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妙法莲华经大意 - (第六十五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六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65

  讲义第二十面第一行:

  【今开行门。则想念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贤行。如此则乘六牙象王。】

  『六牙』也是表法的,实际上就是表的六根、六尘,表这些意思。

  【现其人前。亦有所说。象表实相之行。六牙表六波罗蜜。於实相中。一念思惟。即具六度。即思非思。是妙法义。】

  说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这个地方的思惟,不是我们妄想思惟,不是第六意识、第七识。而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也就是八正道里面讲的正思惟。前面解门能入,这是大乘之门是要用无分别智,就是我们讲的实智、根本智才能够契入,就是解悟;可是证悟呢?证悟要后得智,要权智。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得很清楚,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得根本智,就是得无分别智,前面讲的解悟。得到之后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之后就用的是权智、后得智,那就是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里面,『想念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贤行』,叫「行成证入」,清凉大师的科判就用这四个字,行成证入,入的是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证究竟佛果。由此可知,根本智没有成就之前,没有法子入一真法界;换句话说,没有法子修普贤行。什么叫普贤行我们也见不到,千万不要我《华严经》搬出念念,念念「普贤行愿品」那就是普贤行,那不是的。像我们翻起大陆地图来看,你怎么看来看去那不是大陆,连大陆的边也没有见到。我们今天拿经典就是看地图一样,实际地方没去过、没见到。所以你的根本智成就之后就见到,这个境界就现前了。

  表法里面我也跟诸位说一说,『象表实相之行』,入了一真法界之后,我们也就是这样说当你证得理一心之后,你的行就是「实相之行」。为什么?在这个境界里面,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全是实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缘统统具足六波罗蜜。所以普贤行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才叫一真。无论哪一行就是一切行,六度万行在这一桩事情里头全部具足,样样事情都是这样的,这叫修的普贤行。我们坐在那边不动也是普贤行,展一下眉头、咳嗽一声也是普贤行,也是六度万行统统具足。这个时候你看『即思非思』,思是思想,即念非念,即分别非分别,即计较非计较,所以才圆具无量波罗蜜多。这个意思,就是《妙法莲华经》的义趣,《妙法莲华经》的义趣是什么?「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开权显实,实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里面一一行都圆具一切行。我们虽然是读诵、虽然听讲、虽然很羡慕,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本钱不够,没有理一心不乱的本钱。到你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就现前,那就是你自己亲证的境界。由此可知,我们修行人要以这个为目标,修行人念念要趣向这个目标,这个道路是真正成佛之道,不可以疏忽。下面有句话说得很重要,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如轮王从仙人闻法华经。乃云我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等。岂非一念实行即具六度耶。】

  这个一句话,就是『一念实行即具六度』,这八个字很重要,这是讲的真实行、实相行。在这底下都是讲到最重要的修学纲领,刚才说到我们必须要具有本钱,就是理一心不乱才能够入这个境界。我刚才也提到研究班,你们有人想来给我商量,商量不行,这研究班要能收到效果,要有小部经的基础,没有小部经基础没用处的。所以说你们同学想发心,将来参加个三年、四年研究,首先要能讲十部小经这是最低限度,要学讲十部小经,以这个基础去学一部大经,这是勉强可以。我在台中学《楞严经》之前,我听李老师讲过三十部小经,这三十部小经,我虽然没有部部都讲过,但是我所听到的东西,我上台都能讲得下来,所以我有三十部小部经的基础,才学大经。今天我要求你们的不算多,要求你们十部,你们有十部小部经的基础,可以参加研究大经。纵然佛学院毕业出来的,我也不会收,为什么?他没有十部经的基础,那还是没用处,佛学院毕业出来也不行。佛学院毕业出来之后要经过考试,怎么考试?讲十部小部经给我听,得讲十部经给我听。十部经怎么讲法?在我们讲堂里讲给大众听,我也在底下听,要这个讲法。你能够讲十部小部经,可以有资格研究一部大经,所以自己的本钱要具足这很重要,自己没有这个本钱那就没法子。底下讲或者有人这么说:

  【若如所言。则但依理观。不依事修。】

  你用不著在事上修,修『理观』不就可以了吗?这样说起来是不无道理。我们再看底下:

  【从古已来。颇有得见普贤者不。】

  这是讲单修理观,不修事修,这就是俗话讲的「依理废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曰智者礼忏三七。见灵山一会俨然。昙翼诵持法华。普贤乘象而至。予谓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显其事。若能理事双修。何患其普贤不我现前。】

