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二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3
接著我们看下面一品,「五百弟子授记品」:
【前品喻明远因。则知声闻皆是菩萨。满慈由此开悟。是故经家连叙三事。】
『经家』就是结集经的人。
【以见其意。既知影响。故心净踊跃。赞佛希有。复作念云。佛德无量。我等言不能宣。我等内秘外现。深心本愿。佛所备知。当为宣说。故世尊称其三世佛所说法。皆为第一。】
『满慈』是说法第一,他代表的说法第一。这些虽然看起来都是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已经把他的本地风光泄露出来,都是『内秘外现』,内秘是什么?都是菩萨再来,外面示现的是声闻身。实际上不但里面有许多大菩萨再来的,还有诸佛再来的,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你看我们现在人谁去拥护谁?若没有嫉妒、障碍就算是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拥护?佛法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等於唱戏他唱主角。诸位要晓得,唱戏如果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来的,他一个人没有办法,必须要有配角。而且配角还要内行,要不内行不能把这个主角衬出来,谁来唱配角?诸大菩萨与古佛再来。你们要晓得舍利弗跟目犍连是早已成佛,都是古佛再来,来在这里故意装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是声闻弟子,这就是「内秘外现」。唯有这样的行持,才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位千万,脑子里头不要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什么?我一定要在别人之上,我要做个领袖人物,我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有这个观点错误。譬如这一个手表,手表你看表面上看两根针,它在那里指时间,实际上里面每个螺丝、每个齿轮,少一个它都不能动,它就会有偏差发生错误。所以这个功德,里头每个小螺丝,跟这个指针是同样的功德,不能说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同样同等的。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佛的功德很大,佛的所有弟子都唱配角的,都是他的螺丝钉,少一个也不行,佛的功德也不能够显现出来。不但是这些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佛菩萨再来,大家同唱这台戏,连当时的护法也不例外。你们看看经里面所记载的,舍卫国的国王,这是大护法波斯匿王,四地菩萨再来的,现的国王身,在家身分,来护法。你看看内护、外护都是佛与大菩萨们再来的,来唱这台戏。不但连这些正面的是佛菩萨是再来的,连唱反调的、唱丑角的,故意在里面捣蛋找麻烦的,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再来,所以才叫圆满的功德。我们几个人晓得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记住,将来在我们同参道友里面,哪一个法缘殊胜,我们就要把哪个人抬起来,不要去跟人家争去,要晓得功德是一样的。哪个法缘殊胜,等於说这个表一样,他来做指针,我们在里面做齿轮,我们在里面做螺丝钉,我们来拥护他。领袖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大家懂得这个道理,要来拥护他,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道理!所以说决定不可以生嫉妒、障碍。你想拥护一个人,有的时候跟那个人没有缘分,你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他还不要你。不要我们怎么办?也能拥护,我们随时随处赞叹他,替他宣扬。他在某个地方讲经,我们处处赞叹,劝别人到那里去听,他在哪个地方有道场,我们劝人家去参学。我们跟他不见面,跟他不往来,拥护了,拥护的真正做到。万万不可这个有德的高僧,他有什么了不起,不能跟他学,他邪知邪见你跟他干什么?那就到处破坏,那这不叫拥护。
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中国人从前的道场确实是僧赞僧,譬如我这个地方是讲《法华经》的,《法华经》道场,你到我这个地方学《法华》,我很喜欢你来跟我学。如果你的机缘在《华严》,你不想学《法华》,在《华严》,这个老师一定会劝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在某个地方,介绍你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到那里去磨炼。这是彼此互相的赞叹,你的志趣是在《华严经》,我这个地方不教《华严经》,我虽然是《华严》专家,通达《华严》,那个法师在那边标榜的法门,一定要把你送到他那儿去。他那个地方如果有学生要学《法华》,那个法师一定把他送到我这儿来,互相的尊重。没有说是你学《华严》,不要紧,我的《华严》不比他差,你到他那里去干什么?没有这个道理的,互相尊重。你们去看看《高僧传》,看看禅宗语录,你就晓得,那个祖师一看就晓得,他因缘在哪个地方,不在我这个地方。同时学一个法门,同时学禅的,有的时候一看机缘不在我这儿,你在我这个地方开不了悟,他看看你的根性,你的机缘在什么地方,他指点你,你到某个地方去参,你的机缘在那个地方,到那里没有几年开悟。这什么道理?这种本事我们能不能具有?给诸位说能。实在讲很简单,一个是志趣,一个是恭敬心,你到我这里来,我一看看你对待我不太恭敬,就是没有十分的恭敬心。
