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四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1
第十三页后面「法师功德品」。
【前文三根领解。】
这一句是指前面所说的,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都能够领悟、理解。
【广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记。堪为人天模范。】
这一句就指前面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这个榜样。从常不轻菩萨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一乘了义的大经,受持『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议。到下面还有「常不轻菩萨品」。果真受持「一句」都能够蒙佛授记,这是实在不可思议。这一品品题是标「法师功德」,前面是讲法师。
【此中随喜功德。已超凡圣。】
这是说的『随喜』,「随喜」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指前面「随喜功德品」。
【若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故系之以功德。】
这是讲的法师功德,这个两品是连起来看。前面给诸位说过,如来灭后随喜弘经,这个功德几乎叫我们不敢相信。但是这是佛所说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换句话说,句句真实。像《金刚经》里面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又怎能不相信!可是前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能信自心」,这句非常的重要,能信就能证,所谓是「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果自己发心『具足受持』,发愿弘扬这功德就不是随喜功德可比。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法师这个名词,诸位必须要认清楚,绝不是说出了家就是法师,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出家如果不能具足受持发愿弘经,那不算法师;甚至於出了家,连随喜功德都不肯修,那更不算法师。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门里面称和尚、称法师是四众都可以称,这点我们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唯独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众专称的,在家不能称。法师在家可以称,和尚在家也可以称,你们要是到李老师那去拜访,孔德成先生写的字送给他,题的款是「雪庐大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印度人叫老师就叫和尚,所以和尚就是老师。老师,出家也可以做老师,在家也可以做老师,男人可以做老师,女人也可以做老师,小孩也可以做老师。所以现在人,对於佛教真正是一无所知!
你发愿弘经,具足受持发愿弘经,你就是法师。你自己愿力不足,别人发心弘法利生的时候,你能够帮助随喜,那就是前面一品讲的,随喜功德;你自己肯发心来做的话,那你就是法师。如果你要是做和尚,那比法师的功德更殊胜,再给诸位说,和尚还可以不必讲经,法师要讲经。法师是什么?教员。和尚是校长,校长可以不必讲经,我请一些教员来替我讲经,替我教学。所以校长不一定要自己教学,可是校长是主持教化。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住持称和尚,其余的都是法师,和尚不能有两个人,一个学校不能有两个校长。所以和尚叫亲教师,虽然没有上你的课,但是他是亲教师,为什么?所有授课的这些老师都要听他支配。所以整个教学的设计、构想是和尚的事情,教员不负责任。教员你叫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我只把这一门东西教好就行,他不负整个教学的责任。所以整个教学责任这是和尚。这和尚在家也可以做,在家你要是建立一个道场,建立一个讲堂,你自己有你的构想,我要弘扬哪一宗,或者弘扬大乘佛法,选哪些经典,请哪些人来讲,你就是当了和尚。你比法师还要高,这个功德是第一殊胜。所以像这些事理要明白,我们自己要直下承当,不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情,统统都推到出家人的身上,认为我们在家人没分这个错了。把最殊胜的功德给别人,自己不要,太谦虚、太客气;谦虚客气是需要的,但是在这个地方是应当当仁不让。我们自己要认真修学。
这个地方有两句较量的话,说随喜功德已经超过凡圣,具足受持,受持里面一定有弘扬,这个功德如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这点诸位要知道,所谓功德就是「六根清净」,六根不净没有功德,我们可以说有福德,没有功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功德是六根清净,是智慧增长这是功德;福德是人天福报,这里面差别很大。功德是无漏的,福德是有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有漏的福德当作功德,这是很大的误会。底下就说如果是这么个说法:
【阿罗汉已得六通三明。】
六根应当清净,为什么阿罗汉还比不上:
【随喜功德。】
实际上这个道理在我们讲席里头也常常说,阿罗汉的心量小,发心不相同。这个底下是从因果上说,阿罗汉在果地,持经的菩萨在因地。所以菩萨与罗汉虽然都是具足了『六通三明』,但是阿罗汉不发心弘经,清净虽然清净没慈悲,不慈悲。菩萨是清净又慈悲这不相同。阿罗汉:
【耽著三昧。为果所缚。】