  这个地方特别就是奉劝你要『理事双修』,不能够偏废的。所以我教给诸位,你们早晚课诵用《西方确指》我们印的本子,你照这个修,这事修;你在经教上练讲这是理观,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你讲经就是观照,你劝别人就是劝自己,劝别人,别人未必肯听;劝自己,常年一年到晚劝自己,劝自己二十年自己就回头,天天在劝,自己得的利益大。所以讲经常常会开悟,这个悟是什么?因为你有观,有理观他才会有开悟。小乘人为什么不开悟?因为小乘人没有理观。大乘人之能开悟,他就是因为他不断的理观,是「理事双修」。事上是什么?是修定,事上就正如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修这个,这就是修一心不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虽接触六尘境界心地不染、不著、不取相,在这里面修定。每天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这是修理观、修慧,福慧双修要这个修行法。我勉励同修走这个路,这个路是什么?是非常的快速,很容易成就。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各个都是走这个路,我们走这个路子决定不错。初学要学一家之言,你的心才不乱,你这个观慧它才有个中心,就是有条路,有个目标。你要搞多了,多了心就分心,心就散乱,不容易集中,这是修学的一个忌讳。

  所以你看看善财童子初学的时候,他老师只有一个文殊菩萨,只有一个人;等到他定成功,慧也开,这个时候才参访。那个时候参访是什么?真正做到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有这个能力就可以遍参一切善知识。如果我们还取相、还著相,还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那自己就要小心,我守一个老师。这就是还没有到出师的能力,还没有这个功夫,还是守著一个老师。所以学经的时候,守著一部经,守著一家的注解;不要看到某个经书注解好多,这是古大德名气很高,那你糟了。我们纵然参考几种注解,也是以一家注解为主,这个都是从前李老师所教的。我们在这上真正得了利益,因为以前不晓得,你说我学《楞严经》,我手上有三十种注解,好了每个注解都去翻,《楞严》变成大杂烩,怎么能成功?只守一家,我们学的时候,李老师讲依圆瑛法师讲义,我们学也依圆瑛法师讲义,以一个为主。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五靠这个,另外只有百分之五参考别人,要以这样的比例。怎么个参考别人?譬如说圆瑛法师这个地方的一句,他这个地方注解,我们看到或者是不以为然,或者是看到的时候看不懂、看不清楚,找别人的注解就找这一句,看看人家怎么讲的,会不会引起我们自己一点悟处?把这句讲得更通顺。绝对不是把人家的注解,从头到尾仔细来看,就完了,那你就是跟两个老师学、三个老师学。只看它一句。

  所以说会采注子的,他是这个采取法,他讲出这个注解,从头到尾讲的,大家听的是一脉相承,是一个思想,一个指导原则。两个注解它是两个思想,它是两个指导原则;换句话说,教你走两个路,两个路怎么能走?所以初学人最大的忌讳就是这点,这点要不能够遵守,他就注定了要失败,他不会成功。所以我们看了好多人真是可惜掉,就是什么?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他搞好多注解来,结果他自己路走错了,走失败了。可怜,那真可惜,不能说他不用功,错用了心,不晓得这个原理原则。到什么时候可以博学多闻?到你大彻大悟之后,那个时候就可以。《楞严经》一百多种注解,一百多注解都可以从头看到尾。就是说你证得理一心不乱之后,为什么?那个时候你看东西你能够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受它左右,这个可以了。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学,自己心有主宰如如不动,增长自己无量无边智慧,这增长智慧。就是我们的心还做不了主,还会被别人所左右,那千万小心,我们只能跟一个人学,只能跟一个老师。

  我自己的修学能够有点成就,就是一个老师教的,跟一个人学的;学经也是如此,是一部经一个注解。我那个时候拼命搜集这些好的注解,我还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个东西是国宝,大陆上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之乱,这些书几乎都烧尽了,我是尽可能的去搜集。搜集来之后,将来有别人学,你学交光法师的,我有交光法师的注解;你学《楞严经圆通疏》,我有《楞严经圆通疏》的注解。你学哪一家的,我手上都有资料,我可以供养别人!但是真正学的时候,他必定是学一家,他才会有用处。乱了的时候,那我害死人,我不害我自己,我更不会害别人,这就是说明了参考注解怎么个参考法。像《法华经》的注解有一百多种,我所搜集的大概至少也有五十种,我手上有五十种注解。我们所取法的也只能取一种,我们将来准备讲《法华经》,我们取《法华经大成》,我过去在李月碧讲堂讲《法华经玄义》,玄义就是用《法华经大成》讲的,所以你取注子只能取一种。俗话有句话说「贪多嚼不烂」,总是有理有事,理要专、事也要专才能够达到一心。下面说:

