗就没有了。
这句名号是真的,虽然众生造罪,也受果报,众生是假的,造的罪自然也是假的,也是虚妄的,一句名号投到虚妄的众生的心中,虚妄的罪业马上就被击碎。什么也没有了。譬如水映千山,一丸击之,倒影悉碎;影岂得言,“我拥千山,为何泥丸之击即便全碎?”
影者,众生妄罪;丸者,称名实德。
我们看《观经》下品之人,只念了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就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这不是证明吗。
在心、在缘、在决定,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
 听写 佛愿 校对 佛恕  

 

B37往向回向与还向回向之义

居士问:《净土宗概论》第五章第三节提到往向回向、还向回向两种回向。对于这两种回向我们需要选用哪一种?这两种回向的差别是什么?
法师答:首先解释一下回向,印光大师曾经解释过: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等等。回自向他就是把自己修行的善法、福德、功德回向给别人,希望别人得到利益。回因向果,自己修集了因回向果地。回小向大,自己修行的小因想得到大果。比如我们修行了世间的善法,世间的善因只会得世间的善果,例如净业三福。但是我们想往生极乐世界就把净业三福回向到了极乐世界,想成就弥陀极乐世界一真法界的大菩萨,就是回小向大。回,就是我们本来所修集的因是世间的,然后给他回转一个方向,转到了菩萨的果,成就佛果,这就是回向。
《概论》里提到了往向回向和还向回向。
往向,往就是往生,我们把自己修行的善根以及在修行过程中,随喜别人一切凡圣所做的善根都通通的与一切众生共同拥有,也就是随喜功德。然后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往向回向。这种回向正是我们很多的初学佛的人每天晚上念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往生安乐国。就是回自向他,也就是回小向大,回因向果,所有的都回转于极乐世界。很显然,这是自力回向,把自己修行的善法回向极乐世界,想去往生。这个特点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九愿意趣完全一样,这是自力回向。把自己修下的善根回向给净土成就佛果。
还向回向,还,就是生到净土以后乘阿弥陀佛的大愿力,速证无生法忍,继续回到娑婆,度化众生,这叫还向回向。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来到娑婆世界教化、度化众生,这是还向。现在我们还是一个凡夫地的修行人,在因位上,还向回向是以后的事情,暂且不论。
昙鸾祖师对于这两种回向在往生论注做过解释,大师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什么意思呢?凡是生彼净土,生,就是往生,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皆缘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都是靠佛的力量去的。这和我们刚才所说的自己修行的善法回向到极乐世界是两码事。
大师又说:“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就是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是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世界的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还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大师还说“何以言之”为什么这么说呢?“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直接来一句反问,如果不是佛的力量四十八愿就是虚假的了。
昙鸾祖师引用了三条愿:第一个愿,十八愿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十八愿的愿文,昙鸾大师说:“缘佛愿力故,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就是快速。意思是往生极乐世界靠佛的愿力,不靠自己修行的善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
十八愿对于我们专修念佛的人,专称名号的人来讲,这叫他力回向,这也是往向回向。所以知道往向回向有自力的回向,有他力的回向。把自己修行的一些善根,回向极乐世界,这是第十九愿的回向。把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修行的万德洪名所有的功德,阿弥陀佛平等布施给十方众生,我们拿这句名号的功德去极乐世界,这叫他力回向,也是往向回向。由此我们由自力过渡到他力。
昙鸾大师的解释引证了十八愿,十八愿很明显就是他力回向,是往向回向的一种。这是昙鸾大师对往向回向的解释,可见这是以十八愿来解释往向回向。
还向回向是什么呢?昙鸾大师说,愿言:愿言就是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是诸大菩萨借助佛的愿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常伦诸地之行,就是从一地到一地,而极乐世界的大菩萨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超越四十一因位,就能够游化一切世间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论神通、论道力、论智慧和阿弥陀佛齐等。只是不叫佛,都叫菩萨,这叫超越常伦诸地之行。
超越常伦诸地之行的大菩萨游化到他方世界度化众生,而这个度众生靠什么力量呢?也是靠佛力,这种叫还向回向。这个还向回向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成就的。因此说往向回向,还向回向,对我们专修念佛人,十八愿就是往向回向,二十二愿是还向回向。把这两个愿懂了,就明白全是靠愿力成就的。这是昙鸾祖师的解释。
我们再看善导大师的解释,善导大师对于“回向”这两个字解释的更是简单,大师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德,是阿弥陀佛因地无量劫修行的所有功德,都凝聚在这句名号当中。当众生一称念“南无”两个字的时候就是回向。这个回向就是把阿弥陀佛修行的无量功德摄为己有,我们称念当下就成我们的了。我们一称“南无”就想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不想轮回了。另一深义是,我们把弥陀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又拿着这个功德去极乐世界去了。很明显就是他力回向。这个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
由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就能体会到,他因自果。阿弥陀佛修行的善因,就成了我们十方众生的善果。往生的果实、成佛的果实就在六字洪名。所以藕益大师说:此之法门难在,了他即自,自他不二。自他不二是大乘佛法很高的境界。那我们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就是明信佛智,阿弥陀佛修行了就是我修行了。
所以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如同共命之鸟,以前讲过共命之鸟,两个头一个身体,这一个身体就是两个头共同的,阿弥陀佛修行无量的功德成就了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也是我们十方众生的。不细说了,这么理解就好了。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对于我们业障深重的众生来说,我们离开这种他力回向,靠自己力量回向想去极乐世界太难了。如果你靠自己修行的一些善法想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是十九愿的根基,这种很明显是杂修杂行。而且通过自力回向要想往生必须圆满具足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如果不能具足三心,就不能往生。杂修杂行行法的本体又和三心是相违背的,所以很难具足三心。因此一定要从自力过渡到他力,舍自归他,这也是机法两种深信。把想仰靠自己的力量往生的这种心彻底打死,一心靠佛,这样才能圆满成就。
印光大师对这种他力回向容易往生之法写出了两句对仗工整的话“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九界众生离是门,就是他力回向法门,靠佛力往生,上不能圆成佛道,离开了南无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我们肯定是不行了。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十方诸佛没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想一个不剩的度脱众生那是不可能的。离开了十八愿专称名号,靠自力修行能够成功几个呢?所以九界众生离是门这个是自力修行,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这是往向回向的他力回向。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这就是还向回向,十方诸佛诸大菩萨都拿一句名号来度众生,这是还向回向。
印光大师又说:“一句佛名念的熟,成佛尚有余,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印光大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把这句名号念熟,什么又是念熟呢?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一句佛号融在你心里面念念不忘,念熟成佛有余。
成了佛了怎么还有余呢?成佛是自利,自己成佛,有余是还能度化众生。有余就是还向回向。你到极乐世界成了佛马上回来度众生,这不是还向回向嘛。成佛是往向,有余就是还向,都在一句名号之中,圆满解决了。
彻悟大师也说:求生时即往生时即度生时。我们现在念这句名号求生极乐世界,当下就是往生的时候,这叫平生业成。同时也是度生,你念名号往生大家都看到了,大家看到同时也度化不少人,这都是在一句名号之中,同时完成的。因此不管是往向回向还是还向回向都离不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听写 佛愿 校对 佛恕

 

B38解读念佛人的两重因果

南无阿弥陀佛!下面回答佛慈居士的问题。
佛慈居士问:
慧净法师说:虽然以贪、嗔、痴妄想杂念的心去念佛,但是不障碍往生,那么还有因果存在吗?存在又有何意义?
宗柱法师答:
首先说,凡夫以妄想心称念名号,往生极乐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说了一个我们净土宗的一大特色,就是凡夫入报,对于凡夫的定位,他就是有烦恼,有烦恼才叫凡夫。有烦恼的凡夫称念名号,要往生极乐世界的报土,只要称念名号,必然往生报土。这是我们净土宗的一大特色。
这有什么证明呢?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就说: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就是对于我们末法凡夫的一个肯定,那么同样在善导大师的著作中也谈到不少,比如在《观经疏》中,一开始《玄义分》中就解释:
若论凡夫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就是对于凡夫有垢障——垢障就是烦恼——有烦恼的凡夫称念名号往生报土的一种解释。善导大师同时在水火二道白河喻里也解释:水火二河,就是南边是火河,北边是水河,两边是无边无际,中间只有一条几寸宽的白道。水河代表我们的贪,火河代表着嗔,贪嗔心,白道是愿生极乐世界的心。
就是说我们只要称念这句名号,愿意称念名号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踏上了向西的白道;而南边的火河,北边的水河,是代表我们的贪嗔烦恼,我们要想过去,只有踏上这条白道,而不可能把这水弄干了,火弄灭了过去是不可能的。在水火二河当中跨上这条白道直接过,所以善导大师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你只要相信这条白道能过去就可以了,阿弥陀佛能保佑我们,护念我们。我们没有能力断除贪嗔烦恼。也就是说我们凡夫称念名号往生,日常我们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就是水深火热的生活,水深火热就是说仍然有贪心、嗔恨心这些烦恼,虽然有烦恼,用烦恼心念佛我们必然往生。
这是两位祖师的解释,另外还有《无量寿经》中一开始有一句话:
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这句话揭示出了,我们凡夫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怎么样令我们往生的,就是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同样,《无量寿经》还有一句话: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横截就是不需要断烦恼,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就以什么样的身份念佛。拔诸生死勤苦之本,本:就是根本,把生死的根本拔掉,烦恼就像一棵树,阿弥陀佛就像一个大力士,我们的生死轮回它是有生命的,生生世世永远不停息的,就像大树一样,阿弥陀佛这个大力士咔嚓一下,就把这棵大树连根拔起、拔断了,拔断以后就把这个树扔在那里了。大家想一想,把树拔断以后是什么状态啊?
假设一棵树,它的枝叶都很繁茂,等把他的根拔断往那儿一扔,它不会马上枯萎死去,它的叶子还是绿色的,它的枝条还是柔软的,跟活着的时候没啥两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过一段时间,风吹日晒,慢慢的枝也硬了,叶子也变黄了,是这么一个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凡夫称念名号的当下,阿弥陀佛已经把我们的生死大事解决了,解决之后呢,就像这棵树,不会再流浪到六道轮回了,但是我们还要过一段凡夫的生活。也就是要面对老、病、死。不念佛的人生病、老、死,我们同样会经历的。这就是说,这里边就有两层因果,也就是出世间因果和世间因果同时存在。
出世间因果:就是我们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我们念佛的当下往生已经定了,这叫平生业成。可是我们的身体是业报身,我们过去造业这世受报,还要在这一段时间中,接受过去造业这世受报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还有老、病、死,跟世间人的老、病、死的状态差不了多少,可能比他们会好一些,因为我们是念佛人,一边念佛也在消业,一边持戒,断恶修善,这些都能改变我们过去的恶业,使恶业转为不报或者轻报。
这就有了另一个问题,世间的因果还存不存在?当然存在了,你是一个正常人嘛,你虽说念佛了,往生是定了,但是世间因果它还存在,你吃饭还会饱,喝水还能解渴,有时候一时不谨慎还会感冒,到大街上被车撞了还会疼,这些是正常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和世间人一样,还要接受这世间的因果、世间的善恶因果、世间的规律,你是一个人,就脱离不了人的规律的约束。但是要比不念佛的人要好得多,他们不明白。这也就是,曾经百丈大师对野狐禅那个狐狸回答的一个问题,百丈大师回答说:
大修行人不昧因果。
不昧:就是非常的明白,明明白白的去接受,所以我们念佛之人,虽然在世间的约束之中,可是我们内心是明明了了的,这不过是我待上几年或几十年,我心里是坦然的,我心里是安乐的,今后必定往生成佛。毕竟顺境、逆境都是一场梦幻泡影而已,不必当真,都当偿债想,我是来偿债的。那这个世间因果还是存在的,但是已经随着你自己念佛的深入,念佛的精进,以及断恶修善不停的去转变它,我们世间的恶因、恶果,转化很多了,比其他人要好。
那么世界的因果存在它有什么意义?
这个意义谈不上,为什么谈不上?凡夫做事都有一个目的性,而世间因果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存在什么意义。我做这件事情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意义,这成了有为的东西,而因果本身就是自然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自然,有三种自然:业力自然、愿力自然和无为法自然。无为法当然这个世界没有,到极乐世界涅槃就有了。
首先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什么自然呀?自然之所牵,什么自然所牵呢?阿弥陀佛发愿,以名号救度九法界众生,那么这种名号救度就是一种自然。我们吃饭会饱,喝水会解渴,念佛就往生,这是自然,不以我们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为控制的,这叫自然。所以念佛是自然。
另外世间的因果也是自然,你造因就得果,这也叫自然。自然就谈不上什么目的意义了,首先这个要明白,如果非要说世间念佛人的因果还存在意义,硬这么去说,也能说,它最起码有几层意义:
第一,虽然说我们念佛啦,世间的老、病、死这个过程还要经历,还要经历正常人的生活的过程,他积极的意义能够避免世间人的误解,误解什么呢?假如说没有世间因果了,我们念佛的当下就往生,你念佛就往生成佛了。当然,我们大部分人念佛是想这个样子,想早点往生,一念佛就往生。可是大家想没想过,如果你当下念佛当下往生,那肯定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敢念佛了,大部分的人会以为一念佛就死,世间人都是贪生怕死的,所以他们会看到一种现象,念一句阿弥陀佛当下死了,念一句当下死了,那还了得吗?那就没有人念佛了。这就是第一个意义,避免世间人的误解。我们虽然念佛了还是和别人一样,不但和他们一样,而且随着不停地念佛还会长寿、健康、免除灾难,比他们还过得好,于是他们就会接受念佛,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有世间因果、老、病、死的存在,就能警惕、逼迫我们这些贪嗔痴慢、烦恼深重的凡夫,你就会为了争取更好的、殊胜的往生而去断恶修善,过断恶修善的生活。因为有世间因果的约束,你造恶就会得恶报,造恶因就会得到恶果,你如果是杀盗淫妄继续作恶,你念佛了还继续杀盗淫妄,就不得好死。你为了得个好死,得个健康,你就得主动地去断恶修善,这是另一个意义。
明白这个了,我们念佛的人就不应该说:能往生就行了,我照常像世间不学佛的人一样,该吃肉吃肉,该杀生杀生,这样导致自己不得善终,或者身体受到极大的损伤,得各种病。我们都不希望这样,既然不希望这样,你就该老老实实做一个正常的、很好的、学佛人的榜样,我们好好地去断恶修善。
因果存在还有一个什么意义呢?我们虽然念佛,还有老、病、死的存在,这让我们在不断老的过程中,病的过程中,会警觉我们,在我们承受这种衰老疾病,各种灾难的过程中,让我们坚固我们的愿生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世间的人他遇到顺境,就黏黏糊糊的粘住了,你看大多数的人虽然学佛啦、念佛啦,你看念佛的人有多少,有几个人是真心实意、死心塌地的求生极乐世界?很少啊,为什么呢?那个身体还能用,还有钱花,日子过的还行,儿女还孝顺,丈夫还挺爱她的等等。这样凡夫顺境只要多一点,把这个愿生心逐渐淡漠了、淡忘了。这个世界还挺好,不愿意往生,这种人挺多的。那么有了这个老病之苦啊,我们就会加强我们的警觉心,坚固我们的信愿。在不断地遭受身体各种各样的打击,还有内心遭受了很多的屈辱磨难的时候,就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就是另外一个意义了。
这个问题就解释到这里,希望认真的去学习我们净土宗的特色,例如四大特色: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这些学好了之后心就安定了。
今天的内容就是两重因果,出世间的因果和世间因果,他在我们念佛人的身上是同时存在的,有了大乘出世因果的存在,我们心安了,理得而心安,有了世间因果的存在,让我们不敢为非作歹,让我们积极的断恶修善。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 佛祥

 

B39放生与跑庙算杂行吗?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
放生和寺院跑庙(护持寺院供养三宝)是不是杂行?
法师解答:
正行、杂行,是净土门里面两种行法上的分判,是就往生极乐之目标而言的,单就行业本身,无所谓正杂,而往生极乐的目标一旦确定,诸行就分出正杂。
因为目标不同,在他宗虽为正行,入净土即成为杂行。
先看什么是正行?
就是专依往生经行行者,共有五种:
读诵净土三经,观察极乐世界,礼拜阿弥陀佛,口称弥陀名号,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除此五种之外,修行种种法门回向求生,都叫做杂行。 
那么放生或供养这两种行法,从它自身的体性上来说,它是世间的善法。它本身的体性,最后得到世间福报印果。如果目的不是为了往生极乐,还不够成杂行。如果为了往生,认为一句名号不够,加上这些善法回向求生,就是杂行了。
大部分学佛人进了佛门以后,他就是为了得到世间的福报,这还没有够成杂行。那么再往前走,修行一段時间,接触到大乘佛法。想要冲出轮回的时候,开始学习《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地藏经》等,修习戒定慧,断除贪嗔痴,这就是属于大乘佛法的圣道法门,就是圣人修行的方法。
比如《金刚经》的当机者是须菩提,解空第一,悟入空性,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其它的大乘经典大都如此,都是让我们以明心为要,悟后起修,以佛性指导身口造作,广修三学、六度万行。
但现在是末法时期,是无修无证的时代,人的根机越加陋劣。学了几年或是十几年,越学越辛苦,有心修行无力修行。这时当有人向你介绍阿弥陀佛的救度时,就会进入念佛法门,就是净土门。
从圣道门怎么转入净土门呢?
只要把你过去修行的那些功德,例如读经、持咒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十九愿就保证临命终时来接引,这就是十九愿。
即是修诸功德发菩提心,这样的人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也能往生。
本来放生供养三宝的福德,最后得的果顶多就是人天福报。可是想去极乐世界,把此福回向极乐世界,希望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接引去极乐世界,那么此行就成了杂行。
对于杂行,善导大师说:"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人往生"。因为修这些杂行的人不能至诚地相信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功德,不能专称,便不被弥陀光明摄取,所以很难往生。
再进一步,认识到杂行难往生,就转而进入了正行,正行就是刚才讲的读观礼称赞五种。
进了正行以后,又分为正定业与助业,再进入正定业专称名号,就进入了弘愿。
善导大师说:“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这样就百分之百往生了。
所以最后就是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专靠这句名号往生。 
那么专称名号以后,知道自己必定往生,还会不会吃素放生供养三宝?
当然还会。但这个时候你的心态不是以行世善为往生功德,而是在这句名号功德之外不见任何一法有往生的功德。
举个例子,虽然蜡烛有光,但太阳的光芒一出来,就被完全遮盖住了。
往生极乐全仗名号,名号圆圆满满地具足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不需在名号之外再加上我们自己有漏的这些修行。
我们有漏的修行只能得到世间的福报,不构成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所以说在名号以外不见任何一法有往生的功德,称名就是正定之业。 
虽然我专称名号,但在专称名号之外也要尽力做好一个念佛人该做的事情。如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只是我不靠这些世间的善法去往生,这样就不是杂行了。
因此,平時放生吃素供养三宝等,如果不求生极乐世界,连杂行都算不上,就是世间的善法。如果求生极乐世界的時候,认为只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也许往生不了,还要加上放生供养三宝的功德才能往生,这就算杂行了。再进一步,知道这句名号百分之百具足往生的功德,根本不需要把自己修行的有漏有为的福报回向帮助这句名号。也就是名号独立超越我们世出世间所有善法,名号独运称名独达,三业无功全靠佛力。这个时候就是进了正定之业的心理状态。
这个时候心里明白,往生只靠名号不靠其它。虽然不靠其它,但我们还是做着世间的善法。因为世间善法会得到世间福报。
如果一边念佛一边造恶,会得病苦或在临终时痛苦不堪。例如说,你买了票要坐车到北京,去北京靠什么呢?当然唯一靠这张火车票,但是由于冬天冷要多穿几件衣服,要准备点面包、水果等吃的。
去北京唯独只靠这张车票,这是正常的思维。这就相当于称名号是往生的正定之业。其它的,拿点苹果、面包、多穿件衣服,这就相当于世间的善法。如果你认为专拿一张票还不够,必须得把棉衣棉裤穿好,戴上棉帽子棉鞋穿好,拿上两袋方便面,五个苹果,矿泉水。安顿了半天最后发现忘了矿泉水,便认为去不了北京了,那不傻了吗?
通过这个比喻要善于体会。 杂行被列为要门,在《观经》为定散二善,在《无量寿经〉为十九愿,在《阿弥陀经》就被排除出去了。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少善少福就是杂行,就是凡夫修行的有漏的福报。
 这个问题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不因一句名号必定往生而废失了一个念佛人应尽的义务。尽好自己的本份,做一个正常的念佛人。真谛、俗谛两条腿走路,我们既要专念名号,又应该随力多行善法。这样可以使我们往生的时候能够顺顺利利的。
所以分辨一个行法是不是杂行,看你的心理状态,你认为专念这句名号,百分之百能够往生,你的世善就不是杂行。如果说你认为专念名号往生不够,再加上自己修行的东西,这样就成了杂行,一念之间的事情。
一个是明信佛智的十八愿,—个是疑惑佛智的十九愿。
阿弥陀佛!
听写 佛喆 校对 佛恕

 

B40外道相善 乱菩萨法

南无阿弥陀佛 !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昙鸾大师的自他二利。
昙鸾大师是我们净土宗一位很了不起的祖师,正是有了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解才奠定了我们净土宗开宗立标的基础。
《往生论》是印度的天亲菩萨所造,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记。
昙鸾大师解释是为净土三部经做的解释。
他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往生论》里边虽然用了很多的圣道门修习的名词,如“奢摩他”、“毗婆舍那”。
可是昙鸾大师解释是佛力的止观,突出了一个仗佛的愿力。
有了昙鸾大师的解释,我们净土宗他力这一说才突显出来。
昙鸾大师是深有来历的,出生在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家住山西五台山附近的代县。
大师非常仰慕文殊菩萨,十四岁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主要研究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昙鸾大师资质聪颖,智慧特别高,学佛法很快通达,成为当时有名的“四论”学者。
后来他注解《涅槃经》,在这过程中生病,久未痊愈,只好停笔,外出寻找治病方法,想学到长生不老之术。于是就去江西找到当时名闻天下的学仙的学者叫陶弘景。陶弘景很欣赏昙鸾大师,就秘授他十卷仙经。
回来的时候路过河南,在白马寺碰到了从印度来的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跟菩提留支交往了一阵子,在佛法上彼此十分的仰慕对方,可是,菩提留支对昙鸾大师对他讲的仙经、长生不老术很鄙夷,说真正的长生不老之术在我佛家,外道所修那一点,纵然少时不死,最终还要三界轮回。
于是就把我们净土的经典拿出来,说这才是长生不老之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和阿弥陀佛一样,证得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证得圆满觉行的佛果。
昙鸾大师得到菩提留支的传授,回来后把这些经典好好研究之后,弃平生之所学,一辈子在玄中寺专修专弘净土。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往生论》做了注解,叫《往生论注》。
由于他平时非常仰慕文殊菩萨,崇拜龙树菩萨,到了昙鸾大师要往生之前,龙树菩萨就现身说偈:“已落叶不可更附枝。  未来粟不可仓中求。  白驹过隙不可暂驻。”
意思是说你应该回家了,树叶落了,也不可再安上去了,示意时间到了。
于是昙鸾大师召集了三百多信众,一起念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往生论注》是一本伟大的著作。但唐朝“会昌法难”时全部遗失了,清朝末年才从日本回流到中国。
印光大师在世时看到了这本《往生论注》特别崇仰,说:“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
评价相当高,意思是说天亲菩萨写《往生论》的本心、真实愿望,阿弥陀佛誓愿的功德,全部的彰显出来,如果不是深悟佛心,具无碍辩才,是写不出来的。
昙鸾大师在那个时代,深得两朝皇帝的仰慕,南朝梁武帝称他为“神鸾”,北魏皇帝拓跋焘称他为肉身菩萨。
昙鸾大师就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祖师。
下面介绍昙鸾大师《往生论》里的一段注解,就是关于修行的五难。
首先昙鸾大师说:“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菩萨欲求阿毗跋致”,很难。
先讲这个五浊之世。
《弥陀经》讲到劫浊、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
“劫浊”就是浊法聚会之时,我们这期生命正处在减劫当中,每过一百岁寿命缩一岁,身体缩短一寸,福报越来越小,寿命越来越短,个子越来越低,直到最后寿命要减到十岁,身高不足一尺,然后再往上增。
在减劫当中寿命和福报等是递减的,具体的表现是下面四个浊:
“见浊”,见浊是知见上的浊恶,就是认识上的,也叫邪见。
藕益大师曾经说“在见浊中,必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邪智”,各种外道甚至是科学家所说的一些东西,都是严重的背离了我们宇宙的真相。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实相。科学不管怎么研究,都不可能接触到实相,因为实相它是绝待的东西,而科学研究或者是外道都有一个我。
有我、有研究的对象、有能研究的人。
对待:有对待就见不了实相。实相当中它是不二的,像现在对分子电子有研究的人有被研究的对象,这么一对立,对立的当下就是无明,怎么能见了实相、破了无明呢?
真正的实相是离过绝非,无有能所。《金刚经》所谓的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即是实相。
所以一切邪见外道根本的错误就在于我执的这种知见,坚固的我执,能所对待。
那么在这个见浊中,邪智邪说纠缠,从小的时候邪智就开始纠缠你,一上学就说,佛教是统治阶级麻醉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是用来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小孩子说啥就信啥。
长大了好不容易慢慢的知道除了眼睛看得见的生命,还有看不见的生命的存在,可是邪师太多了,外道都称自己是大师,我们又没有知识储备,又没有学过,无法分别。所以很多时候就被外道欺骗了。
比如上个世纪气功热那个时候,全是外道的大师,中功张宏宝,香功张香玉,李洪志,还有狄玉明等这些都是。
好不容易才知道这些是邪师了,以后进了佛门,结果佛门里面的邪师更是如沙子一样的多。
所以藕益大师才说,必定为邪师所缠邪师所惑,“必定”二字,是指每个人都会遇到。
藕益大师,印光大师这样的祖师他们也遇到了。
藕益大师那个时候看了欧阳修的东西就发誓要灭掉佛法。写了很多论。之后看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后才把过去所写的东西给烧掉了。
印光大师  也是中了这些邪师的毒,最后看到了《龙舒净土文》之后才相信了佛法。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看到很多邪师邪说。这是见浊。
“烦恼浊”,指贪嗔痴慢非常炽盛。现在这个时代,为了争名夺利,把整个地球都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人伦关系也破坏了,没有一点道德底线,什么都敢干,拼命的造业。
现在是欺骗的时代,什么都是假的,吃、喝、穿、假货,连好空气都没有了。烦恼炽盛,造业深重。
“命浊”,命浊就是寿命短促,藕益大师说,“如石火电光措手不及”,瞬间就没了,我们感觉自己这一辈子还挺长,天人一看就是一刹那,没了。在这么短暂的寿命当中,想修行,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了生脱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的人拼上命干一辈子连开悟也开不了,更不要说别的了。
“众生浊”,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看看我们这个身体,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人基本上是亚健康,越来越不行了,身体不行,人越来越小,越来越丑陋,越来越不健康,越来越病多。心呢也不行,瞻前顾后,想着自己。
这里有一个案例,记载的日本人侵略中国。
两个日本人一人拿一把枪,把一个村子三千多口人都活埋了,两个日本人竟然能埋三千多个人?怎么挖的坑?
人家不挖,中国人年轻力壮的挖,挖好了让老的先跳下去埋了,自己埋自己人,埋了一批再跳下去埋,最后剩下两三个,两三枪打死了,全埋了。
说明什么问题呢,这都是自私,都不肯上前去,最后都死了。
平时什么朋友兄妹儿女父母,到那个时候只想着自己了。埋的都是自己亲人,自己的儿女,自己的父母,一锹一锹的把他们都埋了,你有勇气拿着铁锹把亲人都埋了,就不能把那两个日本人给消灭了,没志气。
学了佛法也是如此,没有担当,自己关起门来自己学就行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这才叫五浊。
我们处在这样浊恶的时代想求阿毗跋致,阿毗跋致是不退菩萨,要得到阿毗跋致那是非常的艰难了。
 我们再解释一下菩萨。菩萨有果上菩萨,有因位的菩萨。
果上的菩萨我们非常仰慕,像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果上的大菩萨;因位的就是只要你发了大菩提心那就是菩萨。可是菩提心对于五浊恶世的人来讲只是听一听罢了,哪能发出来呢?
要发菩提心前提必须是见性,开悟。不开悟发的菩提心是假的,是停留在嘴皮子上的。
嘴上都会说,可做事上面根本就做不到。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要广行六度,我们只是嘴上念念“众生无边誓愿度...”
可见因位上的大菩提心的菩萨我们做不到。
那我们是什么样的菩萨呢?
我们也是因位上的,我们是净土门特别法门的菩萨。
那么我们这种念佛之人也能称作菩萨是因为什么呢?
果觉为因心。
阿弥陀佛果地所有的功德纳于六字洪名之中,你当下称念当下就把佛的功德纳为己有。虽然还没有往生成佛,可是功德已经有了,就像太子一生下来虽然还没有长成,还没有智慧,没有德行,可是这个位子已经定下来了,他必定会继承皇位。
我们也是,你只要称念名号,肯定成佛。这一点是从种性上面来判别的。
种性不容小视,不同的种子它的潜力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把老鹰下的蛋放到鸡蛋里边,老母鸡孵出来后看起来都是小鸡,可长大了,鸡扑腾飞上一米高就不得了,而老鹰一飞起来就上了天空,我们看也看不到了,这就是种性不同。
对于人来讲,分成几个种性:凡夫种性,超越凡夫种性的外道种性,再超越外道种性就是佛种性。
凡夫种性,你如果是个凡夫不管你有多高的地位多高的凡夫的知识,如果在外道面前你会彻底的被外道征服了。
还是举那个例子,在上个世纪气功热的时候,那么多的外道邪师欺骗了一大批人,在被欺骗的人当中不光是普通老百姓,甚至有一些国家领导人、大科学家,都逃不过外道的掌心。
大多的气功师都被鬼附体。他们才有了一些超人的能力,这才能把凡夫欺骗。再大的科学家也大不过外道。
外道的种性就比凡夫的种性高,所以他能欺骗得了凡夫。
比外道高的就是佛种,外道再高,佛种性的人他也骗不了。把佛经好好学习你就会把外道的骗术解开。即使解不开他也骗不了你,因为我们不着相,我们佛法是不在现象上谈论这些。
就像我们念佛靠什么?往生成佛靠什么?就靠这一句名号,其他什么都不靠。你如果把握住这一点,你就不会上当受骗。你不明白这一点,追求境界追求感应,梦见什么了,眼睛看见什么了,耳边听到什么了,那么这些东西就来了。
外道他就是抓住你的感官六根来欺骗,不管是佛门里边的附佛外道,还是外面的无一不是这个样子,全部是用凡夫的贪求境界贪求名利的这个心理进行欺骗的。
我就这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抱住不放谁也骗不了我。

