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三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5
第十二页「如来寿量品」,昨天讲到这一品里面,给我们指出世尊说经的宗旨。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个三句话:
【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於佛道。】
这个几句是在十二面下半段第八行,『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於佛道』。「入於佛道」就是入於觉道,也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务必要留意这桩事情,佛法要紧的就是叫你开悟,如果不开悟,就免不了六道轮回。学佛的人在六道里受这轮回果报,比一般世间人不学佛的,往往还要来得严重。特别是出家人,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他受的果报比世间一般人要重得多。因此自古以来这个修道人,真正是身心清净,绝不会把一个寺院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是的,而是借这个地方来开悟、来修道。住在哪里?你看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诸佛菩萨住在法空之中,大悲、法空,这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而不是某个道场。所以俗话有句话说「铁打的常住流水僧」,可见得出家人心不是说是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我在这个地方能够安下心来住一辈子,来养老,那就错了,这个念头就错了。一定要借重这个地方来修道、养道、证道,在时间上讲愈快愈好,这个道场也就是无量功德,成就了真正的道人。不但佛说一切诸经是叫我们证道的,佛门里面一切的设施,也都是帮助我们入道的。这个底下讲:
【所以或说己身或说他身等。皆实不虚也。】
为什么?因为方便就是为了导实,引导我们悟入实际。由此可知,方便与真实原本不二,我们要把它看成两桩事情这是错误,那是我们看错了。
【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去来等者。】
这个两句诸位也要特别把它记住,这是如来在果地上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觉悟不迷之人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个『生死去来』是假相,的确是假相。我们在佛经里面,像这些开示实在上看得太多,我们现前依然是迷著在假相里,这是我们吃亏的地方,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的地方。我们常常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就是不能开悟的毛病在哪里?一定要把它找到,去掉这些毛病障碍别人能悟。我们为什么不能悟?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生死去来」之中?这完全是幻化而不实在的,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面?为什么不能像诸佛菩萨生活在无有去来生死境界里?这个境界是一也不是二。佛的境界与我们境界实在也没有两样,这就是一个迷、一个悟。底下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谓如来虽在三界。不同三界生灭也。】
佛示现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住在生死去来,佛住的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他住的是真实境,我们住的是虚妄境界。这些道理在大经大论里面说得很透彻、很详细。底下是佛见到的,也就是我们目前实际的环境。
【众生各具本体。】
与佛无二无别,不管在哪方面,在智慧、在福报、在德能,甚至於说在相貌与诸佛实在没有两样。可惜的是什么?
【为无明所覆。】
这就是我们现前的病根,『无明』是什么?就什么都不明白,无明就是迷了。原本应该是样样都明了,我们现在是一样都不明了,这是要知道的。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还知道不少东西,那是假的,真相你一样都不知道,你所知道的都是虚妄相;真相如果你知道一样,给诸位说,你全都知道。正如同印祖对那些禅人的批评一样,你们看印祖《文钞》里头,里面就有一段,一个参禅的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他看《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则公案,他差不多都参透了,只有五、六则公案还不太清楚,其余的统统都参透。印光大师给他回了一封信,一千七百则公案里头有一条没有参破,统统都没透;一条参透了,全都透了。这个人还算不错,接到印光大师这封信之后,才真正觉悟,晓得一条也没参透,老实跟著印祖修念佛法门,以后再不参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个真相有一条你看破,你的无明就破了,你的知见才叫正知正见。所以我们是这个不知道,那个也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一条知见是正的。我们在此地讲佛经、念佛经都不是正知见,为什么?虽念念不懂意思,不解如来真实义怎么叫懂?这就是要觉悟,我们是有很厚的无明盖覆了我们的正见。我们要把无明去掉,就要采取佛的种种方便法,这些方便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去无明的。
