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五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4
是说明表法的义趣:
【妙音现莲华。乃尘劳法门不二之旨。尘劳法门。以实相为统摄。故惟实智方能导达也。】
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根本智现前之后,才能够通达这些理事的分齐,道理就在此地。菩萨的修学一定是以得根本智,入实相理为目标,在一般讲圆教初住菩萨就入门。入门以后我们讲的深造,我们看《华严经》,《华严经》上有个例子,这就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我们在《四十华严》前面的三卷半,「文殊菩萨会」,善财童子在老师会下得了根本智,根本智现前之后这才有资格去参学,所以后面就是五十三参。如果根本智没有现前;换句话说,你没有得根本智,没有入实相门,没有资格参学。为什么?你在境界里头还是用分别执著打妄想,那你是愈学愈糟糕!这样到外面去参学,那就会学到地狱里去,不是成佛道,那堕落。所以这个参学诸位一定要晓得,没有本钱去参学必定是堕落,你见闻得愈多,你的妄想就愈多,分别愈多,执著也愈多,到最后必定是毁谤正法,这就会堕落。根本智现前,入了实相,然后怎么样?叫历事炼心,在境界里面炼什么?炼如如不动。就是底下所讲的:
【带尘劳而入法门也。入法门必破无明。】
这是参学,所以他不舍『尘劳』,「尘劳」跟『法门』原本不二,所以他不用舍,他的法门跟尘劳是合而为一。你们从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你仔细去观察是不是这个情形?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们以人间的眼光来看他们,他们的生活逍遥自在、幸福美满,我们凡夫看到是这个。他们呢?他们自己是另一个境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我们肉眼凡夫看到是什么?看到个表层,看到个外表。实际上他们所修持的,是逐步接近终极的清净,证得究竟圆满,人家做的是这功夫,这是我们决定看不出来的。参学圆满了,就功夫到了顶头,没有地方再学,什么境界都经历过叫历事炼心,在一切境界里真正的清净平等。换句话说,在什么境界里头他也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禅定。接近这个境界的时候他什么都了解,是智慧,有定才有慧;没有定就没有慧,没有定那生的知见叫邪知邪见,不是智慧。究竟圆满,就定慧圆满,这个时候怎么样?机缘成熟了教化众生。所以度化众生这是缘的问题,缘要不成熟不能勉强,佛法当中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无缘不是说一切众生与我没有缘分,这个话讲不通,为什么?万法唯心那哪个没有缘分?都有缘分。但是缘分成熟有先后不同,熟者先度。
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是缘不成熟的人,不成熟的人,佛要教他,他掉头而去,他根本就不接受,那这就不行。等他哪一天他想学佛,喜欢闻法,佛就来度他,这就说明缘成熟了,佛度的是缘成熟的众生。众生缘不成熟怎么样?这个证得究竟圆满的人就等待,等待的方式大概就是两种,一种闭关,所以闭关的人是功德圆满的人;另外一种就是住茅蓬,禁足住山。这两种人是定慧圆满,我们一般讲成佛、得道;如果自己没有到这功夫,你还是要行脚、还要参学,这是诸位同学要记住的。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对於佛法还不很通达,出家之后有个因缘,那时候我在临济寺,临济寺有个信徒他有个别墅,这个别墅是建在山上,在圆山建在山里面。原来是二次大战的时候,他们逃警报用的,建了一栋日式的房子,不太大很幽雅,旁边有个防空洞,他们逃警报用的。现在不打仗那个地方没用处,所以他就叫我们去住,他供给道粮。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茅蓬住,而且非常清静,附近很远才有人家,地方我去看很好。我就跑到台中跟李老师商量,我说有这么一个好环境可以进修,我可不可以到那住?结果李老师给我骂了一顿,就跟我说出这个道理,住山、闭关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在我们念佛人什么样成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还不行还没有成就,你上头还有理一心。