就是他自己所证的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很殊胜、微妙的享受,他在这里面去享乐,他不肯舍弃,所以被他的果报所束缚,他不得自在。孔老夫子在《礼记》里面也教我们,「安安而能迁」,这是菩萨精神。两个安就是身安、心也安,这多自在!身心都非常的安稳、舒适;可是众生有难的时候,你要把你的舒适生活要舍弃掉,要去帮助别人。这种事情有许多人他就不干,小乘人就不发心,他这个身心都得到安稳,不愿意舍弃,去管别人的事情。所以小乘人:
【不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这八个字诸位要记住,小乘跟菩萨不一样地方,菩萨是愿意、乐意『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小乘人视这个为畏途,他害怕。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净则化已,不净谈不上化!所以自己清净才能够居尘不染,居尘不染而后才能够净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小乘人不愿意,他心就还不是真正的清净,楞严会上佛所讲的小乘人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们想想小乘人净不净?不清净!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他内还有守,守就是执著。执著个什么?执著个灭法尘,他还分别法尘,灭法尘清净,他心里头有一个清净,他执著我的境界很清净,哪里晓得,真心里面净秽俱不可得,没有染净。他居然心里头还有个净,他染没有了还有个净,净就是他的障碍。因为他执著净,不肯舍这个清净,所以他「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做不到。这是小乘人之所以不能见性,没有见到真心,完全在妄心上用功夫。
【持经者。始获圆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与罗汉果齐。则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也。】
『持经』,像佛在一切经里面所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叫「持经」,所以要读、要诵。读诵的方法前面跟大家讲过,看著本子叫读,离开本子叫诵,诵就是背诵,这在佛法修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读诵是方法,受持是功德。受个什么?持个什么?给诸位说,受持的是戒定慧,是三学三慧,受持的是这个。因此读诵就是修戒定慧,前面讲过,在此地再给诸位重复提一次。初学的这个经还没念熟,当然不会背,所以你就看著本子读。读的时候不是叫你解义,如果你在这里面求解义那叫打妄想,为什么?你不会解。所以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佛经没有解,没有讲法,你不必求解,你老实去念。念就是修戒定慧,你专心去念,能背更好,心里面二六时中常常在读诵,读诵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就是戒律里头「诸恶莫作」。这种戒给诸位讲叫道共戒,你心在道上,什么戒都不犯,什么戒都清净。诵经典,经典是世出世间善中之善,所以你读经就是「众善奉行」。你看看,戒律不过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读诵经典把所有戒律都持得清净,这就受持精进。读诵的时候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一心一意在读诵经文,这就是修定。所有禅定的功夫不过如是!经文念得清清楚楚,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不错,一个字不颠倒,一个字也不漏掉,这就是修慧。
所以诸位要晓得,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实在是妙极了。如果你一面读,一面在想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说得很好,那你戒定慧全都没有,那变成什么?变成世间人读世间书。所以修行人念经,跟世间人念书不一样,修行人念经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次第上修,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修法一次完成。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桩事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这样读诵久了;换句话说,你这个戒定慧渐渐有了基础,渐渐坚固,渐渐增长,这就是受持的功德。一切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才稍稍动,经就提起来,所以经要熟道理就在此地。初学的人读诵经典利益很大,为什么?因为初学的人,你叫他念一个佛的名号、念一个菩萨名号,太短!念一个咒语太短,短怎么样?觉得力量不够,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力量不够。如果受持一部经,或受持一部大经,那你一定要专心,为什么?打个妄想,经就念错。所以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你这个戒定慧三学才能修得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太容易,对初学的人不容易。如果对老修行人来说,这个愈简单愈有力量,为什么?老修行的人心已经清净,所以一句、两句就能产生无量无边的效果。初学的人心是乱的,所以要以大经来摄受;老修行人心是清净的,一句佛号、一句菩萨号就具足一切功德。