我一定会问问你,你以前亲近过哪些知识,在近代这些大善知识里面你知道哪些人,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这一问,我最佩服的是某人。你的机缘不在我这里,机缘在他那里,为什么?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你对我只有三分恭敬,你跟著我只有三分成就;你对那个人十分恭敬,你到他那里去有十分成就。我不能够耽误你,我要把你推荐到他那里去,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两个禅师,也不见得说那个禅师真的比我高,不是的。学生成败关键就是诚敬,这是印祖告诉我们的,你心目当中最崇仰哪个法师、哪个善知识,你跟他学一定成就。这是世出世间法里面可以讲这是真理,教学的真理关键就在此地。所以求学的人第一个就是择师,选择老师,选择老师就是从这里选择。跟定永远不改变,这就是说有耐心,有长远心!我对这个老师很尊敬,跟他几个月,别的老师也不错,心就动,就动摇了,那怎么能成就?这不能成就。老师有道,老师没有福报,苦得不得了,连饭都没得吃,宁愿饿死也不离开,你才会成就。那个老师没有道,福报很大,一切享受具足,这一看那边享受不错还是到那边去,那就完了。这是要我们自家会选择。在这章里面,就在这一品佛给我们说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个都想如来给他授记,佛也满了他的愿。这些人将来成佛:
【同号普明者。】
因为他们是声闻众示现的,示现声闻身,这个授记昨天跟诸位说,全是从事相上说的,迹门上说的。为什么『同号普明』?这是因为:
【同因四谛发明也。】
示现的是小乘圣者随著世尊修四谛法门,各个因『四谛』开悟,最初开悟的是憍陈如尊者。到法华会上:
【佛许千二百。而别叙五百者。五百在会。其余在外。】
经里面讲: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由此可知,世尊对弟子授记范围非常之广大,而且普遍。底下有几句话很要紧,我们应当要记住,在第八页最后的一段,第八行下半段当中开始:
【此中喻以衣下宝珠。本非外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贫穷。】
这是从比喻上说,这是说一个穷子,口袋里面装了无价的宝珠,自己不晓得用,天天在外面讨饭吃,这多可怜。这就是比喻,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与十方一切诸佛平等不二,本来是这个样子。可是现在我们把本性忘掉,本性就好像『衣下宝珠』一样,现在我们在六道生死轮回,就好比在要饭吃,在外面讨饭,不晓得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比喻这个。所以说是『但自迷背』,这个贫穷是冤枉受。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我们今天没有福报,仍然受贫穷,这里面的事与理都深,没有入这个境界不晓得,没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你也不会相信,你也不会懂的。我们不说别人,就是拿释迦牟尼佛来讲,佛当年在雪山六年的苦行,每天吃的一麻一麦,瘦得骨瘦如柴,苦到那样的程度,这是世尊示现的苦行。如果说佛的福报那么大何必要受这个苦?再问佛真受苦、是假受苦?给诸位说,示现给我们看的,他真受苦吗?他早就成佛,这是示现。就好比唱戏一样,戏台上表演的,给我们做个模范,告诉我们修行,再来人修行,也要经历这样的磨炼。我们如果说禁不起折磨,怎么会成就?
我们这不要说古人,我们比起古人差得太远了。但是你们这一代,比起我们这一代要差一大节,为什么?我们受的苦,你们没受到,这个成就不容易,不吃苦不行!所以佛法,释迦牟尼佛赞叹苦行,我们受苦自己会不会感觉苦?不感觉。为什么不感觉?因为我们心都在道上,把这个生活之苦、身体之苦把它忘掉,没想到这个事情,满脑子里头都是佛法,佛法里面有所悟处、有心得,充满了欢喜。像孔老夫子赞叹颜回一样,那颜回在物质生活上太苦了,一箪食一瓢饮。可是颜回乐,一天到晚乐得不得了,他乐的什么?乐的道。他不是乐的生活,生活方面他是不如别人,他乐的是道,法喜充满。所以修道人有法喜,身穷道不穷,这是道理;最怕的什么?身富道贫那就糟了。身可以贫,贫到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道不贫,法喜充满。我们今天讲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丰富,所以他的生活是自在的、是安稳的、是快乐的。下面这就说出经里面比喻的意思:
【十六王子。代讲法华经时。种大乘种。是系珠。今与授记。即示珠。】
这两句话是将这个比喻的意思,给我们点出来,这是就本经来说的。下面一段,这是举禅宗公案来做个对照,让我们在这里面开悟。这一节我念一念:
【昔者南岳参六祖。祖问曰。何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岳不知对。】
对不上来。
【经八年后。乃白祖曰。某甲道得也。】
你看看八年悟了,悟了跟祖师说,我可以答得上来了。
【祖曰。汝作么生道。】
这个一问一答,给诸位说,禅宗里就是口试,就是考境界。这里面的意思,不入这个境界人听不懂,只有他们两个问答的人懂,程度达到的人懂,不到这个程度的人,听不懂。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不。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诸位要晓得这就是怀让大师,《六祖坛经》里面有这段公案,有这段记载。《五灯会元》、《传灯录》里面统统都有,都有这个记载。
【祖曰。如是如是。】
