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妙法莲华经大意 - (第四十二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四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2

  因地上的功德就与阿罗汉果齐了,果上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果又指的是什么?我们要明了,究竟的果位是佛。佛出现在世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个功德无量无边,真正不可思议。要从分证果上来说,那就圆教初住菩萨以上,这就是证果的法师,这是法身大士功德当然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再降低,降低到相似位、观行位都不可思议。譬如当年智者大师,我们晓得这是法华宗第一代祖师,天台的智者大师他往生的时候,他的这些徒弟们问他,问他老人家你已经证到什么果位了?大师很谦虚的说,他因为领众,领众就有很多拉拉杂杂的事情要操心,所以他说他只证得五品位。五品位是什么位?是在观行位;换句话说,这个位次不高,充其量不过是事一心不乱而已。由此可知,这个地位最高也不过是七信位菩萨,就是六信、七信信位菩萨。那我们想想,智者大师的功德就不得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领众是不得已,现在人一出家发心就想做当家、做住持。如果没有智者大师那个戒定慧的功德,这领众不晓得把众领到哪儿去了。

  所以从前丛林里面,不要说是和尚,就是里面办事的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像天台山国清寺,连厨房里面烧饭的、舂米的,都是文殊、普贤、阿弥陀佛再来。丰干和尚舂米的,阿弥陀佛化身;寒山、拾得厨房里烧火的,他们干什么?他们来供养大众。来做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菩萨来成就大家!所以我们念佛人讲到果证,就是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这是证的小果,我们念佛人证的小果,理一心不乱证的是大果。所以,只要证得一心不乱,那就是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你证得事一心不乱,阿罗汉决定比不上你。为什么?阿罗汉没有菩提心,你有菩提心,怎么能相比!阿罗汉跟你能比的地方,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就是断见思烦恼,阿罗汉已经断见思烦恼,你也断见思烦恼,所以在这点上阿罗汉可以跟你比。除这点以外,任何一方面,阿罗汉都不能跟你相比。这下面提出一个疑问的来问:

  【或曰。既是因心。世间颇有如是之人不。】

  这是提出一个假设的疑问,像这样的人我们世间有没有?你看底下答覆:

  【曰实有是人。愧予识浅不能博记。】

  这是法师在此地谦虚,自己客气,说明什么?自己见识有限。这个大意是湛然法师说的,这个『予』就是湛然法师自称,我很惭愧,我这个见识狭小,不够渊博,确实有这个人,但是我不认识。

  【又无圣智圆鉴。】

  自己证了果这自己才是圣人,才有圣人的智慧,才能够圆满的照了,哪个人是再来人、哪个人到什么果位,看得清清楚楚。高位看底下看得清楚,底下看高的看不到。如果你要是证得理一心,那事一心以下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某人是什么样的境界全清楚。这就是谦虚说自己没有证得『圣智』,没有『圆鉴』的能力。

  【姑以所闻。略引一二。以释子疑。】

  平常我们也曾经听说,听说的也不少,略举几个人来消释你的疑惑。就是说你不必多疑,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下面举了几个人。

  【如离娄见隔山蚁斗。即是眼根。】

  这就是有天眼,隔了一个山,别人看不到那个蚂蚁打仗,他在这看到。这是我们世间人,这不是学佛的,不是学佛的六根都有特别聪利的,那何况佛门里面修证的,那更不必说!

  【文姬壁外听其断弦。即是耳根。】

  前面是天眼,这是天耳,隔了个墙,墙外面弹琴弦断了,她能够听得清清楚楚。这两个是说的我们中国古人,这是我们历史上有记载的。

  【龙树能辨百味之丸。即是鼻根。】

  这是『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的就是他,他的鼻根通达,没有障碍。我们在古时候和药,现在中药也是如此,药丸有许多种药配出来,做出来的,他一闻就晓得这里面有哪些材料,一样一样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鼻根通利。你说今天我们拿东西来要化验、要分析,看看里头有哪些成分,有的时候还未必很正确。人家闻一闻就晓得,你这里面有多少东西,某种东西有多少成分,他就清清楚楚。

  【孔明能辨涪水。即是舌根。】

  这讲诸葛亮。

  【图澄掌现军旅。即是身根。】

  佛图澄,这是国王问他,军队在外面打仗的情形。他就把手掌涂了一点麻油,叫国王你自己来看,就像电视一样。军队在外面打仗、行军的情形,完全在他手掌里面,比现在的电视还管用。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明六通」!