他就讲最起码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实际上初住菩萨还要参学,善财童子一直参学参到什么地方?到等觉、成了佛才不参学。所以他就问我你佛没有成,你初住没有证得,你有什么资格去住茅蓬、去闭关?他老人家说得很慈悲,他说我们两个关系不一样,我给你说真话。如果别人来问我,我不会讲,我会跟他客气,很好,你有这样殊胜因缘很难得;他说我们关系不一样,我决定不能害你。我才晓得,原来住茅蓬、闭关还要这么样的资格!可是我们听人家一剃头就闭关去,他一剃头他是再来人,他已经成了佛。由此可知,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也许他已经成佛,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我们不敢讲。这是讲机缘没有成熟,教化众生机缘没成熟的时候,这是闭关的。所以李老师给我说「古人赵州八十犹行脚」,这禅宗里头著名公案,八十岁他还要到外头去参学。李老师就说,难道赵州和尚不想找个地方休息、自在,去享享清福,还一天到晚到处去跑,到处去参访,难道赵州不如我们吗?刚才跟诸位说,根本智得到之后有资格参学,智慧圆满才有资格住山闭关。李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你这一出家就去住茅蓬去,赵州和尚替你提草鞋的资格都不够。说得我满面通红,从此以后再不敢打妄想,我去闭关住茅蓬这个念头打断了。
以后我读《莲池大师全集》,他老人家「竹窗随笔」里面就有二、三段,写闭关住山的事情,跟李老师所讲的一样的,我这才相信。以后读《华严》自己恍然大悟,晓得参学要具备什么资格,这样我们才对於古人的教学,佩服到五体投地。所以古人的教学,学生根本智没有现前,不能离开老师一步,为什么?你不能独立,你知见不正。你能够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不随境界转,这个时候有资格离开老师,老师叫你去参学。所以你的根本智现前,就是定慧成就,此地所讲的标准你已经得定,已经开了慧,老师绝不会多留你一天;老师如果多留你一天,老师对不起你。为什么?你已经具足参学的资格,你应当到所谓说遍参天下之士,使你自己定慧圆满。如果老师再把你留著身边,障碍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老师对不起人。没有这个功夫你要出去,老师如果让你出去,老师也对不起你,为什么?你没有能力,出去那是你自毁前途。所以老师教学生那真是苦心,善知识很难遇得到!可是今天我们真正做个好的学生,学生的态度也很难,到哪里去找这个好学生?有几个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教学的苦心?这样的老师认真的教学,学生今天怎么样?这个老师太跋扈、太专制,只有他是好的,别人都不是好的,我们都不要跟他学。学生跑掉了,这就是什么?缘不成熟。
真正好的学生,好的老师,这也是可遇不可求,在佛法里面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三者都具足,这才能成就。三者缺一条都不能成就,你说机缘有,你自己没有福报,不行,没有福就是没有定;有定也有机缘,你没有善根,没有善根是没有智慧,跟老师几十年不开悟,那也没办法。所以说是善根就是所知障薄,福德是烦恼障薄,又遇到好老师,这就很容易成就。烦恼障重、所知障重,遇到好老师也不行,也不会成就。烦恼障重的人,跟一个好老师跟不长久;所知障重不开悟,我们说什么?太笨、太愚痴,不开悟。所以说这三个条件都具足难,真正是难!这个我们真是讲千载难逢的机缘,自己本身条件有,又遇到好的外缘,好的老师给自己做增上缘,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必定有成就。「入法门必破无明」,像六祖所说的念念之中常生智慧,生智慧就是破无明。
【无明破则功德显。】
『无明破则功德』就显了,「功」是说的定慧,「德」在今天来讲,就是技能,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教化众生、利益众生这是德。底下说:
【出尘劳而证实相。法报巍然独露也。】
『出尘劳』,是即尘劳而出尘劳,而不是离开,即世间而出世间,前面讲过「即染而净」,这才能够证得实相。实相就是理一心,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就是法性,实相也叫第一义,也叫大涅盘,名字很多都是说的这一桩事情。这个时候法身、报身都证得,法身、报身跟自己现在的身是一身不是二身。这个意思,诸位可以细细去研究《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所说的三身。我们现在是不是具足三身?具足三身自己不能证得。就好像你口袋里装的有很多的钱,忘掉了,我今天没带钱出来,一文都没有,遭遇到困难。人家告诉你,你的口袋里不是吗?原来是的,带在身上忘掉。咱们法身、报身就在现前,就是不能证得,清净实相什么时候离开过我们?也就是不能证得。底下有几句很要紧,完全是讲的表法,表法的意思不懂经念得就没意思,经里面所讲的东西你莫名其妙。这里告诉我们:
【多宝即实智。释迦即权智。妙音即权行。】
在第七行的末后一句,多宝如来表的是『实智』,释迦如来表的是『权智』,实智是自己,权智也是自己。『妙音』是表『权行』,行都是权没有实,实怎么样?实是没有行。我们常讲的无作而作,无作是真行,没有行;而作是「权行」,作而无作。本来无一物哪有什么行?从本来无一物里面建立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都是从无一物里头建立。所以行即无行,无行即行,凡有所行都叫「权行」!