去年网络上流行一个视频,说有个公司要开业剪彩,请了一位大师,是一个在家人,大师来了咔嚓一剪,就要把这个大大的用绸子挽成的一朵花,  挂在十几层高的一个写字楼上,他怎么挂呢?确实有两下子,拿着这朵花腾空而起,起来一米多将近两米停住了,让大家检查一下有没有作弊,旁边来了很多人,有的找来竹竿子在脚下划拉划拉空的,在头上划拉划拉还是空的,证明完了这位大师继续往上飞,飞上去了。
飞上去把这朵花往写字楼上一挂,又慢慢落下来站在地上,大家鼓掌佩服,“真是大师啊!”
这段视频如果你们一看完可能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完想起一段佛经故事。
过去有一个寺院,来了一个年轻人,出了家不好好的修行,习气很重,到处偷偷摸摸的,还偷偷下山买肉买酒吃,逐渐的寺院看不下去了,老和尚就把他驱除出去了。
这个小和尚挺生气,“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边走边骂骂咧咧的。
走到山下累了,靠在一颗树上还在那里骂。
“有朝一日我飞黄腾达的时候必报此仇。”
骂着骂着后面有人说话了,“你想飞黄腾达,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他蹦起来左右一看没人,光有声音,原来是个鬼。
这两个就狼狈为奸开始谋划。
这个鬼说:“我帮你出名,你出了名得到供养分我一半,小和尚点头答应,于是这个鬼就把这个小和尚架在了肩膀上,到街上找人多的地方溜达去了。
这一溜街上的人看到了都围拢过来,“大师来了,脚不沾地半空坐着就走,大家都佩服。
不大一会儿,人越聚越多,这个鬼一看人多了高兴起来,干脆飞起来了,越飞人越多,小和尚心里这个美啊,傲慢不已。心想看还有没有人瞧不起我。
连着好几天表演,人聚集的非常多,争先恐后的供养,一来二去这个消息传到庙里了,庙里老和尚一听人家是神僧,派人下山去请,说我们把神僧得罪了,把人家驱赶下去了。
小和尚端着架子,非常傲慢,提出条件,除非让我做方丈。老和尚说“好好,你来做方丈。
小和尚坐着八抬大轿回去做了方丈。每天的供养也多了。四处都来供养,时间过去将近一个月,这天小和尚没事又想出去显示显示,就让鬼背着,在大街上飞的特别高,一大群人都在那儿看,还有人跪在地上拜。
这个鬼正飞着呢,出事了,那天是月底,四大天王带着天兵天将巡视来了。
鬼一看到天王,吓的头皮根都发炸了,嗖一下跑了。
他一跑小和尚一下子头朝下掉下来了,下面这些人一看小和尚平时坐的稳稳的,今天头朝下还以为有绝技了,没想到没过两秒钟头朝下摔在地上,头也摔烂了,身体摔成了一张饼,死了。
我看到那个人飞就想到了这个故事。
凡是一个凡夫没有修行却说有神通的时候,这必定是鬼通,哪有什么神通?真正大修行人他绝对不会去表演,善导大师有神通难道会出去表演赚钱?
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末法时代,冒出这样的人来,全是骗子。而目这种骗子相当多,不管是佛门里还是佛门外的,只要他露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肯定是那些鬼神的骗术。

可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喜欢这些东西,所以哪里有市场哪里就会有兴风作浪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小心。你的心千万不可以盲目的追求这些奇异的东西。
像海外的卢台长都是这些骗术,一办讲座的时候几千上万人的会场,随便有人站起来问,卢台长马上就把你几十年以前的事情说出来了,全是大鬼王控制的,所以外道骗凡夫鬼神骗外道。碰到佛法了他就不灵了,我们不信他们,不看他表面那一套。而凡夫就喜欢这个,就信这个。
例如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一讲法就有很多人问会不会看病,看你有没有那两下子。
那么我们来讲种性,我们之所以被称为菩萨,因为我们的种性高贵,这个种性是什么种性呢?是佛种。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个佛种。你念就种到你的心里去了,种下去了就会成佛。
种性不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居士,他是安全局的,特警。他们养了一些外国进口的狗,很大很聪明的狗,好几万块钱一条,一个警察带着一条狗训练,形影不离走哪儿都带着。
有一次这个居士开着车,后备箱里装着这只狗,没事溜达到山上见老和尚,聊完佛法了,接着聊到了狗,说这只狗特别凶猛,上次缉拿毒贩,毒贩逃跑了狗就追,几下子追上去了,毒贩掏出枪对着狗就是一枪,狗被打了一枪,但是特别坚强硬是把这个毒贩抓住了。
如果是人被打一枪马上趴地上不能动了,说明这狗异常的勇猛。
老和尚说把你的狗牵来我看看,于是这位居士从后备箱把狗牵来。
老和尚一看这狗确实是挺凶的。
“好,把我那个拐棍拿来。”
狗进来一见东西就闻,这一闻全身的毛都竖起来了,吓的乱叫,爬到车上再也不下来了。
居士就问老和尚:“您这是用的什么功夫,念的什么咒,使了什么神通?”
老和尚说:“你看看我这棍子,前面有一个小小的洞里面镶了一个东西,这一小块骨头是虎骨,是老和尚的老和尚的老和尚遗传下来的。
在山里边拿着这个拐棍走哪儿一划拉,小动物一闻到这个味道就吓跑了。”
死了的老虎骨头,那么凶的狗一闻就吓跑了。这就是种性的不同。
就是说我们这个念佛的种性,这个种是阿弥陀佛的佛种。你只要种下这个种,就会结成佛果成佛。
彻悟大师曾经讲过十法界,每法界都有每法界的种。
例如地狱。地狱的种是上品十恶;恶鬼的种是中品十恶;人种就是五戒;天种是十善;罗汉种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菩萨的种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
佛种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你想做什么就种什么种。种佛种就成佛;种五戒的种就做人。
这个道理一说就很明白。大家都有这经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但是邪师他就会骗,他怎么骗呢?
他说种瓜不能长瓜,必须瓜里面加上个豆,加上点小麦,加上点玉米。这个瓜才能长好。
这么一说你们会不会上当?不会。傻子才说这话。
可是佛法不是你们的经验的时候,他就骗。
他说念佛不能成佛,念佛还得加上五戒,加上十善甚至加上弟子规,才能成佛。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佛法,就信了对不对?
现在的骗术基本都是这个样子。他如果单卖卖不出去,他就捆绑式的销售。
就像那个骗子,他的玉米卖不出去,今年缺豆他就卖豆。其实他想卖玉米他说种豆长不出豆,要搭一个玉米,这样玉米就捎出去了。
那些邪师他想卖他的东西,他就得考虑了,这个佛号挺吃香的,光念佛不行你们还得学习我给你们搭配的东西,于是你看现在的传统文化是风起云涌席卷了大江南北,为什么?
凡夫就喜欢这一套,他看的是表面的现象,这么一搭配他觉得挺好,他说我自从学习了传统文化家庭也和谐了,办事也顺利了,老公对我也好了。
其实外道这些鬼早就附体了,我们看看他们的现场,一上去就哭着说我错了,趴地下一哭两小时,这正常吗?
都是被这些外道欺骗了。
他们只看现象觉得好,一到那个境界就想哭。然后特别孝顺父母。
我们当然也倡导孝顺父母,但是你说不孝父母就成不了佛,光念佛不管用,这就是绑架。
凡是这样绑架的,就叫附佛外道。
这个问题这么一举例子大家都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念佛就成佛,行五善就做人。
所以大家要警惕,千万不能搞杂交。现在流行杂交,一杂交就变性了。
本来三皈依的时候告诉你,皈依佛不皈依外道天魔;归依法宁舍生命也不皈依外道典籍。
可是看看现在,刚皈依完马上就去学习外道,人家一忽悠就学习外道的书了。马上把三皈依给破了。
一旦破了三皈依,就不是佛的种性了,千佛出世也救不了你。
我们下一尊佛弥勒佛,八百八十万年以后,弥勒佛出世,龙华三会其中有一会要度什么人呢?凡是在释迦佛法运时期皈依的人,你皈依了佛法但是没有成佛,下一世弥勒佛一出来你就肯定会成佛的。
但如果你的三皈依戒体破了,成了外道了,弥勒佛度不了你了,因为你不是佛的种性了,就好像磁铁吸的铁粉,你成了土吸不起来了,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你,何况是一个弥勒佛了。
所以三皈依是我们的命根子,千万不能把这个破了,如果一破你的种性就变了,就象老虎变成了狗,看起来很凶,但种性不高贵。
因此我们学佛最怕的就是破三皈依,你先把你的三皈依保住。保命要紧。
可是大部分的人都会不自觉的破三皈依。三皈依破了佛种杂交了。
那么破戒和破皈依有什么区别呢?
破戒是行为上的。
破三皈依是破知见,这个破见是破你的根本属性,你破了戒律这可以忏悔,可你破了知见不通忏悔。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加入共产党,学习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结果你第二天跑到老百姓家里偷了一个西瓜,这叫犯戒了。
怎么办呢?赔礼道歉还要关禁闭。受惩罚。
如果是破三皈依,破知见是怎么破?
你人也挺好也没有偷西瓜,干嘛去了?
投降日本人了。
那抓住你就不是关禁闭的事,是要枪毙的。
所以我们佛教徒最根本的戒就是三皈依。这是第一点。
我们学佛人,三皈依破了投降天魔外道了,还斤斤计较吃没吃葱吃没吃蒜。你把自己的嘴封住,也是个鬼。不吃葱不吃蒜就能成佛吗?
那恶鬼他五百年吃不上一口痰他早就成佛了。这就是找不到真正的解脱之因是什么?
因此昙鸾大师在这里讲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这是最难突破的第一关。

昙鸾大师一千四百多年前就说这种话,所以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外道就是我们的特产,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示现的时候,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他为什么会把佛法搞乱呢?就在于他的相善。我们凡夫没有经验没有智慧,识别不出来,只看相。
相一个是外相、形相,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肯定会说耶稣教佛教都好,都教育大家做好人,这就错了。
他这个好是形相善,不管佛教徒基督教徒都讲有爱心,不能打人骂人,这就叫好人。李洪志还讲真善忍呢,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全是好人,但李洪志说阿弥陀佛不如他,他是宇宙中最大的佛,你们不要去极乐世界了,去我李洪志的法轮世界吧。
所以看表面是错误的,因为外道表面上和佛法分辨不出来。
第二个相善的意思是这个相就是有相、有漏的善,有为的善。
例如梁武帝当年建造了四百八十座寺院,结果碰到了达摩祖师,就请教大师说,我做了这么多的善事,我的功德大不大?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为什么呢?怎么样才算有功德呢?
《金刚经》说,要破四相,破四见,三轮体空而行布施,持戒忍辱这才得来功德。
功德是无相的,而你是有相有为的,这就不叫功德,这叫福德。
那么外道不管他表面上怎么样修苦行,怎么做慈善,讲爱心,讲博爱,爱了半天还是有形有相的、有漏有为的。
一个开了悟的人假如扶个老太太过马路,外道的人也扶老太太过马路,表面上看一样,可是人家是无相,是功德。你扶着她就是福德。那就是有漏的。
从形象上不能辩别,要从实质上辩别。只要是个外道他修行的一切都是有漏的。所以佛法就分为五乘,只要他出不了人天这就是外道。
拿人法、世间法来冒充佛法这就是来乱佛法。如果不冒充,跟我们没关系。
像孔老夫子他也没有冒充佛法,我们也不能说孔子怎么样,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有些人别有用心,他非要说儒家是学佛的基础,不把人做好念佛也不管用,这就是绑架。这就乱了。

现在被这种论调迷惑的念佛人约占90%,可能比这个数字还多,都跑到外道里面去了。这是最大的灾难,仅次于文化大革命,这是佛法的法难。
他连杂修也够不上。
杂修修行的还是佛法,还是正法,还是一个佛弟子,三皈依戒体还在,可是他跑到外道里面了。把世间法当成学佛的基础,当成往生极乐世界的保证了,不把这个世间法做好了就往生不了。我们想想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一件事情的好与坏不要看他的表相,要看他的结果。所以印光大师早就说了,看事情要论其流弊。
“流弊”就是结果。尤其是佛法,佛法今天这么衰微,为什么?
就是因为当年顺治皇帝不观实质允许任意出家,导致现在佛门这么乱。这就是表面上好。
《了凡四训》里边中峰国师问他几个弟子,如何是善,如何是恶?
弟子们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国师说,“未必然也。”
结果对人好,打他骂他也是善。
像做父母的为了儿女好打他骂他难道不是善吗?
你拿着钱去给贪官送礼点头哈腰的那是善吗?敬人礼人那也是恶。所以要看结果。
今天佛法成了这副样子,大部分人看不清这个结果。
这个结果是什么?
就是只要专念这句名号必然往生。
这是正因正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但是他把这个因果杂交了,加上了世间的东西。
世间的东西一加,第一个往生泡汤了;
第二个是三皈依破了,灭佛灭法灭僧。这是魔王的伎俩。
先让你感觉到好,我自从学习了这些,感觉到家庭也和谐了,老公也对我好了,以前光念佛的时候人家都反对,现在学习了这些,回去给老公洗脚洗袜子,老公态度好了。
不是因为你学佛学好了,是因为你给老公洗脚了,难道你学佛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老公洗脚吗?让老公对你专一吗?把目的都搞颠倒了。
我们目的是要往生成佛的,不是让你家庭和谐就好了,所以说这就是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他就用这种有相的有漏的善来掺到无为的功德里边。要知道无为无漏的功德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他掺到里边去了,绑架销售。这就把我们整个佛法搞乱了。就是这么乱的。
所以五乘佛法,这五种不同的因得五种不同的果。
要得佛果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你掺杂了其他的东西,尤其掺了世间法,世间法就成了外道了,这就是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那么这个难,第一难我们大部分人都闯不过去,大部人都没有这个眼光,没有佛法的基础知识,连最基本的因果都分不清楚。
三重因果:
① 世间因果叫善恶因果。即善恶轮回因果。
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六道轮回当中这个因果是成立的。
② 自力解脱因果。你想冲出六道不想轮回了,有自力解脱因果。
自力就是戒定慧的修持力,你通过修行戒定慧断除贪嗔痴来解脱生死,这叫自力解脱因果。
③ 他力解脱因果。
他力解脱因果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就是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这三重因果一个瓜一个豆一个麻,各是各的。
你非要说种瓜不能得瓜必须加点豆才能得瓜,念佛往生不了必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五好家庭,才能往生成佛。那些鸡鸭鸟八哥它怎么往生的?
《观经》下品临命终时五逆十恶之人一句名号他怎么往生的?明摆着与事实不符。事实胜于雄辩,甚至很多一辈子没有听过佛法的人死了以后助念都往生了。他连做好人的机会都听不到,怎么就往生了?
可是现在很多人就是糊涂,为啥这么糊涂?

就是教主崇拜。一旦崇拜一个人的时候说啥跟啥。人家说墙是绿的就是绿的,想也不去想;太阳是方的就是方的,大师说的。
不能做到依法不依人。

所以这三重因果尤其是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它是独立的。
做不了好人往生不了,做不到这些做不到那些通通做不到都往生不了。这是第一重因果。你不能把第一重的因果掺到第三重里边,一掺就杂交了。杂交以后就乱了。
再者,从古到今有很多人把第二重因果  加到第三重里边,他说戒定慧没有修好,也就没有禅定,没有一心不乱念佛没有用,所谓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白念了。
这不是第二重因果吗?又杂交到了第三重。
那么第二重加到第三重里边你还没有破皈依这还算好的,如果把第一重世间的外道的善加进去,这是最危险的。
第二重加进去最多往生不了,下辈子弥勒佛出来的时候还可以有得度的机会,一旦把第一重世间的善加进去那就完了。世间的善如果是五戒十善还行还是佛法的东西。
如果把儒教的、道教的、外道的东西弄进去了,把这些都捧到天上去了,就把这句名号功德毁于一旦,你就彻底的被杂交,破了三皈依。
所以昙鸾大师就说,“人天诸善,若因若果,皆是虚伪皆是颠倒,是名不实功德。”
人的善、天的善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你拿这些虚假的东西居然混杂到了无漏无为的真实的佛名号里边,很明显的这就是来扰乱,扰乱我们往生成佛。
《华严经》有句话叫“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
那菩提心怎么发出来?要见实相。
凡夫没有见实相,菩提心没有,修来修去都是魔业。你拿魔业想当成往生之业那不是开玩笑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落在我们不要被外道的善、世间的善欺骗。
我们不是鼓励大家不要做善,而是鼓励大家要擦亮眼睛,把因果弄清楚,因果不要颠倒,不要混杂,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不管好死坏死只要念佛肯定成佛。但是我们谁都希望自己好死,不要得病。所以我们还是要倡导积极的为善,更倡导专依念佛。要坚信念佛必然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  太原佛愿
  审核校对:佛恕          

 

B41释义:东方诸佛证诚之义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提到了善导大师《法师赞》中关于东方诸佛证诚的一段赞偈:
“释迦如来常赞叹,东方恒沙等觉尊。
大悲同化心无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宝堂庄严无限极,化佛圣众坐思量。
心性明于百千日,悲智双行法尔常。
我今既到无为处,普愿含灵归此方”。
这首赞偈正是对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详细说明。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弥陀在因中发愿,早已经祈请十方诸佛作为宣传弥陀无条件救度的代言人。因为净土法门全体是佛的境界,在行门上特别简单,只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是在解门上,全体是阿弥陀佛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佛才有资格流通净土法门。所以在《阿弥陀经》经文最后,诸佛出来证诚,正是第十七愿的详细展开。
我们来看第一句:“释迦如来常赞叹”。
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界,他的出世本怀就是要宣说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
“东方恒沙等觉尊”。
东方无量的诸佛共同来赞叹阿弥陀佛的本愿法门;
“大悲同化心无二”。诸佛彻证了诸法实相,就兴起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诸佛的心都是同体大悲心,都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离开无常的轮回,一齐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诸佛都希望我们赶快地破迷生信,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佛施功多亦然”,释迦牟尼佛来
到此世间宣说弥陀的愿力救度,然后十方诸佛都共同来宣说证明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
“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
净土法门易行而难信,释迦牟尼佛一佛说出来,怕我们凡夫不相信,所以,十方诸佛都舒广长舌相来证明这件事情。就像善导大师说:“十方如来共舒广长舌相证明凡夫称念必得往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诸佛舒广长舌相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凡夫称念名号而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伸出的舌头就缩不回去了,最后烂坏掉。
佛是不妄语者,会有这样的事情吗?
“共证七日称名号”。
共同证明若一日至若七日的念佛,象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旦称念名号,发愿往生以后,上尽一形,下至十日、七日、三日、一日、一时”。也就是说,有多长时间的生命就念多长时间的佛号;
“又表释迦言说真”。
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会骗我们。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如果我们能够像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专称一句名号,念念不舍,这样到了临终时,阿弥陀佛必然现前放光照身,我们自然就会生起正念。  正念不是我们自己先有能力做到的,是我们平时专念佛,临终佛必现前接引的果就显现了,佛来接引,放光加佑,才令我们一心不乱。所以这个“正念”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赐,是阿弥陀佛慈悲力加持所致,一旦佛光照身,我们都愿意往生; 
“乘此弥陀本愿力”。
善导大师所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乘着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的;
“一念之间入宝堂”。
这是说很快速就到了极乐世界;
“宝堂庄严无限极”。
指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不是我们凡夫的心力所能想像的;
“化佛圣众坐思量”。
化佛就是阿弥陀佛,圣众就是诸大菩萨。“坐”表示不动,“思量”表示动。
正所谓华严经:“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于不起心不动念之中随缘显现,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而于本性如如不动,不增不减。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佛与诸大菩萨共同彻证佛性,转八识成四智,尤其是转阿赖耶识为大圆境智,大圆境智即是佛性之异名,本身是寂照圆融的。寂是不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是它的体,照是它的用。寂照圆融,寂即是不知,照就是无所不知,这就是寂照圆融,诸佛菩萨无所不知。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不起心,不动念,他的佛性之体,是“寂”,一念不生,作用是朗然大觉,无所不知。这就是坐思量,通途所说的“寂照圆融”的意思。大圆境智的体和用;
“心性明于百千日”。
心性就是佛性,我们一到极乐世界就朗然大觉,大彻大悟,得到如来的智慧,无所不知;
“悲智双行法尔常”  。
法尔就是自然,悲智双行就是得到二十二愿的功能,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应化到十方诸佛国土去度脱无量众生,超越常伦诸地之行;
“我今既到无为处”
无为就是涅槃的境界,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 
“普愿含灵归此方”。
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自然地发起大菩提心,去救度与我们生生世世有缘的无量众生。
以上就是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B42解析:明信佛智作诸功德之义