这就给他印可,这是彻悟,真正彻悟。但是祖师这里头有两句话我们应当要学习,『修证即不无』,你看要不要修?要修,还是要修,还是要证,「不无」就是有。『染污即不得』,这两句话很要紧,可见得他是真正得到中道的妙用,空有二边不住,自己有修有证不住空,一切不染污不住有,空有二边不住,心清净的,就像六祖的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身要修,还是按照每天持戒修定还要做,功课一点也不放松,「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给他印可,对的,一点都不错。我们现在麻烦在哪个地方?好,你就是修证即不无有吧!底下有染污,一天到晚在染污这就不行。或者好了,我心不染污,不染污我也不修,我无修无证,我也不修,什么也不修也错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此地的染污即不得,就是无修,而生其心就是修证即不无。六祖大师虽然到这个境界,六祖大师天天修行,没有一天不参禅,没有一天不教学,天天领众修行,天天为大家讲开示,接引十方的学人。所以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祖祖都是如此,我们应当要效法。这个底下有好几段,都很有趣味,下面引大珠和尚参马祖这一段,这也很有趣味,这是《大珠和尚语录》上有的。《大珠和尚语录》在台湾很流行,好像印过很多版,到处都可以看得到。这在禅宗语录里面也可以说很著名的,他的语录好,就是简要详明,没有罗嗦,没废话,所以大家看起来都喜欢。《大珠和尚语录》我们过去也讲过好几遍,都是讲的行门的纲领。我们读起来确实是很有受用,不一定是要修禅,不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的,你念《大珠和尚语录》都能得到受用。底下讲是有:
【即系即示者。】
这个文我没有把它完全念,你们诸位自己要去研究。
【大珠和尚参马祖。祖问曰。何处来。曰越州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求佛法。】
你来干什么?我来求佛法。
【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这就是喝斥,你来求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你本来是佛的你不顾,你跑到我这来干什么?大珠说:
【那个是某甲自家宝藏。】
这是再接著问了。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领其旨。】
大珠和尚一听了这几句话言下大悟,这就领悟。所以我们看看禅宗语录,这一问一答那么简单,人家都悟道,都明心见性。我们这看来看去,也照样画葫芦画一下,也来问一问、描一描,愈描愈黑,愈问愈迷惑颠倒,我们为什么不开悟?像这些地方值得反省。按理说,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开悟,才对,那个不能开悟一定有个东西障碍。俗语所谓说茅塞在心,我们这个心里头有茅塞住,心窍不开,你要晓得这个茅塞是什么,一定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茅塞拔除,我们心窍就开,大彻大悟。再给诸位说,茅塞是人人不同的,不是一个方法,如果是一个方法,佛法何必要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随便说,确有其数,你们看看《教乘法数》,看看《三藏法数》,确有其数。八万四千尘劳烦恼都是茅塞,去掉了心开意解,这个事情要紧。我们现在茅塞拔不掉,因为塞得太紧,没法子,你就是遇到高明的人,他也没法子帮你。像这些人他的茅塞很松,好像快要掉下来,遇到这个祖师他用的巧妙方法一点醒,他的茅塞立刻就脱掉,这才能够契入境界。
所以我们自己,自己是个众生的身分,众生身分就是自己有病,自己要晓得自己病在哪个地方,病在哪里,要晓得如何去对治。如果真正要想病好,理论、方法懂得了之后,要真能精进,前面讲善根给诸位说过,佛法的善根只有一个,精进。世间法里面讲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佛法里只有一个善根,精进。但是诸位要晓得,佛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换句话说,是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基础上精进。如果是带著贪瞋痴的精进,那就不是精进,那在佛法里叫懈怠、叫堕落,这点要搞清楚。我们学佛的人讲我们精进,世间人他们也精进,你看现在竞选多精进,他要是不精进他选不上。所以得要看精进的是什么,你们如果要懈怠,天天打瞌睡睡大觉也精进,人家睡八个钟点,你睡十个钟点,你比别人精进。这里面有善法、有恶法、有染法、有净法,不相同,佛法里面讲精进是讲净、是讲善,向这个方面来精进。大凡一个学道的人在自己没有见性以前,都是以见性为第一个目标,这是诸位记住,不是以弘法为第一个目标。为什么?我自己还没见道,我怎么能弘道?我自己烦恼还没有断,处处还染著,我的生死不了,那我要去弘法利生,真正是泥菩萨过河的事情。
所以诸位要记住,弘法利生,过去我那个时候,我初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两桩事情,叫我特别要小心、要谨慎,一个是讲经,一个唱念。经讲得好、唱念唱得好,都容易得到信众的拥护,信众一多麻烦就来,当然很容易堕落,如果你的心要不定,就容易堕落。我出家剃头的师父心悟法师,你们晓得他吗?当年在台湾,是台湾佛门里头五虎将之一,五虎将是哪几个?星云法师一个,煮云法师一个,心悟、妙然,还有个广慈,五虎将,其中三个还俗了。讲经说法收这些徒弟很多,结果以后皈依他的女徒弟,结婚去了,现在有小孩、有事业。所以我们要是没有相当的定力,你天天要接触大众,要想保持清净不容易。就是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天天到那里引诱你,在那里勾引你,你要能不动心了才能够出去弘法利生。你要把持不住,被信徒度过去的太多了,古今中外多得很,不希奇!一天到晚在那里勾引,你要能够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动。这是我那个时候李老师特别提醒,所以是说这个确实是要注意。我们看看古人先成就自己,而后利益众生,这是对的,应当是这样的。现在人麻烦大,学了几天佛法他就想出去讲经,去招揽信徒,这个问题多了。我们连说个自不量力他还不够资格,为什么?他没有力他量什么力?他就干了,没有力他也干,学了几天他有这个胆子,他要出去干去。可是诸位要晓得,后来的果报这个事情麻烦大!