【以权行方便。示有往来也。】
所以诸位要是真正明了,这段经文表法的义趣,这里头其味无穷。这底下有一句说:
【权实似远而非远。权实似近而非近。以实招权。以权导实。智行相契也。】
这个几句话很要紧,在经里面是很长一段经文,意思就是这几句话。『权实』悟了当下就是,迷了那真是天壤之隔,所以这个事情是迷悟之间。可是修学为什么不先求权智,而后再求实智?诸位必须要晓得,权智是从实智生的,没有实智哪来的权智?就好像我们种棵树一样,我们为什么不先种花、种个果不好吗?为什么要去种树?那个花与果是树上长的,你不种树哪里会有?花果枝叶是权智,它的根本是实智。六度里面禅定、般若是根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是培植,培养这根本,枝叶花果是什么?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是枝叶花朵。我们的修行,在初级的修行是要以定慧为主,这是我们的目标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成就,那个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就是五十三参的事情。参学就是成就后面四波罗蜜,禅定跟般若波罗蜜成就才有资格去参学。这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以实招权』,实智就是禅定、般若,权就是方便、愿、力、智。
『以权导实』,这就是五十三参的事情,五十三参权智,权智是什么?权智再成就实智。就好像你看那种树一样,就会觉悟这个道理,先是有根本,根本很小,枝叶,这个枝叶花果愈繁茂、长得愈大,根本愈坚固就这个道理。可是你开始一定从根培养起,然后开花结果,这个花果又帮助它的根本之壮大,就这么道理。所以你在一切法里头任何一法,你可以能够见到一个圆满的道理,整个宇宙的大道理就是这样。所以说破一微尘见大千世界,是一个理,这就是所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去看一棵树你也会开悟,也会成佛,也会圆满菩提。没有二理一个理,一个理贯通一切理统统都是一样的,没有二理。这就是说明什么叫「以实招权」,什么叫「以权导实」,智是实智、权智,行就是权行,我们今天讲的行解相应,知行合一,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是从佛法来的,他是个学佛的人,阳明先生禅定有相当的功夫,他是学禅的,在禅上有相当功夫。所以把佛门里面行解相应,他把它变一变,知行合一。底下讲前面文殊菩萨启请,这个地方讲华德菩萨重问:
【华表因行。德即功德。发明宿世善根功德。以酬文殊之请。故问种何善根修何功德也。】
这是华德菩萨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对我们来讲相当的重要。我们读这品经要特别注意,我们应该如何去修学,才能成就自己的『善根功德』。底下讲:
【叙其所依之佛。名云雷音王者。云表慈。】
有覆盖的意思。
【雷表威。二德具足。说法自在。故曰音王。】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自己要想到说法自在,像妙音菩萨这样的境界,你要是没有大慈悲心做不到的。慈悲不是我们想发个慈悲心,心就慈悲,没那么容易,慈悲心是从平等、清净里面生出来的。所以我讲菩提心,我常常讲平等心是菩提心的理体;你在一切法里不平等,你就没有菩提心,平等是觉,不平等是迷。怎么样平等?一切法里头不分别就平等,你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这是觉心之体。清净心是自受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心多清净!自己享受的是清净心,清净这是真正的福报,他受用的是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是从平等心、清净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是平等心、清净心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这叫慈悲心,你说法才自在。所以这个说法自在妙音菩萨,哪个人不是妙音菩萨?你自己把你的大慈大悲障碍掉了。外面没有任何能力能够阻碍你,没有任何能力能够破坏你,障碍你的、破坏你的全是你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去掉这些东西你原来是佛。《华严》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也是这么说,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千真万确。你现在为什么堕落在凡夫,自己要晓得。末后有一句:
【妙行常不离其本智也。】