因此,我们要想想自己,如果自己根性利,什么叫利?心清净就是利,一听这个道理就明白这是利。怎么听都听不懂,怎么念也记不住,心里头乱糟糟的,这就是根性不利。不利最好是读诵经典,读诵经典我也劝过诸位,选一部经。一切经你可以多看,可以多听,但是我每天念的就是一部经,不要常常换,常常换你这一部经就念不熟,你就不能背诵。一部经能背之后,我们看看古人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差不多还要念三千部。你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他自己讲诵《法华经》三千部。诸位想想,诵三千部,前面看著本子读那还不算,读到能背了,他已经从头到尾背过三千遍,一天背一遍差不多将近十年。人家有这样的功力,所以遇到祖师才能够言下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遇到佛,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没用过功夫,怎么会开悟?这是讲的是「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自己已经成就殊胜的功德利益,绝不能忘了众生,回向偈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了报恩,救济众生苦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弘经。我们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一切财物的救济,像经里面讲「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只能养他的身命,而把他的慧命忽略。今天世界上有许多富强的国家,以美国为例子,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美国人生活过得怎么样?从美国回来这些同学告诉我们,美国人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天天要吃安眠药、镇定剂,他一天不吃他一天就过不去,这是说明什么?说明富而不乐。富而不乐就比不上贫而乐,由此可知,精神的生活超过了物质生活。现在世间人迷惑颠倒,专门去追求物质生活,愈追求愈苦,苦不堪言。得不到苦,得到了还是苦,后来的果报更不堪设想,必须是真正觉悟的人,他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列祖列宗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过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固然讲求,不是不讲求,但是是以精神生活为主,物质生活是为辅助,真正的晓得因果通三世。所以命里面是富贵的,过去世修的福多,这一世在物质上得到富贵,安於富贵;贫贱者过去世没有修福,也能够安於贫贱。他为什么能得到安?就是精神生活满足,物质生活欠缺一点,他也非常自在。这是西方人说实在的话,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懂,为什么?他没有这个经验。换句话说,自古以来西方人就没有过过精神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是物质重於精神。跟我们东方不一样,东方人是精神重於物质,这是在观念上不相同。
唯有弘经普遍发扬真理,大家才会明了,才会觉悟到,精神生活是真乐。人生在世求的什么?就是求的安乐。真正的乐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这是真乐。如果一个人在生的时候,一生当中拼命去追求财富,这个人很可怜。他为什么活?他为财富活的,财富是他的主人,他是财富的奴婢!一生超不出财富的魔掌,你说这种人可怜不可怜?没有自己。所以求名的人被名的魔掌控制,求利的人被利的魔掌控制,几个人能够觉悟摆脱魔掌?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求你就得大自在。那也许有人说,那我什么都不求,我什么都没有了。你就错了,你真正到什么都不求,你看看你会不会有缺乏?如果有缺乏,佛法我们也不要相信,因果定律可以推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求干什么?你求,拼命追求也是这些,不求也是这些,那何必求!求多苦,为物所移;不求多乐,自己安然享受。所以一个觉悟的人怎么样?造福不求福,种因,因殊胜,果当然殊胜,这是一定道理;愚人追求果报,不晓得种因。财富之不缺乏,财布施;智慧、技能之不缺乏,法布施;健康长寿之获得,无畏布施。千经万论佛这样教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信?为什么不肯去做?天天想去强求,天天去动脑筋、打歪主意,能求得到吗?求到是你命中有的,求不到你命里头本来没有,可见得得到、得不到与求无关,与你命有关,与求无关。佛法在说明这些道理,我们晓得这些道理,你才真正的放心大胆的去做它,为什么?理明,没有疑惑了,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
今年暑假,这些学生们要求我给他们讲《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得的果报是不是圆满的?给诸位说不圆满。为什么?当年云谷大师教他的时候,他还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照做,做得也不积极,也不认真,所以许的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圆满。可是十年他的命运统统改变,於是乎他就相信,所以后来愈做愈积极,变成有求必应。他求富贵、求功名、求长寿、求儿女没有一桩他没有得到,样样都得到。就是真正接受,而且是全家接受,这是个典型样子摆在这里给我们看。我曾经给诸位说,我过去有一个过去同事刘渊武先生,我跟他差不多有十几年失去联络,去年在圆觉寺讲经的时候,报纸上刊我们这个消息,他看到报纸打电话给我联络上,现在住在新店。他这一家专门修《了凡四训》,所获得的果报跟袁了凡居士差不多,有求必应。当年我们在一起时候,他的境遇苦不堪言,我送了他一本《了凡四训》,他就能够信受奉行,使晚年的时候整个改变。他现在还把我给他的《了凡四训》,供在家里做传家之宝,这是现前的了凡居士。就怕你不肯做,你不肯认真的做;你如果肯做,肯认真的做确实有求必应,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在佛法里讲叫小道,求的什么?