眼前诸位要晓得,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这一个开发中的社会,现在我们讲开放的社会,富裕的社会,得财富、得名利不难,很容易。眼前贪图一点享受,容易做得到,这后来果报怎么办?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千万不要以为「我又没有见到。」你要把眼睛睁大一点,你去看看现在社会上一天到晚都是果报。前天一批净业林的居士一百多人到此地来观光,那些人里头好多我都认识,里面一个老居士,就给我讲了两样因果报应的事情,就是最近这两年的事情,眼看事实的事情,摆在面前的事情。你们再看看报纸上、杂志上稍稍留意这个事件,因缘果报真的摆在我们面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一定有果报。你想到果报你就对於造因要谨慎,佛法里头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来了你后悔也没办法,只有逆来顺受。要想离开恶的果报、不好的果报一定要断因,不可以造恶业,不可以造恶因。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谨慎,起心动念要就道,就要晓得将来是什么结果;如果我不想那个果,我就不造这个因。所以诸位要是时时刻刻能够为将来果报上著想,我就可以断定你不造恶业,为什么?因为你不愿意受恶报。这是个觉悟的人才能做到,他的眼睛明亮,觉悟的人才能做到!
凡夫为什么?迷惑颠倒,他见不到,或者见到了他也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大概还没有到,现在还没有关系,还没有到,等到时辰到的那一天来不及!千万不要以为,看到经上讲的张善和十念还可以往生,现在多造点恶业没有关系,等到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救我,还可以来得及。十念往生真的,这也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晓得,张善和的十念,临死的时候头脑清楚,人家叫他念佛,他真的赶紧念。你能不能保证你死的时候清清楚楚?如果你的病一重,病了几天迷惑颠倒,听到佛号都听不清楚,那不就糟了糕了,这个事情也是事实。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没多久,临济寺有个居士,念佛会里面的,很虔诚的一个老居士林道棨,他是台湾银行的襄理,也很有身分、很有地位,虔诚的一个念佛的人,他死的时候癌症死的。病重的时候我们去看他,他就告诉我佛号念不进去,不但念不进去,听到佛号就讨厌,业障!你说这怎么办?所以我们从这些事实上来观察,能够理解到张善和他是菩萨再来,那示现给我们看的,那个人有多大的福报,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所以到临命终时,最后的时候还能够修忏悔法十念往生。我们千万不要看到张善和十念往生,多造点罪业没关系,到后来还来得及,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可以存这种侥幸的心理,要脚踏实地老实修行,诸位要知道,老实人可贵!世间人所以不能成就也可以说不老实,所以他不能成就,老实人一定成就。底下这个后面一段,大家自己看一看,公案都很有趣味,你要能看懂的话,那这个意味就非常深长了。末后有几句话总结这个三段公案:
【若能直下承当。原从本得。】
这两句话很重要,可见得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直下承当』?而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实在就期望我们「直下承当」。末后这两句话是很深重的教诫。
【苟执教道为然。阿谁不名迷背。】
这里面的问题就执著,如果你要是执著教、道以为是然,就是执著在经教里面,不晓得它里头真正的意思,不能直下承当,不晓得经里面每字每句,都是说的我们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要是心外求法的话,哪个不叫做『迷』、不叫做『背』,迷失了本性,背觉合尘。诸位要晓得,言语是声尘,文字是色尘,你迷在这里面,你岂不是背觉合尘?那个真下承当的人,背尘合觉,正是经里面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是旨,这是真的。好,下课了。
接著我们看下面一品,「五百弟子授记品」:
【前品喻明远因。则知声闻皆是菩萨。满慈由此开悟。是故经家连叙三事。】
『经家』就是结集经的人。
【以见其意。既知影响。故心净踊跃。赞佛希有。复作念云。佛德无量。我等言不能宣。我等内秘外现。深心本愿。佛所备知。当为宣说。故世尊称其三世佛所说法。皆为第一。】
『满慈』是说法第一,他代表的说法第一。这些虽然看起来都是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已经把他的本地风光泄露出来,都是『内秘外现』,内秘是什么?都是菩萨再来,外面示现的是声闻身。实际上不但里面有许多大菩萨再来的,还有诸佛再来的,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你看我们现在人谁去拥护谁?若没有嫉妒、障碍就算是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拥护?佛法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等於唱戏他唱主角。