【还复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权诱其心。令成佛子。】
『佛子』就是有资格学佛之人;换句话说,向觉悟的方向、道路上去走的,这是「佛子」。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说法也好,设施也好,『种种因缘』、比喻,其目的就是诱导我们,要叫我们悟入真实。佛所做的工作,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是叫我们看破,叫我们开悟,也就是叫我们获得正知正见,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有个正确的看法。什么叫正确?什么叫不正确?如实的看法就是正确的,不实在的看法就是不正确的。譬如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我们看到有生灭、有来去,这是错误的,这不正确。但是在我们常识当中,我们今天讲一切众生都是不生不灭的,人家说你脑神经有问题;说你不来不去,那你简直是疯了。你从家里不是到这儿来了吗?不是有来有去吗?为什么又不来不去?真相难!错在哪里?错在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所以你看到这个境界是生灭相、是来去相。不但这一生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无始以来我们就用生灭心,用成习惯,要舍都舍不掉。佛给我们说这个生灭心,这个相续之相,说一弹指就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们今天用的是这个心,这是我们要认真去体会、去觉察。这个道理要是不明白,我们这一生是苦修了一生都没有结果。
也许你会说我苦修这一生,纵然不能超越轮回、了脱生死,我也修了不少善法。这个说法也有点道理,但是要晓得,善法里面就有恶,善恶混杂,纯善而不作恶的不容易找到,一个一生纯作恶没有一点善的,这个人也找不到。所以世间人的造作都是善恶混杂,就看你哪个造得多,哪个比例重,就哪一种先受报。学佛的人最怕的就是怎样?谤法,实在讲很容易造毁谤三宝,谤法的业报。是不是有意?不是有意的,是因为他不了解,他固执、他误会,自以为是,这个叫谤法。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所以现在有些大专学生常常来问我,学佛初学应该从哪部经论上入门,从哪里学起?这很重要。因为起步错了,你就会一直错到底,我们俗话常说先入为主,你有了成见,以后所接触的,一定拿最初的成见来比较、来较量。所以我们世出世间法,在过去教学这个启蒙的老师是关系你一生。世间里面讲尊师重道,这个老师是指谁?就是指启蒙这个老师。所以你看看古时候,在科举时代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他回来第一桩事情,就是祭祖、拜老师,这是回家第一桩大事情。
拜老师拜什么老师?是拜他启蒙的老师,而不是拜以后的老师。就拿现在的话来说,好,你得了博士学位,你回家祭祖、拜老师,不是拜你大学教授,是拜你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给你上第一课的老师。这叫什么?这叫不忘本,你连第一个老师都不忘记,后来老师当然都不忘记。所以在美国,美国的教育他们也等於像工会一样,教育学会会长是什么?会长是小学教员,而不是大学教授,外国人对这点也晓得有根本,他不忘本。所以从前父母为儿女上学,最初选择的老师非常慎重,这个启蒙的老师就是给他第一个印象,所以这个老师要最好的老师。台中大专讲座里头很注重这个,大专讲座里面第一个课程,就李老师编的《佛学十四讲》,这个课程一定他自己教,其余的像《心经》这是般若部门的,唯识,「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这些经论都请别人教。为什么?《佛学十四讲》是启蒙的,看起来好像最浅显,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非常重要。这个我们要晓得,先入为主,你要不晓得选择老师、选择教材,那就会误了我们一生。
我现在劝别人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欧阳竟无大师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从这下手,第二种就是《了凡四训》。如果诸位是精研欧阳大师这篇讲稿,你对於佛法会有个正确的认识,你晓得佛法是什么;换句话说,你这个一生的路子不会走错。欧阳大师对我们中国近代的佛教影响太大了,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佛教。他是杨仁山的学生,在南京,杨仁山居士过世之后,把他自己住的房子整个捐献出来,他的产业不少,做刻经处流通经书,做为刻经处的基金。同时又附带办了一个佛学院,支那内学院,办内学院的时候,杨仁山居士已经过世,已经往生,这个内学院就是欧阳大师主持。民国初年这些大佛学家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现在所看到许多这些著作,佛门里面的这些法师比起他们都不如,实在形成了佛法的权威,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的太虚大师是内学院旁听生,不是正式生,梁启超也是内学院的学生。人家学院只办了两年出了多少人才,几乎都是国内外第一流的学者,这是支那内学院所培训。他这个一篇讲演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的去研究。
佛法是破执著,执著就不是佛法。你们再想想看,我们在《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佛法求的是什么?一心,有执著就不会得一心。但是说一心,如果你还再执著有个一心,那又错了,这个东西要细细去体会。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你的心才是真正的一心。我们讲一心,好,你执著有个一心,你没有离,你执著了言说相,又执著文字相,心里头又在打妄想一心不乱,全错了!你的心什么时候才能清净?这就是我们学佛法不得其门而入的地方,正是经里面所讲的众生是处处执著。你执著有,佛讲空,你不执著有了又执著空,就是你在换执著,所换的、所执著的在那里变换,能执著的心永远不舍。实际上所执著的对象没有关系,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执著的心舍掉,你就成功。
