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妙法莲华经大意 - (第四十五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四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5

  第十四面上半段最后倒数第二行,我们念一念:

  【不轻菩萨悯彼竞执言教。不能达本离言。直指实相自心人人具足本来成佛。故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以其直示。故不读诵经典。但行礼拜。】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佛法五个时期,也就是讲的五五百年。到今天可以说是第五个五百年之后,多闻坚固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已经到了斗诤坚固,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佛法里面所讲的正法、像法、末法,或者我们讲戒律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塔寺坚固、斗诤坚固,这五个时期都在我们自己一念之间。我们如果在一切法里头念念分别执著,那怎么会不斗诤?如果一念平等,实际上现前就是正法;一念清净,现前就是禅定坚固。由此可知,佛的法运,并不是一去之后我们再也没分,绝不是如此。在我们自己的一念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存的是什么心,所得的果报,一定与存心相应。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好是佛灭度大概是一千年,也就是禅定坚固的后期,这是中国禅风很盛的原因。但是在魏晋隋唐以后,就进入到多闻坚固。所以八大宗,小乘二宗、大乘八宗,在教理上确实有了不起的发明,当时研教之人都开悟,在教下讲大开圆解。教下的大开圆解与宗门的大彻大悟,是一样的境界,是相同的境界。往后修学研教的方向就走错了,就像此地所说的,大家执著在研教死在教下,念死书!专门在名相里面做活计,而把教义、教理失掉。所以说『不能达本离言』,不晓得佛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不知道这个道理。不知道佛说法四十九年,心是清净不动的。

  如果说我们今天读了这个经本,心是随著经本转,随著经本在起伏,那释迦牟尼佛也造业!佛叫我们心如如不动,叫我们的心随著他的言语在转,这我们不是学佛!所以佛才讲「依文释义,三世佛怨」,我们今天就是依文释义,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依文释义的办法是世间教学的办法。所以世间教学跟出世间教学决定不相同,出世间教学所有经论言语、文字,皆是方便之方便,诱导我们悟入真实,就是悟入「达本离言」。前面跟诸位讲威音王的意思,威音王佛,哪个不是威音王佛,不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下又何尝例外!所以从前研教的人,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证果。现前研教的人无不是死在教下,曲解了经义,不知道佛的意思是意在言外,文字里面没有。文字、言语里面如果有,佛决定不叫我们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这话讲不通。道在哪里?这是个指路牌而已,是个指路碑,我们要想到哪里去,不知道这个方向,这个地方有个指路牌,上面写著往哪里走。佛一切言教就是指路牌。所以诸位要晓得,真如本性、诸法实相,言说里头没有,文字里头也没有,你脑子里头去想像,想像里头也没有。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决定也没有,你想不到的。

  所以闻法,不能用第六意识闻,第六意识是妄心、妄想,虚妄分别执著用这个东西,你不会开悟的。离了这些东西就见道,我再给诸位说,什么时候离什么时候见道。像前面讲「无言之理不落阶级」,也没有渐次,《圆觉经》里面讲的,你现在离你现在就见道,见道是什么地位?在大乘圆教里面初住菩萨。阿罗汉的断证只等於圆教第七信的菩萨,你看看你当下要见了道,你就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超过了权教菩萨,这个歇叫真歇了!《圆觉经》里面教给我们离幻,言教是幻,名字是幻,心里面打妄想是幻,离的是这个幻;不是离的一切境界相,这个依他起的你离不了。你要了解它、认识它、认清它,在这里面不起执著、不起分别,晓得一切法本来没有名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法没有到中国来,我们中国《老子》,对这个问题就知道得很透彻、就很清楚,人家就不执著。我们所以生这些妄想执著,就是对於这个事理的真相不了解误会了,所以才生执著。常不轻菩萨在此地示现,就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巧妙极了。