莲友问:
《无量寿经》下部有这么一段经文: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於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这段经文里面提到了修诸功德作诸功德,这个修诸功德作诸功德在疑惑佛智和明信佛智中应该怎样理解?
法师答:
要理解这段经文,首先要回到这部经的一开始,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时候,以五大劫的时间思维,考量十方众生尤其是我们娑婆众生的根机,是被十方诸佛所摒弃的,断诸善根,专行恶业的众生,只会造业而没有能力修行。
阿弥陀佛根据我们的根机,为我们量身定做了一套办法,就是用他的名号来救度我们。
佛在因地发愿说:“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 俱来我刹中”。
发了大愿要修行,于是他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完成了十方众生往生净土以及消灭罪业的功德,并把这无量的功德凝聚在这句名号之中,所以这句名号被称为万德洪名。阿弥陀佛也因此成了佛。
成佛以后,阿弥陀佛就兑现他的大愿,用这句名号来救度我们娑婆众生。
注意,这是救度!救度就是阿弥陀佛直接把无量功德的这句名号无条件的布施给十方众生。我们只要相信,接过来,就拥有了佛的功德。
所以藕益大师说:“行者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善导大师也说:“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我们不需要修行,我们也不会修行,我们一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所以这是一个救度的法门。
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万德洪名送给我们了,送给我们不是让我们拿这句名号修行的,是让我们相信的。你相信了这句名号的功德,你就拿到了。信就像一双手,你不相信怎么能拿到呢?
当然这不包括一些傻子、动物。他也不懂得信与不信,但他称念也拿到了。
我们说的是普遍的规律。大多不相信的人很难专一的称念。
所以莲池大师说:“千信者千生,万信者万生”。
印光大师也说“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我们要多听闻教理,多领会善导大师的思想,理明才能信深,有了深信,这个功德就属于我们的。
这句名号是名体一如的。名号是六个字,它的体就是弥陀的功德,功德和这六个字合二为一,叫名体一如。一心称念就进入了善导大师所说的弘愿专修,也叫本愿称名。
众生根机不等,我们相信了,但还有很多人不相信,那么针对不相信的人,佛又发了一个愿,也就是第十九愿。
十九愿就是:“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为什么要自己发菩提心?自己修功德呢?
因为他不相信,以为阿弥陀佛的名号和我们世间的名差不多,只念名号不能算修行,肯定不行。比如每天喊父母亲的名字能算是修行吗?所以他认为念名号之外还要自己修行。
这种人就是疑惑佛智的人。
佛的智慧是什么呢?
就是这句名号。
这句名号名体一如,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就是这句名号;佛修行的无量功德还是这句名号;极乐世界的全体的依报、正报庄严还是这句名号;一切功德都在这句名号之中。
如果能这么理解,这叫明信佛智。
如果理解不了,不能相信便是怀疑佛智,怀疑就想要自己修行。自己去修行,真能发出菩提心能修出功德也可以往生。
那怎么能得到功德呢?
以前讲过,悟后起修,才能得功德。也就是破除我执。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三轮体空,广行六度,才能得到。
例如梁武帝盖了480座寺院,很多人得以出家修行,他向达摩祖师夸耀自己的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可见功德不是指你做了多少事情,是指你能不能用你的实相心来指导修行。这是很难的。能达到这个水平修出功德来,这样的人也能往生。往生之后,就像经文中所说,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不了佛智,不能理解这句名号,不能相信这句名号的功德,他只以为这句名号雷同于世间法,是一个东西的代号而已,不具有佛全体的功德大用。
所以经文说“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他不相信这句名号,但是犹信罪福,他很相信世间善恶有报的因果。于是修行善本,修净业三福或发大菩提心,乃至于明心见性后修诸功德。他往生之后就是刚才讲的生彼宫殿,五百岁不见佛,不闻佛法,就是胎生。这就是十九愿的人,他把佛的功德,万德洪名推到一边,自己去修行功德。
在《无量寿经》中,这是十九愿根机的人,在《观经》中是修定善二善的,在小经中是少善少福的。 
另外经文说:“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这是第二种人。
这种人是十八愿的根基,刚才所说,能相信这句名号是名体一如的境界,知道佛的智慧就在六字洪名之中。
这个作诸功德,谁作诸功德呢?就是阿弥陀佛,不是我们。我们能修诸功德就不是娑婆世界的凡夫了,可见这个功德是佛做的。佛做的功德然后放在六字洪名中,我们称念这句名号,就变成我们的。
明信什么呢?就是明信佛的智慧,明信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佛的智慧,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相信了六字洪名,紧跟着一句“信心回向”,回向就是让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你拿什么回向?你有什么呢?就是信心。
因为你信的这句名号里面有功德,信心和名号合一了。
所以印光大师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以果地的正觉功德作为我们的信心,这个信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给我们的信心,我们再把六字洪名回向到极乐世界就可以了。
就像阿弥陀佛给我们发了一张门票,我们拿着这张门票去极乐世界就行了。不是说发了一张门票你还得去赚钱,自己去修行,不是这样的。所以“作诸功德”的主语是佛,是佛做的,不是让我们再去修行,否则那就不是十八愿了。
十八愿是来救我们的,十九愿是让你修行的,去修行是因为不得已,因为你不相信。
十八愿不是让你去修行,而是让你来接受,让你相信接受就可以了。所以这个功德是佛做的,一定要知道明信的对象是佛的智慧,还有佛做的功德。这样的众生以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这样的众生就是化生了。
化生的到了极乐世界马上和诸大菩萨的身形、相貌、功德、智慧平等,这就是化生段。
提问就回答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B44破戒与破见

南无阿弥陀佛!
下面来讲一讲“破戒与破见
破戒”是毁犯佛制定的戒律,比如五戒或比丘戒等;
“破见”是知见错了,就是想法错了。比如不相信极乐世界,不相信阿弥陀佛,认为极乐世界没有,阿弥陀佛是假的等等。
这样的知见,比前面那个破戒还要罪重,他不仅会耽误自己,也会误导别人。
如果说前面那个破戒的还能得救,那么后面这个破见的就很难得救了。
例如《观经》的下品三生,下品上生是十恶罪人,下品中生是破戒的罪人,下品下生是五逆罪人,这些罪人一称名号当下超越生死。
由此可知,只要你知见没错,相信阿弥陀佛,任何的罪都能得救。
反之,如果你知见不对,不相信阿弥陀佛,不相信这句名号,不相信极乐世界,对念佛往生错解误解,那么即便是轻罪,甚至你是个善人,没有犯过错,你也不能出离,还是要继续轮回的,而且自误误人,影响力越大,误导的人越多。 
居士的这个问题,我引用哲学里面的一个名词“形而上”来回答。
“形而上”就是探求万法的本源。
只要有形象的东西,就不可能变成另外一个有形象的东西,没有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是万法一开始的那个最原始的状态。
如果理解这个,那么佛法所说的空,第一义谛,真如实相,就类似于我们哲学里面“形而上”的意思。
  佛法里叫“真空”。
“真”,就是不虚假,不是我们凡夫认为的“空”,我们凡夫所谓的“空”是虚假的,是和“有”相对的,我们认为的“空”是完全没有,叫顽空。
佛法中的“空”,是万法的最根本的起源,万法都是由空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有。
极乐世界的这个“空”是真空,它是万法的本源,不是没有,极乐世界所有的依报环境,都是由真空变现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愿心里面显现的相,是从真空里面产生的妙有。这个妙有就等同于真空,真空妙有是一体两面。这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透过妙有,就能够契入到法身,就是实相。
实相是永恒的,永远不变的。
再补充几句,这个真空妙有,我们凡夫很难理解,因为凡夫的心都是虚妄的,我们这个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虚妄的心变现的,我们这个妄心是生灭无常的,所变现出来的东西也是生灭无常的,所以我们的有,叫假有。一会儿有啦,过一会儿又没啦。这辈子发财了有很多钱,一投胎下辈子又变成了一个鬼。我们在六道里所拥有的,佛说是无常的,所以我们都是在做梦。
那么真空和妙有怎么联系起来呢?
我们打个比喻来比较一下。
比如说“空气”。
空气里面的成份,大多是水蒸气,对我们来说,空气就像是“空”一样,就是没有。
但是随着天空中气温不断的降低,灰尘的增多,就变成雨了,再冷了就变成雪花了,或者是冰雹啦。那么这个时候在我们看来就变成有了,这些雨、雪花、冰雹都是从“空”变现出来的。 
从这一点大家可以体会到,极乐世界是真实妙有,所有的依正庄严,都是实相的表现,住在这个相上,就能证到实相之果。
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成佛的宝所,是实报庄严土,如果认为没有,不相信,那就是邪知邪见了。 

 

B46恭敬三宝福报无边

讲解:释宗柱(佛脊)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有一些念佛人,认为自己念了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于是就对于出家师父生起了不恭敬的心,变成了所谓的二宝居士。
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法师解答:所谓的二宝居士,就是指皈依佛、法二宝,不皈依僧宝。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称呼。
为什么会出现二宝居士呢?
首先,这种居士是自心的烦恼贼在作怪,我执膨胀,以片面的角度去看僧众的行为,不能理解甚至于毁谤,这种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例如:看到很多出家人,学历不如他高,学问也不如他深,于是就轻视,认为不如自己,心里边开始自我膨胀。这种心理就是严重的我执在作怪,这是主要的原因。
还有一种人就是利益熏心。
借着维摩诘居士可以为僧众讲法,认为居士也可以住持佛法,这种人其实就是想在佛门中寻求地位。
既不愿意出家,却又想要得到出家人的待遇,两头都不愿意丢掉。
不管是哪一种,我们学佛的初衷、目的,是想得到佛法中的利益。那么要想得到佛法中的利益,印光大师的文钞中有这样一段话: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欲增而福慧欲减矣。”
从古到今,凡是在佛法中得到现世及来世成佛巨大利益的莫不皆从恭敬中得来的。
举几个例子。
例如:南朝的皇帝梁武帝,被称为菩萨皇帝。
有句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梁武帝非常护持佛法,当时的国师志公禅师传说是观世音菩萨再来。
有一天,梁武帝就问志公和尚,说:“朕前生有何因果竟居帝位?”
问我前世做过什么好事,现在居然做了皇帝了?
志公曰:“贫僧不敢说。”很谦虚!
梁武帝就说:“禅师说明,朕不见怪。”
志公禅师就说,过去,陛下曾经做一樵夫,就是砍柴的。
“一日山中打柴,见一古庙毁坏。”
山中打柴,看到有一所古庙,已经很破破烂烂的了。
“一尊佛像大雨淋身”。正好下大雨了,樵夫就跑到破庙避雨。
看一尊佛像被雨淋得湿透,于是就发起一念善心。
“将己斗笠取戴佛顶”。
就把自己的斗笠摘下来戴到佛的头顶。
“冒雨而行”,然后自己冒雨跑回家了。
“上天见其心真,遂著记转帝位”。
上天就把这件善行记录下来,借助着过去那一顶斗笠戴到了佛像的头上,这一念恭敬心,一念善心,种下的福田,这一世成熟了,就做了皇帝。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这就是恭敬佛像得到利益。
还有一段故事是印光大师讲的:
唐朝的时候,在定州这个地方,有一位出家人叫做修德。修德法师在山里苦修苦行,非常地信奉、崇仰《华严经》。永徽四年发出大心要来抄写这部经。现在印刷术很发达,过去都是手抄。
一开始,“别为净院,植褚树。”
过去都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所以首先他要造纸,造纸要用一种树叫褚树。
先打扫了一个干净的地方,建起一处干净的院落,然后里边就种上褚树。
“兼种香花”,
种褚树,又种香花。
“灌以香水”。
把褚树种进去以后,经常要浇水。
要用清水,还要用香薰过,特别地恭敬。
“凡历三年,”
经过了三年,树长成了。
“洁净造纸。”
干干净净地把树皮剥下来造纸。
“复别筑净台,”
把纸造好了,又另外找一个地方,打一个干净的地基。
“于上起屋。”
就在这干净地方建了一所屋子。
“召善书人沩州王恭,”
屋子建好之后,又找了一个善于书法的沩州人叫王恭。
“别院斋戒,”
抄写之前先在别的院子里面清净斋戒。
“斋”就是吃斋,一日中过午不食;
“戒”就是谨守八戒。
“洗浴净衣”
把身上洗得干干净净的,穿上干净的衣服。
“焚香布花,悬诸幡盖”
燃香,而且路两边布满了鲜花,悬挂很多幡盖。
“礼经忏悔。”
礼拜《华严经》,深怀忏悔之心。
“方升座焉。”
这个时候才到了写经的屋子里,端端正正坐好。
“下笔含香,举笔吐气。”
拿起笔低头开始写字的时候,把这口气憋住,不能出气,什么时候出这口气呢?
字写完了,把笔提起来,然后把这一口气吐到外面去。
怎么吐到外面呢?
用一根竹筒子,把里面掏空了,之后把竹筒子伸到屋子的外面,每写完一个字提笔后,把这一口气顺着竹筒吐到外边儿去,恭敬到这个程度。
自己呼出的气都不敢对着字,怕污染了经文。
“每日恒然。”
天天这个样子抄写。
“德日入静室运想,”
每天法师就在旁边,进到这个安静的房间,一心专注在王恭写的字上边,一个妄想也不敢生。
“每写一卷,施缣十匹。”
《华严经》总共六十卷,每写完一卷,付给酬劳十匹缣。
“缣”就是上等的细绢,比绸缎更好。
写六十部,总计要六百匹缣,很值钱的。
“恭乃磬竭志诚。”
王恭把全身心的注意力,至诚恭敬,用来写这部经。
“并皆不受。”
给了他这么多匹缣,通通不要!说我写经只是出于对于这部经的恭敬,并不是为了赚这些钱。
“事非一日”,
写了很长时间。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
一部《华严经》刚刚写完了,写完之后,马上迁化,就是没了。
这个王恭写完经哪儿去了呢?
成了菩萨走了。
简单说,就是把烦恼断尽,由一个凡夫直接变成菩萨走了。
“德以经成,设斋庆之。”
《华严经》写成了,法师便设斋庆祝。
“大众集已,德于佛前,烧香散花。”
大家都到来之后,法师在佛前,先烧香散花。
“发弘誓愿。”
发下大愿要流通《华严经》。
“方开经藏。”
把写好的《华严经》刚一打开。
“放大光明。”
马上放出大光明。
“周七十余里,”
这个光明照射多远呢?
周围方圆七十余里的地方都能看到。
“城中士女”,
当时定州城的男男女女,
“普皆同见。”
大家都见到了这种光明。
这个事迹就是通过竭诚尽敬而得到的。
写经的人竭诚尽敬,专心写经,不求名利,非常至诚。写完这部经,业尽情空,了生脱死,马上得到了无生法忍,可见佛法不辜负人。
而今之淄素多多皆是辜负佛法耳。”
这是印光大师的评语。淄素就是出家在家。
现在出家在家的虽然每天也在那里看经,可哪还有这份恭敬心呢?
佛经没有辜负我们,是我们大多辜负了佛经。
所以今世人得不到利益的原因,多数就是拿不出至诚恭敬心来。
最后再讲一个佛经故事。
过去有一个国家,叫般遮罗国。
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大坑,坑附近寸草不生,阴森恐怖。这个坑里边住着的是夜叉、罗刹、饿鬼。如果有人不小心经过这里,往往会被吓得半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调养才能恢复。
有一天,有一个犯了死罪的犯人,应该处死。但是国王奉行仁政,不忍心砍他的头,但是又因犯了死罪,不能不惩罚,于是国王挺犯愁。
这时有个大臣给国王出了个主意,说:“大王仁慈,不忍心见血,那就把他送到饿鬼坑里边去吧,让饿鬼了结他的命。”国王一听眉头一展,就采纳了他的进言。
这一天,国王下令监狱长说:“明天你把这个犯人五花大绑,趁着正午的时候,把他送到大坑里,叫饿鬼把他吃掉算了。”
犯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害怕。心想:”我以为国王实行仁政可以逃过一死,没想到要把我送到坑里边被鬼吃了,于是非常伤心,痛苦不已。
有一个年龄很大的犯人听到后问明原由,低头沉思片刻说:“你未必会死。”
犯人一听还有生的希望,连忙追问:“真的吗?请告诉我怎么样才能逃出这个劫难?”
老犯人就在他的耳边,“如此这般、这般”地说了一番话。
这个犯人一边听着,一边点头,听完之后跪在地上对这个老犯人说:“如果这次我能够大难不死,我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
老犯人叹了一口气说道:“不必多礼,我也是看在你上有老下有小的份上才告诉你的。如果这次你可以大难不死,以后要好好做人,千万不要再任意妄为了。”
犯人回答:“您的话我一定谨记在心。”犯人谢完之后就开始忙活了。
先是求狱卒找人剃去须发,又求人给他找出家人的衣服。可是出家人三衣随身,哪有多余的衣服送给他?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有一个朋友给他带来了一小片袈裟。
朋友告诉他:“本来实在很难找到袈裟,是一位比丘走路时,袈裟的一个角不小心被树枝挂住了,而这位比丘没有发现,于是这一小片袈裟被挂在树枝上,看到后就急忙把它捡了回来。唉!也别管那么多了,快把它挂在你的脖子上。”犯人看到后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急忙把这一小片袈裟用绳子系住,挂在脖子上。
第二天,监狱长遵照国王的命令,把犯人押送到了大坑之中后,带着众人复王命去了。
这个犯人被五花大绑扔在大坑里边,眼见着太阳渐渐落山了,他的心越来越害怕,随着黑夜很快来临,周围一点动静没有,静得吓人。犯人浑身被绳子捆得都麻木了,心里边又充满了恐惧。
到了下半夜,大坑里面忽然热闹起来。犯人感到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这时一阵阵饿鬼喧哗的声音传了过来,原来是一个名叫刀剑野的大罗刹母,领着她的五千眷属回来了。
犯人一见这么多的罗刹鬼,个个长得十分恐怖,吓得他牙关打战,全身抖个不停。
这位大罗刹刀剑野眼很尖,一下就发现有人被五花大绑扔到坑里面,感到很奇怪,近前仔细地打量了他一下,发现这个人没有头发也没有胡须,脖子上绑着一块袈裟,心里面不免一惊,马上肃然起敬,对着这个犯人右绕三匝。就是从右边绕了三圈,这是印度人对于出家人非常恭敬的礼节。
接着这个大罗刹母恭敬顶礼还磕头,合掌对着犯人说:“请您安心,不要害怕,我一定不会伤害你的,见到您的样子就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佛陀在世时的言教。”
这时后面很多罗刹吵着对罗刹母说:“母亲,我们又饿又渴,请您答应,让我们吃了他吧。”
这个罗刹母摇了摇头说:“孩子们,这人身上所戴的是诸佛所传的袈裟啊!如果对他起了恶心,那一定会堕入无间地狱。”
罗刹们这才明白母亲的用意,于是随着母亲围绕犯人右绕三匝,恭敬顶礼,合掌说:“我们向您忏悔,我们宁可对父母造作身口意的恶业,也决不能对您起伤害之心,请您不要害怕”。
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三个大罗刹母,各自带着五千眷属,她们也如前面的刀剑野罗刹母一样,劝阻了孩子们的躁动。
最后,他们解开了犯人身上的绳子,让他平安地回去。
犯人休息了一会儿,手脚慢慢恢复了知觉,见罗刹鬼们都没有伤害他的意思,急忙跑回了村子。
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王宫,将昨晚所见所闻告诉了国王。国王和大臣们听到他的遭遇都惊叹不已,非常吃惊,又非常赞叹,大王立刻下旨制定法令告示国人,说:“从今以后在我国中,凡是佛弟子不论持戒、破戒乃至无戒,只要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一律不得伤害,如果有欺凌加害佛弟子者,一律处以极刑。”
从此以后,犯人的奇遇,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开了,国人都惊叹不已,由此纷纷归敬三宝。
通过以上讲的这三个故事,因为敬佛、敬法、敬僧,都分别得到了好的果报。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众生的烦恼很重,总是在现象上去看待出家人,以为自己方方面面比出家人高一些,可是却忘了一点,出家人是代表佛的,他是僧宝,是敬田。
你恭敬他,就像种福田,就能得到好的收获。
就如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对我们有恩,我们敬重父母就能得到利益。
如果对待出家人能够像对待自己父母那个样子,就绝不至于成为今天的二宝居士。所以对待出家人应该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你绝不能跟自己的父母比,说父母的学问不如你,文凭不如你,工作能力不如你,行动也不方便,又老又丑,方方面面都不如你,然后就把父母丢弃了吧?不可能这样做的。
因此,一个出家人不管他有没有本事,甚至不管他有没有德行有没有持戒律,这些都不是你要轻慢他的理由。
因为他的身份代表着佛,他是敬田。
就像父母,他的身份在哪儿放着呢,不管怎么样,是你的父母就应该恭敬他。
他是出家人,我们作为三宝弟子,就应该恭敬他,不要在表面现象上做文章,而是要看实质。
就像故事中,那么恶毒的罗刹鬼见到出家人,而且只是假扮了出家人的样子都那么恭敬,那我们作为一个人不恭敬出家人,就连罗刹鬼也不如了。
尽管说念佛了,往生决定,可是如果造下了轻慢出家人这个罪过,临终也可能会不自在。
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谨遵印光大师讲的要竭诚尽敬。
恭敬出家人不是对他好而是自己得利益,就像种田,你认认真真勤勤劳劳地种田,对你自己有收获。
出家人怎么样自有他自己的因果,你恭不恭敬是你自己的因果。
所以不要让自己的烦恼做怪,只看表面现象,只看出家人的缺点。
要认真地在诚敬这方面多下功夫,好好学习印光大师的开示。
大师在文钞中多次讲过要恭敬出家人,恭敬三宝。
恭敬绝对使自己有利益,轻慢必定给自己带来损害,这个要记住。
这样子就会生起正知正见。

 

B47念佛人遇病苦怎么办

当年有居士写信给印光大师,他生病了,学了佛了生了重病,印光大师就举了一个例子:″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
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三年以后,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跟戒贤论师学习了很长时间。后来,戒贤论师的事情就写在了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这本书里边。
我们想想,人家是一代高僧,尚且遭遇很重的癌症之苦,我们一个小小凡夫,刚念了几句佛,也没做多少功德,就想永远不生病,永远不遭苦难?当然,我们想是这么想。可是,一旦遭受苦难怎么办呢?所以,提前打预防针,再怎么苦,再怎么难,第一要如印光大师说的当偿债想,这是还债了。应该是堕地狱、受大苦,现在身上长个疱了,长个瘤了,这是偿债,把重罪变成轻罪,把永远受苦的后报,变成现在受点小苦。
第二,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念佛人还有一段路要走,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走得顺利些,可是一旦生了病,就得有正确的思维。有的念佛人说,我也拼命念了佛了,我的病怎么没好?
那么,念佛不能好病,不能转变自己的这个苦境,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从业果上来分析:
众生造因不同,业果不同。假如你生病了,也拼命念佛,有的好了,有的没好死了。怎么回事啊?念好的那个,他命不该死,寿命没到,他就是偿还业债了;那个呢,寿命到了,念佛只是改变了死去的方向。念佛是去成佛的,不是长生不老的。你念佛了,死了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个好事啊!不能说是我念了半天佛,还念死了,这种说法就是邪见,这是他的寿命到了。
其次因心不同,念佛心不一样。有的特别地诚恳,有些人呢,虚情假意,边念边怀疑。《念佛感应录》上面记载了一个东北的居士,四十五六岁,得了癌症,医院判就剩三个月了,死刑。这个时候,有朋友介绍她念佛,她知道自己要死,抱着必死的信心去念佛了。三个月后,癌症全好了,现在还活着。她没别的想法,一心就这一句佛号,就等死,反而没死,就是她这个心很至诚。
大部分人念佛,心不真诚,效果就不好,为什么?印光大师说,你病了就念佛,不要求病好,只求往生,这样反而效果好。这是两种因心不同和业果不同。
念佛本来就不是治病的,佛号是实相身,佛号所在之处即有佛光,有佛光就能灭除业障,如果是业障病念佛,把业障消了,病自然就好了。所以念佛本不为祛病,本是为了往生西方的,可是它能消业障,消了业障做事也顺利了,身体也好一些,它有这个效果,不是说念佛为了祛病,为了保佑全家永远年轻。
再者,我们要站在佛的本愿的立场上来考虑,阿弥陀佛发大愿:“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佛是用名号救我们去极乐世界的,这是佛的目的。可是我们大部分的人学了佛,他却跟佛的目的相违背,他念佛可不是想去极乐世界的。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个很穷的人,看见人家开的宝马奔驰车,很好,自己又穷,怎么办?跟朋友借了三千块钱,到二手市场买了个报废车,二手车,三喯子,“喯喯喯,喯喯喯……”这也能骑,破铜烂铁拼了个破车,可是开出去,三天两头的老是坏。这天有朋友说,市里边有一家很好的汽车修理店,那个技师是全国最著名的,能把汽车维护到最好。你一听,好!我把我的车开去,让这个高级技师给我把这个车弄好吧!开着这个三喯子就去了,半路还推着去的。破车推去了呢,把技师请出来,人家一看,哎哟,算了吧!你这车弄不了,破铜烂铁的,人家别的车一打火着了,你呢,摇半天才着,算了吧,我修不了,不能保养得最好。
你就跟人家抬杠:你不是全城有名的技师吗?你是吹牛呢,还是真的?你如果是真的,你就给我把这个车弄好,你如果弄不好,你就吹牛,我就投诉你。这么不讲理!然后,技师就说:这样吧,我免费给你一辆奔驰,你这个三喯子,推到那个废品收购站还能卖二十块钱。这个奔驰车免费给你。你说:“我不要!我就喜欢我这个三喯子车,你那奔驰,我不要。”这就抬杠了嘛!
其实我们很多念佛人就是这个样子,她照照镜子,满头的白发,又老,腿也不利索,手也不利索,吃饭满口假牙,睡觉睡不好,不睡呢,还困,一睡呢,浑身疼。你说这个破车不能用了吧。阿弥陀佛呀,听说你是大医王呀,你能给我治好啊,让我恢复我青春二十岁的样子吧,我还想做二十岁的年轻人呢。这不是把阿弥陀佛难坏了吗?阿弥陀佛说:“你那个肉身啊,烂身体啊,我实在给你保养不成健康的年轻的样子,那怎么办?我这里有佛的身体——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永远年轻,无量光寿的身体给你换一个,免费啊!““不不不,我已经习惯我老太太这个身体了,我不要换。”跟阿弥陀佛拉锯,我就要我这个,你把我老太太弄得年轻一点,漂亮一点,我不要你那个佛身!
多数人不是这种思想吗?她不配合。给她永远不老、不病、不死的身体,她不要,就要她这个又丑又老又病又不能用的破身体,她还喜欢得不得了,不忍心丢掉,给她免费换都不要。
这就是佛意,你要合佛的意思,佛给你个好的。你却珍惜烂身体,生生世世,就是因为这个烂身体造罪了!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患之有?”我最苦恼的就是这个身体,一切的苦就是由于这个身体产生的。
所以学了佛法,最起码的基础知识我们要知道。你为什么辛苦?就是这个身体害的,你还爱得它不行。它生病了不能用,我换好的。非要说,生病了好好修,我要找最好的保养师,给我保养得好好的。我们都希望把自己保健得好好的,永远年轻,可能吗?
我们念了佛了,当然该保健还是保健,但是目标要弄清楚,肯定要扔掉这个烂身体换好的!千万不要佛来了,给你换,你还不换,那就坏了。阿弥陀佛来了,说阿弥陀佛,我想请几年假,我每个月工资还有五千块,我这个身体,虽然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关节炎,但是我能雇个保姆啊,我还想多吃点好吃的,看看孙子……话没说完呢,阿弥陀佛不见了,阎王来了!走、走、走…收废品的来了,把你收走了,阎王收废品,一个报废车,你还想上路啊?
今天讲了这么多,就是针对我们学佛的人知见不正,说念佛了,一定要求自己多么顺利呀,如何如何,印光大师的开示告诉大家,要有正确的知见。今天就到这里。 
阿弥陀佛!