诸位要晓得,唱戏如果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来的,他一个人没有办法,必须要有配角。而且配角还要内行,要不内行不能把这个主角衬出来,谁来唱配角?诸大菩萨与古佛再来。你们要晓得舍利弗跟目犍连是早已成佛,都是古佛再来,来在这里故意装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是声闻弟子,这就是「内秘外现」。唯有这样的行持,才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位千万,脑子里头不要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什么?我一定要在别人之上,我要做个领袖人物,我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有这个观点错误。譬如这一个手表,手表你看表面上看两根针,它在那里指时间,实际上里面每个螺丝、每个齿轮,少一个它都不能动,它就会有偏差发生错误。所以这个功德,里头每个小螺丝,跟这个指针是同样的功德,不能说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同样同等的。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佛的功德很大,佛的所有弟子都唱配角的,都是他的螺丝钉,少一个也不行,佛的功德也不能够显现出来。不但是这些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佛菩萨再来,大家同唱这台戏,连当时的护法也不例外。你们看看经里面所记载的,舍卫国的国王,这是大护法波斯匿王,四地菩萨再来的,现的国王身,在家身分,来护法。你看看内护、外护都是佛与大菩萨们再来的,来唱这台戏。不但连这些正面的是佛菩萨是再来的,连唱反调的、唱丑角的,故意在里面捣蛋找麻烦的,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再来,所以才叫圆满的功德。我们几个人晓得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记住,将来在我们同参道友里面,哪一个法缘殊胜,我们就要把哪个人抬起来,不要去跟人家争去,要晓得功德是一样的。哪个法缘殊胜,等於说这个表一样,他来做指针,我们在里面做齿轮,我们在里面做螺丝钉,我们来拥护他。领袖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大家懂得这个道理,要来拥护他,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道理!所以说决定不可以生嫉妒、障碍。你想拥护一个人,有的时候跟那个人没有缘分,你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他还不要你。不要我们怎么办?也能拥护,我们随时随处赞叹他,替他宣扬。他在某个地方讲经,我们处处赞叹,劝别人到那里去听,他在哪个地方有道场,我们劝人家去参学。我们跟他不见面,跟他不往来,拥护了,拥护的真正做到。万万不可这个有德的高僧,他有什么了不起,不能跟他学,他邪知邪见你跟他干什么?那就到处破坏,那这不叫拥护。
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中国人从前的道场确实是僧赞僧,譬如我这个地方是讲《法华经》的,《法华经》道场,你到我这个地方学《法华》,我很喜欢你来跟我学。如果你的机缘在《华严》,你不想学《法华》,在《华严》,这个老师一定会劝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在某个地方,介绍你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到那里去磨炼。这是彼此互相的赞叹,你的志趣是在《华严经》,我这个地方不教《华严经》,我虽然是《华严》专家,通达《华严》,那个法师在那边标榜的法门,一定要把你送到他那儿去。他那个地方如果有学生要学《法华》,那个法师一定把他送到我这儿来,互相的尊重。没有说是你学《华严》,不要紧,我的《华严》不比他差,你到他那里去干什么?没有这个道理的,互相尊重。你们去看看《高僧传》,看看禅宗语录,你就晓得,那个祖师一看就晓得,他因缘在哪个地方,不在我这个地方。同时学一个法门,同时学禅的,有的时候一看机缘不在我这儿,你在我这个地方开不了悟,他看看你的根性,你的机缘在什么地方,他指点你,你到某个地方去参,你的机缘在那个地方,到那里没有几年开悟。这什么道理?这种本事我们能不能具有?给诸位说能。实在讲很简单,一个是志趣,一个是恭敬心,你到我这里来,我一看看你对待我不太恭敬,就是没有十分的恭敬心。
我一定会问问你,你以前亲近过哪些知识,在近代这些大善知识里面你知道哪些人,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这一问,我最佩服的是某人。你的机缘不在我这里,机缘在他那里,为什么?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你对我只有三分恭敬,你跟著我只有三分成就;你对那个人十分恭敬,你到他那里去有十分成就。我不能够耽误你,我要把你推荐到他那里去,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两个禅师,也不见得说那个禅师真的比我高,不是的。学生成败关键就是诚敬,这是印祖告诉我们的,你心目当中最崇仰哪个法师、哪个善知识,你跟他学一定成就。这是世出世间法里面可以讲这是真理,教学的真理关键就在此地。所以求学的人第一个就是择师,选择老师,选择老师就是从这里选择。跟定永远不改变,这就是说有耐心,有长远心!我对这个老师很尊敬,跟他几个月,别的老师也不错,心就动,就动摇了,那怎么能成就?这不能成就。老师有道,老师没有福报,苦得不得了,连饭都没得吃,宁愿饿死也不离开,你才会成就。那个老师没有道,福报很大,一切享受具足,这一看那边享受不错还是到那边去,那就完了。这是要我们自家会选择。在这章里面,就在这一品佛给我们说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个都想如来给他授记,佛也满了他的愿。这些人将来成佛:
【同号普明者。】
因为他们是声闻众示现的,示现声闻身,这个授记昨天跟诸位说,全是从事相上说的,迹门上说的。为什么『同号普明』?这是因为:
【同因四谛发明也。】
示现的是小乘圣者随著世尊修四谛法门,各个因『四谛』开悟,最初开悟的是憍陈如尊者。到法华会上:
【佛许千二百。而别叙五百者。五百在会。其余在外。】
经里面讲: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由此可知,世尊对弟子授记范围非常之广大,而且普遍。底下有几句话很要紧,我们应当要记住,在第八页最后的一段,第八行下半段当中开始:
【此中喻以衣下宝珠。本非外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贫穷。】
这是从比喻上说,这是说一个穷子,口袋里面装了无价的宝珠,自己不晓得用,天天在外面讨饭吃,这多可怜。这就是比喻,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与十方一切诸佛平等不二,本来是这个样子。可是现在我们把本性忘掉,本性就好像『衣下宝珠』一样,现在我们在六道生死轮回,就好比在要饭吃,在外面讨饭,不晓得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比喻这个。所以说是『但自迷背』,这个贫穷是冤枉受。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我们今天没有福报,仍然受贫穷,这里面的事与理都深,没有入这个境界不晓得,没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你也不会相信,你也不会懂的。我们不说别人,就是拿释迦牟尼佛来讲,佛当年在雪山六年的苦行,每天吃的一麻一麦,瘦得骨瘦如柴,苦到那样的程度,这是世尊示现的苦行。如果说佛的福报那么大何必要受这个苦?再问佛真受苦、是假受苦?给诸位说,示现给我们看的,他真受苦吗?他早就成佛,这是示现。就好比唱戏一样,戏台上表演的,给我们做个模范,告诉我们修行,再来人修行,也要经历这样的磨炼。我们如果说禁不起折磨,怎么会成就?
我们这不要说古人,我们比起古人差得太远了。但是你们这一代,比起我们这一代要差一大节,为什么?我们受的苦,你们没受到,这个成就不容易,不吃苦不行!所以佛法,释迦牟尼佛赞叹苦行,我们受苦自己会不会感觉苦?不感觉。为什么不感觉?因为我们心都在道上,把这个生活之苦、身体之苦把它忘掉,没想到这个事情,满脑子里头都是佛法,佛法里面有所悟处、有心得,充满了欢喜。像孔老夫子赞叹颜回一样,那颜回在物质生活上太苦了,一箪食一瓢饮。可是颜回乐,一天到晚乐得不得了,他乐的什么?乐的道。他不是乐的生活,生活方面他是不如别人,他乐的是道,法喜充满。所以修道人有法喜,身穷道不穷,这是道理;最怕的什么?身富道贫那就糟了。身可以贫,贫到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道不贫,法喜充满。我们今天讲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丰富,所以他的生活是自在的、是安稳的、是快乐的。下面这就说出经里面比喻的意思:
【十六王子。代讲法华经时。种大乘种。是系珠。今与授记。即示珠。】
这两句话是将这个比喻的意思,给我们点出来,这是就本经来说的。下面一段,这是举禅宗公案来做个对照,让我们在这里面开悟。这一节我念一念:
【昔者南岳参六祖。祖问曰。何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岳不知对。】
对不上来。
【经八年后。乃白祖曰。某甲道得也。】
你看看八年悟了,悟了跟祖师说,我可以答得上来了。
【祖曰。汝作么生道。】
这个一问一答,给诸位说,禅宗里就是口试,就是考境界。这里面的意思,不入这个境界人听不懂,只有他们两个问答的人懂,程度达到的人懂,不到这个程度的人,听不懂。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不。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诸位要晓得这就是怀让大师,《六祖坛经》里面有这段公案,有这段记载。《五灯会元》、《传灯录》里面统统都有,都有这个记载。
【祖曰。如是如是。】
这就给他印可,这是彻悟,真正彻悟。但是祖师这里头有两句话我们应当要学习,『修证即不无』,你看要不要修?要修,还是要修,还是要证,「不无」就是有。『染污即不得』,这两句话很要紧,可见得他是真正得到中道的妙用,空有二边不住,自己有修有证不住空,一切不染污不住有,空有二边不住,心清净的,就像六祖的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身要修,还是按照每天持戒修定还要做,功课一点也不放松,「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给他印可,对的,一点都不错。我们现在麻烦在哪个地方?好,你就是修证即不无有吧!底下有染污,一天到晚在染污这就不行。或者好了,我心不染污,不染污我也不修,我无修无证,我也不修,什么也不修也错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此地的染污即不得,就是无修,而生其心就是修证即不无。