人天福报,小道。佛教我们所求的大道,大道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是大道。像了凡居士照这样去做、去修的话,你这个福报是一生,顶多再到来世。如果你要发心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你的果报这就不可思议,经论里面说得太多。像迦叶尊者,在因地像我们这个程度一样,他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就能够得九十亿劫不受贫穷的果报。这个话说来几个人肯相信?为什么供养辟支佛一钵饭会有这么大的果报?如果这钵饭要供养一个持经,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人,这个的果报比供养辟支佛的果报还要大,你相信吗?道理在哪里?就是因为辟支佛度化众生,你供养他就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自己虽然不能弘化,但是能够请他住世弘化,你随喜功德,所以这修的是随喜功德。辟支佛教化众生不如菩萨,为什么?菩萨是主动的,辟支佛是被动,他不主动发心,所以这小乘人。别人请他他教,你发心跟他学他教你,他不来找你;菩萨是主动发心,作不请之友。所以你供养菩萨的功德,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持经者,始获圆因」,「始」是刚刚开始。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持经就是受持戒定慧,就是受持的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心,三学三慧与一心是一不是二。受持的是什么?受持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头戒定慧统统具足。这样的人弘经教学,所以这一开头他得的因是圆因,圆满的因。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要是疏忽,不在一心上用功夫,咱们怎么修,因不圆。所以这是一乘了义大法,圆顿菩萨修的因,是圆因,这个功德就殊胜!没有结果,还没有到果地,在修因,刚刚开始修这个圆满之因,他的功德已经就跟阿罗汉相等,与辟支佛就相等。由此可知,菩萨在圆教讲是什么地位?六信、七信的菩萨,没有到圆初住,六信、七信的菩萨。如果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讲,我们可以这样说功夫成片的菩萨,还没有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与阿罗汉齐,没有,只是功夫成片这个法师的功德就不得了。记住,法师通在家、出家,不要一听到法师是出家人,我们自己没分,那你自己颠倒,自己搞错了。你本身可以发心当法师、当和尚,和尚、法师都不必出家。好,下课。
第十三页后面「法师功德品」。
【前文三根领解。】
这一句是指前面所说的,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都能够领悟、理解。
【广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记。堪为人天模范。】
这一句就指前面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这个榜样。从常不轻菩萨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一乘了义的大经,受持『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议。到下面还有「常不轻菩萨品」。果真受持「一句」都能够蒙佛授记,这是实在不可思议。这一品品题是标「法师功德」,前面是讲法师。
【此中随喜功德。已超凡圣。】
这是说的『随喜』,「随喜」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指前面「随喜功德品」。
【若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故系之以功德。】
这是讲的法师功德,这个两品是连起来看。前面给诸位说过,如来灭后随喜弘经,这个功德几乎叫我们不敢相信。但是这是佛所说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换句话说,句句真实。像《金刚经》里面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又怎能不相信!可是前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能信自心」,这句非常的重要,能信就能证,所谓是「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果自己发心『具足受持』,发愿弘扬这功德就不是随喜功德可比。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法师这个名词,诸位必须要认清楚,绝不是说出了家就是法师,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出家如果不能具足受持发愿弘经,那不算法师;甚至於出了家,连随喜功德都不肯修,那更不算法师。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门里面称和尚、称法师是四众都可以称,这点我们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唯独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众专称的,在家不能称。法师在家可以称,和尚在家也可以称,你们要是到李老师那去拜访,孔德成先生写的字送给他,题的款是「雪庐大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印度人叫老师就叫和尚,所以和尚就是老师。老师,出家也可以做老师,在家也可以做老师,男人可以做老师,女人也可以做老师,小孩也可以做老师。所以现在人,对於佛教真正是一无所知!