 

B48怎样对待破见的僧人

有居士问:如果发现出家或者是在家的人,在讲法的过程中出现了知见上的错误,该如何的处理?怎么样的去区别对待?
宗柱法师答:这个问题非常普遍。
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尤其是现在,处在了五浊恶世。五浊最浊恶的就是见浊,知见上的浊恶,在知见上邪见、错见非常多。
藕益大师曾经说:“吾人处见浊中必定为邪师所惑、邪智所缠。”从古到今这种事情相当多。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昙鸾大师早就说了“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释迦摩尼佛来到这个我们世间的时候正是邪说炽盛的时候,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无非是破斥邪说,显明正说,也就是显正和破邪的一个过程。
佛法从释迦牟尼佛后一直到今天,诸大菩萨、诸大祖师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无非也就是破邪和显正。对于佛法流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的就是两种错,就是破戒和破见。
破戒就是在行为上毁犯了戒律了,而破见是知见上的一些错解。对待这两种不同的错误,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首先说破戒,前边也讲过一次,稍微呢再说一点。那么针对出家人犯戒的问题,诸大乘经有许多的明示。
例如《大悲经》这样说:“佛说阿难,我为一切天人教师,怜愍一切诸众生等。于当来世法欲灭时,当有比丘、比丘尼,于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牵儿臂,而共游行,从酒家至酒家,于我法中作非梵行;彼等虽为以酒因缘,于此贤劫,一切皆当得般涅槃。”
这就是说如果你看到出家人犯戒,生儿育女,出家人左手牵着妻子右手拉着儿女,从一个酒家喝酒到另一个酒家,做种种犯戒之事,但是他们不出贤劫,贤劫就是我们这一劫,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五尊,释迦牟尼佛之后还有九百九十五尊出世,在这一大劫中必定解脱。因为他们出了家了,犯再大的破戒之事也因为出家的功德而解脱。
但是一个在家的人,你看到牵着妻子拉着儿女的这样的破戒比丘,你如果说他的过失,会犯重戒。尤其很多的经典也论述过,例如《大方等陀罗尼经》说:若有菩萨见有比丘蓄於妻子随意说过者,是名犯第三重戒。 
下面讲知见上的错误。
首先说邪见,也就是破见。凡是与佛经及大菩萨的论有冲突的或者是相似的都属于邪见的范畴。
《华严经》说:“离经一字即为魔说”。如果和佛经说的不一样的,缺斤短两的,或者给加进去东西的,都属于错误的知见。
还有相似法。往往很多打着佛法的旗号,就是附佛外道,它也假装是佛法,其实和佛法说的不一样。我们必须对于诸大乘经典,读颂、学习之后,知道真法是什么,你才有可能知道假法是什么。
这些有冲突的邪见,我们看《楞严经》,里面讲了很多释迦牟尼佛的预言,有很多这些错误的邪见、邪师,学习了就知道了。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的居士,没有研究过经典,脑子很空,啥也不知道,刚学佛法,只会念几句佛号。被人家一忽悠,你听着好象有道理,如果和佛经和祖师的法相冲突,就上当了。上了当以后就跟着邪师去学了,学邪法了。如果你跟的老师是邪师,这个就非常可怕。
《佛藏经》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佛说:“随顺邪师者,千佛出世不通忏悔,恒沙诸佛出世,不得解脱。何以故?破十方如来正法,误导无边众生,陷入万劫不复苦海故。”
后果很严重,如果跟着邪师学佛去了,一千尊佛出世,也救不了你,恒沙诸佛出世,不得解脱,最后也是没有办法。为什么呢?
你跟邪师学,是破坏十方如来正法,你拥护邪师,就是破坏如来正法,误导无边众生陷于三恶道,万劫不复,后果相当严重。所以说,学了邪法,跟了邪师的危害非常大。
为什么当年佛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老是乞请:释迦佛呀!你不要再住世了。佛没有答应他,最后一次,这个魔王波旬又说:你正法时期我破坏不了你的佛法,到了末法时期我让我的魔子魔孙出家在你的寺院披上你的袈裟,坏乱你的佛法。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流眼泪了。一句话不说,就是为我们现在的四众弟子,感到可惜,为我们难过呀!没有办法的事情。
佛法现处在末法时期,而外道的邪法,他们是处在正法时期,你看正儿八经的正法有多少人听呀,往往是那些邪法,充斥着好多的信众在那里。这是第一个,你跟随邪师千佛不能救,恒沙诸佛也不能让你解脱了。
第二个,你学了邪法,就破了三归依体了。这个归依,对于我们四众弟子,学了佛信了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归依。就是归依佛、法、僧。你归依佛了以后就是佛的种性。
在诸多经中曾经介绍过,如果说你在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期间已经归依佛了,但是种种原因不能解脱的话,那么到了下一次弥勒佛出世,龙华三会的时候,首先第一批度的人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法运期间得三归依体不能得度的人,在龙华三会的时候通通了生脱死。
但是如果你在这个期间,你去寺院受了三归依了,但是不分正邪又学了假佛法了,学了邪法了,结果把三归依就破了。
失去三归依的戒体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种自己把三归依舍了,不归依了,不管是什么原因:跟人开玩笑说,我不归依了;或者是别人逼迫着你,乃至于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你都不能说我不归依了,一说就失去归依。
第二种失去归依的情况:虽然嘴上没有说我舍掉三归依,但是认为有外道的师父或者是外道的经书很了不起,与佛经相等。这也失去归依。
在现在很普遍,我曾经听到过很多人说那个王凤仪就是佛呀,也有说孔子是佛的,你说这差到哪里去了。你心里面这样认为的话,这个归依还有没有了?
还有外道的书籍,世间的书籍,把它们认为和佛经一样,甚至有人认为世间的书,外道的书《道德经》、《庄子》世间的善法啦,什么《太上感应篇》甚至《弟子规》和佛经一样的尊贵,不学好这些东西往生都没份,这是佛法的基础哇,是学佛的根本,和佛经一样。这也失去归依。为什么呢?因为当初你归依的时候认为只有三宝是最高无上的。
《佛说佛藏经》第六品《境界品》,里面对这个邪见说法者有清析的评断。如果说你认为世间外道的老师和佛一样,还有外道的书籍和佛经一样,然后佛说:该人已非佛弟子。看到吗?你就不是佛弟子。是为尼腱弟子,什么是尼腱弟子,地狱、恶鬼、畜生是也。
话虽然短,可是说得很明白。佛是实语者,真语者。所以说你虽然没有自己舍去,但是认为外道的师父、外道的书籍等同于佛、等同于佛经,你已经不是佛弟子了,是地狱、恶鬼、畜生了。
虽然外表看起来是个人,破了三归依体,你就不是佛种性了,是魔种性了,是三恶道的种性了,种子已经变异了,就象现在的种子转基因了。
所以说破戒和邪见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破戒是行为上守不住戒律,而邪见是内心、心理层面的东西,这是迥然不同的。
破戒是在行为上自己烦恼重,能力不够,没有做好,但是内心还是认为佛法是至高无上的,知见没有变。而邪见的人呢,认为佛法和世间法、甚至外道也差不了多少,知见上就错了。甚至认为外道的书和佛教的书籍是一样的。外教的教主和释迦牟尼佛和佛是同等的。知见一破了,三归依就没了,破了。
举个例子:例如说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一开始加人中国共产党要宣誓,我誓死忠诚于党,中国共产党是最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宣完誓之后已经是党员了。然后教你党的纪律,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等。然后你这个党员哪一天出去了,实在忍不住偷了老百姓一个地瓜回来了。结果被人发现,那怎么办呀?肯定是受到党纪惩罚,关禁闭、处罚,这好比是学佛的人在家出家犯了戒了,犯了戒了受了一定的处罚了,但是还承认你是一个佛的种性,佛的弟子。
如果说这个党员在纪律方面也做得挺好,人品也不错,可是他呢跑到日本人的队伍里,投降日本人了。那你说共产党抓住这个叛徒该怎么样呢?那就不是关禁闭惩罚了,直接枪毙,对不对?所以说如果是一个佛弟子,归依了佛法以后,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最后认为外道不得了了,外道教主跟佛一样,外道的书籍和佛经一样,这就投降日本人了。释迦牟尼佛虽然不会枪毙你,可是有因果会惩罚你。
因此说,破见,知见上的错误最后它的结果远远胜于戒律上没有做好,它的程度,它的危害性巨大。
我们想想,当初三归依的时候,归依佛,绝不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宁舍生命,也不归依外道典籍;宁把这条命丢了,也不归依外道典籍。但是学着学着,被一些附佛外道拉过去了,然后学了人家外道的经典了,认为这个经典和佛经是一样的,一下三归依体就没有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在这个方面要有一个正确的知见。
如果一旦发现了谁谁谁说的是邪法,或者是邪师,该怎么办呢?那做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一但遇到了邪法邪师,我们应护持正法,使正法久住。要达到这样目的,必须对于能够隐没遮蔽正法的这些坏见邪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自己能了知能识别,不被它迷惑;再一个你有这个能力就去揭露它 ,把它大白于天下,不能让它迷惑到其他的人;再进一步,如果能摧灭它更好,就是消除它对正法的破坏力。当然,对于居士首先能保护自己就不错了,如果有能力的话,通过网络把这些邪法公诸于众。我们对事不对人,我们为了护持佛法应该这样做。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我们这些居士他就会说,我发现一个师父或他的老师,在这个法义方面老是犯错误,就是知见不正确。但是他有他的优点呀,他也放生,他也印经书,从那一方面看他做得挺好呀,我们该怎么对待?
《菩萨善戒经》中,优波离尊者问菩萨受戒法这一段明确说:“菩萨若有同师同学诽谤菩萨方等法藏,受学顶戴相似非法者,不应共住。若定知已,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名菩萨第八重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种法师他知见错了,但是他其它的行为印经、造佛像、戒持得还不错,有其它的德行,那我们怎么办呢?
——不能和他共住,也不能跟他学习,更不能把你认为好的方面到处宣扬。为什么呢?以免他人误以为他有道德,不加简别而精进去学习,造成邪见传播贻误众生的结果。
我们很多的居士他没有能力去分辨师父知见上是正还是邪,他看那些外表行为。这个持戒持得好,你看他到处做善事,可能是个好老师。跟他学吧,没错。佛早就知道,在这部经里告诉我们,你不能对这样的人去赞叹。以免误导别人去亲近他。所以说对于错误的见解,不管是谁说的,都应该驳斥。 
另有一种情况,有这样的法师,好像是持戒持得不怎么样,行为上会惹人非议。可是他的知见很正,那怎么办呢?我们只学他的知见就可以了。
唐朝有一位圭密大师说:“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又说:“虽坏行,而不破见,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就是说他的行为虽然不好,可是他的知见正确,他还是人天的殊胜的福田。又说:“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说得非常好!
末法时期的善知识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这三句话,“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他善能知真假,哪个是真法哪个是假法,哪个是相似法,哪个是正法。知病识药,知道你是什么根基,应学什么样的法,这是善知识。所以末法时期要识别是不是善知识,就看他的知见,别的不要看,看别的会迷了你的双眼。你光看他的行为,这个很有道德,很有爱心,很体贴,都是外表。知见不正,弄不好是邪师。跟了邪师,千佛不能救,恒河诸佛也不能让你解脱,那就危险了。
所以从古到今一千多年来,诸大菩萨以及大祖师做的就是两件事情,显正和破邪。例如我们的善导大师,楷定古今!广开净土门。楷定,就是要为我们净土宗建立一个正确的修行规范,在建立过程中就要破斥那些不正确的见解,这叫破邪。 
离我们最近的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文抄》中也有很多对邪知邪见的破斥,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错误的东西、错误的知见,我们应该向祖师学习。当然一下子学不来,那怎么办呢?得深入学习祖师法义,自己有能力,先有免疫力,自己先不受邪。那有另外一种人,他说:反正不关我的事情,我知道就行了。人家是大法师,虽然说错了,我也分不清,我假装不知道。这样行不行呢?
最后给大家学习的是《法华经安乐行义》的法语:“若一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知道了,假装不知道,说我忍辱,我修忍辱呢,他爱怎么样怎么样,反正我心不动。他拿出六祖大师的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是世俗忍,土话说的“老好人”。不治恶人,明明白白是邪师是邪法,你知道了还假装不知道,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本来我们正法就很衰危,你呢,知道了装不知道,更加助长了恶法的流通。说:此菩萨即是恶魔。那么你知道装不知道就成了恶魔了。你不是修行的菩萨,你是恶魔,连个声闻也称不上。下面又说:“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菩萨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护众生。不得专执世俗忍也。”你装一个世俗忍,就是老好人,你说我做个老好人行了,不能护行正法呀,外表上你好象是在忍辱,纯行魔业,纯粹是做的魔的事情。又说:“若有菩萨将护恶人。不能治罚。令其长恶恼乱善人。败坏正法。此人实非。外现诈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终与诸恶人俱堕地狱。是故不得名为忍辱。”就是说,你做老好人了,在行为上导至恶人破坏正法很顺畅,不能制止他,最后很多学佛的善人,善男子善女人被坏人带到沟里去了,败坏了正法了。因为你知道不说,助长了歪风恶见。外表上是个老好人,在修忍辱了。最后的结果呢?其人命终与诸恶人俱堕地狱。你跟这个邪师一起堕到地狱去了。多么可怕呀!
这一段学完了,所以说我们做为佛弟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护持正法是我们应尽的职责。那么做为一个居士,你暂时没这个能力,你首先要认真学习,只有认真学习,有了正知正见,你首先能保护自己,自己有免疫力,一眼看去哪是正哪是邪,自己不学邪法还要提醒别人不要去学。这才是一个正信佛弟子应该做的事情。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 佛喆居士

 

C1净土真宗与善导思想的区别

有居士问:净土真宗和善导大师的思想有什么区别?怎样把握才能使修持不落于两边?

法师解答:说到净土真宗,不得不提日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法然上人和真宗的创始人亲鸾上人。
法然上人我们都比较熟悉,被誉为智慧第一,尊为势至再来,为解决后生一大事,近三十年苦励身心,日夜精进,勤修种种法门,五次读破大藏经寻求出离生死火宅之道,四十三岁,遇善导大师《观经疏》,读至三遍时,终于在“散善义”的“正定之业”之文豁然信眼开朗,深得净土宗义,体悟弥陀本愿救度极重恶人之理,自此之后,专谈净土法,恳劝念佛行,日本之佛教,全国大半归入净土门,皆由法然上人之劝化。

在《善导大师略传》里边有一则故事,就是“二祖会面”。善导大师和四百年后的法然上人,两位大祖师会面。
而亲鸾上人是法然上人的徒弟,九岁出家,天资聪慧,出家以后,精勤学法,到了二十多岁,就已经是辨才无碍,讲经说法深受朝野的钦敬,朝野就是朝廷士大夫那些官员,对其非常地敬佩,名声显赫。

他有一本著作传世,叫做《教行信证》,是专门解释法然上人《选择集》的;而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解释我们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

由于年轻的亲鸾上人善于说法,又英俊洒脱,当时便得到了朝廷的摄政王关白女儿的恋慕,(关白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宰相,他们叫摄政王)。

关白女儿跟她父亲说了这个心思,让她父亲逼迫亲鸾上人娶她为妻。

那个时代正是法然上人大力提倡净土法门的时候,他们这些王公大臣,也经常地听法然上人讲法,对于净土法门全仗他力了生脱死这一说,也是了然于胸。

于是这位摄政王就故意的设了个圈套,问法然上人说:

“师父啊!您是出家人,我是一个在家人,我们都念佛,功德是不是相同,一样往生极乐世界呢?”

法然上人就回答:“当然了,因同果同,功德是同等的。”

这个摄政王一听,好哇!于是就说:“既然出家在家念佛功德齐等,那就请上人命令您的高徒亲鸾与我的小女结婚。

法然上人一听,“坏了!被他钻了这个漏洞,这是要逼迫我的徒弟亲鸾娶他的女儿”。可是如果不答应的话,人家大权在握,这个时侯又正是要大力倡导净土宗的时候,不答应他,如果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净土宗就有可能还没开始大力弘扬就被扼杀了。

权衡再三,法然上人逼不得已就命令亲鸾舍戒还了俗。

还了俗以后就迁离了所居住的寺院,另外找了个地方,亲鸾就与摄政王的女儿完了婚。

结婚以后当然是一个居士了,可是亲鸾讲法一流,信众仍然特别多,相当于我国的居士林一样,居士林就是以居士的身份,弘扬佛法。后来独成一派。

这就是一直传到现在的日本净土真宗。

日本真宗是以居士身份传教,一般都有老婆孩子。因为这样的身份传教,于是就被西方的一些传教士所误会,说日本的和尚娶妻传教,久而久之这种误会逐渐越来越深,后来这样的说法就传遍了全世界,再后来在我们中国台湾,日本占领时期,也有这种东施效颦的人,出家以后娶妻生子,居住在寺院宣传佛法。这样的事情一出现以后,人们就都误以为是日本净土宗有这么一个习俗,可以娶妻生子,其实这都是误解。

介绍了这么多,说到底,我们今天还是要非常地感恩法然上人、亲鸾上人以及其它的日本净土宗的大德。

如果不是他们宣扬我们净土宗,我们今天怎么能有这个机缘听闻到善导大师的教法?

因为善导大师的教法,在我们中国由于“会昌”法难和战争,早已失传了,若不是日本的净土宗诸位大德能够坚持保留住我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我们今天肯定是解脱无望,欲哭无泪了。

 

日本净土宗,是非常兴盛的,相当于中国的禅宗,中国文化其中一枝独秀的就是中国禅宗,六祖慧能之后一花开五叶,有五大宗派,这五大支就是曹溪、云门、沩仰、法眼、临济。
日本净土宗也是由法然上人之后,开出五叶,这五大支是正西宗、西山宗、一向宗、时宗还有真宗。
真宗就是由亲鸾上人创立的一派,它的教典是《教行信证》。
真宗的特点是强调一个“信”字,立足于十八愿的“至心信乐”这四个字,就是你能信得极,就能摄佛功德为己有,专强调在“信”这一面。

善导大师的思想强调什么呢?
那么我们看善导大师的思想强调什么呢?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上人总结善导大师的思想的特色首先是“本愿称名”。
善导大师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专称佛名就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核心。
这样一比较,真宗的“信”和善导大师的“称名”,其中难易及所得的利益,就有些区别了。
藕益大师说:“信愿为慧行”。
《无量寿经》曰:“人有信慧难”。
可见要想百分之百地相信佛智,明信六字名号的功德,如果不是上根之人难以契入,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上根之人当中,又有些聪明人会犯一种过失,就是执理废事,执著于理性方面的深入而废失事相上的称名,以为我信了就行了,念不念都无所谓。又会有落空之祸。
而善导大师的称名,不管是什么样的根性,哪怕是鹦鹉、八哥,只要能称名必然能往生,非常容易。
这是执著于事相上的称名,他还能够摄信愿归于这句名号之中。
善导大师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当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信愿摄受在这句名号之中,只需称名,暂时没有信愿也没有关系,其结果是必然往生。也就是说信愿做不到的人,比如说有些很愚笨的人,让他信信不了,这个愿也很难发起来,可是只要称念名号也必然往生,这就是不论智愚。
不管是有智慧的还是愚蠢的人,只要专称名号通通往生,无一遗漏。 
以上简单地区别了净土真宗的特点和善导大师思想的特色。
由此可知,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其思想究竟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意,最能契合我们通身业力凡夫的根机,大师以本愿称名立宗,可见是相当圆满的。

居士又问:“如何能够使我们的念佛行持行于中道不落两边?”

下面我们来引用法然上人的几句法语。

法然上人说:信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

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说杀父、杀母,诽谤佛的经典等,这样的罪人在临命终时,还能够称念佛名,也能往生极乐,我们一定要相信。
《观经》下品下生即是这种,证明五逆的罪人都能够往生。
有聪明人就说:“五逆的人杀父、杀母都能够往生,我杀个鸡、宰个羊也无所谓,也能往生”。
对此,法然上人就说了:“五逆罪人一念信受亦能往生,却不应该犯小罪,"犯了小罪,小罪不断,那就是全身心的踏在了娑婆的轮回路上,往生就成问题了。
大师劝我们不犯小罪,保证我们往生的同时还要得到一个善终,这是最好的结果。
再看落在另一边是什么呢?有些人看到了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及观经的净业三福,就认为说:“不做个好人念佛也白念 ”。这种理念就是落到另一边了。
不做好人念佛都白念了,那很多人就会认为这句佛号功德不够而落于杂修杂行。
这么一分析,我们就该明白什么是中道,而应行于中道。
行中道,就是相信称名必得生,完全仰靠这句名号,而在世间法的做人方面,尽量努力去做好,这样才能行于中道。


另外,法然上人又说:以一念十念,易得往生故,而疏于念佛者,即是信妨碍行也。

因为十八愿说:十念必生。《观经》的下品也有一念十念往生的案例。于是有的人就认为,这一句十句就能往生,现在我不念了,我临命终再念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就是信心妨碍了行持。

另外一种,说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于是就认为,念念不舍是不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念,最后才能达成往生呢?

这样的想法就是法然上人说的:“以念念不舍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碍信也。”
所以认为必须每天念很多的佛号,这样到临命终才能够达成往生,不相信念一句十念就圆满具足了往生的功德。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这种想法就是行持妨碍了信心。
所以,应该怎么样呢?
法然上人就说:
“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称念”。

信,每一念每一念都圆满具足了往生功德;而在行持上,在念佛方面应该是一形称念。
一形就是一辈子,一辈子好好地念 。
 南无阿弥陀佛!

 