六祖大师虽然到这个境界,六祖大师天天修行,没有一天不参禅,没有一天不教学,天天领众修行,天天为大家讲开示,接引十方的学人。所以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祖祖都是如此,我们应当要效法。这个底下有好几段,都很有趣味,下面引大珠和尚参马祖这一段,这也很有趣味,这是《大珠和尚语录》上有的。《大珠和尚语录》在台湾很流行,好像印过很多版,到处都可以看得到。这在禅宗语录里面也可以说很著名的,他的语录好,就是简要详明,没有罗嗦,没废话,所以大家看起来都喜欢。《大珠和尚语录》我们过去也讲过好几遍,都是讲的行门的纲领。我们读起来确实是很有受用,不一定是要修禅,不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的,你念《大珠和尚语录》都能得到受用。底下讲是有:
【即系即示者。】
这个文我没有把它完全念,你们诸位自己要去研究。
【大珠和尚参马祖。祖问曰。何处来。曰越州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求佛法。】
你来干什么?我来求佛法。
【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这就是喝斥,你来求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你本来是佛的你不顾,你跑到我这来干什么?大珠说:
【那个是某甲自家宝藏。】
这是再接著问了。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领其旨。】
大珠和尚一听了这几句话言下大悟,这就领悟。所以我们看看禅宗语录,这一问一答那么简单,人家都悟道,都明心见性。我们这看来看去,也照样画葫芦画一下,也来问一问、描一描,愈描愈黑,愈问愈迷惑颠倒,我们为什么不开悟?像这些地方值得反省。按理说,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开悟,才对,那个不能开悟一定有个东西障碍。俗语所谓说茅塞在心,我们这个心里头有茅塞住,心窍不开,你要晓得这个茅塞是什么,一定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茅塞拔除,我们心窍就开,大彻大悟。再给诸位说,茅塞是人人不同的,不是一个方法,如果是一个方法,佛法何必要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随便说,确有其数,你们看看《教乘法数》,看看《三藏法数》,确有其数。八万四千尘劳烦恼都是茅塞,去掉了心开意解,这个事情要紧。我们现在茅塞拔不掉,因为塞得太紧,没法子,你就是遇到高明的人,他也没法子帮你。像这些人他的茅塞很松,好像快要掉下来,遇到这个祖师他用的巧妙方法一点醒,他的茅塞立刻就脱掉,这才能够契入境界。
所以我们自己,自己是个众生的身分,众生身分就是自己有病,自己要晓得自己病在哪个地方,病在哪里,要晓得如何去对治。如果真正要想病好,理论、方法懂得了之后,要真能精进,前面讲善根给诸位说过,佛法的善根只有一个,精进。世间法里面讲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佛法里只有一个善根,精进。但是诸位要晓得,佛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换句话说,是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基础上精进。如果是带著贪瞋痴的精进,那就不是精进,那在佛法里叫懈怠、叫堕落,这点要搞清楚。我们学佛的人讲我们精进,世间人他们也精进,你看现在竞选多精进,他要是不精进他选不上。所以得要看精进的是什么,你们如果要懈怠,天天打瞌睡睡大觉也精进,人家睡八个钟点,你睡十个钟点,你比别人精进。这里面有善法、有恶法、有染法、有净法,不相同,佛法里面讲精进是讲净、是讲善,向这个方面来精进。大凡一个学道的人在自己没有见性以前,都是以见性为第一个目标,这是诸位记住,不是以弘法为第一个目标。为什么?我自己还没见道,我怎么能弘道?我自己烦恼还没有断,处处还染著,我的生死不了,那我要去弘法利生,真正是泥菩萨过河的事情。
所以诸位要记住,弘法利生,过去我那个时候,我初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两桩事情,叫我特别要小心、要谨慎,一个是讲经,一个唱念。经讲得好、唱念唱得好,都容易得到信众的拥护,信众一多麻烦就来,当然很容易堕落,如果你的心要不定,就容易堕落。我出家剃头的师父心悟法师,你们晓得他吗?当年在台湾,是台湾佛门里头五虎将之一,五虎将是哪几个?星云法师一个,煮云法师一个,心悟、妙然,还有个广慈,五虎将,其中三个还俗了。讲经说法收这些徒弟很多,结果以后皈依他的女徒弟,结婚去了,现在有小孩、有事业。所以我们要是没有相当的定力,你天天要接触大众,要想保持清净不容易。就是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天天到那里引诱你,在那里勾引你,你要能不动心了才能够出去弘法利生。你要把持不住,被信徒度过去的太多了,古今中外多得很,不希奇!一天到晚在那里勾引,你要能够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动。这是我那个时候李老师特别提醒,所以是说这个确实是要注意。我们看看古人先成就自己,而后利益众生,这是对的,应当是这样的。现在人麻烦大,学了几天佛法他就想出去讲经,去招揽信徒,这个问题多了。我们连说个自不量力他还不够资格,为什么?他没有力他量什么力?他就干了,没有力他也干,学了几天他有这个胆子,他要出去干去。可是诸位要晓得,后来的果报这个事情麻烦大!