  【康节遥谶未来。即是意根。】

  『康节』是邵康节,他有一部很著名的书,也是我们中国预言的根本叫《皇极经世书》,他推算的就很久远。讲国运、世运,这个世界的变化,多少万年一个周期,根据《易经》所推演下来,讲整个世界的世运这是大预言,这是『意根』。

  【曰是等不闻持经而得。】

  这些人都没有说明他是『持经而得』的。

  【适已言之。愧无圣智圆鉴。安知其前生不持经乎。】

  这些人都有这样了不起的神通,特殊的能力,可惜我们自己没有『圣智』,没有天眼,这些人这一生没有闻经,没有受持读诵,那前生、再前生?我们不晓得。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过去世,晓得你过去世修行好,过去世已经证得这个境界,今天再到人间来,虽然不闻经,不遇佛法,他这个能力还存在,还能够保持而不失。像去年下半年,我在高雄讲经的时候,有个居士拿了报纸给我看,我不晓得那个报纸有没有剪下来。日本有个小孩十几岁,是有三只眼,就是他眼睛能见,他鼻子也能见。做过很多次的试验,把他两个眼睛蒙著,他外面看得清清楚楚,鼻子见,再把鼻子蒙著他看不见。这不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六根互用,他还不到六根,他就是眼根跟鼻根可以互用;而佛门里面给我们讲六根互用,那就非常殊胜。那个报纸上还登了照片,可见得这个东西不是假的,是真的!末后两句法师劝勉我们:

  【汝但谛信佛言。必非虚谬。】

  难就难在谛实的尽信,你要肯『谛信』,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如果你对於佛所说的这些话怀疑,那不能成就要怪你自己,不能怪佛。我刚才给诸位讲的求福,求我们现前一点小福报,像袁了凡那样。我们如果今天要做,袁了凡做了二十年,这个果报才那么样的显著。我们今天要做,给诸位说,三年到五年就有袁了凡那样的成就。为什么?了凡居士刚刚做的时候半信半疑,所以他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我们今天要做一点怀疑都没有,谛信不疑,我们三、五年的时间,必定可以抵得他二、三十年的时间。他听云谷大师讲的,他没有见到样子;我们现在听说,也见到样子。了凡这个样子我们虽然没有亲见,我们听得很真实。可是在台湾像这样的样子不是没有,真有这个样子摆在面前,我们还有什么怀疑的?谛信不疑,就能成就法师无量无边的功德。下面一品给我们介绍常不轻菩萨。

  【前明随喜一句。功超二乘。】

  这是在「随喜功德品」里面讲的。

  【读诵受持。六根清净。】

  这两句话是「法师功德品」里头说的。诸位要记住,『读诵受持』,其目的就是在『六根清净』。我跟大家讲的三学三慧,同时的修学才能成就我们「六根清净」。

  【未审曾有何人。得如是事。故引常不轻为证。】

  这是经上有人问佛,佛所说的「随喜一句,功超二乘,读诵受持,六根清净」,有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佛才引常不轻菩萨来作证,确有其人。常不轻菩萨是谁?给诸位说,每尊菩萨都是常不轻菩萨,哪个菩萨会轻慢人!如果心里头还有贡高我慢,瞧不起人的,那不是菩萨,那是凡夫。我在前面给诸位说,常不轻就是善财,善财就是常不轻,华严会上以善财童子为代表,菩萨修行就是一个人。除自己以外,其他的都是佛、都是自己的老师,那怎么敢轻慢!如果我们学善财、学常不轻菩萨这个态度,我们自己就是善财、自己就是常不轻。随喜功德、法师功德你就统统具足,你就「功超二乘,六根清净」!所以底下:

  【即是以人证法也。】

  先说常不轻:

  【常不轻有二。一是不专读诵。但持一句。劝人得获六根清净者。】

  所以佛法里面的修学,最重要的是在心地,修学的态度,方法实在是其次。我在五十六年到台北来讲经,有许多法师来找我,要我告诉他讲经的方法,我告诉他们这个方法不重要,他不相信。我简单写了一个东西,「内典研究要领」,这篇小东西李老师看过的,这篇东西分作四段,第一个是弘经的目的,第二段是态度,第三段是方法,第四段是果用。我就说得很清楚,如果要把这部经讲好,能叫众生得利益,态度要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不过百分之十而已。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要紧的是在态度,你有清净心、有热忱就够了,所以此地是以六根清净为基础。像常不轻菩萨经上所讲的这一位,他没有能力受持一部大经。但是他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一句,一句就行,只要这一句他真懂得了,一生就照这一句去做,他就能成佛,就能够成就。常不轻菩萨持的是一句,我们念佛人何尝不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不是一句?但是我们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是白念,不晓得意思,就是在这一句里头提不起观照功夫。天天念,念的还是天天迷,不晓得「南无阿弥陀佛」意思是皈依无量觉。什么是皈?心从六尘境界里回来,这个皈是回归。依是依靠,依靠什么?依靠无量觉,样样都要觉而不迷,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处处都迷,迷而不觉,既不皈,又没有依,没有无量觉就是无量迷,完全颠倒。所以这个佛号是白念,这种念佛叫有口无心,无心就是没有觉心。你说我有心念那是迷心,那是第六意识,识心不是觉心。觉心是真心,觉心是清净心;迷心是染污心,所以是迷而不觉。许多人念佛就是念错了,所以念了一辈子佛,他也没有获得六根清净。

  【二自心顿悟之象。】

  这比前面的功夫要深得多了。

  【谓一念未生已前。如是佛性。人人具足。必当成佛。不敢轻慢也。】

  这两个意思很显明,前面一个意思,受持一句经,就能够获得六根清净,你们想想,这种人我们敢轻慢他吗?不敢轻慢。更说得深一点,那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那你敢轻慢吗?轻慢众生,岂不就是轻慢诸佛?如果你读《华严》、读《圆觉》,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好了,你不敢轻慢。所以善财、常不轻菩萨的示现,这说出其所以然的道理。众生他迷惑颠倒,他不晓得;可是你一个明白人看得出来,他确实是佛,一点不假,可是他自己迷惑,他自己迷,我们不可以不尊重。就好像世间王子一样,他确实是个王子,他现在迷惑,他自己忘掉了,甚至於沦在街头做乞丐。可是你认识他,你不敢轻慢他,晓得什么?他是王子。之所以轻慢是无知,不知道,不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才轻慢众生。如果你真正觉悟到,这讲『自心顿悟之象』,常不轻菩萨大彻大悟,善财童子大彻大悟,晓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众生里头就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有情众生本来成佛,无情众生也是本来成佛,悟了才见到这个相,不悟见不到这个相。所以悟了以后这个修真修,没悟的时候是盲修瞎练,自以为是,这个情形完全不相同。底下这解释:

  【何以知为自心顿悟之象。】

  这品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

  【此品首言持毁功过。次言过无量无边不思议阿僧只劫。岂非明此心过去无始不可以时数限之耶。】

  这是提出经文里面的义趣,也就是纲领。告诉我们世尊在这品经里面,首先说明持经与毁谤的功过,持经的功德不可思议,毁谤所造的罪也不可思议。其次又给我们讲,说明一个问题,说明这个心是确实超越数量,超越时空的,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比喻的过,过是超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用这种方式来说明。