C03四依法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来学习佛在涅槃经中讲的四依法,四依法对于我们末法的四众弟子学习佛法尤为重要。
依就是依靠,我们靠什么?简单来说我们靠什么成佛?说起依靠,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想找一个永恒的、坚固的、安乐的、强大的依靠。可是这个世界是无常的,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从小靠父母,父母也有不在的时候;靠朋友,朋友也有反目成仇的时候;靠自己,自己也有干不动的时候,这个身体不听使唤。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更讲究人情,做什么都要想到人际关系网,依靠的心理特别强。那么学佛法了,这种心理转移到佛法里边,于是就靠什么了?靠师父,靠自己所崇拜的宗教领袖,也就是靠人。佛非常清楚我们末法众生,所以他谆谆教诲我们以法为师,不要以人为师。
在《涅槃经》里面更加详尽的进一步阐述了以法为师的观点。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佛的真实意,不能够明白佛以法为师及四依法的含义,我们肯定会走错路。明白了经意就给我们末法想成佛的修行人指明了方向,起码我们大方向对,剩下的就好说了。依靠什么成佛的问题,佛在四依法里面给我们说的很明白。
究竟你要靠什么来成佛?当然是佛法。释迦牟尼佛证悟到了佛陀的时候就想涅槃,而大梵天王知道了就祈请佛,您既然来了,就应该给大家讲佛法。释迦牟尼佛说,佛法甚深,娑婆世界的众生愚钝,多疑,不堪奉行,不能够接受。
甚深到什么地方呢?我们现在明白了,别的法好相信,这句名号甚深难信,这是佛的境界。
再看阿弥陀佛的第十七大愿:“设我得佛,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十方诸佛都是应化在世间赞叹阿弥陀佛的十七愿,来讲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来宣传阿弥陀佛的名号功能来了。那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
可是看到我们五浊恶世的凡夫,根本没有直接了当接受这句名号无条件救度功能的资质,佛就要涅槃,经过天王再三的祈请,佛才留下来了。之后,就把这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名,一乘成佛之法,分作五乘,即: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天乘、人乘。先给我们培养福报,打好基础,慢慢的因缘成熟才开始讲《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所以印光大师就说“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偏教的,圆教的、顿教的、渐教的、一切佛法都是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流出来的,印光大师又说“一代大藏经是一句六字洪名的注脚”,讲了那么多经,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相信六字洪名,你只要相信,一称念当下就成佛。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就是为了解释六字洪名。
不管你读多少经,《金刚经》、《心经》、《地藏经》读来读去,归不到一句名号上就迷路了。这是智慧还没开,根机还没有熟。
这五乘佛法,首先站在世间人的立场上,五乘佛法都是有利益的。比如一些老太太说“佛法都是佛说的,都好。″可是我们细讲起来,五戒、十善是人法,天法(四无量心禅定是天法),罗汉的苦集灭道,缘觉十二因缘,菩萨发菩萨心,六度万行,这是五乘佛法的因。如果把这五乘佛法的因做好了,自然就会结果,这就是因果。
世间因果,做到五戒十善的是因,下辈子做人是果。那其它的宗教如基督教,道教,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如果和五戒十善相应,也能做到这些,那肯定是在世间人的因果范围之内。做好人,是把这个因做圆满,差不多下辈子就能做人。进一步,我不想做人,想福报更大,升天怎么办呢?修无量心、慈悲心,然后修行禅定。再想突破,修空、万法皆空,你一空了以后,成了阿罗汉。观十二因缘,然后就进入缘觉。如果在止观的过程中,彻见佛性,大彻大悟,空有不二,实相中道,就进入了菩萨位。这是例例分明的,没有丝丝缠绕,分不清的。
五乘佛法,佛讲来讲去,总是找机会归到极乐世界,这是佛的苦心啊!我们学佛的目标是要成佛,成佛八万四千门,除了我们念佛法门以外的一切经,一切律及论,都要归结到最后的结果,都要成佛。这些大乘经,统而观之,把他统一起来,就是《大般涅盘经卷六》,用《四依法》把他统一起来。
通过学习,明白了四依法,就知道一切圣道大乘诸经总原则,是讲我们末法众生究竟依靠什么来成佛。不在相上论,由相转到了根本,也就是性。
具体介绍:《大般涅盘经》这是佛在最后,八十岁时讲的。讲法华讲涅槃佛已经将近八十岁了,涅槃就是成佛了。不生不灭就叫涅槃。大般就是大智慧,般若智慧,般若也叫实相,也叫空性,也叫如来。是依照空性实相而进入不生不灭的佛的境界。是这部经题。
下面学习这部经卷六关于《四依法》总结性的文字。1
这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原文: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这段经文,佛呼唤着善男子,这个善男子,佛在涅槃经指的是一切还没有得到法眼净的修行者,也就是肉眼凡夫,就是我们在坐的肉眼凡夫。法眼不开,法眼开了就见佛性了,见了佛性了就没有必要说了。佛不说你也有了依靠。
依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法就是如来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一切佛法就是法性,藕益大师讲“一切大乘经都是实相为体”。他的体性就是法性,就是实相。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依法是依什么呢?就是依常住不变的法性,就是依实相,真如。就是说,你们要想修行成佛,要靠实相,靠法性。彻悟大师说:“一切法以明心为要”,最终要达到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明心,明心就是见到常住不变的佛性。明了自己的法性实相。明了自己的佛性,就知道怎么修行,就有靠山了。
如果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因为他自身有不生不灭的佛性,把自身不生不灭的佛性,常住不灭的法性找出来,这就是你的老师,你靠他就行了,靠他必定能成佛。所以彻悟大师说“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祖师的一句话就很到位。依法就是依靠我们不生不灭的法性,佛性。
下面说“若复有言,如来无常,世人不知不见法性”。如果有人说,如来无常,会变易,说这个法性还会变,法身还能变化,说明他没有见性。性是不生不灭的,怎么会有生灭呢?比如以前有人说,好像是李洪志,他说“阿弥陀佛有二百万法身,我的法身是数不清了”。法身还能论个数吗?有个数就是具体的东西,这就有生有灭了,有生有灭说明他根本不懂法性!法性就是真理,真理能论一个两个吗?真理遍一切处。
下面佛又说:依法者即是法性。″更直接了,依法性也就是依你的佛性,每个人都有佛性。反过来说,你不懂法性的时候,你师父如果给你讲的法是生灭法,这就不对了。如果给你讲的是不生不灭的法,这就是依法,依法性了。如果你自己开悟,你知道依何而住。如果你没有开悟时依照别人所说,他给你介绍的法是不生不灭的就对了。生灭之法,不见法性,不知如来。
“不依人者即是声闻”,你要成佛你找了声闻法来做老师了,能行吗?声闻不是具体指一个人,是说他讲的法就是小法小乘,讲一些苦集灭道,三十七道品,阿含经等,这都是小乘经,道就是三十七道品,人天小法,让你成佛可能吗?依小乘的法就是依人,人就是声闻,更不用提声闻以下,声闻以下更不能依。甚至外道人乱七八糟的都让你依能成佛吗?如果那些能成佛,佛何必来到这个世界上教我们念佛?
“法性者即是如来”,如来就是不生不灭的,如如不动。“声闻者即是有为”,声闻的法是有为,有漏的,《金刚经》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罗汉他涅槃了,涅槃时那个境界,佛称为化城,化城不是真的,所以他学的法是有为的法,他成了阿罗汉以后的境界又是化城,就是梦幻泡影。只不过他做的那个梦比我们的好一点,我们有两种身死: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做了阿罗汉,没有分段生死,但还有变易生死,还是没有了脱生死,只不过是在化城里边,不像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是分段生死,但是他是在化城里面,因为学的有为法,所以我们要学无为法,涅槃就是无为法。2
″如来者即是常住”,常就是永恒不变。住就是住持,昙鸾大师讲这个住,就是不变不易,持就是不散不失,不动。成了佛就不动了,不变了。所以有人说成佛了,学不好又掉下来,成佛了做不好世间法,都掉下来了。这话敢听吗?佛早就说“如木烧成灰不复为木”。把木头烧成灰了还能把灰变成木头吗?人一旦成了佛还能掉下来吗?说这种话严重违背了常住的意思。
″有为者即是无常,″凡是有为的法就无常,生灭。所以世间一切法,包括罗汉一切法都是无常法、有为法。如果拿无常的有为法去成佛,正像《楞严经》所说的,煮沙成饭,把沙子煮了一锅,想煮成米是不可能的。这叫“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地不真想得真的果可能吗?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是对应的,人天的因五戒十善就能得人天的果。结果你把五戒十善拔高了,说这个还能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四圣谛就成个罗汉,六度万行就成菩萨,念佛成佛!所以十法界因果是历历宛然。不懂就会被骗了。
“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这个破戒就是故意的胡说八道,为了自己的利益,说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说无常变易的,现在非常多,我们待会再说。
下面说“依义不依语者”,什么是依义不依语呢?“义者名曰觉了”,怎么就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这么多词,还是说佛性,依义不依语,这个义就是觉了,觉了觉性。觉性是不生不灭的,是常住不变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常住不变的觉性,永远不会生灭,觉性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觉性是什么呢?就是在一念断处,回光一照,这就是不生不灭的觉性、佛性。我们眼见色,耳闻声,身体接触,就会同时生起不同的念头,爱,恨;好,坏;长,短;是,非;把这些念头断掉当下就是佛性。祖师说:觉性在眼曰见,如果佛性在眼睛就叫见,在耳曰闻,在手持捉,在手会捉,在舌尝味,在鼻会嗅,嗅觉。在身就感觉,知冷知热,知觉。如果佛性不在了,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尸体,就是一团肉。我们人有生死,觉性没有生死。觉性是常住不变的,旷劫直到现在,我们的觉性了了分明,从来没有变过。依义依的什么义?就是依的你的觉性,也就是佛性。成佛就靠这东西。你一旦明了你这个觉性,你就懂修行了,怎么懂修行?在我们见闻觉知的时候,你就只是保持见闻得知就行了,不要加念头,你看东西时不要生念头,不要爱、恨,一大堆,几年前的事都翻出来,那都是烦恼。你要保认,禅宗叫保认,就是守护住自己的见闻觉知,不要被自己的妄想污染了,这就是修行。依义就是依这个觉性。《楞严经》就讲见闻觉知,让你依觉性最后开了二十五圆通,就是依照六根、六识、六尘等,达到二十五圆通。人人都有常住不变的觉性,这是依义。3
不依语是不依什么?说″何等语言所不应依?″什么样的话你不能听不能靠?所谓“诸论绮饰文词”,诸论就是一些普通的法师写的一些注解,绮饰文词,听起来好听,装饰性的话。各大乘经都是佛从真如妙心流露出来的,佛的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当然和佛性相应,而一个凡夫从妄想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虽然看起来很好懂,很有理,可是呢?这个东西的体就是妄想,不能依啊。这叫不依语。
我们要依就依自性,如果你没有见自性时,你就依经,这叫依经不依论。当然再来的佛或是菩萨,他们造的论和佛经相应的,这个可以依。比如《往生论》,《往生论》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不能和普通的论相提并论,优婆提舍这四个字,就是入佛法相,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修多罗就是经,和佛经相应。昙鸾大师一开始就说,这部往生论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上衍,也就是摩诃衍,上衍就是大乘了义,了义经。大乘了义经中最高的,这个规格。《往生论》、《往生论注》的规格就和佛经一样。再看善导大师,善导大师虽然也为经作了疏,但是善导大师在作疏之前,他祈求感应、求瑞祥,请佛来证明,写之前就有佛证明,有一圣僧每天指导玄义。到了《观经四帖疏》写完时,又请诸佛证定,又请诸佛来证明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就和佛经是一个水平,然后善导大师最后就说《观经四帖疏》已经经过诸佛的证明了,鉴定完毕了。说“欲写者一如经法”,要抄写要流通,一字一句不可加减。一如经法,他和释迦摩尼佛说的经是一个规格的。那么从古到今,我们每一代祖师都有不同的注解,藕益大师的注解那么好,也没敢说这是一如经法。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一如经法、一字一句不可加减。″这个规格就上去了。
这里所说的不依这些世间的绮饰文词,就是说这些不出名的,加了个人思想的这些论,最好不要依。这就是依义不依语。我们要依就依高规格的。依义,这个义站在自身的角度就是佛性。你依不了佛性依什么呢?依外面的,外面的一定要和佛性相应,如《往生论注》依修多罗和佛教相应。
下面说“依智不意识”,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这个智也就是佛性。“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所以这个智还是从佛性的角度谈的。不生不灭、常住不变的这种法,我们可以依。如果是声闻角度的,不能知道如来的真实功德、不变功德,这种论调,我们不能依。
"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来真智所应依止。″所以依智就是依不生不灭的这种说法,如果他说的法是生灭有常的,这叫识,智是不生不灭的,真理是不生不灭的。而这个识,是生灭无常的。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是最后一句。先说不了义,不了义经者为声闻乘,就是二乘,这是不了义经,所说的三十七道品,阿含经,人天小法更不应依。
"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了义就是真实的智慧,就是常住不变。
″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名曰了义。″好像是反来复去地说,真正显出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了一遍又一遍。了义经简单来说就是大乘经。大乘经才能成佛。小乘经,声闻乘的、人天乘的,就不能成佛。这就是四依。
下面释迦牟尼佛继续总结,″是故我今说是四依″,从四个角度来讲的,
“法者即是法性,″依法不依人,依什么法呢?法性。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佛性,那么在经上体现的就是大乘佛法,以实相为体。
″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依义就是依常住不变之法。
″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说来说去,四依即是一个依。归纳为一,四依就是依法性,依佛性。依法不依人,这个法就是觉性,就是佛性。不依这个人,就是无常的有为的,这就是人,不是指谁,只要他说的是有为的法,无常的法,就不能依。4
依义不依语,义就是觉了,见闻觉知,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何为不依语这个语呢?“诸论绮饰文词”,不要依这些世间人写出来解释性的东西。有时候这个不依语有“离指见月”的说法,就如《金刚经》所说“如来说法若阀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你要通过文字般若证实相般若,又通过文字离四相,最后离一切相及一切法。“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就是实相。让你见空性,你不能整天诵经,诵了一辈子看的经文就是实实在在的了,就错了。就像手指指的月亮,一直看着手指终不见月,诵一辈子不见自性如来,诵他做什么呢?
“依智不依识”,这个智就是如来,真如,识,就是不能明心见性的这些见解。没有明心见性,说出来的就是从识心妄想心里出来的,这样不能依。
为什么我们净土宗强调一定要有一传承,因为自己没有明心,即使明心见性也不行,不够资格,初地尚且不知二地举足落足之处。而净土宗,我们一句名号彻底是阿弥陀如来的真实智慧,菩萨都不能尽知,只知其少分,何况是凡夫在那里吵吵嚷嚷,把这句名号说成有为的、无常的。是极其错误的。依了义经,了义就是大乘经,不了义二乘以下了,这就是总结。
因为这是涅槃经,大般涅盘经是圣道门的经典。圣道门的经典,立脚点就是站在佛性的立场上来说的,当然我们不是学圣道门的,就不要在这上面用力,但是这个道理要明白。明白了以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说,你是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你必须要依法,依法性,依佛性。那么我们净土宗的念佛人这个法性不怎么提,也不在这个上面用力,我们该怎么解释呢?学习圣道法门的,他依靠的经典肯定要依了义经也就是大乘经典,《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任依一部,你是哪个根机肯定能够依哪个经来成佛,因为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经就是从实相心流露出来的,实相就是无为法,你学了无为法,通过外面的文字,文字本身是有为的,最后才能开发出自己身上的无为法,也就是佛性。从文字般若,开发出实相。这是大乘的修法。
但是,道绰大师说,我们末法凡夫,若论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实相无相无不相,先要契入无不相,因为我们着相,你要破了相,实相的体是无相的,无相的东西你怎么能抓得到呢?我们以有相抓无相,永远也抓不住。怎么办呢?要都摄六根静念相继,把你六根堵住,不可思不可议,最后豁然开朗。原来山川大地,尽是法王身,原来佛性到处都是,从内到外,无一不是佛性。当下见性。可话谁都会说,事做起来就难了。抓不住。我们处处都有为,要想抓无为,用有相抓无相,用拳头抓空气,永远抓不住。怎么办呀?这就显现出阿弥陀佛超越十方诸佛的大愿,他五劫的思维就是思维我们末法娑婆的凡夫,就是一个有漏有为的心,永远也改变不了,有漏有为的这种心,怎么能够契入无为的实相之法呢?不可能!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佛。因此阿弥陀佛这才思维,怎么让我们有为的凡夫的心能够圆满了无为的实相的功德呢?这是十方诸佛共同头疼的命题,很难突破!可毕竟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他五大劫的思维就是要给我们末法凡夫从有为到无为从有相到无相,中间打一个通道,要让有为的心能够抓住无为实相的功德!然后,就想了个办法,只有一句名号,名号啊!名字,你可以说他是有相的,我们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可以称念的,这就是有相的,那么这有相的名号里面要一定要有无相的功德。设想谁都可以有设想,但是要完成这一步太难了。所以阿弥陀佛经历了兆载永劫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劫的称性修行。一定要是称性的,不称性不叫修行,我们凡夫那就是种点福报。悟后起修,称性而修,是用真如实相心、大菩提心指导身口广行六度万行。经历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完成我们十方众生成佛所需要的所有功德。把这所有无相的功德给凝聚一起,浓缩在一句六字洪名当中。无相和有相就无缝对接。看起来是有相的名号,实际上里边有无量无边无相的功德。只要我们凡夫一触摸到,遇无空过者。
天亲菩萨就说了,“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你碰上这句名号了,就不白碰。他里边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一句名号,他的本身,本体,就是实相功德。因此,体是实相,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如果大乘经不是实相为体,你依之修行也就成不了菩萨,更成不了佛。这句名号,就是实相为体,所以念名号成佛是必然的。因此昙鸾大师就说,我们净土三部经,皆以佛名号为经体,净土三部经,与其他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区别就是体的不同。大乘经是以实相为体,我们净土经是以名号为体,那么名号和实相的区别在哪里?体是一样的,实相是没有形相的,无相的,而这句名号是有形相的,无有形相的东西虽然说他的作用能令一切人,进入涅槃的境界。比如六祖慧能大师一证悟实相以后,当下就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信,本自清净”。马上就进入常乐我净的境界了。可是我们进不去。但是这个有相的实相的佛名号我们却能抓的住,可以听,可以念。不管你能抓住无相的还是有相的只要抓住一个你就成佛了。
就像我们的人民币,给你一厚沓子,这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你微信转帐,虽然手中没钱,你也得到财富了。不管是有相的还是无相的,都是钱。微信给你转了一百万,你也知道我有一百万了,这就是无相的。有相的呢,给你一百万,你拿了一大包钱走了。那么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有相的。可我们不认识,肉眼凡夫不认识这是一大堆钱,这是“佛币”,不是人民币。所以我们不认识。是佛的功德,我们只认识人民币是钱,不认识“佛币”,于是就误会甚至毁谤,“轻飘飘的六个字能管什么用?″能管你成佛去嘛!因为他的体是一样的,所以共同的结果是一样的,可是契入的办法不一样。一个实相为体,他无相,契入对我们来说,难。有相的名号契入容易,你只需要相信就可以了。不需要你把六根摄住,去开悟了。5
我们凡夫,都是有为的有相的,契入有相就容易。例如,水是有相的,水蒸气是无相的,水和水蒸气当然体是一样的。水蒸气无相相当于实相大乘经典,水是有形象的,它相当于这句名号。我们凡夫渴了,你喝水还是喝水蒸气?很明显会去喝水,不会说我去喝西北风。张大嘴吸没喝到,没有解渴。越吸西北风,嘴越干,你不是那根机。人家有功夫,像龙王一吸就吸出水了,我们吸不出水来。对着空气吸半天你还是不解渴,一碗水下去就解渴了。因为你是有相的人,你不喝有相的水,你还装自己很有功夫去喝西北风。老老实实你抓住有相的名号这就OK,不要搞破四相了,无相,不生不灭的心经,不增不减,这个月给你两千块的工资,降了两百块你马上就不干了,还不增不减。
说了这么多,我们要区别的是什么呢?这个四依法站在我们净土宗的立场上,我们依法依实相就依这句名号,这个名号就是实相,所以昙鸾大师说,他是实相身,名号即是实相。在我们净土宗就是依这句名号,名号以外的都不是实相,都是方便说。例如:在我们观经中讲到的三福九品,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很明显就是福,明明白白告诉你那是福。世间的福可不是实相,所以那个不能依,要依就要依实相,这叫依法。依法在净土宗上就依这一个实相身,就依这一句名号。你靠上,通身靠倒,靠倒在实相身,这句名号上面,必然成佛。那么如果你没有靠倒在实相身这句名号上面,靠倒在有为、有漏、有常的这些法上面,你靠世间法上去了,这就错了。靠世间法是不能成佛的,因为里面没有实相的功德,你靠他能成佛吗?所谓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修的再好,充其量是一个有漏的世间法,不能成佛。所以,这就叫依法不依人。
站在净土宗依法就是依名号,不依世间一切的经典,不依世间一切人说的有为法。就像这句话“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能依”。他说如来无常变易,如来就是实相,他说这句名号变易了,他说“我们现在的人根机不行了,福报不够了,念佛也不行了,专念名号不行了,你必须得做了好人才能念佛”,然后就说怎么做好人,做好人就是行世间的善,然后找来了一些外道典籍,什么《太上感应篇》,甚至《弟子规》也拿出来了,你把这个落实了,做好了,然后再念佛才管用。这个做不好,念佛不管用,这不就说如来无常变易了吗?就说这句名号不行了吗?明着不敢说,拐着弯的说,就是说名号不行了,变易了,这严重的和涅槃经相违背了。这种说法就不能听。这就是不依人。所以现在我们辩来辩去就是让大家明白依法就是依实相,站在我们净土宗的依法就是依实相身依名号,名号以外的都是有漏有为的,
站在我们世间的角度,我们无量劫来轮回到今天,你离开了名号,你找一个实相,找一个不生不灭的实相功德拿来?如果我们能找到话,我们早已经不是娑婆世界凡夫了。
千万不要被忽悠了,“我们根机不行了,光念佛不行了”,这种论调,拿涅槃经来一对照,就是说如来无常变易。如来在我们净土宗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名号他会变质了?他会有保质期吗?名号如果有保质期,他怎么能叫无量寿佛?无量寿就是没有时间的约束才叫无量寿。牛奶会过期变质。无为法怎么能变质?
彻悟大师三次阅读大藏经,他说“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世间法,出世间法都研究遍了,只有念这句名号。因为这句名号是实相身,马上就能让你成就实相功德,历代祖师都是这样子。法然上人五次阅读大藏经,八次阅读我们善导大师的思想,他说凡是末法众生不依善导大师的思想,不依弥陀本愿力救度,都不可能出离轮回。那么弥陀的本愿力就是这六字洪名,就是实相身。
这次我们学了这些,最根本的、我们要落实的地方,要明白:依法不依人。站在圣道门就是依法性,法性常住不灭。站在我们净土宗依法就是依实相身的六字洪名。六字洪名常住不灭。救度功德永恒不变,没有时代的限制,没有根机的限制。《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未来哪怕是法灭尽以后的众生,那时候的人,你杀我我杀你,现在只是信任危机,那时候就是性命危机了。那时候的人称念名号仍然往生,五逆十恶,杀父杀母之人,称念名号依然往生。还有什么样的根机不适应?若说不做个好人不能往生,这明显违背了六字名号实相身的救度功能,不增不减嘛。不以你是菩萨称念,就能够增加了名号的功能了,也不以你是一个地狱众生称念就能够减损了名号的救度功能,他本身即是实相。所以我们能抓得住,能看得见,能听得着的这句六字洪名实相身,我们离开了他,就永劫轮回。
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整理 佛愿

 

C4详解何为绝待圆融

南无阿弥陀佛!
下面来解释“绝待圆融”。
首先说这不是世间法的特点,我们这个世间是二元对立的,有彼有此,有好有坏,有善有恶。
“绝待圆融”在圣道门的解释,说的是佛性,不二的意思。
“绝待”就是绝诸对待、唯一的、没有和它相对待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绝待的,没有和它能够相提并论的。 
任何一个宗派的建立,都有它特别不共的独尊性。
独尊就是独尊一法,唯有这一乘法,唯有这一种法是无上的。
我们净土宗的独尊性就体现在这句名号之上。
我们先看《无量寿经》云:“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又《大阿弥陀经》云:“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这两段经文是说,十方诸佛的光明、智慧、神通、道力都比不上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方便都不及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发了十方诸佛都发不了的超世大愿,以名号救度众生只要称念名号就能生到极乐净土。
再看念佛一行,最为高妙,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般舟赞》: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观经疏·定善义》: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法事赞》:“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藕益大师说:“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印光大师更是极尽赞叹:“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
净土宗的独尊性,独尊阿弥陀佛为我们的无上依止,离此无二亦无三,独有阿弥陀佛。
“独尊”,尊是尊贵。
同时在机上这句名号也显现出它的绝待,唯一性,一即是一切。
于救度众生上,这句名号能度尽所有众生!没有说能度这个,不能度哪个;能度善人,不能度恶人;能救好人,不能救坏人;能救有智慧的,不能救没有智慧的。
我们凡夫总是有区别对待的思维,以为这句名号只能救度那些心清净的善人,而那些恶人就不能救。而这句名号在机上的救度功能,它是绝待的,没有对待,平等一如,这就是绝待的境界。
《心经》里面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佛性不是对待法。
这句名号的救度功能也体现出不是对待的。
另外“圆融”是什么呢?圆融就是圆满具足一切。
《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中第一玄门,“同时具足相应门的具足门,一即一切,一法具有一切法的功能”。
表现在这句名号上面,一切诸佛的功德、救度功能都体现在阿弥陀佛一佛身上,这句名号圆满具足了一切佛、菩萨所有的功德。 
生极乐世界即是生一切世界。极乐世界圆满具足了十方佛刹所有的精华,你生到极乐世界当下也是生到了无量无边的佛国土。见到阿弥陀佛一尊佛当下见到无量无边的佛。这是在法上来讲。
在机上讲,从救度众生这方面圆满具足,阿弥陀佛修行的所有功德,他一人成就即是为十方众生成就。
这句名号之中圆满具足了十方众生所有往生成佛的功德,这就是圆融,难议难思。
“绝待圆融”。藕益大师用了四个字来概括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我们这个世间上离开了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再也找不到什么绝待圆融。
这个圆融,在宗派里面它就被称为统摄性。
就是一法统摄一切法,一切法入于一法,就是圆融。 
净土宗以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统摄一切法,一切功德都收摄在一句名号之中。 
善导大师《观经疏》:“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
又云:“极乐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
印光大师云:“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
“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所以“绝待圆融”这四个字显示出这句名号的独尊性和统摄性。知此则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南无阿弥陀佛!

 