你发愿弘经,具足受持发愿弘经,你就是法师。你自己愿力不足,别人发心弘法利生的时候,你能够帮助随喜,那就是前面一品讲的,随喜功德;你自己肯发心来做的话,那你就是法师。如果你要是做和尚,那比法师的功德更殊胜,再给诸位说,和尚还可以不必讲经,法师要讲经。法师是什么?教员。和尚是校长,校长可以不必讲经,我请一些教员来替我讲经,替我教学。所以校长不一定要自己教学,可是校长是主持教化。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住持称和尚,其余的都是法师,和尚不能有两个人,一个学校不能有两个校长。所以和尚叫亲教师,虽然没有上你的课,但是他是亲教师,为什么?所有授课的这些老师都要听他支配。所以整个教学的设计、构想是和尚的事情,教员不负责任。教员你叫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我只把这一门东西教好就行,他不负整个教学的责任。所以整个教学责任这是和尚。这和尚在家也可以做,在家你要是建立一个道场,建立一个讲堂,你自己有你的构想,我要弘扬哪一宗,或者弘扬大乘佛法,选哪些经典,请哪些人来讲,你就是当了和尚。你比法师还要高,这个功德是第一殊胜。所以像这些事理要明白,我们自己要直下承当,不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情,统统都推到出家人的身上,认为我们在家人没分这个错了。把最殊胜的功德给别人,自己不要,太谦虚、太客气;谦虚客气是需要的,但是在这个地方是应当当仁不让。我们自己要认真修学。
这个地方有两句较量的话,说随喜功德已经超过凡圣,具足受持,受持里面一定有弘扬,这个功德如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这点诸位要知道,所谓功德就是「六根清净」,六根不净没有功德,我们可以说有福德,没有功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功德是六根清净,是智慧增长这是功德;福德是人天福报,这里面差别很大。功德是无漏的,福德是有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有漏的福德当作功德,这是很大的误会。底下就说如果是这么个说法:
【阿罗汉已得六通三明。】
六根应当清净,为什么阿罗汉还比不上:
【随喜功德。】
实际上这个道理在我们讲席里头也常常说,阿罗汉的心量小,发心不相同。这个底下是从因果上说,阿罗汉在果地,持经的菩萨在因地。所以菩萨与罗汉虽然都是具足了『六通三明』,但是阿罗汉不发心弘经,清净虽然清净没慈悲,不慈悲。菩萨是清净又慈悲这不相同。阿罗汉:
【耽著三昧。为果所缚。】
就是他自己所证的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很殊胜、微妙的享受,他在这里面去享乐,他不肯舍弃,所以被他的果报所束缚,他不得自在。孔老夫子在《礼记》里面也教我们,「安安而能迁」,这是菩萨精神。两个安就是身安、心也安,这多自在!身心都非常的安稳、舒适;可是众生有难的时候,你要把你的舒适生活要舍弃掉,要去帮助别人。这种事情有许多人他就不干,小乘人就不发心,他这个身心都得到安稳,不愿意舍弃,去管别人的事情。所以小乘人:
【不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这八个字诸位要记住,小乘跟菩萨不一样地方,菩萨是愿意、乐意『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小乘人视这个为畏途,他害怕。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净则化已,不净谈不上化!所以自己清净才能够居尘不染,居尘不染而后才能够净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小乘人不愿意,他心就还不是真正的清净,楞严会上佛所讲的小乘人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们想想小乘人净不净?不清净!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他内还有守,守就是执著。执著个什么?执著个灭法尘,他还分别法尘,灭法尘清净,他心里头有一个清净,他执著我的境界很清净,哪里晓得,真心里面净秽俱不可得,没有染净。他居然心里头还有个净,他染没有了还有个净,净就是他的障碍。因为他执著净,不肯舍这个清净,所以他「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做不到。这是小乘人之所以不能见性,没有见到真心,完全在妄心上用功夫。
【持经者。始获圆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与罗汉果齐。则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也。】
『持经』,像佛在一切经里面所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叫「持经」,所以要读、要诵。读诵的方法前面跟大家讲过,看著本子叫读,离开本子叫诵,诵就是背诵,这在佛法修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读诵是方法,受持是功德。受个什么?持个什么?给诸位说,受持的是戒定慧,是三学三慧,受持的是这个。因此读诵就是修戒定慧,前面讲过,在此地再给诸位重复提一次。初学的这个经还没念熟,当然不会背,所以你就看著本子读。读的时候不是叫你解义,如果你在这里面求解义那叫打妄想,为什么?你不会解。所以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佛经没有解,没有讲法,你不必求解,你老实去念。念就是修戒定慧,你专心去念,能背更好,心里面二六时中常常在读诵,读诵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就是戒律里头「诸恶莫作」。这种戒给诸位讲叫道共戒,你心在道上,什么戒都不犯,什么戒都清净。诵经典,经典是世出世间善中之善,所以你读经就是「众善奉行」。你看看,戒律不过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读诵经典把所有戒律都持得清净,这就受持精进。读诵的时候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一心一意在读诵经文,这就是修定。所有禅定的功夫不过如是!经文念得清清楚楚,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不错,一个字不颠倒,一个字也不漏掉,这就是修慧。