  我们常常讲修行根性要上根利智,实际上说这个话也是方便法,你肯放下你就是上根利智,你不肯放下你就根性下劣。为什么?真实法里面是平等的,没有高下。如果还有聪明利钝,这不是真实法里的,这是妄识里面才有。说真实的,你看《法华经》里面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三乘五性对谁说的?迷的时候境界里讲的,真如本性里头哪有什么三乘五性!六祖给我们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如本性里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这个心才到了真正的清净。由此可知,你要想修明心见性,你要想修大开圆解,你修什么?修清净心。你修清净心,你现在就成佛;你不修清净心,那你就是生死轮回。这个事情决定在自己,昨天也给大家说,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决定在自己。我们看看常不轻菩萨修学的方法,给我们是个重要的启示,菩萨深深明达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修行方法,他是跟禅宗里面的宗旨是一样,方法不一样。禅宗是直指人心,他是『直示』,直接指示境界,『不读诵经典』,他不读诵经典。如果你要不愿意读诵经典,经典太罗嗦、太麻烦了,我念字也不认识,记也记不住。你不要读诵经典你想成佛,行,学常不轻就行,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地方告诉你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怎么个修法?『但行礼拜』,这就是至诚恭敬。诸位要晓得这个修行的方法,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他单修这个。他对於任何人不敢轻慢,每个人都是佛、都是菩萨,凡夫就是自己一个。在家里头你的父母是菩萨、是佛,你的儿女也是佛、也是菩萨。绝对不能说儿女,我是你的母亲,我是你的爸爸,你要对我尊敬,那你这个常不轻菩萨就学不成。一切众生,只要有一个众生你把他看轻了,这个法门你就修不成。所以礼敬诸佛很难、很难,不简单!十大愿王天天在那边念,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十大愿王是上上根人学的,不是普通人学的,他心地真正清净平等,一切恭敬。『不轻』就是不敢轻慢一个人,这才能够学常不轻,才能够「但行礼拜」。如果我们要是依文解义,但行礼拜,我天天拜佛就可以,我一天拜三千拜、一天拜四千拜,这就叫依文解义。对待一切人还是轻慢,我一天拜三千拜佛,我真修行,你们都是假的,你们算什么?对一切人都轻慢,那怎么学常不轻?依文解义错就错在这个地方。可是我们讲一天要拜三千拜是不是修行方法?是的,初期的时候要拜佛。为什么?心不平,在境界里头不能够、做不到常不轻。那怎么办?拜佛,拜上几年心平气和了,把这个功德、清净心,应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上,能够对一切众生都恭敬。不但对一切人恭敬,对蚊虫、蚂蚁都恭敬,为什么?它是佛。不但对有情众生恭敬,有情众生都是佛,桌椅板凳也是佛。

  你们看《四十华严》,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叫常不轻菩萨。你不要读诵经典你就成佛,佛就跟你授记,为什么?读诵经典也是叫你达到这个境界!你现在不读诵经典,用这个方法也达到。所以诸位晓得,十大愿王任修一条都会成就,那十条俱修当然成佛,没有不成就的。千言万语都是提醒我们,要我们自己改变心理,一切的过失,都从我们自己无明妄想当中生的,无明就是一切事理不明白,不晓得事实的真相!这在佛法里面讲到最高级的佛法,也是最究竟的修行方法,我们应当要这样学法,这个学法一生成就。修学其他的法门,佛给你讲三大阿僧只劫,是权说不是实说,再说长远了怕你听了害怕,不敢学。你看《华严经》里面讲成佛无量劫,虽说无量劫,又说一刹那之间可以成就,这是什么意思?念劫圆融,迷的时候就是无量劫,悟的时候是一刹那,这迷悟不同。果然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歇即菩提,《圆觉》上「离幻即觉」,这个离幻即觉跟歇即菩提是一个意思,一样的境界。问题我们肯不肯离?我们肯不肯歇?歇就是什么?歇妄想。我们在一切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这个心一起马上歇下来,这就是菩提。才动一个念头,有念皆妄,这个念头就歇下来,正念无念,自己的心决定清净这是正念,这是自己的正念。