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了你又执著一个本来无一物,心里本来无一物,好,你现在心里头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你的心不空、不清净。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一切都不执著?言语文字我们天天用它,可是我们不执著它,活用而不是死用。众生用的是死用,这个死就是执著的意思,执著在言语、名相之中,在这里面生起无量无边的妄想,这是我们不能入门,我们学经不能开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搞到今天生死渺茫,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病就在此地。最困难的实在讲,就是你找不到病源;病源如果找到,对症下药就有救。可是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处处的给我们启示,而我们处处都错过,我们不能说佛不慈悲,真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过失是在我们自己不觉悟,我们自己对於佛法是什么根本就不了解,这才是真正的大病。下面则说出在这品经里面讲的比喻,比喻的意思很深。这段文我念一念,在这个底下最后的这一行第二句开始:
【如来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聪达。】
『智慧聪达』是比喻,比喻的什么?就是『如来具足四智』。「四智」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用四智。我们众生用八识,四智就是八识,八识就是四智,是一不是二。悟了就叫四智,迷了就叫八识,千万不要以为,真有个八识、真有个四智,又错了,迷悟换换名字。换句话说,四智就是觉悟的八识,八识就是迷惑的四智,就这个意思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们众生分上,我们的四智有没有失去?没失去。为什么?八识就是四智,哪里失去!相应与不相应的心所法,那就是四智的作用,起作用。
【善知教典差别之相。故曰明练方药。】
这是把佛比作一个医生,比作一个大夫,他有智慧。这个地方这句里头的『善』字很有味道,他不仅仅『知』,「善知」,善知就是什么?他有善巧,就是运用的方法巧妙之极。『教』本来没有差别,在无差别里面建立差别,这差别就是无差别;果真有了差别,那就不能入道!正因为这个差别即是无差别,所以一切众生各个都能入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为什么?门门都可以入道,这是善巧之极。所以你自己要不证得一心,善巧你看不出来。教相无量无边,为的什么?为了对治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能解众生一切烦恼。
【故曰善治众病。】
十法界一切众生,所谓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都晓得、都知道。他要不知道就没法子对治;换句话说,没法子救你!佛晓得,晓得他有方法。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接受?我们不敢接受那没有法子。譬如那个大夫非常高明,我们现在有重病,他有良药,他给我们说你吃了我这个药,你病就会好。可是我们不相信,我们看他那个药不放心,不敢吃,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信心是第一个条件,「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相不相信?古人所讲的「师资道合」,学生与老师那个缘分,缘分从哪里看?就看你对於哪个老师有信心,你信得过,这个老师教你,就有成就。你对这个老师信不过,老师再高明,对你没有用处;就是他开的药方你不相信,你不肯吃他的药,那有什么法子?我们看看禅宗这些语录,处处都能看到学人,参学的人到这个地方去拜访这个老师,说了几句话,老师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的因缘在某个地方,某人那个地方你到他那里去。他怎么知道?诸位要晓得,古人的文字简洁,不麻烦,不是像现在,把所说的东西一句一句统统记下来,一句不漏。
你们想想看,六祖大师在曹溪南华寺,弘法利生三十七年,天天在那里讲开示,记录下来就是不到两万字的一部《坛经》,那是三十七年的教材!三十七年只说两万字吗?两万字诸位《坛经》要拿来,你不到几个钟点从头到尾就念完了,三十七年!所以记录下来的都是纲要。你要晓得那个人见了法师之后,至少也要谈上几个钟头,都问问清楚,老师一定晓得说你所闻名的,你见过面的有哪些人,你对於哪个最佩服,对於哪个最尊敬。一打听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你去跟他,你的因缘就在他那里。为什么?他教给你东西,你相信,我给你讲的你要怀疑,你不相信,那我教你没有用处,不能成就你,耽误了你的时间。古人的心都是成就人,不拉信徒,绝对不会说「我也不比他差,你跟我就好了,你何必到他那去?」不会说这个话的,决定没有一点私心,心都是成就众生。还有门庭施设不一样,你的志趣在某部经论上,我这个地方不是专讲这个经,某个地方他专讲这个东西,某个法师对这个专长,专门弘扬这个东西,那你去跟他去。会把这个人介绍给另外道场,另外一个法师,那个人到那里去没有几年果然大彻大悟,回来还要向这个老师来道谢,为什么?是他指路的。
