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妙法莲华经大意 - (第五十七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五十七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7

  十八页前一面上半最后一行:

  【请问之菩萨名无尽意者。】

  在此地是教给我们修学『无尽意』,『菩萨』名号里面所表法的意思,这个地方有两行文,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此菩萨以无量阿僧只劫为一日。】

  我们昨天晚上读到的,《弥陀疏钞》第三卷最后的这一段,称理的这段讲「一心不乱」,也讲到这个意思,与《华严》里头所讲的「念劫圆融」,这才能够入理。无尽意菩萨也是等觉菩萨,『以无量阿僧只劫为一日』。

  【过如是无量阿僧只劫。得值一佛。】

  遇到一尊佛。诸位要记住,这里面的数字,它这是一番一番的校量,第一个是以「无量阿僧只劫为一日」,然后再以这个为单位,『过如是无量阿僧只劫』这才遇到一尊佛。像这种情形:

  【乃至供养如是无量阿僧只佛。心无有尽。故得其名。】

  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学佛要历长劫,实际上就是叫我们要发长远心,长远心是真心,长远心是本来心。由此可知,我们的心要是不能支持长久,这是妄心,因为妄心是生灭法,所以不能够长久。世间人常说,所谓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这就是什么?心不能长久。在佛菩萨看来,凡夫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为什么说正常的?因为是妄心它是生灭心;如果生灭心也能长久,就变成真心。所以在佛法的修学之中是最可贵、也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真心用事。佛菩萨给我们做模范,给我们做典型,也就是要我们向他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发长远心,才能够有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这个长远心我们又不能够误会,如果长远心是长短之长,这不是真正长远心。像《弥陀经》称理讲一心一样,那个一要是落在数字里头一、二之一,那不是真正的一心。所以长远,如果说长短之长,那又不是真正的长远心。像这些意思,我们要往深处去体会,才能够得到真实法。下面这两行,就是教我们学无尽意的:

  【慈悲之心。一时一念。人皆有之。】

  这是讲我们凡夫,『一时』的慈悲心、『一念』是短暂的慈悲心一切众生都有,再恶的人也会有,也会有一念慈悲。诸位要晓得『慈悲之心』是真心,真心虽然堕在无明里面,可是偶尔它也会现行。就好像云雾遮住太阳一样,遮住太阳有的时候在空隙里头,阳光会短暂的现一下、露一下。我们的真心有的时候,偶尔会露那么一下,时间虽然不长,诸位要晓得,这很可贵,真心现前很可贵。如果你要是能够把真心,常常有短暂的样子显露出来,常常有这种情形,这就是很好的现象。如果把露出来的时间要逐渐给它加长,在学佛的人身上,每天都有短暂真心的显露,这个境界就是非常好的境界。一般凡夫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会露个一次、两次;你是天天都能够有短暂时期的显露,这个功夫就相当之好。在我们修行来讲,当生成就就很有把握,因为既然常常显露了,就可以能够把这个时间加长。

  到见性的大菩萨,我们以一天二十四小时来讲,至少有二十个小时显露,不甚显露的时候也不过三、四小时而已,这是讲见性的菩萨。也许诸位要问,见性的菩萨这一天之中,为什么还有三、四小时不甚显露?因为见了性的菩萨,以初住菩萨来说,才破一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了一品,还有四十品没破。纵然到了初地菩萨,他还有十品无明没破,所以这个时候,他的见性是若隐若现,现的时候多,隐的时候少,若隐若现的境界。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就是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我们可以说这二十四小时当中,他还有几分钟若隐若现,是这么个情形。但是初住以前是无明盖覆住,可以说是没有办法露出慈悲,这是确确实实。所以有人在一生当中,动个几次慈悲心,这是可能的,一生当中有那么个几次。你说一年当中有那么个几次,这就是烦恼比较上轻,所以你的真心才会显露出来。

  【若非如是无尽之意修之。曷能成就。】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无尽意长远心,永远不变的心,修行要用这个心,待人接物都要用这个心。千万不要说我念佛要用这个长远心,我待人接物就用另外一个心,那就错了。诸位要晓得,心无二用,别人对我们那是他的事情,他对我好、对我恶是他的事情,与我自己不相干。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要修无上道,我自己要修真心。总不能是因为别人以妄心对我、以恶心对我,我就不修真心,那岂不是大错特错了!那我们的心不是又被境界转了吗?被境界转就做生死凡夫,就永远六道轮回无有出期。如果我们下定了决心,在这一生我们要成佛道,你就千万记住,决定不随境界转。那就是说人家对我们好,我们真心对待他;别人对我坏,我还是真心对待他。我们平常讲这十法界的因地心,这是最重要的,讲十法界因地心。佛的心是什么?是平等真慈,你看看慈悲不是假的,真慈悲心是从平等心里面生的;不平等,纵然有慈不是真慈。我再告诉诸位,什么叫真、什么叫假?不变就是真,会变就是假的。今天很好慈悲,等明天又变了、恼了,可见得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里面讲真假的定义,就是永远不变就是真的。在一切法里面无为法是不变的,虚空,虚空是不变,从古至今虚空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讲虚空是真的。山河大地有改变,甚至日月星辰都有改变,那就不是真的!