所以诸位要晓得,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实在是妙极了。如果你一面读,一面在想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说得很好,那你戒定慧全都没有,那变成什么?变成世间人读世间书。所以修行人念经,跟世间人念书不一样,修行人念经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次第上修,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修法一次完成。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桩事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这样读诵久了;换句话说,你这个戒定慧渐渐有了基础,渐渐坚固,渐渐增长,这就是受持的功德。一切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才稍稍动,经就提起来,所以经要熟道理就在此地。初学的人读诵经典利益很大,为什么?因为初学的人,你叫他念一个佛的名号、念一个菩萨名号,太短!念一个咒语太短,短怎么样?觉得力量不够,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力量不够。如果受持一部经,或受持一部大经,那你一定要专心,为什么?打个妄想,经就念错。所以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你这个戒定慧三学才能修得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太容易,对初学的人不容易。如果对老修行人来说,这个愈简单愈有力量,为什么?老修行的人心已经清净,所以一句、两句就能产生无量无边的效果。初学的人心是乱的,所以要以大经来摄受;老修行人心是清净的,一句佛号、一句菩萨号就具足一切功德。
因此,我们要想想自己,如果自己根性利,什么叫利?心清净就是利,一听这个道理就明白这是利。怎么听都听不懂,怎么念也记不住,心里头乱糟糟的,这就是根性不利。不利最好是读诵经典,读诵经典我也劝过诸位,选一部经。一切经你可以多看,可以多听,但是我每天念的就是一部经,不要常常换,常常换你这一部经就念不熟,你就不能背诵。一部经能背之后,我们看看古人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差不多还要念三千部。你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他自己讲诵《法华经》三千部。诸位想想,诵三千部,前面看著本子读那还不算,读到能背了,他已经从头到尾背过三千遍,一天背一遍差不多将近十年。人家有这样的功力,所以遇到祖师才能够言下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遇到佛,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没用过功夫,怎么会开悟?这是讲的是「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自己已经成就殊胜的功德利益,绝不能忘了众生,回向偈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了报恩,救济众生苦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弘经。我们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一切财物的救济,像经里面讲「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只能养他的身命,而把他的慧命忽略。今天世界上有许多富强的国家,以美国为例子,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美国人生活过得怎么样?从美国回来这些同学告诉我们,美国人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天天要吃安眠药、镇定剂,他一天不吃他一天就过不去,这是说明什么?说明富而不乐。富而不乐就比不上贫而乐,由此可知,精神的生活超过了物质生活。现在世间人迷惑颠倒,专门去追求物质生活,愈追求愈苦,苦不堪言。得不到苦,得到了还是苦,后来的果报更不堪设想,必须是真正觉悟的人,他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列祖列宗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过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固然讲求,不是不讲求,但是是以精神生活为主,物质生活是为辅助,真正的晓得因果通三世。所以命里面是富贵的,过去世修的福多,这一世在物质上得到富贵,安於富贵;贫贱者过去世没有修福,也能够安於贫贱。他为什么能得到安?就是精神生活满足,物质生活欠缺一点,他也非常自在。这是西方人说实在的话,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懂,为什么?他没有这个经验。换句话说,自古以来西方人就没有过过精神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是物质重於精神。跟我们东方不一样,东方人是精神重於物质,这是在观念上不相同。