眼前诸位要晓得,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这一个开发中的社会,现在我们讲开放的社会,富裕的社会,得财富、得名利不难,很容易。眼前贪图一点享受,容易做得到,这后来果报怎么办?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千万不要以为「我又没有见到。」你要把眼睛睁大一点,你去看看现在社会上一天到晚都是果报。前天一批净业林的居士一百多人到此地来观光,那些人里头好多我都认识,里面一个老居士,就给我讲了两样因果报应的事情,就是最近这两年的事情,眼看事实的事情,摆在面前的事情。你们再看看报纸上、杂志上稍稍留意这个事件,因缘果报真的摆在我们面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一定有果报。你想到果报你就对於造因要谨慎,佛法里头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来了你后悔也没办法,只有逆来顺受。要想离开恶的果报、不好的果报一定要断因,不可以造恶业,不可以造恶因。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谨慎,起心动念要就道,就要晓得将来是什么结果;如果我不想那个果,我就不造这个因。所以诸位要是时时刻刻能够为将来果报上著想,我就可以断定你不造恶业,为什么?因为你不愿意受恶报。这是个觉悟的人才能做到,他的眼睛明亮,觉悟的人才能做到!
凡夫为什么?迷惑颠倒,他见不到,或者见到了他也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大概还没有到,现在还没有关系,还没有到,等到时辰到的那一天来不及!千万不要以为,看到经上讲的张善和十念还可以往生,现在多造点恶业没有关系,等到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救我,还可以来得及。十念往生真的,这也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晓得,张善和的十念,临死的时候头脑清楚,人家叫他念佛,他真的赶紧念。你能不能保证你死的时候清清楚楚?如果你的病一重,病了几天迷惑颠倒,听到佛号都听不清楚,那不就糟了糕了,这个事情也是事实。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没多久,临济寺有个居士,念佛会里面的,很虔诚的一个老居士林道棨,他是台湾银行的襄理,也很有身分、很有地位,虔诚的一个念佛的人,他死的时候癌症死的。病重的时候我们去看他,他就告诉我佛号念不进去,不但念不进去,听到佛号就讨厌,业障!你说这怎么办?所以我们从这些事实上来观察,能够理解到张善和他是菩萨再来,那示现给我们看的,那个人有多大的福报,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所以到临命终时,最后的时候还能够修忏悔法十念往生。我们千万不要看到张善和十念往生,多造点罪业没关系,到后来还来得及,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可以存这种侥幸的心理,要脚踏实地老实修行,诸位要知道,老实人可贵!世间人所以不能成就也可以说不老实,所以他不能成就,老实人一定成就。底下这个后面一段,大家自己看一看,公案都很有趣味,你要能看懂的话,那这个意味就非常深长了。末后有几句话总结这个三段公案:
【若能直下承当。原从本得。】
这两句话很重要,可见得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直下承当』?而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实在就期望我们「直下承当」。末后这两句话是很深重的教诫。
【苟执教道为然。阿谁不名迷背。】
这里面的问题就执著,如果你要是执著教、道以为是然,就是执著在经教里面,不晓得它里头真正的意思,不能直下承当,不晓得经里面每字每句,都是说的我们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要是心外求法的话,哪个不叫做『迷』、不叫做『背』,迷失了本性,背觉合尘。诸位要晓得,言语是声尘,文字是色尘,你迷在这里面,你岂不是背觉合尘?那个真下承当的人,背尘合觉,正是经里面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是旨,这是真的。好,下课了。