  你要问说太阳有什么改变?你要不相信,你到气象台去问问,查查它的档案,三十年前,我们每天的温度,气温跟现在就不一样,那怎么不改变?它改变!所以说星球有成住坏空它在那里变,沧海桑田这都是我们能够见得到的。亿万年之前,台湾跟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当中没有海峡,可见得地层是有变化的,这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远不改变的心,这是真的。所以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是平等真慈。我们如果要想学佛,过去老师常常教给我们,我们人应当有大志向,取法乎上。最上乘的就是佛,菩萨比佛还要差一等,最上乘的是佛,佛用什么心?佛用平等真慈的心,我们就学这个。所以修学入门之处,先学怨亲平等,先修这个,这就是在最不平等的地方下手,修怨亲平等,怨亲能平等,那其余的一切境界当然平等。一定要发长远心,时时要提起警觉,才有点退心,有点动念头,有所改变了立刻要觉悟这错误,妄心又在作祟,我们又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所以无尽意就是代表恒久,恒长久远代表的这个意思,代表的永远不变,不改变。

  底下一段文是叙述经里面,无尽意对观世音菩萨的供养,也就是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观世音菩萨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多,介绍得很多。这位菩萨是倒驾慈航的菩萨,就是他过去已经成佛,成佛之后再退在菩萨的地位上来,为什么?便利教化众生。因为佛是一个老师的身分,老师必须要保持他的尊严,对於接引初学就不太方便。菩萨示现的是同学,同学跟同学之间,纵然有先后同学,好像在一个学校,有一年级的、有四年级的,在一年级跟四年级还是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接触就方便得多,尤其是初学的这些同学们,在老学长面前不会有很大的拘束。不像在老师面前,老师面前有的时候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说了虽然有疑也不敢反驳。同学之间就无所谓,就可以随便的问,听了不服气还可以抬杠子,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有许多的方便。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示现在等觉菩萨的位次上,这是我们一般所讲的。

  实际上还不只如此,你们看看,这章这品经里面所讲的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示现什么身。换句话说,他把菩萨的身分也舍掉,你是凡夫,他就示现凡夫身,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你是初学,他也就示现初学身,这真是慈悲至极。我们起惑造业受这个六道生死轮回,菩萨也是示现在六道里面,时时刻刻都不离开我们。菩萨与诸佛同一慈悲,前面讲慈力,同一个慈力,对待一切众生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无量劫到今天从来没有变过心,再无量劫以后菩萨还是不变心,这就是无尽意。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自己不能够体会,不能够觉悟,这问题在此地。诸佛菩萨一天到晚围绕在我们四周,你要说我们不见佛、不见菩萨是自己愚痴。这些问题结症之所在,可以说佛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给我们说得十分的透彻。底下这几行说明表法,无尽意是把自己脖子上所戴的宝珠、璎珞,取下来供养观音菩萨,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

  【智能破愚。如珠能除暗。观世音不肯受者。】

  这个宝珠是放光的,在暗室里面它能够照明,比喻智慧能破除愚痴。观音菩萨表现得好像很谦虚、很客气,不肯接受,这是什么意思?这告诉我们:

  【圆通界中无所受故。】

  这个两句话千万不要大意的看过去,说得很明白!如果你要有『受』,『圆通』就证不到,「圆通」是什么?净土法门里面的理一心不乱。圆是圆满,唯有法性圆满,唯有真心是圆满的;通是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通。所以圆通就是理一心不乱,圆通就是明心见性,圆通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心里头有感受,有苦乐忧喜舍的受就不圆、不通。换句话说,你在境界里还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这个一心不乱不能证得,不要说理一心不乱你不能证得,事一心不乱你也不能证得。我们在大专讲座给诸位讲「佛学概要」,第四讲里面所说的观受是苦,讲的三苦八苦,里面就是说的苦乐忧喜舍五种受。这个五种受是三界之内的凡夫才有,欲界的凡夫五种受统统都有;色界里面虽然没有苦受,但是他身有乐受,心有喜受,舍受当然是有的;无色界天前面四种没有,苦乐忧喜都没有,他有舍受,所以这个五种受是凡夫才有。阿罗汉以上的这五种受都没有,心清净;有这五种受,一个人就有喜怒哀乐,就有烦恼,烦恼它不会断的。一切受都不受,都舍掉,这个时候叫什么?正受;换句话说,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不是正受。受就是享受,不是正受就是不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这五种受统统都离开,在佛法里面叫三昧,叫正定、叫正觉,这都是正受。观世音菩萨表示不肯接受就是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是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尽了,心清净本来无一物。