C5禅宗公案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
“在网上看见有这么一个公案,说以前有一位出家师父,没有住寺庙,住在一个朋友居士家里边,由居士一直供养着他,供养了几十年。这位师父平时就是老老实实地持诵《妙法莲花经》,每天都是念这一部经,几十年如一日。
有一天,这位出家师父对他这个朋友居士说,“过几天我就要往生去极乐世界了,这么多年你一直供养我,临往生之前,我想报答你们。怎么报答呢?就给你们讲讲《妙法莲华经》,这部经我念了一辈子,我要给你们讲一讲,你安排一下,让你们家里边的人都来听。”
这居士一听,非常地高兴、自豪,自豪什么呢?
师父这是预知时至要往生极乐世界呀!这些年没有白供养,真的是成就了一尊佛!所以他非常地高兴。
这一天,他把家里人都约了来,一排一排地坐下,请师父来开示。
这位师父先礼佛,然后坐到高座之上,看着闻讯赶来的一家人,个个毕恭毕敬,合掌等着他讲解《妙法莲花经》,师父就对他们说,下面注意听,贫僧就把《妙法莲花经》中最大的秘密告诉你们。
大家都竖起耳朵,注意力非常地集中,接着他就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说完这八个字,啪一拍桌子,坐在那里往生了。
大家一看,只讲了这八个字,就走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是什么意思呢?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后来这个公案就传开了。
究竟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现在就应这位居士的提问来解释一下。
公案里这位老和尚,几十年专一持诵《妙法莲花经》,最后往生极乐世界。
这部《妙法莲花经》是天台宗的正依经典,天台宗是智者大师所创立的。
智者大师,很多人都听说过,非常有名的高僧,虽然开显天台宗教法,但目的是引导众生归入净土法门。著有《十疑论》,破斥种种对净土念佛一法的误解,六十七岁,预知时至,潇洒地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天台宗的宗旨是“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因此,藕益大师所著的《弥陀要解》就是用天台宗的教理来解释的。
天台宗的教理,比如说极乐世界有四土,以及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等这些说法。在行门上,它最后的归宿,求生极乐世界。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位往生极乐的大成就者,他为什么升座给大家讲《妙法莲花经》的秘密,说完八个字就走了,这八个字究竟有什么玄义在里边呢?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八个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所有的经典一开端,都是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如果放在佛经里边它是通意。也就是普通的解释如下:
“如是我闻”,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阿难问佛:“您涅槃了,以后您讲过的佛经,汇集之后,后人怎么知道是佛所说的呢?怎么知道真伪呢?”
释加牟尼佛就说:经文开头写上“如是我闻”四个字。意思就是:“我是从佛那里亲耳听来的,不是我阿难自己讲的。”
我听佛说的,这就是信成就,为了让大家产生信心,这就是“如是我闻”的由来;
“一时佛在”:“一时”是一种表达方法,时间在佛的境界当中就是一时的。以前我们也讲过,这叫“同时”也叫“一时",在佛那儿没有时间的先后;我们众生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一条线,一直在向前走。而佛的时间就是一个点,就是当下,就是“一时”。
“佛在”:佛是无处不在的。
以下我们具体来解释别意,那位老和尚留下这八个字走了,为什么叫做禅宗的公案?放在禅宗里边,这八个字就有幽玄的意思,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首先说“如是我闻”,同是四个字,言同而意别,说的话和佛经前面的一样,可是意思不一样。
他念了几十年的《法华经》,临往生要把《法华经》的义理给大家讲出来,《法华经》等一切大乘经以实相为体。
他说“如是我闻",“如是”,什么意思?
有时候也会解释成:“如"就是真如,就是佛性,真如理体,真如佛性。
“是"呢?就说它是真实的自性。
“我闻"呢?在经里面这叫闻成就,那么在这里呢,我闻我听,或见闻觉知,我看、我觉、我知,意思是真如实相在我这里已经是融于我的心中,我已经证得了真如实相,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我已经把《妙法莲花经》的精华得到了。
彻悟大师说:“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读了多少部经,不能明心,不明白真如实相,也就是说不得大彻大悟,没有用。
可见这里的“如是我闻"意思就是我已经大彻大悟了,悟到了什么了?就悟到了“一时佛在“,这是悟到的内容,用这四个字概括了。
“一时"就打破了时间,“佛在”打破了空间,空间时间一打破,就进入一真法界的状态。
时间上佛是一时的,《华严经》表述为“同时"。
在佛的境界当中,《华严经》初发心便成正觉,当一尊佛成佛的时候,他看到所有的众生统统成佛。
于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他一念之中,都在当下,他的时间变成了一个点,不动了,所以叫“无量寿"。但他又能从当下回到过去,从当下进入未来,进入我们九法界任何一个时间段。又能自由地回到他的当下,也就是不离当念,能够进入过去、现在、未来,又能把当念易为无量长的时间,又能把无量长的时间浓缩为一念当下。这就是“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就是“一时"。
所以以前说到《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一品叫“忉利集会品”,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集合许多天王、鬼王、天龙八部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对文殊菩萨说:“文殊师利,这无量无边的众生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众生有过去现在未来。在佛那里就是当下的,在佛那里,已经度了的,还没度的和未来对我们来讲还没出生的都来了。我们就无法理解了,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思维也触及不到,在我们看来,这怎么可能呢?几万年以后的人都聚集到这个地方了?
这就叫“一时”,在佛那里就是当下的。
阿弥陀佛成佛的刹那,看到我们众生都成佛了,为什么我们今天就能够“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当愿当生,因为我们早就成了。这是“一时"。他把时间打破了。
第二个是“佛在”。
一说“佛在”我们大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没看见,那就是佛不在。这就有佛在与佛不在,这就是我们受到空间的限制、空间的障碍。
我们只能够接触到三维空间的东西。可是进入佛的境界后,十法界如对目前,历历分明地展现在面前了,没有障碍,想到哪里,当下就是。
不离当下,同时又在十法界,没有障碍的。这叫“佛在”。佛在哪里?在任何一个时间段,也在任何一个空间,无处不在。在我们看来,佛远在天边,不知道在哪里。
那么这位师父说了个“佛在”,什么意思?人家已经契入那个境界,已经把空间突破了。一突破空间,华严《十玄门》里有一个玄门叫秘密显了俱成门,这是对于凡夫说的。
“秘密"就是我们看不见的;“显了"就是能看见的。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同时存在,就在当下。比如说我们能看见的这个家,就这几个人,但不离这个地方,十法界都在这里。
像古代有大德,彻底大彻大悟了,有人问他:“极乐世界在哪里?”
“极乐世界就在厨房,就在卧室,就在当下。”
我们却看不见!一突破了空间,当下就是十法界。突不破,就如电视机屏幕,看中央一台,就看不到二、三、四台,那二三四台在不在?
就如月亮,初七的时候看见一半,那另一半在不在?
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三维空间的影像,可是十法界都在当下这个空间当中,这叫“佛在”。
佛在哪里?佛无处不在,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身上,在无量无边,无限十方都是佛。我们只不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么深的道理,老和尚只是说了这么八个字,来显示他所证悟的境界,然后就往生走了,走得那么潇洒。
那么我们呢?是不是也希望达到那个样子,能不能达到呢?
我们虽然达不到老和尚的境界,可只要老老实实一心念佛就可以了,专修念佛的人,有佛力可乘,一样可以走得潇洒自在。像锅漏匠、黄打铁、崔婆等。
我们现在专称这句名号,平生业成,往生西方已定。
下一步我们就要努力,尽量地也能够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所以应该学习老和尚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老老实实地,一门深入。
他是学天台宗的,将所持功德回向净土,是十九愿的,因为心诚,也有所证,十九愿要求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大彻大悟,菩提心自然就发出。菩提心就是从佛性当中流露出来的。佛性是无我的,绝待圆融,离开了对待。没有“我"没有“人”,所以菩提心就能够发出来,一旦发出来就契合了第十九愿,往生成为一种可能。
但是我们不需要绕那个弯子,专一念佛直接就可以回家了,比他更直接,更方便,更容易。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明白天台宗是难行道,要达到老和尚的功夫更不容易。
看到这个公案,也想到另一个公案,就是《龙舒净土文》里面讲的法华尼的故事。这位尼师诵了三十年的《法华经》,可是她下辈子做了一个官妓,没有往生。为什么没有往生呢?就是不相信净土念佛法门,如果她相信的话,回向求生西方,那肯定没有问题。
从这个公案中,让我们明白,自力通途法门非常难,不论是修天台宗还是禅宗的,修行《法华经》的还是读《心经》的,都要求大彻大悟,悟后起修。你有没有这两下子,读来读去,能不能大彻大悟,如人家那样潇洒、自在?
如果不能大彻大悟,你就老老实实念一句名号,乘佛愿力,往生西方。
文字整理 佛愿

 

C7善导大师会采用会集本开宗立教吗?

莲友问:前几天在其他群里听了一句话,心里不明白,说善导大师引用《无量寿经》的十八愿用的是康僧铠的本子,那是因为当时没有会集本的缘故,如果当时有会集本善导大师会不会用会集本的十八愿呢? 

法师答:这个问题要想明白,首先要明白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本愿称名”,本愿这两个字是哪里来的呢?
本愿是什么
《无量寿经》佛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呢?就是闻名欲往生,就是以名号救度十方众生
龙树菩萨本愿取义文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本愿是什么呢?称名。称名之外没有提其他的。
天亲菩萨:“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个本愿是什么呢?能令满足,功德大宝海。就是这句万德洪名,遇无空过。
善导大师本愿提到的更多:“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虽然《观经》介绍了定善、散善,可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要众生称念这句名号。只要专称名号,万修万人去。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就是本愿成就的佛。所以法藏比丘因中发愿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阿弥陀佛因地发愿的时候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佛呢?就是要以名号救度十方众生。即是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只要称念名号,你不往生我不成佛。这就是阿弥陀佛。
为什么阿弥陀佛被称为诸佛中之王,光中之极尊,就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超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阿弥陀佛说:“我建超世愿,发愿逾诸佛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个愿就是以名号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是本愿成就的佛,是以名号救度十方众生的佛。这才能称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这就是十八愿的核心含义,本愿称名。阿弥陀佛以本愿名号万德洪名救我们,我们专称这句名号就可以了。就把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摄为自己的功德。这样就往生了。在名号之外不见任何一法有往生的功德存在。往生的功德全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这就是本愿名号的含义。
明白了本愿名号的含义,进一步,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善导大师这么说的意思是:善恶凡夫,肯定是凭名号往生。恶凡夫是凭名号往生,善凡夫还是凭名号往生。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坐船是靠船力,会游泳的坐船当然还是靠船。这就是本愿。阿弥陀佛就是要以这句名号的功德救度十方众生,不管你是善凡夫还是恶凡夫,只需要称念名号,你往生极乐世界绝对是靠名号的功德,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本愿称名。也就是十八愿的含义。
十九愿摄受的对象
说了十八愿,不得不提十九愿,十九愿是什么愿呢?“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愿生彼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那么这条愿是阿弥陀佛为哪一类众生发的呢?疑惑佛智的众生。他不能明信佛智,不能完全相信这句名号法尔具足了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不知道名体一如。这句名号和阿弥陀佛的本体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当下就是这句名号。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当下就是这句名号。
不知道机法一体,机,就是众生之往生,法,就是弥陀之成佛,是一体成就的。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称念这句名号当下就得到往生的功德。那么如果不能完全相信,这类众生对名号怀疑怎么办呢?他肯定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发了菩提心,就去修功德。那么这类众生佛就为他们另外发了一条愿。就是说你们把自己的修行的功德回向,回向以后我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来接引,我不接引你们我不成佛。
前提是要回向,这个回向《观经》解释为三心,三心具足者必得往生,三心若差一个心就不能往生。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自己修行功德的人,自力修行这个法体本身就很难具足三心,自力修行的法体所旨归的结果,就不是极乐世界。就和他力救度的这种理念是相违背的,所以很难具足三心。因此怀疑佛智,自己修行回向被善导大师判为杂行。
《观经》有二教:要门教、弘愿教。杂行的人是十九愿摄受的对象,属于要门教所摄。弘愿也就是第十八愿,明信佛智,专称佛名,这就是弘愿。在《阿弥陀经》里面也是如此。把要门教的人,也就是十九愿摄受杂修、杂行这些根基的人,称为少善少福,排除在外了。直接摄方便归真实,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种人,百分之百往生。六方如来舒舌证明,专称名号必然往生。证明的就是十八愿的根基这种众生。也就是弘愿教所摄受的念佛之人。
明白了这两条愿,十八愿、十九愿,十八愿就是本愿。明信佛智,万修万人去。专称名号,称名必得生。而十九愿,不能明信佛智。不能完全相信这句名号的功德,他怎么办呢?只能是靠自己了。自己去发菩提心,修功德,你真的能发出菩提心,能修出功德来,具足三心,也能往生,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善导大师说:“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杂修的人不能达到三心,一千个一个往生的都找不到。这就是善导大师的教法。十八愿、十九愿、三部经这种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突显本愿,突显这句名号的功德。
讲了这么多要归到居士的问题上,假如善导大师时代有会集本,善导大师会不会用这个会集本呢?会集本的十八愿是怎么说的呢:“我做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然后加了八个字“所有善根,心心回向”,这八个字加进去我们体会一下,这个味道就变了。所有善根心心回向,这意思很明显了,称念这句名号之外还要加上自己修行的这些善根再回向,很明显这个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本来就是十九愿的意思。
那把这个回向自己的善根这种理念,把十九愿的理念加到十八愿里边,这十八愿还称其为十八愿吗?
还能达到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吗?
还能达到万修万人去吗?
也就是说,会集本的十八愿,我们一看就知道,除了念佛之外还要修自己的功德,还要修善根,回向求往生。在念佛之外再加上这些,这就成了杂行了。这和十九愿有什么差别?
这么一加十八愿就名存实亡。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的这条愿,就在会集本这个十八愿里显示不出来了。就等于没有了,灭了。“本愿称名”这四个字在会集本消失了,于是现在学习会集本的念佛人不知道本愿称名,不知道名号本来就圆满具足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他不敢相信,所以自己再去修很多的善根去回向。
本来好好的十八愿消失了,都变成十九愿了。这就是会集本的十八愿。
假如说当时有会集本,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看不清楚看不明白吗?阿弥陀佛就是以名号救度众生的,就是本愿成就的佛,就是以名号救度众生的佛。他怎么还会说在名号之外再加上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呢?
说到这里,这个问题就很沉重了,如果很多人都按照这个会集本的十八愿加上这八个字以后去修行的话,就导致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本来是万修万人去,变成了千中无一。这个性质就非常的严重。
佛经啊!佛经是不可加一字减一字的。所以《华严经》说:“离经一字便是魔说。”岂止是华严经这么说,我们的《无量寿经》的原译本,有两个原译本,后汉的原译本,佛说:“我具为若曹道说经戒慎法,若曹当如佛法持之,无得毁失。我持是经以累若曹,若曹当坚持之。无得为妄,增减是经法。”很明白,不要妄自增减。增,是增加,减,是减少,这是佛经啊!不要随便增也不要随便减。
同样,《无量寿经》的吴译本也说:“我持是经以累若曹,若曹当坚持之。无得为妄,增减是经法。”若曹就是你们的意思。 这是佛咐嘱弥勒菩萨的话,说得非常清楚。
就是世尊将《无量寿经》托付给弥勒菩萨,希望他能始终如一地受持守护《无量寿经》,不得妄自增加和减少在《无量寿经》经所宣说的佛法。这是咐嘱弥勒菩萨的话。
同样,在其他的经典,例如:《大般涅槃经卷第九》说:善男子,我涅槃后正法未灭余八十年,诸恶人虽复诵读如是,灭除如来深密要义,安置世间庄严文饰、无义之语。抄前着后,抄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当知如是诸恶比丘,是魔伴侣。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经文前面的抄写下来放在会集本的后面,把原经后面的抄写过来放在会集本的前面,把中间的摘录下来放到两边,把两边的摘录下来再放到中间。然后佛说:诸恶比丘,做这样事的人就是魔的伴侣。魔伴侣就是魔。魔才做这种事情。说的很严厉了。
所以说,对于这种抄了前面放后面,抄了后面放前面,再加再减,加加减减就把佛经搞乱了。这一搞乱,就不是原来的佛经了,这是什么呢?这是灭佛经了。
我们刚才分析了十八愿,原译本的十八愿明明是本愿称名,万修万人去。我们按着会集本的十八愿去修就是杂修,千中无一!其结果就是令大家不能往生,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变成了千中无一的法门。就这么严重。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太原佛愿

 

C9何为随缘不变

南无阿弥陀佛!
居士问:佛菩萨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凡夫不能做到,所以有烦恼是吗?
法师解答:
首先解释“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这是佛菩萨的境界,“随缘”是事修,“不变”是理体。
“不变”说的是真如妙心,“真心”是不增不减,不变不异,不生不灭的,没有丝毫变化,所以称“不变”,恒常不变。这个“不变”说的是体、体性、真心理体。它是坐断三际,活在当下的。也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只是在当下之一念。《金刚经》中的三轮体空即是。所以真心它的体是空的、空性的,虽然体是空的,但是它的作用是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所以又叫无作而作。
它的体没有作,但是在事上有作,所以叫无作而作。
相对于凡夫来说,凡夫是妄心用事,妄心在做事,这个妄心就是我们的意识心、虚妄心。它是在我们这个三维空间一维时间里边约束之中而形成的颠倒错见。
因为在这种时空态里面就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知见,就固执的认为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所以凡夫的心如果不做事的时候,就老是想着过去的事情,想到过去的好事就高兴,想到不好的事就生气,这就是对过去忆念不舍。
如果是正在做事的当下,他又起贪着心、执着心,好的境界贪着,不好的就厌恶。如果是还没有发生的未来,凡夫又会奢望,所谓的理想,以后会怎么样,总在琢磨。
凡夫就被这种时间的假象所迷惑,形成了这种忆念过去,执着现在,奢望未来的心。所以在《金刚经》中佛才对我们凡夫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
而凡夫就认为过去现在未来是真实的存在,因此才达不到这种不变随缘。
我们的凡夫心是变的,妄想心是生灭的,不停的生灭,而真心是不生不灭的。
下面有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印光大师曾经讲过的。
印光大师说:“学佛之人,必须真俗圆融,一道齐行。”
这个“真”就是理体,一法不立,就是佛的圣智,佛的大智慧所建的实体,就是佛性,空性,他是一法不立。
“俗”是万行圆彰,就是在事修上面,也就是随缘,“随缘”就是俗谛;
“不变”就是真谛。必须真俗圆融。
下面大师又说:“盖因一法不立,始能修万行圆彰之道。”
因为真谛理体上它是一法不立、空的。空的才能万法圆彰。
例如虚空是空的,他里边才能有无数的众生、依报等等。
接着大师又说:“真如法性之本体,譬如大圆宝镜。”
佛性又叫大圆镜智,这是佛性的另一个名字。就是转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印光大师把真如法性之本体空性比喻成大圆宝镜,很大的很圆的一面镜子,照天照地,整个虚空都照进去。
又说:“空空洞洞,了无一物”。是说镜子里面什么也没有。
下面大师又说:“正当空空洞洞,了无一物时,不妨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胡人就是外国人,汉人就是中国人。
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只要站在镜子面前,镜子里面马上就出现这个人。
就是说镜子的本身当下就是空的,如果镜子前面有人的话那马上就会出现,虽然镜子中有人但它还是空空洞洞的。
所以大师说正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时仍然空空洞洞,了无一物。
镜子里面没人的时候 ,镜子是空的,那么镜子里面有人的时候,镜子仍然还是空的。
这个比喻是让我们理解佛菩萨的心就像这面镜子,永远是空的、不变的;做事或无事的时候心地都是清净的,不染一尘的。
所以佛菩萨跟我们表现上看起来都是在生活、工作,可是佛菩萨的心永远是空空洞洞,永远是清清净净的。
这就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而凡夫的心,不要说他正在做事,就是不做事的时候,躺在床上都想东想西,睡着了还在打着妄想,这个心永远是肮脏的,充满贪嗔痴妄想烦恼。
用这个比喻体会出佛菩萨的这种不变随缘,也就是理事无碍的状态。
理和事不相妨碍,“理”是真心不变之本体;“事”是随缘,在事修上面不管做任事情都不会妨碍污染真心。
说到这里,居士的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我们有烦恼,有妄心,所以我们做不到“不变随缘”。那怎么办?
只有净土念佛一法帮我们得到彻底解决。
尽管你是用妄心念佛那也无妨。
源信大师安心法语说:“从妄心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这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虽然心是妄想心,是贪嗔痴慢染污的心,可是念的这句名号是清净不染的,因为这句名号的本身就是实相。
昙鸾大师说:“实相身”。实相就是真如妙心,就是不生不灭、不变的、清净的本体。
“犹如莲花不染污泥”:莲花比喻成我们所念的这句清净的名号,污泥比喻我们的妄想心。虽然莲花生在污泥之中,可是他不会被污泥所污染。虽然这句名号由我们的妄心中念出来,可是他不会被我们的妄心所染污,所以这就叫“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我们断不了烦恼,我们也无需去断烦恼,也正因为我们有烦恼,才体会到娑婆世界的苦苦恼恼,才能生起出离心,愿意到清净的极乐世界去。而要想去极乐世界,离开了这种带业往生的念佛的法门之外,我们凡夫一点办法也没有。
上面这种随缘不变的境界必须是称性起修,就是大彻大悟之后,用真如佛性之体来指导我们去修行,我们悟都悟不了,何况把佛性的智慧开发出来呢?真是望洋兴叹。
所以阿弥陀佛才为我们设计了这么好的念佛法门。只要我们称念弥陀的名号,当下就得到了涅槃的资格,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一员了。所以念佛法门的一大特色就是平生业成,当下念当下净业成就。印光大师说:“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因此,我们面对着佛菩萨的这种随缘不变的高深境界,没有必要望洋兴叹,我们当下称念这句名号,这句名号的本体就具足着随缘不变的特色。
所以不要在名号之外再去寻找另外的修行方法,老实念佛,这辈子必定解脱。
南无阿弥陀佛! 
整理:太原佛愿

 

C10学佛的最高境界

有居士问:
学佛的最高境界是四大皆空吗?四大皆空就是开悟吗?净土门的最高境界是否就是将一句佛号念到底吗? 

法师答:我们先来解释“四大皆空”。
“四大”:是印度的传统说法,就是地水火风,用四大来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正报、依报。
地是坚硬的固体;水是液体;火是温度;风是流动。中国用传统的五行,即所谓金、木、水、火、土这几种物质形态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正报和依报,也就是众生相、世界相。
概括的说,四大”地水火风”唯识宗归纳为阿赖耶识的相分,也就是外面的世界及所有的众生,都是由阿赖耶识幻化而来的,叫唯识所现。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能够看到的一切现象,是由空性变化而来的。
“空性”又叫佛性、叫真心、真如、涅槃、般若、第一义谛,这么多名字都是佛性的意思。
所以大乘佛法说“唯心所现”。
“心”即是佛性。外面的一切正报、依报,都是心现的、识变的。
唯识宗称为阿赖耶识,大乘圆教称为真如妙心,都是空性的意思。
空性在我们中国哲学史上又被称为“形而上”,就是物质的本源。“形而上”是无形的、无相的,只有无形无相的东西才能变化出一切形相来。如果是有形有相的,就不能变成另外的样子。例如一个杯子,是固定的一个相,就不能让它再变成一个碗,或其它的东西。而无形的就可以变出其它有形的东西来。
例如水蒸气是无形的,就能变成水珠,变成冰雹,变成雪花。
再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电是正负电子中间的能量。它是无形无相的,它就能变化出一切相。
电到了电视机里边就变成视频可以看;进了收音机里边就变成了声音,可以听;到了电灯泡里边就变成了光明,可以照亮;电到了电暖器里边就变成了热能,就能取暖;到了电动机里就变成了力,机械能。
所以,无形的才能变化出一切有形的东西。那么“四大皆空”的意思就是我们十法界的正报、依报,都是由最根本的空性幻化、变现出来的。
空性在一真法界,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展现出来的一真法界就叫作妙有。比如极乐世界,就是由真空而生出的妙有,真空是不生不灭的,妙有也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极乐世界的佛菩萨都是无量寿,极乐世界永恒不变。而我们这个世界、乃至六道,都是由妄心变现出来的,也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阿赖耶识是生灭的东西,生灭的东西变化出来的也是生灭的,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人的身体就有生老病死。同样的心现、识变,一个是真如妙心,一个是生灭的妄心。
虽然两个心的本质是一样的,可是化现出的现象却不一样。真心好比是大海,妄心好比是大海里的水泡,水泡是虚妄的,大海是真实永恒不变的。
说到四大皆空,首先要理解空性,也叫解空。光理解了还不行,还要证悟,证实。例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证悟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呢?就是真如。我们体内的真如是第六意识,在凡夫地是不生不灭的,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既:色受想行识。外面的境界都是由空化现出来的。那么契入这种空色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之后,把自己的体内真如彻底彰显出来,然后把第七意识妄想破除,剩下的把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意识解掉之后就证入了一识的状态。这个时候六根可以互用,眼睛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尝味,耳朵也可以看,也可以听,也可以吃东西,六根互用。六根即是一根,六识即是一识。这样就照见五蕴皆空了。已经证悟了,但这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从圣道门的信解行证入手,非常的困难。对于我们末法凡夫几乎不可能,我们想当生了脱生死,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那么对我们凡夫来说,有没有一种不断烦恼就能够了生脱死的办法呢?当然有。就是佛专门为无力修行的凡夫特别开设的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最大的特色就是靠佛力救度。
藕益大师常说:“净土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也就是生佛不二,生佛一体。阿弥陀佛和众生是一体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共命之鸟。
阿弥陀佛修行的就是十方众生修行的,阿弥陀佛的功德即是十方众生的功德,阿弥陀佛成佛即是十方众生成佛。
理解到这一步,就会“南无”,才能把自己彻底的归命投靠给阿弥陀佛。我们看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非常到位。
“南无”者即是归命。“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我们靠自己的能力修行不了,只有仰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他的成佛就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阿弥陀佛修行成佛了,他同时见证十方众生也当下成佛。
所以对于凡夫来讲,我们只有完全的归命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就达到了一个凡夫这一生学佛成就的顶峰——即念念佛即念成佛。你当下念当下成,当下归命当下就得到佛的功德。
这就谈到了居士一开始的问题,学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两字,“南无”。
以前有位李元松居士,后来皈依了慧净上人,叫净嵩法师。他说人这一辈子学佛最大的成就是“南无”。
“南无”就是把自己的生死大事全部交给佛了,完全的舍弃自力,也就是印光大师讲的,“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彻底靠倒阿弥陀佛,就达到了生佛不二,我们和阿弥陀佛就是一体的,就是共命之鸟,这样才算最大的成就。
净土法门你信了就是你的,而四大皆空的通途法门明白了也没用,信了还不行,必须得证得,证得了才是你的。
明白了通途、净土两种法门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舍难行取易行,一门心思专持名号,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如印光大师所说,“将此一句名号当作本命元辰。
这句名号就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了这句名号我们就有了佛的生命,舍离了这句名号我们将永远流浪在六道里不能出离。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太原佛愿

 