没有他的指引他的信心不能坚固,他指引去的,必定对那个法师、对那个道场要加以赞叹,坚固他的信心,坚固他的恭敬心,帮助他成就。不像今人,今人一提起道场只有我的道场好,别的都不如我这里,这是我们比不上古人的地方。这些大德们他确实知道众生病根的所在,说了不相信,或者信了,信了不敢做。不敢做跟诸位说,还是不相信,信得不深、不彻底,所以不敢做。我开始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对於方东美先生很敬重,虽然过去跟他不认识,可是我们晓得他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确实是有学问,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的,大家公认的,所以他说的话我们敢相信。同样的话别人说,别人说我不相信,他说的我们相信,这世俗里头所谓是「人微言轻」,虽然说的话是真理,可是你自己不够分量,人家不相信。他给我说佛法好,我才相信佛法好;我们遇到一个法师给我说佛法好,不相信。为什么?头一个就瞧不起你,你没有学问,你怎么赞叹佛法好,我也不相信。所以你自己真正敬重、佩服的人他说好,你相信不怀疑。
接触到佛法之后,这也是个很巧的因缘,认识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也是素昧生平,可是章嘉大师的声望确实很了不起,那值得我们尊敬。我们从哪里知道?我们总统对他很尊敬,再一打听他是四大喇嘛之一,这个大概是不假。跟他见见面,跟他谈谈话,我们这个心自然就折服了。所以他给我们讲的东西我相信,我那个时候对佛法真是一窍不通,接触佛法才一个月,他叫我看破,叫我放下,叫我布施,我就真做,真肯干,这是什么?这是你对老师信得过。你要是信不过,老师教你布施你不肯干,听起来好事,是,点点头可是做不到。所以我们再读经论里面所讲的,「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才晓得这个信,佛说这句话的义趣。不信做不到,说了也是枉然,说了就是说种种善根而已!说个好听的话,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世不能开花结果,不起作用。好,我们下课。
第十二页「如来寿量品」,昨天讲到这一品里面,给我们指出世尊说经的宗旨。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个三句话:
【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於佛道。】
这个几句是在十二面下半段第八行,『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於佛道』。「入於佛道」就是入於觉道,也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务必要留意这桩事情,佛法要紧的就是叫你开悟,如果不开悟,就免不了六道轮回。学佛的人在六道里受这轮回果报,比一般世间人不学佛的,往往还要来得严重。特别是出家人,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他受的果报比世间一般人要重得多。因此自古以来这个修道人,真正是身心清净,绝不会把一个寺院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是的,而是借这个地方来开悟、来修道。住在哪里?你看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诸佛菩萨住在法空之中,大悲、法空,这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而不是某个道场。所以俗话有句话说「铁打的常住流水僧」,可见得出家人心不是说是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我在这个地方能够安下心来住一辈子,来养老,那就错了,这个念头就错了。一定要借重这个地方来修道、养道、证道,在时间上讲愈快愈好,这个道场也就是无量功德,成就了真正的道人。不但佛说一切诸经是叫我们证道的,佛门里面一切的设施,也都是帮助我们入道的。这个底下讲:
【所以或说己身或说他身等。皆实不虚也。】
为什么?因为方便就是为了导实,引导我们悟入实际。由此可知,方便与真实原本不二,我们要把它看成两桩事情这是错误,那是我们看错了。
【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去来等者。】
这个两句诸位也要特别把它记住,这是如来在果地上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觉悟不迷之人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个『生死去来』是假相,的确是假相。我们在佛经里面,像这些开示实在上看得太多,我们现前依然是迷著在假相里,这是我们吃亏的地方,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的地方。我们常常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就是不能开悟的毛病在哪里?一定要把它找到,去掉这些毛病障碍别人能悟。我们为什么不能悟?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生死去来」之中?这完全是幻化而不实在的,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面?为什么不能像诸佛菩萨生活在无有去来生死境界里?这个境界是一也不是二。佛的境界与我们境界实在也没有两样,这就是一个迷、一个悟。底下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谓如来虽在三界。不同三界生灭也。】
佛示现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住在生死去来,佛住的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他住的是真实境,我们住的是虚妄境界。这些道理在大经大论里面说得很透彻、很详细。底下是佛见到的,也就是我们目前实际的环境。
【众生各具本体。】
与佛无二无别,不管在哪方面,在智慧、在福报、在德能,甚至於说在相貌与诸佛实在没有两样。可惜的是什么?