  【无受亦不妨於受。故佛劝受之。】

  这个『不妨於受』是什么?示现的和光同尘。这就是确实他没有受,不妨表演著有受,这样与一切众生才能够打成一片,才能够利益有情。所以说菩萨是无受、无不受,无受是他自己,无不受是待人接物,教化众生。小乘人是无受,他心清净不受;凡夫是有受,所谓说多愁善感,那种人他受的心特别的强。换句话说,他这个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被外境感染,这是凡夫心。这里就示现的无受是理体,接受这是方便,方便都是利生的!观世音菩萨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这是方便,表演给我们凡夫看的。观世音菩萨功德很大,你看无尽意菩萨都供养他,那我们当然更应当供养,是教我们修广修供养。如果佛菩萨都不供养,叫我们供养,你看看佛菩萨奇怪,他就叫我们供养,他都不供养,他是什么意思?我们心里就怀疑。是不是用这套方法把我们的钱财都骗去?我们对他会怀疑。观世音菩萨接受无尽意的供养之后,马上就收藏起来,我们都认为观世音菩萨发财,你看又有人供养他多少。观世音菩萨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你一接受立刻马上就转布施,这是教给我们。所以说:

  【受而随奉二世尊者。以慈悲本依权实二智建立故。】

  这两位如来前面说,多宝如来代表的实智、根本智,释迦如来代表的权智,慈悲是依二智而起的。没有二智哪来的慈悲?所以转供两位世尊,这就是报本反始的意思。可见得这里头,无论是言说、无论是举止,真是一举一动、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都含著无尽意!末后结归到自性:

  【如是则无尽意也。观世音也。在人为伯仲。在法为悲智。】

  『伯仲』就是兄弟,师兄弟!

  【在法为悲智。】

  『无尽意』是智,『观世音』是大悲,所以学东西要没有长远心是没有智慧,人能够发长远心是大智慧。

  【皆不外乎自心。学者当知其旨趣。】

  这个经的宗旨在哪里?归趣在哪里?『旨趣』的「趣」就是归趣、去向,他叫我们到达什么地方,修学的目的地。我们念无尽意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供养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你就晓得应当如何去供养。培养自己的智慧、慈悲,在一切境缘里面永远不退心,这就是真正供养无尽意、观世音。无尽意是自己的智慧,观世音是自己的慈悲,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有没有?我们有无尽意、有观音。现在不能现前为什么?我们那个根本二如来没现前,权实二智没现。所以我们今天修学,所有的重点都在修权实二智,权实二智先从实智为主,就是以根本智为主,因为没有根本智,就没有权智。我们今天是听经、读经,或者研究世间种种学问,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但是这不能做主。不能做主为什么也可以修学?因为你修学这些,到你根本智现前之后,这些一下就变成了后得智,变成了真智慧,有帮助的。但是总要以根本智为主,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修定,因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后得智、权智是分别。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真正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修一心不乱,只要得一心那就成就。

  再看底下这一品「陀罗尼品」:

  【妙法即众生微妙自心。】

  这个『妙法』,就是说的整部的经,也就是说的一切万法无有一法不妙,「妙法」是自己妙心当中现出来的。所以是法法唯心,大经里面所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无有一法不妙,可是这个心没有名也没有相,没有踪迹可寻。佛门里面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没有能力将它说明,我们的心思也缘虑不到,你怎么去想、怎么去研究都落空,都达不到。给诸位说,不但理体如是,事相也如是,理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任何一桩事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要能够悟到这个境界,你才晓得法妙!我们今天看一切法不妙,为什么?因为我们见不到诸法实相;换句话说,没有发觉到它的妙处。我们看一个字这个字没什么了不起,很平常;你要真入进去,这个字妙了,为什么?无尽意它怎么不妙!不妙怎么能含无尽意!一个字讲上三大阿僧只劫的意思,都讲不完它怎么不妙!字字如是。

  不但字字如是,佛给我们讲「破一微尘」,一微尘太小了,我们肉眼见不到,经上讲微尘,阿罗汉的慧眼能看到,这很小的,彷佛我们现在所谓是原子、电子,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佛讲「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就是一微尘之妙,你要是说出来把它记录下来,就像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经卷。说什么?说一微尘之妙。诸位要是能够在这上体会到个一分、两分,你就晓得智者大师九旬谈妙,小巫见大巫。当年智者大师讲《法华经》,就是讲一个经题《妙法莲华经》,讲了九十天。他的讲记在,流传到后来就是《法华玄义释签》,你们看我们图书馆有精装本,这么厚的本子三大本。那就是《法华经》的经题,没有讲到文,就是讲个经题《妙法莲华经》五个字,智者大师讲九十天,人家的讲记,一天讲八小时讲九十天,实实在在妙!可是如果要比起佛讲的,「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那不是小巫见大巫吗?这就是说明「文字不能诠,言论不能辩」,这是给诸位讲的诸法实相,讲的真相。所以世间法怎么能够与佛法相比?没法子!佛法的修学确实要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