C17文殊菩萨是怎么往生极乐世界的

南无阿弥陀佛!
有居士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三条摄生愿,也就是十八、十九、二十愿。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是哪一条愿摄取往生极乐世界的呢? 
法师答: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从两方面来讲解。第一,是事证;第二,是理证。
先举三个事例:第一个《无量寿经》(下卷),胎生、化生段,佛告弥勒,要求能够明信佛智。然后弥勒菩萨说:“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我们都知道弥勒菩萨和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是同一等级的等觉菩萨,弥勒菩萨得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然后他便专精修学。专精修学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求生极乐世界。很明显弥勒菩萨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成佛。
  我们再看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妙云如来示现的。他在《十住毗婆沙论》讲到阿弥陀佛的本愿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然后龙树菩萨还有一首偈子说:“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龙树菩萨说人能念是佛,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得到无量的功德,当下入必定往生,也就是得到平生业成。是故我常念,龙树菩萨常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极乐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早就给龙树菩萨授记,说龙树菩萨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最后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了。
  我们再看第三个例证。《般舟三昧经》,这部经的当机者是跋陀和菩萨,跋陀和菩萨想往生极乐世界。他通过一番修证功夫,见到了阿弥陀佛。然后亲口问阿弥陀佛:“持何法得生此国?”就是我应该受持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十六个字,阿弥陀佛亲口对跋陀和菩萨说: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应当称念我的名号;莫有休息,就是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不要间断了;则得来生,你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亲口对跋陀和菩萨说的这段法语,就是让菩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
弥勒菩萨、龙树菩萨、跋陀和菩萨,三位菩萨都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的。那么为什么阿弥陀佛亲口说要称念名号往生呢?而不是让他们修行功德回向往生呢?我们从理上来分析: 
《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就发愿:“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可见阿弥陀佛就是要以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下至地狱恶鬼畜生,上到文殊普贤弥勒都要称念名号。那么为什么阿弥陀佛要一切众生包括菩萨称念他的名号呢?善导大师的一首偈子即说明这个问题了。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善导大师所说即是弥陀亲口宣说。所以印光大师说:“所说当做佛说看”。善导大师楷定古今,为我们净土宗确立了正确的往生标准。
这个标准是什么呢?下面看这四句偈,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极乐无为涅槃界,无为、涅槃都是佛性之异名,就是真如妙心、佛性彻底展现。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即一句弥陀果号的展现。这句名号一展开就是阿弥陀佛以及诸大菩萨正报、依报,依报就是一切的环境。宝树、宝楼、宝水,宝莲花都是这一句名号展现出来的。
那这一句名号叫万德洪名,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苦修苦行得来的。得来之后这无量的功德,就凝聚在名号之中。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佛果,即是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既然极乐世界就是这句名号的彻底展现,那么往生极乐世界也只有拥有了阿弥陀佛的功德的人才能够进入。否则的话,一真法界是不允许掺杂二乘以及权教的小菩萨的。
因为涅槃的境界是一真,一真即是不二,纯一的,不杂的。虽然极乐世界有声闻的叫法,也有菩萨的叫法,可是全体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印光大师也曾经说:“即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就是说一往生就和阿弥陀佛同样的受用,和阿弥陀佛的功德齐等。名字叫做菩萨,叫做罗汉而已。
既然极乐世界的佛菩萨都和阿弥陀佛的神通、道力、功德全部一样,要想进入这样的一真法界,不二的境界,必须拥有了阿弥陀佛的功德才能进得去。阿弥陀佛的功德在哪里?就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当中。只有得到这六个字的功德,才能进入由这六个字变化而来的一真法界的极乐世界,这才能够相应。如果你没有阿弥陀佛的功德,你拿着自己修来的功德,哪怕是菩萨,其功德和佛的功德也不会相应的。
因为善导大师的思想里边提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报土,祂可不是华藏世界划分出来的寂光土、实报土、方便土,没有的,祂纯粹是报土,一真的。既然是一真法界,祂就没有位次没有阶级,消灭了所有的对待。
昙鸾大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因同才能果同。要想得到极乐世界的佛的果,因必须是同样的因,就是这句名号的功德。因此,善导大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自己修行的东西,不要说凡夫修行的,就是菩萨修行的功德,比阿弥陀佛的功德,也没法比!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的功德,十方诸佛的功德都没办法比,何况是菩萨的呢?
所以菩萨凭借自身的功德,要往生阿弥陀佛的一真法界还是不行的,必须要仰靠阿弥陀佛的这句名号功德才能进入。因此前面的弥勒菩萨、龙树菩萨还有跋陀和菩萨非常明显的都称念佛名,要求往生极乐世界。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所以佛才选择最重要的修持方法就是专念弥陀名号。专念名号的人藕益大师说:“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拥有弥陀的功德才能往生弥陀的报土。 
居士提到了摄生三条愿,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乃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十八愿以外的四十七个愿,善导大师曾经有一段话的总结,善导大师曾经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阿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名号得生。”这是善导大师的原话。
首先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条愿,为什么说四十八愿都说了一件事情,就是念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话还不止一处。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句话说得更明显了,四十八愿一一愿言,每一条愿都说称我名号,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每一愿每一愿都成了十八愿了。因此,善导大师这种说法,指出了十八愿是根本!其他四十七条愿是枝末。
得到了根本就得到了枝末,就象人的手,一伸出来五个手指,一合起来一个拳头。其它的四十七条愿,都是从十八愿里边生出来的。十八愿是根本,十八愿只讲了称念这句名号。名号一展开就是十八愿,十八愿再一展开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一展开就是整部《无量寿经》,再一展就是净土三部经,再一展就是一部《大藏经》了。所以印光大师说:“一部《大藏经》是六字名号的注脚。”整部《大藏经》都是解释这六个字的。 
因此,慧净上人也说:“十八愿是根本愿,其他的四十七愿都是欣慕愿。”欣慕就是欣求极乐,向往羡慕极乐世界。例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国无三恶道好,不用受罪了。我想去怎么办?念佛!归到念佛了。以此类推,其他的愿都一样。例如第十九愿,临终接引。你要想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你,怎么办?念佛。有的居士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呢?”这是他的根基,他的根基就是发菩提心的人,能修诸功德的人。是以他这种身份去念佛的。所以,十九愿、二十愿其它所有的愿,都属于欣慕愿,欣慕向往极乐世界。想往生,念佛去!
善导大师又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定散文,我们讲到了要门和弘愿的时候,定善和散善被列为要门。要门的作用就是起到一个“标”的作用,例如指路标。你看了路标,依之行路才能到达目的地。路标不是目的地,它起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定善也好,散善也罢,最后指向了这句名号。
所以善导大师在机法二种深信的深心当中讲到:"决定深信释迦佛所说《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深信佛说的《观经》的三福还有定散二善,它的作用是证明赞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使人欣慕。让我们欣求极乐、向往极乐,它的作用仅此而已。最后让我们找到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就是专念弥陀佛名。所以,到了结尾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到此,整部《观经》戛然而止。这不是定散二善最后指向了这句佛名号吗?这不是个标牌吗?唯标专念名号。
通过上述善导大师的教法,让我们明白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全体是佛的功德而形成的,只有具备了佛的功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怎么样具备呢?
不管是菩萨还是凡夫,称念名号,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绝对没有说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极乐世界的,靠自己力量凡夫去不了,菩萨也是一样。因为阿弥陀佛的净土是纯一不杂的、涅槃的境界。没有二乘、没有菩萨、没有品位阶级,纯粹是佛的境界。
那么就说到文殊普贤二大士了。文殊普贤也是发了愿:“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愿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有的法师解释说:"大士以十大愿望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什么叫回向,回向不是说把自己的功德作为往生的资粮。这个回向也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即是舍己归佛之心。舍己归佛,就是不靠自己能力,完全靠佛,三心缺一心都不能往生。三心说到底了,就是彻底靠佛。你靠上佛了,你就必然能往生,如果光靠自己任何人不得往生,这就是三心的内涵。
至诚心就是完全相信这句名号是真实的功德,自己的修行都是有漏有为的。菩萨修行的功德尚且不圆满,也达不成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深心就是深信这句弥陀的功德,一点不怀疑。回向发愿心,就是念念不舍这句名号功德,自己的信心念念不断,这是回向发愿心。三心,我们师父曾经讲了,三心就以名号为体。所以,具备三心的人,必定是靠这句名号往生,绝对不靠自己。
因此,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全部是靠佛的愿力往生的。
善导大师又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五乘齐入,凡夫不必论了,声闻、缘觉、菩萨只要往生,都是靠佛的愿力往生的,没有说靠自己往生的,这是五乘齐入。因此,不管是凡夫,还是菩萨,只要往生,必定是靠佛的愿力,所以这个法门是纯他力法门。全部是靠佛,一点不靠自己。
我们凡夫固执地认为我们靠佛,可能菩萨不靠佛,错了!菩萨也靠,全部靠。善导大师也曾经引用《般舟三昧经》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四事供养阿弥陀佛成佛的。也就是十方诸佛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名号最后成佛的。既然十方诸佛都是念佛成佛,那文殊普贤菩萨怎能例外?
好了!这个问题就解答到这里。阿弥陀佛! 
 佛喆居士听写      
                   2017年5月4日

 

C18为什么在鬼道就不能造业了?

认识阿赖耶识
居士问:贪瞋痴烦恼还在,为什么在鬼道就不能造业了?请师父解释何谓阿赖耶识。
法师答:在鬼道虽然还有贪嗔痴烦恼,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但是没有造罪的环境。就像一个人被关到监狱里边,在监狱里还能造什么罪?把你自己关在一个小铁笼子里面,还能造罪吗?环境不允许。
第二个问题,关于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我们佛教中的一个名词。“阿赖耶”翻译过来就是储藏,就像一个仓库。它里面储藏了什么呢?
第一,阿赖耶里边有不生不灭的佛性。
我们凡夫地阿赖耶和佛性是非一非异,就是分不开的。
比如说,大海和海水上面的水泡,你说这个水泡是大海呢?还是大海是水泡?是两个东西但又是一个东西,因此说阿赖耶里边有佛性。
第二,阿赖耶里边有虚空。
虚空也是生灭的,它是由佛性直接变现出来的。《楞严经》说:“空生大觉中”。虚空就是从觉性、佛性里幻化出来的。
第三,阿赖耶里还有生灭的识,就是业习种子、意识。
我们凡夫有七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第七识“我执”。
这七个识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就是这个阿赖耶识进入我们这个身体以后,在我们的六根显示出来的六种作用。阿赖耶在眼睛就叫见性,能见;阿赖耶在耳朵就叫闻性,也叫耳识,能听;所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都是阿赖耶识在我们六根显示出的六种不同的作用。
如果阿赖耶识不在了,我们这个人就是个尸体,眼也不会看,耳也不会听,所以这种能看能听的功能也就是阿赖耶识。所以说阿赖耶识是在我们身体显示出了六种不同的作用。
那么在凡夫地来说,阿赖耶和虚空和佛性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一个凡夫的身体里边具备了佛性、虚空和阿赖耶识,也就是业习种子。随便拿出一种同时兼带着另外两种。
修行的过程首先要识别出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在凡夫地和佛性是合一的,在凡夫这个立场上,以凡夫的能力来看阿赖耶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在禅宗、教下都要开悟或大开圆解。
开什么悟呢?就是要在生灭的念头里面找出不生不灭的东西。这个东西在唯识宗就叫阿赖耶识;在禅宗就叫真心。明心见性,就是明白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这是禅宗。这个心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凡夫地,在凡夫看来是不生不灭的,可是在菩萨看来还是有生灭的。
禅宗的明心是什么心?就是阿赖耶识在我们的六根显示出的六种作用。在眼睛叫见,在耳叫闻,所以楞严经讲“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不生不灭的,就像我们的耳朵听的这个功能,能听的这个功能是不生不灭的。把你的耳朵捂住,声音是灭了,但是听的功能还是不灭,哪怕是做梦或死了这种能听的功能仍然不会灭。
如果说把这个阿赖耶识看成整个宇宙的话,它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个叫相分。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东西就像相分,都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世界、众生、自己的身体都是阿赖耶变出来的。
第二个叫见分,就是我们一切众生身体里边的真如也叫觉性,也就是了别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禅宗主要参的是第六意识知性,见闻觉知这个“知”,这个知是不生不灭的。
其实见性闻性都是不生不灭的。不管是见性、闻性,还是知性都是阿赖耶识变出来的,这叫见分。
第三,阿赖耶识还在我们身体里演化成自证分,就是众生都能证实自己存在的这个能力,证明自己存在这个能力,是以第六意识知性所现起的一种业相识。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就是执着,执着一个”我”,凡是执着认为有个我的这就是自证分。
最后第四点,阿赖耶识在我们身体里还有个“证自证分。”
就是证明能觉悟我的这个觉性也就是佛性,那么这个能觉悟我的觉性,这个我是真我,不是假我,也就是遍一切处的佛性、无所不在的不生不灭的佛性,这是证自证分。
成佛的过程是六解一亡。就是从任意一个根,或眼根,或耳根,从第六意识也行,《楞严经》主要是倡导大家从闻性中修。文殊菩萨讲:“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指娑婆世界的凡夫耳根最利,耳根最容易修行,于是就用闻性去修,从任意根入手以后,知道了闻性是不生不灭的。
禅宗是开悟在知性上面,第六意识上面,在凡夫地来看,不管是知性也好,闻性也好,都是不生不灭的,而这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
然后继续保任。保任就是守住,久而久之慢慢就知道了六识就是一识。眼识就是耳识就是鼻识就是第六意识,因为都是阿赖耶识变出来的,阿赖耶识在我们的六根显示出来不同的作用。
举个例子,就像电,电这个东西如果到了电视机里边,就变成了图像,变成能看的东西;电在收音机里面就变出了声音能听,如果在电风扇里就会转,就变成能动,变成一种机械能。
那么进一步的守住体内这个真如,就是守住知性或者闻性,时间久了就会知道,六识就是一个识,这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皆空呢,都是空性。虽然有色受想行识的分别,但是最后知道这些都是体内真如,都是空性变的,这就是六解。
解了以后进一步又知道,不是我们身体里边包裹着佛性,而是佛性包裹着身体,身体不过是佛性中的一分子,就像知道了这个水泡,只不过是大海里边的一滴。
这个时候五蕴进而破尽,知道第六意识,在禅宗开悟的这个意识也是有生灭的。
但是在凡夫地是看不出的,凡夫地看第六意识就是真心,没有生灭,所以叫细惑。很细的烦恼,我们看不出来。就像电影胶片,当每秒钟放24张时,我们人看到电影在那播放,里面人在动,这是假相,其实人没有动,只是胶片在那儿不停的放。同样的我们凡夫看第六意识是不动的,这是假相,而菩萨看第六意识是生灭的,这是真相。
进一步把这种生灭的东西破掉,就叫一亡,到达如来果地。到达如来果地就是把阿赖耶识像淘金一样,把杂质淘净了,剩下纯金了。阿赖耶识本来里边包裹着虚空,包裹着业习种子,最后大浪淘沙,剩下金子——剩下如来果地的佛性了。这就是六解一亡修行的过程。所以经中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阿赖耶识在我们体内生成了转相识和业相识,以及体内阿赖耶识的不生不灭相。这是三细。
转相识就是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业相识就是第七识,这就是三细。
六粗是什么?色身香味触法。
最后总结几句,阿赖耶识在我们身体里就叫真心。真心就是第六意识,知性或者是眼睛的见性,耳根的闻性,这是禅宗说的真心。妄心就是第七意识,分别。阿赖耶识在外边就是虚空。进而再把阿赖耶识在我们身体里面修行,六解一亡彻底转化成佛性,这是成佛的过程。
说了这么多,这就是通途教理的修行方法。这里简简单单十来分钟说完了,可是要成就,三大阿僧祇劫也完不了。那么怎么办呢?还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给我们准备了特别法门,不需要我们去悟,更不需要我们经过无量大劫去转八识成四智,最后成就清净涅槃的大圆镜智。只要称念名号,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行,得来的六字名号,就是实相,给我们了,这就是真如、涅槃的果实给了我们,我们只需要老实念佛就可以了。
南无阿弥陀佛!

 

C19生而无生 无生而生之意

南无阿弥陀佛!
居士问:往生极乐世界有二种义,一种是生即无生,一种是无生现生。请师父开示。
法师解答:古德经常说这样相对立的一对概念,经常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现在就来说一说这个“生”和“无生”。
“生”是站在事相上来说的;
“无生”是站在理体、理性上来谈的。
先说“生”。
生就是往生,往生极乐净土,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从古到今,《往生传记》上面记载的和我们平时看到或听到的往生案例非常多,念佛人临命终时,西方三圣及诸大菩萨现前接引,放光现瑞,往生的众生就坐在莲花宝座之上被阿弥陀佛接走了。这样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事相可以说是非常多的。这是生。从事相上来论。
另一个概念是“无生”。
也就是祖师们说的“去则实不去。”
“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
为什么说“不去”或者说“无生”呢?
这是站在理体上、理性上说的。
理性即是佛性。即是真如实相。是站在实相的角度上谈的。
因为佛的国土、极乐世界,包括阿弥陀佛,所有的依正二报都是真如实相的境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彻证了实相,极乐世界也是从实相中变现出来的。
正如善导大师所说:“极乐无为涅槃界。”
涅槃即是不生不灭,是实相。实相的特点就是绝待圆融。
“绝待”就是绝诸对待,没有对待的东西。因为实相是超越了我们六道的二元对待,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就是当下。
“当下”在时间上来讲,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站在空间上来讲,一即是一切,你站在一个地方就是站在了十方佛国土,十法界就在当下,就是说突破了空间。
既然没有时间没有空间,那肯定在实相的境界当中就没有来去之相,也没有彼此的对待,没有从此到彼的时间的间隔,也没有从娑婆到极乐空间上的距离。这是站在理性上来讲的。
如果有这个时间的间隔,有空间的来去那还是什么极乐世界呢?那就和天上差不多了。那就不是大乘法界,就不是涅槃的境界了。
所以站在理体上面考量,这就是“不去、无生。”
为什么一些祖师说这两句话是“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生而无生无生而生”?
这大多数是禅宗的或者是教下例如天台的、唯识的这些祖师说的话。他们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如果不这么说,那些禅宗的修习开悟的人或者是大开圆解的天台华严宗的修习者,他们就瞧不起极乐世界。他们认为念佛往生法门从这里到那里还要有这个求生的事相,所以他们说我们这是小乘。
但是这两句话一拿出来,他们就不敢再说极乐世界是小乘。
因此这两句法语是引导那些修习圣道的大乘修行者、有成就的人,引导他们来求生极乐世界。说你求生极乐,求生就是无生;往生就是不生;去就是不去。
这样就会让他们感觉到极乐世界乃一真法界。从理体上来谈无来去之相,无彼此的对待,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是大乘涅槃的境界。于是他们就心满意足地、很高兴、很情愿地求生极乐世界了。 
下面举个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证明“生”即无生,“去”则不去。
现在我们几乎人人一部手机,我们手机每天打电话或者上网,必须要有什么呢?
要有信号,也就是无线电的这个信号,不管是联通还是移动,无线电信号是从信号塔,发射到这个虚空当中。
也就是说,整个虚空当中布满了这种无线电的信号,那么这种信号就比喻成佛性,遍一切处。它没有来去相,没有彼此的间隔。
这就相当于站在理体上看待实相,它是不来不去的。
这个不来不去的信号它时时刻刻的都在这个空间里边,就像空气一样,空气有来有去吗?没有。
那我们呼吸的时候我们一吸进去了,一呼出来了,虽然呼吸的时候有来去之相,可是站在空气的立场上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就在当下,如如不动。
同样的无线电信号也是这个原理,就像空气一样。当我们手机一打开,这个信号进来了,我们一上网就有图像有声音,然后一关手机,声音图像没有了,这就相当于有来有去,信号来了信号又没了。
有和无,来和去,这是站在手机打开或关闭时候有来去之相,可是站在信号的立场上它没有来也没有去。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两种义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谈的。
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专称名号求生极乐,守住在事相上,不能执理废事。
有一些禅宗修行开了悟的人,他不求生极乐世界,他抱住这个理、抱住佛性,佛性是绝待圆融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彼无此,于是他就不求生极乐世界。说“心净则佛土净,我当下只要心净,只要大彻大悟当下就是佛土。”
不愿去求生,觉得求生极乐自己没面子,还有来去之相证明自己还没开悟,这就是执理废事。
执着在理性上的不来不去,而不求生极乐世界。
这样的人印光大师说会自误误人。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太原佛愿

 

C20水真的能看见人吗

有居士问:日本江本胜水试验证明,水有见闻觉知的功能,也就是水能看见人,也能听懂人说话,请问师父这有没有经文的证据?
法师解答:江本胜这个试验是用水放在冰箱里边,然后用放大镜观察水的结晶,水的结晶比较好看的是用人的好的意念加持过的。那些水结晶不好看的是用不好的念头诅咒过的,所以他就得出这个结论,水有见闻觉知的功能。也就是水能看、水也能听、水也能知道人的思想,那么这个结论有没有佛经的证据呢?
首先,先引用《愣严经》中的话,佛对阿难说,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这段经文是佛对阿难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阿难啊,当你看见外面物体的时候,你看见物体了,物体也看见你了,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你能看见物体,物体也能看见你,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话就体性纷杂。“体性”就是人和物两种不同的体,他有两种不同的性,如果说物体也能看人,人也能看物,这成了同样的体性了。而物体和人是不同的体性,不同的体性弄成一种体性了,这就是纷杂了,乱了。下面又说“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这样人跟外面的依报世间那就没法安立了,也就是说乱套了。
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整个六道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解释一下有情和无情,“情”就是情识,“识”就是意识,有意识的和没有意识的。有意识的六道的从人,直到地狱的众生,没有意识的就是我们的依报,水、土、石头,草、树、花这些,是无情众生,无情就是没有意识。
众生要想能看到,能听到,他得有意识。我们之所以能看,因为我们有眼睛,眼睛里面它就有见的功能,有眼识。在耳朵就叫闻,是耳识。而无情众生没有六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没有能看、能听、能觉、能知的功能。这是佛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的。阿难问佛,说我看见东西了,东西也看见了我,他误以为东西也能看到他,所有佛就纠正了,你这样理解的话就错了,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
因此按照《愣严经》这一段的经文的证据,无情的众生水、土、花花草草等没有六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没有见闻觉知的功能,就不会看也不会听,这是《愣严经》的结论。所以江本胜证明水有见闻觉知的功能是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水的结晶有的漂亮有的难看?他说是用的好的念头不停的去加到水上面,然后水的结晶就好了,用不好的念头加到水的上面,久而久之这个水的结晶就不好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佛经中还有一句话,叫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就是人,依报就是环境。如果正报是非常有福报的,依报随着正报就转得非常的庄严、美好。例如:人的寿命到了八万四千岁的时候,依报环境就非常好,就像天人的生活一样。到了几千年以后,人的寿命十岁、二十岁,那个时候依报环境非常不好,地上连一颗庄稼都没有,这是从大的范围来说。那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呢,人的念头也会影响到外面的依报环境,只不过影响的比较轻微而已。现在量子力学已经推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说人的思想、人的念头是物质世界产生的基础。什么样的念头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依报环境,这是现代科学的证明。
再举个例子,一个真实的案例。
就在一千多年前,现在河北阳原县一带,一个村子里边有一座小庙,庙里边只住着一位老和尚。这一年冬天,突然来了一个小和尚,跟老和尚呆在一起。过了几天,老和尚就对小和尚说,我要下山,没东西吃了,我得去化缘。你自己在这里呆着,外面下很大的雪,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只可惜现在是冬天,不然的话你还可以到外面去找点干柴烧火,我不在时你东西也没得吃,火也没得烧,你又饿又冻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办呢?小和尚说,不怕,师父您走吧,没吃的这不是漫山遍野有石头,我吃石头,没烧的我烧腿。老和尚瞪了他一眼,这小和尚胡说八道。
老和尚走了,过了三四天老和尚拿着吃的东西回来了,还抱了一捆干柴。他以为这小和尚饿的肯定不行了,躺在那里不能动了,结果一看,小和尚蹦蹦跳跳还挺精神的。老和尚就问了,“我不在的这几天你有没有吃什么?”小和尚说“我吃了,我吃石头,”老和尚说“你真的吃石头吗?”“是啊,你看锅里面我煮的石头。”老和尚一看,锅里面果然有好几块石头,老和尚就纳闷了,这石头还能吃?我从小到大就听说石头不能吃,我也没尝过。于是说“你吃个我看看!”小和尚一听就把一条腿伸到灶里面,一打火镰子腿着火了,然后拉风箱,腿着的火特别猛,不大一会水开了,咕咚咕咚的煮,锅里面的石头煮热了,然后小和尚捞了一块石头咔咔咔的吃了。
老和尚看着感觉自己牙都发酸,这事太奇怪了。然后他就想这石头煮着还真能吃,我也尝一块。老和尚也拿了一块石头往嘴里塞,咔吧一咬,坏了牙掉了,疼的要命,牙掉了一疼开悟了,这一开悟小和尚哈哈大笑扬长而去,腾空而起,驾狮子座走了。原来是文殊菩萨来点化他,让他开悟的。
从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依报环境是随着正报转的,在佛菩萨的眼里外面的环境是随着自己的心再变,你觉得它能吃他就能吃,觉得他是馒头就是馒头。
佛菩萨心念和我们的心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心是散乱心,佛菩萨的心是妙明真心。
就像太阳光,太阳光是散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假如说用一个凸透镜把太阳光聚集到一个点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温度可以上升到几百度,能把木头点着,所以说一聚焦能量就非常足。
佛菩萨的能量足就是因为佛菩萨的心跟我们的念头不同。我们的心是散乱心,佛菩萨是清净凝定心,清净心能量就特别足。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么就是什么。想吃马上就来吃的,我们想了半天也来不了,因为我们的念头是分散的。
物理学上有一个公式,是E=MC2,就是质能互换,质能守恒定律。例如原子弹是把里面的原子能释放出来了,但没有办法把能量变成物质。反过来说佛菩萨就能把能量变成物质。
我们还回到一开始,就是说江本胜这个试验他只是证明了一点,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人的念头会影响到这个依报,那好的念头和坏的念头代表着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能量,不同的磁场,他会影响到水结晶的变化,仅此而已。
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我们要想实现随心所欲转依报这种大神通只能去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老实念佛去极乐世界,那时候才能心想事成大显神通。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太原佛愿
          2017年6月4日

 

C21析“别时意”之文

释心善法师问:《观经四帖疏》中的一段法语,“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问曰。何故不论。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导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什么?
宗柱法师答:要明这段经文的意思,首先要明白善导大师写这段经文的背景,就是”楷定古今”。”楷定”的是陈隋时候,真谛三藏法师翻译了无著菩萨造天亲菩萨注释的《摄大乘论释》这一著作。因为这一部著作中,讲到了“别时意。”当时那个年代有些人学《摄大乘论》,形成了一大学派,就是“摄论学派”。这个学派的很多法师,用这部著作来解释我们净土经典,解释成了“别时意”。就是你现在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可是没有真实的修行,行持跟不上,只有愿,这辈子就不能往生。以后十百千万生之后行持跟上了,再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针对《观经》下品说的,因为《观经》下品念一句念十句名号当下往生极乐世界。他们不承认这种观点,说这是“别时意”,是方便说,不是真实的。这就是背景,也是我们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破斥摄论派的别时意。
我们看经文,从一开始,云何起行,直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之前面的,这一大段文字是对摄论派的四重问答,来说明有愿无行的道理。四重问答:
第一重,“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这是第一问。第一问中有两个问题,云何起行,就是要起什么样的行持才能往生极乐世界?第二问是,而言不得往生就是不能往生的原理。善导大师自问自答,答曰:摄论学者认为,如果要往生净土必须是行愿具足,方可成办往生。那么摄论学者的表述,只有发愿,未具行持,无行故,便不得往生。因为有愿无行,所以不得往生。
第二重,说“何故不论。”为什么没有论呢?回答,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就是说发愿的人想往生极乐世界只是停留在发愿的表面,对于实现愿往的行持没有放心上。心中想也没有想过自己要修行,是这个意思。因为下品人,只是想往生极乐世界,没有想去修行。因此说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所以没有行持,这叫不论有行。摄论法师认为,下品下生的人,有愿无行。
第三重,问,“愿行之意有何差别。”愿和行的内涵,有什么差别呢?大师说,如经所说,大乘经典里说,只有行持没有愿,行即孤单,盲无目标,就不能达目的地。就像一个人,有脚能行走,可是眼睛看不见,最后能到达目的地吗?原地打转。就是有行无愿,如同有脚没有眼睛一样。又说“但有其愿,没有行持,亦不能到达目的地。”但有其愿愿即虚。你整天躺在那里想,想来想去脚下不挪一步,正像一个有眼睛的人看的很的清楚,但是却一步也不想走,这样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愿即虚,亦无所致,最后也不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所以要目足并用,眼睛和脚配合好。″愿行相扶″,才能完成目标,承办道业。“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摄论法师直接说,唯有发愿,只是发了愿。因为下品下生的人,只是发了个愿,然后摄论学者就判断下品人这一生中不能往生,因为不具备相应的行持。乃于未来往生做远因。就是说,下品人下生或者是无数生以后才能往生,这世只是和佛结了个缘。这辈子不能往生,种下了一个因。″其义实也″,就是摄论法师认为这个义理是成立的。站在通途教理上说有愿无行,不能往生。
第四重,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就是说只发了愿,没有行持,不得往生,具体怎么样理解?善导大师回答,一般人听闻了别人介绍极乐世界非常快乐。不可思议。然后就发了愿,做愿言,我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只是发了个愿,但不相续,而且又没有实际的修行。亦无行持跟得上。所以说只是一个愿,一个空愿,这就是摄论的四重问答。这四重问答,是摄论学者对于净土宗下品下生有愿无行的具体阐述。
那么下面善导大师说:“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下品下生的人地狱境界现前了,听到善知识劝他求生极乐世界,他至诚的求救,那是愿行具足的。是怎么具足的呢?念一声,每一声就有一个愿,就有一个行。念十声就是十愿十行,愿行具足。愿行具足不是由这个人的心和喊的数次决定的,而是由六字名号的内在特质决定的。这六个字“南无”就是归命,把至重的生命交托出来,这表明深信。亦是发愿回向之意,一心皈依的目的就是求生净土。言阿弥陀佛者即是我们凡夫归命的对象,就是能救助我们的佛。阿弥陀佛的名号人法并彰,也是救我们的法。这句名号里面含着无量的功德,只要称念名号,信愿称名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一念称念,具足菩萨六度万行,所以说即是其行。阿弥陀佛的累劫修行的无量功德即成为我们的修行,所以愿行具足故,信愿称名必得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当生成办往生大事。这不是“别时意”,不是要等到以后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对六字洪名的解释是发前人之未发,把我们净土宗的奥义和盘托出。因此印光大师说:善导大师″所说当作佛说看″。善导大师乃弥陀再来,楷定古今,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开辟了宗义,定下来往生的标准。我们以善导大师所说为唯一不变的往生极乐世界的准则,万修万人去。
南无阿弥陀佛