  【所以见普贤。则当得无量功德。如旋陀罗尼等。】

  『见普贤』就是入一真法界,就是证理一心不乱,所以要修『无量功德』,功德是什么?是定慧,功德是定慧。这个地方不是讲的福德,是讲的功德,福德没用处。梁武帝当年在世专修福德,起庙的福德大了,梁武帝建了多少寺?四百八十寺,他手上建造的;他度出家人几十万人,他是总护法。碰到达摩祖师,他是高兴的请教达摩祖师,你看我这个护法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并无功德」,没有功德。你们想想为什么?因为这是福德与定慧不相干,不是说盖了一个庙,我这个定功就深,那就可以了;与定慧不相干,这是人天福报。如果梁武帝当年要换一个字,问达摩祖师我的福德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说功德,功德没有,福德就甚大。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地方讲的是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跟福德我们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佛法里头重视修福?因为修福可以帮助你功德现前。修福要怎么个修法?修福要不著相的修。譬如佛法教你修布施,因为你有贪心、因为你样样舍不得你不能得定;换句话说,你功德不能成就。你要能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统统布施掉,统统舍掉你心清净,清净怎么样?功德现前。所以这个修布施它能够帮助你成就功德,可是你目标是要在功德。你布施是什么?不是求福,不是舍一得万报,没有任何企图,只求自己心地清净。不要将这些东西扰乱我的心,不要叫我天天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能把一切东西都舍掉,自己身心清净,这个修布施就是修功德。所以没有无量殊胜的功德,我们想证得理一心不乱做不到的。底下有两行半相当重要,希望大家特别注意,为什么?说到我们现前。

  【若浊世比丘等。】

  浊就是五浊恶世,就是我们现在,指我们现在这些人,『浊世比丘等』,「等」就是连在家的二众都包括在里面。

  【欲修习此经。】

  你要想学《法华》,想修法华三昧。

  【能三七精进。我乃现身而为说法。】

  这就是讲的克期取证,『三七』二十一天,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华七,三七的时候能够感应到普贤菩萨现身。好,那我们来结个七,我们二十一天看看普贤菩萨现不现身?大概三百个七普贤菩萨也不能现身。你们晓得障碍在哪里?前面给诸位说,理事双修才有感应。三七是事修,如果里面没有理观那怎么能成就?我们今天打佛七念佛,为什么佛七里头不能证一心不乱?没有理观,有事无理这不能成就,有理无事也不能成就。所以这个佛七应当怎么样举行?譬如像我们现在讲《弥陀经疏钞》,或者讲《弥陀经要解讲义》,总是把这个东西统统讲完,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的,这个时候再结七念佛理事双修,人人都懂得净土的大道理,都懂得修学的原理原则,这个有效。就好比这个结七,就好像考试一样,学校考试,月考了,他这一个月功课念完了这才考试。说一个月都没有上课,来月考,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我们今天讲打个佛七,你问问每个人他对《弥陀经》有没有研究?一点研究也没有,他就来参加佛七,这就等於说念书一样,书没有念来参加考试,他怎么会有个结果?《法华经》如此,整个《法华经》的道理要全都通达,这个时候再以三七精进,理事双修才会感得普贤菩萨现身说法。底下说:

  【复虑其宿障魔作。说咒护持。观菩萨为众生用心。何其切也。】

  菩萨念念护持一切众生,众生麻木不仁不能够体会。我们的宿业、罪障实在是太重,魔王外道想尽一切方法来诱惑我们,菩萨在暗中保护。所以我们自己要觉悟,觉悟之后是什么?第一要紧的要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弘法,你们早晚课诵用《西方确指》的方法就消业障。为什么?心定对治自己的散乱心,心散乱就是业障,求这个心之安定。弘法利生是消业障,能够转业。我们要问什么叫普贤行?