唯有弘经普遍发扬真理,大家才会明了,才会觉悟到,精神生活是真乐。人生在世求的什么?就是求的安乐。真正的乐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这是真乐。如果一个人在生的时候,一生当中拼命去追求财富,这个人很可怜。他为什么活?他为财富活的,财富是他的主人,他是财富的奴婢!一生超不出财富的魔掌,你说这种人可怜不可怜?没有自己。所以求名的人被名的魔掌控制,求利的人被利的魔掌控制,几个人能够觉悟摆脱魔掌?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求你就得大自在。那也许有人说,那我什么都不求,我什么都没有了。你就错了,你真正到什么都不求,你看看你会不会有缺乏?如果有缺乏,佛法我们也不要相信,因果定律可以推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求干什么?你求,拼命追求也是这些,不求也是这些,那何必求!求多苦,为物所移;不求多乐,自己安然享受。所以一个觉悟的人怎么样?造福不求福,种因,因殊胜,果当然殊胜,这是一定道理;愚人追求果报,不晓得种因。财富之不缺乏,财布施;智慧、技能之不缺乏,法布施;健康长寿之获得,无畏布施。千经万论佛这样教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信?为什么不肯去做?天天想去强求,天天去动脑筋、打歪主意,能求得到吗?求到是你命中有的,求不到你命里头本来没有,可见得得到、得不到与求无关,与你命有关,与求无关。佛法在说明这些道理,我们晓得这些道理,你才真正的放心大胆的去做它,为什么?理明,没有疑惑了,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
今年暑假,这些学生们要求我给他们讲《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得的果报是不是圆满的?给诸位说不圆满。为什么?当年云谷大师教他的时候,他还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照做,做得也不积极,也不认真,所以许的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圆满。可是十年他的命运统统改变,於是乎他就相信,所以后来愈做愈积极,变成有求必应。他求富贵、求功名、求长寿、求儿女没有一桩他没有得到,样样都得到。就是真正接受,而且是全家接受,这是个典型样子摆在这里给我们看。我曾经给诸位说,我过去有一个过去同事刘渊武先生,我跟他差不多有十几年失去联络,去年在圆觉寺讲经的时候,报纸上刊我们这个消息,他看到报纸打电话给我联络上,现在住在新店。他这一家专门修《了凡四训》,所获得的果报跟袁了凡居士差不多,有求必应。当年我们在一起时候,他的境遇苦不堪言,我送了他一本《了凡四训》,他就能够信受奉行,使晚年的时候整个改变。他现在还把我给他的《了凡四训》,供在家里做传家之宝,这是现前的了凡居士。就怕你不肯做,你不肯认真的做;你如果肯做,肯认真的做确实有求必应,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在佛法里讲叫小道,求的什么?人天福报,小道。佛教我们所求的大道,大道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是大道。像了凡居士照这样去做、去修的话,你这个福报是一生,顶多再到来世。如果你要发心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你的果报这就不可思议,经论里面说得太多。像迦叶尊者,在因地像我们这个程度一样,他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就能够得九十亿劫不受贫穷的果报。这个话说来几个人肯相信?为什么供养辟支佛一钵饭会有这么大的果报?如果这钵饭要供养一个持经,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人,这个的果报比供养辟支佛的果报还要大,你相信吗?道理在哪里?就是因为辟支佛度化众生,你供养他就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自己虽然不能弘化,但是能够请他住世弘化,你随喜功德,所以这修的是随喜功德。辟支佛教化众生不如菩萨,为什么?菩萨是主动的,辟支佛是被动,他不主动发心,所以这小乘人。别人请他他教,你发心跟他学他教你,他不来找你;菩萨是主动发心,作不请之友。所以你供养菩萨的功德,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持经者,始获圆因」,「始」是刚刚开始。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持经就是受持戒定慧,就是受持的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心,三学三慧与一心是一不是二。受持的是什么?受持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头戒定慧统统具足。这样的人弘经教学,所以这一开头他得的因是圆因,圆满的因。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要是疏忽,不在一心上用功夫,咱们怎么修,因不圆。所以这是一乘了义大法,圆顿菩萨修的因,是圆因,这个功德就殊胜!没有结果,还没有到果地,在修因,刚刚开始修这个圆满之因,他的功德已经就跟阿罗汉相等,与辟支佛就相等。由此可知,菩萨在圆教讲是什么地位?六信、七信的菩萨,没有到圆初住,六信、七信的菩萨。如果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讲,我们可以这样说功夫成片的菩萨,还没有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与阿罗汉齐,没有,只是功夫成片这个法师的功德就不得了。记住,法师通在家、出家,不要一听到法师是出家人,我们自己没分,那你自己颠倒,自己搞错了。你本身可以发心当法师、当和尚,和尚、法师都不必出家。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