听写:佛愿 校对:佛恕
                              
2017年4月25日

 

不伏住烦恼能否往生

南无阿弥佗佛!
有莲友问:有位法师讲平时光顾念佛,不懂得降伏烦恼,临命终是往生不了的。这种说法对还是不对?
法师答: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佛教界争论了一千多年,净土法门一来到中国直到现在一直有这种论调的存在。究竟正确与否,我们看佛经和祖师的法语是怎么说的。
《弥陀经》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引用的《弥陀经》是玄奘大师的原译本,经文是这样的:"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聚,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静佛土。″
这段经文大意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佛之人,听闻了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后,或者念一天,或者念七天,乃至于念一辈子。那么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和观世音大势至以及极乐世界的众大菩萨,来到临命终的这个念佛人面前。紧接着八个字相当重要,就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就说到一个心不乱的问题,心不乱就是妄想杂念没有了,心归于一了
我们念佛人,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凡夫,怎么样才能伏住烦恼心归于一呢?可以说我们是没有办法的,现在没有办法,临命终的时候更没有办法了。现在我们身体也不痛苦,家里也没什么事的时候,都没办法伏住我们的烦恼,临命终时四大分解,身体痛,心里肯定慌乱。这个时候阿弥陀就知道我们心乱了,就来到我们面前,慈悲加佑,用他的大神力,加持护佑,令心不乱。令,就是帮助我们达到不乱的这种境界。
对于这段经文,《藕益大师要解》也解释的很好,藕益大师说:″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来保任此事。″就是说阿弥陀佛五大劫的思惟早已经看到了我们娑婆众生,临命终的时候会颠倒会错乱,随着自己的业力和自己的烦恼又去轮回投胎去了。佛看到这个事实,所以只要众生平时专念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出现,出现了就用佛的大神力令我们达到心不乱,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藕益大师说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来保任此事,阿弥陀佛保证了,任,就是担任,担任什么事情呢?就是让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达到不乱。这是佛的愿力。十九愿明明白白地说阿弥陀佛临命终时现前接引。现前接引这件事情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令我们心不乱,这是经文的证据。
我们再看祖师的法语,善导大师曾经在《观经四贴疏》中一开始就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说:″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乘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彼佛及土,就是阿弥陀佛以及极乐报土,报土就是涅盘的境界。报身的境界是彻证法性身的,报法高妙,非常的微妙。小圣就是阿罗汉圣人都难以到达,那么凡夫怎么能去呢?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为什么叫凡夫,都是有烦恼有垢障的,一个凡夫要想去清静的报土,站在通途教理上不可能,所以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问题,凡夫不把烦恼伏住、断掉,临命终是往生不了的。这种论调一直存在,善导大师楷定古今,这个问题也要把它纠正过来。 
善导大师的回答是这样的:″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善导大师说如果论众生的罪垢和业障的话,确实是不能往生的,不要说垢障凡夫不能往生,阿罗汉都不能去,小菩萨也不能去,那为什么又能往生了呢?善导大师给出答案,“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正是因为承托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增上强缘,所以五乘,就是人乘、天乘以及菩萨、罗汉、缘觉,都能够往生,只要你愿意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往生全是靠佛的愿力。
就好象大家乘火车,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身体很棒的运动员,四五十岁身体不太好的,还有七八十岁的连路都不能走的被人扶到车上去的,只要上了火车,同时到达目的地。所以只要是往生了的,全是靠佛的愿力。因此,善导大师也曾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只要往生都是靠佛的愿力,就象乘火车的人,只要是去了目的地的,都是靠火车,不是靠两条腿。所以说垢障凡夫能往生,是靠佛的愿力,不是说自己把烦恼伏住了,靠自己的功夫去的。
同样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水火二河比喻说,有一个人他要向西,百千之里,很远。忽然中路见有二河,火河在南水河在北。这两条河不宽,一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太深了,向南向北没有边际。正水火中间有条四五寸宽的白道,这条白道到达对岸也是一百步长。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水和火终年也没有停歇的那一刻。
这个人来到空旷之处,看到“多有群贼恶兽”,很多强盗和野兽“竞来欲杀”,要害这个人。这个人直向西走,心里边想,南北河不到边,只有一条白道,“定亦死”,停在这里肯定会被强盗野兽害死,如果我向前,水河火河也会令我死。“住亦死,去亦死”,我停住也是死,跳到火河水河也是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去”,唯有踏上白道,可能免除一死。他正这么想着,“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东边有声音对他说:仁者,就是善人,你一定要延着这条白道向西,肯定不会死,你停住了肯定死路一条。“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你一心,不要胡思乱想,一门心思踏上白道,正念直来,不要颠三倒四的,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听那些群贼野兽的诳惑之词,直接踏上白道过来,我能护汝,我能够保护你不死,“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你肯定不会掉到水里边火里边死了。 
东岸比喻娑婆世界的火宅,西岸比喻极乐世界,强盗和这些野兽,就比喻众生的烦恼,这些都是让我们轮回的。
水火二河比喻众生的贪爱如水嗔恨如火,就是贪心和嗔恨心,也就是烦恼心。中间四五寸宽这个白道,比喻众生贪嗔烦恼心中能生起清净愿往生心。白道就是我们的愿生心。
东岸上劝我们向西走的比喻释迦摩尼佛虽然灭度了,可是他的法还在,有教法可寻。这个人向西踏上白道走了一步、两步,群贼强盗以及野兽说:仁者,你千万不要去,去了就会死了,千万不要踏上白道,那条白道根本就过不去。这种说法,比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就像今天听到的,不能把烦恼伏住,根本就往生不了,念佛也白念。你必须把火河弄灭了,水弄干了,你才能过得去,你不把火河和水河弄干踏上白道也过不去。这就是别解、别行。
西岸有人唤,比喻阿弥陀佛的大愿,阿弥陀佛能保证我们过河,正念直来,我能护汝。阿弥陀佛能保证护佑我们顺顺利利地过去。
我们一开始举证了《弥陀经》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在临命终的时候加佑我们得到一心不乱的,不是我们平时自己有这个水平达到不乱的。所以水火二河白道,这是阿弥陀佛以及释迦摩尼佛两土世尊,一位劝我们赶快踏上白道,一位说你只要过来就可以了,我能保佑你。
善导大师水火二河白道喻,喻义特别深刻,充分表达出娑婆世界念佛人生起信心的心路历程。我们在这种水火二河交攻的情况下踏上白道往生,也就说明了我们念佛人平时的一种状态:虽然念佛可是烦恼伏不住,虽然踏到白道之上,火苗子直往脚上烧,水也会冲湿了脚,虽然我们在这里念佛,可是我们的贪心嗔恨心时常会生起,但是它不会妨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凡夫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念佛了,但是烦恼还没有断;虽然没有断烦恼,但是也不妨碍往生。这是水火二河白道喻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和安慰。
前面举了善导大师的两段法语,我们再看,印光大师说我们净土念佛往生一法,"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就是不能拿通途戒、定、慧断烦恼证菩提,这种教理来约束我们衡量我们净土法门。
通途的教理:只要有烦恼就是一个凡夫,凡夫只能在凡圣同居土呆着,不可能到极乐世界的一真法界、涅槃的境界。
可是净土法门是特别的法门,不能拿这个来约束衡量了,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我们在这里念佛,这句佛的名号已经包涵了成佛所需要的所有功德。
果彻因源: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和我们的因地是一不是二,这就是生佛不二。我们就是人中芬陀利华,外边看起来是一个凡夫,烦烦恼恼,可是我们已经得到弥陀的功德了,已经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了。所以昙鸾大师就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昙鸾大师同时又说:″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业系,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凡夫人烦恼成就,也就是说我们凡夫是烦恼做成的,本质就是烦恼。我们一生下来,内心全部都是烦恼,离开了烦恼,就不是凡夫了,所以是烦恼成就。那么这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六道轮回的绳子捆不住他,在不断烦恼的当下,已经获得涅槃的身份了,这是不可思议。
我们虽然外表没有断了烦恼,可是《无量寿经》说:"拔诸生死勤苦之本″。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已经被阿弥陀佛拔掉了,到了命终之时,阿弥陀佛就接我们去极乐世界了。《无量寿经》又说:″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横截生死不是竖出生死,竖出生死必须要断烦恼的。横截就是不需要你断烦恼,你是什么身份就以什么身份念佛,就可以了。哪怕是畜生念佛往生的也多的是。所以这叫特别法门,不能用通途的教理来衡量。
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伏烦恼,断烦恼。
烦恼,我们通常能体察到的就是见思烦恼,其它还察不到。见烦恼,就是我见、边见、邪见等,就是把这个身体,把妄想心当成我。
经上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你能把这个“我”断了,就是须陀洹,也是阿罗汉的初果。想想吧,就像断四十里宽的河,我们能断得了吗?况且,《涅槃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你修行要能把烦恼断了,太罕见了。不要说断了,伏都伏不住。现在还能修成个阿罗汉吗?
什么叫伏烦恼呢?印光大师曾经解释得很详细,说圆伏五住烦恼,五住烦恼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伏住,就象石头压草,烦恼不起了。不起心不动念,我们看这种人就像佛一样。没有凡夫的念头,这叫伏住。天台宗智者大师曾经讲过六即佛。智者大师临终时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但因领众太早,但登五品。″净六根就是十信,伏住烦恼叫观行位。
然后印光大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藕益大师。藕益大师是天台宗的开悟大德,也是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列在莲池大师之后,称明末四大高僧。大师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著作就是《阿弥陀经要解》,非常好。
藕益大师五十七岁往生的,往生之前弟子问他:大师证到什么位次了?藕益大师说了两句话:"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在观行位之下,什么叫名字位?就是通过听闻法师的讲解,或自己看佛书,开始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通过修行能成佛,通通是名字位。所以说我们在座的都是名字位。每一个位次,它从低到高也不等,名字位到了最高级别可以大彻大悟。
就好像学生,初中刚入学的学生,和初中三年级毕业的学生,那就不一样了。名字位最高的水平,能达到大彻大悟。那藕益大师的水平就是名字位。名字位的特点就是烦恼没有伏住,但是已经大彻大悟了。藕益大师这么卓越最后烦恼都伏不住,只是开了悟了。而且藕益大师说:"未知毕竟付何人。″就是说以后如藕益大师这种水平的人很少了。
我们今天和明末的人的根基比比,能伏住烦恼吗?能开了悟吗?还在这里说什么伏烦恼、断烦恼、开悟。所以印光大师举了这几位大师的悟证功夫,就是要警醒我们现在的人要有自知之明。你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什么根性的人了,才能谦虚,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不要听到这个人这么说,那个人那么说,鼓励你两句,或者吓唬你几句,你赶快就去伏烦恼了,断烦恼了。
所以学佛一定要依祖师,不管是学什么宗派的,一定要依祖师。你学天台宗不依智者大师学什么天台宗呢?学禅宗不依六祖惠能大师依谁呀?学华严不依贤首大师不依杜顺和尚你依谁呀?那么学净土宗不依善导大师、昙鸾大师、印光大师、藕益大师,不把这些祖师再来的人,他们的悟证他们的法语作为修习指南,你听这听那就动摇了。所以很多人的信心轻如鸿毛,轻轻的风一吹就动了,所以说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去学法义。一边念佛一边多多学习祖师的法义,这个信才能扎了根。在对待自己的烦恼上面,我们能伏住当然好,伏不住我们要做到的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厌离心有愿生心,即踏上白道。
经常的提醒自己,你是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对这个世间要看淡,你只要做到这一步,而不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水河火河灭掉,不是。当然不反对你灭掉,能灭掉更好。不管你能不能断了烦恼,只要你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往生。所以《弥陀经》说:″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什么时候愿去什么时候去。
《观无量寿经》下品十恶的人、破戒的人、五逆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才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下念当下往生。下品中生的人他念都没念出这句名号,他愿意往生就往生了。这不是最明显的证据吗?还要断什么烦恼呢?足以证明我们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的。带业往生在藕益大师以及印光大师的法语里边经常提及,带业就是在娑婆世界没有断了烦恼,这样的人也一定能往生。一定能往生的前提就是你要专称名号,有愿生心。
关于这样的问题,从古到今一直有,到了今天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真正愿往生的人,一定要有正知见,依止祖师而不是一般人。
事实上带业往生的例子特别多,我们弘愿寺出了很多这样的书。《念佛感应录》里往生的案例,你去看一看这些案例,有几个人把烦恼伏住了,甚至是断了的呢?那不开玩笑吗,现在的人还提这种事情。学佛的人多了,现在媒体这么发达,你听说哪个人把烦恼断了的,哪个伏住了?连个开悟的人都找不着了,谁敢说他今天开悟了?大彻大悟的人,藕益大师早就说了,"未知毕竟付何人″?开悟的人几乎都快绝迹了,何况是能伏住烦恼的人,达到观行位的。更何况是断了烦恼,达到相似位的罗汉呢?
换句话说你能把烦恼伏住能断了,阿弥陀佛何必为我们发这个愿呢?还有那些动物往生的、助念往生的、中阴身往生的,能把烦恼断了吗?人在中阴身时候就像做梦一样,他连烦恼是什么都不知道,阿弥陀佛照样把他接走了。那些动物,鹦鹉、八哥乃至于麻雀、猫、猪,都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人还在这儿说东说西的说一些风凉话。希望大家能够万修万人去,前提就是一定要多多学习我们净土宗祖师的法义。

 

真“鬼附体”or 假“鬼附体”?

释宗柱(佛脊)法师解答        
南无阿弥佛 !              
有居士问:“我老婆最近被附身了,总说鬼话,应该怎么办?”                  
法师解答:这种问题在现在社会中经常听到甚至遇到。
其实,说被附身了总讲些鬼话,也不一定真的就是鬼附身,也有其他的情况。
那么要想判断是不是被鬼附身,首先要明白鬼的特性、特点。
下面先讲两个故事,从故事中来体会“鬼”的特点。
第一个是藕益大师曾经讲过的,说有一个人和他的朋友合伙在外地做买卖,生意没做好赔了钱。最后两个人只好从外地回来往家走,途中他的朋友得病就死在了半路上。这个人把他的朋友安葬后,一个人回来将剩下的一点钱给他朋友的妻子送去。朋友的妻子听了之后就起了疑心,认为一定是这个人起了贪心,将她的丈夫害死,私吞了挣到的钱。于是就要求他赔偿。
这个人心里感到很委屈,就返回原路,找到埋葬他朋友的坟墓,在坟前跟他的朋友诉说了这件事。死去的这个朋友这时已经变成了一个鬼,听他这么一讲,就出来说:“那好,我跟你回去一趟,来给你证明这件事情,你在前面走,我后面跟着。”
于是,这个人在前面走,后面的鬼跟着,走着走着前面这个人突然踩空了,脚一歪,心里边一紧张,就脱口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这句佛号一念,后面这个鬼受不了了,一下子吓得躲出去两丈多远,然后鬼就对这个人说:“你一个人往回走吧,刚才你念佛号,我看见从你的胸口射出一道光来,我受不了这个。”
这个人一听:哎,我念一句佛号就放一道光,会有这种事情,这佛号很了不起啊!就跟这个鬼说,你不回去就算了,我也不计较这件事了。
后来,这个人就出了家,出家之后就专念这句佛号。
  
再讲另一个故事,这是现代一位出家师父讲的。
这个事情发生在一个火葬场,火葬场每天都有很多死尸要火化的。
这一天,一个负责火化的男工作人员,突然被附体了,被附体之后就跑到楼顶要往下跳,被他的朋友及其他人拉下来按在了地上,这时他就开始胡说八道。有人从树上折下柳条抽他,这么一抽,他又说话了,一说话声音都不对劲,是死去的人说话的声音“你抽吧,抽死他我也不疼″,结果这些人不敢抽了。有人打120,过一会儿救护车来了,医生拿了一根针,很粗的针管里装的镇静剂。一管子全打进去了,如果是普通人不用这么大剂量也肯定是睡觉了,结果对他仍然不管用,还哈哈大笑很精神,到处乱蹦。120一看不行走了。
这些人又打110,警察来了一看说,我们抓的是逃犯,又不管鬼附体的事,你们找懂这行的人来处理吧!110也走了。
就在大家正发愁时,有一个人想起了附近有一位法师,就打电话联系,结果法师正在外地回不来,就派了一个女居士过来。
这个女居士来了之后,什么也没问一合掌,对着他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第一声一念出来,被附体的这个男士扑通一下倒地下,马上就睡着了。附体的鬼也跑了。因为刚才给他打了药,这时立刻睡着了。
这样的是真的鬼附身。
通过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鬼害怕佛号。
因为鬼是阴性的,我们常说阴间,阴性的、黑暗的。而这句名号我们都知道,它是实相身,名体一如,名号和光明是融为一体的,不管任何人只要称念名号,当下名号之中就放出佛光,有佛光放出,鬼就吓跑了,所以说鬼怕佛号。
印光大师有一段法语:“以真信切愿之心,执持名号,以持名故,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喻如杲日丽天,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灭迹无踪,即歧路是非之念,亦无由生。”
这段法语的意思是说,称念名号的当下,就像杲日丽天,“杲日”就是非常明亮耀眼的太阳。
行大王路,“大王”喻如佛号。
就像四大天王只要一巡视,那些邪鬼邪神都躲到一边不敢出来了。
念佛之人,不管走在哪里,一念这句佛号,鬼一听到,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
通过印光大师的法语和前面两个故事,说明了鬼的重要特点就是害怕听到佛号。
这样看来,如果你的老婆真的被鬼附了身,只要在她的耳边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这个鬼就跑了,她就会醒过来,不会说胡话了。
如果在她身边念佛也不管用,那就说明不是鬼附身,是另外的症状。 
另外的症状一般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癔症。
癔症是中医疾病里的一种名称。
癔症的症状其中之一就是胡说八道,乱说一些鬼话。
说自己是死去的“某某某”,或者说自己是什么神仙等。
为何会有如此的症状?
是由于身体中焦气血阻滞,大致就是胸膛这一个部位。一般是气滞、血淤,气血淤住了, 不流动堵在那里。
为什么会堵?主要是生气。有些女人心眼小,动不动就生气,这一赌气,气就憋在中焦。还有一种女人,是胆子特别小,突然受到了惊吓,一害怕血凝固了,淤在中焦不能流动了,就出现头顶供血不足,脑子就空了。
人体的大脑是我们第六意识意根所在之处,我们一般人的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受第六意识所支配的,第六意识如果失去了支配的能力,这个人虽然说暂时的大脑缺血,可是他还没有死,第八意识还在,那么第八意识就起现行了。
第八意识叫藏识、阿赖耶识,第八意识里边藏了生生世世很多杂乱无章的业习种子。这个时候,第八意识的业习种子一起现行,因为它是杂乱无章的,所以这个人就什么话都能说出来,什么角色都能扮演出来,一会是男人,一会又是女人。就像我们做梦,梦里边我们一会是这个角色,一会又是那个角色;一会说这样的话,一会又说那样的话。一些死去的人的角色他也能呈现出来。
这都是由于气滞血淤导致的脑空,暂时供血不足,然后出现的第八意识做主,才使得这个人胡乱说话,听着象鬼话,以为是鬼附身。其实这就是中医说的癔症。
那么对于这种疾病,应该怎么来处理呢?
如果他闹的不行,就给他打一针安定,一针下去他就睡觉了。
前面说,真正被附体的打安定下去他也不睡觉,如果不是鬼附体,是癔症的人他就睡觉了。
睡着之后,等他再醒来就没事了。
然后给他喝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或者煮一些红枣生姜汤给他喝下去,就能化开气血淤滞。或者同时给他推拿,再用刮痧板给他刮一刮膀胱经,也就是脊柱的两侧,就能够缓解。后期再给他服疏通气滞血淤的药,这个病就好了。                          
再看第二种:
第二种说胡话的就是妄心所现出的境界。
为什么他说胡话?
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虚妄的境界。
为什么别人看不到,他会看到了?
读过《楞严经》的都知道,《楞严经》讲到了五十种阴魔。
五阴,色受想行识,各有十种,共五十种。
这五十种阴魔绝大部分是由于自己的妄心导致的,由于自己对于理路分辨不清,产生了一些不该有的想法,然后魔得其便,就现出了一些境界。
例如一些魔变成了佛菩萨的样子来欺骗他,这是《楞严经》说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这还说是修行好的。
如果修行不好的人,自己又有妄心,妄求境界,他就会遭遇鬼现境界。
所以学佛应该无欲无求,只求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就行了。
有的人想见佛、见菩萨,还有的人想见鬼,想见到地狱的情况,有什么心就会出现什么境界。你有这种妄求,妄见境界的心,就会引鬼上身,出现鬼跟你相应,而你自己还不知。

印光大师有这么一段开示说 :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这段法语的意思是说,念佛的人,不要总是贪求想见佛,见菩萨,或者见地狱道、恶鬼道、天道等种种境,如果心里老想见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境界就会多起来。
 因此说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不要有这样的心,“越分”就是超越凡夫本分。能见到地狱、见到鬼的都是大修行人,比如得了念佛三昧、楞严三昧、破了五蕴之人才能见到。这样有修行的人能够正常与鬼神沟通而不被鬼神所欺骗。
你本来就是一个凡夫,没有功夫却想见到这些境界,这叫“越分”,超越了自己的本分了。你就会被这些魔鬼欺骗,魔鬼就在你的心中,现出这种境界,这是鬼神的加持。
大师说:“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而已。”
很多人都是做表面功夫,充斥在念佛的队伍当中,其实内心没有真信切愿求生西方,没有真实的信仰,只是做一个好看的场面而已。
这样的人,最后就会被鬼神所欺骗、被鬼神所加持 。
所以, 我们念佛人不要好奇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要老老实实专称一句名号,仰仗佛的愿力,求生西方。                   
前面讲了这么多,应该了解这种现象看起来好像是附体,说鬼话,其实真正被附体的只是一少部份。
绝大部份都是癔症或者妄心贪求境界、感应,最后被鬼神加持欺骗而已。 
南无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太原佛愿          
              2017年8月1日

 

往生极乐还有意吗?

释宗柱(佛脊) 师父,我们是罪恶凡夫凭个人能力是无法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只要我们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可以带业往生。弟子不解的是,即使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还是不是这颗凡夫的心,还会不会有妄念和意心。请师父帮弟子解开这疑惑。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有居士问:我们往生到了极乐世界,是带业往生,去了极乐世界会不会还有妄念和意心,“意”就是意识,就是用我们的第六意识去思维。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举几段祖师的法语。


首先是印光大师的一段法语,印光大师说:“即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即得往生”就是我们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入佛境界,“佛境界”就是阿弥陀佛的佛果地上的境界。我们一旦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神通智慧道力,我们通通得到。 “同佛受用”,佛是什么受用我们就是什么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凡情"就是凡夫的情执,也就是说凡夫的第六意识思维,已经彻底地消除了。不但凡夫的这种情念没有,而且连圣见也没有。“圣见”就是有“我是佛”这么一个念头,心里边既不认为自己是凡夫,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佛,这就是中道,脱离两边,脱离边见。所以《金刚经》就说,所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认为有所得,认为自己证得了佛果了,有所证,这样的知见,又是谬见,是错误的见解。成佛只不过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所得。我们看《心经》,″无智亦无得″,因为他无所得,他才和佛同样地受用,不得不失,远离二边颠倒见,这就是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处于中道实相的知见。至于凡夫的第六意识思维的意识心,更没有了,完全和佛一样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圆融。 “寂”就是心之体,心的本体是清净的。清净就是一念不生,这就是大圆镜智,《华严经》说的“海印三昧”。在大圆镜智当中,体是一念不生,作用是“照”,就是十法界依正果报,所有一切众生的心念等,全部纳入到大圆宝镜之中,即是无所不知,入佛的境界。


下面再看六祖慧能大师和永嘉大师的一段对话。在《坛经》里有一段公案,说的是永嘉大师来拜访六祖,请慧能大师给他印证。慧能大师就问了永嘉大师一句话说:“汝有分别否?”“分别”就是凡夫的分别心,即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主要是分别的,分别是非、善恶、对错等。慧能大师这么一问,永嘉大师就说:“分别亦非意”。说我有分别,但不是“意”。不是用凡夫的第六意识来分别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大彻大悟的人,已经把第六意识关闭了,他用的是佛性的智慧来觉照,所以永嘉大师还是会分别的。但这种分别就和佛的智慧同化了,也就是说用的妙观察智来分别的,而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这个境界就很高了,可见圣人用智不用识。通过永嘉和六祖的对话,我们就可以知道,一旦进入圣人的果位,就离开了意识了。


最后再举善导大师的两句法语,善导大师说:“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就是说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六识纵横自然悟”,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舌所尝身所触,自自然然地让我们大悟。大彻大悟到佛的境界,自然的,“未藉思量"不需要再思量,“思量"就是第六意识心。也就是一旦去了极乐,再也不需要我们用娑婆世界的闻思修的办法,去思维悟道,慢慢一步一步证悟,更不需要用我们意识心去判断去分别了。“未藉思量一念功。”“一念”就是当下,快速。善导大师是弥陀再来,大师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我们一到极乐世界,自然就和佛的智慧、受用、神通一模一样了,不需要我们再修行了,不需要闻思修的次第法门了,更没有凡夫的意识了。
好了,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