  【正忆念者。即普贤行。】

  『正忆念』就是正思惟。底下讲:

  【古人云。正兴一念。是法界缘起。】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千真万确的事实,诸佛菩萨如是,一切凡夫也是如是,觉了就是『法界缘起』。你看《华严经》里面讲「法界缘起」,就是说这个事情。所以大师说:

  【想念思惟即是普贤。非无据也。】

  他说这句话他有理论依据,有所本,不是自己胡造谣言。

  【能如是思惟信解者。则从无量佛所。深种善根。】

  这个几句话得也是非常之切当,我们对於这个道理、对这个事实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这就是你从无量诸佛处所种的善根,能信得过、能理解。法界缘起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这是我们现前用上一点功夫,都能做得到的。

  【常为诸佛手摩其顶。】

  这是摩顶授记,佛给我们摩顶授记我们自己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冥护、冥加,而不是显护、显加。显护、显加我们能够觉得,能够觉察得到,这是觉察不到。底下说:

  【未能深解。】

  我们还做不到这个程度。

  【若但书写。亦得命终生天。】

  『书写』是什么?就是流通经典。在从前没有印刷术,要流通经典要靠自己抄写,这样辗转流通这个福德很大,你看福德是『生天』。诸位要晓得,今天不需要去「书写」,今天你去翻印,比书写的福还要大。书写的写个一部、两部,已经就累得不得了,这一部《法华经》,从头到尾把它抄一遍,你要费多少时间?要费多少精力?今天我印一部很容易,几天就印好了。你印一千部,古人写哪个人一生能写一千部?不可能的事情,顶多写个几十部不得了。今天我们印一千部、一万部,你想想看,这是多大的福报,生天的福报,这就是修福。世间人不晓得这个福报之大,他不肯做。我们晓得这个福报之大,晓得世间什么样的福报都没有这个福报大。我晓得之后我就拼命在做,永无止境的在做,这是单单讲,就是我们单单今天来讲印经流通,就有这么大的福报。

  【何况受持忆念解义修行者乎。】

  那不必说了,这是说什么?他没有『受持忆念解义修行』,他什么都不懂,只是一味的修福,印经修福只是讲这个,这是大功德。还有一个就修福的什么?比这个还要大的,还要大的什么?就是讲经,你自己发心讲经;还有自己不能发心讲经的,我请法师来讲经。所以这个世间人他对这点,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如果晓得这是修大福报的话,现在在南部我常常在那讲经,已经有人觉悟到。我每个月到南部去讲经,每次请经的人都不一样,等於弥陀院那个讲堂是借给他们用。这个五天他们出这个功德,请我去讲经;下个月另外一个人他出这个功德来请讲经,来给大众结缘。这个风气将来慢慢会开,请法师讲经。你能够借一个道场,请法师讲一天的经,比你印十万部经典功德还大。为什么?你十万部经如果印出去没有人念,大家都把它放在书架上摆著,这没有功德;要有人去念,要有人去依教奉行才有功德。你讲经的时候,当时就有人听,他能够解义,他阿赖耶识里它就落种子,这个功德大。你印的书有人去读才落种子,没有人读把它放在书架上,那个没有功德。所以这一千本书印出去,希望能够有个三、五个人去念,就不得了!不要希望我这个书各个人都有念,没有这个道理的,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想最有效是什么?那就是讲经的道场,你印这个经书马上就有一、二百人来听经,这个效果是最大的,可以能够得到十分之一、十分之二的效果,立刻见效。有一百人来听经,我印一千部经十分之一,两百人来听经十分之二,这个效果是立刻见效。所以这个印经里面讲,今天我们在台湾有这个机会,就是大专讲座,大专讲座里面你印教材的话立刻见效,这是修福最为显著的。所以说是人一定要开悟,要有智慧,福不唐捐,才真正收到效果。底下说:

  【是故智者应当受持。】

  『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愚痴的人他不懂,他不觉悟。有智慧的人他觉悟,他晓得这个道理了,他才能够依教奉行。

  【我当守护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这是菩萨在法华会上对佛所发的愿,所说明的这桩功德利益的事实。『我』是普贤菩萨所称,只要有人,你看看第一个就他什么都不懂,他能够印经布施他能够得到天福。如果能够说「受持忆念解义修行」,普贤菩萨必定守护,一定是保佑他,满他的大愿。流通大经,大经是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续佛慧命就从这个地方修起。好,明天大概再一个钟点就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