  【佛号威音王者。】

  下面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威音王』,佛经里面常说,尤其是禅宗里头常举「威音那畔」。

  【岂不云此心无音之音。威莫大焉。】

  把这个威音解释出来,有音之音不叫威音,威音之音是『无音之音』;换句话说,无眼之眼,无闻之闻,所以称之为王。王是自在的意思。

  【其自在如王乎。】

  一个国家只有国王他做主,他发号施令,一切人都服从他、都要听他,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这个意思也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佛说法是「无音之音」,所以他得大自在。佛说法四十九年是无说而说,确实佛没有说过一个字,佛没有说过一个字说了四十九年。正因为佛是无音之音,无说而说,所以才叫这些听者,千万不能著言说相。你著言说相那不就变成有说而说,不是有听之听了吗?完全堕在意识的范围里,那就大错了。这就怎么样?转佛法为世间法,转悟成迷,佛法里头最困难的一点就是这点。所以法达禅师诵《法华经》十年不开悟,为《法华》所转;遇到六祖,六祖给他点醒之后,这大彻大悟才转《法华》。我们今天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而这一关又不是不能突破。

  实在讲什么?就是我们迷执太深,我们对佛的话听一千遍、听一万遍,说老实话不信、不解这个苦!听了一辈子还不相信、还不理解,那哪里能做得到?做到什么?做就是转境界,就你那个境界转不过来。转境界的相就是常不轻的相,你能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依清净净心,你是觉悟。我们说个最粗显的相,「怨亲平等,得失双忘」,这是入了境界,刚刚入境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在一切法里头,世出世法没有取舍,没有得失,怨亲平等,心地清净,这是入门的相。这就好比是一年级的常不轻菩萨,刚刚入门的善财童子,他就是这个相,这是入了轨道。这个时候修行是真修行,还没有到这个境界那都是在门外,门外不是盲修瞎练,那是什么?下面这再以比喻来说。所以在此地我们要记住,威音王佛是谁?威音王佛是自己的本人,果地如是,因地亦然。你要想见威音王,你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见到了,威音王佛没有离开你。如果你著相,著言说相、著文字相,还是心里到处攀缘,那威音王就在无量劫前,你见不到。底下说:

  【譬如天道。发生则普天下发生。】

  这是讲自然的运转,譬如到了春天,万物都发生,草木都生芽了。到了秋天:

  【肃杀则普天下肃杀。】

  树叶也枯了、也落了,草也黄了、也枯死了,这讲『天道』,就是说的自然的运行。

  【不令而行。】

  谁下命令这样做的?没有,自自然然的。

  【不言而信。】

  你相不相信?谁给你讲的?你相信,春天树发芽你相信,没人给你讲;秋天树叶都落了,也没有人告诉你,你相信。『不言而信,不令而行』。

  【以天地无音。世间禀其威令。】

  这是以事实生化来譬喻威音,威音就是这个意思。『禀其威令』:

  【以齐其化。】

  『齐』是整齐,平等的,都一样的,没有厚薄。

  【宁非自在乎。】

  这是讲的自然现象。合到法体上来说:

  【自心实相。亦复如是。】

  这个两句话要紧,前面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自己的威音王佛。威音王佛是什么?就是『自心实相』,「自心实相」就是威音王。所以我们修学求证的就是要证自心实相,自心就是理一心不乱,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或者我们以净土上来说,这个实相就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自心是能现,实相是所现,能所不二,所以自心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自心。理与事都摆在我们面前,你见到、证实了,你就叫佛菩萨;你见不到,没有证实就叫凡夫,凡夫与佛菩萨是个假名而已。这一个道理,这样的修行要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这么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这么说,所谓是「佛佛道同」。我们无论研究什么经,读诵受持某一部经典,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终极的目标,最后的归趣就是自心实相,除此之外别无佛法,这是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