这是在底下,下面第六行。我们凡夫的行不妙,为什么不妙?因为我们一举一动都带著烦恼,都有生死轮回的果报,不妙。『妙行』怎么样?他一举一动心清净,不生烦恼只生智慧。六祖大师那个行是妙行,他自己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在碓房里舂米是妙行,他去砍柴是妙行,一天到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妙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一切做为,统是妙行,只生智慧不是烦恼,这个行是妙,为什么?因为它与根本智相应。根本智是什么?无分别智,内心没有分别,内心里头没有造作。所以一切造作与清净心不造作相应,造作即是不造作,行即无行,行与无行不二这叫妙行。我们看到《普贤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妙行是什么?不疲不厌。我们今天做什么事情做久了累了,讨厌,有厌倦之心,这行不妙。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什么时候修的?根本智现前之后才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修的十大愿王。所以修十大愿王的条件,在我们来讲是得理一心之后,理一心要没有得到我们可以学,可以学不是真正的修。就好像念书一样,先修班没有入正科,我们所学的是相似的行,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心平等、心清净,就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统统现前,这个时候修的十大愿王是修普贤行。像这些起码的常识我们要晓得,我们自己现在在博地凡夫,定慧完全都没有,我们来修十大愿王,自己以为:我现在修普贤行。这在佛法里叫什么?叫增上慢。增上慢不是有心的,是无心,自己根本不知道,以为自己已经做到这叫增上慢。增上慢是我慢的一种,障碍!你看看增长烦恼,贪瞋痴慢疑你在增长那个慢。所以智慧不开,总是落在烦恼里面,智慧开了之后这个境界完全不一样。
下面这章是「观世音菩萨章」,观世音与我们的缘分特别深。我们下面好像只有六个钟点,我们的进度要快。讲义里头说得很清楚:
【前药王是身根。妙音是舌根。】
观音菩萨说的意根,诸位一看就明了,身、语、意。
【此三法众生取著。则起三障。谓惑业苦。】
几句话就把这三品经的经义,给我们点出来,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就是在身语意这三法里头取相、著相,所以就变成了『三障』。「三障」诸位要知道,这是六道轮回所以然的原理,起惑(起惑是迷惑)、造业、受果报,受果报当中又起惑、又造业再受果报,这个轮回就惑业苦、惑业苦永远没完!你要问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六道轮回是谁制造的?是你因为取著身语意而造成的,自作自受。不是说另外有个人造个轮回来给你受,不是的,没有人造,而是自己造出来。实际上讲根本就没有轮回这个事情,轮回也是空花灯上的圆影,没有这个东西,全体即空。但是你迷在这里面,你把它当真,你永远离不开它,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能够在身语意这三法里头不取相、不著相,轮回就没有了。轮回是自己造的,还得要自己把它消灭掉,别人没有能力把你这个轮回灭掉,这个事情是自家的事情。再给诸位说,谁也不会障碍谁,你自己在一切法里头,你不取相、不著相,别人障碍不了你,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说是你自己要超越轮回,什么人也碍不了你。固然经上讲的四种魔,四魔诸位要晓得,三种都是自己,五阴魔是你自己,烦恼魔是你自己,生死魔也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天魔是外面。
但是诸位要晓得,天魔要不藉烦恼、五阴、生死做内应,他一点力量都没有。里面有三个内奸,和外头一个敌人一勾结,那你怎么不完?你里面没有内奸,外头那一个人他的力量薄弱得不得了,不起作用。所以那个魔也很乖,你内里有内奸,他就作威作福;内里头要没有,他马上就投降,来护法。你看看魔对於释迦牟尼佛,不就立刻护法了吗?皈依做三宝弟子来护法,为什么?他没有力量!这个表法是什么意思?外面这外境,你要一觉察增长你智慧,这就是护法的意思,这就是他投降的意思。譬如说外面逆境,我们讲的恶人,冤家对头碰到,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成就你自己的定慧,不但不障碍你,你不生烦恼,反而成就了你定慧,这就是魔的投降,这就是魔的护法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他真的来投降、来护法,不是这样的,不是事相上的,成就自己的定慧。换句话说,自己在这个境界里禁得起考验,这就是魔投降,魔来护法,是这个意思。所以此地这个两句,不但是把这个三品经的经义告诉我们,实际上也把六道生死轮回的生灭,这个原理告诉我们。
【菩萨解脱。则转为三德。】