  凡是想像,用头脑去想,用什么方法叫一切众生开悟,叫一切众生成佛,叫一切众生明了达本离言,直示实相,这个念叫正念。为什么?无碍於自己清净心,自己还是无念,所起的念头是如何叫别人也能够达到正念。这叫什么?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念是从无念生的,从无念起的。念而无念前面讲「实相之理,无言不碍於言」;实相之理无念,又不碍於念,念与无念是一。我们今天念与无念是二,所以你有念是错,无念还是错,无念就修无想定你还是错。错在哪里,我们要晓得,有念是错、是妄想,为什么?全是自私自利。纵然为别人著想不是叫他开悟,不是叫他成佛,叫他在六道里头或者占点小便宜,得点小好处,这是妄念。正念是要叫众生得究竟利益,这是正念,自己心是清净的这是正念。修无想定的人他错在哪里?他无念了,他那个无念是执守无念,不是真正无念。连阿罗汉的无念,你看佛都讲「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阿罗汉都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那个无想定又何尝不是?所以他没有离开执著、没有离开分别。他是分别那个无念,执著那个无念,所以还是有念,他有什么念?有个无念,那个念是妄念,自私自利的念头。还不如世间的那些善人,天天打妄念做社会慈善事业,利益一切众生,修无想定的人还不如那个人。那种人还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还能够享受人天果报。

  常不轻菩萨见人就礼拜,见人就礼拜你也要记住,如果你要是不晓得这个道理,看到经上讲常不轻菩萨见人就礼拜。好了,你在马路上看来来去去那么多人,你一天到晚磕头,你见到人就礼拜去,人家马上就把你拉到派出所,这人精神不正常,给你送到疯人院去了。礼拜是什么?礼拜在心里头,见什么样人跟他行什么样的礼,内里面的恭敬决定平等。你见到佛菩萨形像,在那里恭恭敬敬的五体投地拜三拜;你在外面见到那个朋友的时候,你跟他点点头,一样的恭敬心,两种不同的方式。形式上不一样这不要紧,为什么?随俗。恭敬心一定要一样,稍稍打一点折扣你就不是常不轻菩萨。千万头脑里头不可以有分这是菩萨,那是佛,这是善人,那是恶人,那糟糕了,你这一分就有轻慢之心。所以常不轻菩萨说是什么?『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他看情与无情是这个看法,现前你们都是菩萨,当来你们一定成佛,所以他眼睛里看情与无情都是佛菩萨;我们今天眼睛里头,这是好人,那是恶人。好人、恶人要不要辨别?如果要不辨别的话,那这个人不变成白痴!

  常不轻菩萨绝不是白痴,聪明得很,样样都晓得、样样都清楚,是用一个清净平等心来待人,这就是菩萨。绝不是说这个好人,菩萨不晓得他的好处;那个坏人,菩萨不知道他坏处,那哪里叫菩萨,哪里叫有智慧?菩萨晓得一切善恶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从他的本性上来说,他确实是佛菩萨,一点都不错。我们读过很多大经大论,就六根根性而言哪个不是佛!《华严》、《圆觉》上「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所以你从这里看,确实本来是佛,一点都不错;如果从第六意识、从第七意识上来看,就是十法界,有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凡夫。但是我们的一切众生是真妄和合之体,就看你从哪个角度上看。你要从六根根性上看,从一切法性上看那一切众生是佛,但是这是真的,这是永远不变。从这六道里头、善恶里头那是假的、是虚妄的,一觉就没有了。无明里头才有这些东西,智慧观照之下无明没有了,那这些东西根本不存在。所以这个事实真相所以然的道理,你明白了之后你的心就清净了。