【为无明所覆。】
这就是我们现前的病根,『无明』是什么?就什么都不明白,无明就是迷了。原本应该是样样都明了,我们现在是一样都不明了,这是要知道的。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还知道不少东西,那是假的,真相你一样都不知道,你所知道的都是虚妄相;真相如果你知道一样,给诸位说,你全都知道。正如同印祖对那些禅人的批评一样,你们看印祖《文钞》里头,里面就有一段,一个参禅的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他看《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则公案,他差不多都参透了,只有五、六则公案还不太清楚,其余的统统都参透。印光大师给他回了一封信,一千七百则公案里头有一条没有参破,统统都没透;一条参透了,全都透了。这个人还算不错,接到印光大师这封信之后,才真正觉悟,晓得一条也没参透,老实跟著印祖修念佛法门,以后再不参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个真相有一条你看破,你的无明就破了,你的知见才叫正知正见。所以我们是这个不知道,那个也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一条知见是正的。我们在此地讲佛经、念佛经都不是正知见,为什么?虽念念不懂意思,不解如来真实义怎么叫懂?这就是要觉悟,我们是有很厚的无明盖覆了我们的正见。我们要把无明去掉,就要采取佛的种种方便法,这些方便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去无明的。
【还复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权诱其心。令成佛子。】
『佛子』就是有资格学佛之人;换句话说,向觉悟的方向、道路上去走的,这是「佛子」。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说法也好,设施也好,『种种因缘』、比喻,其目的就是诱导我们,要叫我们悟入真实。佛所做的工作,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是叫我们看破,叫我们开悟,也就是叫我们获得正知正见,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有个正确的看法。什么叫正确?什么叫不正确?如实的看法就是正确的,不实在的看法就是不正确的。譬如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我们看到有生灭、有来去,这是错误的,这不正确。但是在我们常识当中,我们今天讲一切众生都是不生不灭的,人家说你脑神经有问题;说你不来不去,那你简直是疯了。你从家里不是到这儿来了吗?不是有来有去吗?为什么又不来不去?真相难!错在哪里?错在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所以你看到这个境界是生灭相、是来去相。不但这一生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无始以来我们就用生灭心,用成习惯,要舍都舍不掉。佛给我们说这个生灭心,这个相续之相,说一弹指就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们今天用的是这个心,这是我们要认真去体会、去觉察。这个道理要是不明白,我们这一生是苦修了一生都没有结果。
也许你会说我苦修这一生,纵然不能超越轮回、了脱生死,我也修了不少善法。这个说法也有点道理,但是要晓得,善法里面就有恶,善恶混杂,纯善而不作恶的不容易找到,一个一生纯作恶没有一点善的,这个人也找不到。所以世间人的造作都是善恶混杂,就看你哪个造得多,哪个比例重,就哪一种先受报。学佛的人最怕的就是怎样?谤法,实在讲很容易造毁谤三宝,谤法的业报。是不是有意?不是有意的,是因为他不了解,他固执、他误会,自以为是,这个叫谤法。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所以现在有些大专学生常常来问我,学佛初学应该从哪部经论上入门,从哪里学起?这很重要。因为起步错了,你就会一直错到底,我们俗话常说先入为主,你有了成见,以后所接触的,一定拿最初的成见来比较、来较量。所以我们世出世间法,在过去教学这个启蒙的老师是关系你一生。世间里面讲尊师重道,这个老师是指谁?就是指启蒙这个老师。所以你看看古时候,在科举时代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他回来第一桩事情,就是祭祖、拜老师,这是回家第一桩大事情。
拜老师拜什么老师?是拜他启蒙的老师,而不是拜以后的老师。就拿现在的话来说,好,你得了博士学位,你回家祭祖、拜老师,不是拜你大学教授,是拜你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给你上第一课的老师。这叫什么?这叫不忘本,你连第一个老师都不忘记,后来老师当然都不忘记。所以在美国,美国的教育他们也等於像工会一样,教育学会会长是什么?会长是小学教员,而不是大学教授,外国人对这点也晓得有根本,他不忘本。所以从前父母为儿女上学,最初选择的老师非常慎重,这个启蒙的老师就是给他第一个印象,所以这个老师要最好的老师。台中大专讲座里头很注重这个,大专讲座里面第一个课程,就李老师编的《佛学十四讲》,这个课程一定他自己教,其余的像《心经》这是般若部门的,唯识,「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这些经论都请别人教。为什么?《佛学十四讲》是启蒙的,看起来好像最浅显,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非常重要。这个我们要晓得,先入为主,你要不晓得选择老师、选择教材,那就会误了我们一生。