转惑业苦为法身、般若、解脱,悟了就是『三德』,迷了就是三障,所以惑业苦就是三德秘藏。好,我们下课。
是说明表法的义趣:
【妙音现莲华。乃尘劳法门不二之旨。尘劳法门。以实相为统摄。故惟实智方能导达也。】
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根本智现前之后,才能够通达这些理事的分齐,道理就在此地。菩萨的修学一定是以得根本智,入实相理为目标,在一般讲圆教初住菩萨就入门。入门以后我们讲的深造,我们看《华严经》,《华严经》上有个例子,这就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我们在《四十华严》前面的三卷半,「文殊菩萨会」,善财童子在老师会下得了根本智,根本智现前之后这才有资格去参学,所以后面就是五十三参。如果根本智没有现前;换句话说,你没有得根本智,没有入实相门,没有资格参学。为什么?你在境界里头还是用分别执著打妄想,那你是愈学愈糟糕!这样到外面去参学,那就会学到地狱里去,不是成佛道,那堕落。所以这个参学诸位一定要晓得,没有本钱去参学必定是堕落,你见闻得愈多,你的妄想就愈多,分别愈多,执著也愈多,到最后必定是毁谤正法,这就会堕落。根本智现前,入了实相,然后怎么样?叫历事炼心,在境界里面炼什么?炼如如不动。就是底下所讲的:
【带尘劳而入法门也。入法门必破无明。】
这是参学,所以他不舍『尘劳』,「尘劳」跟『法门』原本不二,所以他不用舍,他的法门跟尘劳是合而为一。你们从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你仔细去观察是不是这个情形?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们以人间的眼光来看他们,他们的生活逍遥自在、幸福美满,我们凡夫看到是这个。他们呢?他们自己是另一个境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我们肉眼凡夫看到是什么?看到个表层,看到个外表。实际上他们所修持的,是逐步接近终极的清净,证得究竟圆满,人家做的是这功夫,这是我们决定看不出来的。参学圆满了,就功夫到了顶头,没有地方再学,什么境界都经历过叫历事炼心,在一切境界里真正的清净平等。换句话说,在什么境界里头他也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禅定。接近这个境界的时候他什么都了解,是智慧,有定才有慧;没有定就没有慧,没有定那生的知见叫邪知邪见,不是智慧。究竟圆满,就定慧圆满,这个时候怎么样?机缘成熟了教化众生。所以度化众生这是缘的问题,缘要不成熟不能勉强,佛法当中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无缘不是说一切众生与我没有缘分,这个话讲不通,为什么?万法唯心那哪个没有缘分?都有缘分。但是缘分成熟有先后不同,熟者先度。
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是缘不成熟的人,不成熟的人,佛要教他,他掉头而去,他根本就不接受,那这就不行。等他哪一天他想学佛,喜欢闻法,佛就来度他,这就说明缘成熟了,佛度的是缘成熟的众生。众生缘不成熟怎么样?这个证得究竟圆满的人就等待,等待的方式大概就是两种,一种闭关,所以闭关的人是功德圆满的人;另外一种就是住茅蓬,禁足住山。这两种人是定慧圆满,我们一般讲成佛、得道;如果自己没有到这功夫,你还是要行脚、还要参学,这是诸位同学要记住的。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对於佛法还不很通达,出家之后有个因缘,那时候我在临济寺,临济寺有个信徒他有个别墅,这个别墅是建在山上,在圆山建在山里面。原来是二次大战的时候,他们逃警报用的,建了一栋日式的房子,不太大很幽雅,旁边有个防空洞,他们逃警报用的。现在不打仗那个地方没用处,所以他就叫我们去住,他供给道粮。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茅蓬住,而且非常清静,附近很远才有人家,地方我去看很好。我就跑到台中跟李老师商量,我说有这么一个好环境可以进修,我可不可以到那住?结果李老师给我骂了一顿,就跟我说出这个道理,住山、闭关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在我们念佛人什么样成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还不行还没有成就,你上头还有理一心。