  你对於地狱、饿鬼、畜生,也能生平等、清净的恭敬心,这个心才能发得出来。发出来有什么好处?给诸位说好处太大了,你看我们念佛不就要求一心不乱吗?能够发这个心一心不乱就现前。为什么?平等心是一心,二心里头没有平等;清净心是一心,二心里头没有清净;慈悲心是一心,二心里头没有慈悲。二心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没有慈悲;一心里头才有平等、清净、慈悲,是以一样的心、一样的清净、一样的慈悲待一切众生。诸位能够这样做,你现在就是菩萨,「当得作佛」。可是我要告诉诸位,修常不轻菩萨的人,确实如此,这个人就是理一心不乱的人。我们不要说他,我们说一说释迦牟尼佛,我们拿佛来做个比喻,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看他待人平等不平等、清净不清净、慈悲不慈悲?这个经是在王舍城灵鹫山讲的。经里面常常讲舍卫国,佛在舍卫国住的时间相当长,许多经典都是在舍卫只树给孤独园讲的。舍卫国里面三分之一的人,见到佛;有三分之一的人听到佛的名字,一生跟他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名也没听过,根本不晓得释迦牟尼佛在那里住那么多年,在那里教学,没听过。不平等!给诸位说不是佛心不平等,佛的清净、慈悲、平等是一味的,众生的业缘不一样,所以这个过失在众生,不在佛!

  佛大慈大悲,你不接近他有什么办法?所以经里面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其实上佛与哪个人没有缘?而且缘是平等的,没有等差的,不会说偏重这个,薄於那个,没有,决定没有。而是众生自己迷惑颠倒有浅深不同,造成的差别,你虽然造成差距,佛心还是平等的。佛心决定不会说你有缘对你好一点,你没有缘我对你薄一点,如果佛有这个心那是凡夫,没有成佛,不但没有成佛,连常不轻菩萨都不够格。所以诸位要晓得,常不轻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菩萨,他是修的普贤行。普贤行是成佛的修行,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成不了佛。所以在菩萨行里面,是最殊胜的行门、最高的行门。我们要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那修什么?就是修常不轻行,修普贤行,与诸佛菩萨一鼻孔出气,这才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所以距离是自己造成的,佛与一切众生没有距离!常不轻菩萨示现这个法门,他的用意就是底下这个三句:

  【四众坚执言教。闻此直指。不能深信。反以恶口骂詈。杖石打掷。而菩萨犹高声告报。其慈悲之心。何其切乎。】

  所以其他的菩萨以言教教化众生,常不轻菩萨是以身教教化众生,他不说话,为什么?他示现的他不念经,他是以自己的行动来感化人心。那些人都是研究教理,对於常不轻菩萨这种行持,迷执在教下、死在教下的人,对於这种修学他不懂,所以他『不能深信』。不信怎么样?还骂他,还说他盲修瞎练,不但骂他有的时候还打他,故意在那侮辱他、欺负他。可是他怎么样?他还是告诉别人,你是菩萨、你是佛,我不敢轻慢於你,久而久之人一定会被感化。感化一个人,给诸位说有的人,万恶的人一生都感化不了,菩萨再来一生,生生世世都不离开你,这叫大慈大悲,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感化这个人,他是有限度的,几个月、几年还不能感化,「算了,我不理他!」这不行,这不是修菩萨行。所以菩萨行要长劫的修行,无量劫的修行,绝不是一天、两天的。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六般罗蜜里面,为什么特别要告诉我们布施、忍辱重要。

  布施是放下,忍辱就是训练耐心,你没有耐心、你不能忍受,那你注定失败的,你不会成就。布施是什么?不是说拿一点钱财施舍别人,这叫布施。真正修布施的人,你一分钱不给人家的时候,你布施功德就圆满,不在形式。布施诸位要晓得,《楞严》里面讲「歇即菩提」,布施就是歇,布施是舍,放下!《圆觉》里面离幻,离幻就是布施。所以我们今天一提到布施,就会想到钱财,你看看这个错到那里去了。而不晓得把你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相应的那些心所、不相应行法,不能把这些有为法给布施掉。这是应当要布施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还不把它布施掉你还留它干什么?你布施掉,众生还舍不得,那就跟常不轻菩萨一样。你舍掉了,他看到你不满意,恶口相向,种种侮辱你要能受得了。这个时候就得要忍辱,忍辱里面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我舍掉之后再不把它捡起来,这是忍。菩萨教化众生更要忍,不忍没有办法教化,而且得生生世世的忍,才能成就,众生不是一生能成就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诸位能够稍稍体会到,佛菩萨慈悲恩德实在不可思议。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