我现在劝别人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欧阳竟无大师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从这下手,第二种就是《了凡四训》。如果诸位是精研欧阳大师这篇讲稿,你对於佛法会有个正确的认识,你晓得佛法是什么;换句话说,你这个一生的路子不会走错。欧阳大师对我们中国近代的佛教影响太大了,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佛教。他是杨仁山的学生,在南京,杨仁山居士过世之后,把他自己住的房子整个捐献出来,他的产业不少,做刻经处流通经书,做为刻经处的基金。同时又附带办了一个佛学院,支那内学院,办内学院的时候,杨仁山居士已经过世,已经往生,这个内学院就是欧阳大师主持。民国初年这些大佛学家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现在所看到许多这些著作,佛门里面的这些法师比起他们都不如,实在形成了佛法的权威,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的太虚大师是内学院旁听生,不是正式生,梁启超也是内学院的学生。人家学院只办了两年出了多少人才,几乎都是国内外第一流的学者,这是支那内学院所培训。他这个一篇讲演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的去研究。
佛法是破执著,执著就不是佛法。你们再想想看,我们在《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佛法求的是什么?一心,有执著就不会得一心。但是说一心,如果你还再执著有个一心,那又错了,这个东西要细细去体会。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你的心才是真正的一心。我们讲一心,好,你执著有个一心,你没有离,你执著了言说相,又执著文字相,心里头又在打妄想一心不乱,全错了!你的心什么时候才能清净?这就是我们学佛法不得其门而入的地方,正是经里面所讲的众生是处处执著。你执著有,佛讲空,你不执著有了又执著空,就是你在换执著,所换的、所执著的在那里变换,能执著的心永远不舍。实际上所执著的对象没有关系,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执著的心舍掉,你就成功。
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了你又执著一个本来无一物,心里本来无一物,好,你现在心里头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你的心不空、不清净。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一切都不执著?言语文字我们天天用它,可是我们不执著它,活用而不是死用。众生用的是死用,这个死就是执著的意思,执著在言语、名相之中,在这里面生起无量无边的妄想,这是我们不能入门,我们学经不能开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搞到今天生死渺茫,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病就在此地。最困难的实在讲,就是你找不到病源;病源如果找到,对症下药就有救。可是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处处的给我们启示,而我们处处都错过,我们不能说佛不慈悲,真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过失是在我们自己不觉悟,我们自己对於佛法是什么根本就不了解,这才是真正的大病。下面则说出在这品经里面讲的比喻,比喻的意思很深。这段文我念一念,在这个底下最后的这一行第二句开始:
【如来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聪达。】
『智慧聪达』是比喻,比喻的什么?就是『如来具足四智』。「四智」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用四智。我们众生用八识,四智就是八识,八识就是四智,是一不是二。悟了就叫四智,迷了就叫八识,千万不要以为,真有个八识、真有个四智,又错了,迷悟换换名字。换句话说,四智就是觉悟的八识,八识就是迷惑的四智,就这个意思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们众生分上,我们的四智有没有失去?没失去。为什么?八识就是四智,哪里失去!相应与不相应的心所法,那就是四智的作用,起作用。
【善知教典差别之相。故曰明练方药。】