他就讲最起码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实际上初住菩萨还要参学,善财童子一直参学参到什么地方?到等觉、成了佛才不参学。所以他就问我你佛没有成,你初住没有证得,你有什么资格去住茅蓬、去闭关?他老人家说得很慈悲,他说我们两个关系不一样,我给你说真话。如果别人来问我,我不会讲,我会跟他客气,很好,你有这样殊胜因缘很难得;他说我们关系不一样,我决定不能害你。我才晓得,原来住茅蓬、闭关还要这么样的资格!可是我们听人家一剃头就闭关去,他一剃头他是再来人,他已经成了佛。由此可知,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也许他已经成佛,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我们不敢讲。这是讲机缘没有成熟,教化众生机缘没成熟的时候,这是闭关的。所以李老师给我说「古人赵州八十犹行脚」,这禅宗里头著名公案,八十岁他还要到外头去参学。李老师就说,难道赵州和尚不想找个地方休息、自在,去享享清福,还一天到晚到处去跑,到处去参访,难道赵州不如我们吗?刚才跟诸位说,根本智得到之后有资格参学,智慧圆满才有资格住山闭关。李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你这一出家就去住茅蓬去,赵州和尚替你提草鞋的资格都不够。说得我满面通红,从此以后再不敢打妄想,我去闭关住茅蓬这个念头打断了。
以后我读《莲池大师全集》,他老人家「竹窗随笔」里面就有二、三段,写闭关住山的事情,跟李老师所讲的一样的,我这才相信。以后读《华严》自己恍然大悟,晓得参学要具备什么资格,这样我们才对於古人的教学,佩服到五体投地。所以古人的教学,学生根本智没有现前,不能离开老师一步,为什么?你不能独立,你知见不正。你能够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不随境界转,这个时候有资格离开老师,老师叫你去参学。所以你的根本智现前,就是定慧成就,此地所讲的标准你已经得定,已经开了慧,老师绝不会多留你一天;老师如果多留你一天,老师对不起你。为什么?你已经具足参学的资格,你应当到所谓说遍参天下之士,使你自己定慧圆满。如果老师再把你留著身边,障碍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老师对不起人。没有这个功夫你要出去,老师如果让你出去,老师也对不起你,为什么?你没有能力,出去那是你自毁前途。所以老师教学生那真是苦心,善知识很难遇得到!可是今天我们真正做个好的学生,学生的态度也很难,到哪里去找这个好学生?有几个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教学的苦心?这样的老师认真的教学,学生今天怎么样?这个老师太跋扈、太专制,只有他是好的,别人都不是好的,我们都不要跟他学。学生跑掉了,这就是什么?缘不成熟。
真正好的学生,好的老师,这也是可遇不可求,在佛法里面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三者都具足,这才能成就。三者缺一条都不能成就,你说机缘有,你自己没有福报,不行,没有福就是没有定;有定也有机缘,你没有善根,没有善根是没有智慧,跟老师几十年不开悟,那也没办法。所以说是善根就是所知障薄,福德是烦恼障薄,又遇到好老师,这就很容易成就。烦恼障重、所知障重,遇到好老师也不行,也不会成就。烦恼障重的人,跟一个好老师跟不长久;所知障重不开悟,我们说什么?太笨、太愚痴,不开悟。所以说这三个条件都具足难,真正是难!这个我们真是讲千载难逢的机缘,自己本身条件有,又遇到好的外缘,好的老师给自己做增上缘,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必定有成就。「入法门必破无明」,像六祖所说的念念之中常生智慧,生智慧就是破无明。
【无明破则功德显。】
『无明破则功德』就显了,「功」是说的定慧,「德」在今天来讲,就是技能,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教化众生、利益众生这是德。底下说:
【出尘劳而证实相。法报巍然独露也。】
『出尘劳』,是即尘劳而出尘劳,而不是离开,即世间而出世间,前面讲过「即染而净」,这才能够证得实相。实相就是理一心,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就是法性,实相也叫第一义,也叫大涅盘,名字很多都是说的这一桩事情。这个时候法身、报身都证得,法身、报身跟自己现在的身是一身不是二身。这个意思,诸位可以细细去研究《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所说的三身。我们现在是不是具足三身?具足三身自己不能证得。就好像你口袋里装的有很多的钱,忘掉了,我今天没带钱出来,一文都没有,遭遇到困难。人家告诉你,你的口袋里不是吗?原来是的,带在身上忘掉。咱们法身、报身就在现前,就是不能证得,清净实相什么时候离开过我们?也就是不能证得。底下有几句很要紧,完全是讲的表法,表法的意思不懂经念得就没意思,经里面所讲的东西你莫名其妙。这里告诉我们:
【多宝即实智。释迦即权智。妙音即权行。】
在第七行的末后一句,多宝如来表的是『实智』,释迦如来表的是『权智』,实智是自己,权智也是自己。『妙音』是表『权行』,行都是权没有实,实怎么样?实是没有行。我们常讲的无作而作,无作是真行,没有行;而作是「权行」,作而无作。本来无一物哪有什么行?从本来无一物里面建立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都是从无一物里头建立。所以行即无行,无行即行,凡有所行都叫「权行」!
【以权行方便。示有往来也。】
所以诸位要是真正明了,这段经文表法的义趣,这里头其味无穷。这底下有一句说:
【权实似远而非远。权实似近而非近。以实招权。以权导实。智行相契也。】
这个几句话很要紧,在经里面是很长一段经文,意思就是这几句话。『权实』悟了当下就是,迷了那真是天壤之隔,所以这个事情是迷悟之间。可是修学为什么不先求权智,而后再求实智?诸位必须要晓得,权智是从实智生的,没有实智哪来的权智?就好像我们种棵树一样,我们为什么不先种花、种个果不好吗?为什么要去种树?那个花与果是树上长的,你不种树哪里会有?花果枝叶是权智,它的根本是实智。六度里面禅定、般若是根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是培植,培养这根本,枝叶花果是什么?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是枝叶花朵。我们的修行,在初级的修行是要以定慧为主,这是我们的目标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成就,那个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就是五十三参的事情。参学就是成就后面四波罗蜜,禅定跟般若波罗蜜成就才有资格去参学。这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以实招权』,实智就是禅定、般若,权就是方便、愿、力、智。
『以权导实』,这就是五十三参的事情,五十三参权智,权智是什么?权智再成就实智。就好像你看那种树一样,就会觉悟这个道理,先是有根本,根本很小,枝叶,这个枝叶花果愈繁茂、长得愈大,根本愈坚固就这个道理。可是你开始一定从根培养起,然后开花结果,这个花果又帮助它的根本之壮大,就这么道理。所以你在一切法里头任何一法,你可以能够见到一个圆满的道理,整个宇宙的大道理就是这样。所以说破一微尘见大千世界,是一个理,这就是所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去看一棵树你也会开悟,也会成佛,也会圆满菩提。没有二理一个理,一个理贯通一切理统统都是一样的,没有二理。这就是说明什么叫「以实招权」,什么叫「以权导实」,智是实智、权智,行就是权行,我们今天讲的行解相应,知行合一,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是从佛法来的,他是个学佛的人,阳明先生禅定有相当的功夫,他是学禅的,在禅上有相当功夫。所以把佛门里面行解相应,他把它变一变,知行合一。底下讲前面文殊菩萨启请,这个地方讲华德菩萨重问:
【华表因行。德即功德。发明宿世善根功德。以酬文殊之请。故问种何善根修何功德也。】
这是华德菩萨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对我们来讲相当的重要。我们读这品经要特别注意,我们应该如何去修学,才能成就自己的『善根功德』。底下讲:
【叙其所依之佛。名云雷音王者。云表慈。】
有覆盖的意思。
【雷表威。二德具足。说法自在。故曰音王。】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自己要想到说法自在,像妙音菩萨这样的境界,你要是没有大慈悲心做不到的。慈悲不是我们想发个慈悲心,心就慈悲,没那么容易,慈悲心是从平等、清净里面生出来的。所以我讲菩提心,我常常讲平等心是菩提心的理体;你在一切法里不平等,你就没有菩提心,平等是觉,不平等是迷。怎么样平等?一切法里头不分别就平等,你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这是觉心之体。清净心是自受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心多清净!自己享受的是清净心,清净这是真正的福报,他受用的是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是从平等心、清净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是平等心、清净心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这叫慈悲心,你说法才自在。所以这个说法自在妙音菩萨,哪个人不是妙音菩萨?你自己把你的大慈大悲障碍掉了。外面没有任何能力能够阻碍你,没有任何能力能够破坏你,障碍你的、破坏你的全是你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去掉这些东西你原来是佛。《华严》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也是这么说,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千真万确。你现在为什么堕落在凡夫,自己要晓得。末后有一句:
【妙行常不离其本智也。】