这是把佛比作一个医生,比作一个大夫,他有智慧。这个地方这句里头的『善』字很有味道,他不仅仅『知』,「善知」,善知就是什么?他有善巧,就是运用的方法巧妙之极。『教』本来没有差别,在无差别里面建立差别,这差别就是无差别;果真有了差别,那就不能入道!正因为这个差别即是无差别,所以一切众生各个都能入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为什么?门门都可以入道,这是善巧之极。所以你自己要不证得一心,善巧你看不出来。教相无量无边,为的什么?为了对治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能解众生一切烦恼。
【故曰善治众病。】
十法界一切众生,所谓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都晓得、都知道。他要不知道就没法子对治;换句话说,没法子救你!佛晓得,晓得他有方法。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接受?我们不敢接受那没有法子。譬如那个大夫非常高明,我们现在有重病,他有良药,他给我们说你吃了我这个药,你病就会好。可是我们不相信,我们看他那个药不放心,不敢吃,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信心是第一个条件,「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相不相信?古人所讲的「师资道合」,学生与老师那个缘分,缘分从哪里看?就看你对於哪个老师有信心,你信得过,这个老师教你,就有成就。你对这个老师信不过,老师再高明,对你没有用处;就是他开的药方你不相信,你不肯吃他的药,那有什么法子?我们看看禅宗这些语录,处处都能看到学人,参学的人到这个地方去拜访这个老师,说了几句话,老师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的因缘在某个地方,某人那个地方你到他那里去。他怎么知道?诸位要晓得,古人的文字简洁,不麻烦,不是像现在,把所说的东西一句一句统统记下来,一句不漏。
你们想想看,六祖大师在曹溪南华寺,弘法利生三十七年,天天在那里讲开示,记录下来就是不到两万字的一部《坛经》,那是三十七年的教材!三十七年只说两万字吗?两万字诸位《坛经》要拿来,你不到几个钟点从头到尾就念完了,三十七年!所以记录下来的都是纲要。你要晓得那个人见了法师之后,至少也要谈上几个钟头,都问问清楚,老师一定晓得说你所闻名的,你见过面的有哪些人,你对於哪个最佩服,对於哪个最尊敬。一打听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你去跟他,你的因缘就在他那里。为什么?他教给你东西,你相信,我给你讲的你要怀疑,你不相信,那我教你没有用处,不能成就你,耽误了你的时间。古人的心都是成就人,不拉信徒,绝对不会说「我也不比他差,你跟我就好了,你何必到他那去?」不会说这个话的,决定没有一点私心,心都是成就众生。还有门庭施设不一样,你的志趣在某部经论上,我这个地方不是专讲这个经,某个地方他专讲这个东西,某个法师对这个专长,专门弘扬这个东西,那你去跟他去。会把这个人介绍给另外道场,另外一个法师,那个人到那里去没有几年果然大彻大悟,回来还要向这个老师来道谢,为什么?是他指路的。
没有他的指引他的信心不能坚固,他指引去的,必定对那个法师、对那个道场要加以赞叹,坚固他的信心,坚固他的恭敬心,帮助他成就。不像今人,今人一提起道场只有我的道场好,别的都不如我这里,这是我们比不上古人的地方。这些大德们他确实知道众生病根的所在,说了不相信,或者信了,信了不敢做。不敢做跟诸位说,还是不相信,信得不深、不彻底,所以不敢做。我开始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对於方东美先生很敬重,虽然过去跟他不认识,可是我们晓得他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确实是有学问,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的,大家公认的,所以他说的话我们敢相信。同样的话别人说,别人说我不相信,他说的我们相信,这世俗里头所谓是「人微言轻」,虽然说的话是真理,可是你自己不够分量,人家不相信。他给我说佛法好,我才相信佛法好;我们遇到一个法师给我说佛法好,不相信。为什么?头一个就瞧不起你,你没有学问,你怎么赞叹佛法好,我也不相信。所以你自己真正敬重、佩服的人他说好,你相信不怀疑。
接触到佛法之后,这也是个很巧的因缘,认识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也是素昧生平,可是章嘉大师的声望确实很了不起,那值得我们尊敬。我们从哪里知道?我们总统对他很尊敬,再一打听他是四大喇嘛之一,这个大概是不假。跟他见见面,跟他谈谈话,我们这个心自然就折服了。所以他给我们讲的东西我相信,我那个时候对佛法真是一窍不通,接触佛法才一个月,他叫我看破,叫我放下,叫我布施,我就真做,真肯干,这是什么?这是你对老师信得过。你要是信不过,老师教你布施你不肯干,听起来好事,是,点点头可是做不到。所以我们再读经论里面所讲的,「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才晓得这个信,佛说这句话的义趣。不信做不到,说了也是枉然,说了就是说种种善根而已!说个好听的话,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世不能开花结果,不起作用。好,我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