这是在底下,下面第六行。我们凡夫的行不妙,为什么不妙?因为我们一举一动都带著烦恼,都有生死轮回的果报,不妙。『妙行』怎么样?他一举一动心清净,不生烦恼只生智慧。六祖大师那个行是妙行,他自己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在碓房里舂米是妙行,他去砍柴是妙行,一天到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妙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一切做为,统是妙行,只生智慧不是烦恼,这个行是妙,为什么?因为它与根本智相应。根本智是什么?无分别智,内心没有分别,内心里头没有造作。所以一切造作与清净心不造作相应,造作即是不造作,行即无行,行与无行不二这叫妙行。我们看到《普贤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妙行是什么?不疲不厌。我们今天做什么事情做久了累了,讨厌,有厌倦之心,这行不妙。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什么时候修的?根本智现前之后才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修的十大愿王。所以修十大愿王的条件,在我们来讲是得理一心之后,理一心要没有得到我们可以学,可以学不是真正的修。就好像念书一样,先修班没有入正科,我们所学的是相似的行,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心平等、心清净,就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统统现前,这个时候修的十大愿王是修普贤行。像这些起码的常识我们要晓得,我们自己现在在博地凡夫,定慧完全都没有,我们来修十大愿王,自己以为:我现在修普贤行。这在佛法里叫什么?叫增上慢。增上慢不是有心的,是无心,自己根本不知道,以为自己已经做到这叫增上慢。增上慢是我慢的一种,障碍!你看看增长烦恼,贪瞋痴慢疑你在增长那个慢。所以智慧不开,总是落在烦恼里面,智慧开了之后这个境界完全不一样。
下面这章是「观世音菩萨章」,观世音与我们的缘分特别深。我们下面好像只有六个钟点,我们的进度要快。讲义里头说得很清楚:
【前药王是身根。妙音是舌根。】
观音菩萨说的意根,诸位一看就明了,身、语、意。
【此三法众生取著。则起三障。谓惑业苦。】
几句话就把这三品经的经义,给我们点出来,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就是在身语意这三法里头取相、著相,所以就变成了『三障』。「三障」诸位要知道,这是六道轮回所以然的原理,起惑(起惑是迷惑)、造业、受果报,受果报当中又起惑、又造业再受果报,这个轮回就惑业苦、惑业苦永远没完!你要问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六道轮回是谁制造的?是你因为取著身语意而造成的,自作自受。不是说另外有个人造个轮回来给你受,不是的,没有人造,而是自己造出来。实际上讲根本就没有轮回这个事情,轮回也是空花灯上的圆影,没有这个东西,全体即空。但是你迷在这里面,你把它当真,你永远离不开它,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能够在身语意这三法里头不取相、不著相,轮回就没有了。轮回是自己造的,还得要自己把它消灭掉,别人没有能力把你这个轮回灭掉,这个事情是自家的事情。再给诸位说,谁也不会障碍谁,你自己在一切法里头,你不取相、不著相,别人障碍不了你,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说是你自己要超越轮回,什么人也碍不了你。固然经上讲的四种魔,四魔诸位要晓得,三种都是自己,五阴魔是你自己,烦恼魔是你自己,生死魔也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天魔是外面。
但是诸位要晓得,天魔要不藉烦恼、五阴、生死做内应,他一点力量都没有。里面有三个内奸,和外头一个敌人一勾结,那你怎么不完?你里面没有内奸,外头那一个人他的力量薄弱得不得了,不起作用。所以那个魔也很乖,你内里有内奸,他就作威作福;内里头要没有,他马上就投降,来护法。你看看魔对於释迦牟尼佛,不就立刻护法了吗?皈依做三宝弟子来护法,为什么?他没有力量!这个表法是什么意思?外面这外境,你要一觉察增长你智慧,这就是护法的意思,这就是他投降的意思。譬如说外面逆境,我们讲的恶人,冤家对头碰到,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成就你自己的定慧,不但不障碍你,你不生烦恼,反而成就了你定慧,这就是魔的投降,这就是魔的护法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他真的来投降、来护法,不是这样的,不是事相上的,成就自己的定慧。换句话说,自己在这个境界里禁得起考验,这就是魔投降,魔来护法,是这个意思。所以此地这个两句,不但是把这个三品经的经义告诉我们,实际上也把六道生死轮回的生灭,这个原理告诉我们。
【菩萨解脱。则转为三德。】
转惑业苦为法身、般若、解脱,悟了就是『三德』,迷了就是三障,所以惑业苦就是三德秘藏。好,我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